應急電源接入箱的制作方法
【專利摘要】本發(fā)明提供了一種應急電源接入箱,包括箱體和箱門,應急電源接入箱還包括設置于箱體內部的插接面板,插接面板包括設置有插座的插接部,插接部由箱體的下部向上部延伸,并向箱門方向傾斜。應用本發(fā)明的應急電源接入箱,設置由箱體的下部向上部延伸,并向箱門方向傾斜的插接部,便于搶修人員快速地將應急發(fā)電車的電纜插頭連接至應急電源接入箱的插座上。而且傾斜設置的插接部使電纜插頭和插接部的插座不會因電纜的重力原因相互之間產生較大的作用力,從而達到保護電纜插頭和插接部插座的目的。
【專利說明】應急電源接入箱
【技術領域】
[0001]本發(fā)明涉及電力設備領域,具體而言,涉及一種應急電源接入箱。
【背景技術】
[0002]隨著現(xiàn)代化大都市的發(fā)展,高樓大廈已成為城市建筑的主流,用戶配電室也由原來的地上轉為地下。當今信息化高度集中的大城市對電力的需求量急驟增加,用電負荷也日趨密集化;同時對國家電網的供電可靠性提出更高的要求。作為應急電源的發(fā)電車因其具有較強的機動性能、獨立的工作能力、優(yōu)良的發(fā)電品質、體積小、重量輕、移動迅速、利用率高等特點,并且與外界環(huán)境連接快速,操作方便,維護簡單,所以被廣泛應用于各個用電領域。當?shù)叵屡潆娛乙蚰撤N原因發(fā)生停電故障時,發(fā)電車作為應急電源到達現(xiàn)場后無法進入并靠近地下配電室,致使連接低壓柜所需要的電纜長度無法預計。且需要現(xiàn)場根據(jù)不同的柜型在主母線上選擇連接點,這樣很可能無法與緊湊型、全封閉型及多層母線型的開關柜相連接,從而無法達到快速、安全、可靠為用戶供電的目標。
【發(fā)明內容】
[0003]本發(fā)明旨在提供一種應急電源接入箱,以達到發(fā)電車能夠與應急電源接入箱快速連接,從而縮短用戶停電時間的目的。
[0004]為了實現(xiàn)上述目的本發(fā)明提供了 一種應急電源接入箱,包括箱體和箱門,應急電源接入箱還包括設置于箱體內部的插接面板,插接面板包括設置有插座的插接部,插接部由箱體的下部向上部延伸,并向箱門方向傾斜。
[0005]進一步地,插接面板包括從下向上依次設置的至少兩個插接部,其中,各插接部與豎直方向具有不同的夾角。
[0006]進一步地,每兩個插接部中,位于下部的插接部與豎直方向的夾角小于位于上部的插接部與豎直方向的夾角。
[0007]進一步地,至少兩個插接部包括第一插接部和第二插接部,插接面板還包括支撐部,支撐部的下端與箱體的底部支撐面抵接;第一插接部的下端與支撐部的上端連接,第一插接部的上端朝向箱門方向傾斜;第二插接部的下端與第一插接部的上端連接,第二插接部的上端朝向箱門方向傾斜。
[0008]進一步地,第一插接部與支撐部形成第一夾角α,第一夾角α的大小為160°至170° ;第二插接部與第一插接部形成第二夾角β,第二夾角β的大小為150°至160°。
[0009]進一步地,第一插接部和第二插接部均設置有至少一組插接單元,每組插接單元包括四個彼此間隔設置的插座,四個插座分別對應連接電纜的A相、B相、C相和N相。
[0010]進一步地,應急電源接入箱還包括四條接線銅排,每條接線銅排的第一端分別對應連接供電線路的A相、B相、C相和N相,每條接線銅排的第二端分別與同相的插座對應耦接。
[0011]進一步地,應急電源接入箱還包括設置于底部支撐面上的用于供電線路電纜出線的多個出線孔,多個出線孔的中心連線相對于箱門的相對側的箱體側壁傾斜設置。
[0012]進一步地,插接面板還包括過渡連接部和指示面板,過渡連接部的下端與第二插接部的上端連接,過渡連接部的上端朝向箱門方向延伸并與指示面板的下端連接。
[0013]進一步地,過渡連接部與第二插接部之間具有第三夾角Y,第三夾角Υ的大小為125。至 135。。
[0014]進一步地,箱門包括上箱門和下箱門。
[0015]進一步地,上箱門的底部設置有上箱門折邊,下箱門的頂部設置有與上箱門折邊壓接配合的下箱門折邊。
[0016]進一步地,上箱門折邊包括第一配合部和第一壓接部,第一配合部與第一壓接部連接,且第一配合部與上箱門的底部配合設置,第一壓接部靠近上箱門的內側布置,并向箱體的下部延伸;下箱門折邊包括第二配合部和第二壓接部,第二配合部與第二壓接部連接,且第二配合部與下箱門的頂部配合設置,第二壓接部靠近下箱門的內側布置,并向箱體的下部延伸,上箱門和下箱門閉合時,第二壓接部與第一壓接部壓接配合。
[0017]進一步地,第一配合部與上箱門的外表面具有第一傾角a,第一傾角a的大小為75。至 85。。
[0018]進一步地,第二配合部與下箱門的外表面具有第二傾角b,第二傾角b的大小為(180。 -a)ο
[0019]進一步地,箱體還包括連接于底部支撐面底部的空氣隔層部,空氣隔層部的至少一側設置有排氣口。
[0020]進一步地,箱體和箱門的外表面均設置有多個間隔設置的圓形凸起。
[0021]應用本發(fā)明的應急電源接入箱,設置由箱體的下部向上部延伸,并向箱門方向傾斜的插接部,便于搶修人員快速地將應急發(fā)電車的電纜插頭連接至應急電源接入箱的插座上。而且傾斜設置的插接部使電纜插頭和插接部的插座不會因電纜的重力原因相互之間產生較大的作用力,從而達到保護電纜插頭和插接部插座的目的。
[0022]進一步地,設置在上箱門閉合時,能夠相對于上箱門單獨開閉的下箱門,使應急發(fā)電車的電纜連接至應急發(fā)電纜接入箱后,能夠將應急發(fā)電車的電纜從下箱門穿出,并將上箱門鎖閉。以達到防止兒童觸摸帶電體,避免發(fā)生危險的目的。
[0023]通過設置空氣隔層部使應急電源接入箱的插接部與設置于箱體底部的電纜井分離,設置排氣口能夠使電纜井中的水汽通過排氣口排出,減小水汽進入應急電源接入箱設置有插接面板的部分,降低水汽的影響。
【專利附圖】
【附圖說明】
[0024]構成本申請的一部分的說明書附圖用來提供對本發(fā)明的進一步理解,本發(fā)明的示意性實施例及其說明用于解釋本發(fā)明,并不構成對本發(fā)明的不當限定。在附圖中:
[0025]圖1為本發(fā)明實施例中應急電源接入箱的主視結構示意圖;
[0026]圖2為圖1的局部剖視圖;
[0027]圖3為圖1的側向剖視圖;
[0028]圖4為圖1的A-A向剖視圖;
[0029]圖5為本發(fā)明實施例中的插接面板的主視結構示意圖;[0030]圖6為圖5的側視結構示意圖;
[0031]圖7為本發(fā)明實施例中的上箱門的結構示意圖;
[0032]圖8為圖7的側視結構示意圖;
[0033]圖9為本發(fā)明實施例中的下箱門的結構示意圖;
[0034]圖10為圖9的側視結構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0035]需要說明的是,在不沖突的情況下,本申請中的實施例及實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組合。下面將參考附圖并結合實施例來詳細說明本發(fā)明。
[0036]如圖1至圖4所示,本發(fā)明實施例提供了 一種應急電源接入箱,用于與應急發(fā)電車的電纜配合連接,并作為臨時低壓應急接入裝置對用戶進行供電。應急電源接入箱包括箱體10和箱門20以及設置于箱體10內部的插接面板。插接面板包括設置有插座40的插接部,插接部由箱體10的下部向上部延伸,并向箱門20方向傾斜。
[0037]設置由箱體10的下部向上部延伸,并向箱門20方向傾斜的插接部,便于搶修人員快速地將應急發(fā)電車的電纜插頭連接至應急電源接入箱的插座40上。而且傾斜設置的插接部使電纜插頭和插接部的插座40不會因電纜的重力原因相互之間產生較大的作用力,從而達到保護電纜插頭和插接部插座40的目的。
[0038]插接面板包括從下向上依次設置的至少兩個插接部,各插接部與豎直方向具有不同的夾角。每兩個插接部中,位于下部的插接部與豎直方向的夾角小于位于上部的插接部與豎直方向的夾角。需要說明的是,上述夾角為插接部的插接面與豎直方向的夾角。其中,插接面為插接部上靠近插座40的插接端口的表面。
[0039]如圖5和圖6所示,本發(fā)明實施例中的插接面板包括支撐部31、第一插接部32和第二插接部33。支撐部31的下端與箱體10的底部支撐面抵接并垂直于該底部支撐面設置。第一插接部32的下端與支撐部31的上端連接,第一插接部32的上端朝向箱門20方向傾斜。第二插接部33的下端與第一插接部32的上端連接,第二插接部33的上端朝向箱門20方向傾斜。且第一插接部32和第二插接部33均設置有至少一組插接單元,每組插接單元包括四個彼此間隔設置的插座40,四個插座40分別對應連接電纜的A相、B相、C相和N相。具體地,第一插接部32設置有一組插接單元,該組插接單元的四個插座40沿垂直于第一插接部32的延伸方向設置。第二插接部33設置有兩組插接單元,上述兩組插接單元的插座40的布置方式與第一插接部32的插接單元的布置方式相同。
[0040]設置向箱門20方向傾斜設置的第一插接部32和第二插接部33,并使第一插接部32與豎直方向的夾角小于第二插接部與豎直方向的夾角。設置向箱門方向傾斜的第一插接部32和第二插接部33,使第一插接部32和第二插接部33的傾斜方向符合插接操作時人類手腕向上彎曲的習慣,便于應急發(fā)電車的電纜快速插接。進一步地,傾斜設置的插接部能夠避免電纜之間相互擠壓,有效地保護電纜插頭和插接部的插座40。
[0041]具體地,第一插接部32與支撐部31形成第一夾角α,第一夾角α的大小為160°至170° ;第二插接部33與第一插接部32形成第二夾角β,第二夾角β的大小為150°至 160° 。
[0042]本發(fā)明實施例中的插接面板還包括過渡連接部34和指示面板35,過渡連接部34的下端與第二插接部33的上端連接,過渡連接部34的上端朝向箱門20方向延伸并與指示面板35的下端連接。具體地,過渡連接部34與第二插接部33之間具有第三夾角Y,第三夾角Y的大小為125°至135°。
[0043]如圖3和圖4所示,應急電源接入箱還包括四條接線銅排60,每條接線銅排60的第一端分別對應連接供電線路的A相、B相、C相和N相,每條接線銅排60的第二端分別對應與同相的插座40耦接。工作時,將應急發(fā)電車電纜的A相、B相、C相和N相對應插接至同相的插座40處即可完成供電線路的連接。
[0044]進一步地,應急電源接入箱還包括設置于底部支撐面上的用于供電線路電纜出線的多個出線孔70,多個出線孔70的中心連線相對于箱門20相對一側的箱體側壁傾斜設置。出線孔70采用傾斜布置的結構,增加供電線路電纜的散熱空間,以達到提高散熱效果的目的。而且出線孔70采用傾斜布置的結構能夠使電纜錯落有致地連接至接線銅排上,便于在檢修維護時能夠快速準確地分辨出各項電纜,提高工作效率。
[0045]需要說明的是,指示面板35上設置有與A相、B相、C相相對應的指示燈,當對應相的接線銅排帶電時,相應的指示燈點亮,以起到提示工作人員的目的。
[0046]如圖7至圖10所示,箱門20包括上箱門21和下箱門22。上箱門21閉合時,下箱門22能夠相對于上箱門21單獨開閉。
[0047]設置在上箱門21閉合時,能夠相對于上箱門21單獨開閉的下箱門22,使應急發(fā)電車的電纜連接至應急發(fā)電纜接入箱后,能夠將應急發(fā)電車的電纜從下箱門22穿出,并將上箱門21鎖閉。以達到防止兒童觸摸帶電體,避免發(fā)生危險的目的。
[0048]具體地,上箱門21的底部設置有上箱門折邊,下箱門22的頂部設置有與上箱門折邊壓接配合的下箱門折邊。上箱門折邊包括第一配合部211和第一壓接部212。第一配合部211與第一壓接部212連接,且第一配合部211與上箱門21的底部配合設置。第一壓接部212靠近上箱門21的內側布置,并向箱體10的下部延伸。下箱門折邊包括第二配合部221和第二壓接部222。第二配合部221與第二壓接部222連接,且第二配合部221與下箱門22的頂部配合設置。第二壓接部222靠近下箱門22的內側布置,并向箱體10的下部延伸,第二壓接部222與第一壓接部212壓接配合。設置上述配合設置的上箱門折邊和下箱門折邊以實現(xiàn)上箱門21閉合時,下箱門22能夠相對于上箱門21單獨開閉的目的。
[0049]進一步地,第一配合部211與上箱門21的外表面具有第一傾角a,第一傾角a的大小為75°至85°。第二配合部221與下箱門22的外表面具有第二傾角b,第二傾角b的大小為(180° -a)。設置傾斜的第一配合部211和第二配合部221,以實現(xiàn)防止雨水進入的目的。
[0050]箱體10還包括連接于底部支撐面下部的空氣隔層部11,空氣隔層部11的兩側設置有排氣口 111。通過設置空氣隔層部11使應急電源接入箱的插接部與設置于箱體10底部的電纜井分離,設置排氣口 111能夠使電纜井中的水汽通過排氣口 111排出,減小水汽進入應急電源接入箱設置有插接面板的部分,降低水汽的影響。
[0051]箱體10和箱門20的外表面均設置有多個間隔設置的圓形凸起并做噴塑防腐處理,以達到防止粘貼小廣告的目的。優(yōu)選地,在箱體10和箱門20的外表面涂刷防粘貼涂料。
[0052]從以上的描述中,可以看出,本發(fā)明上述的實施例實現(xiàn)了如下技術效果:設置由箱體的下部向上部延伸,并向箱門方向傾斜的插接部,便于搶修人員快速地將應急發(fā)電車的電纜插頭連接至應急電源接入箱的插座上。而且傾斜設置的插接部使電纜插頭和插接部的插座不會因電纜的重力原因相互之間產生較大的作用力,從而達到保護電纜插頭和插接部插座的目的。
[0053]進一步地,設置在上箱門閉合時,能夠相對于上箱門單獨開閉的下箱門,使應急發(fā)電車的電纜連接至應急發(fā)電纜接入箱后,能夠將應急發(fā)電車的電纜從下箱門穿出,并將上箱門鎖閉。以達到防止兒童觸摸帶電體,避免發(fā)生危險的目的。
[0054]通過設置空氣隔層部使應急電源接入箱的插接部與設置于箱體底部的電纜井分離,設置排氣口能夠使電纜井中的水汽通過排氣口排出,減小水汽進入應急電源接入箱設置有插接面板的部分,降低水汽的影響。
[0055]以上所述僅為本發(fā)明的優(yōu)選實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發(fā)明,對于本領域的技術人員來說,本發(fā)明可以有各種更改和變化。凡在本發(fā)明的精神和原則之內,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換、改進等,均應包含在本發(fā)明的保護范圍之內。
【權利要求】
1.一種應急電源接入箱,包括箱體(10)和箱門(20),其特征在于,所述應急電源接入箱還包括設置于所述箱體(10)內部的插接面板,所述插接面板包括設置有插座(40)的插接部,所述插接部由所述箱體(10)的下部向上部延伸,并向所述箱門(20)方向傾斜。
2.根據(jù)權利要求1所述的應急電源接入箱,其特征在于,所述插接面板包括從下向上依次設置的至少兩個所述插接部,其中,各所述插接部與豎直方向具有不同的夾角。
3.根據(jù)權利要求2所述的應急電源接入箱,其特征在于,每兩個所述插接部中,位于下部的所述插接部與豎直方向的夾角小于位于上部的所述插接部與豎直方向的夾角。
4.根據(jù)權利要求3所述的應急電源接入箱,其特征在于,至少兩個所述插接部包括第一插接部(32)和第二插接部(33),所述插接面板還包括支撐部(31),所述支撐部(31)的下端與所述箱體(10)的底部支撐面抵接;所述第一插接部(32)的下端與所述支撐部(31)的上端連接,所述第一插接部(32)的上端朝向所述箱門(20)方向傾斜;所述第二插接部(33)的下端與所述第一插接部(32)的上端連接,所述第二插接部(33)的上端朝向所述箱門(20)方向傾斜。
5.根據(jù)權利要求4所述的應急電源接入箱,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插接部(32)與所述支撐部(31)形成第一夾角α,所述第一夾角α的大小為160°至170° ;所述第二插接部(33)與所述第一插接部(32)形成第二夾角β,所述第二夾角β的大小為150°至160°。
6.根據(jù)權利要求4所述的應急電源接入箱,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插接部(32)和所述第二插接部(33)均設置有至少一組插接單元,每組所述插接單元包括四個彼此間隔設置的所述插座(40 ),四個所述插座(40 )分別對應連接電纜的A相、B相、C相和N相。
7.根據(jù)權利要求6所述的應急電源接入箱,其特征在于,所述應急電源接入箱還包括四條接線銅排(60),每條所述接線銅排(60)的第一端分別對應連接供電線路的A相、B相、C相和N相,每條所述接線銅排(60)的第二端分別與同相的所述插座(40)對應耦接。
8.根據(jù)權利要求7所述的應`急電源接入箱,其特征在于,所述應急電源接入箱還包括設置于所述底部支撐面上的用于所述供電線路電纜出線的多個出線孔(70),所述多個出線孔(70)的中心連線相對于所述箱門(20)的相對側的箱體側壁傾斜設置。
9.根據(jù)權利要求4所述的應急電源接入箱,其特征在于,所述插接面板還包括過渡連接部(34)和指示面板(35),所述過渡連接部(34)的下端與所述第二插接部(33)的上端連接,所述過渡連接部(34)的上端朝向所述箱門(20)方向延伸并與所述指示面板(35)的下端連接。
10.根據(jù)權利要求9所述的應急電源接入箱,其特征在于,所述過渡連接部(34)與所述第二插接部(33)之間具有第三夾角Y,所述第三夾角Y的大小為125°至135°。
11.根據(jù)權利要求1所述的應急電源接入箱,其特征在于,所述箱門(20)包括上箱門(21)和下箱門(22)。
12.根據(jù)權利要求11所述的應急電源接入箱,其特征在于,所述上箱門(21)的底部設置有上箱門折邊,所述下箱門(22)的頂部設置有與所述上箱門折邊壓接配合的下箱門折邊箱門箱門箱門。
13.根據(jù)權利要求12所述的應急電源接入箱,其特征在于, 所述上箱門折邊包括第一配合部(211)和第一壓接部(212),所述第一配合部(211)與所述第一壓接部(212)連接,且所述第一配合部(211)與所述上箱門(21)的底部配合設置,所述第一壓接部(212)靠近所述上箱門(21)的內側布置,并向所述箱體(10)的下部延伸; 所述下箱門折邊包括第二配合部(221)和第二壓接部(222),所述第二配合部(221)與所述第二壓接部(222 )連接,且所述第二配合部(221)與所述下箱門(22 )的頂部配合設置,所述第二壓接部(222)靠近所述下箱門(22)的內側布置,并向所述箱體(10)的下部延伸,所述上箱門(21)和所述下箱門(22)閉合時,所述第二壓接部(222)與所述第一壓接部(212)壓接配合。
14.根據(jù)權利要求13所述的應急電源接入箱,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配合部(211)與所述上箱門(21)的外表面具有第一傾角a,所述第一傾角a的大小為75°至85°。
15.根據(jù)權利要求14所述的應急電源接入箱,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配合部(221)與所述下箱門(22)的外表面具有第二傾角b,所述第二傾角b的大小為(180° -a)。
16.根據(jù)權利要求4至10中任一項所述的應急電源接入箱,其特征在于,所述箱體(10)還包括連接于所述底部支撐面底部的空氣隔層部(11),所述空氣隔層部(11)的至少一側設置有排氣口(111)。
17.根據(jù)權利要求1至15中任一項所述的應急電源接入箱,其特征在于,所述箱體(10)和所述 箱門(20)的外表面均設置有多個間隔設置的圓形凸起。
【文檔編號】H02B1/04GK103872589SQ201210544643
【公開日】2014年6月18日 申請日期:2012年12月14日 優(yōu)先權日:2012年12月14日
【發(fā)明者】常立智, 孫建, 王鑒, 李全利, 車倉會, 王興越, 姜華武, 趙飛 申請人:國家電網公司, 北京市電力公司, 北京潞電電氣設備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