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fā)明涉及一種具有減震降噪功能的驅動機構。
背景技術:
電動執(zhí)行器(又稱電動執(zhí)行機構)是一種通過提供直線或旋轉運動的驅動機構,在控制信號的輔助下,完成對液體、氣體、電力或其他能源的交換和轉化部件。該執(zhí)行器廣泛應用于各種工業(yè)自動化過程控制環(huán)節(jié),常用于配套各種閥門構成電動閥門或者電動調節(jié)閥,例如:球閥、蝶閥、閘閥、調節(jié)閥等,該執(zhí)行器以直流電機或交流電機作為驅動機構。當執(zhí)行器工作時,驅動機構的電機會因為機械振動產生噪聲。當電動執(zhí)行器應用于噪聲要求比較高的環(huán)境,如安裝于辦公室、圖書館或住宅的暖通空調執(zhí)行器時,其執(zhí)行機構帶來的噪聲問題便顯得極為嚴重?,F(xiàn)有的解決方案是構建一套隔音屏罩,將整個電動執(zhí)行器或者電機隔離。盡管隔離屏罩能起到隔音效果,但是采用這種方案降噪會使得機構體積更為龐大,裝配和制造成本上升,并且由于零件使用數(shù)目增加,也會使故障率提升。
技術實現(xiàn)要素:
鑒于上述情況,有必要提供一種能夠減震降噪的驅動機構。
一種驅動機構,包括電機,所述電機包括轉軸,所述驅動機構還包括裝設在所述電機上的減震墊圈,所述減震墊圈具有套在所述電機上的環(huán)形本體,以及設置于所述環(huán)形本體一端的端壁,所述端壁上開設供所述轉軸通過的通孔。
作為一種優(yōu)選方案,所述電機還包括外殼,所述減震墊圈的環(huán)形本體套在所述外殼上。
作為一種優(yōu)選方案,所述外殼包括端面和與所述端面連接的側面,所述減震墊圈的環(huán)形本體套在所述外殼的側面上。
作為一種優(yōu)選方案,所述減震墊圈的端壁與所述外殼的端面貼合。
作為一種優(yōu)選方案,所述減震墊圈由彈性材料制成。
作為一種優(yōu)選方案,所述外殼的端面的中心部位設有凸緣,所述凸緣開設軸孔,所述轉軸穿過所述軸孔。
作為一種優(yōu)選方案,所述端壁包括內平面和外平面,所述內平面與所述電機的端面貼合,所述內平面與環(huán)形本體的內圓柱面相連,所述外平面與所述環(huán)形本體的外圓柱面相連。
作為一種優(yōu)選方案,所述通孔包括第一直邊、第二直邊、第一弧邊和第二弧邊,第一直邊與第二直邊互相平行,所述第一直邊與所述第二直邊相對設置,所述第一弧邊與所述第二弧邊相對設置。
作為一種優(yōu)選方案,所述通孔形狀為圓形,所述圓心與所述轉軸的軸心重合。
作為一種優(yōu)選方案,所述驅動機構為暖通空調執(zhí)行器。
作為一種優(yōu)選方案,所述驅動機構還包括設置在所述減震墊圈的徑向側及/或軸向側的傳動件。
一種驅動機構,其包括電機,所述電機包括外殼和轉軸,所述外殼包括側面和與所述側面連接的端面,所述驅動機構還包括減震墊圈,所述減震墊圈套在所述外殼的所述側面及所述端面上,所述轉軸穿過所述端面。
本發(fā)明所提供的驅動機構,能有效降低機械震動,改善驅動機構的緩沖效果,進而實現(xiàn)降低運行噪音。
附圖說明
圖1為本發(fā)明的驅動機構的第一實施方式立體示意圖。
圖2為圖1所示驅動機構的立體分解示意圖。
圖3為圖1所示驅動機構的另一視角的立體分解示意圖。
圖4為本發(fā)明的驅動機構的第二實施方式立體示意圖。
圖5為圖4所示驅動機構的立體分解示意圖。
圖6為圖4所示驅動機構的另一視角的立體分解示意圖。
圖7為本發(fā)明的驅動機構的第三實施方式部分分解示意圖。
主要元件符號說明
如下具體實施方式將結合上述附圖進一步說明本發(fā)明。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將結合本發(fā)明實施例中的附圖,對本發(fā)明實施例中的技術方案進行清楚、完整地描述,顯然,所描述的實施例僅僅是本發(fā)明一部分實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實施例?;诒景l(fā)明中的實施例,本領域普通技術人員在沒有做出創(chuàng)造性勞動前提下所獲得的所有其他實施例,都屬于本發(fā)明保護的范圍。
當一個元件被認為是“連接”另一個元件,它可以是直接連接到另一個元件或者可能同時存在居中元件。
除非另有定義,本文所使用的所有的技術和科學術語與屬于本發(fā)明的技術領域的技術人員通常理解的含義相同。本文中在本發(fā)明的說明書中所使用的術語只是為了描述具體的實施例的目的,不是旨在于限制本發(fā)明。本文所使用的術語“及/或”包括一個或多個相關的所列項目的任意的和所有的組合。
如圖1所示,本發(fā)明第一實施方式方式提供一種能夠減震降噪的驅動機構1,其用于驅動一外部設備(圖未示出)轉動或通過傳動機構(圖未示出)驅動一外部設備平動。所述外部設備可以為一通電運行的裝置(如通訊設備、電動執(zhí)行器)或非通電運行的裝置(如車輛的車窗、調節(jié)閥、球閥等)。本實施方式中,驅動機構1 用于暖通空調執(zhí)行器,作為執(zhí)行器的驅動來源。所述驅動機構1包括電機10、減震墊圈20以及蝸桿30,所述減震墊圈20、蝸桿30均設置在電機10上。
如圖2所示,所述電機10包括外殼11、轉軸12、定子和轉子(定子與轉子圖未示出),電機10可為任意類型的電機,例如可以是直流電機、交流電機、同步電機或者異步電機等。外殼11包括端面110和與端面110連接的側面111。端面110大致為圓形面,其中心部位設有凸起的凸緣112,凸緣112中心開設軸孔113,所述軸孔113為圓形孔,其直徑大于轉軸12的直徑,轉軸12穿過軸孔113。凸緣112的凸伸長度、外徑以及軸孔113的直徑不限定為圖中所示尺寸。
所述外殼11的側面111大致為圓柱面,與端面110的外邊緣相連。
所述減震墊圈20用于吸收來自所述電機10的機械震動,并減小所述驅動機構1的運行噪聲。所述減震墊圈20套在電機10上,且能夠供轉軸12穿過。所述蝸桿30套在所述電機10的轉軸12上,用于將所述驅動機構1產生的扭矩傳輸給外部元件或外部設備。
結合圖2和圖3所示,所述減震墊圈20由彈性材料制成,包括環(huán)形本體22和與環(huán)形本體22連接的端壁21。環(huán)形本體22大致平行減震墊圈20的軸線,端壁21大致垂直減震墊圈20的軸線。所述環(huán)形本體22包括外圓柱面220和內圓柱面221,所述內圓柱面221的直徑與所述電機10的側面111的外徑大致相等,或者稍微小于側面111的外徑,所述內圓柱面221通過徑向延展與所述電機10的側面111形成相互擠壓,從而將減震墊圈20套在電機10的外殼11上。所述環(huán)形本體22的軸向長度不宜太短,以保證與所述電機10的側面111穩(wěn)固配合,例如可為側面111長度的10%以上。在其 他實施方式中,環(huán)形本體22的軸向長度不限定為上述范圍。
所述減震墊圈20的端壁21包括外平面210和內平面211,內平面211與所述環(huán)形本體22的內圓柱面221相連,外平面210與所述環(huán)形本體22的外圓柱面220相連,內平面211與所述電機10的端面110貼合。
端壁21上開設供轉軸12穿過的通孔23,通孔23由第一直邊231、第二直邊232、第一弧邊233和第二弧邊234圍成。所述第一直邊231與第二直邊232互相平行。所述第一弧邊233與第二弧邊234相對設置。所述第一弧邊233及第二弧邊234均與側面111的外邊緣大致重合,并且關于所述轉軸12的軸心對稱,由第一弧邊233和第二弧邊234所構成的虛圓面與電機10的端面110平行或重合。第一直邊231與第二直邊232之間的距離不限定為圖中所示尺寸,其大于或等于轉軸12的直徑即可。
本實施方式的驅動機構1減噪效果明顯,其實驗數(shù)據(jù)如表1所示。表1中列出幾組使用減震墊圈前后噪聲對比參數(shù),結果顯示,使用本實施方式的驅動機構能實現(xiàn)減少噪聲。
表1驅動機構使用減震墊圈前后的聲壓等級(單位:分貝)
如圖4所示,本發(fā)明第二實施方式的驅動機構2,包括電機60、減震墊圈70以及蝸桿80,所述減震墊圈70以及蝸桿80均設置在電機60上。所述電機60的特征與第一實施方式中電機10的特征一致且所述蝸桿80的特征與第一實施方式中蝸桿30的特征一致,此處不再贅述。
結合圖5和圖6所示,所述減震墊圈70由彈性材料制成,包括環(huán)形本體72和與環(huán)形本體72連接的端壁71,所述環(huán)形本體72的特征與第一實施方式中環(huán)形本體22的特征一致,此處不再贅述。
所述減震墊圈70的端壁71上開有可供轉軸62通過的通孔73。通孔73的形狀為圓形,其圓心與電機60的轉軸62的軸心重合,所述通孔73的直徑大于轉軸的直徑。在其他實施方式中,通孔73的直徑不限定為圖中所示尺寸。本實施方式中的驅動機構2同樣能夠實現(xiàn)減震降噪的效果。
如圖7所示,本發(fā)明第三實施方式中的驅動機構3,除了具備第一實施方式或第二實施方式中的電機、減震墊圈及蝸桿外,還包括分別設置在減震墊圈的軸向側和徑向側的兩個傳動件91,92、連接兩個傳動件91,92的傳動件94、以及收容電機、減震墊圈、蝸桿、傳動件91,92,94的殼體96。在其他實施方式中,傳動件94可省略,此時傳動件91與傳動件92可直接相連。
傳動件91設置在減震墊圈的軸向側,即位于減震墊圈的端壁的一側,傳動件92設置在減震墊圈的徑向側,即位于減震墊圈的環(huán)形本體的一側。在本實施方式中,傳動件91,92,94均為齒輪,在其 他實施方式中,傳動件91,92,94的形式不限于此,例如可以是絲桿、鏈條、皮帶輪等。
在其他實施方式中,也可僅在減震墊圈的徑向側或軸向側設置傳動件,或者,同一傳動件的部分結構位于減震墊圈的徑向側,部分結構位于減震墊圈的軸向側。
由于減震墊圈具備套在電機上的環(huán)形本體及端壁,因此,減震墊圈能夠從軸向和徑向兩個方向上減震,減震效果提高。
以上實施方式僅用以說明本發(fā)明的技術方案而非限制,盡管參照以上較佳實施方式對本發(fā)明進行了詳細說明,本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應當理解,可以對本發(fā)明的技術方案進行修改或等同替換都不應脫離本發(fā)明技術方案的精神和范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