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涉及家用電器技術領域,特別涉及一種用于電磁加熱系統(tǒng)的半橋隔離驅動電路和一種具有該半橋隔離驅動電路的電磁加熱系統(tǒng)。
背景技術:
相關技術中,采用半橋加熱方案的電磁加熱系統(tǒng),如圖4所示,上橋開關管Q10和下橋開關管Q20根據(jù)控制信號交替開通,通常需要采用隔離變壓器對上橋開關管Q10和下橋開關管Q20的驅動電路進行隔離。但是隔離變壓器體積比較大,不僅造成空間設計困難,而且可靠性較低。
因此,相關技術需要進行改進。
技術實現(xiàn)要素:
本實用新型旨在至少在一定程度上解決相關技術中的技術問題之一。為此,本實用新型的一個目的在于提出一種用于電磁加熱系統(tǒng)的半橋隔離驅動電路,該半橋隔離驅動電路只需采用一個光耦隔離電路,就可以有效隔離上橋和下橋的開關管驅動電路,不僅簡單實用,而且不會影響電磁加熱系統(tǒng)的空間設計,成本低,可靠性高。
本實用新型的另一個目的在于提出一種電磁加熱系統(tǒng)。
為達到上述目的,本實用新型一方面提出了一種用于電磁加熱系統(tǒng)的半橋隔離驅動電路,其中,所述電磁加熱系統(tǒng)包括半橋諧振電路,所述半橋諧振電路由第一功率開關管、第二功率開關管、第一諧振電容、第二諧振電容和線圈盤構成,所述半橋隔離驅動電路包括第一驅動單元,第二驅動單元,微處理器,光耦隔離電路,直接為所述第二驅動單元提供驅動電壓的驅動電源,在所述第二功率開關管開通時進行充電以在所述第二功率開關管關斷時為所述第一驅動單元提供驅動電壓的自舉電路;其中,所述光耦隔離電路連接在所述微處理器的第一控制輸出端與所述第一驅動單元的輸入端之間,所述第一驅動單元的輸出端與所述第一功率開關管的控制端相連,所述微處理器的第二控制輸出端與所述第二驅動單元的輸入端相連,所述第二驅動單元的輸出端與所述第二功率開關管的輸入端相連,所述微處理器向所述第一驅動單元和第二驅動單元發(fā)送控制信號,以驅動所述第一功率開關管與所述第二功率開關管交替開通和關斷。
根據(jù)本實用新型提出的用于電磁加熱系統(tǒng)的半橋隔離驅動電路,通過驅動電源直接為第二驅動單元提供驅動電壓以驅動第二功率開關管的開通或關斷,并通過自舉電路在第二功率開關管開通時進行充電以在第二功率開關管關斷時為第一驅動單元提供驅動電壓,并將光耦隔離電路連接在微處理器的第一控制輸出端和第一驅動單元的輸入端之間,以通過控制光耦隔離電路的通斷控制第一驅動單元,從而可以有效隔離電磁加熱系統(tǒng)上橋和下橋的開關管驅動電路,電路結構不僅簡單實用,而且不會影響電磁加熱系統(tǒng)的空間設計,成本低,可靠性高。
進一步地,所述驅動電源具有電源端和第一接地端,所述電源端與所述第二驅動單元的供電端相連,所述第一接地端與所述第二驅動單元的地端相連,所述自舉電路的供電端與所述電源端相連,所述自舉電路的輸出端與所述第一驅動單元的供電端相連,所述自舉電路的地端與所述第一驅動單元的地端相連以構成第二接地端,所述光耦隔離電路實現(xiàn)所述第一接地端與所述第二接地端之間的隔離。
進一步地,所述第一功率開關管為IGBT1,所述第二功率開關管為IGBT2,所述IGBT1的門極與所述第一驅動單元的輸出端相連,所述IGBT1的發(fā)射極與所述第二接地端相連,所述IGBT2的集電極分別與所述IGBT1的發(fā)射極和所述第二接地端相連,所述IGBT2的門極與所述第二驅動單元的輸出端相連,所述IGBT2的發(fā)射極與所述第一接地端相連。
進一步地,所述第一諧振電容與所述第二諧振電容串聯(lián)后連接在所述IGBT1的集電極與所述IGBT2的發(fā)射極之間,所述第一諧振電容與所述第二諧振電容之間的節(jié)點與所述線圈盤的一端相連,所述線圈盤的另一端分別連接到所述IGBT1的發(fā)射極和所述IGBT2的集電極。
根據(jù)本實用新型的一個實施例,所述自舉電路包括:第一二極管的陽極與所述電源端相連;電解電容的正極端與所述第一二極管的陰極相連,所述電解電容的負極端與所述第二接地端相連,其中,在所述第二功率開關管開通時,所述驅動電源給所述電解電容充電。
進一步地,所述自舉電路還包括穩(wěn)壓電容,所述穩(wěn)壓電容與所述電解電容并聯(lián)。
進一步地,所述光耦隔離電路包括隔離光耦,并通過所述隔離光耦實現(xiàn)所述第一接地端與第二接地端之間的隔離。
進一步地,所述光耦隔離電路還包括:第一三極管的基極與所述微處理器的第一控制輸出端相連,所述第一三極管的集電極與預設電壓的電源相連;第一電阻的一端與所述第一三極管的基極相連,所述第一電阻的另一端與所述第一接地端相連;第二電阻的一端與所述第一電阻的另一端相連,所述第二電阻的另一端與所述第一三極管的發(fā)射極相連;第三電阻連接在所述隔離光耦的電源管腳與所述自舉電路之間,所述隔離光耦的地管腳與所述第二接地端相連,所述隔離光耦的第一輸入管腳通過第四電阻與所述第一三極管的發(fā)射 極相連,所述隔離光耦的第二輸入管腳與所述第一接地端相連,所述隔離光耦的輸出管腳與所述第一驅動單元的輸入端相連。
進一步地,所述微處理器通過所述第一控制輸出端輸出第一PWM信號,所述隔離光耦在所述第一PWM信號的控制下開通或關斷,以通過所述第一驅動單元驅動所述第一功率開關管。
為達到上述目的,本實用新型另一方面提出的一種電磁加熱系統(tǒng),包括:上述的用于電磁加熱系統(tǒng)的半橋隔離驅動電路。
根據(jù)本實用新型提出的電磁加熱系統(tǒng),通過上述的半橋隔離驅動電路中的自舉電路和光耦隔離電路,可以實現(xiàn)第一接地端與第二接地端之間的隔離,從而可以有效隔離電磁加熱系統(tǒng)上橋和下橋的開關管驅動電路,不僅電路結構簡單實用,而且成本低,可靠性高。
附圖說明
圖1是根據(jù)本實用新型實施例的用于電磁加熱系統(tǒng)的半橋隔離驅動電路的方框示意圖;
圖2是根據(jù)本實用新型一個實施例的用于電磁加熱系統(tǒng)的半橋隔離驅動電路的電路原理圖;
圖3是根據(jù)本實用新型一個實施例的用于電磁加熱系統(tǒng)的半橋隔離驅動電路的驅動波形示意圖;以及
圖4是現(xiàn)有電磁加熱系統(tǒng)的半橋隔離驅動電路的電路原理圖。
附圖標記:
第一功率開關管11、第二功率開關管12、半橋隔離驅動電路2、微處理器20、第一驅動單元21、第二驅動單元22、自舉電路24和光耦隔離電路25;
電源端VCC、第一接地端GND1、第二接地端GND2、第一二極管D1、電解電容C10、穩(wěn)壓電容C1、第一三極管Q1、第一電阻R1、第二電阻R2、第三電阻R3、第四電阻R4和隔離光耦IC1;第一諧振電容C101、第二諧振電容C102和線圈盤L1;
第一控制輸出端out1和第二控制輸出端out2。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詳細描述本實用新型的實施例,所述實施例的示例在附圖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終相同或類似的標號表示相同或類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類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過參考附圖描述的實施例是示例性的,旨在用于解釋本實用新型,而不能理解為對本實用新型的限制。
下面參考附圖來詳細描述本實用新型實施例提出的電磁加熱系統(tǒng)和用于其的半橋隔離 驅動電路。
圖1是根據(jù)本實用新型實施例的用于電磁加熱系統(tǒng)的半橋隔離驅動電路的方框示意圖。如圖1所示,電磁加熱系統(tǒng)包括半橋諧振電路10,半橋諧振電路10由第一功率開關管11、第二功率開關管12、第一諧振電容C101、第二諧振電容C102和線圈盤L1構成,半橋隔離驅動電路2包括:微處理器20、第一驅動單元21、第二驅動單元22、驅動電源、自舉電路24和光耦隔離電路25。
其中,第一驅動單元21用以驅動第一功率開關管11的開通或關斷;第二驅動單元22用以驅動第二功率開關管12的開通或關斷;微處理器20用以分別控制第一驅動單元21和第二控制單元22;驅動電源直接為第二驅動單元22提供驅動電壓;自舉電路24在第二功率開關管12開通時進行充電,并在第二功率開關管12關斷時為第一驅動單元21提供驅動電壓;光耦隔離電路25連接在微處理器20的第一控制輸出端out1與第一驅動單元21的輸入端之間,第一驅動單元21的輸出端與第一功率開關管11的控制端相連,微處理器20的第二控制輸出端out2與第二驅動單元22的輸入端相連,第二驅動單元22的輸出端與第二功率開關管12的輸入端相連。
具體來說,在電磁加熱系統(tǒng)通過半橋電路進行加熱時,微處理器20向第一驅動單元21和第二驅動單元22發(fā)送控制信號,如圖3所示,微處理器20向第一驅動單元21發(fā)送第一PWM信號,微處理器20向第二驅動單元22發(fā)送第二PWM信號,以驅動第一功率開關管11和第二功率開關管12按照一定的頻率交替開通,交替開通的頻率可以根據(jù)電磁加熱系統(tǒng)中的諧振電容和線圈盤進行設定。
具體地,第一功率開關管11和第二功率開關管12的開通或者關斷分別對應由第一驅動單元21和第二驅動單元22進行驅動,并且需要對第一驅動單元21和第二驅動單元22提供驅動電壓。驅動電源直接為第二驅動單元22提供驅動電壓,當微處理器20的第二控制輸出端out2輸出的控制信號為高電平,第二驅動單元22根據(jù)接收到的控制信號驅動第二功率開關管12開通,第二功率開關管12的集電極與發(fā)射極之間存在壓差,并且在第二功率開關管12開通時,驅動電源對自舉電路24進行充電。
進一步地,當微處理器20的第一控制輸出端out1輸出的控制信號為高電平時,第二功率開關管12關斷,自舉電路24的充電回路斷開,此時,自舉電路24為第一驅動單元21提供隔離電源,同時,光耦隔離電路25輸出高電平至第一驅動單元21的輸入端,以驅動第一功率開關管11開通。
根據(jù)本實用新型的一個實施例,如圖2所示,驅動電源具有電源端VCC和第一接地端GND1,電源端VCC與第二驅動單元22的供電端相連,第一接地端GND1與第二驅動單元22的地端相連,自舉電路24的供電端與電源端VCC相連,自舉電路24的輸出端與第一驅動 單元21的供電端相連,自舉電路24的地端與第一驅動單元21的地端相連以構成第二接地端GND2,光耦隔離電路25實現(xiàn)第一接地端GND1與第二接地端GND2之間的隔離。
由此,通過光耦隔離電路實現(xiàn)第一接地端與第二接地端之間的隔離,從而可以有效隔離電磁加熱系統(tǒng)上橋和下橋的開關管驅動電路,電路結構簡單實用,可靠性高。
根據(jù)本實用新型的一個實施例,如圖2所示,第一功率開關管可為IGBT1,第二功率開關管可為IGBT2,IGBT1的門極G與第一驅動單元21的輸出端相連,IGBT1的發(fā)射極E與第二接地端GND2相連,IGBT2的集電極C分別與IGBT1的發(fā)射極E和第二接地端GND2相連,IGBT2的門極G與第二驅動單元22的輸出端相連,IGBT2的發(fā)射極E與第一接地端GND1相連。
如圖2所示,第一諧振電容C101與第二諧振電容C102串聯(lián)后連接在IGBT1的集電極與IGBT2的發(fā)射極之間,第一諧振電容C101與第二諧振電容C102之間的節(jié)點與線圈盤L1的一端相連,線圈盤L1的另一端分別連接到IGBT1的發(fā)射極和IGBT2的集電極。
這樣,當?shù)谝还β书_關管IGBT1與第二功率開關管IGBT2分別在第一驅動單元21和第二驅動單元22的驅動下交替開通時,第一諧振電容C101和第二諧振電容C102交替參與半橋諧振電路10的諧振,線圈盤L1上產(chǎn)生高頻交變的磁場,并最終轉化為熱能輸出。
在本實用新型的一個實施例中,如圖2所示,自舉電路24包括:第一二極管D1和電解電容C10。
其中,第一二極管D1的陽極與電源端VCC相連;電解電容C10的正極端與第一二極管D1的陰極相連,電解電容C10的負極端與第二接地端GND2相連,其中,在第二功率開關管IGBT2開通時,驅動電源給電解電容C10充電。
進一步地,如圖2所示,自舉電路24還包括穩(wěn)壓電容C1,穩(wěn)壓電容C1與電解電容C10并聯(lián)。
具體來說,當?shù)诙β书_關管IGBT2開通,第一功率開關管IGBT1關斷時,驅動電源為第二驅動單元22提供驅動電壓,并且驅動電源的電源端VCC通過第一二極管D1和第二功率開關管IGBT2與第一接地端GND1形成通路,對電解電容C10進行充電。當?shù)诙β书_關管IGBT2關斷時,充電回路斷開,由于電容的儲能特性,電解電容C10兩端電壓不能突變,由電解電容C10提供隔離電源,以為第一驅動單元21提供驅動電壓。
根據(jù)本實用新型的一個具體示例,驅動電源的電源端VCC的電壓值可為18V。
進一步地,如圖2所示,光耦隔離電路25連接在自舉電路24與電磁加熱系統(tǒng)的微處理器20之間,光耦隔離電路25包括隔離光耦IC1,并通過隔離光耦IC1實現(xiàn)第一接地端GND1與第二接地端GND2之間的隔離。
如圖2所示,光耦隔離電路25包括:第一三極管Q1、第一電阻R1、第二電阻R2、第 三電阻R3和第四電阻R4。
其中,第一三極管Q1的基極B與微處理器20的第一控制輸出端相連,第一三極管Q1的集電極E與預設電壓例如+3.3V的電源相連;第一電阻R1的一端與第一三極管Q1的基極B相連,第一電阻R1的另一端與第一接地端GND1相連;第二電阻R2的一端與第一電阻R1的另一端相連,第二電阻R2的另一端與第一三極管Q1的發(fā)射極E相連;第三電阻R3連接在隔離光耦IC1的電源管腳通過與自舉電路24之間,隔離光耦IC1的地管腳與第二接地端GND2相連,隔離光耦IC1的第一輸入管腳通過第四電阻R4與第一三極管Q1的發(fā)射極E相連,隔離光耦IC1的第二輸入管腳與第一接地端GND1相連,隔離光耦IC1的輸出管腳與第一驅動單元21的輸入端相連。
具體來說,第二接地端GND2與隔離光耦IC1的地管腳相連,如果第一三極管Q1開通,則隔離光耦IC1開通,第二接地端GND2電氣接地;如果第一三極管Q1關斷,則隔離光耦IC1關斷,第二接地端GND2不接地,這樣,通過控制隔離光耦IC1的開通或關斷,可以實現(xiàn)第一接地端GND1和第二接地端GND2之間的隔離。
根據(jù)本實用新型的一個實施例,結合圖1和圖2所示,微處理器20通過第一控制輸出端out1輸出第一PWM信號,隔離光耦IC1在第一PWM信號的控制下開通或關斷,以通過第一驅動單元21驅動第一功率開關管IGBT1。并且,微處理器20通過第二控制輸出端out2輸出第二PWM信號,以通過第二驅動單元22驅動第二功率開關管IGBT2。
具體來說,如圖3所示,微處理器20交替發(fā)出第一PWM信號和第二PWM信號。當微處理器20第一控制輸出端out1輸出的第一PWM信號為高電平,第二控制輸出端out2輸出的第二PWM信號為低電平時,第二功率開關管IGBT2關斷,同時第一三極管Q1開通,預設電壓例如+3.3V的電源通過第四電阻R4、隔離光耦IC1的第一輸入管腳和第二輸入管腳與第一接地端GND1相連,進而控制隔離光耦IC1開通,隔離光耦IC1的輸出管腳輸出高電平,以驅動第一驅動單元21,并通過自舉電路24為第一驅動單元21提供驅動電壓,進而驅動第一功率開關管IGBT1的開通或關斷。
當微處理器20第二控制輸出端out2輸出的第二PWM信號為高電平,第一控制輸出端out1輸出的第一PWM信號為低電平時,第一三極管Q1關斷,進而驅動第一功率開關管IGBT1的關斷,同時微處理器20通過第二控制輸出端out2輸出的第二PWM信號驅動第二驅動單元22,并通過驅動電源為第二驅動單元22提供驅動電壓,進而驅動第二功率開關管IGBT2開通或關斷。
這樣,第一功率開關管IGBT1和第二功率開關管IGBT2交替開通。
具體地,如圖2所示,第一驅動單元21包括:第五電阻R5、第六電阻R6、第七電阻R7、第二三極管Q2、第三三極管Q3、第四三極管Q4、第八電阻R8、第九電阻R9、第十電 阻R10和第一穩(wěn)壓二極管ZD1;第二驅動單元22包括:第二二極管D2、第十一電阻R11、第十二電阻R12、第十三電阻R13、第五三極管Q5、第六三極管Q6、第七三極管Q7、第八三極管Q8、第十四電阻R14、第十五電阻R15、第十六電阻R16和第二穩(wěn)壓二極管ZD2。
其中,如圖2所示,第五電阻R5的一端與第一二極管D1的陰極相連;第六電阻R6的一端與第五電阻R5的另一端相連,第五電阻R5與第六電阻R6之間具有第一節(jié)點,第一節(jié)點與隔離光耦IC1的輸出管腳相連;第六電阻R6的另一端與第二三極管Q2的基極相連;第二三極管Q2的發(fā)射極與第二接地端GND2相連,第二三極管Q2的集電極與第七電阻R7的一端相連,第七電阻R7的另一端與第一二極管D1的陰極相連;第二三極管Q2的集電極與第七電阻R7的一端之間具有第二節(jié)點,第二節(jié)點與第三二極管Q3和第四二極管Q4的基極相連,第三三極管Q3的集電極與第一二極管D1的陰極相連,第三三極管Q3的發(fā)射極與第四三極管Q4的發(fā)射極極相連,第三三極管Q3的發(fā)射極與第四三極管Q4的發(fā)射極之間具有第三節(jié)點,第四三極管Q4的集電極與第二接地端GND2相連;第八電阻R8與第九電阻R9并聯(lián),并聯(lián)的第八電阻R8、第九電阻R9的一端與第三節(jié)點相連;第一穩(wěn)壓二極管ZD1的陰極與并聯(lián)的第八電阻R8、第九電阻R9的另一端相連,第一穩(wěn)壓二極管ZD1的陽極與第二接地端GND2相連;第十電阻R10與第一穩(wěn)壓二極管ZD1并聯(lián)。
如圖2所示,第二二極管D2的陽極與微處理器20的第二控制輸出端out2相連;第十一電阻R11的一端與第二二極管D2的陰極相連,第十一電阻R11的另一端與第一接地端GND1相連;第五三極管Q5的基極與第二二極管D2的陰極相連,第五三極管Q5的集電極與第六三極管Q6的基極相連,第五三極管Q5的集電極與第六三極管Q6的基極之間具有第四節(jié)點,第五三極管Q5的發(fā)射極與第一接地端GND1相連;第十二電阻R12的一端與第四節(jié)點相連,第十二電阻R12的另一端與電源端VCC相連;第六三極管Q6的發(fā)射極與第一接地端GND1相連,第六三極管Q6的集電極與第十三電阻R13的一端相連;第十三電阻的另一端與電源端VCC相連;第七三極管Q7的集電極與電源端VCC相連,第七三極管Q7的發(fā)射極與第八三極管Q8的發(fā)射極相連,第七三極管Q7的發(fā)射極與第八三極管Q8的發(fā)射極之間具有第五節(jié)點,第七三極管Q7的基極與第六三極管Q6的集電極相連;第八三極管Q8的基極與第七三極管Q7的基極相連,第八三極管Q8的集電極與第一接地端GND1相連;第十四電阻R14與第十五電阻R15并聯(lián),并聯(lián)的第十四電阻R14、第十五電阻R15的一端與第五節(jié)點相連;第二穩(wěn)壓二極管ZD2的陰極與并聯(lián)的第十四電阻R14、第十五電阻R15的另一端相連,第二穩(wěn)壓二極管ZD2的陽極第一接地端GND1相連;第十六電阻R16與第二穩(wěn)壓二極管ZD2并聯(lián)。
這樣,當隔離光耦IC1的輸出管腳輸出高電平時,第二三極管Q2開通,第三三極管Q3開通,第四三極管Q4關斷,并通過自舉電路24為第一驅動單元21提供驅動電壓,以驅動 第一功率開關管IGBT1的開通;當隔離光耦IC1的輸出管腳輸出低電平時,第二三極管Q2關斷,第三三極管Q3關斷,第四三極管Q4開通,驅動第一功率開關管IGBT1的關斷。
當微處理器20的第二控制輸出端out2輸出第二PWM信號為高電平時,第五三極管Q5開通,第六三極管Q6關斷,第七三極管Q7開通,第八三極管Q8關斷并通過驅動電源為第二驅動單元22提供驅動電壓,以驅動第二功率開關管IGBT2開通;當微處理器20的第二控制輸出端out2輸出第二PWM信號為低電平時,第五三極管Q5關斷,第六三極管Q6開通,第七三極管Q7關斷,第八三極管Q8開通,以驅動第二功率開關管IGBT2關斷。
由此,第一功率開關管IGBT1和第二功率開關管IGBT2可交替開通。
綜上,根據(jù)本實用新型實施例提出的用于電磁加熱系統(tǒng)的半橋隔離驅動電路,通過自舉電路在第二功率開關管開通時進行充電,并在第二功率開關管關斷時為第一驅動單元提供驅動電壓,并通過光耦隔離電路實現(xiàn)第一接地端與第二接地端之間的隔離,從而只需采用一個光耦隔離電路,就可以有效隔離電磁加熱系統(tǒng)上橋和下橋的開關管驅動電路,電路結構不僅簡單實用,而且不會影響電磁加熱系統(tǒng)的空間設計,成本低,可靠性高。
本實用新型還提出了一種電磁加熱系統(tǒng),該電磁加熱系統(tǒng)包括上述的用于電磁加熱系統(tǒng)的半橋隔離驅動電路。
應當理解的是,用于電磁加熱系統(tǒng)的半橋隔離驅動電路的具體結構和工作原理如前面的實施例所述,在這里出于簡潔的目的,不再一一贅述。
其中,電磁加熱系統(tǒng)可以是電磁爐、電磁電飯煲、電磁壓力鍋等電磁加熱產(chǎn)品。
綜上,根據(jù)本實用新型實施例提出的電磁加熱系統(tǒng),通過上述的半橋隔離驅動電路這的自舉電路和光耦隔離電路,可以實現(xiàn)第一接地端與第二接地端之間的隔離,從而可以有效隔離電磁加熱系統(tǒng)上橋和下橋的開關管驅動電路,不僅電路結構簡單實用,而且成本低,可靠性高。
在本實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術語“中心”、“縱向”、“橫向”、“長度”、“寬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豎直”、“水平”、“頂”、“底”“內(nèi)”、“外”、“順時針”、“逆時針”、“軸向”、“徑向”、“周向”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關系為基于附圖所示的方位或位置關系,僅是為了便于描述本實用新型和簡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裝置或元件必須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構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為對本實用新型的限制。
此外,術語“第一”、“第二”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為指示或暗示相對重要性或者隱含指明所指示的技術特征的數(shù)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隱含地包括至少一個該特征。在本實用新型的描述中,“多個”的含義是至少兩個,例如兩個,三個等,除非另有明確具體的限定。
在本實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確的規(guī)定和限定,術語“安裝”、“相連”、“連接”、“固定”等術語應做廣義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連接,也可以是可拆卸連接,或成一體;可以是機械連接,也可以是電連接;可以是直接相連,也可以通過中間媒介間接相連,可以是兩個元件內(nèi)部的連通或兩個元件的相互作用關系,除非另有明確的限定。對于本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而言,可以根據(jù)具體情況理解上述術語在本實用新型中的具體含義。
在本實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確的規(guī)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上”或“下”可以是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觸,或第一和第二特征通過中間媒介間接接觸。而且,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可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或斜上方,或僅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下”、“下方”和“下面”可以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下方或斜下方,或僅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小于第二特征。
在本說明書的描述中,參考術語“一個實施例”、“一些實施例”、“示例”、“具體示例”、或“一些示例”等的描述意指結合該實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體特征、結構、材料或者特點包含于本實用新型的至少一個實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說明書中,對上述術語的示意性表述不必須針對的是相同的實施例或示例。而且,描述的具體特征、結構、材料或者特點可以在任一個或多個實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適的方式結合。此外,在不相互矛盾的情況下,本領域的技術人員可以將本說明書中描述的不同實施例或示例以及不同實施例或示例的特征進行結合和組合。
盡管上面已經(jīng)示出和描述了本實用新型的實施例,可以理解的是,上述實施例是示例性的,不能理解為對本實用新型的限制,本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在本實用新型的范圍內(nèi)可以對上述實施例進行變化、修改、替換和變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