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涉及電力柜底座技術(shù)領(lǐng)域,尤其是涉及一種具有減震功能的電力柜底座。
背景技術(shù):
電力柜在日常使用過程中,會受到不同震源的影響,帶動電力柜隨之震動?,F(xiàn)有的減震電力柜底座大都采用簡單的減震彈簧進行減震,該種減震方式減震效果差,并且容易出現(xiàn)電力柜左右晃動的情況,影響電力柜的正常使用,安全性較差。
因此,有必要提供一種新的技術(shù)方案以克服上述缺陷。
技術(shù)實現(xiàn)要素:
本實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可有效解決上述技術(shù)問題的具有減震功能的電力柜底座。
為達到本實用新型之目的,采用如下技術(shù)方案:
一種具有減震功能的電力柜底座,所述具有減震功能的電力柜底座包括底板、位于所述底板上方的支撐板裝置、設(shè)置于所述支撐板裝置下方左右兩側(cè)的彈性桿裝置、位于所述彈性桿裝置之間的支撐裝置及位于所述支撐裝置下方的彈性裝置,所述底板上設(shè)有位于其上方左右兩側(cè)的第一支撐桿及位于所述第一支撐桿左右兩側(cè)的第一支架,所述支撐板裝置包括支撐板、位于所述支撐板上方左右兩側(cè)的第一豎桿、設(shè)置于所述第一豎桿上的第一彈簧及位于所述第一豎桿之間的頂靠板,所述彈性桿裝置包括第二豎桿、位于所述第二豎桿下方的彈性桿、設(shè)置于所述第二豎桿一側(cè)的第二彈簧、位于所述第二豎桿另一側(cè)的第三彈簧、位于所述第二豎桿下方的第四彈簧及設(shè)置于所述彈性桿下端的第五彈簧,所述支撐裝置包括第二支撐桿、位于所述第二支撐桿左右兩側(cè)的固定桿及位于所述固定桿下方的第六彈簧,所述彈性裝置包括橫桿、位于所述橫桿左右兩端的滾輪、位于所述橫桿下方的定位架、位于所述橫板下方的第七彈簧、位于所述第七彈簧下方的第三支撐桿及位于所述第三支撐桿左右兩側(cè)的第八彈簧。
所述第一支撐桿設(shè)有兩個,所述第一支撐桿的下端與所述底板固定連接,所述第一支架設(shè)有兩個,所述第一支架的下端與所述底板固定連接。
所述第一豎桿設(shè)有兩個,所述第一豎桿的下端與所述支撐板的上表面固定連接,所述頂靠板設(shè)有兩個,所述頂靠板的下表面與所述支撐板的上表面滑動連接,所述第一彈簧設(shè)有四個,所述第一彈簧呈水平狀,所述第一彈簧的一端與所述第一豎桿固定連接,所述第一彈簧的另一端與所述頂靠板固定連接。
所述第二豎桿的上端與所述支撐板的下表面固定連接,所述第二豎桿貫穿所述第一支架的上下表面且與其滑動連接,所述彈性桿呈彎曲狀,所述彈性桿的上端與所述支撐板的下表面固定連接,所述彈性桿的下端頂靠在所述底板的上表面上且與所述底板滑動連接,所述第一支撐桿的上端頂靠在所述彈性桿上且與所述彈性桿滑動連接,所述第二彈簧的一端與所述第二豎桿固定連接,所述第二彈簧的另一端與所述彈性桿固定連接,所述第三彈簧呈豎直狀,所述第三彈簧的下端與所述第一支架固定連接,所述第三彈簧的上端與所述支撐板固定連接,所述第四彈簧的上端與所述第二豎桿固定連接,所述第四彈簧的下端與所述彈性桿固定連接,所述第五彈簧的一端與所述第一支架固定連接,所述第五彈簧的另一端與所述彈性桿的下端固定連接。
所述第二支撐桿的上端與所述支撐板的下表面固定連接,所述固定桿設(shè)有兩個,所述固定桿的上端與所述支撐板固定連接,所述固定桿的下端與所述第二支撐桿固定連接,所述第六彈簧設(shè)有兩個且分別位于所述第二支撐桿的左右兩側(cè),所述第六彈簧的一端與所述第二支撐桿固定連接,所述第六彈簧的另一端與所述彈性桿固定連接。
所述第二支撐桿的下端與所述橫桿的上表面固定連接,所述橫桿的左右兩端設(shè)有凹槽,所述滾輪設(shè)有兩個,所述滾輪呈圓柱體,所述滾輪收容于所述凹槽內(nèi)且與所述橫桿樞軸連接,所述滾輪頂靠在所述彈性桿上,所述定位架呈凹字形,所述定位架的兩端與所述橫桿的下表面固定連接,所述第三支撐桿的下端與所述底板固定連接,所述第三支撐桿貫穿所述定位架的上下表面且與其滑動連接,所述第七彈簧的上端與所述橫桿固定連接,所述第七彈簧的下端與所述第三支撐桿固定連接,所述第八彈簧設(shè)有兩個,所述第八彈簧呈豎直狀,所述第八彈簧的下端與所述底板固定連接,所述第八彈簧的上端與所述定位架固定連接。
與現(xiàn)有技術(shù)相比,本實用新型具有如下有益效果:本實用新型具有減震功能的電力柜底座能夠?qū)﹄娏襁M行有效的減震作業(yè),減震效果好,并且可以防止出現(xiàn)電力柜左右晃動的情況,對電力柜起到較好的支撐減震作用,安全性高。
附圖說明
圖1為本實用新型具有減震功能的電力柜底座的結(jié)構(gòu)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將結(jié)合附圖對本實用新型具有減震功能的電力柜底座做出清楚完整的說明。
如圖1所示,本實用新型具有減震功能的電力柜底座包括底板1、位于所述底板1上方的支撐板裝置2、設(shè)置于所述支撐板裝置2下方左右兩側(cè)的彈性桿裝置3、位于所述彈性桿裝置3之間的支撐裝置4及位于所述支撐裝置4下方的彈性裝置5。
如圖1所示,所述底板1呈長方體且水平放置,所述底板1上設(shè)有位于其上方左右兩側(cè)的第一支撐桿11及位于所述第一支撐桿11左右兩側(cè)的第一支架12。所述第一支撐桿11設(shè)有兩個,所述第一支撐桿11呈長方體且豎直放置,所述第一支撐桿11的下端與所述底板1固定連接,所述第一支撐桿11位于所述彈性裝置5的左右兩側(cè),所述第一支撐桿11采用光滑的材料制成,即采用摩擦系數(shù)較小的材料制成。所述第一支架12設(shè)有兩個且分別位于所述底板1上方的左右兩側(cè),所述第一支架12的下端與所述底板1固定連接,所述第一支架12的上端呈水平狀。
如圖1所示,所述支撐板裝置2包括支撐板21、位于所述支撐板21上方左右兩側(cè)的第一豎桿23、設(shè)置于所述第一豎桿23上的第一彈簧22及位于所述第一豎桿23之間的頂靠板24。所述支撐板21呈長方體且水平放置。所述第一豎桿23設(shè)有兩個且分別位于所述支撐板21上方的左右兩側(cè),所述第一豎桿23呈長方體且豎直放置,所述第一豎桿23的下端與所述支撐板21的上表面固定連接。所述頂靠板24設(shè)有兩個且分別位于所述支撐板21上方的左右兩側(cè),所述頂靠板24呈長方體且豎直放置,所述頂靠板24的下表面與所述支撐板21的上表面滑動連接。所述第一彈簧22設(shè)有四個且左右各設(shè)有兩個,所述第一彈簧22呈水平狀,所述第一彈簧22的一端與所述第一豎桿23固定連接,所述第一彈簧22的另一端與所述頂靠板24固定連接。
如圖1所示,所述彈性桿裝置3設(shè)有兩個且分別位于所述支撐板21下方的左右兩側(cè),所述彈性桿裝置3包括第二豎桿32、位于所述第二豎桿32下方的彈性桿31、設(shè)置于所述第二豎桿32一側(cè)的第二彈簧33、位于所述第二豎桿32另一側(cè)的第三彈簧34、位于所述第二豎桿32下方的第四彈簧35及設(shè)置于所述彈性桿31下端的第五彈簧36。所述第二豎桿32呈長方體且豎直放置,所述第二豎桿32的上端與所述支撐板21的下表面固定連接,所述第二豎桿32貫穿所述第一支架12的上下表面且與其滑動連接,使得所述第二豎桿32與所述支撐板21只能豎直上下移動。所述彈性桿31呈彎曲狀,所述彈性桿31的上端與所述支撐板21的下表面固定連接,所述彈性桿31的下端頂靠在所述底板1的上表面上且與所述底板1滑動連接,所述第一支撐桿11的上端頂靠在所述彈性桿31上且與所述彈性桿31滑動連接,所述彈性桿31采用彈性材料制成,使得所述彈性桿31可以彎曲變形,所述彈性桿31的彈力對所述支撐板21起到足夠的支撐作用。所述第二彈簧33的一端與所述第二豎桿32固定連接,所述第二彈簧33的另一端與所述彈性桿31固定連接,所述第二彈簧33處于壓縮狀態(tài),所述第二彈簧33頂靠在所述彈性桿31。所述第三彈簧34呈豎直狀,所述第三彈簧34的下端與所述第一支架12固定連接,所述第三彈簧34的上端與所述支撐板21固定連接,從而對所述支撐板21起到支撐作用。所述第四彈簧35的上端與所述第二豎桿32固定連接,所述第四彈簧35的下端與所述彈性桿31固定連接,所述第四彈簧35對所述第二豎桿32起到支撐作用。所述第五彈簧36的一端與所述第一支架12固定連接,所述第五彈簧36的另一端與所述彈性桿31的下端固定連接,所述第五彈簧36處于壓縮狀態(tài),所述第五彈簧36對所述彈性桿31的下端起到支撐作用。
如圖1所示,所述支撐裝置4包括第二支撐桿41、位于所述第二支撐桿41左右兩側(cè)的固定桿42及位于所述固定桿42下方的第六彈簧43。所述第二支撐桿41呈長方體且豎直放置,所述第二支撐桿41的上端與所述支撐板21的下表面固定連接。所述固定桿42設(shè)有兩個,所述固定桿42的上端與所述支撐板21固定連接,所述固定桿42的下端與所述第二支撐桿41固定連接。所述第六彈簧43設(shè)有兩個且分別位于所述第二支撐桿41的左右兩側(cè),所述第六彈簧43的一端與所述第二支撐桿41固定連接,所述第六彈簧43的另一端與所述彈性桿31固定連接,所述第六彈簧43處于拉伸狀態(tài),所述第六彈簧43向中間拉動所述彈性桿31。
如圖1所示,所述彈性裝置5包括橫桿51、位于所述橫桿51左右兩端的滾輪52、位于所述橫桿51下方的定位架53、位于所述橫板51下方的第七彈簧54、位于所述第七彈簧54下方的第三支撐桿55及位于所述第三支撐桿55左右兩側(cè)的第八彈簧56。所述橫桿51呈長方體且水平放置,所述第二支撐桿41的下端與所述橫桿51的上表面固定連接,所述橫桿51的左右兩端設(shè)有凹槽。所述滾輪52設(shè)有兩個,所述滾輪52呈圓柱體,所述滾輪52收容于所述凹槽內(nèi)且與所述橫桿51樞軸連接,使得所述滾輪52可以在所述凹槽內(nèi)旋轉(zhuǎn),所述滾輪52頂靠在所述彈性桿31上,對所述彈性桿31起到支撐作用。所述定位架53呈凹字形,所述定位架53的兩端與所述橫桿51的下表面固定連接。所述第三支撐桿55呈長方體且豎直放置,所述第三支撐桿55的下端與所述底板1固定連接,所述第三支撐桿55貫穿所述定位架53的上下表面且與其滑動連接。所述第七彈簧54的上端與所述橫桿51固定連接,所述第七彈簧54的下端與所述第三支撐桿55固定連接,所述第七彈簧54對所述橫桿51起到支撐作用。所述第八彈簧56設(shè)有兩個,所述第八彈簧56呈豎直狀,所述第八彈簧56的下端與所述底板1固定連接,所述第八彈簧56的上端與所述定位架53固定連接,從而對所述定位架53起到支撐作用。
如圖1所示,所述本實用新型具有減震功能的電力柜底座使用的時候,首先將電力柜放置在所述支撐板21上,且位于頂靠板24之間,所述頂靠板24在所述第一彈簧22的推力作用下緊緊的頂靠在電力柜的側(cè)面上,所述第一彈簧22彈力較大,足以對電力柜起到固定作用。當?shù)装逭駝訒r,所述彈性桿31彎曲變形,由于第二豎桿32的設(shè)置,使得所述支撐板21及支撐板21上方的電力柜只能上下移動,而不會左右晃動,所述第三彈簧34、第四彈簧35及第五彈簧36被壓縮,所述第七彈簧54及第八彈簧56被壓縮,對所述支撐板21的振動起到緩沖作用,減少電力柜的振動。至此,本實用新型具有減震功能的電力柜底座使用過程描述完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