漏電斷路器的制造方法
【技術領域】
[0001]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斷路器,具體涉及一種漏電斷路器。
【背景技術】
[0002]漏電斷路器實際上是一種帶有漏電保護功能的斷路器。通常漏電斷路器由殼體、手柄、操作機構、觸頭系統(tǒng)、漏電脫扣系統(tǒng)、過載/短路脫扣系統(tǒng)以及指示機構。
[0003]現(xiàn)有的漏電斷路器,動、靜觸頭接觸面受力不均,導致電流通過不穩(wěn)定,從而影響漏電斷路器性能。
【實用新型內(nèi)容】
[0004]為了克服【背景技術】的不足,本實用新型提供一種漏電斷路器,解決現(xiàn)有漏電斷路器性能不穩(wěn)定的問題。
[0005]本實用新型所采用的技術方案:一種漏電斷路器,包括殼體,所述殼體內(nèi)腔設有將殼體分隔成兩個腔室的中間隔板,其中一側的腔室內(nèi)設有電子采集系統(tǒng)、第一脫扣系統(tǒng),第一觸頭系統(tǒng),另一側的腔室內(nèi)設有操作機構、第二脫扣系統(tǒng)、第二觸頭系統(tǒng)、滅弧系統(tǒng);所述第一觸頭系統(tǒng)、第二觸頭系統(tǒng)與操作機構聯(lián)動連接;所述第一脫扣系統(tǒng)、第二脫扣系統(tǒng)與操作機構聯(lián)動連接;第一觸頭系統(tǒng)包括第一動觸頭、第一觸頭支持,所述第一觸頭支持包括與殼體鉸接的鉸接部、與操作機構聯(lián)動連接的操作部以及安裝第一動觸頭的安裝部;所述安裝部設有銷軸以及設有與第一動觸頭限位的限位塊,所述第一動觸頭安裝在銷軸上,所述銷軸上套設有雙扭簧,所述雙扭簧的中間連接端與第一動觸頭相抵,其兩個自由端則與限位塊相抵。
[0006]所述安裝部呈U型結構,所述第一動觸頭設置在安裝部內(nèi),所述限位塊分別位于安裝部的兩端。
[0007]所述操作機構包括手柄、連桿、鎖扣、跳扣、杠桿,所述第二觸頭系統(tǒng)包括第二觸頭支持、第二動觸頭,所述手柄通過連桿與杠桿聯(lián)動連接,所述杠桿與第二觸頭支持聯(lián)動連接,所述第二動觸頭安裝在第二觸頭支持上。
[0008]所述中間隔板上設有弧形滑槽,所述連桿與杠桿連接的一端穿過弧形滑槽與第一觸頭支持的操作部連接。
[0009]所述第一脫扣系統(tǒng)包括第一線圈、第一頂桿,所述第一頂桿通過一撥塊與鎖扣聯(lián)動連接。
[0010]所述第二脫扣系統(tǒng)包括第二線圈、第二頂桿,所述第二頂桿與第二觸頭支持聯(lián)動連接。
[0011 ] 所述殼體上設有漏電試驗按鈕,所述漏電試驗按鈕與第一觸頭支持相配合。
[0012]本實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采用以上方案,通過雙扭簧的結構,能夠保證觸頭接觸面的受力均勻,進一步保證電流通過的穩(wěn)定可靠,使漏電斷路器的性能更加穩(wěn)定。
【附圖說明】
[0013]圖1為本實用新型實施例其中一側內(nèi)部結構示意圖。
[0014]圖2為本實用新型實施例另一側內(nèi)部結構示意圖。
[0015]圖3為本實用新型實施例內(nèi)部結構示意圖。
[0016]圖4為第一動觸頭與第一觸頭支持的機構不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0017]下面結合附圖對本實用新型實施例作進一步說明:
[0018]如圖所示,一種漏電斷路器,包括殼體1,所述殼體I內(nèi)腔設有將殼體I分隔成兩個腔室的中間隔板2,其中一側的腔室內(nèi)設有電子采集系統(tǒng)3、第一脫扣系統(tǒng)4,第一觸頭系統(tǒng)5,另一側的腔室內(nèi)設有操作機構6、第二脫扣系統(tǒng)7、第二觸頭系統(tǒng)8、滅弧系統(tǒng);所述第一觸頭系統(tǒng)5、第二觸頭系統(tǒng)8與操作機構6聯(lián)動連接;所述第一脫扣系統(tǒng)4、第二脫扣系統(tǒng)7與操作機構6聯(lián)動連接;第一觸頭系統(tǒng)5包括第一動觸頭51、第一觸頭支持52,所述第一觸頭支持52包括與殼體I鉸接的鉸接部521、與操作機構6聯(lián)動連接的操作部522以及安裝第一動觸頭51的安裝部523 ;
[0019]所述安裝部523設有銷軸10以及設有與第一動觸頭51限位的限位塊12,安裝部523呈U型結構,所述限位塊12分別位于安裝部523的兩端,所述第一動觸頭51安裝在銷軸上10并設置在兩塊限位塊12的中間,所述銷軸10上套設有雙扭簧11,所述雙扭簧11的中間連接端與第一動觸頭51相抵,其兩個自由端則與限位塊12相抵。
[0020]通過雙扭簧的結構,能夠保證觸頭接觸面的受力均勻,進一步保證電流通過的穩(wěn)定可靠,使漏電斷路器的性能更加穩(wěn)定。
[0021]所述操作機構6包括手柄61、連桿62、鎖扣63、跳扣64、杠桿65,所述第二觸頭系統(tǒng)8包括第二觸頭支持82、第二動觸頭81,所述手柄61通過連桿62與杠桿65聯(lián)動連接,所述杠桿65與第二觸頭支持82聯(lián)動連接,所述第二動觸頭81安裝在第二觸頭支持82上,借助四連桿機構實現(xiàn)觸頭閉合及快速分度,使產(chǎn)品分斷能力更好,性能更加穩(wěn)定。
[0022]所述中間隔板2上設有弧形滑槽21,所述連桿62與杠桿65連接的一端穿過弧形滑槽21與第一觸頭支持52的操作部522連接,結構不僅簡單,而且能夠有效地將操作系統(tǒng)與第一觸頭系統(tǒng)聯(lián)動連接,閉合分斷能力好,性能也更好。
[0023]所述第一脫扣系統(tǒng)4包括第一線圈41、第一頂桿42,所述第一頂桿42通過一撥塊43與鎖扣63聯(lián)動連接,所述第二脫扣系統(tǒng)7包括第二線圈71、第二頂桿72,所述第二頂桿72與第二觸頭支持82聯(lián)動連接。不僅結構簡單,而且脫扣容易,確保漏電短路,性能好。
[0024]所述殼體I上設有漏電試驗按鈕9,所述漏電試驗按鈕9與第一觸頭支持52相配合。漏電測試時,按下漏電試驗按鈕,是第一動觸頭與靜觸頭連通,通過零序電流互感器,對漏電進行識別放大,實現(xiàn)脫扣,實現(xiàn)漏電保護。
【主權項】
1.一種漏電斷路器,包括殼體(1),所述殼體(I)內(nèi)腔設有將殼體(I)分隔成兩個腔室的中間隔板(2 ),其中一側的腔室內(nèi)設有電子采集系統(tǒng)(3 )、第一脫扣系統(tǒng)(4),第一觸頭系統(tǒng)(5 ),另一側的腔室內(nèi)設有操作機構(6 )、第二脫扣系統(tǒng)(7 )、第二觸頭系統(tǒng)(8 )、滅弧系統(tǒng);所述第一觸頭系統(tǒng)(5)、第二觸頭系統(tǒng)(8)與操作機構(6)聯(lián)動連接;所述第一脫扣系統(tǒng)(4)、第二脫扣系統(tǒng)(7)與操作機構(6)聯(lián)動連接; 其特征在于:第一觸頭系統(tǒng)(5)包括第一動觸頭(51)、第一觸頭支持(52),所述第一觸頭支持(52 )包括與殼體(I)鉸接的鉸接部(521)、與操作機構(6 )聯(lián)動連接的操作部(522 )以及安裝第一動觸頭(51)的安裝部(523); 所述安裝部(523)設有銷軸(10)以及設有與第一動觸頭(51)限位的限位塊(12),所述第一動觸頭(51)安裝在銷軸上(10),所述銷軸(10)上套設有雙扭簧(11 ),所述雙扭簧(11)的中間連接端與第一動觸頭(51)相抵,其兩個自由端則與限位塊(12)相抵。
2.根據(jù)權利要求1所述的漏電斷路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安裝部(523)呈U型結構,所述第一動觸頭(51)設置在安裝部(523)內(nèi),所述限位塊(12)分別位于安裝部(523)的兩端。
3.根據(jù)權利要求1所述的漏電斷路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操作機構(6)包括手柄(61)、連桿(62)、鎖扣(63)、跳扣(64)、杠桿(65),所述第二觸頭系統(tǒng)(8)包括第二觸頭支持(82 )、第二動觸頭(81),所述手柄(61)通過連桿(62 )與杠桿(65 )聯(lián)動連接,所述杠桿(65 )與第二觸頭支持(82 )聯(lián)動連接,所述第二動觸頭(81)安裝在第二觸頭支持(82 )上。
4.根據(jù)權利要求3所述的漏電斷路器,其特征在于:所述中間隔板(2)上設有弧形滑槽(21),所述連桿(62)與杠桿(65)連接的一端穿過弧形滑槽(21)與第一觸頭支持(52)的操作部(522)連接。
5.根據(jù)權利要求4所述的漏電斷路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脫扣系統(tǒng)(4)包括第一線圈(41)、第一頂桿(42),所述第一頂桿(42)通過一撥塊(43)與鎖扣(63)聯(lián)動連接。
6.根據(jù)權利要求4所述的漏電斷路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脫扣系統(tǒng)(7)包括第二線圈(71)、第二頂桿(72 ),所述第二頂桿(72 )與第二觸頭支持(82 )聯(lián)動連接。
7.根據(jù)權利要求1所述的漏電斷路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殼體(I)上設有漏電試驗按鈕(9),所述漏電試驗按鈕(9)與第一觸頭支持(52)相配合。
【專利摘要】一種漏電斷路器。主要解決現(xiàn)有漏電斷路器性能不穩(wěn)定的問題。其特征在于:所述安裝部設有銷軸以及設有與第一動觸頭限位的限位塊,所述第一動觸頭安裝在銷軸上,所述銷軸上套設有雙扭簧,所述雙扭簧的中間連接端與第一動觸頭相抵,其兩個自由端則與限位塊相抵。其優(yōu)點在于通過雙扭簧的結構,能夠保證觸頭接觸面的受力均勻,進一步保證電流通過的穩(wěn)定可靠,使漏電斷路器的性能更加穩(wěn)定。
【IPC分類】H01H71-10
【公開號】CN204303719
【申請?zhí)枴緾N201420864965
【發(fā)明人】張旭方
【申請人】王彩慶
【公開日】2015年4月29日
【申請日】2014年12月3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