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具有背面端子的電聲變換裝置的制作方法
技術(shù)領(lǐng)域:
本發(fā)明涉及電聲變換裝置,詳細地說,涉及備有背面端子的電聲變換裝置。
近來,隨著便攜式電話機等移動通信設(shè)備的小形化與薄形化,也顯著地促進了這類通信設(shè)備的揚聲器與受話器等所用的電聲變換裝置的小形化與薄形化。
作為這類電聲變換裝置有特開平10-164693號公報中所公開的動態(tài)型的,在這種動態(tài)型的電聲變換裝置的背面安裝有經(jīng)彎曲加工的彈性材料制的兩個接點片部件,這兩個接點片部件前端的各個接點則用來與連接器的電極作彈性相接(第一先有例)。在特開平11-355409號公報所描述的動態(tài)型受話器中,于此受話器的背面偏心位置平行地設(shè)置有兩個表面電極(第二先有例)。此外,在特開平11-27777號公報中描述到在盤型送話器平坦的上表面上設(shè)置正極端子,而在包圍此盤形送話器的金屬密封件的環(huán)形上端表面中則設(shè)有負極端子(第三先有例)。
但此第一先有例由于將經(jīng)彎曲加工的彈性材料用作安裝于電聲變換裝置背面上的接點片部件,對此接點片部件的安裝位置精度就會產(chǎn)生彈性材料特有的不可避免的較大偏差。由于此種安裝位置精度的偏差,從電聲變換裝置的前端表面(下端表面)到接點片部件的接點的垂直長度,即包含接點片部件的電聲變換裝置的高度尺寸,難以保持一定,結(jié)果與通信設(shè)備內(nèi)所設(shè)連接器方的電極的相對位置難以保持一定,由此可知接點片部件的接點與連接器方電極的接點壓力難以恒定。
第二先有例由于是把平行的兩個表面電極設(shè)在受話器背面偏心處,在將此受話器組裝到通信設(shè)備中時,裝于設(shè)備一方中連接器側(cè)的電極與受話器側(cè)兩個表面電極的位置關(guān)系就需要高精度地確定。結(jié)果,為了提高受話器相對于通信設(shè)備的安裝位置精度而不得不采用復雜的定位結(jié)構(gòu),顯然這將提高通信設(shè)備的成本。
再有,在第三先有例中,由于是把負極端子設(shè)在包圍盤型送話器的金屬密封件的環(huán)形上端表面中,由于此金屬密封件,可知送話器的外形將大形化。
本發(fā)明是在考慮到以上各情形下面提出的,目的在于提供易促進小形化、薄形化的具有背面端子的電聲變換裝置。
本發(fā)明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這樣的具有背面端子的電聲變換裝置,它能高精度地將高度尺寸不變地確定。
本發(fā)明的又一目的在于提供這樣的具有背面端子的電聲變換裝置,它在組裝到通信設(shè)備中時不具有方向性而能改進對通信設(shè)備的安裝性。
本發(fā)明的再一目的在于提供這樣的具有背面端子的電聲變換裝置,它能將導電橡膠用于連接器方的電極或把彈性材料制的接點部件用于連接器方的電極。
現(xiàn)在參考
本發(fā)明的具有背面端子的電聲變換裝置。敘述中用到了圖中的標號,這是為了幫助理解本發(fā)明的內(nèi)容而并無將內(nèi)容局限于圖例之意。
本發(fā)明的具有背面端子的電聲變換裝置(以下簡稱“電聲變換裝置”)中,作為其磁路結(jié)構(gòu)元件的軛鐵3的背面至少有一部分是作為暴露于外部的露出面33而形成的,在此露出面33上多處配備有與連接器方的電極作電連接的背面端子81、82,此背面端子81、82與插入上述磁路結(jié)構(gòu)元件形成的磁路內(nèi)間隙G中的音圈6的端部電連接。此電聲變換裝置通過背面端子81、82和與此背面端子81、82電連接的連接器方的電極,相對于音圈6進行電信號的收發(fā)。
在此電聲變換裝置中,配備有背面端子81、82的露出面33既可由軛鐵3的整個背面形成,也可由軛鐵3背面的一部分形成,但不論是哪一種情形,上述背面端子81、82都應(yīng)該是在不從上述露出面33的表面區(qū)域突出的狀態(tài)下配置于此露出面33上的若干處。這樣就不會有因為背面端子81、82從露出面33的表面區(qū)域突出而致該電聲變換裝置的外形大形化的問題。
上述背面端子81、82最好是由形成于重合到前述露出面33上的接線板7表面上的表面電極構(gòu)成。這樣,由于露出面33上的背面端子81、82的高度位置與接線板7的厚度相稱而能高精度地確定,于是從該電聲變換裝置的前端面(下端面)到背面端子81、82的垂直長度,即包含背面端子的電聲變換裝置的高度尺寸能夠高精度地恒定地確定。于是,與設(shè)于通信設(shè)備內(nèi)的連接器方的電極的相對位置關(guān)系能保持恒定,面背面端子81、82與連接器方電極的接點壓力也易確定為恒定的。
本發(fā)明的電聲變換裝置在前述軛鐵3的背面上具有前述的露出面33和在此露出面33的鄰接處位于比此露出面33低處的凹入面35,上述接線板7成整體地具備有配置于上述凹入面35中的突片部72,在此突片部72的表面上則形成有通過前述接線板7中形成的接線圖85、86對上述背面端子81、82在電氣上為短路的焊盤83、84,同時最好在此焊盤83、84上由焊錫焊接上前述音圈6的端部。這樣,由于音圈6的端部的焊接處位于低于露出面33的凹入面35中所具備的焊盤83、84上,這種焊錫焊接處就不會突出到露出面33的上方。因此,此電聲變換裝置的高度尺寸不會比從上述電聲變換裝置的前端面(下端面)到背面端子的垂直長度更長,這一事實能有效地控制電聲變換裝置的背部高度而促進其薄形化。
本發(fā)明的電聲變換裝置在上述軛鐵3的背面形成為在俯視圖中為圓形的同時,在此背面的中央部中相區(qū)分地形成出上述露出面33,而最好在此露出面的周圍使上述凹入面35相區(qū)分開地形成環(huán)狀。這樣就能把具有焊盤的接線板7的突片部72配置到位于露出面33周圍的凹入面35上的任意位置處。于是可以提高突片部72設(shè)置位置的自由度。
本發(fā)明的上述電聲裝置具有各為兩個的前述的背面端子81、82與上述的焊盤83、84,而將使得相應(yīng)的背面端子81、82和焊盤83、84在電氣上為短路的前述接線圖85、86形成于前述接線板7的背面,此接線板7的背面則最好通過粘合層接合到前述軛鐵3的背面上。這樣,由于此各兩個的背面端子81、82和焊盤83、84通過接線板7背面上的接線圈85、86在電氣上短路,就能任意地確定需要相互絕緣的兩個背面端子81、82的形狀。
在本發(fā)明的電聲變換裝置中,分別配置于上述露出面33多處的多個前述的背面端子81、82最好是由相互同心排列的圓形或圓環(huán)狀表面電極構(gòu)成。這樣,由于這多個背面端子81、82不具有方向性,就可以改進將此電聲變換裝置組裝到通信設(shè)備中時的安裝性,同時可以簡化用于使此電聲變換裝置在通信設(shè)備中定位的機構(gòu)。
在本發(fā)明的電聲變換裝置中,當背面端子81、82是由重合到軛鐵3的背面的露出面33上的接線板7表面上形成的表面電極構(gòu)成時,作為與此背面端子電連接的連接器方的電極可以采用由導電橡膠端面形成的電極。此時,可以只需使導電橡膠端面與背面端子作彈性接觸。此外,在上述情形下,也可以把由接點片部件上所具備的接點形成的電極用作連接器方的電極。這時也只需使接點與背面端子作彈性接觸。
如上所述,根據(jù)本發(fā)明,由于將背面端子于軛鐵背面上設(shè)置成不從此背面的表面區(qū)突出,從而易于促進電聲變換裝置的小形化、薄形化。此外,由于把背面端子設(shè)在重合于軛鐵背面的接線板的表面上,就能高精度地使電聲變換裝置的高度尺寸保持恒定,這一結(jié)果能使與連接器方的電極的接點壓力保持恒定,可有效地提高接觸穩(wěn)定性。還由于多個背面端子是相互同心地配置,在組裝到通信設(shè)備內(nèi)時不存在方向性,因而可以改善對通信設(shè)備的安裝性。再有,由于可把導電橡膠用作連接器方的電極,或是可把彈性材料制作的接點片部件或由彈性材料彈性勢能的接點片部件用作連接器方的電極,因而可以提高與連接器方電極的組合自由度。
本發(fā)明的電聲變換裝置顯然既可以用作送話器,也可以用作受話器。
圖1是概示本發(fā)明實施形式的電聲變換裝置的平面圖。
圖2是破開圖1的電聲變換裝置一部分的示意性側(cè)視圖。
圖3概示沿圖1中III-III線的部分放大示意斷面圖。
圖4是示明接線板表面的平面圖。
圖5是示明接線板背面的平面圖。
圖6是示明電聲變換裝置與連接器的分解斜視圖。
圖7是示明電聲變換裝置與連接器組裝狀態(tài)的主要部分的說明圖。
圖8是示明背面端子與連接器方的電極的接觸狀態(tài)的說明圖。
圖9是示明電聲變換裝置和另一連接器的分解斜視圖。
圖10是示明電聲變換裝置和又另一連接器的分解斜視圖。
圖11是示明電聲變換裝置和又另一連接器的分解斜視圖。
圖12是示明電聲變換裝置和又另一連接器的分解斜視圖。
圖13是從斜下方觀察圖12的連接器的示意性斜視圖。
圖14是示明電聲變換裝置和又另一連接器的分解斜視圖。
圖15是示明電聲變換裝置和又另一連接器的分解斜視圖。
圖16是示明電聲變換裝置和又另一連接器的分解斜視圖。
圖17是從下面觀察圖16的連接器的平面圖。
圖中各標號的意義如下3,軛鐵;6,音圈;7,接線板;11~18,接點片部件;11a、12a、13a、14a、15a、16a、17a、18a,連接器方的電極;33,露出面;35,凹入面;72,突片部;81、82,背面端子;83、84,焊盤;85、86,接線圖;93~97,導電橡膠;93a,連接器方的電極;A,電聲變換裝置;B,連接器;G,磁路內(nèi)間隙。
圖1為本發(fā)明實施形式的電聲變換裝置的示意性平面圖,圖2是破開圖1的電聲變換裝置一部分的示意性側(cè)視圖,圖3概示沿圖1中III-III線的部分放大示意斷面圖,圖4是示明接線板表面的平面圖,圖5是示明接線板背面的平面圖。
如圖3所示,圖例中的電聲變換裝置A是動態(tài)型的,它配備有磁鐵1、極片2、俯視圖為圓形的軛鐵3、振動板5與設(shè)于振動板5中的音圈6。從圖1~3可知,在軛鐵3的中央部設(shè)有俯視圖為圓形的突出部31,此突出部31的內(nèi)側(cè)的凹部32中置納有磁鐵1和極片2等。此電氣音響變換裝置A的磁路結(jié)構(gòu)元件包括上述的磁鐵1與極片2和軛鐵3,而前述音圈6便插入由這些結(jié)構(gòu)元件形成的磁路間隙G中。
在軛鐵3的突出部31的上面形成了作為暴露到外部的露出面33,與此相反,在突出部31周圍的圓環(huán)部34的上面則形成了位于露出面33低處的凹入面35。于是,軛鐵3的背面在中央部的露出面33和此露出面33的鄰接處區(qū)分出位于比此露出面33低的位置處的凹入面35。此凹入面35只有一部分露出,而其他部分上則以布36貼附。
在遍及上述露出面33與凹入面35的露出部分上配備有撓性的接線板(以下稱為“FPC”)7。如圖4與5所示,F(xiàn)PC7成整體地配備有圓形部71和從此圓形部71圓周方向一處突出的略呈短的突片部72。再如圖4所示,在圓形部71的表面中央形成有圓形的背面端子81,同時在此背面端子81的周圍形成同心的圓形環(huán)狀的另一背面端子82。與此相反,在突片部72的前端部表面上則形成有焊盤83、84。在圖5中,于FPC7的背面從圓形部71經(jīng)過突片部72形成了兩個系列的接線圖85、86,其中一方的接線圖85的一端與另一端分別通過通孔85a、85b同中央背面端子81與單側(cè)的焊盤83作電連接,而另一方的接線圖86的一端與另一端則分別經(jīng)通孔86a、86b同第一背面端子82的另一側(cè)的焊盤84作電連接。
對于圖4與5所示的FPC7,形成于圓形部71表面上的兩個背面端子81、82以及于突片部72表面上形成的焊盤83、84,是由鍍金箔等良導體形成的表面電極構(gòu)成。
如圖1~3所示,上述的FPC7的圓形部71重合到軛鐵3的圓形露出面33之上而它的突片部72則重合到軛鐵3的凹入面35的露出部分。突片部72的根部按照沿著突出部31與圓環(huán)部34級差的形狀曲折。于FPC7的背面形成了覆蓋接線圖85、86的絕緣層。將熱壓附型的雙面粘合帶用作將FPC7固定于軛鐵3上的裝置,借助此雙面粘合帶的粘接層,使FPC7與軛鐵3接合。FPC7的圓形部71的大小要不從露出面33突出。這樣,兩個背面端子81、82也都以不從露出面33的表面區(qū)突出的狀態(tài)設(shè)于露出面33上。
上述音圈6的音圈線的兩端分別由焊錫焊接成與前述兩個焊盤83、84電連接。在圖2與圖3中,87表示這些焊接處,這些焊接處87的頂部位于比上述露出面33低的位置處。此外,為了將音圈線6的音圈線末端引出到軛鐵3的外側(cè)而采用的迂回結(jié)構(gòu),則是周知的,這里略去了圖示。
在以上說明的電聲變換裝置A中,兩個背面端子81、82以不從由軛鐵3背面一部分形成的露出面33的表面區(qū)域突出的狀態(tài),配備于此露出面33的兩處。此外,這兩個背面端子81、82是由重合到露出面33上的FPC7的圓形部71表面上所形成的表面電極構(gòu)成。因此,電聲變換裝置A的外形尺寸至多能成為軛鐵3的外形尺寸,它的高度尺寸不過是包含背面端子81、82的層厚的FPC7的厚度與軛鐵3的高度相加的尺寸,而且,軛鐵3的下端與背面端子81、82之間的垂直長度是以高精度地保持恒定。這樣,電聲變換裝置A在組裝到未圖示的通信設(shè)備中時,由于背面端子81、82的位置一定,可以確保通信設(shè)備與連接器方的電極(未圖示)與背面端子81、82的相對位置關(guān)系一定,而易將這些接點壓力保持恒定。
在以上所述的實施形式的電聲變換裝置A中雖然配備有兩個背面端子81、82,但背面端子數(shù)并不限定于兩個。
圖6是示明上述電聲變換裝置A和用來與之組合的連接器B的分解斜視圖,圖7是示明這兩者組合起狀態(tài)下的主要部件的說明圖,圖8是背面端子81、82與連接器方的電極93a接觸狀態(tài)的說明圖。圖6中所示的連接器B是在具有能嵌合到電聲變換裝置A的軛鐵3外周部中周壁91的外殼9的上板部92之中,保持著具有從此上板部92的上下兩側(cè)突出形狀的導電橡膠93,而將此導電橡膠93的上端面與下端面形成電極93a、93b。電路則沿導電橡膠93的厚度方向取向。
連接器B通過將上述外殼9的周壁91嵌合到軛鐵3的外周部上而安裝到電聲變換裝置A之上。當連接器B安裝到電聲變換裝置A上時,如圖7例示,由導電橡膠93的下端面形成的電極93a借助彈力跨接著兩個背面端子81、82。此時,由于導電橡膠93是按其厚度方向規(guī)定電路的方向,這兩個背面端子81、82便不會因?qū)щ娤鹉z93短路。此外,外殼9在安裝到便攜式電話機等通信設(shè)備上時,形成于通信設(shè)備方的接線板100上的電極圖形便與由導電橡膠93的上端面形成的電極93b作彈性連接。據(jù)圖3可以類推,由于電聲變換裝置A的兩個背面端子81、82是同心排列,當導電橡膠方的電極93a如圖例中的情形沿橫向長度跨接背面端子81、82時,以及在圖中未示明的其他狀態(tài)例如電極93a傾斜等而成為縱長形式時,而能得到相同的連接狀態(tài)。于是,電聲變換裝置A的兩個背面端子81、82與導電橡膠93的電極93a的位置關(guān)系不存在方向性的問題。
圖9示明上述電聲變換裝置A和與之組合用的號一連接器B的分解斜視圖。此圖中的連接器B,在電聲變換裝置A的具有能嵌合到軛鐵3外周部上的周壁的外殼9的上板部92中,保持著具有由此上板部92上下兩側(cè)突出形狀的圓柱狀導電橡膠94和與后者按同心位置設(shè)置的圓筒狀導電橡膠95,此導電橡膠94、95的下端面與上端面形成為電極。圓柱狀導電橡膠94與圓形背面端子81具有大致相同的直徑,而圓筒狀的導電橡膠95則具有與圓環(huán)狀的背面端子82有大致相同的內(nèi)徑與外徑。
圖9的連接器B通過將其外殼9的周壁91嵌合到軛鐵3的外周部上而安裝到電聲變換裝置A上。在這樣地將連接器B安裝到電聲變換裝置A上時,圓柱狀導電橡膠94的下端面的電極與圓形背面端子81作彈性接觸,而圓筒狀導電橡膠95的下端面的電極則與圓環(huán)狀背面端子82彈性接觸。這種情形下,電聲變換裝置A的兩個背面端子81、82與兩個導電橡膠94、95的各電極的位置關(guān)系也不存在方向性問題。
圖10為示明上述電聲變換裝置A和與其組合用的又另一連接器B的分解斜視圖。此圖中的連接器B,在電聲變換裝置A的具有可嵌合到軛鐵3外周部上的周壁91的外殼9的上板部92中,保持著具有從此上板部92的上下兩側(cè)突出形狀的一個圓柱狀導電橡膠96和設(shè)在后者周圍三處的三個圓柱狀導電橡膠97,將這些導電橡膠96、97的下端面與上端面形成為電極。
圖10的連接器B通過將其外殼9的周壁91嵌合到軛鐵3的外周部上而安裝到電聲變換裝置A上。在這樣地將連接點B安裝到電聲變換裝置A上后,中央的圓柱狀導電橡膠96下端面的電極便同圓形的背面端子81作彈性接觸,而上述三個圓柱狀導電橡膠97下端面的電極則與圓環(huán)狀背面端子82作彈性接觸。這種情形下電聲變換裝置A的兩個背面端子81、82與兩個導電橡膠96、97的各電極的位置關(guān)系也不存在方向性的問題。
圖11是示明上述電聲變換裝置A和與其組合用的又另一連接器B的分解斜視圖。在此圖的連接器B中,于電聲變換裝置A的具有可嵌合到軛鐵3突出部31外周部上的周壁91a的外殼9的上板部92中,保持著具有從此上板部92上下兩側(cè)突出形狀的一個圓柱狀導電橡膠96和設(shè)于后者周圍三處的三個圓柱狀導電橡膠件97,以這些導電橡膠96、97的下端面和上端面形成電極。
圖11的連接器B通過將其外殼9的周壁91嵌合到軛鐵3的突出部31的外周部上而安裝到電聲變換裝置A上。在將連接器B這樣地安裝到電聲變換裝置A上后,中央的圓柱狀導電橡膠96的下端面電極便與圓環(huán)狀背面端子彈性接觸。此種情形下的電聲裝置A的兩個背面端子81、82與兩個導電橡膠96、97的各電極的位置關(guān)系也不存在方向性問題。
圖12示明上述電聲變換裝置A和與其組合用的又另一連接器B的分解斜視圖,圖13是從斜下方觀察連接器B時的示意性斜視圖。此圖中的連接器B中,于箱形外殼10的兩處突出地設(shè)置著由板簧組成的接點片部件11、12,而把這些接點片部件11、12上具備的接點形成為電極11a、12a。此連接器B在裝設(shè)于通信設(shè)備方的接線板100的狀態(tài)下時,如圖12所示,使上述電極11a、12a分別與兩上背面端子81、82作彈形接觸。這種情形下的電聲變換裝置A的兩個背面端子81、82與兩個電極11a、12a的位置關(guān)系也不存在方向性問題。
圖14是示明上述電聲變換裝置A和與其組合用的又另一連接器B的分解斜視圖。此圖中的連接器B中,于箱形外殼10的兩處突出地設(shè)置著由螺簧組成的接點片部件13、14,以這些接點片部件13、14的前端具備的接點形成電極13a、14a。此連接器B在裝設(shè)于通信設(shè)備方的接線板100上的狀態(tài)下時,如圖14所示,使上述電極13a、14a分別與兩個背面端子81、82彈性接觸。這種情形下的電聲變換裝置A的兩個背面端子81、82與兩個電極13a、14a的位置關(guān)系也不存在方向性問題。
圖15示明上述電聲變換裝置A和與其組合用的又另一連接器B的分解斜視圖。在此圖的連接器B中,于箱形外殼10的兩處突出地設(shè)置有由螺簧等彈性體沿突出方向作彈性加力的球狀接點片部件15、16,以此接點片部件15、16的頂部處具備的接點形成電極15a、16a。此連接器B在裝設(shè)于通信設(shè)備方的接線板100上時,如圖15所示,使上述電極15a、16a分別與兩個背面端子81、82彈性接觸。這種情形下的電聲變換裝置A的兩個背面端子81、82和兩個電極15a、16a的位置關(guān)系也不存在方向性問題。
圖16是示明上述電聲變換裝置A和與其組合用的又另一連接器的分解斜視圖,圖17為從下方觀察連接器B的平面圖。在此圖的連接器B中,于外殼20內(nèi)設(shè)有相互沿反向突出的板狀接點片部件17和圓弧狀接點片部件18,以此各個接點片部件17、18各端部上具備的接點形成電極17a、18a。此連接器B在裝設(shè)于通信設(shè)備方的接線板100上的狀態(tài)下,如圖16所示,使上述電極17a、18a分別與兩個背面端子81、82作彈性接觸。這種情形下的電聲變換裝置A的兩個背面端子81、82與兩個電極17a、18a的位置關(guān)系也不存在方向性問題。
在圖1~17中,為簡化說明,對于相對或相當?shù)牟糠指揭韵嗤臉颂枴?br>
權(quán)利要求
1.一種具有背面端子的電聲變換裝置,其特征在于,作為其磁路結(jié)構(gòu)元件的軛鐵背面的至少一部分是作為暴露于外部的露出面形成的,在此露出面的多處配備有與連接器方的電極作電連接的背面端子,這些背面端子與插入上述磁路結(jié)構(gòu)元件形成的磁路內(nèi)間隙中的音圈的端部電連接,同時上述背面端子是以不從上述露出面的表面區(qū)域突出的狀態(tài)下設(shè)于此露出面上的多處的。
2.根據(jù)權(quán)利要求1所述的具有背面端子的電聲變換裝置,其中上述背面端子是在重合于前述露出面的接線板表面上形成的表面電極。
3.根據(jù)權(quán)利要求2所述的具有背面端子的電聲變換裝置,其中在上述軛鐵的背面上具有前述的露出面和在此露出面鄰接處位于比此露出面低處的凹入面,上述接線板成整體地具備有配置于上述凹入面中的突片部,此突片部的表面上則形成有通過前述接線板中形成的接線圖對上述背面端子為短路的焊盤,同時在此焊盤上則由焊錫焊接上前述音圈的末端。
4.根據(jù)權(quán)利要求3所述的具有背面端子的電聲變換裝置,其中在將上述軛鐵的背面形成為在俯視圖中為圓形的同時,在此背面的中央部分形成上述露出面區(qū)域,而在此露出面的周圍形成環(huán)狀的上述凹入面區(qū)域。
5.根據(jù)權(quán)利要求3或4所述的具有背面端子的電聲變換裝置,其中具有各為兩個的前述的背面端子與焊盤,而將使得相應(yīng)的背面端子和焊盤在電氣上為短路的前述接線圖形成于所述接線板的背面,此接線板的背面則通過粘合層接合到上述軛鐵的背面上。
6.根據(jù)權(quán)利要求1~5中任一項所述的具有背面端子的電聲變換裝置,其中分別配置于上述露出面上多處的多個前述的背面端子是由相互同心排列的圓形或圓環(huán)狀表面電極構(gòu)成。
7.根據(jù)權(quán)利要求2~6中任一項所述的具有背面端子的電聲變換裝置,其中所述連接器方的電極是由導電橡膠的端面形成。
8.根據(jù)權(quán)利要求2~6中任一項所述的具有背面端子的電聲變換裝置,其中所述連接器方的電極是由接點片部件上具備的接點形成。
全文摘要
通過將背面端子設(shè)于軛鐵背面促進電聲變換裝置的小形化與薄形化。在組裝到通信設(shè)備中時無方向性問題。將具有面狀的背面端子的接線板7重合到軛鐵3的露出面33上。接線板7具有設(shè)于軛鐵3的凹入面35中的突片部72,在這個突片部分72的表面上的焊盤83、84中軟焊上音圈的端部。兩個背面端子81、82由相互同心排列的圓形或圓環(huán)狀平面電極構(gòu)成并可彈性地連接由導電橡膠端面或接點件部件形成的連接器方的電極。
文檔編號H04R9/02GK1329429SQ0112122
公開日2002年1月2日 申請日期2001年6月6日 優(yōu)先權(quán)日2000年6月9日
發(fā)明者深澤健治, 上村智彥, 藤原悟, 藤本直哉 申請人:日本電氣株式會社, 星電株式會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