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發(fā)動機測試臺中測功機的冷卻系統(tǒng)。
背景技術:
發(fā)動機測試臺架中包含有發(fā)動機、電渦流測功機,油耗儀等設備。在電渦流測功機運行的過程中,利用電磁感應產生渦電流形成制動作用,并把發(fā)動機轉軸輸出的能量轉變?yōu)闊崮埽缓笸ㄟ^冷卻水帶走熱量?,F(xiàn)有冷卻裝置主要由:冷卻水管,位于地表之下用水泥砌成的儲水室,以及位于地表的冷卻水塔。由于水泥導熱性能差,且位于地下的密閉空間,導致自然散熱效果差。需要外置的冷卻水塔以高功率的形式長期運轉進行強制散熱,其能耗非常高、且冷卻水塔機械損耗大。
技術實現(xiàn)要素:
本實用新型要解決的技術問題是提供一種冷卻效率高、能耗低、冷卻水塔機械損耗小的新型電渦流測功機冷卻系統(tǒng)。
為解決上述問題,本實用新型采用的技術方案包括一端與測功機連接的冷卻水管,所述冷卻水管由進水管和出水管組成,所述進水管、出水管上均連接有水泵,其特征在于:所述進水管、出水管另外一端分別與置于室外的入水池、出水池連接,所述入水池、出水池由金屬材料制成、且側面通過第一通道、第二通道連接,所述第一通道、第二通道內分別設置有開度調節(jié)閥門,所述入水池、出水池另外一端連接冷卻塔。
所述的新型電渦流測功機冷卻系統(tǒng),其特征在于:所述進水管與入水池的連接處設有溫度傳感器。
所述的新型電渦流測功機冷卻系統(tǒng),其特征在于:所述進水管的入水口處設有濾網(wǎng)。
本實用新型的新型電渦流測功機冷卻系統(tǒng)優(yōu)點如下:
當溫度傳感器測得的水溫高于30℃時,冷卻塔開始工作,第一通道、第二通道閥門關閉。冷卻塔工作過程中,當溫度傳感器測得的水溫接近環(huán)境溫度且趨于穩(wěn)定的時候,冷卻塔停止工作,第一通道、第二通道內的開度調節(jié)閥門以不同的程度開啟。如此往復循環(huán),可最大化自然散熱,減少冷卻塔開啟的時間和頻率,減小電量的消耗。并且冷卻塔可以間歇性工作,有利于增加冷卻塔的使用壽命。
附圖說明
下面結合附圖和具體實施方式對本實用新型作進一步詳細的說明。
圖1是本實用新型的系統(tǒng)原理圖;
圖2是本實用新型的水池結構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如圖1-2所示,本實用新型的新型電渦流測功機冷卻系統(tǒng),包括一端與測功機1連接的冷卻水管2,所述冷卻水管2由進水管3和出水管4組成,所述進水管3和出水管4分別與測功機1對應的端口連接。所述進水管3、出水管4上均連接有水泵5。所述進水管3、出水管4另外一端分別與置于室外的入水池6、出水池7連接,所述入水池6、出水池7由金屬材料制成、且側面兩端通過第一通道8、第二通道9連接,所述第一通道8、第二通道9內分別設置有開度調節(jié)閥門11,所述入水池6、出水池7另外一端通過管道連接冷卻塔10。
進一步的,所述進水管3與入水池6的連接處設有溫度傳感器12,所述溫度傳感器12用于檢測入水池6內的水溫。所述進水管3的入水口處設有濾網(wǎng)13,所述濾網(wǎng)13用于過濾水中的雜質。
工作原理:
1、當傳感器溫度低于30℃的時候,冷卻水塔不進行工作,所述第一通道、第二通道內的開度調節(jié)閥門處于不同的開度,以達到最大的自然散熱效果。
2、當傳感器測得的水溫高于30℃時,由于此時的冷卻水到達進水溫上限,為了防止進水溫度過高導致測功機受損,因此所述第一通道、第二通道內的開度調節(jié)閥門都關閉,冷卻塔開始工作進行強制散熱。經過冷卻水塔散熱后的水的溫度接近常溫,流入入水池中,盡快促使入水池中的水溫降到接近環(huán)境溫度。當溫度傳感器測得的水溫接近環(huán)境溫度且趨于穩(wěn)定的時候,冷卻塔停止工作,所述第一通道、第二通道內的開度調節(jié)閥門以不同的程度開啟。如此往復循環(huán),可最大化自然散熱,減少冷卻塔開啟的時間和頻率,減小電量的消耗。并且冷卻塔可以間歇性工作,有利于增加冷卻塔的使用壽命。
上述方案中,通過在第一通道、第二通道內的開度調節(jié)閥門設計,其作用如下:
1.通過第一通道、第二通道內的開度調節(jié)閥門不同程度的開啟,實現(xiàn)入水池與出水池中的冷熱水的充分熱傳遞來使自然散熱量最大化;
2.通過第一通道、第二通道內的開度調節(jié)閥門不同程度的開啟,促使入水池與出水池中的冷熱水產生一定的對流運動來加速熱量的散失;
3.通過第一通道、第二通道內的開度調節(jié)閥門不同程度的開啟,讓熱水與儲水桶的金屬外殼的接觸面積最大化來增加散熱;
4.通過第一通道、第二通道內的開度調節(jié)閥門,在保證入水管處溫度低于30攝氏度的情況下,盡可能地縮短冷卻水塔工作的時間以及頻率,由此來節(jié)省電能。
以上所述僅為本實用新型的較佳實施例,并不用以限制本實用新型,凡在本實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則之內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換和改進等,均包含在本實用新型的保護范圍之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