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軸連接器的制造方法
【技術領域】
[0001]本發(fā)明涉及一種同軸連接器,尤其是一種端子寬度較窄的同軸線纜連接器。
【背景技術】
[0002]目前同軸連接器通常與一安裝于電路板上的板端連接器對接。同軸連接器通常包括有絕緣本體、固定在絕緣本體內(nèi)的導電端子、固持在絕緣本體外側的遮蔽殼體以及與所述導電端子電性連接的線纜。當前連接器具有日漸小型化的發(fā)展趨勢,由于現(xiàn)有的同軸連接器的導電端子與線纜固定方式單一,時常會出現(xiàn)固持不穩(wěn)定的問題,特別是線纜的芯線與導電端子接觸的部分。因此,目前同軸連接器的導電端子上往往會折彎形成一個或多個刺破部,刺破部對應與線纜通過刺破實現(xiàn)固定及電性接觸。但是,刺破部往往都是由導電端子經(jīng)撕破后彎折形成,這會導致導電端子過于薄,導電端子固定不牢靠。
[0003]因此,為了防止導電端子折損,通常將導電端子與對接線纜接觸的部分設計的較寬,即能保證導電端子上能形成有撕破部,又能確保導電端子不被折損。但是導電端子較寬不利于連接器小型化的發(fā)展,因此,有必要提供一種改進的同軸線纜連接器以解決上述問題。
【發(fā)明內(nèi)容】
[0004]本發(fā)明針對現(xiàn)有技術存在的問題,提供了一種同軸線纜連接器,即能在導電端子上形成刺破部,又體積較小。
[0005]為實現(xiàn)上述目的,本發(fā)明提供了一種同軸連接器,所述同軸連接器包括金屬殼體、收容在金屬殼體內(nèi)的絕緣本體及導電端子,所述導電端子包括露出絕緣本體外用以與對接線纜連接的接線部及露出絕緣本體外用以與對接連接器對接的接觸部,所述接線部包括至少兩層沿所述接觸部的軸向堆疊而成的連接板,至少一層連接板上形成有通過刺破與對接線纜電性接觸的刺破部。
[0006]作為本發(fā)明的進一步改進,至少兩層所述連接板鉚壓固定在一起。
[0007]作為本發(fā)明的進一步改進,至少兩層所述連接板通過激光焊接固定在一起。
[0008]作為本發(fā)明的進一步改進,至少兩層所述連接板包括上連接板及下連接板,所述導電端子還包括用以連接接線部及接觸部的固定部,所述下連接板與所述固定部相連接。
[0009]作為本發(fā)明的進一步改進,所述刺破部形成于所述上連接板上,并且包括自所述上連接板靠近接觸部的一側向上彎折延伸形成的第一刺破部以及自所述上連接板經(jīng)撕破后彎折形成的第二刺破部。
[0010]作為本發(fā)明的進一步改進,所述第一刺破部和第二刺破部均成對設置,并且每對所述刺破部中間形成用以卡接線纜的切口,所述刺破部的切口均位于同一直線上。
[0011]作為本發(fā)明的進一步改進,所述刺破部及接觸部均位于所述接線部所在平面的同一側。
[0012]作為本發(fā)明的進一步改進,所述上連接板及下連接板通過鉚釘鉚壓固定在一起,所述鉚釘設置于第一刺破部及第二刺破部之間。
[0013]作為本發(fā)明的進一步改進,所述鉚釘自所述上連接板的兩側朝下連接板方向彎折延伸而成,并與下連接板遠離上連接板的一側鉚接固定。
[0014]作為本發(fā)明的進一步改進,所述固定部包括自接觸部向下延伸的直立部及自直立部彎折延伸的水平部。
[0015]本發(fā)明的有益效果是:所述導電端子包括與對接線纜連接的接線部,所述接線部包括至少兩層連接板,并且,至少一層連接板上形成有刺破部;因此,所述連接板上形成刺破部后,至少兩層連接板相互支撐抵持,增大了接線部的牢固性,相應的減小了接線部的寬度。
【附圖說明】
[0016]圖1為本發(fā)明同軸連接器的立體結構示意圖;
圖2為本發(fā)明同軸連接器的絕緣本體的結構示意圖;
圖3為本發(fā)明同軸連接器的絕緣本體和金屬殼體的裝配結構示意圖;
圖4為本發(fā)明同軸連接器金屬殼體的另一角度的結構示意圖;
圖5為本發(fā)明同軸連接器第一種實施方式的導電端子的結構示意圖;
圖6為本發(fā)明同軸連接器第二種實施方式的導電端子的結構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0017]以下將結合附圖所示的各實施方式對本發(fā)明進行詳細描述。但這些實施方式并不限制本發(fā)明,本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根據(jù)這些實施方式所做出的結構或功能上的變換均包含在本發(fā)明的保護范圍內(nèi)。
[0018]如圖1至圖6,本發(fā)明同軸連接器100包括金屬殼體1、收容在金屬殼體1內(nèi)的絕緣本體2和導電端子3。
[0019]如圖2所示,所述絕緣本體2注塑成型于導電端子3周圍。其中,絕緣本體2包括大致呈圓筒狀的頭部21、用于承載對接線纜的接合部22及用于連接接合部22及頭部21的頸部23,所述頭部21中間上下貫穿形成截面呈半圓形或扇形的柱狀通孔211,所述導電端子3延伸至通孔211處并露出于絕緣本體2外用于與對接連接器(未圖示)彈性接觸。所述接合部22包括有矩形狀承載部221、由承載部221兩側向上延伸形成的限位部222及與所述承載部221相對設置的用于壓線的壓線部223。
[0020]如圖3至圖4所示,所述金屬殼體1包括金屬本體11及套設在絕緣本體2頭部21外圍的環(huán)形部12。所述金屬本體11包括板狀主體部111及沿主體部111兩側向上延伸并縱向排列的第一包合部112、第二包合部113、第一包線部114、第二包線部115。第一包合部112用以包覆環(huán)形部12兩側,第二包合部113貼靠于絕緣本體2的限位部222外側并與壓線部223配合使得包裹住導電端子3及對接線纜。第二包合部113包括由主體部111的兩側向上延伸的側壁1131及由側壁1131進一步延伸且可彎折的蓋部1132,所述蓋部1132彎折蓋合在壓線部223上,用于增加包線強度。
[0021]上述所述第一包線部114及第二包線部115均用以夾持線纜,第一包線部114用于將線纜的屏蔽層與金屬殼體1導接以實現(xiàn)屏蔽功能,同時增加線纜與同軸連接器100的固持力。第二包線部115用來配合扎緊固定線纜的絕緣外殼。
[0022]如圖5至圖6所示,所述導電端子3包括與對接連接器(未圖示)電性連接并設在絕緣本體2的頭部21上的環(huán)形接觸部31、與對接線纜電性連接并位于接合部22內(nèi)的接線部32以及用以連接接觸部31及接線部32并固定于絕緣本體2內(nèi)的固定部33。本發(fā)明中,所述接觸部31呈環(huán)形結構,如此注塑成型絕緣本體2時易于對導電端子3的定位及封膠。所述接觸部31遠離固定部33的一端的中部斷開并形成開口 311,接觸部31在開口 311兩側的區(qū)域變窄,進而形成一讓位空間312。當與對接連接器配合時,若發(fā)生傾斜插拔導電端子3的情形時,讓位空間312可以防止導電端子3與對接連接器過度干涉并產(chǎn)生變形。特別是當使用者通過抓取線纜向上拖拽使得所述同軸連接器100脫離對接連接器時,所述讓位空間312的設置可防止導電端子3的接觸部31發(fā)生變形損壞。所述固定部33包括自接觸部31向下彎折延伸的直立部331及自直立部331彎折的水平部332,如此有利于導電端子3與絕緣本體2的固持。
[0023]所述接線部32相對于水平部332呈放大狀(即更寬)以利于與線纜接觸。所述接線部32包括至少兩層沿所述接觸部31的軸向堆疊而成的連接板321,至少一層所述連接板321上形成有通過刺破與對接線纜電性連接的刺破部322。在本實施方式中,所述連接板321為兩層,并且包括上連接板3211及下連接板3212,所述刺破部322自所述上連接板3211上形成。所述上連接板3211及下連接板3212有多種連接方式,如圖5所示為本發(fā)明的第一種實施方式,所述上連接板3211及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