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涉及電氣設備技術領域,尤其是涉及一種低壓配電控制設備。
背景技術:
低壓配電控制柜是按電氣接線要求將開關設備、測量儀表、保護電器和輔助設備組裝在金屬柜中,其作為一種重要的電源配置單元。低壓配電控制柜在正常運行時,其內部的電器設備會產(chǎn)生熱量,由于低壓配電控制柜的柜體一般是封閉的,這樣會使得低壓配電控制柜內部的溫度升高,從而使得低壓配電控制柜內部的電器設備不能正常工作,嚴重時甚至會使得其內部的電器設備燒毀。為了及時帶走低壓配電控制柜內部的熱量,從而避免低壓配電控制柜內部的溫度過高而影響其內部的電器設備的正常運行,現(xiàn)有的技術一般是通過在低壓配電控制柜的柜體上開設有開口,并在開口處設置風扇,通過讓風扇工作而使得低壓配電控制柜內部的溫度不會過高。但是由于低壓配電控制柜柜體開設開口,這樣會使得外部環(huán)境的水汽、灰塵等雜物進入到低壓配電控制柜內部,這樣會影響到低壓配電控制柜內部電器設備的正常工作。
技術實現(xiàn)要素:
針對上述問題,本實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低壓配電控制設備,其能夠降低其內部的溫度,并且可以防止水汽、灰塵等雜物進入到其內部,從而可以有效保證低壓配電控制設備正常工作。
為了實現(xiàn)上述目的,本實用新型提供了一種低壓配電控制設備,其包括柜體、柜門、循環(huán)水泵、散熱器以及冷卻管網(wǎng);所述柜體的左側或右側開設有第一開口,所述柜體的左側或右側開設有第二開口,所述柜體的前側開設有供所述柜門合閉的柜口;所述循環(huán)水泵以及所述散熱器均設于所述柜體的后側并靠近所述柜體的底部,所述冷卻管網(wǎng)貼設于所述柜體的內表面上,所述冷卻管網(wǎng)的進水端向外密封穿過所述第一開口并與所述循環(huán)水泵的冷水噴口連通,所述冷卻管網(wǎng)的出水端向外密封穿過所述第二開口并與所述散熱器的回水口連通,所述散熱器的冷水出口與所述循環(huán)水泵的進水管口連通。
進一步地,所述低壓配電控制設備還包括報警器、溫度傳感器以及控制器,所述報警器設于所述柜體的頂部,所述溫度傳感器以及所述控制器均設于所述柜體的內部,所述溫度傳感器以及所述報警器均與所述控制器電連接。
進一步地,所述低壓配電控制設備還包括紅外傳感器、攝像機以及用于與外部終端進行無線通信的無線通信模塊,所述無線通信模塊設于所述柜體的頂部,所述紅外傳感器設于所述柜門的外側,所述攝像機設于所述柜體的頂部并靠近所述柜門,所述紅外傳感器、所述攝像機以及所述無線通信模塊均與所述控制器電連接。
進一步地,所述柜體包括外殼體以及內殼體,所述內殼體設于所述外殼體的內部且與所述外殼體具有一定間隙,所述內殼體與所述外殼體之間填充有絕熱材料。
進一步地,所述低壓配電控制設備還包括至少四個輪子,所述至少四個輪子均安裝于所述柜體的底部。
進一步地,所述至少四個輪子均為鎖緊輪。
進一步地,所述柜門為中空的板狀結構。
本實用新型提供的所述低壓配電控制設備,通過將所述冷卻管網(wǎng)貼設于所述柜體的內表面上,將所述冷卻管網(wǎng)的進水端密封穿過所述第一開口并與所述循環(huán)水泵的冷水噴口連通,將所述冷卻管網(wǎng)的出水端密封穿過所述第二開口并與所述散熱器的回水口連通,并將所述散熱器的冷水出口與所述循環(huán)水泵的進水管口連通。這樣當所述低壓配電控制設備在工作時,所述循環(huán)水泵以及所述散熱器也在工作,即,通過所述循環(huán)水泵可以將所述散熱器中的冷水噴進到所述柜體內部的所述冷卻管網(wǎng)中,所述冷卻管網(wǎng)中的冷水經(jīng)過與柜體內部的空氣熱交換后流進到所述散熱器中進行散熱,反復循環(huán),從而可以降低所述低壓配電控制設備內部的溫度;并且所述柜體與合閉后的所述柜門可以組成一個密閉的空間,從而可以防止水汽、灰塵等雜物進入到所述低壓配電控制設備的內部。因此本實用新型可以有效保證所述低壓配電控制設備正常工作。
附圖說明
為了更清楚地說明本實用新型的技術方案,下面將對實施方式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圖作簡單地介紹,顯而易見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圖僅僅是本實用新型的一些實施方式,對于本領域普通技術人員來講,在不付出創(chuàng)造性勞動的前提下,還可以根據(jù)這些附圖獲得其他的附圖。
圖1是本實用新型實施例提供的一種低壓配電控制設備的結構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將結合本實用新型實施例中的附圖,對本實用新型實施例中的技術方案進行清楚、完整地描述,顯然,所描述的實施例僅僅是本實用新型一部分實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實施例?;诒緦嵱眯滦椭械膶嵤├?,本領域普通技術人員在沒有做出創(chuàng)造性勞動前提下所獲得的所有其他實施例,都屬于本實用新型保護的范圍。
請參見圖1,本實用新型提供了一種低壓配電控制設備,其包括柜體1、柜門2、循環(huán)水泵3、散熱器4以及冷卻管網(wǎng)5;所述柜體1的左側或右側開設有第一開口,所述柜體1的左側或右側開設有第二開口,所述柜體1的前側開設有供所述柜門2合閉的柜口;所述循環(huán)水泵3以及所述散熱器4均設于所述柜體1的后側并靠近所述柜體1的底部,所述冷卻管網(wǎng)5貼設于所述柜體1的內表面上,所述冷卻管網(wǎng)5的進水端向外密封穿過所述第一開口并與所述循環(huán)水泵3的冷水噴口連通,所述冷卻管網(wǎng)5的出水端向外密封穿過所述第二開口并與所述散熱器4的回水口連通,所述散熱器4的冷水出口與所述循環(huán)水泵3的進水管口連通。
需要說明的是,所述冷卻管網(wǎng)5的進水端通過設置在所述柜體1外側的第一管道與所述循環(huán)水泵3的冷水噴口連接,所述冷卻管網(wǎng)5的出水端通過設置在所述柜體1外側的第二管道與所述散熱器4的回水口連接,所述散熱器4的冷水出口通過設置在所述柜體1外側的第三管道與所述循環(huán)水泵3的進水管口連接。此外,所述冷卻管網(wǎng)5由導熱性能良好的材料制成,例如金屬或者合金等。
在本實用新型實施例中,通過將所述冷卻管網(wǎng)5貼設于所述柜體1的內表面上,將所述冷卻管網(wǎng)5的進水端密封穿過所述第一開口并與所述循環(huán)水泵3的冷水噴口連通,將所述冷卻管網(wǎng)5的出水端密封穿過所述第二開口并與所述散熱器4的回水口連通,并將所述散熱器4的冷水出口與所述循環(huán)水泵3的進水管口連通。這樣當所述低壓配電控制設備在工作時,所述循環(huán)水泵3以及所述散熱器4也在工作,即,通過所述循環(huán)水泵3可以將所述散熱器4中的冷水噴進到所述柜體1內部的所述冷卻管網(wǎng)5中,所述冷卻管網(wǎng)5中的冷水經(jīng)過與柜體1內部的空氣熱交換后流進到所述散熱器4中進行散熱,反復循環(huán),從而可以降低所述低壓配電控制設備內部的溫度;并且所述柜體1與合閉后的所述柜門2可以組成一個密閉的空間,從而可以防止水汽、灰塵等雜物進入到所述低壓配電控制設備的內部。因此本實用新型可以有效保證所述低壓配電控制設備正常工作。
優(yōu)選地,所述低壓配電控制設備還包括報警器(圖未示)、溫度傳感器(圖未示)以及控制器(圖未示),所述報警器設于所述柜體1的頂部,所述溫度傳感器以及所述控制器均設于所述柜體1的內部,所述溫度傳感器以及所述報警器均與所述控制器電連接。這樣所述溫度傳感器可以將檢測到的所述柜體1內部的溫度信號數(shù)據(jù)發(fā)送給所述控制器,當所述控制器判斷出其接收到的所述溫度信號數(shù)據(jù)大于預設的閾值時,所述控制器控制所述報警器發(fā)出報警信號(例如蜂鳴聲或者發(fā)光),從而可以讓操作人員留意到所述低壓配電控制設備的溫度已經(jīng)過高。
進一步地,所述低壓配電控制設備還包括紅外傳感器(圖未示)、攝像機(圖未示)以及用于與外部終端進行無線通信的無線通信模塊(圖未示),所述無線通信模塊設于所述柜體1的頂部,所述紅外傳感器設于所述柜門2的外側,所述攝像機設于所述柜體1的頂部并靠近所述柜門2,所述紅外傳感器、所述攝像機與所述無線通信模塊均與所述控制器電連接。其中,當有人靠近所述低壓配電控制設備的柜門2前面時,所述紅外傳感器會檢測到人體的紅外信號并且將人體的紅外信號轉化為相應的電信號發(fā)送給所述控制器,這時所述控制器根據(jù)該電信號控制所述攝像機進行攝像工作,并且所述控制器還會控制所述攝像機所獲取到的圖像通過所述無線通信模塊發(fā)送到外部終端上,從而在有人靠近所述低壓配電控制設備時可以對所述低壓配電控制設備的周圍進行監(jiān)視。
對上技術方案作進一步改進,所述柜體1包括外殼體(圖未示)以及內殼體(圖未示),所述內殼體設于所述外殼體的內部且與所述外殼體具有一定間隙,所述內殼體與所述外殼體之間填充有絕熱材料。其中,通過在所述內殼體與所述外殼體之間填充絕熱材料,可以有效防止所述柜體1內部與外部環(huán)境進行熱交換,這樣當外部環(huán)境的溫度過高時,所述柜體1內部的溫度也不會受到外部環(huán)境的溫度的影響而升高,從而可以避免外部環(huán)境的溫度影響到所述低壓配電控制設備的正常工作。
再進一步地,所述柜門2為中空的板狀結構。這樣所述柜門2具有良好的隔熱性能,從而可以有效防止所述低壓配電控制設備內部與外部環(huán)境進行熱交換。
進一步地改進上技術方案,所述低壓配電控制設備還包括至少四個輪子(圖未示),所述至少四個輪子安裝于所述柜體1的底部。其中,通過在所述柜體1的底部安裝所述至少四個輪子,這樣可以使得所述低壓配電控制設備可以移動,從而便于所述低壓配電控制設備的搬運。
進一步地,所述至少四個輪子均為鎖緊輪。其中,所述鎖緊輪可以使得所述低壓配電控制設備穩(wěn)定地停在移動到的目的地上。
以上所述,僅為本實用新型的具體實施方式,但本實用新型的保護范圍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領域技術的技術人員在本實用新型公開的技術范圍內,可輕易想到的變化或替換,都應涵蓋在本實用新型的保護范圍之內。因此,本實用新型的保護范圍應以所述權利要求的保護范圍為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