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無線通信裝置和無線通信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fā)明涉及一種多載波傳輸的無線通信終端裝置和無線通信方法,例如適用于 OFDM (Orthogonal Frequency Division Multiplex,正交頻分復用)通信終端裝置。
背景技術:
以往,在W-CDMA(Wideband-Code Division Multiple Access,寬帶碼分多址)移 動通信系統(tǒng)中,已開發(fā)出由多個通信終端系統(tǒng)共享高速大容量的下行信道,從基站裝置高 速傳輸分組數據到通信終端裝置的下行高速分組傳輸方式(HSDPA:High Speed Downlink Packet Access,高速下行分組接入)。 在此簡單說明W-CDMA系統(tǒng)中的HSDPA。通信終端裝置測定接收CIR(Carrier to Interference Ratio),基于測定的CIR將表示下行線路狀態(tài)的信息(例如,CQI :Channel Quality of Indicator,信道質量指示符)報告給基站裝置?;狙b置根據從各通信終端 裝置報告的CQI決定發(fā)送分組數據的通信終端裝置(發(fā)送目標裝置)。這即是調度。另外, 根據CQI表示的下行線路狀態(tài)決定以何種調制方式和編碼率(MCS -Modulation and Coding Scheme,調制編碼方式)處理發(fā)送給發(fā)送目標裝置的分組數據。這即是MCS分配?;狙b 置以決定的MCS對決定的發(fā)送目標裝置發(fā)送分組數據。 考慮如圖1所示有衰落變動時的情況作為MCS分配的具體例子。圖1是表示起因
于衰落的接收功率的時間變動的圖。在圖中,以橫軸為時間,縱軸為接收功率,接收功率在
tl最大、在t2最小。在tl,判斷傳播路徑在良好的狀態(tài),分配高的MCS電平(例如,16QAM、
編碼率3/4)。相反地,在t2判斷為傳播路徑的狀態(tài)惡劣,分配低的MCS電平(例如,QPSK、
編碼率1/4)。也就是說,如果傳播路徑的狀態(tài)良好,能夠進行高速傳輸。 因此,將分配的MCS的電平高的通信終端裝置決定為發(fā)送目標,能夠在短時間發(fā)
送多的數據,從而提高系統(tǒng)的吞吐量。 另外,在傳統(tǒng)的W-CDMA系統(tǒng)是通過控制發(fā)送功率來維持每個比特的接收質量,在 HSDPA是如上所述,通過控制MCS來維持每個比特的接收質量。 上述的HSDPA是以適用于W-CDMA系統(tǒng)為前提的技術,但目前正進行研究使HSDPA 技術適用于作為下一代的通信方式而備受期望的0FDM(0rthogonal Frequency Division Multiplexing,正交頻分復用)通信裝置。下面的例子是使HSDPA技術適用于OFDM的例子。
(以往例1) 通信終端裝置測定所有副載波的接收CIR,基于測定的CIR將CQI報告到基站裝 置。基站裝置根據各通信終端裝置報告的CQI進行調度和MCS分配,使用全部的副載波發(fā)
4送。或是將全部頻率的副載波均等分散后進行發(fā)送。并且,為減少對周邊小區(qū)造成的干擾, 準備不使用的副載波。在周邊小區(qū)的用戶數增多時,通過增加不使用的副載波能夠防止對 周邊小區(qū)造成的許多干擾,從而提高系統(tǒng)吞吐量。 圖2是表示以往例1的頻率分配方法的圖。這里以用戶數為2表示將頻率分配給 UE1和UE2的情況作為一個例子。以在系統(tǒng)使用的頻帶為5MHz、副載波數為512。在以往例 1中,如圖2所示,將全部的副載波按照UE1、UE2以及不分配的副載波(沒有分配對象)的 順序進行分配。沒有分配對象的副載波被分配在UE1和UE2的副載波之間。
(以往例2) 在以往例2中,通信終端裝置測定全部副載波的接收CIR,基于測定的接收CIR將 CQI報告到基站裝置?;狙b置根據從各通信終端裝置報告的CQI決定發(fā)送的通信終端裝 置(可以是多個)、MCS以及副載波。 從下一次的發(fā)送開始,通信終端裝置基于分配到的副載波的CIR生成CQI,將該 CQI報告給基站裝置?;狙b置如果對該通信終端裝置在下一次也使用相同的副載波就能 夠基于正確的CQI進行MCS分配。圖3是這個方法的示意圖。 圖3是表示以往例2的通信方法的示意圖。在圖中假設NodeB(基站裝置)和UE1 至3(通信終端裝置1至3)進行通信。首先,UE1至3在第一次的發(fā)送時將有關所有副載 波的CQI發(fā)送到NodeB(圖中的(l)) 。 NodeB基于發(fā)送的CQI進行調度,開始進行數據的發(fā) 送(圖中的(2))。 UE1至3為了下一次的發(fā)送將有關分配的頻率(副載波)的CQI發(fā)送 到NodeB(圖中的(3)) 。 NodeB進行下一次的發(fā)送的調度,對UE3進行數據的發(fā)送(圖中的 (4))。在這個例子中假設在圖中的(2), NodeB如圖4所示地對UEl至3分配頻率(副載 波)。 圖4是表示以往例2的頻率分配方法的圖。這里僅說明和圖2不同的部分,表示 用戶數為3,對UE1至3分配頻率的情況。在以往例2中,將相鄰的副載波一起分配給用戶, 并為了減少對相鄰小區(qū)的干擾而設置未分配的副載波(無分配對象)。
然而,在上述以往例1和以往例2會產生分配到接收功率差的副載波的問題。現 使用圖5和圖6說明這個問題。 圖5是表示在以往例1中分配的副載波在通信終端裝置的接收功率的示意圖。在 此將接收功率的狀態(tài)表示為情況1(圖5A)和情況2(圖5B)。從圖中可知,不論是接收功率 高(傳播狀況良好)的副載波或是接收功率低(傳播狀況差)的副載波,都會被分配。
另外,圖6表示在以往例2中分配的副載波在通信終端裝置的接收功率的示意圖。 在此和圖5同樣地,圖6也將接收功率的狀態(tài)表示為情況1 (圖6A)和情況2 (圖6B)。這個 方法雖然能夠以基于副載波的傳播狀況的MCS進行傳輸,但如圖6所示地分配到接收功率 差(傳播狀況差)的副載波,變成低MCS電平。尤其在如情況2的狀況,有時候分配到的整 個副載波都是低接收功率。 以這種接收功率衰落的副載波發(fā)送的數據無法解碼,必須請求重發(fā)或是以低MCS 電平發(fā)送,從而導致吞吐量的降低。 并且,雖然也可以由通信終端裝置對所有副載波生成各個CQI并向基站裝置報 告,但用于報告的傳輸比特增多會使上行線路擁擠。 另外,例如在周邊小區(qū)使用同一頻率的再用l(頻率重復1)的系統(tǒng),如圖7所示,NodeB #1對本小區(qū)內UE發(fā)送的信號在周邊小區(qū)(NodeB #2和#3)會造成干擾。在這樣的 系統(tǒng)中,對周邊小區(qū)造成的干擾取決于在本小區(qū)使用的副載波數,對周邊小區(qū)造成的干擾 多時,會導致系統(tǒng)整體的吞吐量的降低。因此,有必要以有限的副載波數有效率地進行傳 輸。
發(fā)明內容
本發(fā)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提高本小區(qū)和周邊小區(qū)的吞吐量的無線通信裝置和 無線通信方法。 本發(fā)明以下面的方式達成上述目的根據基于本小區(qū)和周邊小區(qū)的業(yè)務量決定的 判斷標準,選擇接收質量良好的副載波作為使用的副載波,生成表示所選擇的副載波的平 均接收質量的報告值,將生成的報告值和表示使用的副載波的信息報告到通信對方。
本發(fā)明的無線通信裝置,包括接收單元,進行關于接收正交頻分復用信號的處 理;接收質量測定單元,對經所述處理的正交頻分復用信號中的各副載波進行接收質量的 測定;副載波選擇單元,從進行了所述接收質量的測定的副載波中選擇接收質量良好的多 個副載波;平均化單元,對所選擇的多個副載波的接收質量進行平均化,信道質量指示符生 成單元,根據經平均化的所述副載波的接收質量的值,生成一個信道質量指示符;報告單 元,將所生成的所述一個信道質量指示符和表示所述所選擇的多個副載波的信息報告給通 信對方。 本發(fā)明的無線通信方法,包括以下步驟接收步驟,進行關于接收正交頻分復用信 號的處理;接收質量測定步驟,對經所述處理的正交頻分復用信號中的各副載波進行接收 質量的測定;副載波選擇步驟,從進行了所述接收質量的測定的副載波中選擇接收質量良 好的多個副載波;平均化步驟,對所選擇的多個副載波的接收質量進行平均化,信道質量指 示符生成步驟,根據經平均化的所述副載波的接收質量的值,生成一個信道質量指示符;報 告步驟,將所生成的所述一個信道質量指示符和表示所述所選擇的多個副載波的信息報告 給通信對方。 本發(fā)明的無線通信系統(tǒng),包括基站裝置和通信終端裝置,所述基站裝置,將選擇副 載波的基準的信息發(fā)送到所述通信終端裝置;所述通信終端裝置,包括副載波選擇單元, 根據從所述基站裝置發(fā)送的選擇基準信息和各副載波的接收質量,選擇接收質量良好的多 個副載波;平均化單元,對所選擇的多個副載波的接收質量進行平均化,信道質量指示符 生成單元,根據經平均化的所述副載波的接收質量的值,生成一個信道質量指示符;報告單 元,將所生成的所述一個信道質量指示符和表示所述所選擇的多個副載波的信息報告給所 述基站裝置。
圖1是表示起因于衰落的接收功率的時間變動的圖;
圖2是表示以往例1的頻率分配方法的圖;
圖3是表示以往例2的通信方法的示意圖;
圖4是表示以往例2的頻率分配方法的圖; 圖5A是表示在以往例1中分配的副載波在通信終端裝置的接收功率的示意 圖5B是表示在以往例1中分配的副載波在通信終端裝置的接收功率的示意圖; 圖6A是表示在以往例2中分配的副載波在通信終端裝置的接收功率的示意圖; 圖6B是表示在以往例2中分配的副載波在通信終端裝置的接收功率的示意圖; 圖7是表示在再用1的系統(tǒng)對周邊小區(qū)造成干擾的情況的示意圖; 圖8是示意地表示副載波塊的模式圖; 圖9是表示本發(fā)明的實施方式1的基站裝置的發(fā)送系統(tǒng)的結構方框圖; 圖10是表示本發(fā)明的實施方式1的通信終端裝置的接收系統(tǒng)的結構方框圖; 圖11A是用來說明本發(fā)明的實施方式1的可使用的塊的選擇方法的圖; 圖11B是用來說明本發(fā)明的實施方式1的可使用的塊的選擇方法的圖; 圖12是表示本發(fā)明的實施方式1的塊的分配例子的圖; 圖13A是用來說明本發(fā)明的實施方式1的可使用的塊的選擇方法的圖; 圖13B是用來說明本發(fā)明的實施方式1的可使用的塊的選擇方法的圖; 圖14是表示本發(fā)明的實施方式1的塊的分配例子的圖; 圖15是表示本發(fā)明的實施方式2的基站裝置的發(fā)送系統(tǒng)的結構方框圖; 圖16A是用來說明本發(fā)明的實施方式2的可使用的塊的選擇方法的圖; 圖16B是用來說明本發(fā)明的實施方式2的可使用的塊的選擇方法的圖; 圖17是表示本發(fā)明的實施方式2的塊的分配例子的圖; 圖18是表示本發(fā)明的實施方式3的基站裝置的發(fā)送系統(tǒng)的結構方框圖; 圖19是表示本發(fā)明的實施方式3的通信終端裝置的接收系統(tǒng)的結構方框圖; 圖20A是用來說明本發(fā)明的實施方式3的可使用的塊的選擇方法的圖;以及 圖20B是用來說明本發(fā)明的實施方式3的可使用的塊的選擇方法的圖。
具體實施例方式
以下使用
本發(fā)明的實施方式。 在本發(fā)明的實施方式中,如果沒有特別說明,如圖8所示,假設使用的副載波數為 512,以32個副載波為一個副載波塊(以下簡稱為"塊")而總共使用16個塊,并以塊單位 進行分配。在該塊上附上用來識別塊的編號(塊號)。
(實施方式1) 圖9是表示本發(fā)明的實施方式1的基站裝置的發(fā)送系統(tǒng)的結構方框圖。在圖中, 調度部201根據從通信中的各通信終端裝置報告的CQI,在下一個幀進行對哪一個通信終 端裝置發(fā)送的決定(調度),將所決定的調度信息輸出到用戶選擇部202。這個調度的算法 可以使用Max C/I,Proportional Fairness等。并且,在調度時,決定了發(fā)送的用戶信號后 對該用戶信號分配調制方式和編碼率(MCS-Modulation and Coding Scheme,調制編碼方 式),將所分配的MCS通知到編碼部203-l、203-2和調制部204_1、204_2。另外,同時從各 通信終端裝置獲得可使用的塊號的報告,對各通信終端裝置決定在所報告的塊中要使用哪 個塊,并通知到副載波映射部205-1 、205-2。 用戶選擇部202暫時存儲要發(fā)送到各通信終端裝置(在此圖中以UE1至UE3為 例)的發(fā)送數據,根據從調度部201輸出的調度信息選擇對成為發(fā)送目的地的通信終端裝 置發(fā)送的數據并將其輸 到編碼部203-l、203-2。
在本實施方式中,具有兩個進行編碼、調制、副載波映射的序列,能夠在用戶選擇 部202選擇兩個發(fā)送數據并分別在不同的序列并行進行相同內容的處理。因此在此僅說明 一個序列。另外,關于控制用數據,有另外準備一序列作為進行編碼、調制、副載波映射的控 制用數據處理部207。控制用數據處理部207將后述。 編碼部203-1以由調度部201通知的編碼率使用Turbo碼等對用戶選擇部202輸 出的發(fā)送數據進行編碼處理,并輸出到調制部204-1。調制部204-1以調度部201通知的 調制方式對從編碼部203-1輸出的發(fā)送數據進行調制處理,并輸出到副載波映射部205-1。 副載波映射部205-1將從調制部204-1輸出的調制后的發(fā)送數據映射到由調度部201決定 的副載波,并輸出到復用部208。 閾值計算部206基于本小區(qū)和周邊小區(qū)的業(yè)務信息計算用來選擇在通信終端 裝置中可使用的塊的選擇基準的CIR閾值。CIR閾值(ThaK)的計算例如假設是Th^ =S。-101og(y。/ E y》。此時,S。是基準CIR,例如是-10dB。 y。是本小區(qū)的業(yè)務量、 101og(y。/E y》是本小區(qū)的業(yè)務量與本小區(qū)以及周邊6小區(qū)的合計業(yè)務量的比(dB)。 S。 =-lOdB、 y。/ E y i = 1/10時,設定的CIR閾值成為0dB。如此計算出的閾值信息被輸出 到控制用數據處理部207。 在控制用數據處理部207對閾值計算部206輸出的閾值信息進行編碼處理(編碼 部207-l)、調制處理(調制部207-2)以及映射到副載波的映射處理(副載波映射部207-3) 后輸出到復用部208。 復用部208復用從副載波映射部205-l、205-2、207-3輸出的發(fā)送數據和包含閾值 信息的控制用數據以及導頻序列,并輸出到S/P變換部209。 S/P變換部209將從復用部 208輸出的復用信號變換為多個序列的發(fā)送數據后輸出到IFFT部210。 IFFT部210通過 對從S/P變換部209輸出的多個序列的發(fā)送數據進行快速傅立葉逆變換,形成0F匿信號, 并輸出到GI插入部211。 GI插入部211在從IFFT部210輸出的0F匿信號插入保護間隔 (GI)并輸出到無線處理部212。無線處理部212對從GI插入部211輸出的信號進行D/A 變換和上變頻等預定的無線處理,將無線處理后的信號通過天線發(fā)送到通信終端裝置。
圖10是表示本發(fā)明的實施方式1的通信終端裝置的接收系統(tǒng)的結構方框圖。在圖 中,無線處理部301通過天線接收從基站裝置發(fā)送的信號,對接收的信號進行下變頻和A/D 變換等預定的無線處理,將無線處理后的信號輸出到GI除去部302。 GI除去部302從無線 處理部301輸出的信號除去保護間隔,將除去的信號輸出到FFT部303。 FFT部303通過對 從GI除去部302輸出的信號進行快速傅立葉變換,獲得由各個塊傳輸的信號。將獲得的各 塊的信號輸出到信道分離部304。 信道分離部304將從FFT部303輸出的每個塊(實際上是每個副載波)的信號分 離為每個用戶的序列,取出發(fā)往本裝置的數據部分、導頻部分以及控制用數據部分(包含 閾值信息)。取出的數據部分被輸出到解調部305-1,在解調部305-1接受解調處理后被輸 出到解碼部306-1。解碼部306-1解碼從解調部305-1輸出的解調信號,取出用戶數據。另 一方面,在信道分離部304取出的控制用數據部分被輸出到解調部305-2,在解調部305-2 接受解調處理后被輸出到解碼部306-2。解碼部306-2解碼從解調部305-2輸出的解調信 號,取出控制用數據,將包含在控制用數據的閾值信息輸出到塊選擇部308。另外,在信道分 離部304取出的導頻部分被輸出到作為接收質量測定部件的CIR測定部307,其對所有副載波的CIR都進行測定。該CIR測定結果被輸出到塊選擇部308。 塊選擇部308根據從解碼部306-2輸出的閾值信息對從CIR測定部307輸出的 CIR測定結果進行閾值判定。也就是說,選擇大于等于閾值的塊作為可使用的塊,將選擇的 塊的CIR輸出到CIR平均化部309。另外,選擇的塊的編號被輸出到未圖示的發(fā)送部。
CIR平均化部309對從塊選擇部308輸出的可使用的塊的CIR進行平均化,將進行 了平均化的值輸出到CQI生成部310。 CQI生成部310具備由CIR、調制方式(QPSK和16QAM等)、編碼率等與CQI進行了 關聯(lián)的CQI表,根據在平均化部309進行了平均化的值從CQI表中搜索CQI,生成CQI。所 生成的CQI被輸出到未圖示的發(fā)送部。也就是說,生成相當于將大于等于閾值的塊的CIR 平均化后的值的CQI。 從CQI生成部310輸出的CQI和可使用的塊號用上行線路被發(fā)送到基站裝置。
將本小區(qū)和周邊小區(qū)的業(yè)務量分為多時和少時,使用圖11至圖14說明有關上述 的基站裝置和通信終端裝置的動作。首先,使用圖11和圖12說明業(yè)務量多的時候。
在通信終端裝置的塊選擇部308進行如圖11所示的塊的選擇。圖11是用來說明 本發(fā)明的實施方式1的可使用的塊的選擇方法的圖。在此,舉出兩種CIR的情況,表示出相 同水準的CIR的波峰有多個的情況1 (圖11A)和高CIR的波峰只有一個的情況2 (圖11B)。 通信終端裝置的塊選擇部308根據按每個塊測定的CIR和從基站裝置發(fā)送的閾值信息進行 閾值判定。該閾值反映出本小區(qū)和周邊小區(qū)的業(yè)務多,被設定得較高。因此,大于等于閾值 的塊變得較少,能夠減少對周邊小區(qū)造成的干擾。 在塊選擇部308進行閾值判定的結果,如圖11所示,將測定出大于等于閾值的CIR 的塊選擇為可使用的塊(圖中斜線的塊),并使測定出小于閾值的CIR的塊(圖中白色的 塊)作為不可使用的塊加以剔除。然后,被選擇為可使用的塊的CIR被輸出到CIR平均化 部309,被選擇的塊的編號(信息)被輸出到發(fā)送部。 CIR平均化部309將從塊選擇部308輸出的CIR平均化為平均每個塊的CIR。 CQI 生成部310生成相當于進行了平均化的CIR的CQI。生成的CQI被輸出到發(fā)送部,和從塊選 擇部308輸出的塊號一起被發(fā)送到基站裝置。由此,變得沒有必要將所有大于等于閾值的 塊的CQI報告到基站裝置,能夠削減上行線路的傳輸數據量。 在基站裝置中,調度部201根據從各通信終端裝置報告的CQI和可使用的塊號進 行塊的分配。圖12是表示本發(fā)明的實施方式1的塊的分配的一個例子的圖。這里,使作為 塊的分配對象的通信終端裝置的數量為2并記載為UE1、UE2。如圖12所示,基站裝置將塊 號14和15分配給UE1,將塊號8至11分配給UE2,這個分配是在各UE僅分配接收質量良 好的塊的較少的分配。 這樣,在本小區(qū)和周邊小區(qū)的業(yè)務量多時,如果降低閾值并在本小區(qū)分配許多塊, 則會對周邊小區(qū)造成極大的干擾,而在周邊小區(qū)幾乎沒有塊可以使用,從而使系統(tǒng)整體的 吞吐量降低。因此,通過提高閾值來減少在本小區(qū)使用的塊數,并減少對周邊小區(qū)造成的干 擾。由此能夠謀求周邊小區(qū)的吞吐量的提升。另一方面,如果使閾值過高,在本小區(qū)的可使 用塊極端減少并導致在本小區(qū)的吞吐量的降低,因此,有必要在對周邊小區(qū)不造成過多干 擾的范圍內增多在本小區(qū)使用的塊數。 接下來使用圖13和圖14說明本小區(qū)和周邊小區(qū)的業(yè)務量少的時候。
圖13是用來說明本發(fā)明的實施方式1的可使用的塊的選擇方法的圖。在圖中,除
了閾值以外,其他條件和圖ll相同。業(yè)務量少的時候的閾值和業(yè)務量多的時候的閾值相比
設定得較小。因此,大于等于閾值的塊增多,能夠使用更多的塊,但業(yè)務量少的時候在周邊
小區(qū)的時間上的信道使用率低,因此對周邊小區(qū)造成的干擾不至于成為問題。 業(yè)務量少的時候和業(yè)務量多的時候一樣,將大于等于閾值的塊用作可使用的塊,
根據將可使用的塊的CIR平均化后的值生成CQI,CQI和可使用的塊號從發(fā)送部發(fā)送到基站裝置。 在基站裝置也是和業(yè)務量多的時候一樣,調度部201根據從各通信終端裝置報告 的CQI和可使用的塊號進行塊的分配。圖14是表示本發(fā)明的實施方式1的塊的分配例子 的圖。如圖14所示,基站裝置將塊號3至5和13至16分配給UE1,將塊號6至12分配給 UE2,和業(yè)務量多的情況相比,分配了較多的塊。 這樣,因為不論是業(yè)務量多的時候或少的時候都僅使用接收質量高的塊,因此能 夠分配高MCS。例如,使用包含質量差的塊的12個塊以QPSK進行的發(fā)送和僅使用質量佳的 6個塊以64QAM進行的發(fā)送相比,不但后者能夠獲得1. 5倍的吞吐量的提升,并且能夠使對 其他小區(qū)造成的干擾減半。 然而,也可以不論業(yè)務量的多寡,在多個通信終端裝置同時將同一個塊視為可使 用的塊時,將其分配給CQI高的通信終端裝置。 另外,也可以在塊選擇部308進行的閾值判定也可以考慮為對從各個塊的CIR減 去全部的塊的平均CIR的差分,也就是用(各個塊的CIR)-(平均CIR)進行閾值判定。通 過這個方法,在小區(qū)中心部分的用戶也僅使用相對質量高的塊,從而能夠有效率地抑制對 周邊小區(qū)造成的干擾。 根據本實施方式,因能夠僅選擇超過預定閾值的接收質量高的塊作為使用的塊, 從而能夠以高MCS進行傳輸,在有限的塊中抑制對周邊小區(qū)造成的干擾并提高吞吐量。另 外,使選擇可使用的塊的閾值根據本小區(qū)和周邊小區(qū)的業(yè)務量變動,能夠反映出可容許的 對其他小區(qū)的干擾量,因此能夠進行高效率的傳輸。
(實施方式2) 在實施方式1中說明了通過CIR的閾值判定進行可使用的塊的選擇,而該閾值基 于本小區(qū)和周邊小區(qū)的業(yè)務量被控制的情況,在本實施方式2中將說明在預定的塊數內進 行可使用的塊的選擇,并且是基于業(yè)務量來決定該塊數的情況。 圖15是表示本發(fā)明的實施方式2的基站裝置的發(fā)送系統(tǒng)的結構方框圖。對于圖 15中和圖9共通的部分賦予和圖9相同的標號并省略其詳細說明。圖15和圖9的不同點 在于將閾值計算部206變更為分配塊數計算部801。 分配塊數計算部801根據本小區(qū)和周邊小區(qū)的業(yè)務量計算作為用來在通信終端 裝置選擇可使用的塊的選擇基準的塊數。塊數(假設為Nsb)的計算例如可以由下式表示。
Nau是所有副載波的塊數,例如假設為64。 Y。是本小區(qū)的業(yè)務量,Y。/E Yi是 本小區(qū)的業(yè)務量與本小區(qū)以及周邊6小區(qū)的合計業(yè)務量的比。并且,右邊的記號表示不超 過該數值的最大整數,例如如以下所示。
10
<formula>formula see original document page 11</formula>
具體地說,在Nall = 64、 Y。/ E Y i = 1/10的時候,Nsb = 6。如這般計算出的分 配塊數信息被輸出到控制用數據處理部207。 在分配塊數計算部801若使可選擇的塊數變少則就能夠減少對周邊小區(qū)造成的 干擾。如果對周邊小區(qū)造成許多干擾就會使塊變得幾乎不能使用并導致系統(tǒng)吞吐量的降 低。另一方面,如果使可選擇的塊數過少,則會導致本小區(qū)內的吞吐量的降低。因此,在本 實施方式中,通過考慮本小區(qū)和周邊小區(qū)的業(yè)務量來決定可選擇的塊,就能夠避免對周邊 小區(qū)造成的大量干擾以及在本小區(qū)的吞吐量的降低。 本發(fā)明的實施方式2的通信終端裝置的接收系統(tǒng)的結構和圖10相同,因為僅有塊 選擇部308的功能不同,在此借用圖IO進行說明,對于和圖IO共通的功能塊則省略詳細說 明。解碼部306-2對從解調部305-2輸出的控制用數據部分進行解碼處理,取出控制用數 據,并將包含在控制用數據的可選擇塊數信息通知到塊選擇部308。 塊選擇部308根據在CIR測定部307對所有塊測定的CIR以及從解碼部306_2輸 出的可選擇塊數(Nsb)來選擇可使用的塊。具體地說,選擇CIR的高層Nsb塊,作為可使用的 塊。選擇的可使用的塊的CIR在CIR平均化部309被平均化,在CQI生成部310生成相當 于CIR平均值的CQI,該CQI被輸出到發(fā)送部。另外,在選擇部308選擇的可使用的塊的塊 號被輸出到發(fā)送部。 下面使用圖16和圖17說明上述的基站裝置和通信終端裝置的動作。在通信終端 裝置的塊選擇部308中進行如圖16所示的塊的選擇。圖16是用來說明本發(fā)明的實施方式 2的可使用的塊的選擇方法的圖。在此,設可使用的塊數(Nsb)為6,舉出兩種CIR的情況, 表示相同水準的CIR的波峰有多個的情況1 (圖16A)和高CIR的波峰只有一個的情況2 (圖 16B)。塊選擇部308根據按每個塊測定的CIR和從基站裝置發(fā)送的可使用塊數信息進行可 使用的塊的選擇。也就是說,以各個塊的CIR高層Nsb部分作為可使用的塊,如圖16的情況 1和情況2所示,所指定的可使用的塊都選擇了 6個塊。 這里,將所選擇的塊從CIR的高層起進行的理由是因為能夠防止分配質量差的 塊,使高效率的傳輸成為可能,并能夠減少對周邊小區(qū)造成的干擾。由此能夠提高系統(tǒng)整體 的吞吐量。 另外,如本實施方式所示,在分配MCS時使用質量高的塊的話就能夠分配更高的 MCS,由此能夠進一步提高吞吐量。例如,使用包含質量差的塊的12個塊以QPSK進行的發(fā) 送和僅使用質量佳的6個塊以64QAM進行的發(fā)送相比,后者不但能夠獲得1. 5倍的吞吐量, 并且對其他小區(qū)造成的干擾也減半。 所選擇的可使用的塊的CIR在CIR平均化部309被平均化,在CQI生成部310生 成相當于CIR平均值的CQI,該CQI被輸出到發(fā)送部。另外,在塊選擇部308選擇的可使用 的塊的塊號被輸出到發(fā)送部。 在基站裝置中,調度部201根據從各通信終端裝置報告的CQI和可使用的塊號進 行塊的分配。圖17是表示本發(fā)明的實施方式2的塊的分配例子的圖。然而,這里是舉例說 明將圖16的情況1所表示的可使用的塊分配給UE1的情況?;狙b置將塊號4、5、9、10、 14、 15分配給UE1。
如上所述,根據本實施方式,因為對接收質量高的塊選擇預定的塊數作為使用的 塊,通過高MCS進行傳輸能夠在有限的可使用的塊中在抑制對周邊小區(qū)造成的干擾的同時 提高吞吐量。另外,因為根據本小區(qū)和周邊小區(qū)的業(yè)務量變動使可使用的塊數,能夠反映出 可容許的對其他小區(qū)的干擾量,從而能夠進行高效率的傳輸。
(實施方式3) 在本實施方式3中將說明根據本小區(qū)和周邊小區(qū)的業(yè)務量預先決定通信終端裝
置能夠使用的塊,并且通過實施方式1說明的CIR閾值進行使用的塊的選擇的情況。 圖18是表示本發(fā)明的實施方式3的基站裝置的發(fā)送系統(tǒng)的結構方框圖。但對于
圖18中和圖9共通的部分賦予和圖9相同的標號,并省略其詳細說明。圖18和圖9的不
同點在于追加了指定塊決定部1101,并將調度部201變更為調度部1102。 閾值計算部206根據本小區(qū)和周邊小區(qū)的業(yè)務信息計算用來在通信終端裝置判
定可使用的塊的CIR閾值。計算出的閾值被輸出到控制用數據處理部207。 指定塊決定部1101根據本小區(qū)和周邊小區(qū)的業(yè)務量來決定指定給通信終端裝置
的塊(可選擇的塊)。決定的指定塊信息(選擇基準信息)被輸出到調度部1102和控制用
數據處理部207。 調度部1102根據從通信中的各通信終端裝置報告的CQI、可使用的塊號、以及指 定塊決定部1101輸出的指定塊信息來進行在下一個幀要對哪個通信終端裝置發(fā)送的決 定,將決定的調度信息輸出到用戶選擇部202。其他的處理和實施方式1相同。
圖19是表示本發(fā)明的實施方式3的通信終端裝置的接收系統(tǒng)的結構方框圖。對 于圖19中和圖IO共通的部分賦予和圖IO相同的標號并省略其詳細說明。圖19和圖10 的不同點在于將CIR測定部307變更為CIR測定部1201。 解碼部306-2對從解調部305-2輸出的控制用數據部分進行解碼處理,取出控制 用數據,并將包含在控制用數據的指定塊信息輸出到CIR測定部1201,將同樣包含在控制 用數據的閾值信息輸出到塊選擇部308。 CIR測定部1201在從信道分離部304輸出的導頻部分中僅對從解碼部306-2輸出 的指定塊信息表示的塊的導頻部分進行CIR的測定。在此,因為僅對基站裝置指定的塊進 行CIR的測定,和對所有的塊進行CIR的測定的情況相比,不但能夠削減CIR測定所需的處 理量,并能夠縮短處理的所需時間。測定的CIR被輸出到塊選擇部308。
塊選擇部308基于從解碼部306-2輸出的閾值信息對從CIR測定部1201輸出的 CIR測定結果進行閾值判定。因為從CIR測定部1201輸出的CIR測定結果不是所有的塊的 測定結果,在塊選擇部308也只需要對基站裝置指定的塊進行閾值判定即可,因此能夠削 減處理量并縮短處理的所需時間。閾值判定的結果,使在閾值以上的塊為可使用的塊,將該 塊的CIR輸出到CIR平均化部309,并將該塊的編號輸出到未圖示的發(fā)送部。
現使用圖20說明上述的基站裝置和通信終端裝置的動作。圖20是用來說明本發(fā) 明的實施方式3的可使用的塊的選擇方法的圖。在此,舉出兩種CIR的情況,表示出相同水 準的CIR的波峰有多個的情況1 (圖20A)和高CIR的波峰只有一個的情況2 (圖20B)。通 信終端裝置的塊選擇部308根據從基站裝置發(fā)送的閾值信息,對在基站裝置對指定的塊測 定的CIR進行閾值判定。在圖20A的情況1中,基站裝置指定的塊是從左邊教來的5個,但 只有從左邊數來的4個是超過閾值的塊。另外,在圖20B的情況2中,基站裝置指定的塊和情況1 一樣是從左邊數來的5個,但僅有從左邊數來的第5個是超過閾值的塊。由此,在通信終端裝置選擇的可使用的塊被限定在預先指定的塊中,在將可使用的塊的編號報告給基站裝置時能夠削減塊號的數據量。 如上所述,根據本實施方式,通過使基站裝置基于本小區(qū)和周邊小區(qū)的業(yè)務量預先指定分配給通信終端裝置的塊,能夠削減在通信終端裝置為選擇可使用的塊所需要的處理量和處理時間,并且能夠削減報告給基站裝置的使用塊號的信息量。 另外,在基站裝置指定的塊也可以根據預先決定的模式進行變更,而不是每一次進行計算并通知。 另外,本實施方式說明了限制分配給通信終端裝置的塊后再適用在實施方式1的情況,但也可適用于實施方式2。適用于實施方式2的情況下,從指定的塊中,以CIR的高層Nsb塊選擇作為可使用的塊。 另外,雖然在上述實施方式中說明了分配MCS的情況,但本發(fā)明也適用于不分配MCS的情況。 另外,在實施方式中,雖然是在基站裝置進行閾值的計算、分配塊數的計算以及指定塊的決定,但也可以在上一層的控制裝置進行。這些計算和決定雖然是基于業(yè)務信息進行,但也可以基于用戶數進行。 另外,本實施方式是以使用的副載波數為521,一個塊為32個副載波,但本發(fā)明不限于此,也可以任意地進行設定。 如上所說明的,根據本發(fā)明,通過根據通信對方通知的基準將接收質量良好的副
載波選擇為要使用的副載波,生成表示選擇的副載波的平均線路質量的報告值,并將生成
的報告值和表示使用的副載波的信息報告到通信對方,通信對方能夠僅使用質量良好的副
載波進行傳輸,并由此提高本小區(qū)和周邊小區(qū)的吞吐量,因此能夠提高系統(tǒng)整體的吞吐量。
另外,通過平均使用的副載波的線路質量并進行報告,能夠削減報告所需的數據量。本說明書是基于2002年12月26日申請的日本專利第2002-378076號公報。其
內容包含于此。
工業(yè)實用性 本發(fā)明適用于多載波傳輸的無線通信裝置和無線通信方法。
權利要求
無線通信裝置,包括接收單元,進行關于接收正交頻分復用信號的處理;接收質量測定單元,對經所述處理的正交頻分復用信號中的各副載波進行接收質量的測定;副載波選擇單元,從進行了所述接收質量的測定的副載波中選擇接收質量良好的多個副載波;平均化單元,對所選擇的多個副載波的接收質量進行平均化,信道質量指示符生成單元,根據經平均化的所述副載波的接收質量的值,生成一個信道質量指示符;報告單元,將所生成的所述一個信道質量指示符和表示所述所選擇的多個副載波的信息報告給通信對方。
2. 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無線通信裝置,所述副載波選擇單元選擇具有閾值以上的接收質量的副載波,所述閾值基于本小區(qū)和周邊小區(qū)的業(yè)務量而被自適應地控制。
3. 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無線通信裝置,所述副載波選擇單元選擇通信對方所通知的數量的副載波。
4. 如權利要求3所述的無線通信裝置,所述副載波的數量基于本小區(qū)和周邊小區(qū)的業(yè)務量而被自適應地控制。
5. 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無線通信裝置,所述副載波選擇單元在所有的副載波中從預先受限制的副載波選擇副載波。
6. 通信終端裝置,包括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無線通信裝置。
7. 無線通信方法,包括以下步驟接收步驟,進行關于接收正交頻分復用信號的處理;接收質量測定步驟,對經所述處理的正交頻分復用信號中的各副載波進行接收質量的副載波選擇步驟,從進行了所述接收質量的測定的副載波中選擇接收質量良好的多個副載波;平均化步驟,對所選擇的多個副載波的接收質量進行平均化,信道質量指示符生成步驟,根據經平均化的所述副載波的接收質量的值,生成一個信道質量指示符;報告步驟,將所生成的所述一個信道質量指示符和表示所述所選擇的多個副載波的信息報告給通信對方。
8. 無線通信系統(tǒng),包括基站裝置和通信終端裝置,所述基站裝置,將選擇副載波的基準的信息發(fā)送到所述通信終端裝置;所述通信終端裝置,包括副載波選擇單元,根據從所述基站裝置發(fā)送的選擇基準信息和各副載波的接收質量,選擇接收質量良好的多個副載波;平均化單元,對所選擇的多個副載波的接收質量進行平均化,信道質量指示符生成單元,根據經平均化的所述副載波的接收質量的值,生成一個信道質量指示符;報告單元,將所生成的所述一個信道質量指示符和表示所述所選擇的多個副載波的信 息報告給所述基站裝置。
全文摘要
CIR測定部(307)對接收的全部塊測定CIR,塊選擇部(308)根據CIR測定結果和基于本小區(qū)和周邊小區(qū)的業(yè)務量的閾值信息進行閾值判定。閾值判定的結果,使超過閾值的CIR的塊為可使用的塊。CIR平均化部(309)對可使用的塊的CIR進行平均化,CQI生成部(310)根據CIR的平均值生成CQI。將生成的CQI和選擇的塊號報告給基站裝置。由此能夠提高本小區(qū)和周邊小區(qū)的吞吐量。
文檔編號H04B7/26GK101777959SQ20101012625
公開日2010年7月14日 申請日期2003年11月20日 優(yōu)先權日2002年12月26日
發(fā)明者平松勝彥, 西尾昭彥 申請人:松下電器產業(yè)株式會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