本發(fā)明涉及一種內(nèi)部液冷式導電接觸件及連接器。
背景技術:
導電接觸件在電流通過時由于電阻的存在會產(chǎn)生一定的熱量,導致接觸件的溫升問題,為了解決接觸件的溫升問題,通常是通過控制電流的大小來實現(xiàn),即當接觸件的發(fā)熱量太大時,可通過減小電流方式來降低接觸件的溫升,當溫度過高時甚至需要停止電流的通入,待接觸件冷卻后再進行電流的通入,這就使得接觸件無法長期連續(xù)使用,或者導致通過的電流無法長時間通入大電流,從而影響接觸件的正常使用,影響工作效率。
技術實現(xiàn)要素:
本發(fā)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冷卻效果良好、無需通過降低電流方式進行降溫的內(nèi)部液冷式導電接觸件;本發(fā)明的目的還在于提供一種連接器。
為實現(xiàn)上述目的,本發(fā)明內(nèi)部液冷式導電接觸件的技術方案是:內(nèi)部液冷式導電接觸件包括接觸件本體,所述接觸件本體的內(nèi)部設有用于供冷卻液流通以使絕緣層上的熱量隨冷卻液導出的液流通道,液流通道的內(nèi)壁上設有絕緣層,液流通道的兩端分別設有進液口和出液口。
所述接觸件本體包括柱形的插針端和位于插針端后側(cè)的壓接端,所述液流通道包括流經(jīng)壓接端的壓接端冷卻段。
所述液流通道還包括位于插針端內(nèi)部且沿插針端的長度方向延伸的折返段。
所述絕緣層為襯套結構。
所述液冷部件包括分體設置的第一液冷部件和第二液冷部件,第一液冷部件位于所述插針端的內(nèi)部,第一液冷部件內(nèi)部沿自身長度方向延伸設有盲孔,第二液冷部件與第一液冷部件靠近的一端的端面上設有懸伸入盲孔中的擋片,擋片的前端與盲孔的底部具有間隔,所述盲孔被所述擋片分隔成首尾連通的進液流道和出液流道以形成所述折返段。
所述第一液冷部件的外周上設有進口連接管和出口連接管,進、出口連接管分別與所述進液流道和出液流道連通,進、出口連接管的端口分別形成所述進液口和出液口。
所述壓接端與插針端上分別設有在液冷部件安裝在接觸件本體內(nèi)部時避讓所述進、出口連接管的避讓槽。
所述盲孔為底端小、頂端大的階梯孔,所述擋片分為前端的窄段和后端的寬段,窄段和寬段寬度分別與所述階梯孔的小徑段和大徑段的直徑適配以使擋片與階梯孔的內(nèi)壁緊密貼合。
所述擋片包括十字交叉設置的橫檔片和豎擋片,橫、豎擋片將所述階梯孔的小徑段分割為兩個進液流道和兩個出液流道。
所述橫檔片位于所述階梯孔的大徑段的一段的寬度與大徑段的直徑適配,以將階梯孔的大徑段分隔為兩個互不連通的空間,兩個空間分別與所述兩個進液流道和兩個出液流道連通。
本發(fā)明連接器的技術方案是:連接器包括連接器殼體,所述連接器殼體內(nèi)設有導電接觸件,導電接觸件包括接觸件本體,所述接觸件本體的內(nèi)部設有用于供冷卻液流通以使絕緣層上的熱量隨冷卻液導出的液流通道,液流通道的內(nèi)壁上設有絕緣層,液流通道的兩端分別設有進液口和出液口。
所述接觸件本體包括柱形的插針端和位于插針端后側(cè)的壓接端,所述液流通道包括流經(jīng)壓接端的壓接端冷卻段。
所述液流通道還包括位于插針端內(nèi)部且沿插針端的長度方向延伸的折返段。
所述絕緣層為襯套結構。
所述液冷部件包括分體設置的第一液冷部件和第二液冷部件,第一液冷部件位于所述插針端的內(nèi)部,第一液冷部件內(nèi)部沿自身長度方向延伸設有盲孔,第二液冷部件與第一液冷部件靠近的一端的端面上設有懸伸入盲孔中的擋片,擋片的前端與盲孔的底部具有間隔,所述盲孔被所述擋片分隔成首尾連通的進液流道和出液流道以形成所述折返段。
所述第一液冷部件的外周上設有進口連接管和出口連接管,進、出口連接管分別與所述進液流道和出液流道連通,進、出口連接管的端口分別形成所述進液口和出液口。
所述壓接端與插針端上分別設有在液冷部件安裝在接觸件本體內(nèi)部時避讓所述進、出口連接管的避讓槽。
所述盲孔為底端小、頂端大的階梯孔,所述擋片分為前端的窄段和后端的寬段,窄段和寬段寬度分別與所述階梯孔的小徑段和大徑段的直徑適配以使擋片與階梯孔的內(nèi)壁緊密貼合。
所述擋片包括十字交叉設置的橫檔片和豎擋片,橫、豎擋片將所述階梯孔的小徑段分割為兩個進液流道和兩個出液流道。
所述橫檔片位于所述階梯孔的大徑段的一段的寬度與大徑段的直徑適配,以將階梯孔的大徑段分隔為兩個互不連通的空間,兩個空間分別與所述兩個進液流道和兩個出液流道連通。
本發(fā)明的有益效果是:本發(fā)明的連接器包括內(nèi)部液冷式導電接觸件,導電接觸件包括接觸件本體,接觸件本體的內(nèi)部設置液流通道,液流通道的內(nèi)壁上設有絕緣層,液流通道內(nèi)可通入冷卻液,冷卻液從進液口液流通道后在其內(nèi)部流通,在流通的過程中將接觸件傳遞給絕緣層的熱量吸收,然后從出液口流出并在外部冷卻,實現(xiàn)循環(huán)換熱,完成對接觸件的導熱和散熱,根據(jù)接觸件發(fā)熱量的大小可適當調(diào)整冷卻液的液流速度,從而在不降低接觸件所通電流的前提下實現(xiàn)對接觸件的良好冷卻。
進一步地,壓接端冷卻段的設置可對接觸件的壓接端直接接觸,從而將壓接端上的熱量隨冷卻液導出,實現(xiàn)對接觸件的壓接端的冷卻。
進一步地,通過折返段的設置主要用于對插針端進行冷卻,而且折返通道可對插針端內(nèi)部實現(xiàn)有效覆蓋,具有更好的冷卻效果。
進一步地,第一液冷部件和第二液冷部件為分體結構,通過盲孔與擋片的對接后組成一個液流通道,此結構使得液流通道的加工更加方便。
進一步地,進、出口連接管的設置使得進、出液口與進、出口管連接時無需另設連接部件,可以直接連接,結構簡單,安裝方便。
進一步地,避讓槽的設置可方便液冷部件的安裝,使液冷部件的進、出口連接管與接觸件不干涉,方便了液冷部件在接觸件上的安裝。
進一步地,盲孔設置成階梯孔,由于插針的直徑較小而插針后端的一端直徑較大,為了盡量增大液流通道的容積,故而將盲孔設置成與插針端適配的階梯孔。
進一步地,擋片設置為十字交叉狀,使得擋片插入盲孔中時不易變動位置或變形,保證了液流通道的形狀不變,以防通道的堵塞等問題。
進一步地,擋片分為窄段和寬段兩部分,分別用于與盲孔的階梯孔的孔徑相適配,實現(xiàn)對階梯孔的分隔。
附圖說明
圖1為發(fā)明的連接器的實施例中的內(nèi)部液冷式導電接觸件在安裝冷卻液循環(huán)管道后的結構示意圖;
圖2為圖1的正面的剖視圖;
圖3為圖2中a-a處的截面圖;
圖4為圖2的b向視圖;
圖5為第一液冷部件的外形示意圖;
圖6為圖5的正面的剖視圖;
圖7為插針端的結構示意圖;
圖8為圖7的正面的剖視圖;
圖9為壓接端的外形示意圖;
圖10為第二液冷部件的外形示意圖;
圖中:1-進口管,2-出口管,31-第一液冷部件,311-進液口,312-出液口,313-進液流道,314-出液流道,315-連接過道,316-階梯孔,32-第二液冷部件,321-橫擋片,322-豎擋片,323-法蘭盤,41-插針端,411-連接孔,42-壓接端,424-壓線孔,425-螺釘孔,43-避讓槽,h-焊接部位。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結合附圖對本發(fā)明的實施方式作進一步說明。
本發(fā)明的連接器的具體實施例,如圖1至圖10所示,連接器包括連接器殼體和設在連接器殼體中的導電接觸件,連接器殼體為現(xiàn)有技術,圖中未畫出,也不再描述。導電接觸件包括接觸件本體和安裝在接觸件本體內(nèi)部的液冷部件,液冷部件的內(nèi)部設有與外部的冷卻液循環(huán)管道連通的液流通道,液流通道的兩端分別設有進液口311和出液口312,外部的冷卻液經(jīng)進口管1和進液口311進入液冷部件內(nèi)部的液流通道,由于液冷部件可吸收導電接觸件的熱量,因此在冷卻液在液流通道內(nèi)流通時可將液冷部件吸收的熱量隨冷卻液經(jīng)出液口312和出口管2導出,起到對導電接觸件的冷卻作用,這種內(nèi)部液冷結構使得對導電接觸件的冷卻效果更佳。液冷部件內(nèi)部的液流通道包括與壓接端的端面接觸的壓接端冷卻段,還包括伸入到插針端內(nèi)部用于為插針端進行冷卻的折返段。
由于導電接觸件為導電部件,因此液冷部件采用絕緣材料制成,選用導熱性能好的絕緣材料制作液冷部件后,冷卻液即可采用冷卻水等非絕緣冷卻液,當然,也可采用硅油等絕緣冷卻液。
接觸件本體包括插針端41和壓接端42兩部分,兩部分通過連接螺釘實現(xiàn)對接。插針端41包括插接柱,插接柱的外周面用于與適配插孔的內(nèi)壁導電接觸,該外周面即是插針端41與插孔的插接部,在插接配合后實現(xiàn)導電連接,同時在電流通過時因電阻存在而導致插接部發(fā)熱。插接柱的后端具有直徑更大的圓柱筒狀結構,該結構與插接柱接觸部處具有防止插針插入過深的擋止臺階。插針端41的內(nèi)部設有前端小、后端大的階梯孔316,用于供液冷部件插入。階梯孔316的軸線與插接柱的軸線重合,即階梯孔316設在插接柱的中心軸線處,階梯孔316的前端為小徑段,后端為大徑段,此處的前端是指靠近插針的插接的針尖的一端,階梯孔316的兩段孔均為圓柱形孔。
壓接端42包括接線筒,接線筒的壓線孔424的側(cè)壁上開設有螺釘孔425,可將線纜壓接在壓線孔424中,接線筒的前端同軸設有一個連接法蘭,連接法蘭的直徑比接線筒的外徑大,連接法蘭具有一定厚度,其上設置有連接孔411,相應地,插針端41的后端端面上設置適配的連接孔411(此處為螺紋孔),通過連接孔411和螺紋孔及連接螺釘實現(xiàn)插針端41與壓接端42的連接固定。插針端41與壓接端42的連接處還設有相互適配避讓槽43,位于兩端上的避讓槽43相互配合形成兩個用于避讓進口管1和出口管2的讓位空間,以便液冷部件安裝在接觸件內(nèi)部及與外部的進口管1、出口管2連接時不會對接觸件造成干涉。
液冷部件包括插入插針端41的階梯孔316中的第一液冷部件31和與第一液冷部件31配合以形成液流通道的第二液冷部件32。第一液冷部件31包括階梯管狀結構的兩段管柱及從階梯柱中的大徑段上伸出的兩根彎管,階梯管柱的外表面與插針端41內(nèi)部的階梯孔316適配,階梯管柱的內(nèi)部形成另一個階梯孔316,兩根彎管從階梯管柱的大徑段的徑向伸出,且關于中心軸線對稱,彎管的端部具有錐頭,以便于與進口管1、出口管2的連接,該錐頭與進口管1和出口管2的連接處為焊接處,通過焊接實現(xiàn)錐頭與進、出口管2的焊接固定。兩根彎管的端口分別作為液流通道的進液口311和出液口312。
第二液冷部件32包括法蘭盤323和連接在法蘭盤323一端端面上的擋片,法蘭盤323用于與第一液冷部件31配合使用,其可封堵在第一液冷部件31的后端處,并將第一液冷部件31大徑段的圓柱孔一端封住,使形成一個僅通過進液口311和出液口312與外部連通的液流通道。擋片包括橫擋片321和豎擋片322,彼此十字交叉布置,在法蘭盤323與第一液冷部件31連接時,擋片剛好位于第一液冷部件31的內(nèi)部的階梯孔316內(nèi),并將階梯孔316分為四個通道,擋片與階梯孔316的內(nèi)側(cè)壁為緊密貼合,擋片的前端與階梯孔316的最底端具有一定間隙,形成一個連通四個通道的連接過道315,四個通道分別為兩個進液流道313和兩個出液流道314,進、出液流道形成沿插針端41的長度方向延伸的折返段,可對插針端41進行較大面積的覆蓋,起到良好的冷卻效果。橫擋片321的長度比豎擋片322長,即豎擋片322主要用于在第一液冷部件31的階梯孔316的小徑段內(nèi)分隔,而橫擋片321的長度較長,其伸入階梯孔316的小徑段的一部分的寬度與小徑段的直徑適配,其伸入階梯孔316的大徑段的一部分較寬,寬度與大徑段的直徑適配,以便將大徑段分隔開,形成兩個僅通過連接過道315連通的折返段。
本發(fā)明的連接器在使用過程中:
導電接觸件在裝配時,將安裝過進口管1和出口管2的第一液冷部件31插入插針端41內(nèi)部,使其進、出液口所在彎管分別處于插針端41的避讓槽43中,將第二液冷部件32的擋片插入第一液冷部件31的階梯孔316中,并保證進液口311和出液口312分別關于橫擋片321對稱,將壓接端42壓在插針端41的后端,并使第一液冷部件31的彎管處于壓接端42的避讓槽43中,此時通過連接螺釘將插針端41與壓接端42擰緊固定即可,在壓緊連接螺釘?shù)耐瑫r,第二液冷部件32也被壓緊在第一液冷部件31的后端上。
使用時,冷卻液箱中的絕緣冷卻液進入進口管1,然后經(jīng)進液口311進入進液流道313,然后經(jīng)過連接過道315進入出液流道314,最后經(jīng)出液口312和出口管2流回冷卻液箱中,在冷卻液在流經(jīng)液冷部件的整個過程中即可將接觸件傳遞給液冷部件的熱量帶出,實現(xiàn)對接觸件的冷卻。
在其他實施例中:作為絕緣層的液冷部件也可替換為涂在接觸件內(nèi)孔中的絕緣涂層,或者粘貼在接觸件內(nèi)孔中的絕緣膜等;液流通道也可僅包括一個連接進液口和出液口的連接通道,即不再設置折返段,此時冷卻液因與接觸件的接觸面積變小,故對接觸件的冷卻效果不如設置折返段好;進口管和出口管與進液口、出液口處的彎管連接也可采用膠粘、螺紋等連接方式連接,也可采用壓接方式進行連接,采用壓接,如螺栓壓接方式時,需要設置密封結構,以防硅油泄露;擋片與第二液冷部件一體固定連接的方式也可替換為第二液冷部件上不設置擋片,而是將擋片單獨焊接在第一液冷部件的階梯孔內(nèi),焊接時通過端部焊接;第一液冷部件內(nèi)部的階梯孔也可替換為圓柱直孔,即不設置臺階,相應地擋片也無需設置窄段和寬段。
本發(fā)明的內(nèi)部液冷式導電接觸件的實施例與本發(fā)明的連接器的各實施例中的導電接觸件的各實施例相同,不再贅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