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fā)明涉及電力電子變換器技術領域,具體涉及一種采用開關電感和開關電容的準開關升壓DC-DC變換器。
背景技術:
隨著現(xiàn)代工業(yè)技術的飛速發(fā)展,高增益DC-DC升壓變換器在一些工業(yè)領域中得到了廣泛的需求和應用。例如,在不間斷直流電源(UPS)的后備電源中,需要將48V蓄電池電壓升高到380V甚至更高;電動汽車用的高強度氣體放電前照燈等需要將12V電壓升高到100V穩(wěn)定值;在新能源發(fā)電領域中,太陽能光伏電池板(33~43V),燃料電池堆棧(22~48V)等輸出電壓都很低,需要通過一級高增益DC-DC變換器進行升壓后與并網(wǎng)逆變器的輸入電壓(380V、760V)匹配進而并網(wǎng)發(fā)電。為此研究和開發(fā)能夠把低電壓轉(zhuǎn)換為高電壓的高增益DC-DC變換器變得越來越重要。在這其中最常用的是傳統(tǒng)的Boost變換器,但是當要求輸出電壓增益很高時,就會使開關管的工作占空比接近于1,從而會導致過大的開關損耗,降低系統(tǒng)的整體效率。而近幾年提出的Z源升壓DC-DC變換器,雖然利用Z源網(wǎng)絡實現(xiàn)了升壓,但是其電壓增益仍有很大的提升空間,此外它還存在輸入輸出不共地、開關電壓應力高等問題。
技術實現(xiàn)要素:
本發(fā)明的目的在于克服上述現(xiàn)有技術的不足,提出一種采用開關電感和開關電容的準開關升壓DC-DC變換器。
本發(fā)明電路中具體包括輸入直流電壓源、開關電感單元、開關升壓單元、開關電容單元、第二MOS管,第六二極管,第四電容和負載電阻;其中開關電感單元由第一電感、第二電感、第一二極管、第二二極管和第三二極管構成;開關升壓單元由第一電容、第四二極管、第五二極管和第一MOS管組成;開關電容單元由第二電容、第三電容、第七二極管和第八二極管構成。
本發(fā)明電路的具體連接方式為:所述輸入直流電壓源的一端與第一電感的一端和第一二極管的陽極連接;所述第一電感的另一端分別與第二二極管的陽極和第三二極管的陽極連接;所述第一二極管的陰極分別與第二二極管的陰極和第二電感的一端連接;所述第二電感的另一端分別與第三二極管的陰極、第一MOS管的漏極和第四二極管的陽極連接;所述第四二極管的陰極分別與第一電容的正極、第二電容的負極、第二MOS管的漏極和第六二極管的陽極連接;所述第一電容的負極分別與第一MOS管的源極和第五二極管的陽極連接;所述第六二極管的陰極分別與第七二極管的陽極、第三電容的負極和第四電容的正極連接;所述第七二極管的陰極分別與第八二極管的陽極和第二電容的正極連接;所述第八二極管的陰極分別與第三電容的正極和負載電阻的一端連接;所述負載電阻的另一端分別與第四電容的負極、第二MOS管的源極、第五二極管的陰極和直流輸入電源的負極連接。
該變換器穩(wěn)態(tài)輸出時的電壓增益G為:
其中Vo表示變換器負載側(cè)的輸出電壓,Vi為輸入直流電壓源的輸入電壓,D為占空比。
與現(xiàn)有技術相比本發(fā)明具有如下優(yōu)點:結(jié)構簡單,控制方便;且相比于傳統(tǒng)的準Z源變換器(其輸出電壓增益為G=1/(1-2D))和開關電感Z源升壓變換器(其對應的輸出電壓增益為G=(1+D)/(1-3D)),在相同的輸入電壓和占空比的情況下,具有更高的輸出電壓增益為G=2(1+D)/(1-3D),且電源電流連續(xù),輸入與輸出之間共地,不存在電路啟動沖擊電流等,因此本發(fā)明電路具有很廣泛的應用前景。
附圖說明
圖1是本發(fā)明實例中所述的一種采用開關電感和開關電容的準開關升壓DC-DC變換器的電路圖;
圖2a、圖2b是圖1所示電路分別在第一MOS管和第二MOS管同時導通、第一MOS管和第二MOS管同時關斷時,在一個開關周期內(nèi)的主要工作模態(tài)圖。
圖3a是本發(fā)明實例中所述變換器與開關電感Z源變換器和傳統(tǒng)準Z源變換器的輸出電壓增益對比曲線圖。
圖3b是以Vin=10V,占空比D=0.2為例,給出的本發(fā)明實例電路中相關變量的仿真結(jié)果圖。
具體實施方式
以下結(jié)合實施例及附圖對本發(fā)明作進一步詳細的描述說明,但本發(fā)明的實施方式不限于此。需指出的是,以下若有未特別詳細說明之過程或參數(shù),均是本領域技術人員可參照現(xiàn)有技術理解或?qū)崿F(xiàn)的。
本實施例的基本拓撲結(jié)構如圖1所示。為了驗證方便,未特別說明的情況下電路結(jié)構中的器件均視為理想器件。一種采用開關電感和開關電容的準開關升壓DC-DC變換器,其包括輸入直流電壓源Vin、開關電感單元、開關升壓單元、開關電容單元、第二MOS管S2,第六二極管D6,第四電容C4和負載電阻RL;其中開關電感單元由第一電感L1、第二電感L2、第一二極管D1、第二二極管D2和第三二極管D3構成;開關升壓單元由第一電容C1、第四二極管D4、第五二極管D5和第一MOS管S1組成;開關電容單元由第二電容C2、第三電容C3、第七二極管D7和第八二極管D8構成。
本實施例中設定第一MOS管S1和第二MOS管S2的驅(qū)動信號為VGS1、VGS2。第一電感L1電流為iL1、第二電感L2電流為iL2、第一電容C1電壓為VC1、第二電容C2電壓為VC2、第三電容C3電壓為VC3、第四電容C4電壓為VC4。并設定占空比為D,設定開關周期為Ts。
如圖2a和圖2b所示,圖中實線表示變換器中有電流流過的部分,虛線表示變換器中沒有電流流過的部分。本實例采用開關電感和開關電容的準開關升壓DC-DC變換器在一個開關周期(0,Ts)內(nèi),主要有兩個不同階段的工作模態(tài),分別描述如下:
工作模態(tài)1(0<t<DTs):如圖2a所示,第一MOS管S1和第二MOS管S2同時開通,第二二極管D2、第四二極管D4、第五二極管D5、第六二極管D6和第八二極管D8反向截止,第一二極管D1、第三二極管D3和第七二極管D7正向?qū)?。則此時輸入直流電壓源Vin和第一電容C1一起給并聯(lián)的第一電感L1和第二電感L2充電,第四電容C4通過二極管D7和第二MOS管S2給第二電容C2充電,同時第三電容C3和第四電容C4串聯(lián)一起向負載電阻RL供電。
此工作模態(tài)下,相關電氣參數(shù)關系式為:
VL1_on=VL2_on=Vin+VC1 (1)
VC2=VC4 (2)
Vo=VC3+VC4 (3)
其中,VL1-on,VL2_on表示第一MOS管S1和第二MOS管S2同時導通期間第一電感L1和第二電感L2兩端的電壓,Vo表示變換器負載側(cè)的輸出電壓。
工作模態(tài)2(DTs<t<Ts):如圖2b所示,第一MOS管S1和第二MOS管S2同時關斷,則第二二極管D2、第四二極管D4、第五二極管D5、第六二極管D6和第八二極管D8導通,第一二極管D1、第三二極管D3和第七二極管D7關斷。則此時輸入直流電壓源Vin與第一電感L1和第二電感L2串聯(lián)一起向第一電容C1和第四電容C4充電,第二電容C2給第三電容C3充電。同時,輸入直流電壓源Vin與第一電感L1、第二電感L2和第二電容C2串聯(lián)一起向負載電阻RL供電。此工作模態(tài)下,相關電氣參數(shù)關系式為:
VL1-off+VL2-off=Vin-VC1 (4)
VC1=VC4 (5)
VC2=VC3 (6)
Vo=VC2+VC1 (7)
其中,VL1-off,VL2-off表示第一MOS管S1和第二MOS管S2同時關斷時第一電感L1和第二電感L2兩端的電壓。
根據(jù)以上分析,對第一電感L1和第二電感L2運用伏秒平衡原理,即電感電壓在一個開關周期內(nèi)的平均值為零,聯(lián)立式(1)和(4)可得
則聯(lián)立式(2)、(3)、(5)、(6)、(7)和(8)可求得穩(wěn)態(tài)時電容電壓和輸出電壓的表達式分別為:
則本發(fā)明實例所述的一種采用開關電感和開關電容的準開關升壓DC-DC變換器穩(wěn)態(tài)輸出時的電壓增益G為:
如圖3a所示為本發(fā)明實例電路的輸出電壓增益曲線與開關電感Z源變換器和傳統(tǒng)準Z源變換器的電壓增益曲線比較圖。由圖可知,本發(fā)明實例電路在占空比D不超過0.33的情況下,輸出電壓增益G就可以達到很大,明顯高于其他兩種變換器的電壓增益,且本發(fā)明實例電路的占空比D不會超過0.33。
圖3b是以Vin=10V,占空比D=0.2為例給出的本發(fā)明實例電路中相關變量的仿真結(jié)果圖。D=0.2時,對應的輸出電壓增益G=6,第一、第二、第三、第四電容電壓(VC1、VC2、VC3、VC4)=30V,輸出電壓Vo=60V。此外,圖3b中還給出了第一、第二電感電流(iL1、iL2)的波形以及第一MOS管S1和第二MOS管S2的驅(qū)動信號(VGS、VGS2)的波形。
綜上所述,本發(fā)明實例提出的一種采用開關電感和開關電容的準開關升壓DC-DC變換器,結(jié)構簡單,控制方便;相比于傳統(tǒng)的準Z源變換器和開關電感Z源變換器,在相同的輸入電壓和占空比的情況下,具有更高的輸出電壓增益,且電源電流連續(xù),輸入與輸出之間共地,在電路啟動瞬間不存在啟動沖擊電流,因此本發(fā)明電路具有很廣泛的應用前景。
上述實施例為本發(fā)明較佳的實施方式,但本發(fā)明的實施方式并不受所述實施例的限制,其他的任何未背離本發(fā)明的精神實質(zhì)與原理下所作的改變、修飾、替代、組合、簡化,均應為等效的置換方式,都包含在本發(fā)明的保護范圍之內(nè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