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fā)明涉及照明技術領域,尤其涉及一種總線照明智能控制裝置。
背景技術:
我國照明用電約占總發(fā)電量的25%左右,且以低效照明為主,因此成為終端節(jié)電的主要對象之一。照明用電大都屬于峰時用電,由此可見,照明節(jié)電具有節(jié)約電量和緩解高峰用電的雙重作用。隨著現(xiàn)代辦公大樓巨型化,工作時間彈性化、人類物質文化生活多樣化和人口老齡化,需要營造快適、便捷、安全、高效的照明環(huán)境和氣氛,從而促進了照明控制系統(tǒng)向高效節(jié)能和智能化的方向發(fā)展。智能照明控制系統(tǒng)與傳統(tǒng)照明控制系統(tǒng)相比,在控制方式、照明方式、管理方式以及節(jié)能方面等均有不少優(yōu)點。智能照明控制采用調光模塊,通過燈光的調光在不同使用場合產生不同的燈光效果,營造不同的舒適的視覺氛圍。在控制上采用低壓二次小信號控制,控制方式多、功能強、范圍廣,自動化程度高,但是,現(xiàn)有的智能控制裝置散熱效果差,容易影響使用壽命,為此,我們提出了一種總線照明智能控制裝置來解決上述問題。
技術實現(xiàn)要素:
本發(fā)明的目的是為了解決現(xiàn)有技術中存在的缺點,而提出的一種總線照明智能控制裝置。
為了實現(xiàn)上述目的,本發(fā)明采用了如下技術方案:
一種總線照明智能控制裝置,包括底板,所述底板的上端固定有殼體,所述殼體內設有放置腔,所述放置腔內的底部固定有承載架,所述放置腔內的相對側壁內固定有輸送管,所述輸送管的一側等間距固定有多個噴管,所述噴管的一端貫穿放置腔的側壁并延伸至放置腔內,所述輸送管的另一側連接有連接管,所述連接管的一端貫穿放置腔的側壁并延伸至殼體的一側,所述殼體上固定有安裝板,所述安裝板的一側設有控制面板,所述殼體的兩側均設有固定塊,所述固定塊的一側鉸接有轉動框,所述殼體的兩端側壁上均轉動連接有第一氣缸,所述第一氣缸的活塞桿末端轉動連接在轉動框的下端,所述轉動框上設有調節(jié)裝置,所述調節(jié)裝置上固定有鼓風機,所述鼓風機的下端連接有排風管,且排風管和連接管相對應。
優(yōu)選地,所述調節(jié)裝置包括設置在轉動框上的移動塊,所述轉動框上設有開口,所述移動塊貫穿開口,所述開口的相對側壁上均設有滑槽,所述移動塊的兩側均設有滑塊,且滑塊位于滑槽內,所述轉動框的一側固定有第二氣缸,所述第二氣缸的活塞桿貫穿轉動框并固定在移動塊的一側。
優(yōu)選地,所述安裝板通過螺栓固定在殼體的一側。
優(yōu)選地,所述殼體的上端設有兩個相互平行的照明燈具。
優(yōu)選地,所述底板的下端設有墊塊。
優(yōu)選地,所述殼體的相對側壁上均設有透氣孔。
優(yōu)選地,所述承載架采用耐高溫材質制成。
本發(fā)明中,將整個裝置放置在合適的位置處,將電器元件安裝在承載架上,利用控制面板進行操控,當殼體內溫度過高時,第一氣缸通過活塞桿的伸縮帶動轉動框轉動,將鼓風機下端的排風管插入連接管內,鼓風機通過連接管和噴管將風力送入放置腔內,從而進行散熱處理,當殼體的溫度過高時,第一氣缸通過活塞桿的伸縮帶動轉動框轉動至傾斜的位置,第二氣缸通過活塞桿的伸縮帶動移動塊以及鼓風機移動,繼而對殼體外側進行散熱處理,本發(fā)明通過鼓風機、氣缸、調節(jié)裝置以及噴管的結合,實現(xiàn)了對智能控制裝置的內部和外部的散熱處理,大大提高了散熱的效果,適宜推廣。
附圖說明
圖1為本發(fā)明提出的一種總線照明智能控制裝置的結構示意圖;
圖2為本發(fā)明提出的一種總線照明智能控制裝置的側視圖;
圖3為本發(fā)明提出的一種總線照明智能控制裝置的調節(jié)裝置結構示意圖。
圖中:1轉動框、2鼓風機、3第一氣缸、4輸送管、5噴管、6殼體、7固定塊、8連接管、9承載架、10底板、11安裝板、12控制面板、13滑塊、14滑槽、15第二氣缸、16移動塊。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將結合本發(fā)明實施例中的附圖,對本發(fā)明實施例中的技術方案進行清楚、完整地描述,顯然,所描述的實施例僅僅是本發(fā)明一部分實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實施例。
參照圖1-3,一種總線照明智能控制裝置,包括底板10,起承載作用,底板10的上端固定有殼體6,殼體6內設有放置腔,放置腔內的底部固定有承載架9,放置腔內的相對側壁內固定有輸送管4,輸送管4的一側等間距固定有多個噴管5,噴管5的一端貫穿放置腔的側壁并延伸至放置腔內,輸送管4的另一側連接有連接管8,連接管8的一端貫穿放置腔的側壁并延伸至殼體6的一側,殼體6上固定有安裝板11,安裝板11的一側設有控制面板12,殼體6的兩側均設有固定塊7,固定塊7的一側鉸接有轉動框1,殼體6的兩端側壁上均轉動連接有第一氣缸3,第一氣缸3通過活塞桿的伸縮帶動轉動框1轉動,將鼓風機2下端的排風管插入連接管8內,鼓風機2通過連接管8和噴管5將風力送入放置腔內,從而進行散熱處理,第一氣缸3的活塞桿末端轉動連接在轉動框1的下端,轉動框1上設有調節(jié)裝置,調節(jié)裝置上固定有鼓風機2,鼓風機2的下端連接有排風管,且排風管和連接管8相對應。
本發(fā)明中,調節(jié)裝置包括設置在轉動框1上的移動塊16,轉動框1上設有開口,移動塊16貫穿開口,開口的相對側壁上均設有滑槽14,移動塊16的兩側均設有滑塊13,且滑塊13位于滑槽14內,轉動框1的一側固定有第二氣缸15,第二氣缸15的活塞桿貫穿轉動框1并固定在移動塊16的一側,第二氣缸15通過活塞桿的伸縮帶動移動塊16以及鼓風機2移動,繼而對殼體2外側進行散熱處理,安裝板11通過螺栓固定在殼體6的一側,殼體6的上端設有兩個相互平行的照明燈具,輔助照明,底板10的下端設有墊塊,殼體6的相對側壁上均設有透氣孔,承載架9采用耐高溫材質制成。
本發(fā)明中,將整個裝置放置在合適的位置處,將電器元件安裝在承載架9上,利用控制面板12進行操控,當殼體6內溫度過高時,第一氣缸3通過活塞桿的伸縮帶動轉動框1轉動,將鼓風機2下端的排風管插入連接管8內,鼓風機2通過連接管8和噴管5將風力送入放置腔內,從而進行散熱處理,當殼體6的溫度過高時,第一氣缸3通過活塞桿的伸縮帶動轉動框1轉動至傾斜的位置,第二氣缸15通過活塞桿的伸縮帶動移動塊16以及鼓風機2移動,繼而對殼體2外側進行散熱處理。
以上,僅為本發(fā)明較佳的具體實施方式,但本發(fā)明的保護范圍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術領域的技術人員在本發(fā)明揭露的技術范圍內,根據(jù)本發(fā)明的技術方案及其發(fā)明構思加以等同替換或改變,都應涵蓋在本發(fā)明的保護范圍之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