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掃描設備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fā)明涉及一種掃描設備,該掃描設備被構造成使得與掃描器本 體可樞轉連接的蓋件作為原稿排出托盤。
背景技術:
掃描設備包括原稿插入開口和原稿排出開口 ,且被構造用以讀取 從該原稿插入開口插入的原稿,然后從該原稿排出開口排出原稿。掃 描設備還包括用于供一摞原稿放置于其上的原稿輸送托盤和用于接收 所排出的原稿的原稿排出托盤,且被構造成能夠把放置在該原稿輸送 托盤上的原稿摞中的最上面的原稿順次地送入原稿插入開口、讀取該 原稿、并在完成原稿讀取后保持從原稿排出開口排出的原稿于原稿排 出托盤上。
近年來,在辦公室等中,越來越需要適于被放置在個人桌面上且 使紙質原稿數字化的小型桌面掃描器。在此桌面掃描器中,為了令不 使用時占據的表面積最小化,如日本未審專利公開文獻No. 2004-343271中公開的,優(yōu)選使原稿輸送托盤可在掃描器本體上折疊。 另外,原稿排出托盤還優(yōu)選在不使用時保持于掃描器本體的內部并在 使用時被拉出到掃描器本體的前方,或者在掃描器本體上折疊起來。
在掃描設備中,為提高可操作性,操作按鈕設在掃描器本體的上 表面。另一方面,考慮到被排出原稿的可操縱性,原稿排出開口通常 形成在掃描設備的前表面的下部。另外,原稿排出托盤在原稿排出方
5向上要有足夠的長度,以接收并保存從原稿排出開口排出的原稿。由 此,為使足夠長的原稿排出托盤能夠在掃描器本體上折疊起來,有必 要利用平滑曲面連接掃描器本體的前表面和上表面以形成一個連續(xù)表 面,使得當原稿排出托盤在掃描器本體上折疊起來時該原稿排出托盤 能夠通常沿著掃描器本體的表面延伸,或者有必要使得在原稿排出開 口上方延伸的掃描器本體的前表面為斜面,以實質上消除上表面并將 操作按鈕設在該斜面上。這給設計帶來限制。另外,可使原稿排出托 盤為可伸縮式,以確保該原稿排出托盤的足夠長度。然而,在此情況 下,存在頻繁出現機械故障的問題。
發(fā)明內容
因此,本發(fā)明的目的是解決以上現有技術的問題,并能夠通過簡 單的構造確保原稿排出托盤在原稿排出方向上的足夠長度,即便掃描 器本體的前表面小。
為實現以上目的,依據本發(fā)明,提供這樣一種掃描設備,該掃描 設備包括掃描器本體,該掃描器本體具有形成在上后部的原稿插入開 口和形成在下前部的原稿排出開口,該掃描設備被構造成使得從該原 稿插入開口引入的原稿被讀取且然后從該原稿排出開口排出,其中, 該掃描設備還包括被設置用以覆蓋掃描器本體的上表面的上表面蓋件 和被設置用以覆蓋該掃描器本體的前表面的前表面蓋件,該前表面蓋 件的下端側與掃描器本體的下前部連接以使得該前表面蓋件可相對于 掃描器本體的前表面開閉,且該前表面蓋件的上端側與上表面蓋件的
前端側連接以可樞轉,通過朝向離開掃描器本體的前表面的方向打開 前表面蓋件,上表面蓋件和前表面蓋件離開掃描器本體的上表面和前 表面,從而形成用于接收從原稿排出開口排出的原稿的原稿排出托盤。
在以上掃描設備中,覆蓋掃描器本體的前表面的前表面蓋件和覆 蓋該掃描器本體的上表面的上表面蓋件相互可樞轉地連接,且被構造 成通過相對于掃描器本體的前表面打開前表面蓋件來形成原稿排出托 盤。因此,組合前表面蓋件和上表面蓋件的長度足以確保原稿排出托
6盤所需的原稿排出方向長度。即便在使前表面蓋件的高度低時,也能 夠確保原稿排出托盤在原稿排出方向上的足夠長度,從而提高設計自 由度。另外,因為原稿排出托盤未采用伸縮式結構,所以結構簡單并 可減少故障。
該掃描設備優(yōu)選還包括可樞轉地與掃描器本體的上后部連接的原 稿輸送托盤,且該原稿輸送托盤在折疊起來時作為外蓋。
另外,在以上掃描設備中,優(yōu)選的,前表面蓋件僅覆蓋掃描器本 體的前表面的位于排出開口上方的部分,且具有連接該掃描器本體的 下前部與前表面蓋件的下端部的臂部,前表面蓋件被構造成當相對于 掃描器本體的前表面打開該前表面蓋件時,該前表面蓋件移動至其接
收從原稿排出開口排出的原稿的位置,以便上表面蓋件和前表面蓋件 形成原稿排出托盤。若采用這種結構,當相對于掃描器本體打開前表 面蓋件以使前表面蓋件和上表面蓋件形成原稿排出托盤時,不僅可以 利用原稿排出托盤接收從原稿排出開口排出的原稿,而且即便掃描器 本體的前表面被前表面蓋件覆蓋,原稿也能從原稿排出開口排出,由 此掃描設備可在不需要原稿排出托盤的環(huán)境下以緊湊形式使用。
在以上掃描設備中,優(yōu)選的,前表面蓋件的下端部與掃描器本體 連接,以可繞位于該掃描器本體的下前部的蓋件支承部樞轉。
在以上掃描設備中,優(yōu)選的,當上表面蓋件被設置成覆蓋上表面 時,該上表面蓋件的位于上側的表面具有與掃描器本體的上表面相同 的外觀。
另外,優(yōu)選的,操作按鈕設在掃描器本體的上表面上,且上表面 蓋件在其這樣一部分處具有操作按鈕窗口部,該部分是當上表面蓋件 被設置成覆蓋上表面時覆蓋該上表面的操作按鈕頂面的部分,使得即 便在上表面蓋件被設置成覆蓋上表面時,也能操縱操作按鈕。
根據本發(fā)明,組合前表面蓋件和上表面蓋件的長度足以確保原稿 排出托盤所需的長度。因此,即便當例如掃描器本體被形成為從側面 看呈多邊形時前表面部的高度低,也能夠充分確保原稿排出托盤的原 稿排出方向長度,并能夠提高掃描設備的設計自由度。
以下參照附圖基于本發(fā)明的優(yōu)選實施例更詳細地說明本發(fā)明的這
些和其它目的、特征和優(yōu)點,其中
圖1是在原稿輸送托盤和原稿排出托盤閉合的狀態(tài)下依據本發(fā)明 第一實施例的掃描設備的透視圖2是在原稿輸送托盤打開且原稿排出托盤閉合的狀態(tài)下圖1的 掃描設備的透視圖3是在原稿輸送托盤和原稿排出托盤打開的狀態(tài)下圖1的掃描 設備的透視圖4是在圖l所示狀態(tài)下掃描設備的側視圖5是在圖3所示狀態(tài)下掃描設備的側視圖6是在圖3所示狀態(tài)下掃描設備的原稿輸送托盤支承部附近的 放大示圖7是表示圖6的原稿輸送托盤支承部的詳細構造的剖視圖; 圖8是在原稿輸送托盤和原稿排出托盤閉合的狀態(tài)下依據本發(fā)明
第二實施例的掃描設備的局部剖面?zhèn)纫晥D;以及
圖9是在原稿輸送托盤和原稿排出托盤打開的狀態(tài)下圖8的掃描
設備的局部剖面?zhèn)纫晥D。
具體實施例方式
以下參照
依據本發(fā)明的掃描設備的優(yōu)選實施例。 首先,參照圖l至7說明依據本發(fā)明第一實施例的掃描設備10。 掃描設備10是一種設計用于辦公桌等之上的桌面型掃描設備,且包括 具有五邊形側面的近似五角棱柱形掃描器本體12。原稿插入開口 14 形成在掃描器本體12的上后部,而原稿排出開口 16形成在該掃描器 本體12的下前部。自原稿插入開口 14接收的原稿被讀取,然后自原 稿排出開口 16排出。
另外,掃描設備10包括用于覆蓋掃描器本體12的前表面的前表面蓋件18和用于覆蓋該掃描器本體12的上表面的上表面蓋件20。
前表面蓋件18如圖1所示被設置成僅覆蓋掃描器本體12的前表面中位于原稿排出開口 16上方的部分,而上表面蓋件20如圖3所示被設置成保持在形成于掃描器本體12的上表面中央部處的凹部22內且基本上完全覆蓋位于該掃描器本體12上表面的凹部22的底面。注意,前表面蓋件18采用磁鐵、閂件或其它臨時保持機構(未表示)來臨時保持掃描器本體12的前表面的被覆蓋狀態(tài)。
臂件24從前表面蓋件18的下端部的兩側起延伸。這些臂件24與掃描器本體12的原稿排出開口 16附近連接以可繞蓋件支承部26樞轉。蓋件支承部26可被構造成例如這樣一種蓋件樞軸與蓋件樞軸孔的組合,該蓋件樞軸設在掃描器本體12的原稿排出開口 16附近,該蓋件樞軸孔形成在前表面蓋件18的臂件24處且供掃描器本體12的蓋件樞軸插入其內。蓋件支承部26也可被構造成這樣一種蓋件樞軸與蓋件樞軸孔的組合,該蓋件樞軸從前表面蓋件18兩側的臂件24起向側面突出,該蓋件樞軸孔形成在掃描器本體12的原稿排出開口 16附近且供前表面蓋件18的臂件24的蓋件樞軸插入其內。這足以使蓋件支承部26可樞轉地與前表面蓋件18的下端部和掃描器本體12的下前部連接,利用任何其它結構的構造也是可以的。
這樣確定前表面蓋件18的臂件24的長度,使得當該前表面蓋件18繞蓋件支承部26朝向離開掃描器本體12的方向樞轉,以自該掃描器本體12的前表面被覆蓋的狀態(tài)打開該前表面蓋件18時,如圖3和5所示,允許該前表面蓋件18下降至其能夠接收從掃描器本體12的原稿排出開口 16排出的原稿的位置。
另外,前表面蓋件18和上表面蓋件20在它們相互鄰接的區(qū)域處即前表面蓋件18的上端側和上表面蓋件20的前端側處相互可樞轉地連接,以便通過繞蓋件支承部26樞轉前表面蓋件18來使該前表面蓋件18和上表面蓋件20分別與掃描器本體12的前表面和上表面分離,從而如圖l所示形成用于接收從原稿排出開口 16排出的原稿的原稿排出托盤28。如圖3所示,還可進一步使輔助蓋件30可樞轉地與上表面蓋件20內側的原稿插入開口 14側連接,當從掃描器本體12打開前表面蓋件18和上表面蓋件20以形成原稿排出托盤28時,相對于該上表面蓋件20樞轉輔助蓋件30以進一步延長該原稿排出托盤28。
用于操作掃描設備10的操作按鈕32例如用于啟動讀取的掃描按鈕設在位于掃描器本體12上表面的凹部22的底面處。另外,上表面蓋件20上,在當把該上表面蓋件20設置成覆蓋掃描器本體12的上表面時覆蓋操作按鈕32所處區(qū)域的位置處,提供有操作按鈕窗口 34,使得即便在掃描器本體12的上表面被上表面蓋件20覆蓋的狀態(tài)下,也能夠經由該操作按鈕窗口 34操縱操作按鈕32。操作按鈕窗口 34可利用透明撓性膜覆蓋,以便能在視覺上識別操作按鈕32以及操縱該操作按鈕32。
注意,如通過比較圖2和3將理解的,當原稿排出托盤16閉合且上表面蓋件20保持在位于掃描器本體12上表面的凹部22內時,上表面蓋件20的面向上側的表面與位于掃描器本體12上表面的凹部22的底面具有相同的設計。通過采用這種構造,可使得當在原稿排出托盤28折疊起來的狀態(tài)下使用掃描設備10時和當在原稿排出托盤28展開的狀態(tài)下使用掃描設備10時,該掃描設備10具有相同的外觀,從而增大設計一致性。
在形成于掃描器本體12的上后部處的原稿插入開口 14附近,可繞原稿輸送托盤支承部38樞轉地安裝有供將要插入該原稿插入開口14的原稿放置于其上的原稿輸送托盤36,使得當該原稿輸送托盤36閉合以朝向掃描器本體12折疊時,該原稿輸送托盤36作為掃描器本體12的外蓋。原稿輸送托盤支承部38例如也可被構造成這樣一種原稿輸送托盤樞軸與原稿輸送托盤樞軸孔的組合,該原稿輸送托盤樞軸從位于原稿插入開口 14附近的掃描器本體12的兩側起朝向橫向內側突出,該原稿輸送托盤樞軸孔形成在原稿輸送托盤36的兩側處且供掃描器本體12的原稿輸送托盤樞軸插入其內,或者也可被構造成這樣一種原稿輸送托盤樞軸與原稿輸送托盤樞軸孔的組合,該原稿輸送托盤
10樞軸從原稿輸送托盤36的兩側起朝向橫向外側突出,該原稿輸送托盤樞軸孔形成在位于原稿插入開口 14附近的掃描器本體12的兩側處且供原稿輸送托盤36的原稿輸送托盤樞軸插入其內。這足以使原稿輸送托盤支承部38可樞轉地與掃描器本體12和原稿輸送托盤36連接,利用任何其它結構的構造也是可以的。
另外,可給原稿輸送托盤支承部38的樞轉操作提供阻力,以緩慢地樞轉原稿輸送托盤36,從而提供高質量的操作感。例如圖6和7所示,經由旋轉阻尼器39可樞轉地與掃描器本體12連接的齒輪41與設在原稿輸送托盤36上的齒輪43嚙合,以便該旋轉阻尼器39給原稿輸送托盤36繞原稿輸送托盤支承部38的樞轉操作提供阻力,從而使該原稿輸送托盤36緩慢地樞轉。
原稿輸送托盤延長板40可伸縮地保持在原稿輸送托盤36的與原稿輸送托盤支承部38相反側的端緣部內,從而當該原稿輸送托盤36朝向離開掃描器本體12的方向樞轉并被打開時,可自該原稿輸送托盤36拉出原稿輸送托盤延長板40,從而延長原稿輸送托盤在原稿插入方向上的長度。
另外,原稿輸送托盤36提供有可沿圖2和3中的水平方向滑動的兩個原稿引導件42。原稿引導件42沿水平方向(原稿輸送托盤36的寬度方向)滑動以與原稿的兩側接觸并抑制原稿的橫向移動,從而適當地引導原稿至原稿插入開口 14。更具體的,如在圖6中最清晰表示的,每個原稿引導件42包括第一原稿引導部42a和第二原稿引導部42b,該第一原稿引導部42a與原稿輸送托盤36連接以可沿水平方向滑動,該第二原稿引導部42b與掃描器本體12的原稿托盤開口 14附近連接以可沿水平方向滑動并至少部分地延伸至該原稿插入開口 14內。第一原稿引導部42a與第二原稿引導部42b連接以可繞引導件支承部44樞轉,并能夠與該第二原稿引導部42b—起沿水平方向移動。
通過采用這種構造,能夠準確地引導原稿輸送托盤36上的原稿至原稿插入開口 14,并防止該原稿插入開口 14附近的原稿引導部在原稿輸送托盤36折疊于掃描器本體12上時干擾掃描器本體12和妨礙原稿輸送托盤36的樞轉。
注意,如圖2所示,形成位于掃描器本體12上表面上的凹部22,使得即便當上表面蓋件20被設置和保持在位于掃描器本體12上表面的凹部22中時,也能夠至少在后側部確保上表面蓋件20上方的空間。由此,當原稿輸送托盤36在上表面蓋件20保持于掃描器本體12上表面的凹部22中的狀態(tài)下被折疊到掃描器本體12上時,該原稿輸送托盤36的第一原稿引導部42a能夠收容在上表面蓋件20的上方,且如圖1所示,該原稿輸送托盤36的兩側緊密接觸掃描器本體12的上表面兩側。
另外,當原稿輸送托盤36折疊到掃描器本體12上且閉合時,原稿插入開口 14向外部敞開。因此,為了防止在不使用時灰塵或其它外來物質進入原稿插入開口 14,優(yōu)選在掃描器本體12的原稿插入開口14附近提供可相對于該掃描器本體12樞轉的原稿插入開口蓋件46,以便在原稿輸送托盤36處于閉合狀態(tài)時能夠封閉原稿插入開口 14。
接著,以下將說明圖1至7所示的掃描設備10的操作。
在不使用時,原稿輸送托盤36、原稿排出托盤28和原稿插入開口蓋件46如圖1所示以緊湊狀態(tài)折疊起來。當自此狀態(tài)打開原稿插入開口蓋件46且進一步地當朝向離開掃描器本體12的方向樞轉原稿輸送托盤36以打開該原稿輸送托盤36時,如圖2所示,上表面蓋件20露出。如果必要,可自原稿輸送托盤36的與原稿輸送托盤支承部38相反側的端緣(上端緣)拉出原稿輸送托盤延長板40,以延長原稿輸送托盤36并能夠放置較長的原稿于該原稿輸送托盤36上。
由于原稿排出開口 16不被前表面蓋件18覆蓋,即便在此狀態(tài)下,通過經由上表面蓋件20的操作按鈕窗口 34按壓操作按鈕32中的掃描按鈕,也能夠開始讀取操作,從而將放置在原稿輸送托盤36上的原稿自原稿插入開口 14引入掃描器本體12,然后自原稿排出開口 16排出已讀取的原稿。注意,在此狀態(tài)下,由于沒有原稿排出托盤28,所以有必要確保供原稿排出到原稿排出開口 16外部的空間。
當自圖2所示的狀態(tài)朝向離開掃描器本體12的前表面的方向打開
12前表面蓋件18時,上表面蓋件20也與前表面蓋件18 —起離開掃描器本體12,從而如圖3所示形成原稿排出托盤28。前表面蓋件18經由臂件24與掃描器本體12的下前部連接。因此,當繞蓋件支承部26樞轉前表面蓋件18時,如圖1所示,該前表面蓋件18向下移動直至其能夠接收從原稿排出開口 16排出的原稿的位置,從而使得從該原稿排出開口 16排出的原稿能夠被接收在原稿排出托盤28上。如果必要,保持在上表面蓋件20內側的輔助蓋件30可相對于該上表面蓋件20樞轉并被打開,以延長原稿排出托盤28以能夠接收較長的原稿。
注意,當上表面蓋件20折疊到掃描器本體12上時,該上表面蓋件20的上側面具有與位于掃描器本體12上表面的凹部22的底面相同的設計。因此,即便上表面蓋件20移離掃描器本體12的上表面以形成原稿排出托盤28,相對于該上表面蓋件20覆蓋掃描器本體12的上表面時,外觀也不發(fā)生變化,從而實現設計一致性。
接著,以下將參照圖8和9說明依據本發(fā)明第二實施例的掃描設備50。在圖8和9中,與第一實施例相同的部件用相同參考數字指示。
依據第二實施例的掃描設備50在連接掃描器本體12的下前部與前表面蓋件18的下端部的連接機構上不同于依據第一實施例的掃描設備IO。在依據第一實施例的掃描設備IO中,前表面蓋件18經由從該前表面蓋件18的下端部起延伸的臂件24、可繞蓋支承部26樞轉與掃描器本體12的下前部連接。而在依據第二實施例的掃描設備50中,如圖8和9所示,從前表面蓋件18的下端部起延伸的弧形臂件52可滑動地收容在臂件收容孔54內,該臂件收容孔54形成在掃描器本體12的原稿排出開口 16下方且弧形延伸,從而連接前表面蓋件18與掃描器本體12,使得通過在臂件收容孔54內前后滑動前表面蓋件18的臂件52,可相對于掃描器本體12的前表面打開前表面蓋件18。由于依據第二實施例的掃描設備50的其余結構與依據第一實施例的掃描設備10相同,這里不再詳細說明。具有此結構的依據第二實施例的掃描設備50能夠獲得與第一實施例相同的作用和效果。
盡管已基于所示的實施例對依據本發(fā)明的掃描設備進行了說明,但依據本發(fā)明的掃描設備不限于所示的實施例。例如,在所示實施例
中,掃描設備10或50的掃描器本體12當從側面看時呈五角棱柱形。 然而,掃描本體12可具有任何形狀且可被制造成除五角棱柱形以外的 多邊形,例如,三棱柱形或矩形。另外,前表面蓋件18僅覆蓋位于掃 描器本體12的原稿排出開口 16上方的部分。然而,前表面蓋件18 也可覆蓋包括原稿排出開口 16在內的掃描器本體12的整個前表面。
權利要求
1.一種掃描設備(10),所述掃描設備包括掃描器本體(12),該掃描器本體(12)具有形成在上后部的原稿插入開口(14)和形成在下前部的原稿排出開口(16),所述掃描設備被構造成使得從所述原稿插入開口(14)引入的原稿被讀取且然后從所述原稿排出開口(16)排出,其特征在于,所述掃描設備(10)還包括被設置用以覆蓋所述掃描器本體(12)的上表面的上表面蓋件(20)和被設置用以覆蓋所述掃描器本體(12)的前表面的前表面蓋件(18),所述前表面蓋件(18)的下端側與所述掃描器本體(12)的下前部連接以使得所述前表面蓋件(18)能相對于所述掃描器本體(12)的所述前表面開閉,且所述前表面蓋件(18)的上端側與所述上表面蓋件(20)的前端側連接以能夠樞轉,通過朝向離開所述掃描器本體(12)的所述前表面的方向打開所述前表面蓋件(18),所述上表面蓋件(20)和所述前表面蓋件(18)離開所述掃描器本體(12)的所述上表面和所述前表面,從而形成用于接收從所述原稿排出開口(16)排出的原稿的原稿排出托盤(28)。
2. 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掃描設備,其特征在于,所述掃描設備 (10)還包括能夠樞轉地與所述掃描器本體(12)的上后部連接的原稿輸送托盤(36),且所述原稿輸送托盤(36)在折疊起來時作為外 蓋。
3. 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掃描設備,其特征在于,所述前表面蓋 件(18)僅覆蓋所述掃描器本體(12)的所述前表面的位于所述排出 開口 (16)上方的部分,且具有連接所述掃描器本體(12)的所述下 前部與所述前表面蓋件(18)的所述下端部的臂部(24;52),所述前 表面蓋件(18)被構造成當相對于所迷掃描器本體(12)的所述前表 面打開所述前表面蓋件(18)時,所述前表面蓋件(18)移動至能夠 接收從所述原稿排出開口 (16)排出的原稿的位置,以便所述上表面蓋件(20)和所述前表面蓋件(18)形成所述原稿排出托盤(28)。
4. 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掃描設備,其特征在于,所迷前表面蓋 件(18)僅覆蓋所述掃描器本體(12)的所述前表面的位于所述排出 開口 (16)上方的部分,且具有連接所述掃描器本體(12)的所述下 前部與所述前表面蓋件(18)的所述下端部的臂部(24;52),所述前 表面蓋件(18)被構造成當相對于所述掃描器本體(12)的所述前表 面打開所述前表面蓋件(18)時,所述前表面蓋件(18)移動至能夠 接收從所述原稿排出開口 (16)排出的原稿的位置,以便所述上表面 蓋件(20)和所述前表面蓋件(18)形成所述原稿排出托盤(28)。
5. 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掃描設備,其特征在于,所述前表面蓋 件(18)的所述下端部與所述掃描器本體(12)連接,以能繞位于所 述掃描器本體(12)的所述下前部的蓋件支承部(26)樞轉。
6. 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掃描設備,其特征在于,所述前表面蓋 件(18)的所述下端部與所述掃描器本體(12)連接,以能繞位于所 述掃描器本體(12)的所述下前部的蓋件支承部(26)樞轉。
7. 根據權利要求3所述的掃描設備,其特征在于,所述前表面蓋 件(18)的所述下端部與所述掃描器本體(12)連接,以能繞位于所 述掃描器本體(12)的所述下前部的蓋件支承部(26)樞轉。
8. 根據權利要求4所述的掃描設備,其特征在于,所述前表面蓋 件(18)的所述下端部與所述掃描器本體(12)連接,以能繞位于所 述掃描器本體(12)的所述下前部的蓋件支承部(26)樞轉。
9. 根據權利要求1至8之任一所述的掃描設備,其特征在于,當 所述上表面蓋件(20)被設置成覆蓋所述上表面時,所述上表面蓋件(20)的位于上側的表面具有與所述掃描器本體(12)的所述上表面 相同的外觀。
10. 根據權利要求1至8之任一所述的掃描設備,其特征在于, 操作按鈕(32)設在所述掃描器本體(12)的所述上表面上,且所述 上表面蓋件(20)在這樣一部分處具有操作按鈕窗口部(34),所述 部分是當所述上表面蓋件(20)被設置成覆蓋所述上表面時覆蓋所述上表面的所述操作按鈕(32)頂面的部分,使得即便在所述上表面蓋 件(20 )被設置成覆蓋所述上表面時,也能操縱所述操作按鈕(32 )。
11.根據權利要求9所述的掃描設備,其特征在于,操作按鈕(32) 設在所述掃描器本體(12 )的所述+表面上,且所述上表面蓋件(20 ) 在這樣一部分處具有操作按鈕窗口如(34),所述部分是當所述上表 面蓋件(20)被設置成覆蓋所述上表面時覆蓋所述上表面的所述操作 按鈕(32)頂面的部分,使得即便在所述上表面蓋件(20)被設置成 覆蓋所述上表面時,也能操縱所述操作按鈕(32)。
全文摘要
一種掃描設備包括形成有原稿插入開口和原稿排出開口的掃描器本體,且被構造成使得從該原稿插入開口引入的原稿被讀取且然后從該原稿排出開口排出。此掃描設備還包括覆蓋掃描器本體的上表面的上表面蓋件和覆蓋該掃描器本體的前表面的前表面蓋件。前表面蓋件的下端側與掃描器本體的下前部連接,且該前表面蓋件的上端側可樞轉地與上表面蓋件的前端側連接。通過相對于掃描器本體的前表面打開前表面蓋件,上表面蓋件和前表面蓋件形成原稿排出托盤。
文檔編號H04N1/00GK101668101SQ20091017103
公開日2010年3月10日 申請日期2009年8月28日 優(yōu)先權日2008年9月3日
發(fā)明者吉田照治, 山下政明, 松田安弘, 柴田英明 申請人:株式會社Pf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