線束的止水結構和線束的制作方法
【專利摘要】一種止水結構(22)包括:導電筒狀屏蔽殼(27),該導電筒狀屏蔽殼(27)在長度方向上設置在電磁屏蔽件(24)的中間部處;以及外防水機構(28)和內防水機構(29),該外防水機構(28)和內防水機構(29)分別設置在筒狀屏蔽殼(27)的外周側和內周側上。外防水機構(28)具有屏蔽部(31)和墊圈(32)。內防水機構(29)具有止流閥件(39),該止流閥件(39)以水密方式與屏蔽部(38)和經過筒狀屏蔽殼(27)插入的三個高壓電線(23)的涂層外周面產生接觸。
【專利說明】線束的止水結構和線束
【技術領域】
[0001]本發(fā)明涉及一種線束的止水結構,并且還涉及一種采用該止水結構的線束。
【背景技術】
[0002]下面的專利文獻I公開了一種將混合動力汽車或者電動汽車的電機與逆變器電連接的線束的技術。根據所公開的技術,該線束包括:三個高壓電纜(導電路徑);筒狀編織物(屏蔽件),該筒狀編織物共同覆蓋三個高壓電纜;扭絞管(外部件),該扭絞管布置在編織物的外側;以及電機側連接件和逆變器側連接件,該電機側連接件和逆變器側連接件分別布置在三個高壓電纜的一端和另一端。
[0003]引用列表
[0004]專利文獻
[0005]專利文獻I JP-A-2010-239678
【發(fā)明內容】
[0006]解決問題的方案
[0007]專利文獻I公開的線束用于電機和逆變器安裝在車輛的前部(所謂的發(fā)動機室)中的布線構造,而不用于線束進入面板件等的布線構造。因此,不需要提供根據面板件等的貫穿部的止水結構。
[0008]電機和逆變器將要安裝在其上的地方并不局限于車輛的前部。最近,有時將電機和逆變器安裝在車輛的后部,作為后置電機和后置逆變器。因此,用于使后置電機與后置逆變器電連接的線束有時用于貫穿車體并且在車室中和地板下延伸的布線構造。在這種情況下,線束必須在對應于車體的貫穿部的位置處設置有防止水從地板的下面進入的止水結構。
[0009]在此,將參考圖9和10描述傳統(tǒng)的止水結構的原理。該止水結構的原理具有下面的問題,并且可以看出存在改進空間。
[0010]首先,圖9所示的止水結構的原理具有的問題是:當布置該止水結構時,僅能在地板下側起屏蔽作用。下面將具體描述該結構。
[0011]圖9中的參考標號201表示車體。車體201的上側表示車室202,并且下側表示地板下203。通孔204形成在車體201中。墊圈205以水密方式布置在通孔204中。構成線束206的三個高壓電纜207分別貫穿墊圈205的電纜通孔。三個高壓電纜207布線在車室202和地板下203 二者中。在電纜通孔208中,突出地形成與高壓電纜207的覆蓋物的外周面水密接觸的環(huán)狀唇部(沒有參考標號)。
[0012]在上述構造和結構中,共同覆蓋三個高壓電纜207的筒狀編織物209不能朝著車室202延伸。因此,屏蔽殼210布置在編織物209的端子中。屏蔽殼210電連接和機械連接并且固定到車體201。S卩,編織物209通過屏蔽殼210接地接觸車體201。
[0013]因此,圖9所示的止水結構的原理具有的問題是:當布置該止水結構時,僅在地板下203—側上起屏蔽作用。如果采用該止水結構的原理,則產生的問題是:由另一個部件構造的屏蔽結構必須布置在車室202 —側上。
[0014]接著,將描述圖10所示的止水結構的原理。該止水結構具有的問題是:必須執(zhí)行檢查是否確實止水的檢驗。下面將具體描述該結構。
[0015]圖10中的參考標號221表示車體。車體221的上側表示車室222,并且下側表示地板下223。通孔224形成在車體221中。在通孔224中,墊圈225以水密方式布置。構成線束226的三個高壓電纜227由筒狀編織物228共同覆蓋。三個高壓電纜227和編織物228貫穿墊圈225的電纜通孔229。三個高壓電纜227和編織物228布線在車室222和地板下223 二者中。在車室222 —側上,屏蔽殼230布置在編織物228的端子中,并且通過屏蔽殼230進行接地。
[0016]三個高壓電纜227之間的間隙和三個高壓電纜227與編織物228之間的間隙由止水材料231密封。作為止水材料231,例如,可以采用通過液體注入和卷片形成的結構。墊圈225的電纜通孔229與止水材料231的外周面接觸。
[0017]與圖9所示的止水結構的原理不同,圖10所示的止水結構的原理構造成使得還能對車室222 —側起屏蔽作用。然而,在圖10所示的止水結構的原理中,采用通過液體注入和卷片形成的止水材料231。因此,該原理具有的問題是:必須對所有產品執(zhí)行檢查是否確實止水的檢驗。對所有產品進行這種檢驗產生的問題是:成本顯著提高。
[0018]鑒于上述情況,做出了本發(fā)明。本發(fā)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種線束的止水結構和線束,該線束的止水結構和線束能夠充分實現(xiàn)線束的屏蔽作用并且確實能夠止水,從而消除檢查檢驗的必要性。
[0019]解決問題的方案
[0020]下面的構造(I)至(5)能夠解決本發(fā)明的問題。
[0021](I) 一種線束的止水結構,包括:筒狀屏蔽殼,該筒狀屏蔽殼布置在屏蔽件在縱向上的中間部處,所述屏蔽件覆蓋一個或者多個導電路徑,并且所述筒狀屏蔽殼由導電金屬制成;外止水機構,該外止水機構布置在所述筒狀屏蔽殼的外周面一側上;以及內止水機構,該內止水機構布置在所述筒狀屏蔽殼的內周面一側上,其中,所述內止水機構具有彈性止水插塞件;并且其中,在所述止水插塞件上形成殼側密封部和一個或者多個導電路徑側密封部,該殼側密封部與所述筒狀屏蔽殼的所述內周面水密接觸,該一個或多個導電路徑側密封部與所述導電路徑的覆蓋物的外周面水密接觸,所述一個或者多個導電路徑側密封部形成為貫穿所述止水插塞件。
[0022]根據具有上述構造(I)的線束的止水結構,使得能夠充分發(fā)揮包括一個或者多個導電路徑和覆蓋該一個或者多個導電路徑的屏蔽件的線束的屏蔽作用。而且,上述(I)的線束的止水結構能夠確實止水,并且能夠消除檢查是否已止水的檢驗的需要。即,(I)的線束的止水結構包括筒狀屏蔽殼,該筒狀屏蔽殼布置在屏蔽件在縱向上的中間部處,并且使筒狀屏蔽殼導電。因此,在(I)的線束的止水結構中,不削弱線束的屏蔽作用。因此,即使當布置止水結構時,仍能夠充分發(fā)揮屏蔽作用。
[0023]此外,具有上述構造(I)的線束的止水結構包括外止水機構和內止水機構,該外止水機構和內止水機構布置在筒狀屏蔽殼的外周面一側和內周面一側上,并且因此能夠確實止水,并且能夠消除檢查檢驗的需要。具體地說,內止水機構具有彈性止水插塞件,并且在止水插塞件中形成殼側密封部。因此,止水插塞件能夠與筒狀屏蔽殼的內周面水密接觸。而且,還在止水插塞件中形成導電路徑側密封部。因此,止水插塞件能夠與導電路徑的覆蓋物的外周面水密接觸。因此,具有構造(I)的線束的止水結構能夠確實止水,并且因此能夠消除檢查是否確實止水的檢驗的需要。
[0024](2)在具有上述構造(I)的線束的止水結構中,內止水機構包括防止止水插塞件從筒狀屏蔽殼滑脫的防滑脫機構。
[0025]根據具有上述構造(2)的線束的止水結構,內止水機構包括防滑脫機構,并且因此,能夠防止止水插塞件從筒狀屏蔽殼滑脫。根據該構造,在保持確實性的情況下,能夠保持止水狀態(tài)。
[0026](3)在具有上述構造(I)或(2)的線束的止水結構中,外止水機構包括:密封部,該密封部形成在筒狀屏蔽殼的外周面上;以及墊圈,該墊圈設置成與密封部水密接觸。
[0027]根據上述構造(3)的線束的止水結構,外止水機構包括密封部和墊圈,密封部形成在筒狀屏蔽殼的外周面上,并且墊圈以水密方式布置在密封部中。因此,筒狀屏蔽殼的外周面也能夠確實止水。因此,能夠消除檢查是否確實止水的檢驗的需要。
[0028](4)在具有上述構造(I)或(2)的線束的止水結構中,外止水機構包括:凸緣狀金屬殼,該凸緣狀金屬殼從筒狀屏蔽殼的外周面突出地形成;以及密封件,該密封件設置成與凸緣狀金屬殼水密接觸。
[0029]根據上述構造(4)的線束的止水結構,外止水機構包括:凸緣狀金屬殼和密封件,凸緣狀金屬殼突出地形成在筒狀屏蔽殼的外周面上,并且密封件以水密方式布置在凸緣狀金屬殼中。因此,筒狀屏蔽殼的外周面也能夠確實止水。因此,能夠消除檢查是否確實止水的檢驗的需要。
[0030](5) —種線束,其中,具有上述構造(I)或(2)的線束的止水結構布置在車輛中的貫穿部中。
[0031](6) 一種線束,其中,具有上述構造(3)的線束的止水結構布置在車輛中的貫穿部中。
[0032](7) 一種線束,其中,具有上述構造(4)的線束的止水結構布置在車輛中的貫穿部中。
[0033]根據具有上述構造(5 )至(7 )的線束,具有上述構造(I)至(4 )中的任意一項的線束的止水結構布置在車輛中的貫穿部中。因此,在將貫穿部設定為邊界時,不削弱屏蔽作用,并且能夠確實止水。
[0034]根據具有上述構造(I)的線束的止水結構,能夠充分發(fā)揮線束的屏蔽作用,并且確實能夠止水,因此,能夠消除檢查檢驗的需要。當能夠消除檢查是否確實止水的檢驗的需要時,能夠抑制成本升高。
[0035]根據具有上述構造(2)的線束的止水結構,在保持可靠的同時,能夠保持止水狀態(tài)。而且,根據具有上述構造(3)或(4)的線束的止水結構,能夠確實止水,并且能夠消除檢查檢驗的需要。
[0036]根據具有上述構造(5)至(7)的線束,能夠提供一種能夠充分發(fā)揮屏蔽作用并且能夠消除檢查是否確實止水的檢驗的需要的線束?!緦@綀D】
【附圖說明】
[0037]圖1 (a)是本發(fā)明的實施例的線束的布線構造的示意圖,并且圖1 (b)是本發(fā)明的實施例1的線束的止水結構的示意性截面圖。
[0038]圖2是本發(fā)明的實施例2的線束的止水結構和線束的透視圖。
[0039]圖3是沿著圖2中的線A-A截取的截面圖。
[0040]圖4是圖3的主要部分的放大圖。
[0041]圖5是本發(fā)明的實施例3的線束的止水結構和線束的透視圖。
[0042]圖6是圖5所示的線束的止水結構的前視圖。
[0043]圖7是沿著圖6中的線B-B截取的截面圖。
[0044]圖8是圖7中的主要部分的放大圖。
[0045]圖9是用于說明問題的傳統(tǒng)止水結構的原理的示意性截面圖。
[0046]圖10是用于說明問題的另一個傳統(tǒng)止水結構的原理的示意性截面圖。
[0047]參考標記列表
[0048]1:混合動力汽車
[0049]2:發(fā)動機
[0050]3:前電機單元
[0051]4:后電機單元
[0052]5:前逆變器單元
[0053]6:后逆變器單元
[0054]7:蓄電池
[0055]8:發(fā)動機室
[0056]9:汽車后部
[0057]10、11、12、13:線束
[0058]14、18:中間部
[0059]15、19:車體地板
[0060]16、17、20:貫穿部
[0061]21:車室
[0062]22:止水結構(線束的止水結構)
[0063]23:高壓電線(導電路徑)
[0064]24:電磁屏蔽件(屏蔽件)
[0065]25、26:外裝件
[0066]27:筒狀屏蔽殼
[0067]28:外止水機構
[0068]29:內止水機構
[0069]30:屏蔽環(huán)
[0070]31:密封部
[0071]32:墊圈
[0072]33:線束側密封部
[0073]34:通孔側密封部[0074]35:連接部
[0075]36:唇部
[0076]37:通孔
[0077]38:密封部
[0078]39:止水插塞件
[0079]40:殼側密封部
[0080]41:導電路徑側密封部
【具體實施方式】
[0081]在本發(fā)明的實施例的線束的止水結構的布線構造中,該止水結構包括:
[0082]筒狀屏蔽殼,該筒狀屏蔽殼在縱向上布置在屏蔽件的中間部處,該屏蔽件覆蓋一個或者多個導電路徑,并且該筒狀屏蔽殼由導電金屬制成;
[0083]外止水機構,該外止水機構布置在筒狀屏蔽殼的外周面一側上;以及
[0084]內止水機構,該內止水機構布置在筒狀屏蔽殼的內周面一側上,
[0085]其中,內止水機構具有彈性止水插塞件;并且
[0086]其中,與筒狀屏蔽殼的內周面水密接觸的殼側密封部和與導電路徑的覆蓋物的外周面水密接觸的一個或者多個導電路徑側密封部形成在止水插塞件上,一個或者多個導電路徑側密封部形成為穿過止水插塞件。
[0087]實施例1
[0088]下面將參考附圖描述本發(fā)明的實施例的線束的止水結構和線束。圖1是本發(fā)明的實施例1的線束的止水結構和線束的視圖。
[0089]在本申請的實施例中,將通過例示出將本發(fā)明的實施例的線束的止水結構和線束用在混合動力汽車(或者電動汽車)中的情況進行描述。
[0090]在圖1 (a)中,混合動力汽車I是通過使用發(fā)動機2、前電機單元3和后電機單元4聯(lián)合驅動的車輛。該車輛構造成使得將蓄電池7 (蓄電池組,組裝的蓄電池)的電力經由前逆變器單元5供給到前電機單元3,并且經由后逆變器單元6供給到后電機單元4。在該實施例中,發(fā)動機2、前電機單元3和前逆變器單元5安裝在位于前輪等所在位置的發(fā)動機室8中。后電機單元4、后逆變器單元6和蓄電池7安裝在后輪所在的汽車后部9中(該安裝位置是實例。只要能夠用于混合動力汽車1、電動汽車等中,蓄電池7不受特別限制。)
[0091]前電機單元3和前逆變器單元5由高壓電線束10互相連接。前逆變器單元5和蓄電池7由高壓電線束11互相連接。此外,后電機單元4和后逆變器單元6由高壓電線束12互相連接。后逆變器單元6和蓄電池7由高壓電線束13互相連接。
[0092]線束11的中間部14布線在車體地板15的接地側。沿著并且大致平行于車體地板15布線線束11。車體地板15是已知的車體部件,并且是所謂的面板件。在車體地板中,通孔(沒有參考標號)形成在預定位置處。通孔用作線束11的貫穿部。在該實施例中,假定用作線束11的貫穿部的通孔對應于貫通部16、17形成。
[0093]布線線束12,使得其中間部18進入汽車后部9的車體地板19。在該實施例中,假定線束12貫穿的通孔(后面描述)的部分對應于貫通部20。
[0094]線束11和線束12布線在車體地板15 (19)和車室21 二者中。因此,需要用于防止水進入車室21的止水機構(線束的止水結構)。
[0095]對于實施例1,下面將描述線束12和根據貫通部20的位置布置在線束12上的線束的止水結構。止水機構22可以根據貫通部16、17的位置布置在線束11中。
[0096]參考圖1 (b),線束12包括:三個高壓電線23 (導電路徑);電磁屏蔽件24 (屏蔽件),該電磁屏蔽件24共同覆蓋三個高壓電線23以屏蔽它們;外裝件25、26,該外裝件25、26布置在電磁屏蔽件24的外面;電機側連接部(未示出),該電機側連接部分別布置在三個高壓電線23的一端;以及逆變器側連接部(未示出),該逆變器側連接部分別布置在三個高壓電線23的另一端。
[0097]高壓電線23是包括導體和絕緣體(護套)的高壓導電路徑,并且形成為具有電連接所需的長度。導體由銅、銅合金、鋁或者鋁合金生產。導體可以具有通過扭絞單元線構造的導體結構和具有矩形或者圓形截面形狀的棒狀導體結構中的任意導體結構(例如,具有矩形單芯或者圓形單芯的導體結構,并且在這種情況下,電線本身具有棒狀形狀)。
[0098]在該實施例中,使用了高壓電線23,但是并不局限于此。即,能夠使用絕緣體布置在已知的匯流條上從而形成高壓導電路徑等的電線。
[0099]電磁屏蔽件24是覆蓋三個高壓電線23的總長度的用于電磁屏蔽的筒狀件(屏蔽電磁波的部件)。在該實施例中,通過編織許多具有導電性的非常細的單元線構造的編織物用在該部件中。電磁屏蔽件24連接到未示出的電機側連接部和逆變器側連接部,并且通過這些部分連接到屏蔽殼等(未示出)。
[0100]可以通過使用金屬箔和樹脂層或者僅使用金屬箔將電磁屏蔽件24形成為筒狀(只要能夠對抗電磁波,并且能夠布置下面描述的止水結構22,該部件不受限制)
[0101]外裝件25、26是用于覆蓋并且保護三個高壓電線23和電磁屏蔽件24的部件。波紋管、鉸接管等用作該部件。外裝件25布置在車室21 —側,并且外裝件26布置在車體地板19的接地側上。外裝件25、26布置在需要保護的高壓電線23和電磁屏蔽件24的部分中。
[0102]在該實施例中,將未示出的電機側連接部和逆變器側連接部構造為已知的屏蔽連接器。具體地說,電機側連接部和逆變器側連接部中的每個都包括:端子配件,該端子配件連接到高壓電線23的導體;連接器殼體,該連接器殼體容納并且保持端子配件;橡膠塞,該橡膠塞布置在高壓電線23的絕緣體上,并且與連接器殼體水密接觸;以及屏蔽殼,該屏蔽殼布置在連接器殼體的外側,并且連接到后電機單元4或者后逆變器單元6的屏蔽殼。
[0103]根據貫通部20的位置將實施例1中的止水結構22布置在線束12中,如上所述。止水結構22包括:筒狀屏蔽殼27,該筒狀屏蔽殼27在縱向上布置在電磁屏蔽件24的中間部;外止水機構28,該外止水機構28布置在筒狀屏蔽殼27的外周面一側上;以及內止水機構29,該內止水機構29布置在筒狀屏蔽殼27的內周面一側上。
[0104]筒狀屏蔽殼17是由導電金屬制成的部件,并且形成為筒狀。將筒狀屏蔽殼27形成為能夠在縱向上分割電磁屏蔽件24的中間部并且將分割部聯(lián)結在一起的部件。在實施例I中,當將電磁屏蔽件24的中間分割部聯(lián)結在一起時,使用屏蔽環(huán)30。
[0105]在使用屏蔽環(huán)30的特定實例中,電磁屏蔽件24的中間分割部分別位于筒狀屏蔽殼27的一端外周面和另一端外周面上,并且然后,屏蔽環(huán)30位于中間分割部的外側。此后,壓接屏蔽環(huán)30,從而將電磁屏蔽件24的中間分割部聯(lián)結到筒狀屏蔽殼27。[0106]密封部31形成在筒狀屏蔽殼27的中間外周面上。將密封部31形成為構成外止水機構28的墊圈32與其水密接觸的部分。密封部31和墊圈32布置為構成外止水機構28的部分和部件。
[0107]墊圈32是已知的彈性橡膠件,并且具有:線束側密封部33、通孔側密封部34、以及連接部35,該連接部35將線束側密封部33和通孔側密封部34聯(lián)結在一起。將該部分形成為環(huán)狀或者筒狀形狀。在線束側密封部33中,形成與筒狀屏蔽殼27的密封部31水密接觸的多個唇部36。通孔側密封部34形成為以水密方式嵌合到貫穿車體地板19的通孔37的內緣和外緣。
[0108]通過布置密封部31和墊圈32,外止水機構28構造成使得能夠防止水從筒狀屏蔽殼27的外周面一側進入車室21內的發(fā)生。
[0109]與如上所述構造的外止水機構28相反,內止水機構29構造成使得能夠防止水從筒狀屏蔽殼27的內周面一側進入的發(fā)生。具體地說,內止水機構具有:密封部38,該密封部38形成在筒狀屏蔽殼27的中間內周面上;以及止水插塞件39,該止水插塞件39與貫穿筒狀屏蔽殼27的三個高壓電線23的覆蓋物的外周面及密封部39水密接觸,并且構造成使得能夠防止水進入的發(fā)生。
[0110]在實施例1中,作為止水插塞件39,使用了彈性橡膠插塞。止水插塞件39具有:殼側密封部40,該殼側密封部40與密封部38水密接觸;以及導電路徑側密封部41,在貫穿止水插塞件39的同時形成該導電路徑側密封部41。
[0111]將止水插塞件39的殼側密封部40形成為由多個唇部(沒有參考標號)構成的唇狀形狀。
[0112]在止水插塞件39中,由于高壓電線23的數量是3,所以形成3個導電路徑側密封部41 (根據導電路徑的數量貫穿形成該部分)。與殼側密封部40相同,將導電路徑側密封部41形成為由多個唇部(沒有參考標號)構成的唇狀形狀。
[0113]在實施例1的上述構造和結構中,止水結構22包括;筒狀屏蔽殼27,該筒狀屏蔽殼27在縱向上布置在構成線束12的電磁屏蔽件24的中間部,使筒狀屏蔽殼27導電,并且因此,不削弱線束12的屏蔽作用。結果,即使在布置止水結構22時,該構造也能夠實現(xiàn)有效發(fā)揮屏蔽作用的效果。
[0114]此外,止水結構22包括:外止水機構28和內止水機構29,該外止水機構28和內止水機構29布置在筒狀屏蔽殼27的外周面一側和內周面一側上。因為外止水機構28和內止水機構29的上述構造和結構,所以確實實現(xiàn)止水的效果。當能夠確實止水時,實現(xiàn)的另一個效果是,能夠消除充分執(zhí)行檢查是否止水的檢驗的需要。因此,實現(xiàn)的又一個效果是,能夠消除需要檢查檢驗的需要,并且能夠抑制成本升高。
[0115]實施例2
[0116]下面將參考附圖描述本發(fā)明的實施例2的線束的止水結構和線束。圖2是本發(fā)明的實施例2的線束的止水結構和線束的透視圖。圖3是沿著圖2中的線A-A截取的截面圖。圖4是圖3的主要部分的放大圖。利用相同的參考標號表不與實施例1的部件相同的部件,并且省略其詳細描述。
[0117]在圖2中,參考標號51表示與實施例1的止水結構22 (參見圖1)實現(xiàn)相同效果的止水結構(線束的止水結構)。實施例2的止水結構51根據車體地板19的貫穿部20 (參見圖3)的位置布置在線束12上。
[0118]參考圖2至4,止水結構51包括:筒狀屏蔽殼52,該筒狀屏蔽殼52在縱向上布置在電磁屏蔽件24的中間部中;外止水機構53,該外止水機構53布置在筒狀屏蔽殼52的外周面一側上;以及內止水機構54,該內止水機構54布置在筒狀屏蔽殼52的內周面一側上。對于線束12,省略外裝件25、26的說明(參見圖1)。
[0119]筒狀屏蔽殼52是導電金屬制成并且形成為筒狀的部件。將筒狀屏蔽殼52形成為能夠在縱向上分割電磁屏蔽件24的中間部并且將分割部聯(lián)結在一起的部件。在實施例2中,當將電磁屏蔽件24的中間分割部聯(lián)結在一起時,使用屏蔽環(huán)55。
[0120]在使用屏蔽環(huán)55的特定實例中,與實施例1相同,電磁屏蔽件24的中間分割部分別位于筒狀屏蔽殼52的一端外周面和另一端外周面上,并且然后,屏蔽環(huán)55位于中間分割部的外側。此后,壓接屏蔽環(huán)55,從而將電磁屏蔽件24的中間分割部聯(lián)結到筒狀屏蔽殼52。
[0121]環(huán)狀凸緣部56突出地形成在筒狀屏蔽殼52的一端外周面與中間外周面之間的邊界部中。將凸緣部56形成為收納部。
[0122]密封部57形成在筒狀屏蔽殼52的中間外周面上。將密封部57形成為構成外止水機構53的墊圈58與其水密接觸的部分。密封部57和墊圈58布置為構成外止水機構58的部分和部件。
[0123]墊圈58是已知的彈性橡膠件,并且具有:線束側密封部59 ;通孔側密封部60 ;連接部61,該連接部61將線束側密封部59和通孔側密封部60聯(lián)結在一起;以及車室側延伸部62。將線束側密封部59、通孔側密封部60和連接部61形成為環(huán)狀或筒狀形狀。將車室側延伸部62形成為近似蓋狀形狀。
[0124]在線束側密封部59中,形成與筒狀屏蔽殼52的密封部57水密接觸的多個唇部(沒有參考標號)。并且,形成覆蓋將在下面描述的接合孔69的筒狀覆蓋物部63。通孔側密封部60形成為以水密方式嵌合到貫穿車體地板19的通孔37的內緣和外緣。車室側延伸部62布置在車室21 —側。在這樣構造的車室側延伸部62中,形成屏蔽件保持部64,該屏蔽件保持部64具有使電磁屏蔽件24朝著三個高壓電線23收縮的大致筒狀形狀。
[0125]通過布置密封部57和墊圈58,外止水機構53構造成使得能夠防止水從筒狀屏蔽殼52的外周面一側進入車室21內的發(fā)生。
[0126]與如上所述構造的外止水機構53不同,內止水機構54構造成使得能夠防止水從筒狀屏蔽殼52的內周面一側進入的發(fā)生。具體地說,內止水機構具有:密封部65,該密封部65形成在筒狀屏蔽殼52的中間內周面上;止水插塞件66,該止水插塞件66與貫穿筒狀屏蔽殼52的三個高壓電線23的覆蓋物的外周面及密封部65水密接觸;環(huán)狀凸緣部67,該環(huán)狀凸緣部67定位并且容納止水插塞件66 ;環(huán)狀防滑脫件68,該環(huán)狀防滑脫件68防止止水插塞件66滑脫;接合孔69,該接合孔69與防滑脫件68接合,以鎖定防滑脫件68 ;以及引導槽70,并且該內止水機構構造成使得能夠防止水進入的發(fā)生。
[0127]止水插塞件66與實施例1中的止水插塞件39 (參見圖1)基本相同,并且使用彈性橡膠插塞。止水插塞件66具有:殼側密封部71,該殼側密封部71與密封部65水密接觸;以及導電路徑側密封部72,在穿過止水插塞件66的同時,形成該導電路徑側密封部72。
[0128]將止水插塞件66的殼側密封部71形成為由多個唇部(沒有參考標號)構成的唇狀形狀(為了方便,圖中的唇部示出折疊之前的狀態(tài))。[0129]在止水插塞件66中,由于高壓電線23的數量是3,所以形成3個導電路徑側密封部72 (根據導電路徑的數量,貫穿形成該部分)。與殼側密封部71相同,將導電路徑側密封部72形成為由多個唇部(沒有參考標號)構成的唇狀形狀。
[0130]防滑脫件68布置為環(huán)狀部件。在防滑脫件68的外周面中形成多個接合爪73和一個或者多個引導突起(未示出)。接合爪73形成為與接合孔69接合從而鎖定的部分。未示出的引導突起形成為通過形成于筒狀屏蔽殼52的內周面中的引導槽70引導的部分。位于防滑脫件68的外緣和內緣之間的部分形成為按壓止水插塞件66的部分。
[0131]環(huán)狀凸緣部67、防滑脫件68、接合孔68、以及引導槽70對應于該實施例中的防滑脫機構。
[0132]在實施例2的上述構造和結構中,止水結構51包括筒狀屏蔽殼52,該筒狀屏蔽殼52在縱向上布置在構成線束12的電磁屏蔽件24的中間部中,并且使筒狀屏蔽殼52導電,因此,不削弱線束12的屏蔽作用。結果,即使布置止水結構51,該構造仍實現(xiàn)能夠有效起屏蔽作用的效果。
[0133]此外,止水結構51包括外止水機構53和內止水機構54,該外止水機構53和內止水機構54布置在筒狀屏蔽殼52的外周面一側和內周面一側上。因為外止水機構53和內止水機構54的上述構造和結構,所以確實實現(xiàn)止水的效果。當確實止水時,實現(xiàn)的另一種效果是,能夠消除檢查是否有效執(zhí)行止水的檢驗的需要。因此,還實現(xiàn)的又一種效果是,能夠消除檢查檢驗的需要并且能夠抑制成本升高。
[0134]實施例3
[0135]下面將參考附圖描述本發(fā)明的實施例3的線束的止水結構和線束。圖5是本發(fā)明的實施例3的線束的止水結構和線束的透視圖。圖6是圖5所示的線束的止水結構的前視圖。圖7是沿著圖6中的線B-B截取的截面圖。圖8是圖7中的主要部分的放大圖。利用相同的參考標號表不與實施例1和2的部件相同的部件,并且省略其詳細描述。
[0136]在圖5中,參考標號101表示與實施例1和2的止水結構22、51 (參見圖1至4)實現(xiàn)相同效果的止水結構(線束的止水結構)。實施例3的止水結構101根據車體地板19的貫穿部20的位置(參見圖7)布置在線束12中。
[0137]參考圖5至8,止水結構101包括:筒狀屏蔽殼102,該筒狀屏蔽殼102在縱向上布置在電磁屏蔽件24的中間部;外止水機構103,該外止水機構103布置在筒狀屏蔽殼102的外周面一側上;以及內止水機構104,該內止水機構104布置在筒狀屏蔽殼102的內周面一側上。對于線束12,將示出外裝件25、26 (參見圖1)的說明。
[0138]筒狀屏蔽殼102是由導電金屬制成的部件,并且形成為筒狀形狀。將筒狀屏蔽殼102形成為能夠在縱向上分割電磁屏蔽件24的中間部并且能夠將分割部聯(lián)結在一起的部件。在實施例3中,當將電磁屏蔽件24的中間分割部聯(lián)結在一起時,使用屏蔽環(huán)105。
[0139]在使用屏蔽環(huán)105的特定實例中,與實施例1和2相同,電磁屏蔽件24的中間分割部分別位于筒狀屏蔽殼102的一端外周面和另一端外周面上,并且然后,將屏蔽環(huán)105位于中間分割部的外側。此后,壓接屏蔽環(huán)105,從而將電磁屏蔽件24的中間分割部聯(lián)結到筒狀屏蔽殼102。
[0140]構成外止水機構103的凸緣狀金屬殼106突出地形成在筒狀屏蔽殼102的中間外周面上。將凸緣狀金屬殼106形成為裝接部,該裝接部與筒狀屏蔽殼102 —體化。[0141]在凸緣狀金屬殼106中形成:螺栓穿孔107,該螺栓穿孔107用于將該結構螺紋緊固到車體地板19 ;以及環(huán)狀槽108,直徑大于穿過車體地板19的通孔37的該環(huán)狀槽108形成為凸緣狀金屬殼106。插置在凸緣狀金屬殼106與車體地板19之間并且與凸緣狀金屬殼106與車體地板19水密接觸的O型環(huán)(密封件)布置在環(huán)狀槽108中。O型環(huán)109布置為構成外止水機構103的部件。該部件并不局限于O型環(huán)109,并且已知封裝可以用作密封件。
[0142]通過布置凸緣狀金屬殼106和O型環(huán)109,外止水機構103構造成使得能夠防止水從筒狀屏蔽殼102的外周面一側進入車室21內的發(fā)生。
[0143]與如上構造的外止水機構103相反,內止水機構104構造成使得能夠防止水從筒狀屏蔽殼102的內周面一側進入的發(fā)生。具體地說,內止水機構具有:密封部110,該密封部110形成在筒狀屏蔽殼102的中間內周面上;止水插塞件111,該止水插塞件111與貫穿筒狀屏蔽殼102的三個高壓電線23的覆蓋物的外周面及密封部110水密接觸;環(huán)狀凸緣部112,該環(huán)狀凸緣部112定位并且容納止水插塞件111 ;環(huán)狀防滑脫件113,該環(huán)狀防滑脫件113防止止水插塞件111滑脫;接合孔114,該接合孔114與防滑脫件113接合,以鎖定防滑脫件113 ;以及引導槽115,并且該內止水機構構造成使得能夠防止水進入的發(fā)生。
[0144]止水插塞件111與實施例1中的止水插塞件39 (參見圖1)和實施例2中的止水插塞件66 (參見圖4)基本相同,并且使用彈性橡膠插塞。止水插塞件111具有:殼側密封部116,該殼側密封部116與密封部110水密接觸;以及導電路徑側密封部117,在穿過止水插塞件111的同時,形成該導電路徑側密封部117。
[0145]將止水插塞件111的殼側密封部116形成為由多個唇部(沒有參考標號)構成的唇狀形狀。
[0146]在止水插塞件111中,由于高壓電線23的數量是3,所以形成3個三個導電路徑側密封部117 (根據導電路徑的數量,貫穿形成該部分)。與殼側密封部116相同,將導電路徑側密封部117形成為由多個唇部(沒有參考標號)構成的唇狀形狀。
[0147]防滑脫件113布置為環(huán)狀部件。在防滑脫件113的外周緣中,形成多個接合爪(未示出)和一個或者多個引導突起118。接合爪形成為與接合孔114接合從而鎖定的部分。將引導突起118形成為通過形成在筒狀屏蔽殼102的內周面中的引導槽115引導的部分。將防滑脫件113的外緣和內緣之間的部分形成為按壓止水插塞件111的部分。
[0148]環(huán)狀凸緣部112、防滑脫件113、接合孔114、以及引導槽115對應于該實施例中的防滑脫機構。
[0149]在實施例3的上述構造和結構中,止水結構101包括筒狀屏蔽殼102,該筒狀屏蔽殼102在縱向上布置在構成線束12的電磁屏蔽件24的中間部中,使筒狀屏蔽殼102導電,并且因此,不削弱線束12的屏蔽作用。因此,該構造實現(xiàn)的效果是,即使當布置止水結構101時,也能夠有效發(fā)揮屏蔽作用。
[0150]此外,止水結構101包括外止水機構103和內止水機構104,該外止水機構103和內止水機構104布置在筒狀屏蔽殼102的外周面一側和內周面一側上。因為外止水機構103和內止水機構104的上述構造和結構,所以確實實現(xiàn)止水的效果。當能夠確實止水時,能夠實現(xiàn)的另一個效果是,能夠消除檢查是否充分執(zhí)行止水的檢驗的需要。因此,實現(xiàn)的又一種效果是,能夠消除檢查檢驗的需要,并且能夠抑制成本升高。
[0151]下面在部分i至Vii簡要概括列出本發(fā)明的線束的止水結構和線束的上述實施例的特征。
[0152][i]線束的止水結構(止水結構)22,包括:
[0153]筒狀屏蔽殼27,該筒狀屏蔽殼27在縱向上布置在屏蔽件(電磁屏蔽件)24的中間部處,屏蔽件覆蓋一個或者多個導電路徑(高壓電線)23,并且該筒狀屏蔽殼由導電金屬制成;
[0154]外止水機構28,該外止水機構28布置在筒狀屏蔽殼27的外周面一側上;以及
[0155]內止水機構29,該內止水機構29布置在筒狀屏蔽殼27的內周面一側上,
[0156]其中,內止水機構29具有彈性止水插塞件39,并且
[0157]其中,與筒狀屏蔽殼27的內周面水密接觸的殼側密封部40和與導電路徑(高壓電線)23的覆蓋物的外周面水密接觸的一個或者多個導電路徑側密封部41形成在止水插塞件39上,一個或者多個導電路徑側密封部形成為貫穿止水插塞件39。
[0158][ii]根據上述[i]的線束的止水結構(止水結構)51,其中,內止水機構54包括用于防止止水插塞件68從筒狀屏蔽殼52滑脫的防滑脫機構(環(huán)狀凸緣部57、防滑脫件68、接合孔69、以及引導槽70)。
[0159][iii]根據上述[i]或者[ii]的線束的止水結構(止水結構)22、51,其中,外止水機構28、53包括:密封部31、57,該密封部31、57形成在筒狀屏蔽殼27、52的外周面上;以及墊圈32、58,該墊圈32、58設置成與密封部31、57水密接觸。
[0160][iv]根據上述[i]或者[ii]的線束的止水結構(止水結構)101,其中,外止水機構103包括:凸緣狀金屬殼106,該凸緣狀金屬殼106由筒狀屏蔽殼102的外周面突出地形成;以及密封件(O型環(huán))109,該密封件109設置成與凸緣狀金屬殼106水密接觸。
[0161][V]線束12,其中,根據上述[i]或者[ii]的線束的止水結構(止水結構)22、51布置在車輛(混合動力汽車)I的貫穿部20中。
[0162][vi]線束12,其中,根據上述[iii]的線束的止水結構(止水結構)22、51布置在車輛(混合動力汽車)I的貫穿部20中。
[0163][vii]線束12,其中,根據上述[iv]的線束的止水結構(止水結構)101布置在車輛(混合動力汽車)I的貫穿部20中。
[0164]另外,當然,能夠在不改變本發(fā)明的精神的情況下以各種方式實現(xiàn)本發(fā)明。
[0165]本申請基于2011年8月8日提交的日本專利申請(N0.2011-173164),該日本專利申請的內容通過引用并入此處。
[0166]工業(yè)實用性
[0167]根據基于本發(fā)明的線束的止水結構和線束,能夠充分發(fā)揮線束的屏蔽作用,并且能夠確實止水,從而消除檢查檢驗的需要。當消除檢查是否確實止水的檢驗的必要時,能夠抑制成本升高。
【權利要求】
1.一種線束的止水結構,包括: 筒狀屏蔽殼,該筒狀屏蔽殼布置在屏蔽件在縱向上的中間部處,所述屏蔽件覆蓋一個或者多個導電路徑,并且所述筒狀屏蔽殼由導電金屬制成; 外止水機構,該外止水機構布置在所述筒狀屏蔽殼的外周面一側上;以及 內止水機構,該內止水機構布置在所述筒狀屏蔽殼的內周面一側上, 其中,所述內止水機構具有彈性止水插塞件;并且 其中,在所述止水插塞件上形成殼側密封部和一個或者多個導電路徑側密封部,該殼側密封部與所述筒狀屏蔽殼的所述內周面水密接觸,該一個或多個導電路徑側密封部與所述導電路徑的覆蓋物的外周面水密接觸,所述一個或者多個導電路徑側密封部形成為貫穿所述止水插塞件。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線束的止水結構,其中,所述內止水機構包括防止所述止水插塞件從所述筒狀屏蔽殼滑脫的防滑脫機構。
3.根據權利要求1或2所述的線束的止水結構,其中,所述外止水機構包括:密封部,該密封部形成在所述筒狀屏蔽殼的所述外周面上;以及墊圈,該墊圈設置成與所述密封部水密接觸。
4.根據權利要求1或2所述的線束的止水結構,其中,所述外止水機構包括:凸緣狀金屬殼,該凸緣狀金屬殼從所述筒狀屏蔽殼的所述外周面突出地形成;以及密封件,該密封件設置成與所述凸緣狀金屬殼水密接觸。
5.一種線束,其中,根據權利要求1或2所述的線束的止水結構布置在車輛中的貫穿部中。
【文檔編號】H02G3/22GK103733455SQ201280038890
【公開日】2014年4月16日 申請日期:2012年8月8日 優(yōu)先權日:2011年8月8日
【發(fā)明者】足立英臣, 尾崎佳昭 申請人:矢崎總業(yè)株式會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