插座電連接器的制造方法
【技術領域】
[0001]本發(fā)明有關于一種電連接器,特別是指一種插座電連接器。
【背景技術】
[0002]一般電連接器界面為通用序列總線(Universal Serial Bus,簡稱USB),其隨插即用的特性而廣為一般消費者所使用,并以USB 2.0傳輸規(guī)格發(fā)展至現今為傳輸速度更快的USB 3.0傳輸規(guī)格。
[0003]現今各式電子產品愈漸多功能,提供無限的方便及高度便利性,但形成復雜的電磁波干擾環(huán)境,影響電子產品之運作及傳輸,例如射頻干擾(Rad1 FrequencyInterference,簡稱 RFI)的問題。
[0004]現有USB插座電連接器及USB插頭電連接器在傳輸訊號時,會產生訊號干擾現象,例如射頻干擾等等,造成USB插座電連接器或USB插頭電連接器傳輸訊號上的準確性發(fā)生錯誤,例如筆電上USB 3.0在訊號傳輸時會影響2.4G的無線鼠標操作,導致無線鼠標產生延遲(Lag)的情形。是以,如何解決習知結構的問題,即為相關業(yè)者所必須思考的問題所在。
【發(fā)明內容】
[0005]有鑒于上述問題,本發(fā)明提供一種插座電連接器,包括屏蔽外殼、絕緣本體、復數彈性端子及復數平板端子。屏蔽外殼包括容置槽。絕緣本體設置于容置槽,絕緣本體包含基座及舌板,舌板自基座一側延伸。復數彈性端子設置于基座及舌板并位于舌板之上表面。復數平板端子設置于基座及舌板并位于舌板之上表面,各平板端子位于舌板之上表面而排列于各彈性端子的前側。復數平板端子包括有兩對訊號端子及位于兩對訊號端子之間的接地端子,各平板端子包括有位于舌板表面之接觸段、一自接觸段后側延伸之焊接段以及一位于接觸段與焊接段之間的連接段,接地端子之連接段包括有一由連接段兩側朝外延伸形成之第一加寬部位,接地端子左右兩側分別與相鄰之各訊號端子包含有一第一間距,而各對訊號端子之兩個各訊號端子之間亦形成有一第二間距。
[0006]綜上所述,本發(fā)明通過接地端子之連接段的第一加寬部位設計,并配合相鄰該連接段兩側的訊號端子的連接段彼此距離拉開、加大,使第一對訊號端子的各連接段與第二對訊號端子的各連接段不致太過靠近,達到降低第一對訊號端子與第二對訊號端子之間串音干擾及射頻干擾(Rad1 Frequency Interference,簡稱RFI)的影響。并且,接地端子左右兩側分別與相鄰之各該訊號端子的一第一間距大于、小于或等于各對訊號端子之兩個各該訊號端子之間的一第二間距,以有效提升耦合效應,當進行訊號傳輸時可保持一致性,并降低能量外散及第一對訊號端子對第二對訊號端子(USB 3.0/USB 3.1 to USB 3.0/USB
3.1)之間串音干擾的問題。而各對訊號端子的正訊號端子以及負訊號端子彼此之間的第二間距亦可相互靠近,使各對訊號端子的訊號更為耦合。此外,復數平板端子的訊號端子對應與復數彈性端子的訊號端子的距離亦彼此拉開、加大,以降低復數彈性端子的訊號端子對復數平板端子的訊號端子(USB 2.0 to USB 3.0/USB 3.1)之間因距離過于接近而造成串音干擾的問題。
【附圖說明】
[0007]圖1為本發(fā)明之插座電連接器之外觀示意圖。
[0008]圖2為本發(fā)明之插座電連接器之分解示意圖。
[0009]圖3為本發(fā)明之彈性端子與平板端子之外觀示意圖。
[0010]圖4為本發(fā)明之插座電連接器之側視剖面示意圖。
[0011]圖5為本發(fā)明之彈性端子之俯視示意圖。
[0012]圖6為本發(fā)明之平板端子之俯視示意圖。
[0013]圖7為本發(fā)明之平板端子之分析曲線示意圖(一)。
[0014]圖8為本發(fā)明之平板端子之分析曲線示意圖(二)。
[0015]圖9為本發(fā)明之平板端子之分析曲線示意圖(三)。
[0016]圖10為本發(fā)明之平板端子之分析曲線示意圖(四)。
[0017]符號說明
100 插座電連接器
II絕緣本體
III基座 112 舌板 114 限位槽
21彈性端子
211接觸段
212連接段
213焊接段
22平板端子
221訊號端子
2211正訊號傳送端子
2212負訊號傳送端子
222接地端子
225接觸段
226連接段
2261第一加寬部位
2262傾斜角
227焊接段
228加工段
229傾斜段 25 加高段
251 第二加寬部位 41 屏蔽外殼 40 容置槽 Dl第一間距
D2第二間距
D3距離
A/B曲線。
【具體實施方式】
[0018]參照圖1至圖6。本發(fā)明之插座電連接器100為以USB 3.0或USB 3.1規(guī)格的電連接器作一說明,本發(fā)明之插座電連接器100包含絕緣本體11、復數彈性端子21、復數平板端子22、屏蔽外殼41。屏蔽外殼41為一中空殼體,屏蔽外殼41包括一容置槽40,絕緣本體11設置于該容置槽40而使屏蔽外殼41覆蓋于絕緣本體11外。
[0019]請參閱圖2,絕緣本體11包含基座111及舌板112,在此,以嵌入成型(insert-molding)的方式形成有基座111及舌板112,舌板112自基座111 一側延伸。絕緣本體11更包括復數限位槽114,各該限位槽114自該舌板112上表面延伸至該基座111上方。
[0020]請參閱圖3及圖5,復數彈性端子21系為USB 2.0傳輸界面,復數彈性端子21排列為一橫列,數量可為四根,各彈性端子21分別設置在絕緣本體11的各該限位槽114中。各該彈性端子21設置于該基座111及該舌板112并位于該舌板112之上表面。各該彈性端子21包括有一位于該舌板112表面之接觸段211,接觸段211用以與對應之插頭電連接器的端子接觸、一自該接觸段211后側延伸之焊接段213,焊接段213焊接于電路板、以及一位于該接觸段211與該焊接段213之間的連接段212,接觸段211、連接段212及焊接段213為單一根端子的各部位結構。在此,復數彈性端子21為組裝方式固定在絕緣本體11上各限位槽114中。焊接段213從基座111前方的限位槽114跨在基座111上方至后方位置。
[0021]請參閱圖2、圖3及圖6,復數平板端子22系為USB 3.0或USB 3.1傳輸界面,復數平板端子22排列為一橫列,數量可為五根,各平板端子22設置于基座111及舌板112并位于舌板112之上表面。各該平板端子22位于舌板112之上表面而排列于各彈性端子21的前側。在此,絕緣本體11于嵌入成型(insert-molding)的方式形成有基座111及舌板112而同時結合復數平板端子22。本實施例揭示為復數平板端子22搭配復數彈性端子21符合USB 3.0或USB 3.1協(xié)會標準所訂定之傳輸規(guī)格。
[0022]請參閱圖2、圖3及圖6,復數平板端子22包括有兩對訊號端子221及位于該兩對訊號端子221之間的一接地端子222,該接地端子222左右兩側分別與相鄰之各該訊號端子221形成有第一間距Dl。各該平板端子22包括有一位于該舌板112表面之接觸段225,接觸段225用以與對應之插頭電連接器的端子接觸、一自該接觸段225后側延伸之焊接段227,焊接段227焊接于電路板、以及一位于該接觸段225與該焊接段227之間的連接段226,接觸段225、連接段226及焊接段227為單一根端子的各部位結構。
[0023]請參閱圖2、圖3及圖6,本實施例中,各對訊號端子221之連接段226的寬度為
0.5mm。此外,各訊號端子221之連接段226與第一加寬部位2261之間形成有該第一間距D1,而各對訊號端子221之兩個各訊號端子221之間形成有第二間距D2。本實施例中,第一間距Dl大于第二間距D2,特別是,第一間距Dl為0.57mm~l.17mm,較佳為0.87mm,而第二間距D2為0.2mm~0.8mm,較佳為0.5mm。然而在一些實施例中,第一間距Dl亦可在0.57mm~l.17mm范圍值且配合小于或等于第二間距D2在0.2mm~0.8mm的范圍值。
[0024]請參閱圖2、圖3及圖6,各對訊號端子221包括有一正訊號端子2211以及一負訊號端子2212,特別是,第一對訊號端子221包括有一正訊號傳送端子2211以及一負訊號傳送端子 2212 (Super-Speed Transmitter Differential Terminal),第二對訊號端子221包括有一正訊號接收端子2211以及一負訊號傳送端子2212 (Super-Speed ReceiverDifferential Terminal)。第一對訊號端子221之該正訊號端子2211位于其該負訊號端子2212與該接地端子222之間,第二對訊號端子221之該負訊號端子2212位于其該正訊號端子2211與該接地端子222之間,也就是,該接地端子222的兩側分別為兩對訊號端子221之各該正訊號端子2211與各該負訊號端子2212。
[0025]請參閱圖2、圖3及圖6,由各訊號端子221的俯視觀之,各該訊號端子221之該接觸段225與該訊號端子221之該連接段226之間延伸設置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