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無極性麥克風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麥克風,具體地說,是一種無極性麥克風。
背景技術:
在1876年,Alexander Graham Bell發(fā)明了第一個麥克風作為電話的一 部份,而托馬斯愛迪生則在1886年發(fā)明了第一個碳麥克風,在不斷地改 進下,現(xiàn)今普遍應用的麥克風有電容式麥克風(CondenserMicrophone)、 動圈式麥克風(Dynamic Microphone)及微機電式(MEMS)麥克風,而 所述電容式麥克風是靠電容兩片隔板間距離的改變來產生電壓變化,當聲 波進入麥克風,振動膜產生振動,因為基板是固定的,使得振動膜和基板 的間的距離會隨著振動而改變,根據電容的特性當兩塊隔板距離發(fā)生變化 時,電容值C會產生改變,再經由Q-CV (Q為電量,在電容式麥克風 中會維持一個定值)可知,當C改變時,就會造成電壓V的改變。因為在 電容式麥克風中需要維持固定的電量Q,所以此類型麥克風需要額外的電 源才能運作, 一般常見的電源為電池,或是藉由Phantom Power來供電, 因電容式麥克風靈敏度較高,常用于高質量的錄音;
而所述動圈式麥克風基本的構造包含線圈、振動膜、永久磁鐵三部份, 當聲波進入麥克風,振動膜受到聲波的壓力而產生振動,與振動膜連接在 一起的線圈則開始在磁場中移動,根據法拉第定律以及冷次定律,線圈會 產生感應電流,所述動圈式麥克風因為含有線圈和磁鐵,不像電容式麥克風輕便,靈敏度較低,高低頻響應表現(xiàn)較差,其優(yōu)點是價格較便宜,聲音 較為柔潤,適合用來收錄人聲;
另外所述微機電式麥克風,即是利用集成電路技術將機械組件與電子 組件設計于硅晶上,以微機電式麥克風目前發(fā)展而言,皆是利用電容原理 來設計,主要有兩種形式,第一種為駐極體式麥克風,另一種形式為凝縮 式麥克風,這兩種形式中又以凝縮式麥克風具有較優(yōu)良的音噪比、較高的 靈敏度、較低的溫度系數(shù)、以及較高的穩(wěn)定性等優(yōu)良特性,而其基本構造 組主要是將電極分別固定在柔軟的振膜上以及剛性的背板上,振膜與背板 間存在一個很小的間隙,稱之為airgap,使其可隨聲音做完全的自由振動, 而振動的振膜與背板的間形成的電場變化即產生電路上的電子信號;
不論是電容式麥克風(Condenser Microphone )、動圈式麥克風 (Dynamic Microphone)或是微機電式(MEMS)麥克風,皆需連接供電 端,方能使用麥克風,但在與電源連接時,必須非常注意電極的正、負端, 若誤接電源正、負端,則會導致電路短路或組件燒毀,所以在連接時,需 特別注意電源極性的連接。
因此已知的麥克風結構存在著上述種種不便和問題。
發(fā)明內容
本實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出一種可任意將麥克風電路連接上電源的 無極性麥克風。
為實現(xiàn)上述目的,本實用新型的技術解決方案是 一種無極性麥克風,包括一麥克風電路,其特征在于 所述麥克風電路連結一極性轉換模塊,藉由所述極性轉換模塊使供電端所輸入的正、負電源,得以轉換成正確的正、負電源輸入至麥克風電路 中使用。
本實用新型的無極性麥克風還可以采用以下的技術措施來進一步實現(xiàn)。
前述的無極性麥克風,其中所述極性轉換模塊是由四個單向導通組件 所組成。
前述的無極性麥克風,其中所述單向導通組件可為二極管。 前述的無極性麥克風,其中所述四個單向導通組件的第一單向導通組 件的正端與正極輸出端相連接,所述第一單向導通組件的負端與正極輸入 端相連接;所述第二單向導通組件的負端與負極輸出端相連接,所述第二 單向導通組件的正端與負極輸入端相連接;所述第三單向導通組件的負端 與負極輸出端相連接,所述第三單向導通組件的正端與正極輸入端相連 接;所述第四單向導通組件的正端與正極輸出端相連接,所述第四單向導 通組件的負端與負極輸入端相連接。
采用上述技術方案后,本實用新型的無極性麥克風具有以下優(yōu)點
1. 通過內部極性轉換模塊,可將供電端的正、負極電源轉換成符合麥 克風電路的正、負端接點。
2. 可轉換供電端的正、負極電源,避免使用者錯接供電端的正、負極 性導致的電路短路或燒毀。
3. 可讓使用者直接將電源連接至所述無極性麥克風,可節(jié)省使用者辨 別正、負極性所花費的時間。
5圖1為本實用新型的無極性麥克風的方塊圖2為本實用新型的無極性麥克風的極性轉換模塊實施架構圖3A為本實用新型的無極性麥克風的極性轉換模塊的極性轉換示意
圖3B為本實用新型的無極性麥克風的極性轉換模塊的極性轉換示意圖。
圖中:
1無極性麥克風
11麥克風電路
111正端接點
112負端接點
12極性轉換模塊
121第一二極管組件
122第二二極管組件
123第三二極管組件
124第四二極管組件
125正極輸入端
126負極輸入端
127正極輸出端
128負極輸出端
2供電端
21電源正端22 電源負端具體實施方式
以下結合實施例及其附圖對本實用新型作更進一步說明。 現(xiàn)請參閱圖1,圖1為本實用新型的無極性麥克風的方塊圖。如圖所 示,所述無極性麥克風l包括
一麥克風電路ll,與極性轉換模塊12的輸出端相連接;
一極性轉換模塊12,其中所述輸出端127,128與麥克風電路11相連 接,而所述輸入端125,126則與供電端2相連接;
本實用新型將所述極性轉換模塊12結合于麥克風電路11上,使其成 為一無極性麥克風1;當供電端2接上所述無極性麥克風1時,所述供電 端2的電源正端21與電源負端22,皆可藉由極性轉換模塊12進行極性轉 換,使其供電端2的電力能正確的傳送至麥克風電路11中。
再請參閱圖2,圖2為本實用新型的無極性麥克風的極性轉換模塊實 施架構圖。如圖所示,所述極性轉換模塊12,可由四個單向導通組件(例 如二極管組件)所組成,其中所述第一二極管組件121的正端與正極輸出 端(VOUT ( + )) 127相連接,而第一二極管組件121的負端與正極輸入 端(VIN ( + )) 125相連接;所述第二二極管組件122的負端與負極輸出 端(VOUT (-)) 128相連接,其第二二極管組件122的正端與負極輸入端 (VIN (-)) 126相連接;所述第三二極管組件123的負端與負極輸出端 (VOUT(-))128相連接,而第三二極管組件123的正端與正極輸入端(VIN (+ )) 125相連接;所述第四二極管組件124的正端與正極輸出端(VOUT (+ )) 127相連接,而第四二極管組件124的負端與負極輸入端(VIN (-))126相連接。
最后請參閱圖3A及圖3B,圖3A及圖3B為本實用新型無極性麥克 風的極性轉換模塊的極性轉換示意圖。如圖所示,當所述供電端2的電源 正端21與第一及第三二極管組件121,123相連接,而所述供電端2的電源 正端21則經由第一二極管組件121與麥克風電路11的正端接點111連接 導通,另外所述供電端2的電源負端22與第二及第四二極管組件122,124 相連接,而所述供電端2的電源負端22則經由第二二極管組件122與麥 克風電路11的負端接點112連接導通,所述極性轉換模塊12將供電端2 的電力傳送至麥克風電路11,使其正常運作;若供電端2的電源負端22 與第一及第三二極管組件121,123相連接,而電源正端21與第二及第四二 極管組件122,124相連接,其中第一及第三二極管組件123,124會被導通, 并將供電端2的電力傳送至麥克風電路11的負端接點112及正端接點111, 使其運作。
以上實施例僅供說明本實用新型之用,而非對本實用新型的限制,有 關技術領域的技術人員,在不脫離本實用新型的精神和范圍的情況下,還 可以作出各種變換或變化。因此,所有等同的技術方案也應該屬于本實用 新型的范疇,應由各權利要求限定。
權利要求1.一種無極性麥克風,包括一麥克風電路,其特征在于所述麥克風電路連結一極性轉換模塊,藉由所述極性轉換模塊使供電端所輸入的正、負電源,得以轉換成正確的正、負電源輸入至麥克風電路中使用。
2. 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無極性麥克風,其特征在于,所述極性轉換模 塊是由四個單向導通組件所組成。
3. 如權利要求2所述的無極性麥克風,其特征在于,所述單向導通組件可為二極管。
4. 如權利要求2所述的無極性麥克風,其特征在于,所述四個單向導 通組件的第一單向導通組件的正端與正極輸出端相連接,所述第一單向導 通組件的負端與正極輸入端相連接;所述第二單向導通組件的負端與負極 輸出端相連接,所述第二單向導通組件的正端與負極輸入端相連接;所述 第三單向導通組件的負端與負極輸出端相連接,所述第三單向導通組件的 正端與正極輸入端相連接;所述第四單向導通組件的正端與正極輸出端相 連接,所述第四單向導通組件的負端與負極輸入端相連接。
專利摘要一種無極性麥克風,包括一麥克風電路,其特征在于所述麥克風電路連結一極性轉換模塊,藉由所述極性轉換模塊使供電端所輸入的正、負電源,得以轉換成正確的正、負電源輸入至麥克風電路中使用。本實用新型的無極性麥克風具有通過內部極性轉換模塊,可將供電端的正、負極電源轉換成符合麥克風電路的正、負端接點的優(yōu)點。
文檔編號H04R1/04GK201303409SQ20082020999
公開日2009年9月2日 申請日期2008年10月23日 優(yōu)先權日2008年10月23日
發(fā)明者林義順 申請人:祐鼎科技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