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可撓式無線電力感應板工藝及感應模塊結構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fā)明涉及一種可撓式無線電力感應板制造方法及其結構,特別涉及一種無線電力傳輸系統(tǒng)的電力感應接收模塊,其可撓式電力感應板的制造方法及感應板結構。
背景技術:
于手持式電子裝置,如手機、PDA (個人數(shù)字助理器)、掌上電腦、筆記本電腦或平板計算機.· ·等,都是使用電池供電,以方便使用者在無市電狀態(tài)時使用,且該些電子裝置都會附帶有線的電力供應器,方便電池充電或者使用市電供電。由于科技的進步,目前已有開發(fā)出新型式的無線電力傳輸系統(tǒng),可利用電磁感應 的方式傳輸電力,以供電該些手持式電子裝置使用,或充電其電池。該無線電力傳輸系統(tǒng),包括有一電力傳送模塊10及一電力接收模塊20,如圖I為其示意圖。該電力傳送感應模塊10具有一傳送端線圈11、一傳送端鐵心板12,該線圈11設置于該鐵心板12的一表面上;而該電力接收感應模塊20也同樣具有一接收端線圈21、一接收端鐵心板22,該線圈21也置于該鐵心板22的一表面上。當欲無線傳輸電力時,將該電力接收感應模塊20靠近該電力傳輸模塊10,電流流經(jīng)該傳送端線圈11使該傳送端鐵心板12產(chǎn)生磁場,該接收端鐵心板22感應該磁場,則會在該接收端線圈21產(chǎn)生電流。一般該電力接收感應模塊20大都設置在該些手持式電子裝置中,而手持式電子裝置則會因掉落而使得該鐵心板22破裂,一般鐵心板表面并未做任何處理,因此一但若破裂就會與線圈分離,而影響電力感應。為此,本發(fā)明提出一種可撓性無線電力感應板的制造方法及其結構,先將鐵心板破裂成多個塊狀,再以PET膠帶或黏膠材料包覆該些鐵心塊形成板狀,如此掉落時因已成多個塊狀,且具有可撓性,而不會再次破裂,即使再破裂,因會因有包覆材料保護,而不致與線圈分離,影響電力感應。
發(fā)明內容
本發(fā)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可撓式無線電力感應板的工藝及感應模塊結構,可保護無線電力感應模塊中感應鐵心板因掉落、外力沖撞或落下測試時破裂,影像電力感應。本發(fā)明的主要技術特征在于提供一種可撓式無線電力感應板工藝,該工藝首先備置一鐵心板;接著于該鐵心板至少一表面做一圖樣化處理,形成圖樣化多個溝槽;再依該些溝槽斷裂該鐵心板,形成多個獨立的鐵心塊;最后組合該些鐵心塊成一平板狀,并以至少一可撓性材料黏貼或包覆至少一表面,形成該感應板。本發(fā)明的次一技術特征在于提供一種可撓式無線電力感應模塊工藝,該模塊為一電力接收感應模塊,該工藝首先備置一線圈,呈中心鏤空的平面狀;及備置一第一感應板,以感應板工藝方法制成;最后黏貼一不導電材料于該線圈與該感應板之間。本發(fā)明的再一技術特征在于提供一種可撓式無線電力感應模塊,該模塊為一電力接收感應模塊,至少包括一線圈、一第一感應板及一第一不導電材料,其中該線圈呈中心鏤空的平面狀;其中該第一感應板以感應板工藝方法制成;以及該第一不導電材料黏著該線圈于該第一鐵心板的一表面上。以下結合附圖和具體實施例對本發(fā)明進行詳細描述,但不作為對本發(fā)明的限定。
圖I為現(xiàn)有電力傳輸系統(tǒng)的示意圖;圖2為本發(fā)明一種可撓式無線電力感應模塊的立體分解示意圖;圖3為圖2的組合立體示意圖;圖4為本發(fā)明可撓式無線電力感應板的制造流程圖; 圖5A 圖為本發(fā)明凸字形鐵心板做圖樣化處理的各種實施例側視示意圖;圖6為本發(fā)明使用凸字形感應板的電力感應模塊立體分解示意圖;圖7為本發(fā)明使用一沖壓機臺圖樣化處理鐵心板的示意圖;圖8A 圖8E為本發(fā)明圖樣化溝槽的實施例示意圖;圖9為圖3的局部放大示意圖;以及圖10為本發(fā)明可撓式無電力感應模塊的制造流程圖。其中,附圖標記10 電力傳送感應模塊11 線圈12 鐵心板20 電力接收感應模塊21 線圈22 鐵心板30 電力感應模塊31 線圈32 第一感應板33 第二感應板34 第一不導電材料35 第二不導電材料40 鐵心板41 溝槽50 可撓性材料
具體實施例方式請參閱以下有關本發(fā)明的詳細說明與附圖,然而所附的附圖僅為本發(fā)明實施例的參考與說明,并非用來對本發(fā)明加以限制。請參閱圖2所示,為本發(fā)明一種可撓式無線電力感應模塊的立體分解示意圖,而圖3為圖2的組合立體示意圖,本發(fā)明可撓式的電力感應模塊30是可以為一電力接收感應模塊,至少包括有一線圈31、一第一感應板32及一第二感應板33,其中該線圈31是呈中心鏤空的平面狀,而該第一感應板32的面積大于該線圈31的外緣,該第二感應板33的面積則小于該線圈的中心鏤空處。該線圈31是可利用一第一不導電材料34黏著于該第一感應板32的一表面上,而該第二感應板33則嵌入該線圈31的中心鏤空處,并可利用一第二不導電材料35黏著于該第一感應板32上,其中該第一不導電材料34及該第二不導電材料35是可以均為一雙面膠帶或者是均為一黏著劑,或者一者為雙面膠帶,另一者為黏著劑。請一并參閱圖4所示,為本發(fā)明可撓式無電力感應板的制造流程圖,其中該第一感應板32及第二感應板33是以同樣的制造方法制成,該工藝首先備置一鐵心板40(101),接著在該鐵心板40的一表面上做一圖樣化處理,或兩面均做圖樣化處理,使該鐵心板40的表面形成有圖樣化多個溝槽41 (102)。 較佳地,該第二感應板33與該第一感應板32是由一呈一凸字形鐵心板40 —體成形制成,該突出部恰可容置于該線圈31的中心鏤空處,如圖5A 圖為本發(fā)明凸字形鐵心板做圖樣化處理的各種實施例側視示意圖,其中圖5A是于凸字形感應板的底面形成多個溝槽,圖5B是于感應板底面及突出部頂面形成多個溝槽,圖5C是于感應板上表面及突出部頂面形成多個溝槽,圖5D是感應板上下表面及突出部頂面均形成有多個溝槽。如圖6是為本發(fā)明使用凸字形感應板的電力感應模塊立體分解示意圖。而本發(fā)明圖樣化處理該鐵心板40可以使用一沖壓機臺,如圖7的示意圖所示,機臺上設有圖樣化的多個齒狀工具,當以工具沖壓該鐵心板40后,可于該鐵心板40的表面上形成圖樣化的多個溝槽41,而該些溝槽41可以呈內凹的三角狀、圓弧狀或梯形狀。接下來本發(fā)明依該些溝槽41斷裂該鐵心板40,使該鐵心板40變成多個各自獨立的鐵心塊(103),而該圖樣化的溝槽41可以呈橫長條狀或直長條狀,如圖8A及圖SB所示,使該鐵心板40可斷裂成多個長條狀的鐵心塊,或者該圖樣化的溝槽41可以呈橫直條交錯的方格狀,如圖8C所示,使該鐵心板斷裂成多個方塊狀的鐵心塊,又或者該方格狀溝槽41的橫直交錯處是隔開一空隙未有溝槽,如圖8D所示,再或者該圖樣化溝槽41可以呈蜂巢狀,如圖SE所示,或其它不規(guī)則幾何形狀等等。最后本發(fā)明組合該些鐵心塊成一平板狀或一凸字形,并以至少一可撓性材料50黏貼或包覆組成平板狀的鐵心塊組合至少一表面,以形成該感應板(104),其中該可撓性材料50可以使用一不導電的PET膠帶或者使用黏著劑,若使用PET膠帶時,兩相鄰鐵心塊之間可以緊密相靠而沒有間隙,若使用黏著劑時,兩相鄰鐵心塊之間可以有微小間隙,用以容置該黏著劑。較佳地,該線圈31具至少一引出線,用以引出感應電流,該引出線可埋入該第一感應板32的兩相鄰鐵心塊之間的間隙中(如圖9所示,為圖3的局部放大示意圖)。如圖10所示,為本發(fā)明可撓式無電力感應模塊的制造流程圖,本發(fā)明除了制成感應板之外,尚需組合如圖2的線圈等組件才能成為完整的感應模塊,因此其制造流程首先備置一呈中心鏤空的平面狀線圈、一第一感應板32及第二感應板33 (201),該第一及第二感應板是以前述的方法制成,該第一感應板34的面積大于該線圈31,而該第二感應板35則小于該線圈31的中心鏤空處,因此可嵌入該線圈31的中心鏤空處,且該第二感應板35的高度至少與該線圈31等高。較佳地,該第二感應板33與該第一感應板32是由一呈一凸字形鐵心板40 —體成形制成,該突出部恰可容置于該線圈31的中心鏤空處,如圖6所示。較佳地,該線圈31具至少一引出線,用以引出感應電流,該引出線可埋入該第一感應板32的兩相鄰鐵心塊之間的間隙中,如圖9所示。接著再黏貼一第一不導電材料34于該線圈31與該第一感應板32的一表面之間(202),最后再黏貼一第二不導電材料35于該第一感應板32與該第二感應板33之間
(203),以完成本發(fā)明的可撓式電力感應模塊,而該第一及第二不導電材料34、35可以為一雙面膠帶或黏著劑。
當然,本發(fā)明還可有其它多種實施例,在不背離本發(fā)明精神及其實質的情況下,熟悉本領域的技術人員當可根據(jù)本發(fā)明作出各種相應的改變和變形,但這些相應的改變和變形都應屬于本發(fā)明所附的權利要求的保護范圍。
權利要求
1.一種可撓式無線電力感應板工藝,其特征在于,至少包括 備置一鐵心板; 于該鐵心板至少一表面做一圖樣化處理,形成圖樣化多個溝槽; 依該些溝槽斷裂該鐵心板,形成多個獨立的鐵心塊;以及 組合該些鐵心塊成一平板狀,并以至少一可撓性材料黏貼或包覆至少一表面,形成該感應板。
2.根據(jù)權利要求I所述的可撓式無線電力感應板工藝,其特征在于,該溝漕呈內凹的三角狀、圓弧狀或梯形狀。
3.根據(jù)權利要求I所述的可撓式無線電力感應板工藝,其特征在于,圖樣化溝槽呈橫長條狀或直長條狀,使該鐵心板能夠斷裂成多個長條狀。
4.根據(jù)權利要求I所述的可撓式無線電力感應板工藝,其特征在于,圖樣化溝槽呈橫直條交錯的方格狀,使該鐵心板斷裂成多個方塊狀。
5.根據(jù)權利要求I所述的可撓式無線電力感應板工藝,其特征在于,該方格狀溝槽的橫直交錯處隔開一空隙未有溝槽。
6.根據(jù)權利要求I所述的可撓式無線電力感應板工藝,其特征在于,圖樣化溝槽呈蜂巢狀或其它不規(guī)則幾何形狀。
7.根據(jù)權利要求I所述的可撓式無線電力感應板工藝,其特征在于,組合該些鐵心塊的步驟,其中兩相鄰鐵心塊之間為緊密相靠而沒有間隙。
8.根據(jù)權利要求I所述的可撓式無線電力感應板工藝,其特征在于,組合該些鐵心塊的步驟,其中兩相鄰鐵心塊之間為有微小間隙,能夠用以容置該可撓性材料。
9.根據(jù)權利要求I所述的可撓式無線電力感應板工藝,其特征在于,該可撓性材料為一不導電的PET膠帶或黏著劑。
10.根據(jù)權利要求I所述的可撓式無線電力感應板工藝,其特征在于,還包括下列步驟 備置一線圈,呈中心鏤空的平面狀; 黏貼一不導電材料于該線圈與該感應板之間。
11.根據(jù)權利要求10所述的可撓式無線電力感應板工藝,其特征在于,該不導電材料為一雙面膠帶或黏著劑。
12.根據(jù)權利要求10所述的可撓式無線電力感應板工藝,其特征在于,該線圈的面積 小于該感應板。
13.根據(jù)權利要求10所述的可撓式無線電力感應板工藝,其特征在于,該感應板呈一凸字形,其突出部恰能夠容置于該線圈的中心鏤空處。
14.根據(jù)權利要求10所述的可撓式無線電力感應板工藝,其特征在于,該線圈具有至少一引出線,用以引出感應電流,該引出線能夠埋入該感應板的兩相鄰鐵心塊之間的間隙中。
15.根據(jù)權利要求10所述的可撓式無線電力感應板工藝,其特征在于,還包括下列步驟 增加一第二感應板,依據(jù)權利要求I所述的方法制成,恰能夠容置該線圈的中心鏤空處,其高度至少與該線圈等高 '及黏貼一不導電材料于該感應板與該第二感應板之間。
16.根據(jù)權利要求15所述的可撓式無線電力感應板工藝,其特征在于,該不導電材料為一雙面膠帶或黏著劑。
17.一種可撓式無線電力感應模塊工藝,該模塊為一電力接收感應模塊,其特征在于,該工藝至少包括 備置一線圈,呈中心鏤空的平面狀; 備置一第一感應板,以權利要求I所述的方法制成;以及 黏貼一不導電材料于該線圈與該感應板之間。
18.根據(jù)權利要求17所述的可撓式無線電力感應模塊工藝,其特征在于,該不導電材 料為一雙面膠帶或黏著劑。
19.根據(jù)權利要求17所述的可撓式無線電力感應模塊工藝,其特征在于,該第一感應板的面積大于該線圈。
20.根據(jù)權利要求17所述的可撓式無線電力感應模塊工藝,其特征在于,該第一感應板呈一凸字形,其突出部恰能夠容置于該線圈的中心鏤空處。
21.根據(jù)權利要求17所述的可撓式無線電力感應模塊工藝,其特征在于,該線圈具有至少一引出線,用以引出感應電流,該引出線能夠埋入該感應板的兩相鄰鐵心塊之間的間隙中。
22.根據(jù)權利要求17所述的可撓式無線電力感應模塊工藝,其特征在于,還包括下列步驟 備置一第二感應板,依據(jù)權利要求I所述的方法制成,能夠容置該線圈的中心鏤空處,其高度至少與該線圈等高;及 黏貼該不導電材料于該第一感應板與該第二感應板之間。
23.一種可撓式無線電力感應模塊,該模塊為一電力接收感應模塊,其特征在于,至少包括 一線圈,呈中心鏤空的平面狀; 一第一感應板,以權利要求I所述的方法制成;以及 一第一不導電材料,黏著該線圈于該第一鐵心板的一表面上。
24.根據(jù)權利要求23所述的可撓式無線電力感應模塊,其特征在于,該第一不導電材料為一雙面膠帶或黏著劑。
25.根據(jù)權利要求23所述的可撓式無線電力感應模塊,其特征在于,該第一感應板的面積大于該線圈。
26.根據(jù)權利要求23所述的可撓式無線電力感應模塊,其特征在于,該第一感應板呈一凸字形,其突出部恰能夠容置于該線圈中心鏤空處。
27.根據(jù)權利要求23所述的可撓式無線電力感應模塊,其特征在于,該線圈具有至少一引出線,用以引出感應電流,該引出線能夠埋入該感應板的兩相鄰鐵心塊之間的間隙中。
28.根據(jù)權利要求23所述的可撓式無線電力感應模塊,其特征在于,還包括 一第二感應板,以權利要求I所述的方法制成,恰容置于該線圈的中心鏤空處,其高度至少與該平狀線圈等高;以及 一第二不導電材料,黏著該第二感應板與該第一感應板。
29.根據(jù)權利要求28所述的可撓式無線電力感應模塊,其特征在于,該第二不導電材料為一雙面膠帶或黏著劑?!?br>
全文摘要
一種可撓式無線電力感應板工藝及感應模塊結構,可撓式無線電力感應模塊至少包括一呈中心鏤空的平面狀線圈及一感應板,利用一不導電材料將該線圈黏著于該感應板上,其中該感應板的工藝首先備置一鐵心板,于該鐵心板表面做一圖樣化處理形成多個溝槽,依該些溝槽斷裂該鐵心板形成多個鐵心塊,組合該些鐵心塊成一平板狀,并以至少一可撓性材料黏貼或包覆至少一表面,形成該感應板,使本發(fā)明制成的感應板不會因掉落而破裂。
文檔編號H02J17/00GK102856986SQ201110281368
公開日2013年1月2日 申請日期2011年9月9日 優(yōu)先權日2011年7月1日
發(fā)明者吳育慶, 大石太洋, 林建宏, 許勝泰, 吳振宏 申請人:臺灣東電化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