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聯(lián)接器的制作方法
技術(shù)領域:
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聯(lián)接器常用的聯(lián)接器的結(jié)構(gòu)是有一殼體,殼體的兩端分別形成一供插口,殼體的一個側(cè)面形成一個蓋口,蓋口口緣處設有嵌槽,該嵌槽與一蓋體的兩個對邊的嵌緣嵌合,另外,殼體兩端內(nèi)壁位于供插口一側(cè)各設一圓弧狀凹部,聯(lián)接器還包括一金屬片,它的兩端形成彎折部,金屬片的兩彎折部分別有供嵌卡于殼體的兩個凹部。該聯(lián)接器的組合是先將金屬片容置于殼體內(nèi)部,使金屬片兩彎折部嵌置于殼體的凹部,并使金屬片彎折部的端部貼抵于殼體壁面;再將蓋體與殼體蓋合,借助蓋體的嵌緣與殼體的嵌槽嵌合,而使蓋體與殼體固定。使用時,將一電源線的端部自殼體的一供插口插入,使電源線穿過金屬片彎折部的一端,借助彎折部 與殼體壁面相互壓夾,而使電源線與金屬片牢固連結(jié),再將另一電源線的端部自殼體的另一供插口插入,如同上述方式而使電源線與金屬片連結(jié)固定,借助金屬片媒介,使該兩電源線相互接通,但這種結(jié)構(gòu)尚存在以下缺點1、直接在殼體內(nèi)部上下各形成一凹部,并將金屬片設計成S形,使該金屬片兩彎折部正好與上述凹部相配合,其中為使金屬片有效地與電源相接觸,該金屬片兩延伸端的末端必須是適當彈性地抵于殼體內(nèi)壁,因而,金屬片必須制成兩端所延伸的寬度較殼體內(nèi)部寬度大的形態(tài),但是,要將金屬片嵌入殼體,便須將金屬片兩端適當迫壓,使其兩端縮小寬度,然而,不僅須做金屬片彎折部與凹部對合的動作,且須做迫壓嵌入的動作,組裝上較為不便。
2、在完成上述金屬片嵌入殼體內(nèi)部的工作后,又必須再做復蓋蓋體的動作,其金屬片無法適當?shù)亟M合為一,做一次嵌組,必須分別進行,所以不僅組裝程序較多繁復,而且浪費工時。
另外,以往的電容器僅僅是簡單的殼體,內(nèi)部容置電容體,在電容體上復蓋一層膠質(zhì)而形成密封,但是,常用電容器接電方式是在其上埋設接線,使該接線一端與電容體相接,再將該接線另一端與電源線一端搓捻一起后,再以套管套合夾固,然而,它不僅造成接線不便、浪費工時,而且,所埋設的接線容易被拉斷,以致無法繼續(xù)使用。
本實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種聯(lián)接器,該聯(lián)接器組裝簡便、節(jié)省工時。
為達到上述目的,本實用新型采用以下技術(shù)方案聯(lián)接器包括一殼體,一定位座及一彈片,該殼體底部形成開口,而頂部設有數(shù)穿孔,所述定位座底部呈板狀,而頂部形成突起的承載部,所述的彈片中央形成一與上述承載部相配合的凹部,且彈片兩端向下延伸形成壓接端,彈片套載于承載部,定位座與殼體蓋合,彈片容置于殼體內(nèi)。
以下結(jié)合附圖對本實用新型作進一步說明
圖1本實用新型分解示意圖圖2本實用新型組合剖示圖圖3本實用新型另一組合剖示圖圖4本實用新型另一種實施例圖圖5本實用新型另一種實施例圖圖6本實用新型另一種實施例圖圖7本實用新型另一種實施組合圖圖8本實用新型另一種實施例圖圖9本實用新型另一種實施例圖圖10本實用新型另一種實施組合圖圖11常用的聯(lián)接器示意圖圖12常用的電容器示意圖請見圖1,聯(lián)接器包括殼體10,定位座20,金屬彈片30,殼體底部為開口,頂部有多個孔11,定位座20底部板狀,頂部為突起成為承載部21,金屬彈片30中央形成一與上述承載部21相配合的凹部31,兩端向下延伸形成壓接端32,使得金屬彈片30可以套在承載部21上,將定位座與殼體蓋合,即可使金屬彈片放置于殼體內(nèi)而成為聯(lián)接器;其中承載部21側(cè)面可設倒鉤形態(tài)的鉤部22,并與殼體10相對側(cè)設立的通孔12,以該通孔12的底緣作為相對應的卡緣13,使上述鉤部22鉤及卡緣13;此外,可在殼體10內(nèi)壁沿著通孔12卡緣13向下形成導槽14并延伸至殼體10的開口,該導槽的寬度正好與鉤部22寬度相配合。
請見圖2、圖3,本實用新型組合時,先將金屬彈片30套在定位座20頂部的承載部21上,使承載部21頂緣正好與金屬彈片30中央的凹部31嵌合,再將定位座30連同金屬彈片30移至殼體10底部的開口處,并將定位座20自殼體10開口推入,并使承載體21側(cè)部的鉤部22嵌入導槽14內(nèi),借助導槽14的導引,該定位座20不會任意偏移,定位座20的承載部21與金屬彈片30順利穿入殼體內(nèi)部,使金屬彈片30頂面觸及殼體10頂部的凹緣15,使金屬彈片30獲得適當定持,并使鉤部22與卡緣13鉤合,這樣,本實用新型已組裝完畢,其中,因金屬彈片30兩端延伸的寬度略大于殼體10的兩對壁,因而當金屬彈片30嵌入殼體10是時,其兩端壓接端32正好能適當?shù)氐志o殼體10的內(nèi)壁。
見圖3,本聯(lián)接器使用時,是將兩電源線端分別穿入殼體10的穿孔11,使該兩線端穿越金屬彈片30的壓接端32,借助金屬彈片30的迫壓抵緊,該兩電源線端才不會輕易脫落,從而使兩電源線有效導通。
見圖4、圖5,本實用新型也可設計成多插接的形態(tài),即將殼體10設計成更寬的形態(tài),使其上含有更多的穿孔11,并將金屬彈片30設計成較寬的形態(tài);使其上形成相對數(shù)目的壓接端32,且將定位座20制成相對寬度的形態(tài),如同上述的方式將其組合,即可組成一具有多數(shù)穿孔11,可供多條電源線插接的形態(tài)。
見圖6、圖7,本實用新型可將數(shù)個定位座20制作成一體的形態(tài),即兩兩定位座20之間以連接塊23連結(jié)成一體,而保留殼體10、金屬彈片均為單一,組合時,先將金屬彈片30對應套置于定位座20的承載部21上,再將殼體10逐一套置于每一定位座20,即可組成各自導電部連成一體的聯(lián)接器,其中,可在殼體10底緣的中央處設一缺緣16,當殼體10與定位座20套合時,該缺緣16正好可容納連結(jié)塊23,使殼體10與定位座20完全套合。
見圖8,也可將殼體10制成多穿孔11形態(tài),而且配合一較大面積的定位座20上設多個承載部21,并且每一承載部21一側(cè)并設兩檔板210,而且在定位座20上位于該兩擋板210之間設有穿孔200,再配合于每一金屬彈片30一側(cè)延伸設一夾片300,該夾片300兩端延伸形成相互夾緊的形態(tài);組合時,將金屬彈片30逐一套置于承載部21上,并使夾片300穿置于兩檔板210所圍的空間內(nèi)而與穿孔200對合,本實用新型的該實施例是配合多向開關使用,使用時,將開關座40的插接片41自定位座20的穿孔200穿入,使插接片41與金屬彈片30的夾片300穿合,借助夾片300有效夾緊插接片41,而形成可導通的狀態(tài),再自殼體10頂面的穿孔11穿設電源線,使這些電源接受金屬彈片30抓緊,即可達到控制導通的效果。
見圖9、圖10本實用新型也可配合制成電容器,它是在定位座20上設多個承載部21,并且配合有二個具多穿孔11的殼體10,且配一較大的外殼42,組合時,先將金屬彈片30逐一套置于定位座20的承載部21上,并將定位座20置入外殼42內(nèi)部,受到外殼42檔片420頂部的支撐而定位;再將殼體10套蓋于承載部21,使金屬彈片30容置于殼體10內(nèi)部,再將電容體43自外殼42底部嵌入,使電容體43容置于外殼42下半部,并使電容體的導片430穿及金屬彈片30一壓接端,該金屬彈片30與電容體43形成導通狀態(tài);再將底蓋44復蓋于外殼42底端,構(gòu)成電容器,它的殼體10上的穿孔11可供插接電源線。
圖11中,50為一殼體,殼體兩端分別形成一供插口51,52為蓋口,520為蓋口口緣處的嵌槽,53為蓋體,蓋體的兩個對邊嵌緣530與嵌槽嵌合,在殼體兩端內(nèi)壁位于供插口51一側(cè)處設一圓弧狀凹部510,60為金屬片,61為彎折部。
圖12中,70電容器殼體,71為覆蓋于電容體上的一層膠質(zhì),72為接線,73電源線,74為套管。
本實用新型優(yōu)點是1、它含有殼體10、定位座20與金屬彈片30,并將定位座20的承部21設計成與金屬彈片30相配合的形態(tài),組合相當方便,可以改善以往迫壓、偏移,不易對準,組裝不便的缺點,2、其一次推入即可使定位座20、金屬彈片30等容置于殼體10內(nèi)部,所以不但簡化組裝程序,而且有效節(jié)省工時。
權(quán)利要求1.一種聯(lián)接器,其特征在于它包括一殼體,一定位座及一彈片,該殼體底部形成開口,而頂部設有數(shù)穿孔,所述定位座底部呈板狀,而頂部形成突起的承載部,所述的彈片中央形成一與上述承載部相配合的凹部,且彈片兩端向下延伸形成壓接端,彈片套載于承載部,定位座與殼體蓋合,彈片容置于殼體內(nèi)。
2.按權(quán)利要求1所述的聯(lián)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殼體側(cè)部設通孔,通孔底緣形成卡緣,所述的定位座的承載部側(cè)部設有與通孔相配合的鉤部,鉤部與卡緣卡鉤。
3.按權(quán)利要求2所述的聯(lián)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殼體內(nèi)壁上沿著通孔底緣向下延伸形成導槽。
專利摘要一種聯(lián)接器,它包括殼體、定位座及彈片,所述的殼體底部形成開口,頂部設有數(shù)穿孔,而定位座底部呈板狀,頂部形成突起的承載部,彈片中央形成一與上述承載部相配合的凹部,兩端向下延伸成壓接端,彈片套載于承載部,定位座與殼體蓋合,本聯(lián)接器易制造,成本低,組裝方便,節(jié)省工時,用途廣泛。
文檔編號H01R9/00GK2267540SQ9621201
公開日1997年11月12日 申請日期1996年5月27日 優(yōu)先權(quán)日1996年5月27日
發(fā)明者吳耀登 申請人:吳耀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