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一種高阻接地線分立式通用防雷裝置的制造方法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公開了一種高阻接地線分立式通用防雷裝置,至少包括第一防雷組件和第二防雷組件,第一防雷組件的輸入端連接電源輸入,其輸出端與第二防雷組件的輸入端連接在一起,所述第一防雷組件和第二防雷組件均包括外殼以及位于外殼里面的至少1個電感元件,在外殼里面灌注有硅膠,硅膠包裹在所述電感元件外面,第一防雷組件里面的電感元件與第二防雷組件里面的電感元件依次連接在一起,并且第一、第二、第三防雷組件的輸入端通過避雷器接地,其可靠性高、成本低。
【專利說明】
一種高阻接地線分立式通用防雷裝置
技術(shù)領(lǐng)域
[0001]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高阻接地線分立式通用防雷裝置,屬于防雷技術(shù)領(lǐng)域。
【背景技術(shù)】
[0002]目前,市場上推出了多種電源防雷裝置,但在實際使用中,有很多不太可靠。其主要原因是這些防雷裝置的接地線的接地電阻都是要求在10 Ω以下,這樣就對接地線的材料以及施工提出了十分嚴格的要求。就目前市場上的人工和材料預(yù)算,要制造施工一條接地電阻在10 Ω以下的接地線,最低成本都要2000元以上,有些地方甚至高達數(shù)萬元,這樣制約了防雷裝置的推廣以及普及。特別是有些環(huán)境里電源系統(tǒng)避雷及避雷接地網(wǎng)施工條件不具備的低壓交流供電場所。
[0003]此外,現(xiàn)有的防雷裝置由于生產(chǎn)工藝以及模塊體積的限制,其輸出功率不能做得很大,一般限制在20KW以下,這樣容易制約需要大輸出功率的用戶的選擇。
【實用新型內(nèi)容】
[0004]本實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可靠性高、成本低的防雷裝置。
[0005]上述目的是通過如下技術(shù)方案來實現(xiàn)的:
[0006]—種高阻接地線分立式通用防雷裝置,其特征在于:至少包括第一防雷組件和第二防雷組件,第一防雷組件的輸入端連接電源輸入,其輸出端與第二防雷組件的輸入端連接在一起,所述第一防雷組件和第二防雷組件均包括外殼以及位于外殼里面的至少一個電感元件,在外殼里面灌注有硅膠,硅膠包裹在所述電感元件外面,第一防雷組件里面的電感元件與第二防雷組件里面的電感元件依次連接在一起,并且第一防雷組件的輸入端通過低壓氧化鋅避雷器共同接地,第一防雷組件的輸出端與第二防雷組件的輸入端通過低壓氧化鋅避雷器共同接地,所述第二防雷組件的輸出端連接有第三防雷組件,第二防雷組件的輸出端與第三防雷組件的輸入端通過低壓氧化鋅避雷器共同接地,所述封裝在第一防雷組件中的電感元件的數(shù)量為一個,封裝在第二防雷組件中的電感元件的數(shù)量為兩個,封裝在第三防雷組件中的電感元件的數(shù)量為三個。
[0007]上述電感元件的可承載功率在1KW以上。
[0008]上述所述電感元件包括環(huán)形磁芯以及繞設(shè)于所述環(huán)形磁芯上的線圈。
[0009]上述防雷裝置應(yīng)用于單相交流線路或者三相交流線路中。
[0010]本實用新型與現(xiàn)有技術(shù)相比具有如下優(yōu)點:
[0011]I)通過多個防雷組件的多級泄流保護,大大降低雷電流和殘余雷電流對用電設(shè)備的破壞,從而具有良好并且可靠的防雷效果,使得可以降低對接地線的接地電阻的要求。其接地線的接地電阻可以達到1000 Ω以上,其依然具有可靠的防雷效果,這樣降低了對接地線的材料以及施工的要求,從而達到了大大降低施工成本的目的。所述防雷裝置配合一根打在泥土中I至1.5米長的鐵釬即可使用。
[0012]2)由于經(jīng)過多級避雷器的對地釋放和多級電感的阻尼作用,這種避雷裝置在高電阻率土壤地區(qū)使用更突顯其可靠性能。
[0013]3)經(jīng)過六年多的實際使用驗證,本防雷裝置使用的接地線是在泥土中打入一根I至IJl.5米長的鐵釬作為接地極便可以起到有效的防雷效果。
【附圖說明】
[0014]圖1示出了實施例一中防雷裝置的結(jié)構(gòu)示意圖;
[0015]圖2示出了實施例一中防雷裝置的電氣原理圖;
[0016]圖3示出了實施例二中防雷裝置的電氣原理圖。
【具體實施方式】
[0017]下面結(jié)合附圖和【具體實施方式】對本實用新型作進一步詳細的說明。
[0018]實施例一:如圖1和圖2所示,本實施例是一種高阻接地線分立式通用防雷裝置,包括第一防雷組件101、第二防雷組件102和第三防雷組件103,第一防雷組件101的輸入端連接電源輸入,其輸出端與第二防雷組件102的輸入端連接在一起,第二防雷組件102的輸出端與第三防雷組件103的輸入端連接在一起,第三防雷組件103的輸出端連接用電設(shè)備,所述第一防雷組件101、第二防雷組件102和第三防雷組件103均包括外殼以及位于外殼里面的至少I個電感元件L,在外殼里面灌注有硅膠,硅膠包裹在所述電感元件L外面,優(yōu)選的,所述硅膠是高壓阻燃硅膠,第一防雷組件101里面的電感元件L、第二防雷組件102里面的電感元件L與第三防雷組件103里面的電感元件L依次連接在一起,并且第一防雷組件101的輸入端通過避雷器100接地。第一防雷組件101的輸出端與第二防雷組件102的輸入端通過避雷器100共同接地,第二防雷組件102的輸出端與第三防雷組件103的輸入端通過避雷器共同接地。所述防雷裝置配合一根打在泥土中I至1.5米長的鐵釬即可使用,并且其性能可靠,防雷效果理想。在以黃土高原為代表的高電阻率土壤地區(qū)使用,其特優(yōu)性能以及性價比尤為顯著。
[0019]優(yōu)選的,封裝在第一防雷組件101中的電感元件L的數(shù)量為I個,封裝在第二防雷組件102中的電感元件的數(shù)量為2個,封裝在第三防雷組件103中的電感元件L的數(shù)量為3個。
[0020]優(yōu)選的,所述避雷器100是低壓氧化鋅避雷器,通過配合使用低壓氧化鋅避雷器可應(yīng)用于低壓電源防雷保護,而配合高壓避雷器則可應(yīng)用于幾千伏甚至幾萬伏的高壓電源防雷保護中。
[0021]所述電感元件L的可承載功率在1KW以上,例如10KW,或者20KW,或者50KW,或者100鼎,或者5001(1等。并且這種避雷裝置可以定制有101(1、301(1、501(1、1001(1以上的各個規(guī)格并且有各個規(guī)格配套的鍍鋅五金件以方便用戶選擇使用。
[0022]所述電感元件L包括環(huán)形磁芯以及繞設(shè)于所述環(huán)形磁芯上的線圈,所述環(huán)形磁芯具有高導(dǎo)磁率,并且其比起一般的條形磁芯體積更小、效果更好,每個環(huán)形磁芯都卷繞6圈相應(yīng)規(guī)格的銅芯絕緣導(dǎo)線作為線圈,并且相鄰的線圈之間留有一定的安全距離,防止相鄰的線圈的輸入端與輸出端之間產(chǎn)生跳弧現(xiàn)象。
[0023]上述防雷裝置是應(yīng)用于單相交流線路中的。
[0024]本防雷裝置的原理是在氧化鋅避雷器上接一串電感量很小的電感,利用電感兩端電壓不能突變的特性,其防雷效果就大大提高了。由于雷電波的前沿很陡,強大的雷電波要通過雖然電感量很小的電感,就會存在著一定的時間滯后,瞬間高壓的雷電波來不及通過這些電感,就擊穿了并聯(lián)在輸入端的避雷器而入地。為了防止還有殘余的雷電波,在第一級電感的輸出端和第二級電感的輸入端再對地并聯(lián)一個避雷器,這樣依次三級電感和三級避雷器對地泄放雷電波,使其防雷效果大大提高。雖然電路串有三級電感,但電路是工作在工頻頻率,這些電感在電路里可以忽略不計。
[0025]實施例二:如圖3所示,本實施例是所述避雷裝置應(yīng)用于三相交流線路中的演變形式,其具體結(jié)構(gòu)與工作原理與實施例一的相同,在此不再進行贅述,以節(jié)省篇幅。
[0026]以上實施例為本實用新型的較佳實施方式,但本實用新型的實施方式不限于此,其他任何未背離本實用新型的精神實質(zhì)與原理下所作的改變、修飾、替代、組合、簡化,均為等效的置換方式,都包含在本實用新型的保護范圍之內(nèi)。
【主權(quán)項】
1.一種高阻接地線分立式通用防雷裝置,其特征在于:至少包括第一防雷組件和第二防雷組件,第一防雷組件的輸入端連接電源輸入,其輸出端與第二防雷組件的輸入端連接在一起,所述第一防雷組件和第二防雷組件均包括外殼以及位于外殼里面的至少一個電感元件,在外殼里面灌注有硅膠,硅膠包裹在所述電感元件外面,第一防雷組件里面的電感元件與第二防雷組件里面的電感元件依次連接在一起,并且第一防雷組件的輸入端通過低壓氧化鋅避雷器共同接地,第一防雷組件的輸出端與第二防雷組件的輸入端通過低壓氧化鋅避雷器共同接地,所述第二防雷組件的輸出端連接有第三防雷組件,第二防雷組件的輸出端與第三防雷組件的輸入端通過低壓氧化鋅避雷器共同接地,所述封裝在第一防雷組件中的電感元件的數(shù)量為一個,封裝在第二防雷組件中的電感元件的數(shù)量為兩個,封裝在第三防雷組件中的電感元件的數(shù)量為三個。2.根據(jù)權(quán)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高阻接地線分立式通用防雷裝置,其特征在于:電感元件的可承載功率在1KW以上。3.根據(jù)權(quán)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高阻接地線分立式通用防雷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電感元件包括環(huán)形磁芯以及繞設(shè)于所述環(huán)形磁芯上的線圈。4.根據(jù)權(quán)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高阻接地線分立式通用防雷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防雷裝置應(yīng)用于單相交流線路或者三相交流線路中。
【文檔編號】H02G13/00GK205724804SQ201620254538
【公開日】2016年11月23日
【申請日】2016年3月24日
【發(fā)明人】鄧建廣
【申請人】鄧建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