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fā)明涉及通信鐵塔領域,特別涉及一種易于維護且天線角度可調的智能型通信桿。
背景技術:
在現代通信業(yè)中,為了保證無線通信系統的正常運行,一般將通訊天線安裝在較高的建筑物上來增加通訊天線信號覆蓋半徑,從而達到理想的通訊效果。目前,在城市居民樓、寫字樓、辦公樓等地建通訊基站架設通訊天線,一般采用通信桿來增加通訊天線的高度,因此,通信桿在通訊網絡系統中具有極其重要的作用。
為了調整通選天線的信號覆蓋區(qū)域,以達到各個通信桿之間的通訊區(qū)域最優(yōu)配置,通常需要對通信桿上的天線進行角度調整,現有的通信桿中,雖然可以通過遠程電調的方式進行天線的下傾角進行調整,但是卻無法遠程控制天線的方位角,工作人員需要通過上桿的方式對天線的方位角進行調整,不僅如此,工作人員在對通信桿進行維護時,通常需要攀爬桿上的扶梯,在攀爬過程中,除了雙手緊抓扶梯,腳部也要保持與扶梯緊貼,因此攀爬過程中工作人員無法騰出雙手進行其他工作,同時,在攀爬時,工作人員還要攜帶各類儀器設備,這些將會加重攀爬的負擔,因此,利用扶梯進行攀爬十分費力。
技術實現要素:
本發(fā)明要解決的技術問題是:為了克服現有技術的不足,提供一種易于維護且天線角度可調的智能型通信桿。
本發(fā)明解決其技術問題所采用的技術方案是:一種易于維護且天線角度可調的智能型通信桿,包括底座、桿體、天線裝置、橫桿、升降裝置和兩個連接組件,所述桿體的底端固定在底座上,所述天線裝置設置在桿體的頂端,所述桿體套設在橫桿上,兩個所述連接組件分別設置在橫桿的兩側且與升降裝置連接,所述連接組件包括滑輪與鋼絲繩;
所述天線裝置從下而上依次包括方位角調節(jié)單元、平臺、下傾角調節(jié)單元和通訊天線,所述方位角調節(jié)單元與平臺傳動連接,所述下傾角調節(jié)單元與通訊天線傳動連接;
所述方位角調節(jié)單元包括鉸接組件、驅動單元和支板,所述支板與鉸接組件連接,所述驅動單元與支板傳動連接,所述平臺固定在支板的頂端,所述驅動單元包括第二驅動電機、緩沖塊、第二驅動軸、移動塊和導軌,所述第二驅動電機和緩沖塊均固定在桿體的頂端,所述第二驅動軸設置在第二驅動電機和緩沖塊之間,所述第二驅動電機與第二驅動軸傳動連接,所述第二驅動軸的外周設有外螺紋,所述移動塊套設在第二驅動軸上,所述移動塊內設有內螺紋,所述移動塊內的內螺紋與第二驅動軸上的外螺紋相匹配,所述導軌的底端與移動塊鉸接,所述支板的底端設置在導軌內;
所述升降裝置包括平板、設置在平板下方的傳動裝置和兩個升降單元,兩個所述升降單元分別設置在傳動裝置的兩側,所述傳動裝置包括驅動輪、傳動輪和鏈條,所述驅動輪通過鏈條與傳動輪傳動連接;
所述升降單元包括滾輪、同心軸、側桿、踏板和側板,所述踏板通過側桿與驅動輪固定連接,所述側板固定在平板的下方且設置在踏板遠離傳動裝置的一側,所述側板套設在同心軸上,所述同心軸的一端固定在傳動輪上,所述同心軸的另一端固定在滾輪上,所述滾輪通過鋼絲繩與滑輪連接。
作為優(yōu)選,為了能夠調節(jié)通訊天線的下傾角,所述下傾角調節(jié)單元包括第一驅動電機、第一連桿、第二連桿、連接板和鉸接塊,所述第一驅動電機和鉸接塊固定在平臺上,所述第一驅動電機與第一連桿傳動連接,所述第一連桿通過第二連桿與連接板的中端鉸接,所述連接板的底端與鉸接塊鉸接,所述通訊天線固定在連接板上。
作為優(yōu)選,利用無刷直流電機驅動精度高的特點,為了精確控制通訊天線的下傾角,所述第一驅動電機為無刷直流電機。
作為優(yōu)選,為了輔助支撐驅動輪,所述側板靠近傳動裝置的一側設有環(huán)形凹槽,所述踏板遠離傳動裝置的一側設有支撐桿,所述支撐桿的一端與踏板固定連接,所述支撐桿的另一端設置在凹槽內。
作為優(yōu)選,為了防止工作人員的腳部從踏板上滑落,所述踏板上設有若干防滑塊。
作為有序那,為了便于轉動支板的角度,所述鉸接組件包括支桿和套管,所述支桿的頂端與支板固定連接,所述支桿的底端設置在套管內,所述套管的底端固定在桿體的頂端。
作為優(yōu)選,為了使踩踏省力,所述驅動輪的直徑是傳動輪的直徑的5倍。
作為優(yōu)選,為了方便平板上放置各類包裹設備,所述平板的上方設有支柱,所述支柱的頂端設有若干掛鉤,所述掛鉤周向均勻固定在支柱的外側。
作為優(yōu)選,為了便于工作人員將腳伸至踏板上,所述平板上設有兩個條形開口,所述條形開口的數量與踏板的數量相等且一一對應,所述條形開口位于踏板的正上方。
作為優(yōu)選,為了保證鋼絲繩的強度和韌性,所述鋼絲繩的材質為碳素鋼。
為了便于調節(jié)通訊天線的方位角,利用平臺下方的方位角調節(jié)單元改變平臺的角度,在方位角調節(jié)單元中,由驅動單元中的第二驅動電機運行帶動第二驅動軸轉動,使套設在第二驅動軸上的移動塊平移,進而使導軌移動,導軌移動帶動支板以支桿為中心發(fā)生角度轉動,使平臺的方位角發(fā)生變化,從而實現通訊天線方位角調節(jié)功能。該易于維護且天線角度可調的智能型通信桿通過方位角調節(jié)單元帶動支板轉動,使通訊天線的方位角發(fā)生變化,從而能夠靈活調整信號覆蓋區(qū)域。
當工作人員需要對桿體頂部的天線裝置進行維護操作時,利用升降裝置能夠將工作人員省力方便地帶動到桿體頂端進行工作,使用升降裝置時,工作人員只需坐在平板上,將雙腳通過條形開口伸到踏板上,踩動踏板,使驅動輪發(fā)生轉動,通過鏈條帶動傳動輪轉動,由于傳動輪通過同心軸與滾輪連接,從而使?jié)L輪轉動,滾輪轉動過程中,逐漸將鋼絲繩卷起,從而帶動平板向上移動,將工作人員帶到桿體頂端進行維護工作,平板上方的支柱上設有若干掛鉤,方便工作人員將各類儀器包裹掛在掛鉤上,同時由于驅動輪的直徑大于傳動輪的直徑,因此在踩踏時能夠實現省力功能。該易于維護且天線角度可調的智能型通信桿通過升降裝置將工作人員省力方便地帶至桿體頂端進行維護,同時在升降過程中僅需腳部用力,工作人員能夠騰出雙手進行其他操作,因此提高了設備的實用性。
本發(fā)明的有益效果是,該易于維護且天線角度可調的智能型通信桿通過方位角調節(jié)單元帶動支板轉動,使通訊天線的方位角發(fā)生變化,從而能夠靈活調整信號覆蓋區(qū)域,不僅如此,通過升降裝置將工作人員省力方便地帶至桿體頂端進行維護,同時在升降過程中僅需腳部用力,工作人員能夠騰出雙手進行其他操作,因此提高了設備的實用性。
附圖說明
下面結合附圖和實施例對本發(fā)明進一步說明。
圖1是本發(fā)明的易于維護且天線角度可調的智能型通信桿的結構示意圖;
圖2是本發(fā)明的易于維護且天線角度可調的智能型通信桿的天線裝置的結構示意圖;
圖3是本發(fā)明的易于維護且天線角度可調的智能型通信桿的方位角調節(jié)單元的結構示意圖;
圖4是本發(fā)明的易于維護且天線角度可調的智能型通信桿的升降裝置的結構示意圖;
圖5是本發(fā)明的易于維護且天線角度可調的智能型通信桿的升降裝置的仰視圖;
圖中:1.底座,2.桿體,3.天線裝置,4.橫桿,5.滑輪,6.升降裝置,7.套管,8.支桿,9.驅動單元,10.平臺,11.第一驅動電機,12.第一連桿,13.第二連桿,14.連接板,15.鉸接塊,16.通訊天線,17.第二驅動電機,18.緩沖塊,19.第二驅動軸,20.移動塊,21.支板,22.平板,23.條形開口,24.支柱,25.掛鉤,26.滾輪,27.同心軸,28.側板,29.凹槽,30.傳動裝置,31.側桿,32.踏板,33.支撐桿,34.防滑塊,35.傳動輪,36.驅動輪,37.鏈條,38.鋼絲繩,39.導軌。
具體實施方式
現在結合附圖對本發(fā)明作進一步詳細的說明。這些附圖均為簡化的示意圖,僅以示意方式說明本發(fā)明的基本結構,因此其僅顯示與本發(fā)明有關的構成。
如圖1-圖5所示,一種易于維護且天線角度可調的智能型通信桿,包括底座1、桿體2、天線裝置3、橫桿4、升降裝置6和兩個連接組件,所述桿體2的底端固定在底座1上,所述天線裝置3設置在桿體2的頂端,所述桿體2套設在橫桿4上,兩個所述連接組件分別設置在橫桿4的兩側且與升降裝置6連接,所述連接組件包括滑輪5與鋼絲繩38;
所述天線裝置從下而上依次包括方位角調節(jié)單元、平臺10、下傾角調節(jié)單元和通訊天線16,所述方位角調節(jié)單元與平臺10傳動連接,所述下傾角調節(jié)單元與通訊天線16傳動連接;
所述方位角調節(jié)單元包括鉸接組件、驅動單元9和支板21,所述支板21與鉸接組件連接,所述驅動單元9與支板21傳動連接,所述平臺10固定在支板21的頂端,所述驅動單元9包括第二驅動電機17、緩沖塊18、第二驅動軸19、移動塊20和導軌39,所述第二驅動電機17和緩沖塊18均固定在桿體2的頂端,所述第二驅動軸19設置在第二驅動電機17和緩沖塊18之間,所述第二驅動電機17與第二驅動軸19傳動連接,所述第二驅動軸19的外周設有外螺紋,所述移動塊20套設在第二驅動軸19上,所述移動塊20內設有內螺紋,所述移動塊20內的內螺紋與第二驅動軸19上的外螺紋相匹配,所述導軌39的底端與移動塊20鉸接,所述支板21的底端設置在導軌39內;
所述升降裝置5包括平板22、設置在平板22下方的傳動裝置30和兩個升降單元,兩個所述升降單元分別設置在傳動裝置30的兩側,所述傳動裝置30包括驅動輪36、傳動輪35和鏈條37,所述驅動輪36通過鏈條37與傳動輪35傳動連接;
所述升降單元包括滾輪26、同心軸27、側桿31、踏板32和側板28,所述踏板32通過側桿31與驅動輪36固定連接,所述側板28固定在平板22的下方且設置在踏板32遠離傳動裝置30的一側,所述側板28套設在同心軸27上,所述同心軸27的一端固定在傳動輪35上,所述同心軸27的另一端固定在滾輪26上,所述滾輪26通過鋼絲繩38與滑輪5連接。
作為優(yōu)選,為了能夠調節(jié)通訊天線16的下傾角,所述下傾角調節(jié)單元包括第一驅動電機11、第一連桿12、第二連桿13、連接板14和鉸接塊15,所述第一驅動電機11和鉸接塊15固定在平臺10上,所述第一驅動電機11與第一連桿12傳動連接,所述第一連桿12通過第二連桿13與連接板14的中端鉸接,所述連接板14的底端與鉸接塊15鉸接,所述通訊天線16固定在連接板14上。
作為優(yōu)選,利用無刷直流電機驅動精度高的特點,為了精確控制通訊天線16的下傾角,所述第一驅動電機11為無刷直流電機。
作為優(yōu)選,為了輔助支撐驅動輪36,所述側板28靠近傳動裝置30的一側設有環(huán)形凹槽29,所述踏板32遠離傳動裝置30的一側設有支撐桿33,所述支撐桿33的一端與踏板32固定連接,所述支撐桿33的另一端設置在凹槽29內。
作為優(yōu)選,為了防止工作人員的腳部從踏板32上滑落,所述踏板32上設有若干防滑塊34。
作為有序那,為了便于轉動支板21的角度,所述鉸接組件包括支桿8和套管7,所述支桿8的頂端與支板21固定連接,所述支桿8的底端設置在套管7內,所述套管7的底端固定在桿體2的頂端。
作為優(yōu)選,為了使踩踏省力,所述驅動輪36的直徑是傳動輪35的直徑的5倍。
作為優(yōu)選,為了方便平板21上放置各類包裹設備,所述平板21的上方設有支柱24,所述支柱24的頂端設有若干掛鉤25,所述掛鉤25周向均勻固定在支柱24的外側。
作為優(yōu)選,為了便于工作人員將腳伸至踏板32上,所述平板22上設有兩個條形開口23,所述條形開口23的數量與踏板32的數量相等且一一對應,所述條形開口23位于踏板32的正上方。
作為優(yōu)選,為了保證鋼絲繩38的強度和韌性,所述鋼絲繩38的材質為碳素鋼。
為了便于調節(jié)通訊天線16的方位角,利用平臺10下方的方位角調節(jié)單元改變平臺10的角度,在方位角調節(jié)單元中,由驅動單元9中的第二驅動電機17運行帶動第二驅動軸19轉動,使套設在第二驅動軸19上的移動塊20平移,進而使導軌39移動,導軌移動39帶動支板21以支桿8為中心發(fā)生角度轉動,使平臺10的方位角發(fā)生變化,從而實現通訊天線16方位角調節(jié)功能。該易于維護且天線角度可調的智能型通信桿通過方位角調節(jié)單元帶動支板21轉動,使通訊天線16的方位角發(fā)生變化,從而能夠靈活調整信號覆蓋區(qū)域。
當工作人員需要對桿體2頂部的天線裝置3進行維護操作時,利用升降裝置6能夠將工作人員省力方便地帶動到桿體2頂端進行工作,使用升降裝置6時,工作人員只需坐在平板22上,將雙腳通過條形開口23伸到踏板32上,踩動踏板32,使驅動輪36發(fā)生轉動,通過鏈條37帶動傳動輪35轉動,由于傳動輪35通過同心軸27與滾輪26連接,從而使?jié)L輪26轉動,滾輪36轉動過程中,逐漸將鋼絲繩38卷起,從而帶動平板22向上移動,將工作人員帶到桿體2頂端進行維護工作,平板22上方的支柱24上設有若干掛鉤25,方便工作人員將各類儀器包裹掛在掛鉤25上,同時由于驅動輪36的直徑大于傳動輪35的直徑,因此在踩踏時能夠實現省力功能。該易于維護且天線角度可調的智能型通信桿通過升降裝置6將工作人員省力方便地帶至桿體2頂端進行維護,同時在升降過程中僅需腳部用力,工作人員能夠騰出雙手進行其他操作,因此提高了設備的實用性。
與現有技術相比,該易于維護且天線角度可調的智能型通信桿通過方位角調節(jié)單元帶動支板21轉動,使通訊天線16的方位角發(fā)生變化,從而能夠靈活調整信號覆蓋區(qū)域,不僅如此,通過升降裝置6將工作人員省力方便地帶至桿體2頂端進行維護,同時在升降過程中僅需腳部用力,工作人員能夠騰出雙手進行其他操作,因此提高了設備的實用性。
以上述依據本發(fā)明的理想實施例為啟示,通過上述的說明內容,相關工作人員完全可以在不偏離本項發(fā)明技術思想的范圍內,進行多樣的變更以及修改。本項發(fā)明的技術性范圍并不局限于說明書上的內容,必須要根據權利要求范圍來確定其技術性范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