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fā)明涉及彈性波諧振器以及使用了該彈性波諧振器的帶通型濾波器和雙工器。
背景技術:
以往,彈性波諧振器用于便攜式電話機的帶通型濾波器、雙工器等。
在彈性波諧振器中,在idt電極的彈性波傳播方向兩側配置有反射器。在下述的專利文獻1記載的彈性波諧振器中,將配置為排列在與彈性波傳播方向正交的方向上的兩個idt電極的各一個匯流條作為共用匯流條。通過對匯流條進行共有,從而可通過在兩個idt電極之間產(chǎn)生的波動的耦合改善構造的對稱性,并且能夠抑制非線性失真。
在先技術文獻
專利文獻
專利文獻1:國際公開第2015/033891號
近年來,為了提高濾波器特性,彈性波諧振器的idt電極的沿著彈性波傳播方向的尺寸在增大。因此,匯流條也在加長。在專利文獻1記載的彈性波諧振器中,當要提高濾波器特性時,共用匯流條也要變長。因而,布線電阻增大,因此,存在插入損耗增大的傾向。
技術實現(xiàn)要素:
發(fā)明要解決的課題
本發(fā)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能夠減小布線電阻且能夠減小插入損耗的彈性波諧振器、帶通型濾波器以及雙工器。
用于解決課題的技術方案
本發(fā)明涉及的彈性波諧振器具備:壓電基板;第一idt電極和第二idt電極,設置在所述壓電基板上,并彼此隔開縫隙配置在彈性波傳播方向上;第三idt電極和第四idt電極,設置在所述壓電基板上,并彼此隔開縫隙配置在彈性波傳播方向上,且在與彈性波傳播方向正交的方向上分別與所述第一idt電極和所述第二idt電極對置;第一反射器,配置在所述第一idt電極、所述第三idt電極與所述第二idt電極、所述第四idt電極之間,并被所述第一idt電極~所述第四idt電極所共有;第二反射器,配置為在彈性波傳播方向上與所述第一反射器一同夾著所述第一idt電極和所述第三idt電極,并被所述第一idt電極和所述第三idt電極所共有;以及第三反射器,配置為在彈性波傳播方向上與所述第一反射器一同夾著所述第二idt電極和所述第四idt電極,并被所述第二idt電極和所述第四idt電極所共有,所述第一idt電極~所述第四idt電極分別具有第一匯流條~第四匯流條,所述第一idt電極和所述第三idt電極共有第一共用匯流條,所述第二idt電極和所述第四idt電極共有第二共用匯流條,所述第一匯流條~所述第四匯流條彼此電連接。
在本發(fā)明涉及的彈性波諧振器的某個特定的方式中,所述第一共用匯流條和所述第二共用匯流條與所述第一反射器連接,所述第一匯流條和所述第三匯流條與所述第二反射器連接,所述第二匯流條和所述第四匯流條與所述第三反射器連接,所述彈性波諧振器還具備:第一信號端子,與所述第一反射器電連接;以及第二信號端子,與所述第一匯流條~所述第四匯流條電連接。
在本發(fā)明涉及的彈性波諧振器的另一個特定的方式中,所述第一共用匯流條和所述第二共用匯流條的長度為相同的長度。在該情況下,第一共用匯流條和第二共用匯流條中的任一個的長度均能夠有效地縮短。因此,能夠更進一步減小彈性波諧振器的布線電阻。
在本發(fā)明涉及的彈性波諧振器的另一個特定的方式中,所述第一反射器具有:多個電極指;以及共用匯流條延長部,延伸為對所述第一反射器的全部的電極指彼此進行連接,所述共用匯流條延長部對所述第一共用匯流條和所述第二共用匯流條進行連接。在該情況下,能夠有效地增加傳遞信號的路徑,能夠更進一步減小彈性波諧振器的布線電阻。
在本發(fā)明涉及的彈性波諧振器的另一個特定的方式中,所述第二反射器具有:多個電極指;以及第一共用連接部,延伸為對所述第二反射器的全部的電極指彼此進行連接,所述第三反射器具有:多個電極指;以及第二共用連接部,延伸為對所述第三反射器的全部的電極指彼此進行連接。在該情況下,能夠有效地減小第二反射器和第三反射器的電阻。因此,能夠有效地減小彈性波諧振器的布線電阻。
在本發(fā)明涉及的彈性波諧振器的另一個特定的方式中,在將與所述第一共用匯流條、所述第二共用匯流條以及所述第一匯流條~所述第四匯流條分別延伸的方向正交的方向作為所述第一共用匯流條、所述第二共用匯流條以及所述第一匯流條~所述第四匯流條各自的寬度方向時,所述第一共用匯流條的寬度比所述第一匯流條和所述第三匯流條中的至少一方的寬度窄,所述第二共用匯流條的寬度比所述第二匯流條和所述第四匯流條中的至少一方的寬度窄。在該情況下,能夠促進彈性波諧振器的小型化。
在本發(fā)明涉及的彈性波諧振器的另一個特定的方式中,所述第一共用匯流條和所述第二共用匯流條的厚度比所述第一匯流條~所述第四匯流條的厚度薄。在該情況下,能夠削減用于彈性波諧振器的材料。
在本發(fā)明涉及的彈性波諧振器的另一個特定的方式中,所述第一idt電極具有彼此交錯插入的多個電極指,從彈性波傳播方向觀察,將所述第一idt電極的相鄰的電極指彼此交叉的部分的長度作為所述第一idt電極的交叉寬度,所述第二idt電極~所述第四idt電極分別具有彼此交錯插入的多個電極指,從彈性波傳播方向觀察,將所述第二idt電極~所述第四idt電極各自中相鄰的電極指彼此交叉的部分的長度作為所述第二idt電極~所述第四idt電極各自的交叉寬度,此時,所述第一共用匯流條的長度尺寸大于所述第一idt電極和所述第三idt電極的交叉寬度的合計尺寸,所述第二共用匯流條的長度尺寸大于所述第二idt電極和所述第四idt電極的交叉寬度的合計尺寸。在該情況下,能夠更進一步減小第一idt電極~第四idt電極的電阻。
在本發(fā)明涉及的彈性波諧振器的另一個特定的方式中,所述第一反射器的電阻小于所述第一共用匯流條和所述第二共用匯流條各自的電阻。在該情況下,除了第一共用匯流條和第二共用匯流條的電阻小以外,第一反射器的電阻也小,因此能夠更進一步減小插入損耗。
在本發(fā)明涉及的彈性波諧振器的另一個特定的方式中,所述第一反射器具有多個電極指,所述第一共用匯流條和所述第二共用匯流條各自的體積小于所述第一反射器的全部的電極指的體積的合計。在該情況下,除了第一共用匯流條和第二共用匯流條的電阻小以外,第一反射器的電阻也小,因此能夠更進一步減小插入損耗。進而,能夠促進彈性波諧振器的小型化。
本發(fā)明涉及的帶通型濾波器具備:第一濾波器部,是按照本發(fā)明構成的彈性波諧振器;所述第一濾波器部以外的至少一個第二濾波器部;以及輸入端子,所述第一濾波器部配置在最靠近所述輸入端子側。
本發(fā)明涉及的雙工器具備:第一帶通型濾波器,具有作為按照本發(fā)明構成的彈性波諧振器的第一濾波器部和所述第一濾波器部以外的至少一個第二濾波器部;第二帶通型濾波器,通帶與所述第一帶通型濾波器不同;以及天線端子,與所述第一帶通型濾波器和所述第二帶通型濾波器連接,且與天線連接,在所述第一帶通型濾波器中,所述第一濾波器部配置在最靠近所述天線端子側。
發(fā)明效果
根據(jù)本發(fā)明,能夠提供一種能夠減小布線電阻且能夠減小插入損耗的劣化的彈性波諧振器、帶通型濾波器以及雙工器。
附圖說明
圖1是示出本發(fā)明的第一實施方式涉及的彈性波諧振器的電極結構的示意性俯視圖。
圖2是示出比較例的彈性波諧振器的電極結構的示意性俯視圖。
圖3是示出本發(fā)明的第一實施方式和比較例的彈性波諧振器的衰減量頻率特性的圖。
圖4是示出本發(fā)明的第二實施方式涉及的彈性波諧振器的電極構造的示意性俯視圖。
圖5是本發(fā)明的第三實施方式涉及的帶通型濾波器的電路圖。
圖6是本發(fā)明的第四實施方式涉及的雙工器的電路圖。
圖中,1:彈性波諧振器,2:壓電基板,3~6:第一idt電極~第四idt電極,3a~6a:第一匯流條~第四匯流條,3b~6b:第一電極指,3c~6c:第二電極指,7a、8a:第一共用匯流條、第二共用匯流條,9:第一反射器,9b:電極指,12a、12b:第一信號端子、第二信號端子,17、18:第二反射器、第三反射器,17b、18b:電極指,21:彈性波諧振器,27、28:第二反射器、第三反射器,27b、28b:電極指,27d、28d:第一共用連接部、第二共用連接部,29:第一反射器,29b:電極指,29d:共用匯流條延長部,30:帶通型濾波器,32:輸入端子,33:輸出端子,40:雙工器40a、40b:第一帶通型濾波器、第二帶通型濾波器,44:輸出端子,45:天線端子,46:縱向耦合諧振器型彈性波濾波器,47、48:諧振器,51:彈性波諧振器,53、54:第一idt電極、第二idt電極,58a:共用匯流條,s31~s34、s44:串聯(lián)臂諧振器,p31~p33:并聯(lián)臂諧振器。
具體實施方式
以下,參照附圖對本發(fā)明的具體的實施方式進行說明,從而明確本發(fā)明。
另外,需要指出,本說明書記載的各實施方式是例示性的,能夠在不同的實施方式之間進行結構的部分置換或組合。
圖1是示出本發(fā)明的第一實施方式涉及的彈性波諧振器的電極結構的示意性俯視圖。
彈性波諧振器1具有壓電基板2。壓電基板2由litao3、linbo3等的壓電單晶構成。壓電基板2也可以由適宜的壓電陶瓷構成。
在壓電基板2上設置有第一idt電極3~第四idt電極6。第一idt電極3和第二idt電極4彼此隔著縫隙配置在彈性波傳播方向上。第三idt電極5和第四idt電極6彼此隔著縫隙配置在彈性波傳播方向上。第三idt電極5和第四idt電極6在與彈性波傳播方向正交的方向上分別與第一idt電極3和第二idt電極4對置。
在本實施方式中,第一idt電極3和第二idt電極4是由一個idt電極分割而成的兩個idt電極。同樣地,第三idt電極5和第四idt電極6也是由一個idt電極分割而成的兩個idt電極。
第一idt電極3~第四idt電極6具有第一匯流條3a~第四匯流條6a。第一idt電極3和第三idt電極5共有第一共用匯流條7a。第一匯流條3a和第三匯流條5a配置為夾著第一共用匯流條7a。
第二idt電極4和第四idt電極6共有第二共用匯流條8a。第二匯流條4a和第四匯流條6a配置為夾著第二共用匯流條8a。在本實施方式中,第一共用匯流條7a和第二共用匯流條8a的長度相同。
第一idt電極3具有彼此交錯插入的多個第一電極指3b和第二電極指3c。更具體地,多個第一電極指3b的一端與第一匯流條3a連接。多個第二電極指3c的一端與第一共用匯流條7a連接。
同樣地,第二idt電極4~第四idt電極6也具有彼此交錯插入的多個第一電極指4b~6b和第二電極指4c~6c。在第二idt電極4中,多個第一電極指4b的一端與第二匯流條4a連接。多個第二電極指4c的一端與第二共用匯流條8a連接。在第三idt電極5中,多個第一電極指5b的一端與第三匯流條5a連接。多個第二電極指5c的一端與第一共用匯流條7a連接。在第四idt電極6中,多個第一電極指6b的一端與第四匯流條6a連接。多個第二電極指6c的一端與第二共用匯流條8a連接。
在第一idt電極3、第三idt電極5與第二idt電極4、第四idt電極6之間配置有第一反射器9。第一反射器9被第一idt電極3~第四idt電極6所共有。第一反射器9具有多個電極指9b。第一共用匯流條7a和第二共用匯流條8a與第一反射器9連接。第一共用匯流條7a和第二共用匯流條8a連接到相同電位。
第二反射器17配置為在彈性波傳播方向上與第一反射器9一同夾著第一idt電極3和第三idt電極5。第二反射器17被第一idt電極3和第三idt電極5所共有。第二反射器17具有多個電極指17b。第一匯流條3a和第三匯流條5a與第二反射器17連接。第一匯流條3a和第三匯流條5a連接到相同電位。另一方面,第一共用匯流條7a連接到與第一匯流條3a和第三匯流條5a不同的電位。
在此,由壓電基板2、第一idt電極3、第一反射器9以及第二反射器17構成第一彈性波諧振器部。同樣地,由壓電基板2、第三idt電極5、第一反射器9以及第二反射器17構成第三彈性波諧振器部。第一彈性波諧振器部和第三彈性波諧振器部彼此并聯(lián)連接。即,第一彈性波諧振器部和第三彈性波諧振器部是由一個彈性波諧振器并聯(lián)分割為第一彈性波諧振器部和第三彈性波諧振器部的結構。
第三反射器18配置為在彈性波傳播方向上與第一反射器9一同夾著第二idt電極4和第四idt電極6。第三反射器18被第二idt電極4和第四idt電極6所共有。第三反射器18具有多個電極指18b。第二匯流條4a和第四匯流條6a與第三反射器18連接。第二匯流條4a和第四匯流條6a連接到相同電位。另一方面,第二共用匯流條8a連接到與第二匯流條4a和第四匯流條6a不同的電位。
由壓電基板2、第二idt電極4、第一反射器9以及第三反射器18構成第二彈性波諧振器部。由壓電基板2、第四idt電極6、第一反射器9以及第三反射器18構成第四彈性波諧振器部。第二彈性波諧振器部和第四彈性波諧振器部彼此并聯(lián)連接。第二彈性波諧振器部和第四彈性波諧振器部是由一個彈性波諧振器并聯(lián)分割為第二彈性波諧振器部和第四彈性波諧振器部的結構。
彈性波諧振器1具有第一信號端子12a和第二信號端子12b。第一信號端子12a與第一反射器9連接。第一共用匯流條7a和第二共用匯流條8a經(jīng)由第一反射器9和第一信號端子12a連接到相同電位。另一方面,第二信號端子12b與第三匯流條5a、第四匯流條6a連接。第一匯流條3a~第四匯流條6a經(jīng)由第二信號端子12b連接到與第一共用匯流條7a和第二共用匯流條8a不同的電位。像這樣,彈性波諧振器1是并聯(lián)分割為上述第一彈性波諧振器部、第三彈性波諧振器部和上述第二彈性波諧振器部、第四彈性波諧振器部的彈性波諧振器。在分割第一彈性波諧振器部、第三彈性波諧振器部和第二彈性波諧振器部、第四彈性波諧振器部之前的一個共用匯流條被分割為一半的共用匯流條相當于第一共用匯流條7a和第二共用匯流條8a。
在圖1中示意性地示出了彈性波諧振器1,在本實施方式中,第一idt電極3~第四idt電極6、第一反射器9、第二反射器17以及第三反射器18的規(guī)格例如如下述的表1所示。
[表1]
本實施方式的特征在于,在被分割的第一idt電極3與第二idt電極4之間以及在被分割的第三idt電極5與第四idt電極6之間配置有第一反射器9,且第一共用匯流條7a和第二共用匯流條8a與第一反射器9連接。由此,能夠減小第一共用匯流條7a和第二共用匯流條8a的電阻,且能夠減小彈性波諧振器1的插入損耗。通過對本實施方式和比較例進行比較,從而對此進行說明。
圖2是示出比較例的彈性波諧振器的電極結構的示意性俯視圖。
比較例的彈性波諧振器51與第一實施方式的不同點在于,不具有第一反射器。第一idt電極53和第二idt電極54對共用匯流條58a進行共有。共用匯流條58a的長度為第一實施方式中的第一共用匯流條7a和第二共用匯流條8a的長度的合計。
分別制作具有第一實施方式的結構的彈性波諧振器和具有比較例的結構的彈性波諧振器,并比較插入損耗。
圖3是示出第一實施方式和比較例的彈性波諧振器的衰減量頻率特性的圖。實線表示第一實施方式的結果,虛線表示比較例的結果。
如圖3所示,可知與比較例相比,第一實施方式的插入損耗更小。比較例中的共用匯流條比第一實施方式中的第一共用匯流條和第二共用匯流條中的任一個都長。因此,比較例中的共用匯流條的電阻大于上述第一共用匯流條和第二共用匯流條中的任一個的電阻。因而,比較例的彈性波諧振器的插入損耗容易增大。
相對于此,第一實施方式的彈性波諧振器并聯(lián)分割為上述第一彈性波諧振器部、第三彈性波諧振器部和上述第二彈性波諧振器部、第四彈性波諧振器部,第一共用匯流條和第二共用匯流條的長度均短。在本實施方式中,第一共用匯流條和第二共用匯流條的長度為比較例中的共用匯流條的長度的一半。因此,能夠有效地減小彈性波諧振器的布線電阻,且能夠有效地減小插入損耗。
另外,第一共用匯流條和第二共用匯流條的長度也可以不同。不過,通過使第一共用匯流條和第二共用匯流條的長度為相同的長度,從而第一共用匯流條和第二共用匯流條中的任一個的長度均能夠有效地縮短。因此,第一共用匯流條和第二共用匯流條中的任一個的電阻也均能夠有效地減小。
返回到圖1,在第一實施方式中,第一idt電極3和第三idt電極5共有第一共用匯流條7a,且第二idt電極4和第四idt電極6共用第二共用匯流條8a。通過具有該結構,從而除了上述效果以外,還能夠抑制非線性失真??烧J為,通過由各兩個idt電極共有匯流條,從而在共有了匯流條的idt電極之間產(chǎn)生波動的耦合,改善了構造的對稱性,由此帶來該效果。
在此,將與第一共用匯流條7a、第二共用匯流條8a以及第一匯流條3a~第四匯流條6a分別延伸的方向正交的方向作為第一共用匯流條7a、第二共用匯流條8a以及第一匯流條3a~第四匯流條6a各自的寬度方向。此時,優(yōu)選第一共用匯流條7a的寬度比第一匯流條3a和第三匯流條5a中的至少一方的寬度窄。進而,優(yōu)選第二共用匯流條8a的寬度比第二匯流條4a和第四匯流條6a中的至少一方的寬度窄。更優(yōu)選是,第一共用匯流條7a的寬度比第一匯流條3a和第三匯流條5a中的任一個的寬度都窄。進而,優(yōu)選第二共用匯流條8a的寬度比第二匯流條4a和第四匯流條6a中的任一個的寬度都窄。
在第一共用匯流條7a和第二共用匯流條8a的寬度窄的情況下,第一共用匯流條7a和第二共用匯流條8a的電阻大。不過,在本實施方式中,如上所述,能夠減小第一共用匯流條7a和第二共用匯流條8a的電阻。因此,能夠促進彈性波諧振器1的小型化,且能夠減小插入損耗。
第一共用匯流條7a和第二共用匯流條8a的厚度也可以比第一匯流條3a~第四匯流條6a的厚度薄。更具體地,例如,構成第一共用匯流條7a和第二共用匯流條8a的電極層的層數(shù)可以比構成第一匯流條3a~第四匯流條6a的電極層的層數(shù)少。在該情況下,能夠削減用于彈性波諧振器1的材料。另外,第一共用匯流條7a、第二共用匯流條8a以及第一匯流條3a~第四匯流條6a可以由單層的金屬膜構成,也可以由層疊金屬膜構成。
在此,從彈性波傳播方向觀察,將第一idt電極3的相鄰的電極指彼此交叉的部分的長度作為第一idt電極3的交叉寬度。同樣地,從彈性波傳播方向觀察,將第二idt電極4~第四idt電極6各自中相鄰的電極指彼此重疊的部分的長度作為第二idt電極4~第四idt電極6各自的交叉寬度。
此時,優(yōu)選與第一idt電極3和第三idt電極5的交叉寬度的合計尺寸相比,第一共用匯流條7a的長度尺寸更大。進而,優(yōu)選與第二idt電極4和第四idt電極6的交叉寬度的合計尺寸相比,第二共用匯流條8a的長度尺寸更大。在該情況下,能夠縮短第一idt電極3~第四idt電極6的各第一電極指3b~6b和各第二電極指3c~6c。因而,能夠更進一步減小第一idt電極3~第四idt電極6的電阻。
也可以是,與第一共用匯流條7a和第二共用匯流條8a的電阻相比,第一反射器9的電阻更小。更具體地,例如可以是,與第一反射器9的全部的電極指9b的體積的合計相比,第一共用匯流條7a和第二共用匯流條8a各自的體積更小。除了第一共用匯流條7a和第二共用匯流條8a的電阻小以外,第一反射器9的電阻也小,所以能夠更進一步減小插入損耗。進而,能夠促進彈性波諧振器1的小型化。
另外,在本實施方式中,第一匯流條3a和第三匯流條5a與第二反射器17連接,第二匯流條4a和第四匯流條6a與第三反射器18連接。進而,第三匯流條5a和第四匯流條6a與第二信號端子12b連接。彈性波諧振器1的結構不限定于上述結構,只要第一匯流條3a~第四匯流條6a電連接即可。
第一信號端子12a只要與第一反射器9電連接即可,也可以不與第一反射器9直接連接。不過,通過第一信號端子12a與第一反射器9連接,從而能夠促進彈性波諧振器1的小型化。
圖4是示出第二實施方式涉及的彈性波諧振器的電極構造的示意性俯視圖。
彈性波諧振器21與第一實施方式的不同點在于,第一反射器29具有共用匯流條延長部29d,以及第二反射器27和第三反射器28分別具有第一共用連接部27d和第二共用連接部28d。關于上述以外的方面,彈性波諧振器21與第一實施方式的彈性波諧振器1具有相同的結構。
更具體地,共用匯流條延長部29d在第一反射器29中配置在將第一共用匯流條7a和第二共用匯流條8a在長度方向上延長的位置。共用匯流條延長部29d延伸為對第一反射器29的全部的電極指29b進行連接。共用匯流條延長部29d對第一共用匯流條7a和第二共用匯流條8a進行連接。
像這樣,第一反射器29的全部的電極指29b經(jīng)由共用匯流條延長部29d與第一共用匯流條7a和第二共用匯流條8a連接。因而,能夠有效地增加傳遞信號的路徑,且能夠更進一步減小布線電阻。因此,能夠更進一步減小插入損耗。
上述第一共用連接部27d延伸為對第二反射器27的全部的電極指27b進行連接。同樣地,上述第二共用連接部28d延伸為對第三反射器28的全部的電極指28b進行連接。在本實施方式中,第一共用連接部27d和第二共用連接部28d分別在第一共用匯流條7a和第二共用匯流條8a的延長線上延伸。另外,第一共用連接部27d和第二共用連接部28d的配置不限定于上述配置。
上述全部的電極指27b和全部的電極指28b分別通過第一共用連接部27d和第二共用連接部28d進行連接,因此能夠減小第二反射器27和第三反射器28的電阻。因而,能夠有效地減小彈性波諧振器21的布線電阻。
在第一實施方式和第二實施方式中分別示出了彈性波諧振器1和彈性波諧振器21,本發(fā)明還能夠應用于使用了這些彈性波諧振器的帶通型濾波器、雙工器等。
圖5是第三實施方式涉及的帶通型濾波器的電路圖。
帶通型濾波器30是具有輸入端子32、輸出端子33、多個串聯(lián)臂諧振器s31~s34以及多個并聯(lián)臂諧振器p31~p33的梯型濾波器。從輸入端子32輸入信號,從輸出端子33輸出信號。
更具體地,多個串聯(lián)臂諧振器s31~s34彼此串聯(lián)地連接在輸入端子32與輸出端子33之間。在多個串聯(lián)臂諧振器s31~s34和多個并聯(lián)臂諧振器p31~p33之中,串聯(lián)臂諧振器s31配置在最靠近輸入端子32側。串聯(lián)臂諧振器s31是具有第一實施方式的彈性波諧振器1的結構的彈性波諧振器。串聯(lián)臂諧振器s31相當于本發(fā)明中的第一濾波器部,多個串聯(lián)臂諧振器s32~s34和多個并聯(lián)臂諧振器p31~p33相當于本發(fā)明中的第二濾波器部。
在串聯(lián)臂諧振器s31與串聯(lián)臂諧振器s32之間的連接點與接地電位之間,連接有并聯(lián)臂諧振器p31。在串聯(lián)臂諧振器s32與串聯(lián)臂諧振器s33之間的連接點與接地電位之間,連接有并聯(lián)臂諧振器p32。在串聯(lián)臂諧振器s33與串聯(lián)臂諧振器s34之間的連接點與接地電位之間,連接有并聯(lián)臂諧振器p33。
帶通型濾波器30包括具有上述彈性波諧振器1的結構的串聯(lián)臂諧振器s31,因此能夠減小布線電阻。因而,能夠減小插入損耗。進而,因為串聯(lián)臂諧振器s31配置在最靠近輸入端子32側,所以能夠有效地抑制非線性失真。
另外,只要多個串聯(lián)臂諧振器s31~s34和多個并聯(lián)臂諧振器p31~p33中的至少一個諧振器具有本發(fā)明中的彈性波諧振器的結構即可。此外,帶通型濾波器30不限于梯型濾波器。帶通型濾波器30只要包括具有本發(fā)明中的彈性波諧振器的結構的第一濾波器部和第一濾波器部以外的至少一個第二濾波器部即可。
圖6是第四實施方式涉及的雙工器的電路圖。
雙工器40具有第一帶通型濾波器40a和通帶與第一帶通型濾波器40a不同的第二帶通型濾波器40b。雙工器40具有天線端子45,天線端子45與第一帶通型濾波器40a和第二帶通型濾波器40b連接,且與天線連接。在雙工器40中,第一帶通型濾波器40a是發(fā)送濾波器,第二帶通型濾波器40b是接收濾波器。
第一帶通型濾波器40a與第三實施方式的不同點在于,配置在最靠近天線端子45側的串聯(lián)臂諧振器s44是具有第一實施方式的彈性波諧振器1的結構的彈性波諧振器。關于上述以外的方面,第一帶通型濾波器40a具有與第三實施方式的帶通型濾波器30相同的結構。在第一帶通型濾波器40a中,除了串聯(lián)臂諧振器s31以外,串聯(lián)臂諧振器s44也相當于本發(fā)明中的第一濾波器部。
第二帶通型濾波器40b具有輸出端子44、縱向耦合諧振器型彈性波濾波器46以及諧振器47、48??v向耦合諧振器型彈性波濾波器46連接在天線端子45與輸出端子44之間。諧振器47連接在天線端子45與縱向耦合諧振器型彈性波濾波器46之間。諧振器48連接在諧振器47與縱向耦合諧振器型彈性波濾波器46之間的連接點與接地電位之間。
在第二帶通型濾波器40b中,諧振器47配置在最靠近天線端子45側。諧振器47是具有與第一實施方式的彈性波諧振器1相同的結構的彈性波諧振器。諧振器47相當于本發(fā)明中的第一濾波器部。諧振器48和縱向耦合諧振器型彈性波濾波器46相當于本發(fā)明中的第二濾波器部。
在本實施方式中,第一帶通型濾波器40a和第二帶通型濾波器40b分別具有第一濾波器部。除此之外,上述各第一濾波器部分別配置在最靠近共同連接第一帶通型濾波器40a和第二帶通型濾波器40b的天線端子45側的位置。因此,能夠有效地抑制非線性失真。進而,與第一實施方式同樣地,能夠減小布線電阻,且能夠減小插入損耗。
另外,第一帶通型濾波器40a和第二帶通型濾波器40b中的至少一方具有至少一個上述第一濾波器部即可,第一帶通型濾波器40a和第二帶通型濾波器40b的電路結構沒有特別限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