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輔助掃描的片夾及掃描校正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fā)明涉及一種輔助掃描的片夾及掃描校正方法,特別是一種針對片夾結構實現(xiàn) 連續(xù)動態(tài)校正的掃描校正方法。
背景技術:
在使用平板式或便攜式掃描儀時,在掃描之前一般都會有一個做校正的過程,該 校正步驟包括三個方面曝光時間校正、黑校正和白校正。所謂黑校正是指利用黑校正數(shù)據(jù) 作為掃描成像元件的標準黑色圖像信號;所謂白校正是指利用白校正數(shù)據(jù)作為掃描成像元 件的標準白色圖像信號。現(xiàn)有技術中,校正過程和正式掃描過程是分開的,先校正后掃描,校正的過程通常 是掃描特定的校正模版。校正的一般流程包括移動掃描模組到特定的校正模版位置,或者 設置掃描模組初始停在校正模版位置;打開掃描光源,校正曝光時間;曝光時間校正完成 后,在掃描光源打開時掃描該校正模版,生成白校正數(shù)據(jù),在掃描光源關閉時掃描該校正模 版,生成黑校正數(shù)據(jù);全部校正完成后,掃描模組進入正式掃描過程。這種掃描校正方法的缺點在于,校正和正式掃描過程獨立完成,造成掃描過程不 連續(xù)、不智能,用戶使用不方便。
發(fā)明內容
針對上述問題,本發(fā)明提供一種輔助掃描的片夾及使用該片夾的掃描校正方法, 以達到將校正放在一次掃描過程中完成且不影響掃描質量的目的。本發(fā)明提供的輔助掃描的片夾包括用以夾持待掃描物的本體,該本體沿掃描平面 置于掃描裝置內,該本體上沿掃描方向依次包括校正窗和掃描窗。校正窗用來輔助生成白 校正數(shù)據(jù),該校正窗沿第一方向的最大寬度為第一寬度,該第一方向垂直于該掃描方向,且 該第一方向與該掃描方向都平行于該掃描平面。掃描窗用來輔助掃描該待掃描物,該掃描 窗沿該第一方向具有第二寬度,且該第二寬度小于等于該第一寬度。根據(jù)本發(fā)明所述的片夾,校正窗與掃描窗沿掃描方向具有間隔。根據(jù)本發(fā)明所述的片夾,該片夾沿掃描方向還包括引導面,該引導面設置于本體 的一端,且校正窗設置于該引導面和掃描窗之間。本發(fā)明提供的掃描校正方法包括以下步驟。(1)將如上所述的片夾置入掃描裝置。 (2)沿該掃描方向搜尋該校正窗的位置。(3)確定該校正窗的位置后,掃描該校正窗并生成 白校正數(shù)據(jù)。(4)掃描該掃描窗內的待掃描物,獲得掃描影像,并利用該白校正數(shù)據(jù)對該掃 描影像進行校正。根據(jù)本發(fā)明所述的掃描校正方法,步驟(1)之前還包括打開該掃描裝置并進行 曝光校正,獲得第一曝光時間和黑校正數(shù)據(jù);在步驟(1)之后還包括從該片夾的一端沿該 掃描方向使用該第一曝光時間開始掃描。進一步地,在步驟(4)中還包括使用該第一曝光時間掃描該掃描窗內的待掃描物,并分別利用該黑校正數(shù)據(jù)及該白校正數(shù)據(jù)對該掃描影像進行校正。根據(jù)本發(fā)明所述的掃描校正方法,在步驟(1)和步驟(2)之間還包括關閉掃描光 源,從該片夾的一端沿該掃描方向使用預設曝光時間開始掃描,生成黑校正數(shù)據(jù);然后開啟 該掃描光源,并繼續(xù)掃描。進一步地,在步驟(3)中還包括確定該校正窗的位置后,對該掃描裝置進行曝光 校正,獲得第一曝光時間;完成曝光校正后,掃描該校正窗并生成該白校正數(shù)據(jù)。更進一步地,在步驟(4)中還包括使用該第一曝光時間掃描該掃描窗內的待掃 描物,并分別利用該黑校正數(shù)據(jù)及該白校正數(shù)據(jù)對該掃描影像進行校正。根據(jù)本發(fā)明所述的掃描校正方法,在步驟(2)中,利用該校正窗與該本體的灰階 信號不同來確定該校正窗的位置。通過本發(fā)明,可以將校正放在正常的掃描過程中,同時不影響掃描影像的質量,也 可減少整個掃描時間,且更符合用戶使用習慣。
圖1為本發(fā)明一實施例的片夾的結構示意圖;圖2為本發(fā)明另一實施例的片夾的結構示意圖;圖3為本發(fā)明一實施例的片夾的工作原理示意圖;圖4為本發(fā)明一實施例的掃描校正方法的流程圖;圖5為本發(fā)明另一實施例的掃描校正方法的流程圖;圖6為本發(fā)明又一實施例的掃描校正方法的流程圖。
具體實施例方式為使對本發(fā)明的目的、構造、特征、及其功能有進一步的了解,茲配合實施例詳細 說明如下。請參見圖1,圖1為本發(fā)明一實施例的片夾1的結構示意圖。輔助掃描的片夾1包 括用以夾持待掃描物的本體10,本體10沿掃描平面(XY平面)置于掃描裝置內,本體10上 沿掃描方向X依次包括校正窗11和掃描窗12。校正窗11用來輔助生成白校正數(shù)據(jù),該校 正窗11沿第一方向Y的最大寬度為第一寬度W1,該第一方向Y垂直于該掃描方向X,且該 第一方向Y與該掃描方向X都平行于該掃描平面(XY平面)。掃描窗12用來輔助掃描該待 掃描物,該掃描窗12沿該第一方向Y具有第二寬度W2,且該第二寬度W2小于等于該第一寬 度W1。在實際應用中,校正窗11可以為矩形窗口,其寬度與掃描窗12相等,或略大于掃描 窗12的寬度。較佳地,校正窗11與掃描窗12沿掃描方向X具有間隔。該間隔與掃描模組相對 于片夾的移動速度有關,若掃描模組相對于片夾的移動速度較快,間隔可以較長,若掃描模 組相對于片夾的移動速度較慢,間隔可以較短,以此來保證校正過程具有足夠的處理時間。在一實施例中,片夾1沿掃描方向X還包括引導面13,引導面13設置于本體10的 一端,且校正窗11設置于引導面13和掃描窗12之間。引導面13可用以方便片夾1插入 掃描裝置內,除此之外,引導面13還可以用作生成黑校正數(shù)據(jù)時的掃描區(qū)域,使得校正過 程和正式掃描過程更加連續(xù),從而減少用戶在使用掃描裝置時的等待時間。
請參見圖2,圖2為本發(fā)明另一實施例的片夾2的結構示意圖。該實施例的片夾2 與上一實施例的片夾1主要差異在于校正窗的形狀及開口寬度。片夾2包括本體20,本體 20上沿掃描方向X依次包括校正窗21和掃描窗22。校正窗21沿第一方向Y的最大寬度 為第三寬度W3。掃描窗22沿該第一方向Y具有第二寬度W2,且該第二寬度W2小于等于該 第三寬度W3。在該實施例中,校正窗21為橢圓形開口,其長軸寬度W3應不小于掃描窗22 的寬度W2,以保證掃描校正窗時所獲的校正數(shù)據(jù)更能反映正式掃描時的情況。請參見圖3,圖3為本發(fā)明一實施例的片夾1的工作原理示意圖。片夾1的本體10 包括蓋體101和基座102,待掃描物(圖未示)夾持于蓋體101和基座102之間,蓋體101 可轉動地設置于基座102上,圖3所示為蓋體101打開后的狀態(tài)圖,校正窗11對應于蓋體 101和基座102上的兩個開口 111和112,開口 111和開口 112在蓋體101蓋合后正好相對, 以此來形成穿透整個片夾1的校正窗11 ;同理,掃描窗12也對應于蓋體101和基座102上 的兩個開口 121和122,在蓋體101蓋合后,待掃描物被夾持于開口 121和開口 122之間。 片夾1插入掃描裝置前,先將待掃描物放置在與掃描窗12對應之處,然后將蓋體101蓋合 在基座102上以夾持住該待掃描物。本發(fā)明的片夾的本體的結構并不以此為限。仍以蓋體和基座結構為例,蓋體101 也可以是可分離地扣合于基座102上,或者,蓋體101可滑動地設置于基座102上,只要本 體10能夠夾持住待掃描物即可。請參見圖4,圖4為本發(fā)明一實施例的掃描校正方法的流程圖。該實施例中的掃描 校正方法包括以下步驟。S41,將如上所述的片夾1置入掃描裝置。其中,該掃描裝置既可以是平板式掃描 儀,也可以是饋紙式掃描儀。S43,沿掃描方向搜尋校正窗11的位置。在實際應用時,步驟S43是利用校正窗11 與本體10的灰階信號不同來確定校正窗11的位置。其它現(xiàn)有技術中能夠實現(xiàn)本步驟的圖 像處理方法,也包含在本發(fā)明的保護范圍之內。S45,確定校正窗11的位置后,掃描校正窗11并生成白校正數(shù)據(jù)。在一實施例中, 掃描校正窗11時,該校正窗11被掃描光源無遮蔽的照亮,以此獲得最白的圖像信號(即白 校正數(shù)據(jù))。S47,掃描掃描窗12內的待掃描物,獲得掃描影像,并利用該白校正數(shù)據(jù)對該掃描 影像進行校正。請參見圖5,圖5為本發(fā)明另一實施例的掃描校正方法的流程圖。該實施例中的掃 描校正方法包括以下步驟。S50,打開掃描裝置并進行曝光校正,獲得第一曝光時間和黑校正數(shù)據(jù)。S51,將包含校正窗11和掃描窗12的片夾1置入該掃描裝置,然后從該片夾1的 一端沿掃描方向使用該第一曝光時間開始掃描。S53,沿該掃描方向搜尋校正窗11的位置。在實際應用時,步驟S53是利用校正窗 11與本體10的灰階信號不同來確定校正窗11的位置。S55,確定校正窗11的位置后,掃描校正窗11并生成白校正數(shù)據(jù)。優(yōu)選地,掃描校 正窗11時,該校正窗11被掃描光源無遮蔽的照亮,以此獲得最白的圖像信號(即白校正數(shù) 據(jù))。
S57,使用該第一曝光時間掃描掃描窗12內的待掃描物,獲得掃描影像,并分別利 用該黑校正數(shù)據(jù)及該白校正數(shù)據(jù)對該掃描影像進行校正。以掃描透射型待掃描物為例,膠片、幻燈片等透射型待掃描物在掃描時一般需要 放入專用片夾,用以輔助掃描。本發(fā)明是利用一種新的片夾結構,再配合上一種新的掃描校 正方法,將現(xiàn)有技術中的校正過程和正式掃描過程結合起來,在一次掃描進程中完成兩項工作。請參見圖6,圖6為本發(fā)明又一實施例的掃描校正方法的流程圖。該實施例中的掃 描校正方法包括以下步驟。S61,將包含校正窗11和掃描窗12的片夾1置入掃描裝置。該掃描裝置包含帶有 掃描光源的掃描模組,該掃描光源較佳地為LED光源,掃描模組中可使用接觸式圖像傳感 (CIS)成像單元,但本發(fā)明并不以此為限。S62,關閉掃描光源,從片夾1的一端沿掃描方向使用預設曝光時間開始掃描,生 成黑校正數(shù)據(jù);然后開啟該掃描光源,并繼續(xù)掃描。以片夾1為例,可以在掃描引導面13期 間,關燈掃描,得到掃描數(shù)據(jù)以生成黑校正數(shù)據(jù)。S63,沿該掃描方向搜尋校正窗11的位置。S65,確定校正窗11的位置后,對該掃描裝置進行曝光校正,獲得第一曝光時間; 完成曝光校正后,掃描校正窗11并生成白校正數(shù)據(jù)。S67,使用該第一曝光時間掃描掃描窗12內的待掃描物,獲得掃描影像,并分別利 用該黑校正數(shù)據(jù)及該白校正數(shù)據(jù)對該掃描影像進行校正。通過本發(fā)明,可以將校正放在正常的掃描過程中,同時不影響掃描影像的質量,也 可減少整個掃描時間,且更符合用戶使用習慣。本發(fā)明已由上述相關實施例加以描述,然而上述實施例僅為實施本發(fā)明的范例。 必需指出的是,已揭露的實施例并未限制本發(fā)明的范圍。相反地,在不脫離本發(fā)明的精神和 范圍內所作的更動與潤飾,均屬本發(fā)明的專利保護范圍。
權利要求
一種輔助掃描的片夾,該片夾包括用以夾持待掃描物的本體,該本體沿掃描平面置于掃描裝置內,其特征在于該本體上沿掃描方向依次包括校正窗,用來輔助生成白校正數(shù)據(jù),該校正窗沿第一方向的最大寬度為第一寬度,該第一方向垂直于該掃描方向,且該第一方向與該掃描方向都平行于該掃描平面;掃描窗,用來輔助掃描該待掃描物,該掃描窗沿該第一方向具有第二寬度,且該第二寬度小于等于該第一寬度。
2.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片夾,其特征在于該校正窗與該掃描窗沿該掃描方向具有間隔。
3.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片夾,其特征在于該片夾沿該掃描方向還包括引導面,該引導 面設置于該本體的一端,且該校正窗設置于該引導面和該掃描窗之間。
4.一種掃描校正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驟(1)將權利要求1-3中任意一項所述的片夾置入掃描裝置;(2)沿該掃描方向搜尋該校正窗的位置;(3)確定該校正窗的位置后,掃描該校正窗并生成白校正數(shù)據(jù);(4)掃描該掃描窗內的待掃描物,獲得掃描影像,并利用該白校正數(shù)據(jù)對該掃描影像進 行校正。
5.如權利要求4所述的掃描校正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步驟(1)之前還包括打開該掃 描裝置并進行曝光校正,獲得第一曝光時間和黑校正數(shù)據(jù);在步驟(1)之后還包括從該片 夾的一端沿該掃描方向使用該第一曝光時間開始掃描。
6.如權利要求5所述的掃描校正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步驟(4)中還包括使用該第一 曝光時間掃描該掃描窗內的待掃描物,并分別利用該黑校正數(shù)據(jù)及該白校正數(shù)據(jù)對該掃描 影像進行校正。
7.如權利要求4所述的掃描校正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步驟(1)和步驟(2)之間還包括 關閉掃描光源,從該片夾的一端沿該掃描方向使用預設曝光時間開始掃描,生成黑校正數(shù)據(jù);然后開啟該掃描光源,并繼續(xù)掃描。
8.如權利要求7所述的掃描校正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步驟(3)中還包括 確定該校正窗的位置后,對該掃描裝置進行曝光校正,獲得第一曝光時間; 完成曝光校正后,掃描該校正窗并生成該白校正數(shù)據(jù)。
9.如權利要求8所述的掃描校正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步驟(4)中還包括使用該第一 曝光時間掃描該掃描窗內的待掃描物,并分別利用該黑校正數(shù)據(jù)及該白校正數(shù)據(jù)對該掃描 影像進行校正。
10.如權利要求4所述的掃描校正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步驟(2)中,利用該校正窗與該 本體的灰階信號不同來確定該校正窗的位置。
全文摘要
本發(fā)明提供一種輔助掃描的片夾及掃描校正方法。該片夾包括用以夾持待掃描物的本體,該本體沿掃描平面置于掃描裝置內,該本體上沿掃描方向依次包括校正窗和掃描窗。校正窗用來輔助生成白校正數(shù)據(jù),該校正窗沿第一方向的最大寬度為第一寬度,該第一方向垂直于該掃描方向,且該第一方向與該掃描方向都平行于該掃描平面。掃描窗用來輔助掃描該待掃描物,該掃描窗沿該第一方向具有第二寬度,且該第二寬度小于等于該第一寬度。通過本發(fā)明,可以將校正放在正常的掃描過程中,同時不影響掃描影像的質量,也可減少整個掃描時間,且更符合用戶使用習慣。
文檔編號H04N1/04GK101883199SQ20101022062
公開日2010年11月10日 申請日期2010年6月24日 優(yōu)先權日2010年6月24日
發(fā)明者唐珊珊, 趙國武 申請人:蘇州佳世達電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