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fā)明涉及一種按鍵結(jié)構及其組裝方法,且特別是有關于一種用于自動化機械安裝的按鍵結(jié)構及其組裝方法。
背景技術:
目前的按鍵結(jié)構中,為了使按鍵平穩(wěn)地上下移動,于鍵帽底部與底板之間設有連接桿。連接桿例如為u形,而底板上設有一對定位槽供連接桿的兩滑桿插置并在其內(nèi)上下滑動。為了確保兩滑桿不脫離定位槽,對兩滑桿與定位槽組裝時的公差間隙要求較高,若公差間隙過小,會導致兩滑桿滑動不順暢,若公差間隙過大,則兩滑桿容易脫落。此外,目前連接桿與定位槽的設計不利于自動化機械安裝,因而無法提高生產(chǎn)效率。
技術實現(xiàn)要素:
本發(fā)明有關于一種按鍵結(jié)構及其組裝方法,可采用自動化機械安裝連接桿,方便組裝且精確度高,以提高生產(chǎn)效率。
為了達到上述目的,本發(fā)明提出一種按鍵結(jié)構,包括底板、電路層、彈性體、支撐結(jié)構、鍵帽以及連接桿。底板具有底板本體及彼此互相分離的第一定位部、第二定位部、第三定位部及第四定位部,其中該第一定位部與該第二定位部分別各自具有直立于該底板本體上的第一側(cè)壁與第二側(cè)壁,且第一側(cè)壁與該第二側(cè)壁上分別各自設有與該底板本體平行的第一折邊以及第二折邊,其中,該第三定位部與該第四定位部分別各自具有直立于該底板本體上的第三側(cè)壁與第四側(cè)壁,該第三側(cè)壁與該第四側(cè)壁平行設置,且該第一側(cè)壁與該第三側(cè)壁之間具有第一間距,該第二側(cè)壁與該第四側(cè)壁之間具有第二間距;電路層設置于該底板上,該電路層具有至少一觸發(fā)部;彈性體設置于該觸發(fā)部上;支撐結(jié)構設置于該底板上;鍵帽設置于該底板上,其中該鍵帽藉由該支撐結(jié)構連接該底板,且該彈性體可使該鍵帽由按壓位置上升至釋放位置;連接桿連接于該鍵帽之下,該連接桿具有u形本體、第一彎折部以及第二彎折部,且該第一彎折部與該第二彎折部由該u形本體的兩端沿第一軸線分別各自延伸至該第一折邊與該第二折邊下方,并可分別各自活動于該第一間距與該第二間距之中,其中該第一側(cè)壁及該第二側(cè)壁用以分別各自止擋并定位該第一彎折部與該第二彎折部于組裝位置上,該第三側(cè)壁及該第四側(cè)壁用以定位該u形本體的兩側(cè)。
作為可選的技術方案,該第三側(cè)壁及該第四側(cè)壁定位于該u形本體的兩內(nèi)側(cè)之間;或者,該u形本體的兩外側(cè)定位于該第三側(cè)壁與該第四側(cè)壁之間。
作為可選的技術方案,該第一彎折部可經(jīng)由置入該第一間距中并朝該第一側(cè)壁移動,該第二彎折部可經(jīng)由置入該第二間隔中并朝該第二側(cè)壁移動,以進行該連接桿的組裝。
此外,本發(fā)明還提出一種按鍵結(jié)構的組裝方法,包括:
將該連接桿的該第一彎折部置入于該第一側(cè)壁與該第三側(cè)壁之間的該第一間距中;
將該連接桿的該第二彎折部置入于該第二側(cè)壁與該第四側(cè)壁之間的該第二間距中;
水平移動該連接桿,使該連接桿被該第一側(cè)壁及該第二側(cè)壁止擋于組裝位置上,其中該第一彎折部與該第二彎折部由該第一u形本體的兩端分別各自于該第一軸線延伸至該第一折邊與該第二折邊下方,且該u形本體的兩側(cè)以該第三側(cè)壁與該第四側(cè)壁定位;以及
將該鍵帽組裝在該連接桿上,且該鍵帽藉由該支撐結(jié)構連接該底板。
作為可選的技術方案,該第三側(cè)壁與該第四側(cè)壁定位于該u形本體的兩內(nèi)側(cè)之間;或者,該u形本體的兩外側(cè)定位于該第三側(cè)壁與該第四側(cè)壁之間。
本發(fā)明的按鍵結(jié)構及其組裝方法可采用自動化機械安裝連接桿,方便組裝且精確度高,以提高生產(chǎn)效率,且節(jié)省人力組裝,進而減少人為安裝誤差及人力成本。
此外,本發(fā)明還提出另一種按鍵結(jié)構,包括底板、電路層、彈性體、支撐結(jié)構、鍵帽以及第一連接桿。底板具有底板本體及彼此分離的第一定位部、第二定位部、第三定位部、第四定位部以及第一止擋部,其中該第一定位部具有直立于該底板本體上的第一側(cè)壁,該第二定位部具有直立于該底板本體上的第二側(cè)壁,該第一側(cè)壁與該第二側(cè)壁平行設置,且該第一側(cè)壁與該第二側(cè)壁上分別各自設有與該底板本體平行的第一折邊以及第二折邊,其中,該第三定位部與該第四定位部分別各自具有直立于該底板本體上的第三側(cè)壁與第四側(cè)壁,該第三側(cè)壁與該第四側(cè)壁平行設置,且該第一側(cè)壁的垂直中線與該第三側(cè)壁之間具有第一間距,該第二側(cè)壁的垂直中線與該第四側(cè)壁之間具有第二間距;電路層設置于該底板上,該電路層具有至少一觸發(fā)部;彈性體設置于該觸發(fā)部上;支撐結(jié)構設置于該底板上;鍵帽設置于該底板上,其中該鍵帽藉由該支撐結(jié)構連接該底板,且該彈性體可使該鍵帽由按壓位置上升至釋放位置;第一連接桿連接于該鍵帽之下,該第一連接桿具有第一u形本體、第一彎折部以及第二彎折部,且該第一彎折部與該第二彎折部由該第一u形本體的兩端沿著第一軸線分別各自延伸至該第一折邊與該第二折邊下方,并可分別各自活動于該第一間距與該第二間距之中,其中該第一止擋部直立于該底板上,用以止擋該第一連接桿于組裝位置上,該第三側(cè)壁與該第四側(cè)壁用以定位該第一u形本體的兩側(cè)。
作為可選的技術方案,該第三側(cè)壁與該第四側(cè)壁定位于該第一u形本體的兩內(nèi)側(cè)之間;或者,該第一u形本體的兩外側(cè)定位于該第三側(cè)壁與該第四側(cè)壁之間。
作為可選的技術方案,該第一彎折部可經(jīng)由置入該第一間距中并朝該第一側(cè)壁的垂直中線移動,該第二彎折部可經(jīng)由置入該第二間隔中并朝該第二側(cè)壁的垂直中線移動,以進行該第一連接桿的組裝。
作為可選的技術方案,該按鍵結(jié)構還包括第二連接桿,連接于該鍵帽之下,其中
該底板還具有第五定位部、第六定位部以及第二止擋部,其中該第五定位部與該第六定位部分別各自具有直立于該底板本體上的第五側(cè)壁與第六側(cè)壁,該第五側(cè)壁與該第六側(cè)壁平行設置,且該第一側(cè)壁的垂直中線與該第五側(cè)壁之間具有第三間距,該第二側(cè)壁的垂直中線與該第四側(cè)壁之間具有第四間距,
其中,該第二連接桿具有第二u形本體、第三彎折部以及第四彎折部,且該第三彎折部與該第四彎折部由該第二u形本體的兩端沿著一第二軸線分別各自延伸至該第一折邊與該第二折邊下方,并可分別各自活動于該第三間距與該第四間距之中,其中該第二止擋部直立于該底板本體上,用以止擋該第二連接桿于組裝位置上,該第五側(cè)壁與該第六側(cè)壁用以定位該第二u形本體的兩側(cè)。
作為可選的技術方案,該第五側(cè)壁及該第六側(cè)壁定位于該第二u形本體的兩內(nèi)側(cè)之間;或者,該第二u形本體的兩外側(cè)定位于該第五側(cè)壁與該第六側(cè)壁之間。
作為可選的技術方案,該第三彎折部可經(jīng)由置入該第三間距中并朝該第一側(cè)壁的垂直中線移動,該第四彎折部可經(jīng)由置入該第二間隔中并朝該第二側(cè)壁的垂直中線移動,以進行該第二連接桿的組裝。
此外,本發(fā)明還提出另一種按鍵結(jié)構的組裝方法,包括:
將該第一連接桿的該第一彎折部置入于該第一側(cè)壁的垂直中線與該第三側(cè)壁之間的該第一間隙中;
將該第一連接桿的該第二彎折部置入于該第二側(cè)壁的垂直中線與該第四側(cè)壁之間的該第二間隙中;
水平移動該第一連接桿,以使該第一連接桿被該第一止擋部止擋于該組裝位置上,其中該第一彎折部與該第二彎折部由該第一u形本體的兩端沿著該第一軸線分別各自延伸至該第一折邊與該第二折邊下方,且該第一u形本體的兩側(cè)以該第三定位部及該第四定位部定位;以及
將該鍵帽組裝在該第一連接桿上,且該鍵帽藉由該支撐結(jié)構連接該底板。
作為可選的技術方案,該第三側(cè)壁與該第四側(cè)壁定位于該第一u形本體的兩內(nèi)側(cè)之間;或者,該第一u形本體的兩外側(cè)定位于該第三側(cè)壁與該第四側(cè)壁之間。
本發(fā)明的按鍵結(jié)構及其組裝方法可采用自動化機械安裝第一連接桿及第二連接桿,方便組裝且精確度高,以提高生產(chǎn)效率,且節(jié)省人力組裝,進而減少人為安裝誤差及人力成本。
此外,本發(fā)明還提出又一種按鍵結(jié)構,包括底板、鍵帽以及連接桿。底板具有一底板本體以及彼此互相分離的第一定位部、第二定位部、第三定位部及第四定位部;該底板本體沿著x軸和y軸交會所定義的平面延伸,該x軸和該y軸與z軸彼此相互正交垂直;該第一定位部具有第一z軸臂與第一y軸臂,該第一z軸臂自該底板本體朝該z軸正方向延伸,該第一y軸臂自該第一z軸臂朝該y軸負方向延伸,該第一y軸臂與該底板本體間定義第一收納空間;該第二定位部具有第二z軸臂與第二y軸臂,該第二z軸臂自該底板本體朝該z軸正方向延伸,該第二y軸臂自該第二z軸臂朝該y軸負方向延伸,該第二y軸臂與該底板本體間定義第二收納空間;該第三定位部具有第三z軸臂,該第三z軸臂自該底板本體朝該z軸正方向延伸,且于該y軸方向上,該第一y軸臂與該第三z軸臂間具有第一y軸間隙,該第一y軸間隙與該第一收納空間連通;該第四定位部具有第四z軸臂,該第四z軸臂自該底板本體朝該z軸正方向延伸,且于該y軸方向上,該第二y軸臂與該第四z軸臂間具有第二y軸間隙,該第二y軸間隙與該第二收納空間連通;鍵帽設置于該底板上,該鍵帽可相對于該底板作上下運動,該鍵帽可運動于按壓位置與釋放位置間;該連接桿具有中央桿、第一y軸桿、第二y軸桿、第一x軸桿以及第二x軸桿,該中央桿可活動地連接于該鍵帽,該第一y軸桿與該第二y軸桿分別位于該中央桿兩端,該第一x軸桿連結(jié)于該第一y軸桿,該第一x軸桿沿著該x軸延伸而進入該第一收納空間中,該第二x軸桿連結(jié)于該第二y軸桿,該第二x軸桿沿著該x軸延伸而進入該第二收該納空間中;其中,于該x軸方向上,該第一y軸桿與該第三z軸臂干涉,該第二y軸桿與該第四z軸臂干涉,該第三z軸臂與該第四z軸臂共同限制該連接桿于該x軸上的運動范圍;其中,當該鍵帽運動于該按壓位置與該釋放位置間時,該第一x軸桿于該第一收納空間中沿著該y軸方向運動,該第一y軸臂限制該第一x軸桿于該z軸上的運動范圍,該第二x軸桿于該第二收納空間中沿著該y軸方向運動,該第二y軸臂限制該第二x軸桿于該z軸上的運動范圍。
作為可選的技術方案,該第一y軸桿位于該第三z軸臂的x軸負方向側(cè),該第二y軸桿位于該第四z軸臂的該x軸正方向側(cè),該第三z軸臂與該第四z軸臂共同限制該連接桿于該x軸上的運動范圍;或者
該第一y軸桿位于該第三z軸臂的該x軸正方向側(cè),該第二y軸桿位于該第四z軸臂的x軸負方向側(cè),該第三z軸臂與該第四z軸臂共同限制該連接桿于該x軸上的運動范圍。
此外,本發(fā)明還提出又一種按鍵結(jié)構的組裝方法,包括步驟:
(1)使該第一x軸桿置入該第一y軸間隙中,且該第二x軸桿置入該第二y軸間隙中;
(2)使該第一y軸桿位于可與該第三z軸臂發(fā)生x軸干涉的第一位置,且使該第二y軸桿位于可與該第四z軸臂發(fā)生x軸干涉的第二位置;
(3)沿著該y軸正方向,水平移動該連接桿,使該第一x軸桿進入該第一收納空間中,該第二x軸桿進入該第二收納空間中;以及
(4)將該鍵帽組裝于該中央桿上,使該中央桿可活動地連接在該鍵帽上。
作為可選的技術方案,于步驟(2)中,該第一y軸桿位于該第三z軸臂的該x軸負方向側(cè),該第二y軸桿位于該第四z軸臂的該x軸正方向側(cè);或者
于步驟(2)中,該第一y軸桿位于該第三z軸臂的該x軸正方向側(cè),該第二y軸桿位于該第四z軸臂的該x軸負方向側(cè)。
作為可選的技術方案,于步驟(1)中,將該連接桿保持在第一狀態(tài),于該第一狀態(tài)下,該第一x軸桿和該第二x軸桿較該中央桿更靠近該底板,先使該連接桿下降到該底板本體上;于步驟(2)中,再將該中央桿朝該z軸負方向下降到該底板本體上。
本發(fā)明的按鍵結(jié)構及其組裝方法可采用自動化機械安裝連接桿,方便組裝且精確度高,以提高生產(chǎn)效率,且節(jié)省人力組裝,進而減少人為安裝誤差及人力成本。此外,自動化機械安裝連接桿時,可藉由底板的x軸方向、y軸方向及z軸方向上的定位部限位,避免連接桿脫落,進而減少組裝公差。
此外,本發(fā)明還提出再一種按鍵結(jié)構,包括底板、鍵帽以及第一連接桿。底板具有底板本體、及彼此互相分離的第一定位部、第二定位部、第三定位部、第四定位部以及第一止擋部;該底板本體沿著x軸和y軸交會所定義的平面延伸,該x軸和該y軸與z軸彼此相互正交垂直;該第一定位部具有第一z軸臂與第一x軸臂,該第一z軸臂自該底板本體朝該z軸正方向延伸,該第一x軸臂自該第一z軸臂朝該x軸負方向延伸,該第一x軸臂與該底板本體間定義第一收納空間;該第二定位部具有第二z軸臂與一第二x軸臂,該第二z軸臂自該底板本體朝該z軸正方向延伸,該第二x軸臂自該第二z軸臂朝x軸正方向延伸,該第二x軸臂與該底板本體間定義第二收納空間,且于該x軸方向上,該第一止擋部位于該第一定位部與該第二定位部之間;該第三定位部具有第三z軸臂,該第三z軸臂自該底板本體朝該z軸正方向延伸,且于該y軸方向上,該第一x軸臂與該第三z軸臂間具有第一y軸間隙,該第一y軸間隙與該第一收納空間連通;該第四定位部具有第四z軸臂,該第四z軸臂自該底板本體朝該z軸正方向延伸,且于該y軸方向上,該第二x軸臂與該第四z軸臂間具有第二y軸間隙,該第二y軸間隙與該第二收納空間連通;鍵帽設置于該底板上,該鍵帽可相對于該底板作上下運動,該鍵帽可運動于按壓位置與釋放位置間;該第一連接桿具有第一中央桿、第一y軸桿、第二y軸桿、第一x軸桿以及第二x軸桿,該第一中央桿可活動地連接于該鍵帽,該第一y軸桿與該第二y軸桿分別位于該中央桿兩端,該第一x軸桿連結(jié)于該第一y軸桿,該第一x軸桿沿著該x軸延伸而進入該第一收納空間中,該第二x軸桿連結(jié)于該第二y軸桿,該第二x軸桿沿著該x軸延伸而進入該第二收該納空間中;其中,于該x軸方向上,該第一y軸桿與該第三z軸臂干涉,該第二y軸桿與該第四z軸臂干涉,該第三z軸臂與該第四z軸臂共同限制該第一連接桿于該x軸上的運動范圍;其中,當該鍵帽運動于該按壓位置與該釋放位置間時,該第一x軸桿于該第一收納空間中沿著該y軸方向運動,該第一x軸臂限制該第一x軸桿于該z軸上的運動范圍,該第二x軸桿于該第二收納空間中沿著該y軸方向運動,該第二x軸臂限制該第二x軸桿于該z軸上的運動范圍,其中,于該y軸方向上,該第一連接桿與該第一止擋部干涉,該第一止擋部限制該第一連接桿于該y軸上的運動范圍。
作為可選的技術方案,該第一y軸桿位于該第三z軸臂的該x軸負方向側(cè),該第二y軸桿位于該第四z軸臂的該x軸正方向側(cè),該第三z軸臂與該第四z軸臂共同限制該連接桿于該x軸上的運動范圍;或者,
該第一y軸桿位于該第三z軸臂的該x軸正方向側(cè),該第二y軸桿位于該第四z軸臂的該x軸負方向側(cè),該第三z軸臂與該第四z軸臂共同限制該連接桿于該x軸上的運動范圍。
作為可選的技術方案,該底板還具有第五定位部、第六定位部以及第二止擋部,該按鍵結(jié)構還包括第二連接桿,于該x軸方向上,該第二止擋部位于該第一定位部與該第二定位部之間,
該第五定位部具有第五z軸臂,該第五z軸臂自該底板本體朝該z軸正方向延伸,于該y軸方向上,該第一x軸臂與該第五z軸臂間具有第三y軸間隙,該第三y軸間隙與該第一收納空間連通;
該第六定位部具有第六z軸臂,該第六z軸臂自該底板本體朝該z軸正方向延伸,于該y軸方向上,該第二x軸臂與該第六z軸臂間具有第四y軸間隙,該第四y軸間隙與該第二收納空間連通;
該第二連接桿具有第二中央桿、第三y軸桿、第四y軸桿、第三x軸桿以及第四x軸桿,該第二中央桿可活動地連接于該鍵帽,該第三y軸桿與該第四y軸桿分別位于該中央桿兩端,該第三x軸桿連結(jié)于該第三y軸桿,該第三x軸桿沿著該x軸延伸而進入該第一收納空間中,該第四x軸桿連結(jié)于該第四y軸桿,該第四x軸桿沿著該x軸延伸而進入該第二收該納空間中;
其中,于該x軸方向上,該第三y軸桿與該第五z軸臂干涉,該第四y軸桿與該第六z軸臂干涉,該第五z軸臂與該第六z軸臂共同限制該第二連接桿于該x軸上的運動范圍;
其中,當該鍵帽運動于該按壓位置與該釋放位置間時,該第三x軸桿于該第一收納空間中沿著該y軸方向運動,該第一x軸臂限制該第三x軸桿于該z軸上的運動范圍,該第四x軸桿于該第二收納空間中沿著該y軸方向運動,該第二x軸臂限制該第四x軸桿于該z軸上的運動范圍,
其中,于該y軸方向上,該第二連接桿與該第二止擋部干涉,該第二止擋部限制該第二連接桿于該y軸上的運動范圍。
作為可選的技術方案,該第三y軸桿位于該第五z軸臂的該x軸負方向側(cè),該第四y軸桿位于該第六z軸臂的該x軸正方向側(cè),該第五z軸臂與該第六z軸臂共同限制該第二連接桿于該x軸上的運動范圍;或者,
該第三y軸桿位于該第五z軸臂的該x軸正方向側(cè),該第四y軸桿位于該第六z軸臂的該x軸負方向側(cè),該第五z軸臂與該第六z軸臂共同限制該第二連接桿于該x軸上的運動范圍。
作為可選的技術方案,該第一止擋部與該第二止擋部均位于該第一連接桿與該第二連接桿共同圍繞的區(qū)域內(nèi)。
此外,本發(fā)明還提出再一種按鍵結(jié)構的組裝方法,包括步驟:
(1)使該第一x軸桿置入該第一y軸間隙中,且該第二x軸桿置入該第二y軸間隙中;
(2)使該第一y軸桿位于可與該第三z軸臂發(fā)生x軸干涉的第一位置,且使該第二y軸桿位于可與該第四z軸臂發(fā)生x軸干涉的第二位置;
(3)沿著該y軸正方向,水平移動該第一連接桿,使該第一x軸桿進入該第一收納空間中,該第二x軸桿進入該第二收納空間中,該第一止擋部位于可與該第一連接桿發(fā)生y軸干涉的第三位置;以及
(4)將該鍵帽組裝于該第一中央桿上,使該第一中央桿可活動地連接在該鍵帽上。
作為可選的技術方案,于步驟(2)中,該第一y軸桿位于該第三z軸臂的該x軸負方向側(cè),該第二y軸桿位于該第四z軸臂的該x軸正方向側(cè);或者
于步驟(2)中,該第一y軸桿位于該第三z軸臂的該x軸正方向側(cè),該第二y軸桿位于該第四z軸臂的該x軸負方向側(cè)。
作為可選的技術方案,于步驟(1)中,將該第一連接桿保持在第二狀態(tài),于該第二狀態(tài)下,該第一x軸桿和該第二x軸桿較該第一中央桿更靠近該底板,先使該第一連接桿下降到該底板本體上;于步驟(2)中,再將該第一中央桿朝該y軸負方向下降到該底板本體上。
作為可選的技術方案,在包含該第二連接桿的情況下,
于步驟(1)中,還包括使該第三x軸桿置入該第三y軸間隙中,且該第四x軸桿置入該第四y軸間隙中;
于步驟(2)中,還包括使該第三y軸桿位于可與該第五z軸臂發(fā)生x軸干涉的第四位置,且使該第四y軸桿位于可與該第六z軸臂發(fā)生x軸干涉的第五位置;
于步驟(3)中,還包括沿著該y軸負方向,水平移動該第二連接桿,使該第三x軸桿進入該第一收納空間中,該第四x軸桿進入該第二收納空間中,該第二止擋部位于可與該第二連接桿發(fā)生y軸干涉的第六位置;以及
于步驟(4)中,還包括將該鍵帽組裝于該第二中央桿上,使該第二中央桿可活動地連接在該鍵帽上。
本發(fā)明的按鍵結(jié)構及其組裝方法可采用自動化機械安裝第一連接桿及第二連接桿,方便組裝且精確度高,以提高生產(chǎn)效率,且節(jié)省人力組裝,進而減少人為安裝誤差及人力成本。此外,自動化機械安裝第一連接桿及第二連接桿時,可藉由底板的x軸方向、y軸方向及z軸方向上的定位部限位,避免第一連接桿及第二連接桿脫落,進而減少組裝公差。
以下結(jié)合附圖和具體實施例對本發(fā)明進行詳細描述,但不作為對本發(fā)明的限定。
附圖說明
圖1a及圖1b繪示依照本發(fā)明第一實施例的按鍵結(jié)構的分解示意圖;
圖2a及圖2b繪示依照本發(fā)明第一實施例的按鍵結(jié)構組裝方法的俯視示意圖;
圖3a至圖3d繪示依照本發(fā)明一實施例的按鍵結(jié)構組裝方法的側(cè)面示意圖;
圖4a及圖4b繪示依照本發(fā)明第二實施例的按鍵結(jié)構的分解示意圖;
圖5a及圖5b繪示依照本發(fā)明第二實施例的按鍵結(jié)構組裝方法的俯視示意圖;
圖6a至圖6d繪示依照本發(fā)明第二實施例的按鍵結(jié)構組裝方法的側(cè)面示意圖;
圖7a至圖7b繪示依照本發(fā)明第一實施例的按鍵結(jié)構上下運動的示意圖;
圖8a至圖8b繪示依照本發(fā)明第二實施例的按鍵結(jié)構上下運動的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以下各實施例的說明是參考附加的圖式,用以例示本發(fā)明可用以實施的特定實施例。本發(fā)明所提到的方向用語,例如「上」、「下」、「前」、「后」、「左」、「右」、「側(cè)面」等,僅是參考附加圖式的方向。因此,使用的方向用語是用以說明及理解本發(fā)明,而非用以限制本發(fā)明。
在以下實施例中,在不同的圖中,相同部分是以相同標號表示。
請參照圖1a、圖1b、圖2a及圖2b,依照本發(fā)明第一實施例的按鍵結(jié)構100包括底板101、電路層102、彈性體103、支撐結(jié)構104、鍵帽105以及連接桿106。底板101具有底板本體1011及彼此互相分離的第一定位部111、第二定位部112、第三定位部113及第四定位部114,其中第一定位部111與第二定位部112分別各自具有直立于底板本體1011上的第一側(cè)壁1111與第二側(cè)壁1121(即,第一定位不111具有直立于底板本體1011上的第一側(cè)壁1111,第二定位部112具有直立于底板本體1011上的第二側(cè)壁1121)。第一側(cè)壁1111與第二側(cè)壁1121上分別各自設有與底板本體1011平行的第一折邊1112以及第二折邊1122(即,第一側(cè)壁1111上設有與底板本體1011平行的第一折邊1112,第二側(cè)壁1121上設有與底板本體1011平行的第二折邊1122)。第三定位部113與第四定位部114分別各自具有直立于底板本體1011上的第三側(cè)壁1131與第四側(cè)壁1141(即,第三定位部113具有直立于底板本體1011上的第三側(cè)壁1131,第四定位部114具有直立于底板本體1011上的第四側(cè)壁1141),第三側(cè)壁1131與第四側(cè)壁1141平行設置,且第一側(cè)壁1111與第三側(cè)壁1131之間具有第一間距(對應于第一y軸間隙),第二側(cè)壁1121與第四側(cè)壁1141之間具有第二間距(對應于第二y軸間隙)。
如圖中的坐標軸所示,底板本體1011沿著x軸和y軸交會所定義的平面延伸,x軸和y軸與z軸彼此相互正交垂直。上述的第一側(cè)壁1111定義為第一z軸臂1111,上述的第二側(cè)壁1121定義為第二z軸臂1121,上述的第一折邊1112定義為第一y軸臂1112,上述的第二折邊1122定義為第二y軸臂1122,上述的第三側(cè)壁1131定義為第三z軸臂1131,上述的第四側(cè)壁1141定義為第四z軸臂1141。其中,第一z軸臂1111自底板本體1011實質(zhì)朝z軸正方向延伸,第一y軸臂1112自第一z軸臂1111上端實質(zhì)朝y軸負方向延伸,第一y軸臂1112與底板本體1011間定義第一收納空間c1。此外,第二z軸臂1121自底板本體1011朝z軸正方向延伸,第二y軸臂1122自第二z軸臂1121上端朝y軸負方向延伸,第二y軸臂1122與底板本體1011間定義第二收納空間c2。另外,第三z軸臂1131自底板本體1011朝z軸正方向延伸,于y軸方向上,第一y軸臂1112與第三z軸臂1131間具有第一y軸間隙△y1,第一y軸間隙△y1與第一收納空間c1連通。再者,第四z軸臂1141自底板本體1011朝z軸正方向延伸,于y軸方向上,第二y軸臂1122與第四z軸臂1141間具有第二y軸間隙△y2,第二y軸間隙△y2與第二收納空間c2連通。
在一實施例中,電路層102設置于底板101上,電路層102具有至少一觸發(fā)部1021。彈性體103設置于觸發(fā)部1021上。電路層102例如是薄膜電路板,而觸發(fā)部1021例如是薄膜開關,彈性體103例如是橡膠圓頂體(rubberdome)或其他彈性結(jié)構,彈性體103可使鍵帽105由一較低位置(或稱為按壓位置,下同)上升至一較高位置(或稱為釋放位置,下同)。當鍵帽105被按壓時,觸發(fā)部1021被彈性體103觸發(fā)而電性導通,以對應產(chǎn)生按壓信號。
此外,支撐結(jié)構104設置于底板101上。鍵帽105設置于底板101上,且鍵帽105藉由支撐結(jié)構104連接底板101。支撐結(jié)構104例如為火山口柱塞結(jié)構或剪刀結(jié)構;圖式以剪刀結(jié)構為例說明,剪刀結(jié)構各支臂104a、104b可轉(zhuǎn)動地樞接或滑接于鍵帽105與底板101之間,使得鍵帽105可相對于底板101上下運動。鍵帽105的底部設有多個樞接孔1051,使鍵帽105分別與支撐結(jié)構104及連接桿106相連接。
另外,連接桿106連接于鍵帽105之下,連接桿106具有u形本體1066、第一彎折部1064以及第二彎折部1065,且第一彎折部1064與第二彎折部1065由u形本體1066的兩端沿第一軸線(即x軸)分別各自延伸至第一折邊1112與第二折邊1122下方,并可分別各自活動于第一收納空間c1與第二收納空間c2之中(即,第一彎折部1064由u形本體1066的一端沿第一軸線延伸至第一折邊1112下方,并活動于第一收納空間c1之中,第二彎折部1065由u形本體1066的另一端沿第一軸線延伸至第二折邊1122下方,并活動于第二收納空間c2之中)。在本實施例中,第一側(cè)壁1111及第二側(cè)壁1121用以止擋并定位第一彎折部1064與第二彎折部1065于組裝位置上,第三側(cè)壁1131及第四側(cè)壁1141用以定位u形本體1066的兩側(cè)。
如圖中的坐標軸所示,上述的u形本體1066定義為具有中央桿1061、第一y軸桿1062以及第二y軸桿1063,上述的第一彎折部1064定義為第一x軸桿1064,上述的第二彎折部1065定義為第二x軸桿1065。其中,中央桿1061可活動地連接于鍵帽105,第一y軸桿1062與第二y軸桿1063分別位于中央桿1061兩端,且第一y軸桿1062與第二y軸桿1063自中央桿1061往y軸正方向延伸。此外,第一x軸桿1064連結(jié)于第一y軸桿1062,且第一x軸桿1064沿著x軸延伸而進入第一收納空間c1中。第二x軸桿1065連結(jié)于第二y軸桿1063,且第二x軸桿1065沿著x軸延伸而進入第二收納空間c2中。
在本實施例中,于x軸方向上,第一y軸桿1062與第三z軸臂1131干涉,第二y軸桿1063與第四z軸臂1141干涉,第三z軸臂1131與第四z軸臂1141共同限制連接桿106于x軸上的運動范圍。此外,請參照圖7a及圖7b,當鍵帽105運動于較低位置與較高位置間時,第一x軸桿1064于對應的第一收納空間c1中沿著y軸方向運動,第一y軸臂1112限制第一x軸桿1064于z軸上的運動范圍,第二x軸桿1065于對應的第二收納空間c2中沿著y軸方向運動,第二y軸臂1122限制第二x軸桿1065于z軸上的運動范圍。
請參照圖1a,第一y軸桿1062例如位于第三z軸臂1131的x軸負方向側(cè),第二y軸桿1063位于第四z軸臂1141的x軸正方向側(cè),第三z軸臂1131與第四z軸臂1141共同限制連接桿106于x軸上的運動范圍。也就是說,第三側(cè)壁1131與第四側(cè)壁1141定位于連接桿106的u形本體1066的兩內(nèi)側(cè)之間,以限制連接桿106于x軸上的運動范圍。在另一實施例(圖未繪示)中,第一y軸桿1062亦可位于第三z軸臂1131的x軸正方向側(cè),第二y軸桿1063亦可位于第四z軸臂1141的x軸負方向側(cè),第三z軸臂1131與第四z軸臂1141共同限制連接桿106于x軸上的運動范圍。也就是說,連接桿106的u形本體1066的兩外側(cè)定位于第三側(cè)壁1131與第四側(cè)壁1141之間,以限制連接桿106于x軸上的運動范圍。
請參照圖2a及圖2b,按鍵結(jié)構100組裝方法如下。步驟(1),將連接桿106的第一彎折部1064置入于第一側(cè)壁1111與第三側(cè)壁1131之間的第一間隙中,將連接桿106的第二彎折部1065置入于第二側(cè)壁1121與第四側(cè)壁1141之間的第二間隙中。也就是說,第一x軸桿1064置入第一y軸間隙△y1中,且第二x軸桿1065置入第二y軸間隙△y2中。接著,步驟(2),使第一y軸桿1062位于可與第三z軸臂1131發(fā)生x軸干涉的第一位置,且使第二y軸桿1063位于可與第四z軸臂1141發(fā)生x軸干涉的第二位置,以使u形本體1066的兩側(cè)以第三側(cè)壁1131與第四側(cè)壁1141定位。接著,步驟(3),沿著y軸正方向,水平移動連接桿106,使第一x軸桿1064進入第一收納空間c1中,第二x軸桿1065進入第二收納空間c2中,以使連接桿106被第一側(cè)壁1111及第二側(cè)壁1121止擋于組裝位置上。接著,步驟(4),將鍵帽105組裝于中央桿1061上,使中央桿1061可活動地連接在鍵帽105上,且鍵帽105可藉由支撐結(jié)構104連接底板101,以完成按鍵結(jié)構100的組裝。
接著,請參照圖3a至圖3b,于步驟(1)中,可將連接桿106保持在"中央桿1061位置較高,第一x軸桿1064與第二x軸桿1065位置較低"姿態(tài)(即,使連接桿106呈第一狀態(tài),于第一狀態(tài)下,第一x軸桿1064和第二x軸桿1065較中央桿1061更靠近底板101),先使連接桿106下降到底板本體1011上(即,先使得第一x軸桿1064和第二x軸桿1065接觸底板本體1011);請參照圖3c至圖3d,于步驟(2)中,再將中央桿1061朝z軸負方向下降到底板本體1011上。接著,再水平移動連接桿106,使第一x軸桿1064進入第一收納空間c1中,第二x軸桿1065進入第二收納空間c2中。
本發(fā)明的上述實施例的按鍵結(jié)構100組裝方法可采用自動化機械安裝連接桿106,方便組裝且精確度高,以提高生產(chǎn)效率,且節(jié)省人力組裝,進而減少人為安裝誤差及人力成本。此外,自動化機械安裝連接桿106時,可藉由底板101的x軸方向、y軸方向及z軸方向上的定位部限位,避免連接桿106脫落,進而減少組裝公差。
請參照圖4a、圖4b、圖5a及圖5b,依照本發(fā)明第二實施例的按鍵結(jié)構200包括底板201、電路層202、彈性體203、支撐結(jié)構204、鍵帽205、第一連接桿206以及第二連接桿207。底板201具有底板本體2011及彼此互相分離的第一定位部211、第二定位部212、第三定位部213、第四定位部214、第五定位部215、第六定位部216、第一止擋部217以及第二止擋部218。本實施例與第一實施例不同的處在:第一定位部211定義為具有第一z軸臂2111(或稱第一側(cè)壁2111)與第一x軸臂2112(或稱第一折邊2112),第一x軸臂2112自第一z軸臂2111上端實質(zhì)朝x軸負方向延伸,且第一x軸臂2112與底板本體2011間定義第一收納空間c1。此外,第二定位部212定義為具有第二z軸臂2121(或稱第二側(cè)壁2121)與第二x軸臂2122(或稱第二折邊2122),第二x軸臂2122自第二z軸臂2121上端朝x軸正方向延伸,且第二x軸臂2122與底板本體2011間定義第二收納空間c2。另外,第三定位部213定義為具有第三z軸臂2131(或稱第三側(cè)壁2131);于y軸方向上,第一x軸臂2112與第三z軸臂2131間具有第一y軸間隙△y1,第一y軸間隙△y1與第一收納空間c1連通。再者,第四定位部214定義為具有第四z軸臂2141(或稱第四側(cè)壁2141);于y軸方向上,第二x軸臂2122與第四z軸臂2141間具有第二y軸間隙△y2,第二y軸間隙△y2與第二收納空間c2連通。也就是說,于y軸方向上,第一側(cè)壁2111的垂直中線2101與第三側(cè)壁2131之間具有第一間距(對應于第一y軸間隙),第二側(cè)壁2121的垂直中線2102與第四側(cè)壁2141之間具有第二間距(對應于第二y軸間隙)。另外,于x軸方向上,第一止擋部217位于第一定位部211與第二定位部212之間,用以止擋第一連接桿206于組裝位置上,且第二止擋部218位于第一定位部211與第二定位部212之間,用以止擋第二連接桿207于組裝位置上。在一實施例中,第一止擋部217與第二止擋部218均位于第一連接桿206與第二連接桿206共同圍繞的區(qū)域內(nèi)。
再者,本實施例與第一實施例不同之處還在:底板201還具有第五定位部215以及第六定位部216,第五定位部215與第二連接桿207間的交互作用類似上述第三定位部213與第一連接桿206間的交互作用,第六定位部216與第二連接桿207間的交互作用類似上述第四定位部214與第一連接桿206間的交互作用,請參照上述的說明,在此不再贅述。
上述實施例雖以兩個連接桿為范例做說明,但亦可以單一個連接桿實施,本發(fā)明對此不加以限制。第一連接桿206的結(jié)構及組裝方式與第二連接桿207的結(jié)構及組裝方式相同,因此,僅以第一連接桿206為例做詳盡說明。有關第一連接桿206中的第一中央桿2061、第一y軸桿2062、第二y軸桿2063、第一x軸桿2064以及第二x軸桿2065的定義,與第一實施例中的連接桿106相同,以下相同的組件以相似的組件符號表示,在此不再贅述。
在本實施例中,于x軸方向上,第一y軸桿2062與第三z軸臂2131干涉,第二y軸桿2063與第四z軸臂2141干涉,第三z軸臂2131與第四z軸臂2141共同限制第一連接桿206于x軸上的運動范圍。此外,與第一實施例類似:請參照圖8a及圖8b,當鍵帽205運動于較低位置與較高位置間時,第一x軸桿2064于對應的第一收納空間c1中沿著y軸方向運動,第一x軸臂2112限制第一x軸桿2064于z軸上的運動范圍;第二x軸桿2065于對應的第二收納空間c2中沿著y軸方向運動,第二x軸臂2122限制第二x軸桿2065于z軸上的運動范圍。同樣,第二連接桿207也是如此進行。
另外,與第一實施例不同之處在于:于y軸方向上,第一連接桿206與第一止擋部217干涉,第一止擋部217限制第一連接桿206于y軸上的運動范圍。同樣,于y軸方向上,第二連接桿207與第二止擋部218干涉,第二止擋部218限制第二連接桿206于y軸上的運動范圍。
請參照圖5a及圖5b,按鍵結(jié)構200組裝方法如下。步驟(1),將第一連接桿206的第一彎折部2064置入于第一側(cè)壁2111的垂直中線2101與第三側(cè)壁2131之間的第一間隙中,將第一連接桿206的第二彎折部2065置入于第二側(cè)壁2121的垂直中線2102與第四側(cè)壁2141之間的第二間隙中。也就是說,第一x軸桿2064置入第一y軸間隙△y1中,且第二x軸桿2065置入第二y軸間隙△y2中。接著,步驟(2),使第一y軸桿2062位于可與第三z軸臂2131發(fā)生x軸干涉的第一位置,且使第二y軸桿2063位于可與第四z軸臂2141發(fā)生x軸干涉的第二位置,以使u形本體2066的兩側(cè)以第三側(cè)壁2131與第四側(cè)壁2141定位。接著,步驟(3),沿著y軸正方向,水平移動第一連接桿206,使第一x軸桿2064進入第一收納空間c1中,第二x軸桿2065進入第二收納空間c2中,以使第一連接桿206被第一止擋部217止擋于組裝位置上。也就是說,第一止擋部217位于可與第一連接桿206發(fā)生y軸干涉的第三位置。同樣,第二連接桿207也是如同上述的步驟(1)至(3)進行。接著,步驟(4),將鍵帽205同時組裝于支撐結(jié)構204、第一連接桿206與第二連接桿207上,使第一連接桿206與第二連接桿207可活動地連接在鍵帽205上,且鍵帽205藉由支撐結(jié)構204連接底板201,以完成按鍵結(jié)構200的組裝。
接著,請參照圖6a至圖6b,于步驟(1)中,可將第一連接桿206保持在"第一中央桿2061位置較高,第一x軸桿2064與第二x軸桿2065位置較低"姿態(tài)(即,使第一連接桿206呈第二狀態(tài),于第二狀態(tài)下,第一x軸桿2064和第二x軸桿2065較第一中央桿2061更靠近底板101),先使第一連接桿206下降到底板本體2011上(即,先使得第一x軸桿2064和第二x軸桿2065接觸底板本體1011);請參照圖6c至圖6d,于步驟(2)中,再將第一中央桿2061朝z軸負方向下降到底板本體2011上。接著,再水平移動第一連接桿206,使第一x軸桿2064進入第一收納空間c1中,第二x軸桿2065進入第二收納空間c2中。同樣,第二連接桿207也是如此進行。
本發(fā)明上述實施例的按鍵結(jié)構200組裝方法可采用自動化機械安裝第一連接桿206及第二連接桿207,方便組裝且精確度高,以提高生產(chǎn)效率,且節(jié)省人力組裝,進而減少人為安裝誤差及人力成本。此外,自動化機械安裝第一連接桿206及第二連接桿207時,可藉由底板201的x軸方向、y軸方向及z軸方向上的定位部限位,避免第一連接桿206及第二連接桿207脫落,進而減少組裝公差。
藉由以上較佳具體實施例的詳述,是希望能更加清楚描述本發(fā)明的特征與精神,而并非以上述所揭露的較佳具體實施例來對本發(fā)明的保護范圍加以限制。相反地,其目的是希望能涵蓋各種改變及具相等性的安排于本發(fā)明所欲申請的權利要求的保護范圍內(nèi)。因此,本發(fā)明所申請的權利要求的保護范圍應該根據(jù)上述的說明作最寬廣的解釋,以致使其涵蓋所有可能的改變以及具相等性的安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