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fā)明涉及一種馬達用轉子和馬達。
本申請依據(jù)2014年11月5日提出申請的日本特愿2014-225504號主張優(yōu)先權,并將其內容引用于此。
背景技術:
內置轉子型的嵌入結構永磁體同步電動機(ipm馬達)具備:旋轉軸;轉子,其保持于該旋轉軸;定子,其配置于該轉子的外周;磁軛,其支承旋轉軸及定子。ipm馬達的轉子具備:圓筒形的鐵芯,其由無方向性電磁鋼板構成;永磁體,其安裝于該鐵芯;端板,其用于防止永磁體從鐵芯脫落。ipm馬達的永磁體配設在形成于鐵芯的狹縫狀的貫穿孔內。
過去,為了簡化永磁體相對于鐵芯的組裝,或者避免由于溫度變化而產生熱應力,相對于形成于鐵芯的貫穿孔的大小,將配置于該貫穿孔內的永磁體設計得較小。
關于固定有永磁體的馬達用轉子,公知例如專利文獻1、2中公開的技術。
現(xiàn)有技術文獻
專利文獻
專利文獻1:日本特開2000-341920號公報
專利文獻2:日本特開2003-299277號公報
技術實現(xiàn)要素:
發(fā)明要解決的問題
當ipm馬達的轉子的永磁體相對于鐵芯移動時,轉子的旋轉平衡容易發(fā)生變動。并且,由于永磁體相對于鐵芯移動所帶來的轉子旋轉平衡的測量及修正較困難。即使進行ipm馬達的生產時的旋轉平衡調整,也難以使轉子的旋轉平衡最佳化,所以在轉子旋轉時將產生振動和噪音。
本發(fā)明提供一種振動和噪音少的馬達用轉子及馬達。
技術方案
本發(fā)明的第一方案的馬達用轉子具備:轉子鐵芯,其由在旋轉軸的軸線方向相互層疊的多個板狀鋼板構成,呈以所述軸線為中心的圓柱形狀,在周向設置有多個將該圓柱形狀貫穿于所述軸線方向的磁鐵插入槽;永磁體,其分別插入于所述磁鐵插入槽;一對端板,其分別層疊于所述轉子鐵芯的軸線方向的兩端面,并阻塞所述磁鐵插入槽;以及按壓部,通過向所述軸線方向按壓所述永磁體,將該永磁體限制在所述軸線方向。
上述方案的馬達用轉子通過按壓部向旋轉軸的軸線方向按壓永磁體,按壓部抑制永磁體在轉子鐵芯內的移動。
在本發(fā)明的第二方案的馬達用轉子中,上述第一方案中的所述按壓部也可以是所述端板的一部分并具有彈性,通過該彈性將所述永磁體向所述軸線方向按壓。
在這種情況下,由于按壓部是端板的一部分,所以零件數(shù)量少,生產也較容易。
在本發(fā)明的第三方案的馬達用轉子中,所述第二方案中的所述按壓部也可以具有朝向所述永磁體側并且向遠離所述軸線的方向傾斜并接觸于所述永磁體的接觸面。
在這種情況下,接觸面以朝向轉子用馬達旋轉時離心力作用于永磁體的方向推壓永磁體的狀態(tài)保持永磁體。
在本發(fā)明的第四方案的馬達用轉子中,所述第二方案或第三方案中的所述永磁體也可以具有朝向所述按壓部側并且向靠近所述軸線的方向傾斜并接觸于所述按壓部的被接觸面。
在這種情況下,被接觸面被按壓部朝向轉子用馬達旋轉時離心力作用于永磁體的方向按壓。
在本發(fā)明的第五方案的馬達用轉子中,上述第一方案的所述按壓部也可以是在所述磁鐵插入槽的內部配設于所述永磁體與所述端板之間并具有向遠離所述端板的方向按壓所述永磁體的施力的彈簧。
在這種情況下,由于彈簧在磁鐵插入槽的內部收縮的狀態(tài)下會產生朝向永磁體與端板遠離的方向的施力,所以彈簧能夠緩沖由于溫度變化所導致的各零件的伸縮并且維持一定的施力,難以產生熱應力,并且能夠抑制永磁體在轉子鐵芯內的移動。
在本發(fā)明的第六方案的馬達用轉子中,上述第一方案中的所述按壓部也可以是配設于所述永磁體與所述端板之間,具有當所述永磁體與所述端板比規(guī)定的距離接近時使所述永磁體與所述端板遠離至所述規(guī)定的距離的恢復力的填充劑。
在這種情況下,僅在施加了像永磁體在磁鐵插入槽內移動那樣的力時,永磁體在轉子鐵芯內的移動會受到填充劑的恢復力的限制。
本發(fā)明的第七方案的馬達具備:上述第一方案至第六方案中任一方案的馬達用轉子、配置于所述馬達用轉子的外周的定子、以及支承所述旋轉軸及所述定子的磁軛。
發(fā)明效果
如上所述,能提供一種振動和噪音少的馬達用轉子及馬達。
附圖說明
圖1是具備本發(fā)明的第1實施方式的馬達用轉子的馬達的剖面圖。
圖2是該馬達用轉子的俯視圖。
圖3是圖2的a-a線剖面圖。
圖4是圖2的b-b線剖面圖。
圖5是本發(fā)明的第1實施方式的馬達用轉子的分解立體圖。
圖6是放大表示本發(fā)明的第1實施方式的馬達用轉子的一部分的俯視圖。
圖7是表示圖6的c-c線剖面上的、本發(fā)明的第1實施方式的馬達用轉子的端板的剖面圖。
圖8是用于說明本發(fā)明的第1實施方式的馬達用轉子的作用的圖,是圖6的c-c線剖面圖。
圖9是表示本發(fā)明的第1實施方式的變形例的馬達用轉子的一部分的剖面圖。
圖10是表示本發(fā)明的第1實施方式的變形例的馬達用轉子的一部分的剖面圖。
圖11是表示本發(fā)明的第1實施方式的變形例的馬達用轉子的一部分的俯視圖。
圖12是表示本發(fā)明的第1實施方式的變形例的馬達用轉子的一部分的剖面圖。
圖13是表示本發(fā)明的第1實施方式的變形例的馬達用轉子的一部分的剖面圖。
圖14是表示本發(fā)明的第1實施方式的變形例的馬達用轉子的一部分的剖面圖。
圖15是表示本發(fā)明的第1實施方式的變形例的馬達用轉子的一部分的俯視圖。
圖16是表示本發(fā)明的第1實施方式的變形例的馬達用轉子的一部分的剖面圖。
圖17是表示本發(fā)明的第2實施方式的馬達用轉子的圖,是表示與圖2的b-b線相同的剖面的剖面圖。
圖18是用于說明本發(fā)明的第2實施方式的馬達用轉子的作用的說明圖。
圖19是表示本發(fā)明的第2實施方式的變形例的馬達用轉子的一部分的剖面圖。
圖20是表示本發(fā)明的第2實施方式的變形例的馬達用轉子的一部分的剖面圖。
圖21是本發(fā)明的第3實施方式的馬達用轉子中的層疊鐵芯的俯視圖。
圖22是用于說明本發(fā)明的第3實施方式的馬達用轉子的作用的說明圖。
具體實施方式
<第1實施方式>
關于本發(fā)明的第1實施方式的馬達用轉子,以具備本實施方式的馬達用轉子的馬達為例進行說明。圖1是具備本實施方式的馬達用轉子的馬達的剖面圖。圖2是本實施方式的馬達用轉子的俯視圖。圖3是圖2的a-a線剖面圖。圖4是圖2的b-b線剖面圖。圖5是本實施方式的馬達用轉子的分解立體圖。圖6是放大表示本實施方式的馬達用轉子的一部分的俯視圖。圖7是在圖6的c-c線剖面上示出本實施方式的馬達用轉子的端板的剖面圖。圖8是用于說明本實施方式的馬達用轉子的作用的圖,是圖6的c-c線剖面圖。
如圖1所示,本實施方式的馬達1是具備旋轉軸2、轉子3、配置于轉子3的外周的定子20、支承旋轉軸2及定子20的磁軛21的內置轉子型的嵌入結構永磁體同步電動機。
為了將馬達1的旋轉傳遞至外部,旋轉軸2是相對于磁軛21旋轉自由地連接并固定于轉子3的棒狀構件。
如圖2至圖5所示,轉子3具有層疊鐵芯4、永磁體9、端板10、連接構件12。
層疊鐵芯4是由金屬制的板狀鋼板5層疊于旋轉軸2的軸線l1方向而成并且作為整體呈圓柱形狀的轉子鐵芯。板狀鋼板5的層疊體是以旋轉軸2的軸線l1為中心并具有供旋轉軸2插通的孔的圓筒狀。層疊鐵芯4設置有插入旋轉軸2的軸插入槽6、插入永磁體9的磁鐵插入槽7、插入連接構件12的固定用槽8。
軸插入槽6具有與旋轉軸2的外徑呈大致相同的徑并在其板厚方向貫通板狀鋼板5的孔。
磁鐵插入槽7具有呈仿效永磁體9的外形形狀的形狀并在其板厚方向貫通板狀鋼板5的孔。磁鐵插入槽7以旋轉軸2的軸線l1為中心呈旋轉對稱地設置于板狀鋼板5的多個部位。在本實施方式中,磁鐵插入槽7設置于圍繞旋轉軸2的軸線l1在周向上每間隔60度的6個部位。
固定用槽8具有與連接構件12的軸部13呈大致相同的徑并在其板厚方向貫通板狀鋼板5的孔。
在本實施方式中,在所有的板狀鋼板5設置有軸插入槽6、磁鐵插入槽7及固定用槽8。軸插入槽6、磁鐵插入槽7及固定用槽8均成為使呈圓柱形狀的層疊鐵芯4在旋轉軸2的軸線l1方向貫通的貫通孔。
永磁體9是配設于磁鐵插入槽7的內部的磁鐵。永磁體9的外形形狀仿效了磁鐵插入槽7的內表面7a的形狀。為了能夠使永磁體9容易插入磁鐵插入槽7內,以永磁體9的外表面9a相對于磁鐵插入槽7的內表面7a遠離的方式,將永磁體9的尺寸設定為小于磁鐵插入槽7。
端板10是以從旋轉軸2的軸線l1的方向夾著層疊鐵芯4的方式設置了2塊的大致圓板狀的構件。2塊端板10中的一個(第一端板10a)是覆蓋磁鐵插入槽7的板狀。2塊端板10中的另一個(第二端板10b)具有按壓部11,該按壓部11在當?shù)诙税?0b安裝于層疊鐵芯4時對應于磁鐵插入槽7的開口7b的位置,以一部分進入磁鐵插入槽7的內部的方式使第二端板10b的一部分變形而成。
如圖6及圖7所示,相對于第二端板10b安裝于層疊鐵芯4時對應于磁鐵插入槽7的開口7b的位置,按壓部11在接近旋轉軸2的一側的一部分與遠離旋轉軸2的一側的一部分具有切口a1、a2。而且,以從第二端板10b朝向第一端板10a成凸起的方式,使位于第二端板10b的切口a1、a2之間的部分彎曲。
如圖7及圖8所示,按壓部11是按壓部11被永磁體9朝向成平板狀的方向按壓而變形并通過第二端板10b自身所具有的彈性恢復為原來的凸起形狀的彈簧16。在永磁體9被插入層疊鐵芯4的磁鐵插入槽7的狀態(tài)下,按壓部11通過被永磁體9按壓而發(fā)生了彈性變形。通過被永磁體9按壓而發(fā)生了彈性變形的按壓部11欲恢復為原來的形狀所產生的力,在被壓住于第一端板10a的狀態(tài)下,永磁體9朝旋轉軸2的軸線l1方向的移動受到限制。
如圖2至圖5所示,連接構件12具有插入至層疊鐵芯4和端板10的固定用槽8的軸部13、配設于軸部13的一端的第一大徑部14、配設于軸部13的另一端的第二大徑部15。本實施方式的連接構件12是連接并同定將層疊鐵芯4及永磁體9夾在之間的狀態(tài)的兩個端板10之間的鉚釘。
接著,對本實施方式中的轉子3的作用進行說明。
如圖8所示,在設置于轉子3的層疊鐵芯4的磁鐵插入槽7的內部,配設有永磁體9。永磁體9通過設置于第二端板10b的按壓部11被壓住于第一端板10a處。因此,永磁體9的朝向旋轉軸2的軸線l1方向的移動被從按壓部11受到的力的限制。而且,由于永磁體9處于被第一端板10a和按壓部11夾著的狀態(tài),所以永磁體9朝向與旋轉軸2的軸線l1方向正交的方向的移動受到永磁體9與第一端板10a之間的摩擦力、以及永磁體9與按壓部11之間的摩擦力的限制。即,按壓部11通過向軸線l1方向按壓永磁體9而在軸線l1方向限制永磁體9。
因此,在本實施方式中,在轉子3的生產時即使為了將永磁體9插入磁鐵插入槽7所需的間隙處于磁鐵插入槽7與永磁體9之間,也難以發(fā)生轉子3以旋轉軸2的軸線l1為旋轉中心旋轉時由于永磁體9的位置偏移所導致的旋轉平衡的變動。
如上述說明,本實施方式的轉子3的旋轉平衡難以發(fā)生變動,所以轉子3旋轉時的振動和噪音較少。
并且,當由于馬達1的發(fā)熱等各零件的溫度發(fā)生變化時,由于按壓部11對磁鐵插入槽7和永磁體9的伸縮進行緩沖,所以難以產生熱應力,并且能夠抑制永磁體9在層疊鐵芯4內的移動。
(變形例1-1)
對上述實施方式中公開的按壓部11的其他例進行說明。圖9是表示本變形例的馬達用轉子的一部分的剖面圖。
例如,如圖9所示,按壓部11也可以是與在旋轉軸2的軸線l1方向從磁鐵插入槽7的開口突出的永磁體9相接的板狀的彈性構件。舉一例,代替第1實施方式中公開的第二端板10b設置有具有一樣的厚度的圓板狀的彈性構件的一部分作為按壓部11發(fā)揮功能的第二端板10ba,第二端板10ba本身成為按壓部11。在本變形例中,第二端板10ba比第一端板10a柔軟。
在本變形例中,永磁體9的一部分從層疊鐵芯4的磁鐵插入槽7露出,分別與第一端板10a和第二端板10ba抵接,第一端板10a成平板狀,第二端板10ba由于第二端板10ba的彈性而發(fā)生翹曲變形。通過第二端板10ba欲恢復為原來的平板狀的恢復力,永磁體9的移動被限制為在磁鐵插入槽7內不移動。并且,第二端板10ba欲恢復為原來的平板狀的恢復力成為朝向永磁體9遠離旋轉軸2的方向推壓永磁體9的壓力。因此,第二端板10ba發(fā)揮作用而預先使永磁體9朝向由于轉子3的旋轉而作用于永磁體9的離心力的方向移動。
(變形例1-2)
對上述實施方式中公開的按壓部11的另一其他例進行說明。圖10是表示本變形例的馬達用轉子的一部分的剖面圖。
如圖10所示,在本變形例中,具有上述第1實施方式中公開的端板10(第一端板10a、第二端板10b),設定為永磁體9的一部分從層疊鐵芯4的磁鐵插入槽7露出那樣的尺寸的永磁體9配設于磁鐵插入槽7。而且,以永磁體9與第一端板10a面接觸、永磁體9與第二端板10b面接觸的方式,永磁體9的外表面9a仿效第一端板10a及第二端板10b的翹曲形狀而成形。即,永磁體9的外表面9a中,朝向第一端板10a側的面與朝向第二端板10b側的面分別成為相對于旋轉軸2的軸線l1傾斜的平面。
在本變形例中,永磁體9的一部分從層疊鐵芯4的磁鐵插入槽7露出,分別與第一端板10a和第二端板10b抵接,第一端板10a與第二端板10b兩者被永磁體9按壓而發(fā)生翹曲變形。通過第一端板10a和第二端板10b分別欲恢復為原來的平板狀的恢復力,永磁體9的移動被限制為永磁體9在磁鐵插入槽7內不移動。
并且,在本變形例中,第一端板10a及第二端板10b欲恢復為原來的平板狀的恢復力成為朝向永磁體9遠離旋轉軸2的方向推壓永磁體9的力。因此,第一端板10a和第二端板10b發(fā)揮作用而預先使永磁體9分別朝向由于轉子3的旋轉而作用于永磁體9的離心力的方向移動。
而且,在本變形例中,由于第一端板10a以及第二端板10b與永磁體9面接觸,所以永磁體9難以相對于第一端板10a及第二端板10b滑動,并且永磁體9難以缺損。
(變形例1-3)
對上述實施方式中公開的按壓部11的另一其他例進行說明。圖11是本變形例的馬達用轉子俯視圖。圖12是表示本變形例的馬達用轉子的一部分的剖面圖。
如圖11所示,在本變形例中,設置有與第1實施方式中公開的按壓部11形狀不同的按壓部11a。當?shù)诙税?0b安裝于層疊鐵芯4時,相對于與磁鐵插入槽7的開口7b對應的位置,按壓部11a具有在接近旋轉軸2一側的一部分在第二端板10b的大致周向延伸、并在其兩端在遠離旋轉軸2的方向延伸的u字形切口a3。即,按壓部11a成形為朝向第一端板10a側彎曲的狀態(tài)。
并且,在本變形例中,第一端板10a上也設有上述按壓部11a。
按壓部11a被與第1實施方式相同的永磁體9按壓而發(fā)生彈性變形,通過按壓部11a的恢復力將永磁體9壓住于第一端板10a處。即使是這樣的構成,也能得到與第1實施方式相同的效果。
需要說明的是,本變形例中公開的按壓部11a也可以設置于第一端板10a并朝向第二端板10b側彎曲。并且,本變形例中公開的按壓部11a也可以設置于第一端板10a和第二端板10b兩者。
(變形例1-4)
對上述實施方式中公開的按壓部11的另一其他例進行說明。圖13是表示本變形例的馬達用轉子的一部分的剖面圖。
在本變形例中,代替上述變形例1-3中公開的按壓部11a,如圖13所示,以將永磁體9壓住于磁鐵插入槽7的內表面7a中在遠離旋轉軸2的軸線l1的一側朝向旋轉軸2側的面7a1處的方式,將保持永磁體9的按壓部11a2設置于第一端板10a及第二端板10b。
設置于第一端板10a的按壓部11a2具有相對于從第一端板10a向第二端板10b的方向朝向遠離旋轉軸2的軸線l1的方向傾斜的接觸面11a。該接觸面11a抵接于永磁體9。按壓部11a2按壓永磁體9的力分為欲使永磁體9向旋轉軸2的軸線l1方向移動的力、和欲使永磁體9向遠離旋轉軸2的軸線l1的方向移動的力而作用于永磁體9。
設置于第二端板10b的按壓部11a2具有相對于從第二端板10b向第一端板10a的方向朝向遠離旋轉軸2的軸線l1的方向傾斜的接觸面11a。該接觸面11a抵接于永磁體9。按壓部11a2按壓永磁體9的力分為欲使永磁體9向旋轉軸2的軸線l1方向移動的力、和欲使永磁體9向遠離旋轉軸2的軸線l1的方向移動的力而作用于永磁體9。
通過分別設置于第一端板10a和第二端板10b的按壓部11a2,相互的按壓力相對于永磁體9朝向旋轉軸2的軸線l1方向的移動而保持平衡,朝向遠離旋轉軸2的軸線l1的方向,將永磁體9按住于磁鐵插入槽7的內表面7a中朝向在遠離旋轉軸2的軸線l1的一側朝向旋轉軸2側的面7a1處。
由此,在本變形例中,在永磁體9預先向轉子3旋轉時產生的離心力的方向移動的狀態(tài)下,以永磁體9不相對于磁鐵插入槽7移動的方式,使永磁體9在磁鐵插入槽7內的移動受到分別設置于第一端板10a和第二端板10b的按壓部11a2的限制。
(變形例1-5)
對上述實施方式中公開的按壓部11的另一其他例進行說明。圖14是表示本變形例的馬達用轉子的一部分的剖面圖。
在本變形例中,對于上述變形例1-4,如圖14所示,以與按壓部11a2的接觸面11a大致平行的方式,在永磁體9的外表面9a設置有大致仿效第二端板10b的接觸面11a的傾斜狀態(tài)而成形的被接觸面9aa。
通過本變形例也能得到與上述變形例1-4相同的效果。
(變形例1-6)
對上述實施方式中公開的按壓部11的另一其他例進行說明。圖15表示對本變形例的馬達用轉子的俯視圖。圖16是表示本變形例的馬達用轉子的一部分的剖面圖。
如圖15及圖16所示,在本變形例中,代替第1實施方式中公開的按壓部11而設置有與第1實施方式中公開的按壓部11形狀不同的按壓部11b。當?shù)诙税?0b安裝于層疊鐵芯4時,相對于與磁鐵插入槽7的開口7b對應的位置,按壓部11b具有在距離旋轉軸2較遠一側的一部分在第二端板10b的周向延伸、并在其兩端在接近旋轉軸2的方向延伸的u字形切口a4。即,按壓部11b成形為朝向第一端板10a側彎曲的狀態(tài)。
本變形例的永磁體9成形為在相對于按壓部11b的彎曲部分的傾斜方向交叉的方向延伸的面的一部分與按壓部11b相接。
按壓部11b被與第1實施方式相同的永磁體9按壓而發(fā)生彈性變形,通過按壓部11b的恢復力將永磁體9壓住于第一端板10a處。即使是這樣的構成,也能得到與第1實施方式相同的效果。并且,在按壓部11b與永磁體9相接的狀態(tài)下,按壓部11能夠限制永磁體9向靠近旋轉軸2的方向移動。
需要說明的是,本變形例中公開的按壓部11b也可以設置于第一端板10a并朝向第二端板10b側彎曲。并且,本變形例中公開的按壓部11b也可以設置于第一端板10a和第二端板10b兩者。
<第2實施方式>
對本發(fā)明的第2實施方式進行說明。需要說明的是,關于以下說明的實施方式,對與上述第1實施方式中說明的構成要素相同的構成要素附加有與第1實施方式相同的附圖標記,與第1實施方式中的說明重復的說明被省略了。
圖17是表示本發(fā)明的第2實施方式的馬達用轉子的圖,是表示與圖2的b-b線相同的剖面的剖面圖。圖18是用于說明本實施方式的馬達用轉子的作用的說明圖。
如圖17及圖18所示,在本實施方式的轉子3a中,代替上述第1實施方式及其各變形例中公開的按壓部,設置有由與端板10不同的構件構成且與端板10分體的彈簧16。
彈簧16是能向旋轉軸2(參照圖1)的軸線l1方向伸縮變形的彈性構件。在本實施方式中,彈簧16是中心線朝向旋轉軸2的軸線l1方向的壓縮線圈彈簧。
彈簧16以介于第二端板10b與永磁體9之間的方式配設在磁鐵插入槽7的內部。彈簧16在端板10固定于層疊鐵芯4的狀態(tài)下通過第二端板10b和永磁體9在壓縮方向彈性變形。通過因第二端板10b和永磁體9而在壓縮方向發(fā)生彈性變形的彈簧16欲恢復為原來的形狀的恢復力,永磁體9被壓住于第一端板10a處。本實施方式的彈簧16是將永磁體9向旋轉軸2的軸線l1方向按壓的構件。通過由于第二端板10b和永磁體9而在壓縮方向發(fā)生彈性變形的彈簧16欲恢復為原來的形狀的恢復力,永磁體9向旋轉軸2的軸線l1方向的移動受到限制。
而且,由于處于被第一端板10a和彈簧16夾著的狀態(tài),所以永磁體9朝向與旋轉軸2的軸線l1方向正交的方向的移動受到永磁體9與第一端板10a之間的摩擦力的限制。因此,在本實施方式中,在轉子3的生產時即使為了將永磁體9插入磁鐵插入槽7所需的間隙處于磁鐵插入槽7與永磁體9之間,也難以發(fā)生轉子3以旋轉軸2的軸線l1為旋轉中心旋轉時由于永磁體9的位置偏移所導致的旋轉平衡的變動。
如上述說明,本實施方式的轉子3的旋轉平衡難以發(fā)生變動,所以轉子3旋轉時的振動和噪音較少。
并且,當由于馬達1的發(fā)熱等各零件的溫度發(fā)生變化時,彈簧16對磁鐵插入槽7和永磁體9的伸縮進行緩沖,所以難以產生熱應力,并且能夠抑制永磁體9在轉子鐵芯內的移動。
(變形例2-1)
對上述實施方式中公開的按壓部11的其他例進行說明。圖19是表示本變形例的馬達用轉子的一部分的剖面圖。
介于第二端板10b與永磁體9之間的彈簧16不受壓縮線圈彈簧的限制。例如,如圖9所示,在由于第二端板10b和永磁體9而發(fā)生彈性變形的狀態(tài)下,即使代替上述壓縮線圈彈簧的彈簧16而設置有介于第二端板10b與永磁體9之間的板簧16a,也能得到與上述第2實施方式相同的效果。
(變形例2-2)
對上述實施方式中公開的按壓部11的其他例進行說明。圖20是表示本變形例的馬達用轉子的一部分的剖面圖。
如圖20所示,在本變形例中,在用于將永磁體9向遠離旋轉軸2的方向按壓的板簧16b介于永磁體9與磁鐵插入槽7之間這一點上,構成與所述第2實施方式不同。
由此,在本變形例中,在永磁體9預先向轉子3旋轉時產生的離心力的方向移動的狀態(tài)下,以永磁體9不相對于磁鐵插入槽7移動的方式,永磁體9在磁鐵插入槽7內的移動受到板簧16b的限制。
<第3實施方式>
對本發(fā)明的第3實施方式進行說明。圖21是本發(fā)明的第3實施方式的馬達用轉子中的層疊鐵芯的俯視圖。圖22是用于說明本實施方式的馬達用轉子的作用的說明圖。
如圖21及圖22所示,在磁鐵插入槽7內的永磁體9通過填充劑17被封閉這一點上,本實施方式的轉子3b的構成與上述第1實施方式及上述第2實施方式不同。
本實施方式的填充劑17在填充作業(yè)時具有流動性,在填充作業(yè)后殘留一定程度的柔軟性并固化。填充劑17由具有導電性的材料構成。例如,作為填充劑17的材料,作為一例可舉出作為填料含有導電性粒子的導電性糊劑。
在本實施方式中,通過填充劑17支承磁鐵插入槽7內的永磁體9,以使其在磁鐵插入槽7內不移動。并且,由于填充劑17殘留有柔軟性并發(fā)生同化,所以難以產生熱應力,并且能夠抑制永磁體9在轉子鐵芯內的移動。
以上,參照附圖詳述了本發(fā)明的實施方式,但具體的構成并不限于該實施方式,也包括不脫離本發(fā)明的主旨的范圍內的設計變更等。
例如,在一些上述各實施方式及其各變形例中,舉例示出了將永磁體9朝向轉子3旋轉時作用于永磁體9的離心力的方向按壓的按壓部11,但是如果將多個永磁體9全部一同向離心力的方向或其反方向按壓時,就能將轉子3的旋轉平衡變動抑制得較低。
并且,上述各實施方式以及各變形例中所示的構成要素可以適當?shù)剡M行組合來加以構成。
工業(yè)上的可利用性
根據(jù)上述馬達用轉子及馬達,能夠降低振動和噪音。
符號說明
1馬達
2旋轉軸
3轉子(馬達用轉子)
4層疊鐵芯(轉子鐵芯)
5板狀鋼板
6軸插入槽
7磁鐵插入槽
8同定用槽
9永磁體
10端板
11、11a、11a2、11b按壓部
11a接觸面
11aa被接觸面
12連接構件
13軸部
14第一大徑部
15第二大徑部
16彈簧
16a板簧
16b板簧
17填充劑
20定子
21磁軛
權利要求書(按照條約第19條的修改)
1.【2016年3月10日(10.03.2016)國際事務局受理】
[修改后]
一種馬達用轉子,具備:轉子鐵芯,其由在旋轉軸的軸線方向相互層疊的多個板狀鋼板構成,呈以所述軸線為中心的圓柱形狀,在周向設置有多個將所述圓柱形狀貫穿于所述軸線方向的磁鐵插入槽;永磁體,其分別插入于所述磁鐵插入槽;一對端板,其分別層疊于所述轉子鐵芯的軸線方向的兩端面,并阻塞所述磁鐵插入槽;以及按壓部,通過向所述軸線方向按壓所述永磁體,將所述永磁體限制在所述軸線方向,
所述按壓部是所述端板的一部分并具有彈性,通過所述彈性將所述永磁體向所述軸線方向按壓,
所述按壓部具有朝向所述永磁體側并且向遠離所述軸線的方向傾斜并接觸于所述永磁體的接觸面,
所述永磁體具有朝向所述按壓部側并且向靠近所述軸線的方向傾斜并接觸于所述接觸面的被接觸面,
以所述接觸面與所述被接觸面面接觸的方式,所述被接觸面仿效了所述接觸面的形狀。
2.
[刪除]
3.
[刪除]
4.
[刪除]
5.
[刪除]
6.
[刪除]
7.
[修改后]
一種馬達,具備:權利要求1所述的馬達用轉子、配置于所述馬達用轉子的外周的定子、以及支承所述旋轉軸及所述定子的磁軛。
說明或聲明(按照條約第19條的修改)
根據(jù)附頁所示修改權利要求書中的[權利要求1]及[權利要求7]。
即,在修改前的權利要求1中增加了修改前的權利要求2、3及4的構成和說明書的[0034]、[0043]段落中所述的構成。
刪除了權利要求2-6。
關于權利要求7,伴隨修改前的權利要求2-6的刪除而重新考慮了從屬關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