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lc雙聯(lián)連接器的制造方法
【技術領域】
[0001]本實用新型涉及連接器技術領域,尤其涉及一種LC雙聯(lián)連接器。
【背景技術】
[0002]現(xiàn)有的常規(guī)LC雙聯(lián)連接器和適配器在機柜面板上安裝時,上LC雙聯(lián)連接器與下LC雙聯(lián)連接器之間需保留一定的間隔,以方便手指能伸進去按連接器上面的按把,將連接器解鎖拆卸。此方案設計使得面板的空間利用率較低,增加了設備運營成本,且不利于LC雙聯(lián)連接器的拆卸和換邊操作,進而極大了影響了作業(yè)效率。
【實用新型內容】
[0003]本實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了一種結構簡單,便于拆裝,且能夠有效提升面板空間利用率的LC雙聯(lián)連接器。
[0004]為達此目的,本實用新型采用以下技術方案:
[0005]一種LC雙聯(lián)連接器,包括連接頭組件,與所述連接頭組件相配合的尾套組件,還包括用于連接頭組件和尾套組件快速拆卸的把手,所述把手包括設置在把手前端與所述連接頭組件相配合的第一彈性結構部、設置在把手中部與所述尾套組件前端相配合的第二彈性結構部,以及設置在把手尾端用于和所述尾套組件尾端相配合的手柄部。
[0006]其中,所述第一彈性結構部包括設置在所述把手前端的兩個結構相同的彈性臂,兩個所述彈性臂的端部分別開設有用于增加端部彈性的第一長槽,且所述彈性臂的端部的兩側壁上向外凸設有定位凸點。
[0007]其中,所述連接頭組件包括連接頭殼體,所述連接頭殼體的前端縱向貫穿設置有用于和所述彈性臂的端部的定位塊相配合的通孔,所述通孔上下兩端的殼體側壁上橫向貫穿設置有用于和所述定位凸點相配合的定位孔。
[0008]其中,所述第二彈性結構部包括垂直設置在所述把手中部底面上的第一支撐壁、水平設置于所述第一支撐壁頂端的底座,以及垂直設置于所述底座上的卡接臂,所述卡接臂的中部開設有用于增加卡接臂彈性的第二長槽,且所述卡接臂頂端的兩側壁上設置有卡勾。
[0009]其中,所述尾套組件包括尾套和與所述尾套的前端端口相配合的分支夾,所述尾套組件前端的側壁上垂直貫穿設置有用于和所述卡接臂相配合的卡接孔,且所述卡接孔上下兩端的尾套側壁上分別開設有用于和所述卡勾相配合的卡接槽。
[0010]其中,所述手柄部包括與所述尾套組件尾端外表面相配合的凹槽,以及設置在所述手柄部尾端用于把手下壓或掀起的尾柄,所述尾柄的上表面和下表面上分別設置有防滑紋,所述凹槽的底面貫穿設置第三長槽。
[0011 ] 其中,所述尾套組件還包括套設于所述分支夾尾端的支撐環(huán)和套設于所述支撐環(huán)外表面的壓緊環(huán),所述分支夾尾端的外表面和所述支撐環(huán)的外表面均設置有防滑紋。
[0012]其中,所述連接器殼體延長帽的尾端插設于所述分支夾且與所述分支夾的前端相配合。
[0013]其中,所述連接器殼體延長帽的尾端由內向外依次設置有圓柱體和四方體,所述四方體的上表面和下表面分別對稱設置有第一弧形凸緣和第二弧形凸緣。
[0014]本實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本實用新型包括連接頭組件,與所述連接頭組件相配合的尾套組件,還包括用于連接頭組件和尾套組件快速拆卸的把手,所述把手包括設置在把手前端與所述連接頭組件相配合的第一彈性結構部、設置在把手中部與所述尾套組件前端相配合的第二彈性結構部,以及設置在把手尾端用于和所述尾套組件尾端相配合的手柄部;當?shù)诙椥越Y構部與所述尾套組件分離時,在所述手柄部的作用下,使得所述第一彈性結構部與所述連接頭組件分離,此時可實現(xiàn)對LC雙聯(lián)連接器的拆卸和換邊操,可拆卸的把手能夠有效的將連接頭組件和尾套組件緊固在一起,同時,把手上的第一彈性結構部和第二彈性結構部的設置,在手柄部的作用下,能夠方便的拆卸,此外,由于手柄部與尾套組件尾部相配合,從而能夠有效提升面板空間利用率,本實用新型結構簡單,便于拆裝,且能夠有效提升面板空間利用率。
【附圖說明】
[0015]圖1是本實用新型一種LC雙聯(lián)連接器的分解結構圖。
[0016]圖2是圖1中把手的正面軸測圖。
[0017]圖3是圖1中把手的反面軸測圖。
[0018]圖4是本實用新型一種LC雙聯(lián)連接器裝配體的正向軸測圖。
[0019]圖5是本實用新型一種LC雙聯(lián)連接器裝配體的反向軸測圖。
[0020]圖6是圖1中連接器殼體延長帽的結構圖。
[0021]圖中:1.連接頭組件、10.連接頭殼體、12.陶瓷插芯、13.彈簧、14.連接器殼體延長帽、141、圓柱體、142.四方體、143、第一弧形凸緣、144.第二弧形凸緣、101.通孔、102.定位孔、2.尾套組件、21.分支夾、22.支撐環(huán)、23.壓緊環(huán)、24.尾套、241.卡接孔、242.卡接槽、3.把手、31.第一彈性結構部、311.彈性臂、3111.第一長槽、3112.定位凸點、3113.定位塊、32.第二彈性結構部、321.第一支撐壁、322.底座、323.卡接臂、3231.第二長槽、3232.卡勾、33.手柄部、331.凹槽、3311.第三長槽、332.尾柄。
【具體實施方式】
[0022]下面結合附圖并通過【具體實施方式】來進一步說明本實用新型的技術方案。
[0023]如附圖1和附圖2所示,一種LC雙聯(lián)連接器,包括連接頭組件1,與所述連接頭組件I相配合的尾套組件2,還包括用于連接頭組件I和尾套組件2快速拆卸的把手3,所述把手3包括設置在把手3前端與所述連接頭組件I相配合的第一彈性結構部31、設置在把手3中部與所述尾套組件2前端相配合的第二彈性結構部32,以及設置在把手3尾端用于和所述尾套組件2尾端相配合的手柄部33,當?shù)诙椥越Y構部32與所述尾套組件2分離時,在所述手柄部33的作用下,使得所述第一彈性結構部31與所述連接頭組件I分離,此時可實現(xiàn)對LC雙聯(lián)連接器的拆卸和換邊操作。
[0024]作為優(yōu)選實施方式,所述第一彈性結構部31包括設置在所述把手3前端的兩個結構相同的彈性臂311,兩個所述彈性臂311的端部分別開設有用于增加端部彈性的第一長槽3111,且所述彈性臂311的端部的兩側壁上向外凸設有定位凸點3112,所述連接頭組件I包括連接頭殼體10,所述連接頭殼體10的前端縱向貫穿設置有用于和所述彈性臂311的端部的定位塊3113相配合的通孔101,所述通孔101上下兩端的殼體側壁上橫向貫穿設置有用于和所述定位凸點3112相配合的定位孔102。此結構中的第一長槽3111的設置,使得彈性臂端部的定位塊3113 —分為二,在與通孔101相配合時,能夠有效提高彈性臂端部彈性,便于定位塊與通孔101的配合,同時為了防止彈性臂311端部的定位塊3113在與連接頭殼體10上的通孔101裝配后,從通孔101中彈出,彈性臂的兩側壁上設置有用于和通孔側壁上的定位孔102相配合的定位凸點3112,作為優(yōu)選實施方式,定位凸點3112設置在定位塊與通孔101相接觸的側壁上。
[0025]此外,為了方便將LC雙聯(lián)連接器翻轉180度進行換邊操作,避免用手直接接觸直徑較細的線芯,防止線芯折斷,通孔101的上下兩端口的側壁上均設置有和定位凸點3112相配合的定位孔102,從而能夠使得把手3能夠分別與LC雙聯(lián)連接器的上下兩側面相配合,進而能夠有效的保證LC雙聯(lián)連接器翻轉180度后的換邊操作。
[0026]如附圖3所示,所述第二彈性結構部32包括垂直設置在所述把手3中部底面上的第一支撐壁321、水平設置于所述第一支撐壁321頂端的底座322,以及垂直設置于所述底座322上的卡接臂323,所述卡接臂323的中部開設有用于增加卡接臂323彈性的第二長槽3231,且所述卡接臂323頂端的兩側壁上設置有卡勾3232,所述尾套組件2包括尾套24和與所述尾套24的前端端口相配合的分支夾21,所述尾套組件2前端的側壁上垂直貫穿設置有用于和所述卡接臂323相配合的卡接孔241,且所述卡接孔241上下兩端的尾套24側壁上分別開設有用于和所述卡勾3232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