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發(fā)熱體加熱用快接接頭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0001]本發(fā)明涉及電加熱領域,具體為一種發(fā)熱體加熱用快接接頭。
【背景技術】
[0002]電能的使用現(xiàn)如今已經(jīng)關聯(lián)到人類生活的各個角落,電能的轉(zhuǎn)換方式有很多種,其中一種比較重要的轉(zhuǎn)化就是轉(zhuǎn)化成熱能,并通過其他的設備被人類所利用。通常將電能轉(zhuǎn)化成熱能的方式為電阻方式和電發(fā)熱膜。發(fā)熱膜一般為非金屬電阻電熱材料制成,這種電熱材料一般都具有電熱轉(zhuǎn)化效率高,使用壽命遠高于金屬電阻電熱材料,其制備也很簡單,在各個領域發(fā)揮重要作用。目前,電發(fā)熱膜使用最廣泛的就是用于制作發(fā)熱片及發(fā)熱管等發(fā)熱體。
[0003]在人們的日常生活中,各種發(fā)熱體使用廣泛,人們的衣食住行各個領域都會有這些發(fā)熱體的存在,為人們的生活提供了便捷。申請?zhí)枮?01320674066.X的實用新型專利公開了一種發(fā)熱管接線端子,但是該端子的使用只是解決了電線繞電極螺釘轉(zhuǎn)動從而混線導致短路的問題,卻沒有改變傳統(tǒng)的接線方式。傳統(tǒng)的接線方式為通過工具剝線接線來完成與發(fā)熱體的連線,這種操作十分不便,并且很多情況下電線裸露在外,由于發(fā)熱體使用的是強電,很容易造成觸電,存在安全隱患。
[0004]鑒于上述缺陷,本發(fā)明創(chuàng)作者經(jīng)過長時間的研究和實踐終于獲得了本發(fā)明。
【發(fā)明內(nèi)容】
[0005]為解決上述技術缺陷,本發(fā)明采用的技術方案在于,提供一種發(fā)熱體加熱用快接接頭,包括一母頭和一公頭,其特征在于,所述公頭包括一盒體和一電極結構,所述電極結構插接安裝在所述盒體中;
[0006]所述盒體包括一上端蓋、一下端蓋及一輸入端,所述輸入端設置在所述下端蓋上,與所述母頭連接,所述上端蓋與所述下端蓋形成樞接,所述上端蓋能夠閉合,與所述下端蓋形成一容置空間;
[0007]所述電極結構一端安裝在所述輸入端中,另一端安裝在所述下端蓋中且與發(fā)熱體電連接。
[0008]較佳的,所述電極結構包括一零線電極、一地線電極及一火線電極;
[0009]所述零線電極包括一第一零線極端及一第二零線極端,所述第一零線極端為圓柱形結構,與所述母頭插接,所述第二零線極端與所述發(fā)熱體電連接;
[0010]所述地線電極包括一第一地線極端及一第二地線極端,所述第一地線極端為圓柱形結構,與所述母頭插接,所述第二地線極端與所述發(fā)熱體電連接;
[0011]所述火線電極包括一第一火線極端及一第二火線極端,所述第一火線極端為圓柱形結構,與所述母頭插接,所述第二火線極端與所述發(fā)熱體電連接;
[0012]所述輸入端包括一零線輸入端、一地線輸入端及一火線輸入端;
[0013]所述零線輸入端為開有通孔的圓柱形結構,用于插接第一零線極端;
[0014]所述地線輸入端為開有通孔的圓柱形結構,用于插接第一地線極端;
[0015]所述火線輸入端為開有通孔的圓柱形結構,用于插接第一火線極端。
[0016]較佳的,所述上端蓋上設置有若干方形孔,所述方形孔內(nèi)遠離所述輸入端的一側設有一卡接結構,用于實現(xiàn)所述上端蓋與所述下端蓋的卡接;
[0017]所述下端蓋上設置有若干卡扣;
[0018]所述卡扣卡接在所述卡接結構上。
[0019]較佳的,所述下端蓋上設置有一槽型結構,所述槽型結構上平面與所述下端蓋上平面持平,用于容置所述電極結構;
[°02°]所述槽型結構包括一第一電極槽、一第二電極槽及一第三電極槽,所述第一電極槽容置所述零線電極,所述第二電極槽容置所述地線電極,所述第三電極槽容置所述火線電極;
[0021]所述上端蓋上設置有一柱形結構,所述柱形結構通過所述第二電極槽實現(xiàn)對所述電極結構與發(fā)熱體的對接和/或緊固。
[0022]較佳的,所述上端蓋的下平面為一階梯面,包括一第一工作面和一第二工作面,所述第一工作面接觸所述下端蓋上平面,所述第二工作面與發(fā)熱片接觸,所述第二工作面與所述下端蓋的上平面形成一咬合、夾持發(fā)熱片,節(jié)省空間的同時提升夾持頭的牢固程度。
[0023]較佳的,所述下端蓋包括若干階梯結構,對所述發(fā)熱片進行定位,使電極孔準確與所述電極結構對接。
[0024]較佳的,所述柱形結構開有通孔,自上而下通孔的形狀依次為圓柱形孔、內(nèi)六角形孔、圓孔,用于安裝公頭固定螺釘,連接所述公頭與發(fā)熱體。
[0025]較佳的,所述下端蓋兩側設置有一豁口,所述豁口能夠供所述導線結構順利建立起所述零線電極和/或所述地線電極和/或所述火線電極與加熱管之間的電連接,并且能夠與所述上端蓋形成咬合結構,對所述導線結構進行固定與定位。
[0026]較佳的,所述母頭包括一輸出端及一電源連接線,所述電源連接線用于接通電源,所述輸出端與所述公頭對接;
[0027]所述輸出端包括一零線端、一地線端及一火線端;
[0028]所述零線端和/或所述地線端和/或所述火線端外壁上設置有若干的凸起結構,所述零線輸入端和/或所述地線輸入端和/或所述火線輸入端孔內(nèi)壁上設置有若干內(nèi)凹結構,所述凸起結構與所述內(nèi)凹結構配合,防止所述母頭與所述公頭插反。
[0029]較佳的,所述上端蓋樞接端處兩側設置有一第一傾斜面;
[0030]所述下端蓋樞接端處兩側設置有一第二傾斜面;
[0031]所述第一傾斜面與所述第二傾斜面配合,降低所述上端蓋閉合時的阻力。
[0032]與現(xiàn)有技術相比,本發(fā)明的有益效果是:快接公頭的上端蓋可以閉合,盒體內(nèi)安裝有電極結構,對發(fā)熱體進行加熱時,將發(fā)熱體與電極結構直接進行電連接,用固定螺釘緊固,蓋上上端蓋,插接母頭;加熱時,連接電極方便、快速無需使用工具剝線處理,并且導電的結構全部在公頭盒體內(nèi),安全可靠,無觸電風險;設置咬合裝置,能夠讓夾持的發(fā)熱片更加緊固;設置防插反裝置,提升安全性能。
【附圖說明】
[0033]圖1為本發(fā)明母頭的結構不意圖;
[0034]圖2為本發(fā)明盒體的結構示意圖;
[0035]圖3為本發(fā)明公頭的軸測圖;
[0036]圖4為本發(fā)明方形孔與卡扣卡接的剖面圖;
[0037]圖5為本發(fā)明實施例一的結構不意圖;
[0038]圖6為本發(fā)明實施例二的結構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0039]以下結合附圖,對本發(fā)明上述的和另外的技術特征和優(yōu)點作更詳細的說明。
[0040]本發(fā)明所述的一種發(fā)熱體加熱用快接接頭包括一母頭及一公頭。
[0041]所述母頭用于連通電源,與所述公頭配合,為所述公頭通電。
[0042]所述公頭用于連接發(fā)熱體,為所述發(fā)熱體加熱。
[0043]請參見圖1所示,圖1為本發(fā)明母頭的結構示意圖。
[0044]所述母頭包括一輸出端11及一電源連接線12。
[0045]所述電源連接線12用于連通電源。
[0046]所述輸出端11與所述電源連接線12塑封成一個整體。所述輸出端11包括一零線端111、一地線端112及一火線端113,所述零線端111安裝在所述輸出端11的前端,為一開有通孔的圓柱形結構,所述零線端的通孔內(nèi)設置有一零線接電觸點,與所述電源連接線12連接;所述火線端113安裝在所述輸出端11的前端,為一開有通孔的圓柱形結構,所述火線端的通孔內(nèi)設置有一火線接電觸點與所述電源連接線12連接;所述地線端112安裝在所述輸出端11的前端,為一開有通孔的圓柱形結構,所述地線端的通孔內(nèi)設置有一地線接電觸點與所述電源連接線12連接;所述零線端111與所述火線端113分布在所述輸出端11前端兩側,所述地線端112設置在所述零線端111與所述火線端113中間。
[0047]請參見圖2、圖3所示,圖2為本發(fā)明盒體的結構示意圖,圖3為本發(fā)明公頭的軸測圖。
[0048]所述公頭包括一盒體21及一電極結構22。
[0049]所述盒體21形成一容置空間,用于容納所述電極結構22。
[0050]所述電極結構22安裝在所述盒體21內(nèi),一端與所述母頭連接,用于傳導電能,另一端與所述發(fā)熱體電連接,為所述發(fā)熱體加熱。
[0051]所述電極結構22包括一零線電極221、一地線電極222及一火線電極223。
[0052]所述零線電極221包括一第一零線極端及一第二零線極端。所述第一零線極端為圓柱形結構,安裝進入所述零線端111中與所述零線接電觸點接觸;所述第二零線極端為扁片狀結構,用于連接所述發(fā)熱體。
[0053]所述火線電極223包括一第一火線極端及一第二火線極端。所述第一火線極端為圓柱形結構,安裝進入所述火線端113中與所述火線接電觸點接觸;所述第二火線極端為扁片狀結構,用于連接所述發(fā)熱體。
[0054]所述地線電極222包括一第一地線極端及一第二地線極端。所述第一地線極端為圓柱形結構,安裝進入所述地線端112中與所述地線接電觸點接觸;所述第二地線極端為扁片狀結構,用于連接所述發(fā)熱體。
[0055]請參見圖4所示,圖4為本發(fā)明方形孔與卡扣卡接的剖面圖。
[0056]所述盒體21包括一上端蓋211、一下端蓋212及一輸入端213。
[0057]所述上端蓋211安裝在所述下端蓋212上,與所述下端蓋212形成可活動的連接。所述上端蓋211上設置有一半圓形轉(zhuǎn)軸2111,通過所述轉(zhuǎn)軸2111,與所述下端蓋212樞接。
[0058]所述下端蓋212用于容納和安裝所述電極結構22。所述下端蓋212上設置有一半圓形凹槽2121,用于容納所述轉(zhuǎn)軸2111。
[0059]所述上端蓋211上設置有若干方形孔2112,所述方形孔2112中設置有一卡接結構,所述卡接結構位于所述方形孔內(nèi)遠離所述輸入端213的一側,實現(xiàn)所述上端蓋211與所述下端蓋212的卡接。
[0060]所述卡接結構包括一第一平面21121及一第一斜面21122,所述第一平面21121與所述上端蓋211上平面平行,所述第一斜面21122與所述上端蓋211上平面有夾角。
[0061]所述下端蓋212上設置有若干卡扣2122,所述卡扣2122與所述卡接結構配合,實現(xiàn)所述上端蓋211與所述下端蓋212卡接。
[0062]所述卡扣2122包括一第二平面21221及一第二斜面21222,所述第二平面21221與所述第一平面21121平行且卡接狀態(tài)時在所述第一平面21121上,所述第二斜面21222與所述第一斜面21122平行且進行卡接時在所述第一斜面21122上滑動直至卡接到位。
[0063]所述下端蓋212上設置有一槽型結構,所述槽型結構的上平面與所述下端蓋212的上平面持平,用于容納所述電極結構22。所述槽型結構包括一第一電極槽、一第二電極槽及一第三電極槽。所述第一電極槽用于插接裝入所述零線電極221,所述第二電極槽用于插接裝入所述地線電極222,所述第三電極槽用于插接裝入所述火線電極223。
[00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