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信號傳輸裝置和顯示裝置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fā)明涉及信號傳輸裝置和顯示裝置,尤其涉及適用于顯示在四周的所有方向上均立體可視的圖像場合下的信號傳輸裝置和設有該信號傳輸裝置的顯示裝置。
背景技術:
目前存在用于在諸如電視接收器等裝置中所采用的平面顯示部上顯示立體可視圖像的立體顯示技術。該技術通常利用觀看平面顯示部上所顯示內容的觀看者的左眼和右眼之間的視差。例如,具體地說,左眼圖像與右眼圖像交替顯示在平面顯示部上。另外,通過使圖像光束通過偏光濾光器等傳播,左眼能夠僅看到左眼圖像,而右眼僅能夠看到右眼圖像,從而能夠實現(xiàn)雙眼視覺。另一方面,目前披露了許多均用于以如下方式顯示物體圖像的全周向立體圖像顯示裝置,即,在該方式下,物體在從四周的任一方向上觀看時均是立體可視的。在這種情況下,全周向立體圖像顯示裝置顯示來自多個觀察點并經過攝像操作的多個觀察點圖像,該多個觀察點設置在中心與物體重疊的圓周上。觀察點圖像是觀察點彼此不同的圖像。除通過攝像操作獲得觀察點圖像之外,也可以通過采用在假定從整個圓周觀察圖像的狀態(tài)下的計算機圖形來產生觀察點圖像。關于全周向立體圖像顯示裝置的更多信息請參照日本專利申請公開 No. 2004-177709 和 No. 2005-114771。在這類全周向立體圖像顯示裝置中,顯示部具有圓筒形狀的外殼,在該外殼內,布置有多個小尺寸的LED(發(fā)光器件)等。外殼上設有狹縫,在外殼外部的位置能夠通過狹縫看到顯示部上的圖像。另外,通過馬達使外殼高速旋轉,對于從任何方向觀看圓筒形外殼的側表面的用戶,能夠立體地觀看顯示屏幕上的圖像。如上所述,在全周向立體圖像顯示裝置中,通過馬達使圓筒形外殼高速旋轉。因而,需要向設置在外殼內部并用作信號處理部、顯示部和其它部件的部件供應驅動功率和圖像信號。為了向設置在外殼內部的這些部件供應驅動功率和圖像信號,例如,可以采用如下設計方法將用于產生驅動功率的電池和用于存儲圖像信號的存儲器設置在外殼的內部。然而,根據這類方法,連續(xù)顯示立體圖像的時間長度不可避免地受到電池的電荷積蓄容量和存儲器的存儲容量的限制。為了連續(xù)地顯示不同的立體圖像,需要提供一種在不中斷外殼外部的源的情況下向機箱內部的上述部件連續(xù)并穩(wěn)定地供應驅動功率和圖像信號的方法。然而,目前還未確立這類方法。
發(fā)明內容
因而,期望提供一種在不中斷高速旋轉的外殼外部的源的情況下向外殼內部的上述部件連續(xù)并穩(wěn)定地供應驅動功率和圖像信號的方法。本發(fā)明的第一實施例提供了一種信號傳輸裝置,所述信號傳輸裝置用于向設置在旋轉的旋轉體內部的信號處理部傳輸信號,所述信號傳輸裝置采用波導管,其設置在所述旋轉體的旋轉軸桿上;所述信號傳輸裝置還采用信號傳輸部,其設置在所述旋轉體的外部,用于通過所述波導管傳輸所述信號;信號接收部,其設置在所述旋轉體的內部,用于接收所述信號傳輸部通過所述波導管傳輸?shù)乃鲂盘?,并將所述信號供應到所述信號處理部;集電環(huán),其與所述旋轉體一起繞著用作旋轉軸的所述波導管旋轉;及電源部,其設置在所述旋轉體的外部,用于通過所述集電環(huán)向所述信號處理部供電。本發(fā)明能夠提供一種如下結構,S卩,在該結構中,本發(fā)明的第一實施例的信號傳輸裝置還設有電源線接合部,所述電源接合部用于以非固定的方式接合所述集電環(huán)和所述信號處理部之間的電源線。本發(fā)明還能夠提供一種如下結構,S卩,在該結構中,本發(fā)明的第一實施例的信號傳輸裝置還具有中空馬達,所述中空馬達設置在所述旋轉體的內部,用于使所述旋轉體和所述集電環(huán)繞著用作所述旋轉軸的所述波導管旋轉。本發(fā)明還能夠提供一種如下結構,S卩,在該結構中,本發(fā)明的第一實施例的信號傳輸裝置還具有馬達,所述馬達設置在所述旋轉體的外部,用于通過動力傳輸部使所述旋轉體和所述集電環(huán)繞著用作所述旋轉軸的所述波導管旋轉。本發(fā)明還能夠提供一種如下結構,即,在該結構中,所述信號傳輸部和所述信號接收部在所述信號的通信中使用毫米波。本發(fā)明還能夠提供一種如下結構,S卩,在該結構中,本發(fā)明的第一實施例的信號傳輸裝置還設有偏振波轉換部,所述偏振波轉換部設置在所述波導管的內部,用于改變在所述信號傳輸部和所述信號接收部之間通信的所述信號的偏振波方向。如上所述,在本發(fā)明第一實施例的信號傳輸裝置中,信號通過設置在旋轉體的旋轉軸桿上的波導管在信號傳輸部和信號接收部之間通信。另外,電源供應部還通過集電環(huán)向信號處理部供電,所述集電環(huán)與旋轉體一起繞著用作旋轉軸的波導管旋轉。本發(fā)明的第二實施例提供了一種信號傳輸裝置,所述信號傳輸裝置用于向設置在旋轉的旋轉體內部的信號處理部傳輸信號,所述信號傳輸裝置采用波導管,其設置在所述旋轉體的旋轉軸桿上;集電環(huán),其與所述旋轉體一起繞著用作旋轉軸的所述波導管旋轉; 及電源部,其設置在所述旋轉體的外部,用于通過所述集電環(huán)向所述信號處理部供電。本發(fā)明的第三實施例提供了一種顯示裝置,所述顯示裝置采用顯示部,其設置在旋轉的旋轉體的內部;信號處理部,其設置在旋轉的所述旋轉體的內部,用于向所述顯示部供應圖像信號;波導管,其設置在所述旋轉體的旋轉軸桿上;信號傳輸部,其設置在所述旋轉體的外部,用于通過所述波導管傳輸所述圖像信號;信號接收部,其設置在所述旋轉體的內部,用于接收所述信號傳輸部通過所述波導管傳輸?shù)乃鲂盘枺⑺鲂盘柟剿鲂盘柼幚聿?;集電環(huán),其與所述旋轉體一起繞著用作旋轉軸的所述波導管旋轉;及電源部,其設置在所述旋轉體的外部,用于通過所述集電環(huán)向所述顯示部和所述信號處理部供電。如上所述,在本發(fā)明第三實施例的顯示裝置中,圖像信號通過設置在旋轉體的旋轉軸桿上的波導管在信號傳輸部和信號接收部之間通信。另外,電源供應部還通過集電環(huán)向顯示部和信號處理部供電,所述集電環(huán)與旋轉體一起繞著用作旋轉軸的波導管旋轉。根據本發(fā)明的第一實施例,能夠以穩(wěn)定的方式連續(xù)地供應驅動功率和信號。根據本發(fā)明的第三實施例,能夠以穩(wěn)定的方式連續(xù)地顯示圖像。
圖1表示本發(fā)明實施例的立體圖像顯示系統(tǒng)的典型結構;圖2是表示圓筒部和基座的第一典型內部結構的立體圖;圖3是表示圓筒部和基座的第一典型內部結構的方框圖;圖4是表示圓筒部和基座的第一典型內部結構的剖視圖;圖5是表示圓筒部和基座的第一典型內部結構的第一典型變形例的剖視圖;圖6是表示電源線接合部的典型結構的立體圖;圖7是表示圓筒部和基座的第一典型內部結構的第二典型變形例的剖視圖;及圖8是表示圓筒部和基座的第二典型內部結構的方框圖。
具體實施例方式
下面通過參照附圖詳細說明本發(fā)明的最優(yōu)選實施例。立體圖像顯示系統(tǒng)的典型結構圖1表示本發(fā)明實施例的立體圖像顯示系統(tǒng)10的典型結構。如圖所示,立體圖像顯示系統(tǒng)10包括圖像信號處理裝置20和全周向立體圖像顯示裝置30。圖像信號處理裝置20向全周向立體圖像顯示裝置30供應圖像信號,通常,所供應的圖像信號是從所有圓周方向上對物體執(zhí)行攝像操作而獲得的結果。全周向立體圖像顯示裝置30包括基座31和圓筒部32?;?1向圓筒部32供應驅動功率,圓筒部32通過嵌入在圓筒部32中的中空馬達(aerial motor)44高速旋轉。另夕卜,基座31將從圖像信號處理裝置20接收的圖像信號傳遞到圓筒部32。在圓筒部32的側表面上設有多個狹縫33。在圓筒部32的內部固定有與圓筒部32共享公共旋轉軸桿的中空馬達44。另外,如圖2所示,在圓筒部32中嵌入有圓筒信號處理部51和顯示部52。基座31和圓筒部32的第一典型內部結構下面參照圖2 圖4說明基座31和圓筒部32的第一典型內部結構。圖2是表示圓筒部32和基座31的第一典型內部結構的立體圖,圖3是表示圓筒部32和基座31的第一典型內部結構的方框圖。另一方面,圖4是表示圓筒部32和基座31 的第一典型內部結構的剖視圖?;?1包括電源部41、電刷42、下波導管46a、信號傳輸部45、基座電源部61和基座信號處理部62。電源部41通過電刷42向構成圓筒部32的集電環(huán)(slip ring)43供電。另外,電源部41也向基座電源部61供電。電刷42電連接到電源部41和中空狀態(tài)的集電環(huán)43。集電環(huán)43與中空馬達44 一起高速旋轉。固定到基座31上的下波導管46a通過非接觸接合(non-contact junction)連接到上波導管46b。上波導管46b與圓筒部32 —起繞著圓筒部32的旋轉軸高速旋轉。下波導管46a與上波導管46b接合形成波導管46。信號傳輸部45借助波導管46將來自天線71的圖像信號傳輸?shù)綀A筒部32中所使用的信號接收部47,天線71設置在下波導管46a的內部。在信號傳輸部45和信號接收部 47之間的通信中,使用圓的偏振毫米波。如圖4所示,下波導管46a和上波導管46b之間的接合處具有扼流法蘭結構73。扼流法蘭結構73防止毫米波從下波導管46a與上波導管 46b之間的接合處泄露。應注意的是,在信號傳輸部45和信號接收部47之間的通信中,也能夠使用除毫米波之外的電磁波信號或諸如激光束等光學信號。如果使用光學信號,則使用光纖和透鏡取代波導管46?;娫床?1向基座31中所使用的信號傳輸部45和基座信號處理部62供電。 基座信號處理部62對從圖像信號處理裝置20接收的圖像信號執(zhí)行預先確定的處理,并將處理結果提供給信號傳輸部45。圓筒部32使用集電環(huán)43、中空馬達44、信號接收部47、圓筒信號處理部51、顯示部52、馬達控制部63和圓筒電源部64。集電環(huán)43通過電刷42從電源部41接收功率,并將功率傳遞到中空馬達44。另夕卜,集電環(huán)43還通過電源線84向圓筒電源部64供電。根據馬達控制部63所執(zhí)行的控制,固定在圓筒部32中的中空馬達44使圓筒部32 繞著用作旋轉軸的波導管46高速旋轉。信號接收部47通過設置在上波導管46b內部的天線72接收由信號傳輸部45傳輸?shù)膱D像信號,并將該信號傳遞到圓筒信號處理部51。圓筒信號處理部51對從信號處理部47接收的圖像信號執(zhí)行預先確定的處理,并將處理結果供應到顯示部52。顯示部52具有與狹縫33相同數(shù)量的顯示單元。全周向立體圖像顯示裝置30以預先確定的順序將圖像信號的圖像顯示在顯示單元上。圖像信號是從圍繞攝像操作的物體的整個圓周的觀察點看到的信號,并由圖像信號處理裝置20供應。馬達控制部63控制中空馬達44的旋轉。圓筒電源部64向信號接收部47、圓筒信號處理部51和顯示部52供應通過集電環(huán)43接收的作為驅動功率的功率。根據上述第一典型結構,通過借助集電環(huán)43來供電,從而能夠以穩(wěn)定的方式向高速旋轉的圓筒部32供電。另外,由于中空波導管46設置在圓筒部32的旋轉軸桿的內部, 能夠通過采用無線電技術以穩(wěn)定的方式對圖像信號進行通信。最重要的是,由于與圓筒部 32共享公共旋轉軸桿的中空馬達44嵌入在圓筒部32中,所以與稍后所述的第二典型結構相比,能夠使全周向立體圖像顯示裝置30的尺寸更小。圓筒部32和基座31的第一典型結構的典型變形例接下來說明圓筒部32和基座31的第一典型結構的典型變形例。圖5是表示圓筒部32和基座31的第一典型結構的第一典型變形例的剖視圖。與圖4所示的第一典型結構相比,第一典型變形例額外包括設置在用于將來自集電環(huán)43的功率供應到圓筒電源部64的電源線84上的電源線接合部100。
7
圖6詳細示出了電源線接合部100。電源線接合部100是由彼此面對的第一電極基板101和第二電極基板103構成。第一電極基板101的表面暴露于第二電極基板103。 在這個表面上,設置有第一電極部102。各第一電極部102連接到與集電環(huán)43接線的電源線84。另一方面,第二電極基板103的表面暴露于第一電極基板101。這個表面上的位置均與第一電極部102中的一個電極部接觸。在這些位置中的各個位置處,設置有第二電極部104。各第二電極部104連接到與圓筒電源部64接線的電源線105。應注意的是,如圖6所示,各第二電極部104是凹部而各第一電極部102是凸部, 或者顛倒過來也可以?;蛘撸軌驅⒏鞯诙姌O部104和各第一電極部102制造成如下形狀,即,各第二電極部104能夠與一個第一電極部102相嚙合,且能夠容易地與一個第一電極部102脫離。即使不采用焊接技術等將第一電極基板101固定在第一電極基板103上,各第一電極部102仍與一個第二電極部104相齒合。因而,通過電源線84、第一電極部102、第二電極部104和電源線105將集電環(huán)43所接收的功率供應到圓筒電源部64。與不包括電源線接合部100的結構相比,通過設置這類電源線接合部100,容易更換通常由于磨損而需要替換的集電環(huán)43。圖7是表示圓筒部32和基座31的第一典型結構的第二典型變形例的剖視圖。與圖4所示的第一典型結構相比,第二典型變形例在波導管46的內部額外包括偏振波轉換部121和122。在這種情況下,下波導管46a中所采用的天線71將圖像信號作為直線偏振波進行傳輸,而偏振波轉換部121將直線偏振波轉換成圓偏振波。另一方面,偏振波轉換部122將所傳輸信號的圓偏振波轉換成直線偏振波,而上波導管46b中所采用的天線72接收直線偏振波。應注意的是,可以將第一典型變形例與第二典型變形例進行組合?;?1和圓筒部32的第二典型內部結構接下來,參照圖8說明基座31和圓筒部32的第二典型內部結構。圖8是表示圓筒部32和基座31的第二典型內部結構的方框圖。在第二典型內部結構的情況下,在圓筒部32的外部采用馬達131,以取代圖3和其它圖所示的第一典型內部結構中所采用的中空馬達44。通過借助皮帶132將馬達131所產生的旋轉驅動功率傳送到圓筒部32,能夠驅動圓筒部32旋轉。應注意的是,能夠將齒輪用作動力傳輸部,以取代皮帶 132。由于除馬達131和皮帶132之外的部件結構與第一典型內部結構相同,所以不再重復這些其它部件的結構的說明。與第一典型內部結構中所采用的中空馬達44相比,由于馬達131的價格較低,所以能夠降低全周向立體圖像顯示裝置30的成本。另外,由于在圓筒部32的外部采用馬達 131,所以,與中空馬達44相比,萬一馬達發(fā)生故障等,能夠簡單地使用另一個馬達來替換故障馬達131。也可以將圖5所示的第一變形例和圖7所示的第二變形例應用到第二典型內部結構。另外,本發(fā)明中所使用的技術術語“系統(tǒng)”也意味著是包括多個局部裝置的整體裝置。應注意的是,本發(fā)明的實施絕不限制為上述實施例。也就是說,在不脫離本發(fā)明的基本構思的情況下,能夠將這些實施例進一步變化成其它變形例。
權利要求
1.一種信號傳輸裝置,所述信號傳輸裝置用于向設置在旋轉的旋轉體內部的信號處理部傳輸信號,所述信號傳輸裝置包括波導管,其設置在所述旋轉體的旋轉軸桿上;信號傳輸部,其設置在所述旋轉體的外部,用于通過所述波導管傳輸所述信號;信號接收部,其設置在所述旋轉體的內部,用于接收所述信號傳輸部通過所述波導管傳輸?shù)乃鲂盘枺⑺鲂盘柟剿鲂盘柼幚聿?;集電環(huán),其與所述旋轉體一起繞著用作旋轉軸的所述波導管旋轉;及電源部,其設置在所述旋轉體的外部,用于通過所述集電環(huán)向所述信號處理部供電。
2.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信號傳輸裝置,其中,所述信號傳輸裝置還設有電源線接合部, 所述電源接合部用于以非固定的方式接合所述集電環(huán)和所述信號處理部之間的電源線。
3.如權利要求1或2所述的信號傳輸裝置,其中,所述信號傳輸裝置還具有中空馬達, 所述中空馬達設置在所述旋轉體的內部,用于使所述旋轉體和所述集電環(huán)繞著用作所述旋轉軸的所述波導管旋轉。
4.如權利要求1或2所述的信號傳輸裝置,其中,所述信號傳輸裝置還具有馬達,所述馬達設置在所述旋轉體的外部,用于通過動力傳輸部使所述旋轉體和所述集電環(huán)繞著用作所述旋轉軸的所述波導管旋轉。
5.如權利要求1或2所述的信號傳輸裝置,其中,所述信號傳輸部和所述信號接收部在所述信號的通信中使用毫米波。
6.如權利要求5所述的信號傳輸裝置,其中,所述信號傳輸裝置還具有偏振波轉換部, 所述偏振波轉換部設置在所述波導管的內部,用于改變在所述信號傳輸部和所述信號接收部之間通信的所述信號的偏振波方向。
7.一種信號傳輸裝置,所述信號傳輸裝置用于向設置在旋轉的旋轉體內部的信號處理部傳輸信號,所述信號傳輸裝置包括波導管,其設置在所述旋轉體的旋轉軸桿上;集電環(huán),其與所述旋轉體一起繞著用作旋轉軸的所述波導管旋轉;及電源部,其設置在所述旋轉體的外部,用于通過所述集電環(huán)向所述信號處理部供電。
8.如權利要求7所述的信號傳輸裝置,其中,所述信號傳輸裝置還設置有電源線接合部,所述電源接合部用于以非固定的方式接合所述集電環(huán)和所述信號處理部之間的電源線。
9.如權利要求7或8所述的信號傳輸裝置,其中,所述信號傳輸裝置還具有中空馬達, 所述中空馬達設置在所述旋轉體的內部,用于使所述旋轉體和所述集電環(huán)繞著用作所述旋轉軸的所述波導管旋轉。
10.如權利要求7或8所述的信號傳輸裝置,其中,所述信號傳輸裝置還具有馬達,所述馬達設置在所述旋轉體的外部,用于通過動力傳輸部使所述旋轉體和所述集電環(huán)繞著用作所述旋轉軸的所述波導管旋轉。
11.如權利要求7所述的信號傳輸裝置,其中,所述信號傳輸部和信號接收部在所述信號的通信中使用毫米波。
12.如權利要求7、8或11所述的信號傳輸裝置,其中,所述信號傳輸裝置還具有偏振波轉換部,所述偏振波轉換部設置在所述波導管的內部,用于改變在所述信號傳輸部和信號接收部之間通信的所述信號的偏振波方向。
13. 一種顯示裝置,其包括 顯示部,其設置在旋轉的旋轉體的內部;信號處理部,其設置在旋轉的所述旋轉體的內部,用于向所述顯示部供應圖像信號;及如權利要求1-12之一所述的信號傳輸裝置。
全文摘要
本發(fā)明涉及信號傳輸裝置和具有該信號傳輸裝置的顯示裝置。該信號傳輸裝置用于向設置在旋轉的旋轉體內部的信號處理部傳輸信號,所述信號傳輸裝置包括波導管,其設置在所述旋轉體的旋轉軸桿上;信號傳輸部,其設置在所述旋轉體的外部,用于通過所述波導管傳輸所述信號;信號接收部,其設置在所述旋轉體的內部,用于接收所述信號傳輸部通過所述波導管傳輸?shù)乃鲂盘?,并將所述信號供應到所述信號處理部;集電環(huán),其與所述旋轉體一起繞著用作旋轉軸的所述波導管旋轉;及電源部,其設置在所述旋轉體的外部,用于通過所述集電環(huán)向所述信號處理部供應功率。本發(fā)明能夠以穩(wěn)定的方式連續(xù)地供應驅動功率和信號,進而能夠以穩(wěn)定的方式連續(xù)地顯示圖像。
文檔編號H04N13/04GK102457757SQ20111027752
公開日2012年5月16日 申請日期2011年9月19日 優(yōu)先權日2010年10月19日
發(fā)明者井藤功久, 小林出志, 櫻井久夫 申請人:索尼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