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使得殼體100的形狀保持一致性,扣蓋200的外壁表面需與殼體100外壁形狀相適應,殼體100設置有第一扣接部110,扣蓋200設置有與第一扣接部I1相適配的第二扣接部210,當?shù)诙劢硬?10扣入第一扣接部110 (即扣蓋200扣接于殼體100內(nèi))時,扣蓋200封閉取放口 101,扣蓋200的外壁開設有一用于容納拉蓋300的容納槽201。拉蓋300轉動連接于扣蓋200,拉蓋300為一與容納槽201相適配的薄殼結構,拉蓋300的厚度與容納槽201的深度相筒,拉蓋300的邊沿形狀與容納槽201的邊沿相適應。該殼體翻蓋結構的扣蓋200設置有一拉蓋300,當需要打開扣蓋200時,將拉蓋300從扣蓋200的容納槽201中撥出,通過外拉拉蓋300即可打開扣蓋200,當不需使用打開扣蓋200時,拉蓋300容置于扣蓋200的容納槽201內(nèi),使得殼體100占用體積小,方便電子設備的安放。
[0032]進一步地參見圖3至圖10,容納槽201呈方形,容納槽201的槽底開設有一方形的轉動開口 201a,轉動開口 201a相鄰于容納槽201的其中一側邊設置,拉蓋300對應于轉動開口 201a的內(nèi)壁朝內(nèi)延伸形成有第一轉動凸起310和第二轉動凸起320,第一轉動凸起310和第二轉動凸起320分別凸起延伸形成有第一轉軸311和第二轉軸321,第一轉軸311和第二轉軸321同軸且延伸方向相反,第一轉軸311朝遠離第二轉動凸起320的方向延伸,第二轉軸321朝遠離第一轉動凸起310的方向延伸。
[0033]扣蓋200內(nèi)壁凸起形成有第三轉動凸起220和第四轉動凸起230,第三轉動凸起220對應于第一轉動凸起310設置,第四轉動凸起230對應于第二轉動凸起320設置,第三轉動凸起220開設有與第一轉軸311相適配的第一轉動孔221,第四轉動凸起230開設有與第二轉軸321相適配的第二轉動孔231,第一轉軸311插設于第一轉動孔221中,第二轉軸321插設于第二轉動孔231中。本發(fā)明通過在容納槽201設置有轉動開口 201a,并將第一轉動凸起310和第二轉動凸起320均設置于拉蓋300的內(nèi)壁,第三轉動凸起220和和第四轉動凸起230均設置于扣蓋200的內(nèi)壁,使得扣蓋200與拉蓋300在殼體100內(nèi)轉動連接,避免了上述的各轉動凸起凸出于殼體100外,使得本發(fā)明殼體翻蓋結構占用體積小。優(yōu)選地,第一轉動凸起310和第二轉動凸起320采用完全相同的結構,第三轉動凸起220和第四轉動凸起230采用完全相同的結構。
[0034]進一步地,為了方便從容納槽201內(nèi)撥出拉蓋300,拉蓋300的內(nèi)壁邊沿內(nèi)凹形成有手摳槽301,并且手摳槽301設置于拉蓋300遠離轉動開口 201a的一側,手摳槽301的形狀優(yōu)選為弧形,在需要使用拉蓋300時,人手伸入手摳槽301內(nèi)進而將拉蓋300從容納槽201內(nèi)撥出。
[0035]進一步參照圖11至圖14,取放口 101為一方形開口,取放口 101垂直貫通殼體100并由依次相鄰的第一側壁102、第二側壁103、第三側壁104和第四側壁105包圍而成,扣蓋200為與取放口 101相適應的方殼,扣蓋200具有依次相鄰的第一側邊202、第二側邊203、第三側邊204和第四側邊205,第一側邊202與第一側壁102相對,第四側邊205與第四側壁105相對。第一側壁102靠近于第四側壁105的一端開設有第一樞接孔102a,第三側壁104開設有與第一樞接孔102a同軸的第二樞接孔104a,第一側邊202凸起形成有與第一樞接孔102a相適配的第一樞軸202a,第三側邊204凸起形成有與第二樞接孔104a相適配的第二樞軸204a,并且第一樞軸202a與第二樞軸204a同軸,第一樞軸202a樞接于第一樞接孔102a中,第二樞軸204a樞接于第二樞接孔104a中。同樣地,扣蓋200與殼體100亦在殼體100內(nèi)完成樞接,進一步使得本發(fā)明殼體翻蓋結構占用體積小。
[0036]進一步地,由于殼體100有可能本身較薄,為了方便在殼體100開設第一樞接孔102a和第二樞接孔104a,第一側壁102靠近于第四側壁105的一端凸起形成有第一安裝凸起102b,第一安裝凸起102b的外沿呈圓弧狀,第一樞接孔102a設置于第一安裝凸起102b,第三側壁104靠近于第四側壁105的一端凸起形成有第二安裝凸起104b,第二安裝凸起104b的外沿呈圓弧狀,第二樞接孔105a設置于第二安裝凸起104b。
[0037]為了避免對扣蓋200的轉動形成干涉,第一側邊202靠近于第四側邊205的一端開設有第一轉動槽202b,第三側邊204靠近于第四側邊205的一端開設有第二轉動槽204b,第一安裝凸起102b容置于第一轉動槽205a,第二安裝凸起104b容置于第二轉動槽205b,第一樞軸202a凸設于第一轉動槽202b的內(nèi)壁,第二樞軸204a凸設于第二轉動槽204b的內(nèi)壁。
[0038]進一步地,第二扣接部210包括第一扣接主體211和第二扣接主體212,第一扣接主體211和第二扣接主體212均由扣蓋200內(nèi)壁垂直延伸而成,第一扣接主體211靠近于第一側邊202設置,第一扣接主體211遠離扣蓋200的端部朝向第一側壁102向延伸形成有第一扣接凸臺211a,第一扣接凸臺211a和扣蓋200內(nèi)壁之間形成有第一扣接槽211b,第一扣接槽211b的開口方向朝向第一側壁102。第二扣接主體212靠近于第三側邊204設置,第二扣接主體212遠離扣蓋200的端部朝向第三側壁104延伸形成有第二扣接凸臺212a,第二扣接凸臺212a和扣蓋200內(nèi)壁之間形成有第二扣接槽212b,第二扣接槽212b的開口方向朝向第三側壁104。更為優(yōu)選地,第一扣接主體211和第二扣接主體212采用完全相同的結構。
[0039]第一扣接部110包括第一扣接凸起111和第二扣接凸起112,第一扣接凸起111設置于第一側壁102并與第一扣接槽211b相適配,第二扣接凸起112設置于第三側壁104并與第二扣接槽212b相適配,當扣蓋200扣接于殼體100時,第一扣接凸起111扣入第一扣接槽211b內(nèi),第二扣接凸起112扣入第二扣接槽211b內(nèi)。優(yōu)選地,第一扣接主體111和第二扣接凸起112采用完全相同的結構。
[0040]進一步而言,第一扣接槽211b為延伸方向與第一側邊202相同的方槽,第二扣接槽212b為延伸方向與第三側邊204相同的方槽,為了避免第一扣接凸起111在第一扣接槽211b內(nèi)的滑動,第二扣接凸起112在第二扣接槽212b內(nèi)的滑動,越遠離第四側邊205第一扣接槽211b的寬度越窄,越遠離第四側邊205第二扣接槽212b的寬度越窄,相應地,第一扣接凸起111也呈與第一扣接槽211b相適配的寬度逐漸變窄的條狀結構,第二扣接凸起112也呈與第二扣接槽212b相適配的寬度逐漸變窄的條狀結構。
[0041]進一步而言,為了方便第一扣接凸起111扣入第一扣接槽211b內(nèi),第二扣接凸起112扣入第二扣接槽212b內(nèi),第一扣接凸臺21 Ia朝向第一側壁102的一側設置有第一扣接斜面211c,第一扣接斜面21 Ic朝向第一扣接凸臺21 Ia遠離扣蓋200的一端傾斜,第二扣接凸臺212a朝向第三側壁104的一側設置有第二扣接斜面212c,第二扣接斜面212c朝向第二扣接凸臺212a遠離扣蓋200的一端傾斜。
[0042]進一步而言,第一側壁102凸起延伸形成有第一臺階102c,第一臺階102c距殼體100外壁的距離等于扣蓋200的厚度,第三側壁104凸起延伸形成有第二臺階104c,第二臺階104c距殼體100外壁的距離等于扣蓋200的厚度,當扣蓋200扣接于殼體100時,扣蓋200的內(nèi)壁抵壓于第一臺階102c和第二臺階104c,第一臺階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