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屬于變電站出線構架技術領域,涉及一種330kV戶外GIS配電裝置樹形門架出線結構。
背景技術:
隨著經濟社會發(fā)展,變電站占地面積成為規(guī)劃建設中的重要問題,傳統(tǒng)的平行出線構架,未利用垂直空間,存在橫向尺寸大,占地面積大的問題。目前已提出的戶外GIS配電裝置垂直出線結構、220kV戶外GIS雙飛蜓出線布置結構及GIS配電裝置的“品”字型出線結構等新技術,較好了利用了變電站垂直空間,減小了出線間隔寬度,配電裝置的布置更為緊奏,減少和節(jié)約了變電站占地面積,提高了土地利用率。
現有的新技術僅應用于220kV及以下變電站構架的設計,330kV變電站電壓等級較高,考慮到導線相間不同工況下的安全距離及有人檢修安全距離,仍然采用傳統(tǒng)的平行出線結構,相應的土地使用率較低,不適應變電站資源節(jié)約設計的發(fā)展趨勢。
技術實現要素:
本實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克服上述現有技術的缺點,提供了一種330kV戶外GIS配電裝置樹形門架出線結構,該出線結構減少變電站的占地面積,提高土地的利用率。
為達到上述目的,本實用新型所述的330kV戶外GIS配電裝置樹形門架出線結構包括第一330kV戶外GIS配電裝置、第二330kV戶外GIS配電裝置及鋼管桿;其中,鋼管桿豎直固定于底面上,鋼管桿的一側自上到下依次設有第一橫擔、第二橫擔及第三橫擔,鋼管桿的另一側自上到下依次設有第四橫擔、第五橫擔及第六橫擔,第一330kV戶外GIS配電裝置中A相的GIS套管接線端、B相的GIS套管接線端及C相的GIS套管接線端分別與第一橫擔、第二橫擔及第三橫擔通過第一導線連接,第二330kV戶外GIS配電裝置中A相的GIS套管接線端、B相的GIS套管接線端及C相的GIS套管接線端分別與第四橫擔、第五橫擔及第六橫擔通過第二導線相連接,第一330kV戶外GIS配電裝置位于第三橫擔的下方,第二330kV戶外GIS配電裝置位于第六橫擔的下方。
第一橫擔、第二橫擔及第三橫擔錯分布置。
第四橫擔、第五橫擔及第六橫擔錯分布置。
第一橫擔與第四橫擔在同一水平高度,第二橫擔與第五橫擔在同一水平高度,第三橫擔與第六橫擔在同一水平高度。
還包括用于固定于鋼管桿的人型架構。
第一330kV戶外GIS配電裝置中A相的GIS套管接線端、B相的GIS套管接線端及C相的GIS套管接線端分別通過第一導線與第一橫擔上的橫擔掛點、第二橫擔的橫擔掛點及第三橫擔的橫擔掛點相連接,第二330kV戶外GIS配電裝置中A相的GIS套管接線端、B相的GIS套管接線端及C相的GIS套管接線端通過第二導線分別與第四橫擔的橫擔掛點、第五橫擔的橫擔掛點及第六橫擔的橫擔掛點相連接。
第一橫擔上的橫擔掛點與第四橫擔上的橫擔掛點之間的水平間距、第二橫擔上的橫擔掛點與第五橫擔上的橫擔掛點之間的水平間距、以及第三橫擔上的橫擔掛點與第六橫擔上的橫擔掛點之間的水平間距均為8-8.5米。
第三橫擔上的橫擔掛點與地面的垂直距離為9.5-10米。
第二橫擔與第三橫擔及第一橫擔之間的間距均為7-7.5米;
第五橫擔與第四橫擔及第六橫擔之間的間距均為7-7.5米;
鋼管桿的頂部設有用于懸掛避雷線的橫梁。
本實用新型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本實用新型所述的330kV戶外GIS配電裝置樹形門架出線結構通過一根鋼管桿實現第一330kV戶外GIS配電裝置及第二330kV戶外GIS配電裝置出線的固定,第一330kV戶外GIS配電裝置及第二330kV戶外GIS配電裝置位于第三橫擔及第六橫擔的下方,第一330kV戶外GIS配電裝置與第一橫擔、第二橫擔及第三橫擔垂直分布,第二330kV戶外GIS配電裝置與第四橫擔、第五橫擔及第六橫擔垂直分布,減小了出線間隔寬度,從而縮短變電站的橫向尺寸,減小變電站的占地面積,同時優(yōu)化鋼管桿7的受力特性,控制出線結構的鋼材用量。
附圖說明
圖1為本實用新型中鋼管桿7的結構示意圖。
圖2為本實用新型的結構示意圖。
其中,1為第一橫擔、2為第二橫擔、3為第三橫擔、4為第四橫擔、5為第五橫擔、6為第六橫擔、7為鋼管桿、8為第一330kV戶外GIS配電裝置、9為第二330kV戶外GIS配電裝置。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結合附圖對本實用新型做進一步詳細描述:
參考圖1,本實用新型所述的330kV戶外GIS配電裝置樹形門架出線結構包括第一330kV戶外GIS配電裝置8、第二330kV戶外GIS配電裝置9及鋼管桿7;其中,鋼管桿7豎直固定于底面上,鋼管桿7的一側自上到下依次設有第一橫擔1、第二橫擔2及第三橫擔3,鋼管桿7的另一側自上到下依次設有第四橫擔4、第五橫擔5及第六橫擔6,第一330kV戶外GIS配電裝置8中A相的GIS套管接線端、B相的GIS套管接線端及C相的GIS套管接線端分別與第一橫擔1、第二橫擔2及第三橫擔3通過第一導線連接,第二330kV戶外GIS配電裝置9中A相的GIS套管接線端、B相的GIS套管接線端及C相的GIS套管接線端分別與第四橫擔4、第五橫擔5及第六橫擔6通過第二導線相連接,第一330kV戶外GIS配電裝置8位于第三橫擔3的下方,第二330kV戶外GIS配電裝置9位于第六橫擔6的下方。
第一橫擔1、第二橫擔2及第三橫擔3錯分布置;第四橫擔4、第五橫擔5及第六橫擔6錯分布置;第一橫擔1與第四橫擔4在同一水平高度,第二橫擔2與第五橫擔5在同一水平高度,第三橫擔3與第六橫擔6在同一水平高度。本實用新型還包括用于固定于鋼管桿7的人型架構。
第一330kV戶外GIS配電裝置8中A相的GIS套管接線端、B相的GIS套管接線端及C相的GIS套管接線端分別通過第一導線與第一橫擔1上的橫擔掛點、第二橫擔2的橫擔掛點及第三橫擔3的橫擔掛點相連接,第二330kV戶外GIS配電裝置9中A相的GIS套管接線端、B相的GIS套管接線端及C相的GIS套管接線端通過第二導線分別與第四橫擔4的橫擔掛點、第五橫擔5的橫擔掛點及第六橫擔6的橫擔掛點相連接;第一橫擔1上的橫擔掛點與第四橫擔4上的橫擔掛點之間的水平間距、第二橫擔2上的橫擔掛點與第五橫擔5上的橫擔掛點之間的水平間距、以及第三橫擔3上的橫擔掛點與第六橫擔6上的橫擔掛點之間的水平間距均為8-8.5米;第三橫擔3上的橫擔掛點與地面的垂直距離為9.5-10米;第二橫擔2與第三橫擔3及第一橫擔1之間的間距均為7-7.5米;第五橫擔5與第四橫擔4及第六橫擔6之間的間距均為7-7.5米;鋼管桿7的頂部設有用于懸掛避雷線的橫梁。
以上所述僅是本實用新型的較佳實施例,本實用新型同樣適用于4個及6個GIS出線間隔等多個GIS出線間隔,凡依本實用新型的技術實質對以上實例所做的均等變化與修飾,均落入本實用新型的保護范圍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