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說明書中所公開的技術涉及佩戴在收聽者的耳朵上并且使用的聲音輸出裝置和聲音引導裝置。
背景技術:
小型聲音轉換裝置也就是耳機已經(jīng)被廣泛地使用,在小型聲音轉換裝置中,緊密放置在耳朵或耳膜上方的揚聲器將從再現(xiàn)裝置或接收器輸出的電信號轉換成聲音信號。這種聲音再現(xiàn)裝置將聲音輸出為僅被佩戴該裝置的收聽者聽見,并且因此被設置為用于各種環(huán)境中。
當前使用的許多耳機具有通過插入在收聽者的耳朵中而被使用的形狀。例如,內(nèi)耳式耳機具有通過懸掛在收聽者的耳廓上而被使用的形狀。此外,耳塞式耳機具有通過深深地插入到耳腔(外耳道)中而被使用的形狀,并且許多耳塞式耳機在結構上是密封的類型,并且在聲音隔離性能方面相對有利,并且因此具有佩戴者可以在嘈雜的地方享受音樂的優(yōu)點。
作為基本構造示例,耳塞式耳機(canal-typeearphone)包括將電信號轉換成聲音信號的揚聲器單元以及也用作聲管的大致圓柱形的殼體(外殼),并且揚聲器單元附接至殼體的一端(外耳道的外部)。殼體設置有輻射出口,在揚聲器單元中產(chǎn)生的空氣振動通過該輻射出口輻射至外耳道并且傳輸至耳膜。此外,當收聽者佩戴耳機時,具有與外耳道匹配的形狀的聽筒(可拆件)附接至殼體的另一端(外耳道的插入部分)。例如,已經(jīng)提出了一種耳塞式耳機裝置,其中,除了殼體被放置在耳甲腔處以外,聲管也被從偏離殼體的中心的位置傾斜地布置,從而被布置至外耳道入口(例如,參見專利文獻1)。
即使在收聽者佩戴耳機并且收聽所呈現(xiàn)的音頻時,例如,當周圍的人與收聽者交談時,收聽者同時需要收聽環(huán)境聲音。然而,包括耳塞式耳機的大部分常規(guī)耳機對收聽者而言,在佩戴狀態(tài)下極難收聽環(huán)境聲音。這是因為從提高再現(xiàn)聲音的品質以及防止再現(xiàn)聲音向外界泄漏的角度考慮,常規(guī)耳機具有幾乎完全阻擋耳腔的結構。例如,在做包括步行、慢跑、騎車、登山和滑雪的戶外運動和室內(nèi)運動時、在駕駛時或在導航時,不能收聽環(huán)境聲音是危險的情形。此外,如果在溝通或展示時不能聽見環(huán)境聲音,則這種情形將導致服務降低。
此外,對周圍的人而言,常規(guī)耳機在佩戴狀態(tài)下似乎會阻擋收聽者的耳腔。因此,耳機的佩戴者給人留下感覺到交談會尷尬的印象,并且可能會妨礙人際溝通。
引用列表
專利文獻
專利文獻1:日本專利號4709017。
技術實現(xiàn)要素:
本發(fā)明要解決的問題
本說明書中公開的技術的目的是提供一種優(yōu)秀的聲音輸出裝置和優(yōu)秀的聲音引導裝置,該優(yōu)秀的聲音輸出裝置和優(yōu)秀的聲音引導裝置佩戴在收聽者的耳朵上并且被使用,并且可以輸出良好的聲音信息,同時在佩戴狀態(tài)下實現(xiàn)收聽環(huán)境聲音的特性,其等效于非佩戴狀態(tài)下的環(huán)境聲音。
問題的解決方案
鑒于上述問題,已經(jīng)做出了本說明書中公開的技術,并且根據(jù)第一方面的技術是一種聲音輸出裝置,包括:
聲音生成部,所述聲音生成部布置在收聽者的耳朵的背部上;以及
聲音引導部,所述聲音引導部具有中空結構、具有連接至聲音生成部的一端以及布置在收聽者的外耳道的入口附近的另一端、并且被配置成從所述一端吸取在聲音生成部中生成的聲音并且將聲音傳播至所述另一端。
根據(jù)本說明書中公開的技術的第二方面,根據(jù)第一方面的聲音輸出裝置還包括保持部,所述保持部被配置成將聲音引導部的所述另一端保持在收聽者的外耳道的入口附近。
根據(jù)本說明書中公開的技術的第三方面,根據(jù)第一方面的聲音輸出裝置的保持部與收聽者的耳屏間切跡接合。
根據(jù)本說明書中公開的技術的第四方面,根據(jù)第一方面的聲音輸出裝置還包括夾緊部,所述夾緊部被配置成夾緊收聽者的耳垂,以使得聲音輸出裝置能夠被佩戴在耳朵上。
根據(jù)本說明書中公開的技術的第五方面,根據(jù)第一方面的聲音輸出裝置的聲音引導部包括夾緊部,所述夾緊部具有張開/閉合結構,所述夾緊部布置在聲音引導部被從收聽者的耳廓的背側折疊回前側的部分處,并且所述夾緊部使用夾緊力夾緊耳垂以恢復至閉合位置。
根據(jù)本說明書中公開的技術的第六方面,根據(jù)第一方面的聲音輸出裝置還包括夾緊部,所述夾緊部被配置成將收聽者的耳垂與聲音生成部夾緊在一起,以使得聲音生成部能夠被佩戴在耳朵上。
根據(jù)本說明書中公開的技術的第七方面,根據(jù)第一方面的聲音輸出裝置還包括保護部,所述保護部被配置成防止聲音引導部的所述另一端深深地插入到收聽者的外耳道中。
根據(jù)本說明書中公開的技術的第八方面,根據(jù)第二方面的聲音輸出裝置的保持部與收聽者的外耳道的入口附近(耳屏間切跡)接合,并且將聲音引導部固定至所述另一端附近以防止聲音引導部深深地插入到收聽者的外耳道中。
根據(jù)本說明書中公開的技術的第九方面,根據(jù)第一方面的聲音輸出裝置還包括變形部,所述變形部被配置成根據(jù)外力的作用而變形以防止聲音引導部的所述另一端深深地插入到收聽者的外耳道中。
根據(jù)本說明書中公開的技術的第十方面,根據(jù)第五方面的聲音輸出裝置的聲音引導部在所述另一端與所述夾緊部之間包括變形部,所述變形部根據(jù)外力的作用而變形。
根據(jù)本說明書中公開的技術的第十一方面,當施加預定的外力或更大的力時,根據(jù)第十方面的聲音輸出裝置的變形部被折斷(snap)以防止聲音引導部的所述另一端深深地插入到收聽者的外耳道中。
根據(jù)本說明書中公開的技術的第十二方面,當施加預定的外力或更大的力時,根據(jù)第十方面的聲音輸出裝置的變形部被折斷以防止聲音引導部的所述另一端深深地插入到收聽者的外耳道中,并且所述變形部能夠被重新連接。
根據(jù)本說明書中公開的技術的第十三方面,當施加外力時,根據(jù)第十方面的聲音輸出裝置的變形部彎曲以防止聲音引導部的所述另一端深深地插入到收聽者的外耳道中,并且當釋放外力時,所述變形部恢復至原來的形狀。
根據(jù)本說明書中公開的技術的第十四方面,根據(jù)第一方面的聲音輸出裝置還包括聲音引導部的所述另一端的耳垢入侵防止部。
根據(jù)本說明書中公開的技術的第十五方面,根據(jù)第一方面的聲音輸出裝置還包括音量控制部,所述音量控制部被配置成根據(jù)聲音引導部的內(nèi)徑的變化來調(diào)節(jié)從所述另一端輸出至外耳道的聲音的音量。
根據(jù)本說明書中公開的技術的第十六方面,根據(jù)第十五方面的聲音輸出裝置的音量控制部響應于表面的按壓而通過存在于聲音引導部中的靜音部的切換操作來執(zhí)行靜音開啟狀態(tài)和靜音關閉狀態(tài)的轉換。
根據(jù)本說明書中公開的技術的第十七方面,根據(jù)第十五方面的聲音輸出裝置的音量控制部響應于表面的按壓而使靜音部出現(xiàn)在聲音引導部中并且變成靜音開啟狀態(tài),并且當釋放對表面的按壓時音量控制部使靜音部從聲音引導部消失并且變成靜音關閉狀態(tài)。
根據(jù)本說明書中公開的技術的第十八方面,根據(jù)第十五方面的聲音輸出裝置的音量控制部包括:柔性管,所述柔性管具有錐形結構并插入在聲音引導部中;以及環(huán)形音量調(diào)節(jié)部,所述柔性管插入到所述環(huán)形音量調(diào)節(jié)部中,并且所述音量控制部通過根據(jù)插入在音量調(diào)節(jié)部中的位置連續(xù)改變?nèi)嵝怨艿膬?nèi)徑來連續(xù)設置音量。
根據(jù)本說明書中公開的技術的第十九方面,根據(jù)第十五方面的聲音輸出裝置的音量控制部包括:彈性變形部,所述彈性變形部構成聲音引導部的部分的側表面;以及凸輪,所述凸輪被旋轉地配置成與所述彈性變形部接觸,并且所述音量控制部根據(jù)凸輪的旋轉角的變化使所述彈性變形部突出到聲音引導部中以連續(xù)地設置音量。
此外,本說明書中公開的技術的第二十方面是聲音引導裝置,包括:
聲音引導部,所述聲音引導部具有中空結構、具有連接至聲音生成部的一端以及布置在收聽者的外耳道的入口附近的另一端、并且被配置成從所述一端吸取在聲音生成部中生成的聲音并且將聲音傳播至所述另一端;以及
保持部,所述保持部被配置成將聲音引導部的所述另一端保持在收聽者的外耳道的入口附近。
發(fā)明的效果
根據(jù)本說明書中公開的技術,可以提供一種優(yōu)秀的聲音輸出裝置和優(yōu)秀的聲音引導裝置,該優(yōu)秀的聲音輸出裝置和優(yōu)秀的聲音引導裝置佩戴在收聽者的耳朵上并且被使用,并且可以輸出良好的聲音信息,同時在佩戴狀態(tài)下實現(xiàn)收聽環(huán)境聲音的特性,其等效于非佩戴狀態(tài)下的環(huán)境聲音。
注意,本說明書中描述的效果僅僅是示例,并且本發(fā)明的效果不受示例的限制。此外,除了以上效果以外,本發(fā)明可以呈現(xiàn)另外的效果。
從基于以下描述的實施例和附圖的更詳細描述,本說明書中公開的技術的另外的目的、特性和優(yōu)點將變得清楚。
附圖說明
圖1是根據(jù)本說明書中公開的技術的實施例的聲音輸出裝置100(用于左耳)的正視圖。
圖2是根據(jù)本說明書中公開的技術的實施例的聲音輸出裝置100(用于左耳)的透視圖。
圖3是示出耳腔開放式聲音輸出裝置100向收聽者的耳朵輸出聲波的情形的示意圖。
圖4是示出圖1和圖2中所示的聲音輸出裝置100的變型的示意圖(正視圖)。
圖5是示出圖1和圖2中所示的聲音輸出裝置100的變型的示意圖(透視圖)。
圖6是示出圖1和圖2中所示的聲音輸出裝置100的變型的示意圖(透視圖)。
圖7是示出聲音引導部120的夾緊部123的閉合狀態(tài)的示意圖。
圖8是示出聲音引導部120的夾緊部123的張開狀態(tài)的示意圖。
圖9是示出聲音輸出裝置100佩戴在收聽者的左耳上的情形的示意圖。
圖10是示出從正面觀察聲音生成部110的情形的示意圖。
圖11是示出聲音生成部110的a-a截面的示意圖。
圖12是示例性地示出包括具有橢圓形狀的聲音生成部110的聲音輸出裝置100的外觀的示意圖。
圖13是示例性地示出包括具有半圓形狀的聲音生成部110的聲音輸出裝置100的外觀的示意圖。
圖14是示例性地示出包括具有側邊的聲音生成部110的聲音輸出裝置100的外觀的示意圖,所述側邊的形狀適配耳背形狀表面。
圖15是示出圖14中所示的聲音輸出裝置100佩戴在適當收聽者的左耳上的情形的示意圖。
圖16是示出從聲音引導部120的所述另一端122輻射的聲音1600在外耳道1601中傳播并且到達耳膜1602的情形的示意圖。
圖17是示出沿聲音引導部120的長度方向定義的五個部分的示意圖。
圖18是示例性地示出適用于聲音引導部120的圓柱形狀的示意圖。
圖19是示例性地示出聲音引導部120經(jīng)過除耳垂的下端邊緣以外的部分并且佩戴在收聽者的左耳上的情形的示意圖。
圖20是示例性地示出聲音引導部120經(jīng)過除耳垂的下端邊緣以外的部分并且佩戴在收聽者的左耳上的情形的示意圖。
圖21是示例性地示出聲音引導部120經(jīng)過除耳垂的下端邊緣以外的部分并且佩戴在收聽者的左耳上的情形的示意圖。
圖22是示出保持部130將聲音引導部120的所述另一端122固定在外耳道的入口附近的情形的示意圖。
圖23是示出保持部130將聲音引導部120的所述另一端122固定在外耳道的入口附近的情形的示意圖。
圖24是示出環(huán)形保持部130支撐聲音引導部120的所述另一端122的構造示例的示意圖。
圖25是示出具有除環(huán)形以外的形狀并且具有可以吸取環(huán)境聲音的中空結構的保持部130的構造示例的示意圖。
圖26是示出具有雞蛋形狀并且用柔性材料制造的保持部130的構造示例的示意圖。
圖27是示出圖26中所示的保持部130佩戴在收聽者的左耳上的情形的示意圖。
圖28是示出從正面觀察保持部130的情形的示意圖,圖中所述保持部130被配置成具有與個體的耳朵的耳屏間切跡空間的形狀表面適配的形狀。
圖29是示出圖28中所示的保持部130佩戴在收聽者的左耳上的情形的示意圖。
圖30是示出保持形狀并且具有適度彈性的保持部130的內(nèi)部構造示例的示意圖。
圖31是示出還具有保護耳膜的功能的保持部130佩戴在收聽者的耳朵上的情形的示意圖。
圖32是示出還具有保護耳膜的功能的保持部130佩戴在收聽者的耳朵上的情形的示意圖。
圖33是示出具有除環(huán)形以外的形狀的保持部130的構造示例的示意圖,所述保持部130可以具有保護耳膜的功能。
圖34是示出夾緊部123的構造示例的示意圖,所述夾緊部123被配置成單獨的部分,并且具有彈簧特性以使得能夠進行張開/閉合操作。
圖35是示出夾緊部123的構造示例的示意圖,所述夾緊部123被配置成單獨的部分,并且具有彈簧特性以使得能夠進行張開/閉合操作。
圖36是示出夾緊部123的另一構造示例的示意圖,所述夾緊部123被配置成單獨的部分,并且具有彈簧特性以使得能夠進行張開/閉合操作。
圖37是示出夾緊部123的另一構造示例的示意圖,所述夾緊部123被配置成單獨的部分,并且具有彈簧特性以使得能夠進行張開/閉合操作。
圖38是示出圖36和圖37中所示的夾緊部123的詳細內(nèi)部結構的示意圖。
圖39是示出由于聲音引導部120的a部分的扭轉而產(chǎn)生的夾緊力的示意圖。
圖40是示出由于聲音引導部120的a部分的扭轉而產(chǎn)生的夾緊力的示意圖。
圖41是示出由于佩戴在收聽者的左耳上的聲音輸出裝置100中的聲音引導部120的a部分的扭轉而產(chǎn)生夾緊力4101和4102的情形的示意圖。
圖42是示出用于在聲音引導部120的a部分中產(chǎn)生夾緊力的結構的示意圖。
圖43是示出將聲音生成部110附接至耳垂的機構的構造示例的示意圖。
圖44是示出將聲音生成部110附接至耳垂的機構的另一構造示例的示意圖。
圖45是示出變形部124的構造示例的示意圖。
圖46是示出變形部124的構造示例的示意圖。
圖47是示出變形部124的構造示例的示意圖。
圖48是示出可移除式耳垢入侵防止部4801附接至聲音引導部120的所述另一端122的情形的示意圖。
圖49是示出耳垢入侵防止部4801的構造示例的示意圖。
圖50是示出具有音量控制部5000的聲音輸出裝置100的外觀構造的示意圖,所述音量控制部5000設置在聲音引導部120的c部分中。
圖51是示出實現(xiàn)靜音功能的音量控制部5000的截面構造示例(靜音關閉狀態(tài))的示意圖。
圖52是示出實現(xiàn)靜音功能的音量控制部5000的截面構造示例(靜音開啟狀態(tài))的示意圖。
圖53是示出實現(xiàn)靜音功能的音量控制部5000(具有靜音音量調(diào)節(jié)功能)的截面構造示例的示意圖。
圖54是示出實現(xiàn)靜音功能的音量控制部5000的另一截面構造示例(靜音關閉狀態(tài))的示意圖。
圖55是示出實現(xiàn)靜音功能的音量控制部5000的另一截面構造示例(靜音開啟狀態(tài))的示意圖。
圖56是示出實現(xiàn)靜音功能的音量控制部5000(具有靜音音量調(diào)節(jié)功能)的另一截面構造示例的示意圖。
圖57是示出通過連續(xù)改變聲音引導部120的內(nèi)徑來實現(xiàn)連續(xù)音量調(diào)節(jié)的音量控制部5000的截面構造示例的示意圖。
圖58是示出通過連續(xù)改變聲音引導部120的內(nèi)徑來實現(xiàn)連續(xù)音量調(diào)節(jié)的音量控制部5000的截面構造示例的示意圖。
圖59是示出通過連續(xù)改變聲音引導部120的內(nèi)徑來實現(xiàn)連續(xù)音量調(diào)節(jié)的音量控制部5000的截面構造示例的示意圖。
圖60是示出通過連續(xù)改變聲音引導部120的內(nèi)徑來實現(xiàn)連續(xù)音量調(diào)節(jié)的音量控制部5000的另一截面構造示例的示意圖。
圖61是示出通過連續(xù)改變聲音引導部120的內(nèi)徑來實現(xiàn)連續(xù)音量調(diào)節(jié)的音量控制部5000的另一截面構造示例的示意圖。
圖62是示出通過連續(xù)改變聲音引導部120的內(nèi)徑來實現(xiàn)連續(xù)音量調(diào)節(jié)的音量控制部5000的另一截面構造示例的示意圖。
圖63是示例性地示出在聲音生成部110由動態(tài)式揚聲器構成的情況下聲音輸出裝置100的聲音特性的示意圖。
圖64是示例性地示出應用于聲音輸出裝置100的輸入信號的信號處理的頻率特性的示意圖。
圖65是示例性地示出通過圖64中所示的信號處理而改進的聲音輸出裝置100的聲音特性(頻率級特性)的示意圖。
圖66是示例性地示出聲音引導部110的一側開口的共振行為(1/4波長共振)的示意圖。
圖67是示例性地示出聲音引導部110的一側開口的共振行為(1+1/4波長共振)的示意圖。
圖68是示例性地示出聲音引導部110的一側開口的共振行為(2+1/4波長共振)的示意圖。
圖69是示例性地示出受一側開口的共振行為影響的聲音引導部120的聲音特性(頻率級特性)的示意圖。
圖70是示出抑制由于共振而產(chǎn)生的聲壓頻率的峰特性的聲音引導部120的構造示例的示意圖。
圖71是示出抑制由于共振而產(chǎn)生的聲壓頻率的峰特性的聲音引導部120的構造示例的示意圖。
圖72是示出由聲孔7201制成的聲學元件的構造示例的示意圖。
圖73是示出由氣室7301制成的聲學元件的構造示例的示意圖。
圖74是示出當使用抑制由于共振而產(chǎn)生的聲壓頻率的峰特性的聲音引導部120時的聲音特性(頻率級特性)的示意圖。
圖75是示出圖9中所示的聲音輸出裝置100與耳朵(耳甲腔的底面和耳背形狀表面)的接觸狀態(tài)的示意圖。
圖76是示出聲音輸出裝置100佩戴在收聽者的左耳上的情形的示意圖,其中,適配于耳甲腔的底面形狀的保持部130和適配于耳背形狀表面的聲音生成部110被組合。
圖77是示出在圖76中所示的佩戴狀態(tài)下從佩戴者的正面觀察保持部130和聲音生成部110的情形的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在下文中,將參照附圖來詳細描述本說明中公開的技術的實施例。
[a.基本結構]
圖1和圖2示出了根據(jù)本說明中公開的技術的實施例的佩戴在收聽者的耳朵上并且被使用的聲音輸出裝置100的構造。注意,圖1是聲音輸出裝置100的正視圖,且圖2是當從左側觀察時聲音輸出裝置100的透視圖。此外,圖1和圖2中所示的聲音輸出裝置100被配置成佩戴在左耳上。然而,應該理解,以與用于左耳的聲音輸出裝置對稱的方式來配置用于右耳的聲音輸出裝置(未示出)。
圖1和圖2中所示的聲音輸出裝置100包括:聲音生成部110,其生成聲音;聲音引導部120,其從一端121吸取在聲音生成部110中生成的聲音;以及保持部130,其將聲音引導部120保持在另一端122的附近。聲音引導部120由具有1至5毫米的內(nèi)徑的中空管材料制成,并且聲音引導部120的兩端是開口端。聲音引導部120的一端121是由聲音生成部110所生成的聲音的進聲孔,并且另一端122是聲音引導部120的出聲孔。因此,當一端121附接至聲音生成部110時,聲音引導部120變成一側開口狀態(tài)。
如上所述,保持部130與外耳道的入口附近(例如,耳屏間切跡)接合,并且在另一端122的附近處支撐聲音引導部120以使聲音引導部120的另一端122的出聲孔面向外耳道的深側。在至少另一端122的附近的聲音引導部120的外徑被形成為遠小于耳腔的內(nèi)徑。因此,即使在聲音引導部120的另一端122被保持部130保持在外耳道的入口附近的情況下,另一端122也不會阻擋收聽者的耳腔。也就是說,耳腔是開放的。聲音輸出裝置100可以被認為是與常規(guī)耳機不同的“耳腔開放式”耳機。
此外,保持部130包括開口部131,所述開口部131即使是在保持聲音引導部120的情形下也向外部環(huán)境開放外耳道(耳腔)的入口。在圖1和圖2所示的示例中,保持部130是環(huán)形結構本體,并且僅用棒形支撐件132與聲音引導部120的另一端122的附近連接。因此,環(huán)形結構本體的除了棒形支撐件132以外的所有部分是開口部131。注意,如下所述,保持部130的結構不限于環(huán)形結構,并且可以采用可以支撐聲音引導部120的另一端122的任意形狀,只要該形狀包括中空結構。
當管形聲音引導部120從一端121吸取由聲音生成部110生成的聲音時,聲音引導部120傳播聲音的空氣振動,并且將空氣振動從由保持部130保持在外耳道的入口附近的另一端122朝向外耳道輻射至耳膜。
如上所述,保持聲音引導部120的另一端122的附近的保持部130包括開口部131,所述開口部131向外部環(huán)境開放外耳道(耳腔)的入口。因此,即使在收聽者佩戴聲音輸出裝置100的情形下,聲音輸出裝置100也不會阻擋收聽者的耳腔。收聽者可以在佩戴聲音輸出裝置100并且收聽從聲音生成部110輸出的聲音的同時,通過開口部131充分地收聽環(huán)境聲音。
此外,在開放耳腔的同時,根據(jù)本實施例的聲音輸出裝置100可以防止所生成的聲音(再現(xiàn)的聲音)從聲音生成部110向外界泄漏。這是因為聲音引導部120的另一端122被附接成面向外耳道的入口附近的深處,并且將所生成的聲音的空氣振動輻射至耳膜附近,因此即使聲音輸出單元100的輸出很小,也能夠獲得足夠的聲音品質。
此外,從聲音引導部120的另一端122輻射的空氣振動的方向性還有助于防止聲音泄漏。圖3示出了耳腔開放式聲音輸出裝置100向收聽者的耳朵輸出聲波的情形。從聲音引導部120的另一端122朝向外耳道的內(nèi)部輻射空氣振動。外耳道300是從外耳道入口301開始并且在耳膜302的內(nèi)部處終止的孔,并且通常具有約25至30毫米的長度。外耳道300是圓柱形密閉空間。因此,從聲音引導部120的另一端122朝向外耳道300的深處輻射的空氣振動以一定方向傳播至耳膜302,如附圖標記311所示。此外,在外耳道300中空氣振動的聲壓減小,并且因此尤其提高了低頻范圍的靈敏度(增益)。另一方面,外耳道300的外部即外部環(huán)境是開放空間。因此,從聲音引導部120的另一端122輻射至外耳道300的外部的空氣振動不具有方向性并且被快速衰減,如附圖標記312所示。
將再次參照圖1和圖2給出描述。管形聲音引導部120在中間部分中具有彎曲形狀,其從耳廓的背側折疊回前側。彎曲部分是具有張開/閉合結構的夾緊部123,并且可以產(chǎn)生夾緊力以夾緊耳垂。以下將描述細節(jié)。
聲音引導部120還包括在布置在外耳道的入口附近的另一端122與彎曲夾緊部123之間的變形部124。變形部124在過大的外力作用時發(fā)生變形,并且保持聲音引導部120的另一端122進入外耳道的深度不超過必要深度。以下將描述細節(jié)。
圖4至圖6示出了圖1和圖2所示的聲音輸出裝置100的變型。注意,圖4是聲音輸出裝置100的正視圖,并且圖5是當從左側觀察時的聲音輸出裝置100的透視圖。此外,圖6是當從可以看見背側的方向觀察時的聲音生成部110的透視圖。用相同的附圖標記來表示與圖1和圖2中所示的聲音輸出裝置100的構成元件相同的構成元件。
在圖1和圖2中所示的聲音輸出裝置100中,聲音引導部120由方柱型管材料構成。相反,圖4至圖6中所示的聲音輸出裝置100的聲音引導部120由圓柱型管材料構成。只要構件具有管形形狀,也就是說,具有可以傳播空氣振動的中空結構,那么用于聲音引導部120的構件的形狀就是任意的。
注意,如下所述,聲音生成部110使用產(chǎn)生聲壓變化的發(fā)聲元件如揚聲器。因此,在產(chǎn)生聲音時,在聲音生成部110的殼體中產(chǎn)生壓力變化。如圖6中所示,在殼體的背側上鉆有一個或更多個排氣孔601以用于在殼體中產(chǎn)生高壓的情況。此外,軟線602連接至聲音生成部110,通過軟線602輸入來自接收器(未示出)的音頻信號,接收器從音頻再現(xiàn)裝置(未示出)如音樂播放器、智能電話或平板終端或音頻再現(xiàn)裝置接收無線電信號。
[b.耳朵上的佩戴機構]
聲音輸出裝置100在聲音引導部120的中間部分中具有彎曲形狀,該彎曲形狀從耳廓的背側折疊回前側。該彎曲部分是具有張開/閉合結構的夾緊部123,并且可以通過使用在夾緊部123中產(chǎn)生的夾緊力將收聽者的耳廓與聲音引導部120夾緊,使得聲音輸出裝置100能夠被佩戴在收聽者的耳朵上。
圖7示出了夾緊部123的閉合狀態(tài),并且圖8示出了夾緊部123的張開狀態(tài)。此外,圖9示出了根據(jù)本實施例的聲音輸出裝置100被佩戴在收聽者的左耳上的情形。
從圖7和圖8可以看出,管形聲音引導部120包括在夾緊部123處彎曲的張開/閉合結構。然后,在處于圖8所示的張開位置的夾緊部123中產(chǎn)生用于恢復至圖7中所示的閉合位置的夾緊力。
如圖9中所示,在另一端122的附近處支撐聲音引導部120的保持部130良好地與耳甲腔的底面接觸,并且與耳屏間切跡901接合,從而被附接至外耳道的入口附近。此外,與聲音引導部120的一端121連接的聲音生成部110布置在耳廓902的背側上。然后,如附圖標記903和904所示,在夾緊部123中產(chǎn)生將張開的聲音引導部120恢復至閉合位置的夾緊力,聲音生成部110壓在耳廓的背側表面上,如圖9中所示彎曲的聲音引導部120夾緊耳廓(耳垂)902,使得聲音輸出裝置100附接至左耳。
為了將聲音輸出裝置100附接在左耳上,聲音引導部120可以僅夾緊耳廓902的任意位置。注意,夾緊耳廓的下半部的耳垂部分(所述部分具有平坦簡單的形狀)使得閉合狀態(tài)的接觸面積較大,并且可以用小的夾緊力牢固地保持耳廓902,并且因此是有利的。如果夾緊力較小,則收聽者在佩戴裝置時不需要感覺疼痛,并且可以承受長期的使用。
此外,耳垂相對較小,并且因此從安裝在耳廓的背側上的聲音生成部110折疊回耳垂的端部直至到達外耳道的入口所經(jīng)過的距離較短,并且聲音引導部120的長度可以做得較短。在距外耳道的入口最短的位置處折疊并且經(jīng)過該位置可以使得聲音引導部120的長度最短。例如,聲音引導部120的長度約為40毫米。如果用于傳播聲音的長度較短,則從在從聲音生成部110的一端121吸取聲音時至從另一端122輸出聲音時的衰減變得較小,并且因此可以抑制聲音生成部110的輸出。
相反,如果張開/閉合結構的聲音引導部120嘗試夾緊耳廓的上半部(未示出),則具有固定至外耳道的入口附近的另一端122的聲音引導部120需要朝向耳廓的外部,按照耳甲、對耳輪、耳舟和耳輪的順序經(jīng)過由耳廓的軟骨的形狀引起的復雜不平坦的形狀。也就是說,聲音引導部120與耳廓的表面之間的接觸面積在閉合狀態(tài)時極小,并且即使聲音引導部120用小的夾緊力夾緊耳廓,夾緊也變得不穩(wěn)定。此外,耳廓的上半部大于耳垂,并且因此從安裝在耳廓的背側上的聲音生成部110經(jīng)過耳輪直至到達外耳道的入口的距離變得較長。聲音引導部120由于該距離而變得較長,并且因此由聲音生成部110所產(chǎn)生的聲音在輻射至外耳道之前被衰減,或者需要增大聲音生成部110的輸出。此外,與耳垂相比,耳廓的上半部的耳輪的尺寸隨個體的變化較大。因此,如果夾緊耳廓的上半部,則需要調(diào)節(jié)聲音引導部120的長度,并且該調(diào)節(jié)是繁重的。
[c.聲音生成部]
接下來,將詳細描述聲音生成部110。由聲音生成部110生成聲音的原理是任意的。此處,將描述使用產(chǎn)生聲壓變化的發(fā)聲元件(如揚聲器)的聲音生成部110的結構。
圖10示出了當從正面觀察時聲音生成部110的狀態(tài)。此外,圖11示出了聲音生成部110的a-a截面圖。圖10和圖11中所示的聲音生成部110是所謂的動態(tài)式揚聲器。如圖11中所示,在聲音生成部110內(nèi)部,包括音圈1105的振動膜1101面向磁體1104布置在由磁體1104構成的磁路中。此外,聲音生成部110內(nèi)部被振動膜1101劃分成振動膜前側空間(前腔)1102和振動膜背側空間(后腔)1103。然后,當磁場響應于通過軟線602輸入至音圈1105的音頻信號而改變時,振動膜1101被磁體1104的磁力向前和向后操作。因此,在振動膜前側空間1102與振動膜背側空間1103之間產(chǎn)生壓力變化,并且該壓力變化變成聲音。
當在振動膜前側空間1102中生成的聲音被吸取至聲音引導部120的一端121時,聲音在管中傳播并且從聲音引導部120的另一端122朝向外耳道的深處輻射,并且然后到達耳膜。
同時,在振動膜背側空間1103中生成的聲音通過鉆在聲音生成部110的殼體的背側上的排氣孔601被輻射至外部,以便不擾亂振動膜1101的振動。
關于排氣孔601,考慮到向外界泄漏聲音,在聲音生成部110中的發(fā)聲元件是具有16毫米的直徑的動態(tài)揚聲器的情況下,排氣孔601的內(nèi)徑有利地為1.0毫米或更小。
注意,聲音生成部110的發(fā)聲元件可以是除動態(tài)式元件以外的平衡電樞式元件、電容式元件、壓電式元件、靜電式元件中的任一個或兩個或更多個的組合。
此外,目前所示的聲音生成部110的形狀是盤形。然而,聲音生成部110的形狀不限于此。只要聲音生成部110附接至聲音引導部120的一端121,并且不妨礙被由聲音引導部120的夾緊部123產(chǎn)生的夾緊力壓在耳廓的背側表面的動作,那么聲音生成部110就可以被配置成具有根據(jù)容納在其內(nèi)部的發(fā)聲元件的形狀的任意形狀,或者被配置成適配于耳廓的背側表面。圖12示例性地示出了包括具有橢圓形狀的聲音生成部110的聲音輸出裝置100的外觀。此外,圖13示例性地示出了包括半圓形聲音生成部110的聲音輸出裝置100的外觀。
此外,人的耳背的形狀隨個體的變化很大。因此,聲音生成部110的形狀可以被形成為適配于個人的耳背形狀表面。圖14示例性地示出了包括具有側邊的聲音生成部110的聲音輸出裝置100的外觀,該側邊的形狀適配于人的耳背形狀表面(圖15中的附圖標記1501所示)。此外,圖15示出了圖14中所示的聲音輸出裝置100佩戴在適當收聽者的左耳上的情形。在圖5所示的示例中,聲音生成部110的側邊有利地與耳背形狀表面1501接合。在這種情況下,可以用夾緊部123的較小夾緊力將聲音輸出裝置100牢固地佩戴在收聽者的耳朵上。
[d.聲音引導部]
當在振動膜前側空間1102中生成的聲音被吸取至聲音引導部120的一端121時,聲音被引導至外耳道的入口附近,并且從聲音引導部120的另一端122朝向外耳道的深處輻射,并且因此將音頻信息傳送至耳膜。
當聲音引導部120(夾緊部123)在距外耳道的入口最短的位置處折疊并且經(jīng)過該位置時,可以使聲音引導部120的長度最短。在這種情況下,聲音引導部120可以以最短的距離將在聲音生成部110中生成的聲音從耳朵的背側傳播至外耳道的入口附近。因此,可以最小化由于聲音引導部120的內(nèi)部聲阻而產(chǎn)生的聲音損失。例如,聲音引導部120的長度約為40毫米(如上所述)。
圖16示出了從聲音引導部120的另一端122輻射的聲音1600在外耳道1601中傳播并且到達佩戴聲音輸出裝置100的收聽者的頭部的左耳附近的冠狀面中的耳膜1602的情形。
如圖17中所示,在聲音引導部120中,可以基于功能和結構來沿長度方向定義五個部分a至e。部分a至e可以被分別制成單獨的部件,并且可以按照示出的順序連接以構成聲音引導部120,或者兩個或更多個相鄰的部分可以被配置為集成的部件。
e部分是與聲音生成部110(在圖17中省略了示出)連接的部分,并且其頂端部對應于一端(聲音輸入孔)121,從一端121吸取由聲音生成部110生成的聲音。
d部分在兩端與e部分和c部分連接,使得d部分以折線形的方式彎曲。聲音引導部120的d部分在耳垂的端部處折疊。此外,d部分對應于夾緊部123,該夾緊部123實現(xiàn)聲音引導部120的張開/閉合結構,并且產(chǎn)生夾緊力以將張開的聲音引導部120恢復至閉合位置。下面將描述夾緊部123的結構的細節(jié)。
c部分對應于變形部124。當在b部分與d部分之間施加外力時,變形部124彎曲,并且變形部124具有彈性或柔性以在釋放外力時恢復,或者具有脆性以在施加外力時被折斷。即使在施加外力時,由于變形部124的柔性或脆性,也可以防止a部分的頂端過度地進入外耳道的深處。如果c部分具有剛性而不是柔性和脆性,則當用外力按壓c部分時,a部分被一起推動,并且其頂端進入外耳道的深處,并且可能損壞外耳道的內(nèi)壁和耳膜,因此這是危險的。
a部分的頂端對應于另一端(聲音輸出孔)122,在聲音引導部120中傳播的聲音從另一端(聲音輸出孔)122輸出。a部分由保持部130(在圖17中省略了示出)支撐。當保持部130與外耳道的入口附近(例如,耳屏間切跡)接合同時與耳甲腔的底面接觸時,e部分的頂端即聲音引導部120的另一端122被布置成面向外耳道的內(nèi)部。此外,b部分將作為c部分的變形部124和作為a部分的聲音引導部120的另一端122相連接。當作為c部分的變形部124與由耳垂形成的平面接近平行時,作為a部分的聲音引導部120的另一端122面向外耳道的深處,并且因此連接上述部分的b部分形成接近直角彎曲的形狀。
聲音引導部120由具有中空結構的管材料構成,在該中空結構中可以傳播在聲音生成部110中生成的聲音即空氣振動。圖1和圖2示例性地示出了由方柱型管材料構成的聲音引導部120。此外,圖4至圖6示例性地示出了由圓柱型管材料構成的聲音引導部120。只要形狀是可以在其中傳播空氣振動的中空結構,那么用于聲音引導部120的構件的形狀就是任意的,并且不限于方柱型或圓柱型。圖18示例性地示出了適用于聲音引導部120的其他柱形形狀。如圖18所示,橢圓柱型1801、具有圓角的方柱型1802、半圓柱型1803和梯形柱型1804的管材料可以用作聲音引導部120。
此外,在圖9、圖15和圖16所示的示例中,聲音引導部120在耳垂的下端邊緣處從耳廓的背側折疊回耳廓的前側,并且延伸至外耳道的入口附近。聲音引導部120的另一端122由與耳屏間切跡接合的保持部130支撐。然而,聲音引導部120經(jīng)過的耳廓位置不限于耳垂的下端邊緣。
圖19至圖21示例性地示出了聲音引導部120經(jīng)過除耳垂的下端邊緣以外的部分并且佩戴在收聽者的左耳上的情形。在圖19所示的示例中,聲音引導部120的夾緊部123在耳垂的斜下端邊緣處從耳廓的背側折疊回耳廓的前側,并且從耳廓的背側延伸至外耳道的入口附近。此外,在圖20所示的示例中,聲音引導部120的夾緊部123沿接近水平的方向從耳廓的背側折疊回耳廓的前側,并且延伸至外耳道的入口附近。此外,在圖21所示的示例中,聲音引導部120在夾緊部123附近插入到收聽者的耳垂中鉆有的通孔2101中,夾緊部123從耳廓的背側折疊回耳廓的前側,并且延伸至外耳道的入口附近。
[e.保持部]
保持部130與外耳道的入口附近(例如,耳屏間切跡)接合,同時與耳甲腔的底面接觸,并且保持聲音引導部120的另一端122的附近以使聲音引導部120的另一端122的聲音輸出孔面向外耳道的深側。也就是說,保持部130具有將聲音引導部120的另一端122定位成面向耳腔(外耳道的深側)的功能,以及保持聲音引導部120的另一端122不離開外耳道的入口附近的功能。
當聲音引導部120的另一端122被準確地布置成面向耳腔時,從聲音引導部120的另一端122輻射的聲音1600在外耳道1601中傳播,并且到達耳膜1602,如圖16的附圖標記1600所示。同時,如果聲音引導部120的另一端122被布置成相對于耳腔(外耳道的方向)傾斜,則聲音輸出的靈敏度衰減。
目前所示的保持部130是環(huán)形結構本體,并且僅用棒形支撐件132與聲音引導部120的另一端122的附近連接,并且因此環(huán)形結構本體的除棒形支撐件132以外的所有部分是作為開口部131的中空結構。圖22和圖23示出了環(huán)形保持部130將聲音引導部120的另一端122固定至外耳道的入口附近的情形。注意,圖22示出了佩戴聲音輸出裝置100的收聽者的左耳的外觀,并且圖23示出了此時收聽者的頭部的左耳附近的冠狀面。如圖22中所示,有利地,保持部130懸掛在耳屏間切跡2201上,同時與耳甲腔的底面接觸,從而實現(xiàn)穩(wěn)定地佩戴至收聽者的耳朵。此外,如圖23中所示,當保持部130與耳屏間切跡2301接合時,聲音引導部120的另一端122被布置成面向耳腔。
保持部130是環(huán)形結構本體,并且僅用棒形支撐件132與聲音引導部120的另一端122的附近連接,并且因此環(huán)形結構本體的除棒形支撐件132以外的所有部分是開口部131。此外,聲音引導部120在另一端122附近的內(nèi)徑被形成為遠小于耳腔的外徑。此外,即使在另一端122被保持部130保持在外耳道的入口附近的情形下,另一端122也不會阻擋收聽者的耳腔,并且耳腔是開放的。因此,在收聽者佩戴聲音輸出裝置100的情形下,環(huán)境聲音通過耳腔的間隙進入外耳道而不受干擾,并且被耳膜聽到。因此,可以實現(xiàn)環(huán)境聲音的自然聲音。此外,開放的耳腔給周圍的人留下歡迎交談的印象,并且不會妨礙人際溝通。
環(huán)形保持部130僅用棒形支撐件132支撐聲音引導部120的另一端122的附近(如上所述)。圖24(a)至圖24(d)示出了環(huán)形保持部130支撐聲音引導部120的另一端122的其他構造示例。圖24(a)示出了保持部130用棒形支撐件132在一個位置支撐聲音引導部120的另一端122的示例。此外,圖24(b)示出了保持部130用棒形支撐件132a和132b在兩個位置支撐聲音引導部120的另一端122的示例。此外,圖24(c)示出了保持部130用棒形支撐件132a、132b和132c在三個位置支撐聲音引導部120的另一端122的示例。此外,圖24(d)示出了保持部130用螺旋支撐件132在一個位置支撐聲音引導部120的另一端122的示例。
在圖24(a)至圖24(d)所示的構造示例的任意示例中,保持部130具有中空結構,并且耳腔是開放的。因此,即使在收聽者將保持部130與耳屏間切跡接合時,環(huán)境聲音也通過耳腔的間隙進入外耳道而不受干擾,并且被耳膜聽到,并且因此可以實現(xiàn)環(huán)境聲音的自然聲音。
簡而言之,只要保持部130具有可以吸取環(huán)境聲音的中空結構,那么保持部130就可以具有任意形狀。注意,保持部130具有定位聲音引導部120的另一端122的功能,以及將聲音引導部120的另一端122保持在外耳道的入口附近的功能。
圖25(a)至圖25(f)示出了具有除環(huán)形以外的形狀并且具有可以吸取環(huán)境聲音的中空結構的保持部130的構造示例。圖25(a)示出了具有方形形狀的保持部130的構造示例,并且圖25(b)示出了具有橢圓形狀的保持部130的構造示例,并且圖25(c)示出了具有雞蛋形狀的保持部130的構造示例。圖25(a)至圖25(c)中所示的保持部130可以被分類為保持部130具有環(huán)狀結構一個種類。此外,除環(huán)狀結構以外,分別地,圖25(d)示出了具有錨形狀的保持部130的構造示例,25(e)示出了具有半球形狀的保持部130的構造示例,并且25(f)示出了具有帶孔的半球形狀的保持部130的構造示例。雖然省略了示出,但是可以采用具有球形狀而不是半球形狀的保持部130。
此外,可以通過用柔性材料(更有利地,具有恢復力(適度彈性)的材料)制造保持部130來獲得保持部130的用于耳屏間切跡的良好保持性能。
圖26(a)至圖26(c)示出了用柔性材料制成的具有雞蛋形狀的保持部130的構造示例。分別地,圖26(a)示出了從正面觀察變形之前的保持部130的情形,并且圖26(b)示出了傾斜觀察變形之前的保持部130的情形。此外,圖26(c)示出了從正面觀察變形之后的保持部130的情形。在使用聲音輸出裝置100時,例如,如附圖標記2601所示,另一端122拉與保持部130連接的聲音引導部120的外力起作用。在保持部130具有由柔性材料形成的環(huán)狀結構的情況下,如果這樣的張力2601起作用,則保持部130被變形為沿紙表面上的左右方向被擴展,如附圖標記2602和2603所示。因此,保持部130變成適配于耳甲腔的底面的形狀并且與耳甲腔的底面通過平面接觸,并且用于耳屏間切跡的保持性能變得更好。圖27示出了圖26(a)至圖26(c)中所示的保持部130(處于圖26(c)中所示的變形狀態(tài))被接合成與耳屏間切跡的形狀2701匹配,并且佩戴在收聽者的左耳上的情形。
此外,保持部130被配置成具有與個人的耳朵的耳屏間切跡空間中的耳甲腔的底面的形狀表面適配的形狀,因此,可以使得保持部130的用于耳屏間切跡的保持性能良好。
圖28示出了從正面觀察時保持部130被配置成具有與個人的耳朵的耳屏間切跡空間中的耳甲腔的底面的形狀表面適配的形狀的情形。此外,圖29示出了圖28中所示的保持部130佩戴在收聽者的左耳上的情形。從圖29中可以看出,佩戴在左耳的耳屏間切跡上的保持部130適配于收聽者的耳朵的耳屏間切跡空間中的形狀表面2901。因此,用于耳屏間切跡的保持性能變得更好。
圖30示出了具有適度彈性的保持部30的內(nèi)部構造示例,并且其可以適配于耳屏間切跡空間中的形狀(耳甲腔的底面形狀)。通過用樹脂如硅樹脂涂覆由形狀可變/形狀記憶絲或窄彈性的鋼琴絲制成的環(huán)狀結構本體3001的表面來構造所示的保持部130。然后,用棒形支撐件132將保持部130與聲音引導部120的另一端122的附近連接(如上所述)。圖30中所示的保持部130可以用作柔性的并且使用于耳屏間切跡的保持性能良好的保持部130(參見圖26和圖27),或者與個人的耳朵的耳屏間切跡空間的形狀表面適配的保持部130(參見圖28和圖29)。
圖26和圖27中所示的保持部130的構造示例和圖28和圖29中所示的保持部130的構造示例的共同之處在于:保持部130與耳甲腔的底面通過平面(或大接觸面積)接觸。如果接觸面積大,則通過夾緊部123的夾緊力將保持部130壓在耳甲腔的底面上,并且夾緊力被分散。因此,可以充分地改善長時間使用時的不適感。同時,圖9示出了由基本構造制成的聲音輸出裝置100在左耳上的佩戴狀態(tài)。圖75示出了保持部130和聲音生成部110與左耳(耳甲腔的耳背形狀表面和底面)的接觸狀態(tài)。在這種情況下,保持部130與耳甲腔的底面通過點(或窄的接觸面積)接觸,并且聲音生成部110與耳廓的背側通過點(或窄的接觸面積)接觸。因此,夾緊力集中在窄的接觸部分上。因此,如果收聽者在圖75所示的佩戴狀態(tài)下長時間使用聲音輸出裝置100時,收聽者將在接觸部分中逐漸地感覺到疼痛,并且不適感將增加。
此外,圖14示出了聲音生成部110的形狀被形成為與收聽者的耳背形狀表面適配的示例。在這樣的情況下,接觸面積變得較大,并且可以用較小的夾緊力將聲音輸出裝置100牢固地佩戴在收聽者的耳朵上。此外,夾緊力被分散,并且在長時間使用時可以改善不適感。此外,圖26和圖27中所示的保持部130的構造示例和圖28和圖29中所示的保持部130的構造示例可以結合適配于圖14中所示的耳背形狀表面的聲音生成部110使用。圖76示出了組合了適配于耳甲腔的底面形狀的保持部130和適配于耳背形狀表面的聲音生成部110的聲音輸出裝置100佩戴在收聽者的左耳上的情形。此外,圖77示出了在圖76中所示的佩戴狀態(tài)下,從佩戴者的正面(垂直于圖76的方向)觀察保持部130和聲音生成部110的情形。保持部130不具有簡單的環(huán)形形狀,并且下端部被彎成沿著耳甲腔的底面形狀。此外,在聲音生成部110中,不僅與耳背接觸的部分具有適配于耳背形狀表面的底面形狀,而且該部分的橫截面被形成為曲面形狀如弧形(r形),而不是平坦的形狀。因此,保持部130和聲音生成部110二者與相應部分通過平面(大接觸面積)接觸,并且因此可以用較小的夾緊力將聲音輸出裝置100牢固地佩戴在收聽者的耳朵上。此外,夾緊力被分散,并且因此在長時間使用時可以充分地改善不適感。
此外,保持部130通過防止聲音引導部120的另一端122進入外耳道超過必要的深度有利地具有保護耳膜的功能。例如,保持部130通過支撐件132固定聲音引導部120的另一端122的附近,并且如果保持部130大于耳腔,則聲音引導部120的另一端122進入外耳道不超過必要的深度。因此,保持部130可以保護耳膜。圖31和圖32示出了還具有保護耳膜的功能的保持部130佩戴在收聽者的耳朵上的情形。注意,圖31示出了環(huán)形保持部130與收聽者的左耳的耳屏間切跡3101接合的情形。此外,圖32示出了以下情形:環(huán)形保持部130離開耳屏間切跡3201并且不處于接合狀態(tài),但是在物理上不能進入外耳道的深處,因為環(huán)的外徑大于外耳道的入口3202的內(nèi)徑??商孢x地,保持部130可以具有通過其使保持部130在物理上不能進入外耳道的深處的形狀,而不是大尺寸。
簡而言之,只要保持部130在物理上不能進入外耳道的深處,并且具有保護耳膜的功能,并且具有可以吸取環(huán)境聲音的中空結構,那么保持部130就可以具有任意形狀。注意,保持部130具有定位聲音引導部120的另一端122的功能,以及將聲音引導部120的另一端122保持在外耳道的入口附近的功能。
圖33(a)至圖33(h)示出了具有除環(huán)形以外的形狀并且可具有保護耳膜的功能的保持部130的構造示例。圖33(a)示出了具有方形形狀的保持部130的構造示例,圖33(b)示出了具有橢圓形狀的保持部130的構造示例,并且圖33(c)示出了具有雞蛋形狀的保持部130的構造示例。圖33(a)至圖33(c)中所示的保持部130可以被分類為保持部130具有環(huán)狀結構一個種類。此外,除環(huán)狀結構以外,分別地,附圖標記圖33(d)示出了具有錨形狀的保持部130的構造示例,33(e)示出了具有半球形狀的保持部130的構造示例,并且33(f)示出了具有帶孔的半球形狀的保持部130的構造示例。雖然省略了示出,但是可以采用具有球形狀而不是半球形狀的保持部130。此外,如圖33(g)和圖33(h)所示,可以采用以放射狀方式形成的多個保持部130,而不是如圖33(a)至圖33(f)所示的保持部130用一個或更多個支撐件132支撐聲音引導部120的另一端122的附近的結構。
[f.耳朵上的佩戴機構]
在圖9等所示的示例中,通過使用布置在聲音引導部120的中間部分中的夾緊部123的張開-閉合結構將收聽者的耳廓與彎曲的聲音引導部120夾緊來附接聲音輸出裝置100。
由于人的耳朵具有不同的形狀,所以可以預期到佩戴的穩(wěn)定性取決于個人而變化。在本實施例中,如圖7至圖9中所示,支撐聲音引導部120的另一端122的附近的保持部130與耳屏間切跡接合,并且通過在夾緊部123中生成的夾緊力將與聲音引導部120的一端121連接的聲音生成部110的殼體壓在耳廓的背側表面上。因此,可以實現(xiàn)佩戴的穩(wěn)定性,而不管耳朵形狀的個體差異。
例如,用具有彈簧特征的材料來一體化地制造聲音引導部120,并且可以產(chǎn)生以折線形的方式彎曲的夾緊部123的夾緊力。
可替選地,聲音引導部120的d部分由單獨的部件構成,其通過使用彈簧特性來實現(xiàn)張開/閉合操作,并且d部分與c部分和e部分連接作為夾緊部123,從而構成以折線形的方式彎曲的聲音引導部120以產(chǎn)生夾緊力。
圖34和圖35示出了被配置為單獨的部件并且其可以使用彈簧特性執(zhí)行張開/閉合操作的夾緊部123的構造示例。注意,圖34示出了夾緊部123的閉合狀態(tài),并且圖35示出了夾緊部123的張開狀態(tài)。所示的夾緊部123由存儲處于閉合位置的折線形狀的形狀記憶拉簧3401、與形狀記憶拉簧3401一起彎曲和拉伸的螺旋結構夾管3402、以及覆蓋其彎曲部分的外部的高度可拉伸薄膜3403構成。然后,當夾緊部123處于張開狀態(tài)時,夾緊部123產(chǎn)生夾緊力以恢復至閉合位置,如圖35的附圖標記3501所示。此外,高度可拉伸薄膜3403在夾緊部123變形的彎曲部分的內(nèi)部和外部伸展和收縮,并且保持聲音引導部120的內(nèi)部至閉合空間。
此外,圖36和圖37示出了被配置為單獨的部件并且其可以使用彈簧特性執(zhí)行張開/閉合操作的夾緊部123的另一構造示例。注意,圖36示出了夾緊部123的閉合狀態(tài),并且圖37示出了夾緊部123的張開狀態(tài)。所示的夾緊部123由沿長度方向伸展和收縮的高度可拉伸繩3601、隨高度可拉伸繩3601的伸展和收縮而彎曲和拉伸的扇形分段型夾管3602、以及覆蓋其彎曲部分的外部的高度可拉伸薄膜3603構成。然后,當夾緊部123處于張開狀態(tài)時,夾緊部123產(chǎn)生夾緊力以恢復至閉合位置,如圖37的附圖標記3701所示。
圖38示出了圖36和圖37所示的夾緊部123的詳細內(nèi)部結構。高度可拉伸繩3601插入到彎曲的夾緊部123的內(nèi)側中。然后,由作用在高度可拉伸繩3601上的張力3801和3802產(chǎn)生將夾緊部123恢復至閉合位置的夾緊力3803。此外,扇形分段型夾管3602被配置成使得在橫截面中具有扇形的多個管被布置成中心在彎曲的夾緊部123的內(nèi)側處,并且外周側在彎曲的夾緊部123的外側處。然后,扇形分段型夾管3602隨著夾緊部123的彎曲和拉伸操作而張開和閉合,而夾緊部123隨著高度可拉伸繩3601的伸展和收縮而彎曲和拉伸。
目前為止,已經(jīng)描述了通過在聲音引導部120的與具有彎曲形狀的d部分對應的夾緊部123中發(fā)生彎曲來產(chǎn)生用于夾緊耳垂的夾緊力的示例??梢钥紤]使用通過繞e部分中的軸扭轉而產(chǎn)生的夾緊力而不是在d部分中產(chǎn)生的夾緊力(或者除了在d部分中產(chǎn)生的夾緊力以外)來夾緊耳垂的方法。
圖39示出了在處于閉合狀態(tài)的聲音引導部120中,由于e部分的扭轉而在c部分至d部分中產(chǎn)生的用于恢復至張開位置的夾緊力3901。此外,圖40示出了在處于張開狀態(tài)的聲音引導部120中,由于e部分的扭轉而在c部分至d部分中產(chǎn)生的用于恢復至閉合位置的夾緊力(扭矩)4001。此外,圖41示出了由于佩戴在收聽者的左耳上的聲音輸出裝置100中的聲音引導部120的e部分的扭轉而產(chǎn)生夾緊力4101和4102的情形。
圖42示出了用于在聲音引導部120的e部分中產(chǎn)生夾緊力的放大的和詳細的結構。所示的e部分的兩端分別是與聲音生成部110的連接部4201和與d部分的連接部4202,并且這些連接部與夾緊力生成彈簧4203連接。此外,夾緊力生成彈簧4203的外部用高度可拉伸薄膜4204覆蓋。當聲音引導部120處于如圖40中所示的張開狀態(tài)時,在e部分的夾緊力生成彈簧4203中產(chǎn)生用于恢復至閉合位置的夾緊力(扭矩)4205。此外,高度可拉伸薄膜4204隨e部分的扭轉而伸展和收縮,以隨e部分的扭轉而保持聲音引導部120的內(nèi)部至閉合空間。
此外,用于使聲音輸出裝置100佩戴在耳朵上的手段不限于聲音引導部120的夾緊結構。例如,代替通過聲音引導部120的夾緊部123夾緊耳垂的動作,或者除了通過聲音引導部120的夾緊部123夾緊耳垂的動作以外,還可以使用將聲音生成部110附接至耳垂的機構。
圖43和圖44分別示出了使用聲音生成部110的殼體來夾緊并且固定耳垂的夾緊機構的構造示例。
在圖43所述的示例中,能夠張開/閉合以夾緊耳垂的磁體部4301附接至聲音生成部110的殼體。然后,如圖43中所示,當聲音生成部110和磁體部4301被布置成通過耳垂彼此面對時,通過磁體部430的磁力來附接聲音生成部110,從而夾緊耳垂,并且因此,聲音生成部110被固定至耳垂的背側。
此外,在圖44所述的示例中,在聲音生成部110的殼體中布置有螺旋安裝在與耳垂的背側接觸的位置中的螺旋式滑動部4401和被布置成面向螺旋式滑動部4401的勾部4402。可以通過轉動螺旋式滑動部4401來調(diào)節(jié)螺旋式滑動部4401與勾部4402之間的間隙。然后,如圖44中所示,螺旋式滑動部4401和勾部4402被布置成通過耳垂彼此面對,并且當通過轉動螺旋式滑動部4401來減小螺旋式滑動部4401與勾部4402之間的間隙時,可以夾緊耳垂。因此,聲音生成部110被固定至耳垂的背側。此外,可以通過旋轉螺旋式滑動部4401而調(diào)節(jié)螺旋式滑動部4401與勾部4402之間的間隙來執(zhí)行附接/分離。
[g.變形部]
如參照圖1和圖2所描述的,聲音引導部120包括在布置在外耳道的入口附近的另一端122與彎曲的夾緊部123之間的變形部124。變形部124在外力作用時發(fā)生變形,并且保持聲音引導部120的另一端122進入外耳道的深度不超過必要深度。
圖45至圖47分別示出了聲音引導部120的變形部124的切斷部分的橫截面的構造示例。在所述示例的任意示例中,沿長度方向將聲音引導部120的c部分劃分成兩個部分(b部分側和d部分側),并且這些經(jīng)劃分的部分在變形部124中連接。
在圖45至圖47所示的示例的任意示例中,聲音引導部120被壓在收聽者的耳朵上,并且當過大的外力(如彎曲力)作用在c部分上時,聲音引導部120彎曲并且變形。作為聲音引導部120在c部分處彎曲的結果,聲音引導部120的通過以接近直角彎曲的d部分連接的另一端122不會進入外耳道的深處。
在圖45所示的示例中,聲音引導部120的所劃分的c部分在薄的脆弱部4501處被連接以構成變形部124。當對c部分施加預定的外力或更大的力(彎曲力)時,聲音引導部120在薄的脆弱部4501處被折斷。因此,外力不會被傳遞至聲音引導部120的另一端122,并且因此不會進入外耳道的深處。注意,當薄的脆弱部4501被折斷時,將難以再連接所劃分的c部分,并且需要更換聲音引導部120。
此外,在圖46所示的示例中,聲音引導部120的所劃分的c部分在關節(jié)型脆弱部4601處被連接以構成變形部124。與薄的脆弱部4501類似,關節(jié)型脆弱部4601也由脆弱的材料形成。因此,當對c部分施加預定的外力或更大的力(彎曲力)時,聲音引導部120在關節(jié)型脆弱部4601處被折斷。因此,外力不會被傳遞至聲音引導部120的另一端122,并且因此不會進入外耳道的深處。注意,關節(jié)型脆弱部4601與薄的脆弱部4501不同,并且在被折斷后,可以重新連接所劃分的c部分,并且可以重新使用聲音引導部120。
此外,在圖47所示的示例中,聲音引導部120的所劃分的c部分在柔軟結構彎曲部4701處被連接以構成變形部124。柔軟結構彎曲部4701與薄的脆弱部4501和關節(jié)型脆弱部4601不同。柔軟結構彎曲部4701具有柔性,并且在彎曲時不會折斷,并且在彎曲時會產(chǎn)生恢復至原始直線形狀的恢復力。因此,對c部分施加預定的外力或更大的力(彎曲力),聲音引導部120就在柔軟結構彎曲部4701處彎曲。因此,外力不會被傳遞至聲音引導部120的另一端122,并且因此不會進入外耳道的深處。此外,當釋放外力時,聲音引導部120的c部分通過柔軟結構彎曲部4701的恢復力自動恢復至原始形狀,并且因此可以重新使用聲音引導部120。
[h.耳垢入侵防止]
聲音引導部120的另一端122作為聲音輸出孔被布置在面向外耳道的深側的入口附近。在外耳道中,空氣中的灰塵、皮膚的殘余物等與來自耵聹船的分泌物混合,并且累積耳垢。如果聲音引導部120的另一端122與耳垢接觸,并且阻擋聲音輸出孔,則會劣化聲音品質。此外,耳垢是臟的,并且要考慮對皮膚如外耳道的內(nèi)壁的損害。
因此,可以在聲音引導部120的另一端122布置耳垢入侵防止部??梢耘c聲音引導部120的另一端122一體化地形成耳垢入侵防止部,或者耳垢入侵防止部可以是能夠與另一端122分離的。可移除式耳垢入侵防止部可以被分離和清洗,并且可以在其變臟時進行更換。
圖48示出了可移除式耳垢入侵防止部4801附接至聲音引導部120的另一端122的情形。此外,圖49示出了耳垢入侵防止部4801的構造示例。所示的耳垢入侵防止部4801是中空結構本體,并且在聲音引導部120的管中傳播的聲音的空氣振動同樣通過中空結構本體。此外,允許空氣振動通過但是不允許耳垢通過的耳垢入侵防止過濾器4901安裝在耳垢入侵防止部4801內(nèi)部。
[i.音量調(diào)節(jié)功能]
根據(jù)本實施例的聲音輸出裝置100具有用具有中空結構的聲音引導部120將在聲音生成部110中生成的聲音的空氣振動傳播至外耳道的入口附近的構造。因此,通過控制聲音引導部120的作為空氣振動的通道的部件的內(nèi)徑,可以實現(xiàn)從聲音引導部1200的另一端122輸出至外耳道的聲音(或被耳膜聽到的聲音)的音量調(diào)節(jié)功能。
例如,如圖50中所示,音量控制部5000設置在聲音引導部120的c部分中,佩戴聲音輸出裝置100的收聽者用手指容易地夾緊c部分,并且根據(jù)對音量控制部5000的指尖操作來改變聲音引導部120在音量控制部5000附近的內(nèi)徑,從而執(zhí)行音量調(diào)節(jié)。
圖51至圖53示出了實現(xiàn)靜音(mute)功能和一系列靜音操作的音量控制部5000的截面構造示例。音量控制部5000包括存在于聲音引導部120的管中的靜音部5001。靜音部5001響應于用指尖對音量控制部5000的表面的按壓操作來執(zhí)行切換操作,并且可替選地轉換在聲音引導部120的管中的出現(xiàn)和消失。具體而言,當在靜音關閉狀態(tài)下進行指尖操作時,靜音部5001出現(xiàn)在聲音引導部120的管中,并且靜音關閉狀態(tài)被轉換為靜音開啟狀態(tài)。即使釋放手指,也維持靜音開啟狀態(tài)。此外,當在靜音開啟狀態(tài)下再次進行指尖操作時,靜音部5001從聲音引導部120的管中消失且靜音開啟被取消,并且恢復靜音關閉狀態(tài)。
圖51示出了處于靜音關閉狀態(tài)的音量控制部5000。在靜音關閉狀態(tài)下,靜音部5001突出在聲音引導部120的外部。因此,聲音引導部120的內(nèi)部完全敞開,并且因此從聲音生成部110吸取的聲音的空氣振動可以朝著聲音引導部120的另一端122前進而不受干擾,如附圖標記5101所示。
同時,圖52示出了處于靜音開啟狀態(tài)的音量控制部5000。在靜音開啟狀態(tài)下,靜音部5001被壓在聲音引導部120的內(nèi)部,并且阻擋作為空氣振動的傳播路徑的聲音引導部120的內(nèi)部。因此,如附圖標記5102所示,從聲音生成部110吸取的聲音的空氣振動被壓在內(nèi)部中的靜音部5001阻擋,并且很少到達聲音引導部120的另一端122。即使指尖從處于靜音開啟狀態(tài)的靜音部5001釋放,也維持所示的靜音關閉狀態(tài)。此外,當在靜音開啟狀態(tài)下再次用指尖操作靜音部5001時,靜音開啟被取消并且恢復圖51中所示的靜音關閉狀態(tài)。
此外,圖53示出了圖51和圖52中所示的音量控制部5000的變型。圖53中所示的音量控制部5000具有靜音音量調(diào)節(jié)部5002,該靜音音量調(diào)節(jié)部5002布置在面向聲音引導部120的管中的靜音部5001的壁面中。在所示的示例中,被壓在內(nèi)部中的靜音部5001與靜音音量調(diào)節(jié)部5002接觸,并且阻擋空氣振動傳播路徑,從而實現(xiàn)靜音。此處,靜音音量調(diào)節(jié)部5002可以沿著聲音引導部120的內(nèi)壁面在長度方向上移動。然后,根據(jù)靜音音量調(diào)節(jié)部5002的位置來改變與被壓在內(nèi)部中的靜音部5001的粘附程度(也就是說,阻礙空氣振動的傳播路徑的程度)。因此,可以調(diào)節(jié)要被靜音的音量。
圖54至圖56示出了實現(xiàn)靜音功能和一系列靜音操作的音量控制部5000的其他截面構造示例。音量控制部5000包括存在于聲音引導部120的管中的靜音部5001。然而,與圖51至圖53所示的示例不同,靜音部5001不執(zhí)行切換操作。也就是說,靜音部5001僅在被指尖等按壓期間出現(xiàn)在聲音引導部120的管中,并且變成處于靜音開啟狀態(tài)。然而,如果釋放指尖,則靜音部5001立即從聲音引導部120的管中消失,并且恢復靜音關閉狀態(tài)。
圖54示出了處于靜音關閉狀態(tài)的音量控制部5000。在靜音關閉狀態(tài)下,靜音部5001具有平坦的形狀,并且從聲音引導部120的管中消失。因此,聲音引導部120的內(nèi)部完全敞開,并且因此從聲音生成部110吸取的聲音的空氣振動可以朝著聲音引導部120的另一端122前進而不受干擾,如附圖標記5401所示。
同時,圖55示出了處于靜音開啟狀態(tài)的音量控制部5000。在靜音開啟狀態(tài)下,當用指尖等按壓靜音部5001時,靜音部5001發(fā)生彈性變形,并且突出至聲音引導部120的內(nèi)部,并且阻擋作為空氣振動的傳播路徑的聲音引導部120的內(nèi)部。因此,如附圖標記5501所示,從聲音生成部110吸取的聲音的空氣振動被壓在內(nèi)部中的靜音部5001阻擋,并且很少到達聲音引導部120的另一端122。當從靜音部5001釋放指尖并且在靜音開啟狀態(tài)下釋放對靜音部5001的按壓時,靜音部5001的彈性變形被取消,并且恢復圖54中所示的靜音關閉狀態(tài)。
此外,圖56示出了圖54至圖55中所示的音量控制部5000的變型。圖56中所示的音量控制部5000具有靜音音量調(diào)節(jié)部5002,該靜音音量調(diào)節(jié)部5002布置在面向聲音引導部120的管中的靜音部5001的壁面中。在所示的示例中,被壓在內(nèi)部中的靜音部5001與靜音音量調(diào)節(jié)部5002接觸,并且阻擋空氣振動的傳播路徑,從而實現(xiàn)靜音。此處,靜音音量調(diào)節(jié)部5002可以沿著聲音引導部120的內(nèi)壁面在長度方向上移動。然后,根據(jù)靜音音量調(diào)節(jié)部5002的位置來改變與被壓在內(nèi)部中的靜音部5001的粘附程度(也就是說,阻礙空氣振動的傳播路徑的程度)。因此,可以調(diào)節(jié)要被靜音的音量。
圖57至圖59示出了通過連續(xù)改變聲音引導部120的內(nèi)徑實現(xiàn)連續(xù)音量調(diào)節(jié)(不靜音)的音量控制部5000的截面構造示例和一系列音量調(diào)節(jié)操作。音量控制部5000由插入到聲音引導部120的c部分中的柔性管5701以及插有柔性管5701的環(huán)形音量調(diào)節(jié)部5702構成。柔性管5701的外周具有頂端面向音量調(diào)節(jié)部5702的錐形結構,并且外徑隨著遠離音量調(diào)節(jié)部5702而變得較大。同時,音量調(diào)節(jié)部5702的內(nèi)徑大于具有錐形結構的柔性管5701的頂端部但是小于后端部。音量調(diào)節(jié)部5702的內(nèi)徑可以在長度方向上保持不變,或者音量調(diào)節(jié)部5702可以具有與柔性管5701的外周相比傾斜較小的錐形形狀。
音量調(diào)節(jié)部5702可以沿柔性管5701的縱向方向移動。當柔性管5701被容納在環(huán)形音量調(diào)節(jié)部5702中時,柔性管5701被變窄。因此,柔性管5701在徑向方向上被壓縮并且變窄。也就是說,在圖57至圖59所示的示例中,通過改變環(huán)形音量調(diào)節(jié)部5702在縱向方向上的位置來使柔性管5701變窄并且連續(xù)改變內(nèi)徑。
在圖57所示的狀態(tài)下,柔性管5701與音量調(diào)節(jié)部5702完全分離。因此,柔性管5701具有初始內(nèi)徑,并且不會阻擋從聲音生成部110吸取的聲音的空氣振動,并且空氣振動可以朝向聲音引導部120的另一端122傳播,如附圖標記5711所示。
在圖58所示的狀態(tài)下,柔性管5701的大約一半被容納在音量調(diào)節(jié)部5702中。因此,柔性管5701在徑向方向上被壓縮,并且窄于初始內(nèi)徑。因此,如附圖標記5801所示,從聲音生成部110吸取的聲音的空氣振動根據(jù)柔性管5701的壓縮程度而被衰減。因此,從另一端122輻射并且到達收聽者的耳膜的聲音的音量減小。應該很好理解,根據(jù)將柔性管5701插入到音量調(diào)節(jié)部5702中的操作來連續(xù)減小音量。
在圖59所示的狀態(tài)下,柔性管5701被完全容納在音量調(diào)節(jié)部5702中,并且因此空氣振動的傳播路徑被完全阻擋。因此,如附圖標記5901所示,從聲音生成部110吸取的聲音的空氣振動在柔性管5701被擠壓的位置處被阻擋,并且很少到達聲音引導部120的另一端122。因此,音量是0。
圖60至圖62示出了通過連續(xù)改變聲音引導部120的內(nèi)徑實現(xiàn)連續(xù)音量調(diào)節(jié)的音量控制部5000的另一截面構造示例和一系列音量調(diào)節(jié)操作。音量控制部5000由彈性變形部6001和凸輪6002構成,所述彈性變形部6001構成聲音引導部120的側表面的在c部分中的部分,所述凸輪6002能夠繞旋轉軸6003旋轉,并且被布置成與彈性變形部6001接觸。凸輪6002可以是盤片(diskplate),但是旋轉軸6003偏心的,并且因此到圓周的距離不是恒定的。根據(jù)旋轉角來改變彈性變形部6001相對于聲音引導部120的管的突出程度。
在圖60所示的狀態(tài)下,凸輪6002在與旋轉軸6003的距離最短的旋轉位置處與彈性變形部6001接觸。因此,彈性變形部6001具有初始形狀,并且不會阻擋從聲音生成部110吸取的聲音的空氣振動,并且空氣振動可以朝向聲音引導部120的另一端122前進,如附圖標記6011所示。
在圖61所示的狀態(tài)下,凸輪6002在與旋轉軸6003的距離長于圖60所示狀態(tài)的距離的旋轉位置處與彈性變形部6001接觸。因此,彈性變形部6001被彈性變形,并且略微突出至聲音引導部120的內(nèi)部,并且略微阻擋作為空氣振動的傳播路徑的聲音引導部120的內(nèi)部。在這樣的情況下,如附圖標記6101所示,從聲音生成部110吸取的聲音的空氣振動根據(jù)傳播路徑被突出的彈性變形部6001阻擋的程度而被衰減。因此,從另一端122輻射并且到達收聽者的耳膜的聲音的音量減小。應該很好理解,根據(jù)傳播路徑被彈性變形部6001阻擋的程度(換言之,凸輪6002的旋轉)來連續(xù)減小音量。
在圖62所示的狀態(tài)下,凸輪6002在與旋轉軸6003的距離最長的旋轉位置處與彈性變形部6001接觸。因此,彈性變形部6001被彈性變形,并且以大的方式突出至聲音引導部120的內(nèi)部,并且完全阻擋作為空氣振動的傳播路徑的聲音引導部120的內(nèi)部。因此,如附圖標記6201所示,從聲音生成部110吸取的聲音的空氣振動很少到達聲音引導部120的另一端122,并且音量是0。
[j.音頻信號處理]
如參照圖11所描述的,動態(tài)式揚聲器可以應用于聲音生成部110。也就是說,聲音生成部110的內(nèi)部被振動膜1101劃分成振動膜前側空間(前腔)1102和振動膜背側空間(后腔)1103。然后,當磁場根據(jù)通過軟線602輸入至音圈1105的音頻信號而改變時,振動膜1101被磁體1104的磁力向后和向前操作,并且在振動膜前側空間1102與振動膜背側空間1103之間產(chǎn)生壓力變化,并且該壓力變化變成聲音。
除了動態(tài)式揚聲器以外,用于聲音生成的發(fā)聲元件的示例還包括平衡電樞式揚聲器和電容式揚聲器。然而,本申請的申請人認為,動態(tài)式揚聲器有利于聲音生成部110充分地驅動具有從耳廓的背側折疊回前側的彎曲形狀的管結構的聲音引導部120。
圖63示例性地示出了在聲音生成部110由動態(tài)式揚聲器構成的情況下聲音引導部120的另一端122處的聲音特性(頻率級特性)。圖63的水平軸表示頻率級[hz],并且豎直軸表示輸出聲壓[dbv]。從圖63可以確認,在100hz或更低的低頻范圍中存在良好的響應,這對收聽音樂是重要的,并且在接近20khz的可聽范圍中也存在響應。
存在在聲音引導部120(也就是管)中傳播的聲音在低頻范圍中較弱的問題。因此,可以通過信號處理來校正由于聲音引導部110的一側開口的共振和低頻范圍中的衰減。
例如,在對輸入至聲音生成部110的音頻信號應用圖64中所示的頻率特征的信號處理(均衡器)的情況下,如圖65中所示,可以改善聲音輸出裝置100的聲音特性(頻率級特性)。注意,在圖65中,用實線示出了通過信號處理改善的頻率級特性,作為比較用虛線示出了改善之前的頻率級特性(圖63中所示)。與改善之前的特性相比,可知,當通過信號處理改善了低頻范圍時,寬頻率范圍被抑制,并且輸出聲壓在整個寬頻率范圍內(nèi)變得平坦。這樣的信號處理可以在聲音輸出裝置100的內(nèi)部執(zhí)行。然而,可以將在外部執(zhí)行信號處理后的音頻信號輸入至聲音輸出裝置100。
此外,圖66至圖68示例性地示出了聲音引導部110的一側開口的共振行為。圖66示出了具有以下頻率分量的聲音共振并且駐波出現(xiàn)的情形:在該頻率分離中具有一側開口的聲音引導部120的整個長度對應于1/4波長。此外,圖67示出了具有以下頻率分量的聲音共振并且駐波出現(xiàn)的情形:在該頻率分離中聲音引導部120的整個長度對應于1+1/4波長。此外,圖68示出了具有下頻率分量的聲音共振并且駐波出現(xiàn)的情形:在該頻率分離中聲音引導部120的整個長度對應于2+1/4波長。然后,圖69示例性地示出了受一側開口的共振行為影響的聲音引導部120的另一側122的聲音特性(頻率級特性)。在這種情況下,聲音特性包括由于共振而產(chǎn)生的聲壓頻率的峰特性。也就是說,由于共振而產(chǎn)生的聲壓頻率的峰出現(xiàn)在聲音引導部120的長度分別對應于1/4波長、1+1/4波長和2+1/4波長的頻率附近。
如圖69中所示,聲壓級的峰僅在特定頻率分量處出現(xiàn)會導致聲音質量的劣化。在整個寬范圍的頻率區(qū)域中使聲壓級的峰均勻是有利的,并且因此峰需要被平坦化。
圖70和圖71分別示出了抑制由于共振而產(chǎn)生的聲壓頻率的峰特性的聲音引導部120的構造示例。在圖70和圖71所示的聲音引導部120中,抑制共振行為的聲學元件(聲阻)分別布置在與波腹對應的位置中,在該位置中由聲音引導部110的一側開口的共振行為產(chǎn)生的駐波的振幅最大。具體而言,在圖70所示的聲音引導部120中,聲學元件125布置在與由以下頻率分量構成的聲音的駐波的波腹對應的壁面上:在該頻率分量中,聲音引導部120的整個長度對應于1/4波長。此外,在圖71所示的聲音引導部120中,聲學元件125布置在與由以下頻率分量構成的聲音的駐波的波腹對應的壁面上:在該頻率分量中聲音引導部120的整個長度對應于2+1/4波長。作為一般的表達,可以表達為聲學元件125布置在與由對應于n+1/4波長的頻率分量構成的聲音的駐波的波腹對應的壁面上(注意,n是1或更大的整數(shù))。
圖72示出了放大的聲學元件125的示例。所示的聲學元件125由鉆在聲音引導部120的壁面中的細聲孔構成。如圖72中所示,聲孔7201通過將駐波釋放到聲音引導部120的外部來衰減在聲音引導部120中前進的駐波,從而調(diào)節(jié)共振分量的頻率級特性。取決于聲孔7201的直徑、長度等,聲學元件125可以實現(xiàn)不同的效果。
此外,圖73示出了放大的聲學元件125的另一示例。所示的聲學元件125由以降壓的方式設置在聲音引導部120的壁面中的氣室7301構成。如圖73中所示,氣室7301通過使駐波環(huán)繞地進入氣室7301來衰減在聲音引導部120中前進的駐波,從而調(diào)節(jié)共振分量的頻率級特性。取決于氣室7301的體積、形狀等,聲學元件125可以實現(xiàn)不同的效果。
注意,如果聲學元件125僅由聲孔或氣室構成,則駐波分量可能通過聲孔被泄漏,或者環(huán)繞地進入氣室并且可能被過度地衰減。因此,對于聲學元件125,更有利的是在聲孔中填充聲阻或者調(diào)節(jié)駐波分量的衰減。聲阻是當聲波通過時具有比空氣大的阻力的構件,并且當聲阻的填充密度變得更大時,阻力增大。聲阻由例如無紡布或膨化泡沫如尿烷(urethane)構成。
圖74示例性地示出了使用抑制由于共振而產(chǎn)生的聲壓頻率的峰特性的聲音引導部120的聲音特性(頻率級特性)。在圖74中,用實線示出了具有由于共振而產(chǎn)生的聲壓頻率的經(jīng)抑制的峰特性的聲音特性(頻率級特性),并且作為比較用虛線示出了抑制之前的聲音特性。已知,通過抑制由于共振而產(chǎn)生的聲壓頻率的峰特性來使輸出聲壓在寬頻率范圍中變得平坦化。
[k.總結]
最后,總結根據(jù)本實施例的聲音輸出裝置100的特性。
(1)收聽者可以在佩戴聲音輸出裝置100期間自然地收聽環(huán)境聲音。因此,收聽者可以以自然的方式使用依賴于聽覺特性的人類的功能,如空間感知、危險感測以及談話和談話的細微差別的感知。
(2)聲音輸出裝置100在被佩戴時不會阻擋耳腔,并且因此具有歡迎與其他人交談的外觀。此外,佩戴聲音輸出裝置100的收聽者可以持續(xù)地聽到環(huán)境聲音,并且因此作為人類的天性,根據(jù)聲音信息如某人靠近的腳步聲來采取消極行為如“轉向聲音的方向”、“朝聲音的方向溜一眼”等。這樣的行為給周圍的人留下“歡迎交談”的印象,并且不會妨礙人際溝通。
聲音輸出裝置100不受自生噪聲的影響。當被佩戴在耳腔上時,作為聲音輸出孔的聲音引導部120的另一端122與外耳道的內(nèi)壁分離。因此,收聽者不受自己的語音、心跳、咀嚼的聲音、咽口水時的聲音、血液流動的聲音、呼吸的聲音、步行時在身體中傳播的振動聲音、以及衣服如布的沙沙聲的影響。此外,不會產(chǎn)生聽筒與外耳道的內(nèi)壁之間的摩擦聲音。此外,由于耳腔是開放的,因此不用擔心外耳道中的濕氣。
(4)聲音輸出裝置100具有良好的耳上佩戴性,并且可以吸收由耳朵的大小和形狀的個人差異導致的定位變化。保持部130與耳屏間切跡接合,并且支持聲音引導部120的另一端122,使得另一端122的聲音輸出孔面向外耳道的深側。因此,聲音輸出裝置100不需要長度調(diào)節(jié),而在具有在耳輪處折疊的聲音引導本體的耳后聲音輸出裝置的情況下則需要長度調(diào)節(jié)。此外,保持部130與耳屏間切跡接合,并且因此維持了有利的佩戴狀態(tài)。此外,作為聲音引導部120的折疊部的夾緊部123夾緊并且固定耳垂,并且因此可以維持有利的佩戴狀態(tài)。即使在收聽者同時使用一副眼鏡、眼鏡型可佩帶裝置、耳后裝置時,聲音引導部120在耳垂處從耳廓的背側折疊并且延伸至外耳道的入口附近的結構也不會妨礙其他裝置。
(5)聲音引導部120以最短的距離將在聲音生成部110中生成的聲音從耳后傳播至外耳道的入口附近。因此,與耳后聲音輸出裝置相比,可以通過縮短聲音引導部的長度來最小化聲損,并且可以使聲音生成部110為低輸出的,并且可以獲得良好的聲音品質。此外,聲音生成部110的尺寸公差較高,并且可以執(zhí)行根據(jù)必要聲帶和聲壓的設計。
工業(yè)實用性
已經(jīng)參照具體實施例詳細描述了本說明書中公開的技術。然而,顯而易見的是,本領域技術人員可以在不偏離本說明書中公開的技術的要旨的情況下對實施例進行修改和替換。
應用了本說明書中公開的技術的聲音輸出裝置與所謂的耳機類似地被佩戴在收聽者的耳朵上并被使用,并且其特征在于:聲音輸出裝置可以輸出聲音信息,同時在佩戴狀態(tài)下實現(xiàn)環(huán)境聲音的收聽特性,這等效于非佩戴狀態(tài),并且對周圍的人而言,聲音輸出裝置似乎不會阻擋收聽者的耳腔。應用了本說明書中公開的技術的聲音輸出裝置可以應用于包括步行、慢跑、騎車、登山和滑雪(在運動期間、在遠程訓練時等)的各種戶外運動和室內(nèi)運動領域、需要收聽環(huán)境聲音并且同時展示音頻信息(例如,在觀看放映時提供信息、在博物館展示音頻信息、鳥類觀察(傾聽鳥鳴))的溝通和展示領域、駕駛、導航、保衛(wèi)、新聞播報等,從而利用所述特征。
在本說明書中,已經(jīng)以示例的形式描述了本說明書中公開的技術。不應該以限制性的方式來解釋本說明書所描述的內(nèi)容。應該考慮權利要求來判定本說明書中公開的技術的要旨。
注意,本說明書中公開的技術可以具有以下配置。
(1)一種聲音輸出裝置,包括:
聲音生成部,所述聲音生成部布置在收聽者的耳朵的背側上;以及
聲音引導部,所述聲音引導部具有中空結構、具有連接至所述聲音生成部的一端以及布置在所述收聽者的外耳道的入口附近的另一端、并且被配置成從所述一端吸取在所述聲音生成部中生成的聲音并且將所述聲音傳播至所述另一端。
(1-1)根據(jù)(1)所述的聲音輸出裝置,其中,
所述聲音引導部具有在所述收聽者的耳垂的端部邊緣附近、從所述耳朵的背側折疊回前側的折疊結構。
(1-2)根據(jù)(1)所述的聲音輸出裝置,其中,
與所述收聽者的外耳道的內(nèi)徑相比,所述聲音引導部的所述另一端具有較小的外徑。
(2)根據(jù)(1)所述的聲音輸出裝置,還包括:
保持部,所述保持部被配置成將所述聲音引導部的所述另一端保持在所述收聽者的外耳道的入口附近。
(3)根據(jù)(2)所述的聲音輸出裝置,其中,
所述保持部與所述收聽者的耳屏間切跡接合。
(3-1)根據(jù)(3)所述的聲音輸出裝置,其中,
所述保持部支撐所述聲音引導部的所述另一端,使得所述另一端面向所述外耳道的深處。
(3-2)根據(jù)(3)所述的聲音輸出裝置,其中,
所述保持部包括開口部,所述開口部允許所述外耳道的入口對外部環(huán)境開放。
(3-3)根據(jù)(3)所述的聲音輸出裝置,其中,
所述保持部與耳甲腔的底面接觸。
(3-3-1)根據(jù)(3-3)所述的聲音輸出裝置,其中,
所述保持部包括通過平面(大接觸面積)與所述耳甲腔的底面接觸的接觸部。
(3-3-2)根據(jù)(3-3)所述的聲音輸出裝置,其中,
所述保持部包括被彎曲成所述耳甲腔的底面的形狀的接觸部。
(4)根據(jù)(1)所述的聲音輸出裝置,還包括:
夾緊部,所述夾緊部被配置成夾緊所述收聽者的耳垂,以使得所述聲音輸出裝置能夠被佩戴在所述耳朵上。
(5)根據(jù)(1)所述的聲音輸出裝置,其中,
所述聲音引導部包括夾緊部,所述夾緊部具有張開/閉合結構,所述張開/閉合結構布置在所述聲音引導部從所述收聽者的耳廓的背側折疊回前側的部分處,并且所述夾緊部使用用于恢復至閉合位置的夾緊力夾緊耳垂。
(6)根據(jù)(1)所述的聲音輸出裝置,還包括:
夾緊部,所述夾緊部被配置成將所述收聽者的耳垂與所述聲音生成部夾緊在一起,以使得所述聲音生成部能夠被佩戴在所述耳朵上。
(6-1)根據(jù)(6)所述的聲音輸出裝置,其中,
所述聲音生成部包括由適佩于所述收聽者的耳背形狀表面的形狀形成的接觸部。
(6-2)根據(jù)(6)或(6-1)所述的聲音輸出裝置,其中,
所述聲音生成部在與所述收聽者的耳背形狀表面接觸的部分中包括由曲面形狀形成的接觸部。
(7)根據(jù)(1)所述的聲音輸出裝置,還包括:
保護部,所述保護部被配置成防止所述聲音引導部的所述另一端深深地插入到所述收聽者的外耳道中。
(8)根據(jù)(2)所述的聲音輸出裝置,其中,
所述保持部與所述收聽者的外耳道的入口附近(耳屏間切跡)接合,并且將所述聲音引導部固定至所述另一端附近以防止所述聲音引導部深深地插入到所述外耳道中。
(9)根據(jù)(1)所述的聲音輸出裝置,還包括:
變形部,所述變形部被配置成根據(jù)外力的作用而變形以防止所述聲音引導部的所述另一端深深地插入到所述收聽者的外耳道中。
(10)根據(jù)(5)所述的聲音輸出裝置,其中,
所述聲音引導部在所述另一端與所述夾緊部之間包括變形部,所述變形部根據(jù)外力的作用而變形。
(11)根據(jù)(10)所述的聲音輸出裝置,其中,
當施加預定的外力或更大的力時,所述變形部被折斷以防止所述聲音引導部的所述另一端深深地插入到所述收聽者的外耳道中。
(12)根據(jù)(10)所述的聲音輸出裝置,其中,
當施加預定的外力或更大的力時,所述變形部被折斷以防止所述聲音引導部的所述另一端深深地插入到所述收聽者的外耳道中,并且所述變形部能夠被重新連接。
(13)根據(jù)(10)所述的聲音輸出裝置,其中,
當施加所述外力時,所述變形部發(fā)生彎曲以防止所述聲音引導部的所述另一端深深地插入到所述收聽者的外耳道中,并且當釋放所述外力時,所述變形部恢復至原來的形狀。
(14)根據(jù)(1)所述的聲音輸出裝置,還包括:
布置在所述聲音引導部的所述另一端處的耳垢入侵防止部。
(14-1)根據(jù)(14)所述的聲音輸出裝置,其中,
所述耳垢入侵防止部能夠從所述另一端分離。
(15)根據(jù)(1)所述的聲音輸出裝置,還包括:
音量控制部,所述音量控制部被配置成根據(jù)所述聲音引導部的內(nèi)徑的變化來調(diào)節(jié)從所述另一端輸出至所述外耳道的聲音的音量。
(16)根據(jù)(15)所述的聲音輸出裝置,其中,
所述音量控制部響應于表面的按壓而通過存在于所述聲音引導部中的靜音部的切換操作來執(zhí)行靜音開啟狀態(tài)和靜音關閉狀態(tài)的轉換。
(17)根據(jù)(15)所述的聲音輸出裝置,其中,
所述音量控制部使靜音部響應于表面的按壓而出現(xiàn)在所述聲音引導部中并且變成靜音開啟狀態(tài),并且當釋放所述表面的按壓時所述音量控制部使靜音部從所述聲音引導部中消失并且變成靜音關閉狀態(tài)。
(18)根據(jù)(15)所述的聲音輸出裝置,其中,
所述音量控制部包括:柔性管,所述柔性管具有錐形結構并插入在所述聲音引導部中;以及環(huán)形音量調(diào)節(jié)部,所述柔性管插入到所述環(huán)形音量調(diào)節(jié)部中,并且所述音量控制部通過根據(jù)插入在所述音量調(diào)節(jié)部中的位置連續(xù)改變所述柔性管的內(nèi)徑來連續(xù)地設置音量。
(19)根據(jù)(15)所述的聲音輸出裝置,其中,
所述音量控制部包括:彈性變形部,所述彈性變形部構成所述聲音引導部的部分的側表面;以及凸輪,所述凸輪被旋轉地布置成與所述彈性變形部接觸,并且所述音量控制部根據(jù)所述凸輪的旋轉角的變化使所述彈性變形部突出到所述聲音引導部中以連續(xù)地設置音量。
(20)根據(jù)(1)所述的聲音輸出裝置,其中,
所述聲音生成部包括動態(tài)式發(fā)聲元件。
(21)根據(jù)(1)或(20)所述的聲音輸出裝置,還包括:
信號處理單元,所述信號處理單元被配置成根據(jù)頻率級來針對輸入至所述聲音生成部的音頻信號執(zhí)行增益調(diào)節(jié)。
(22)根據(jù)(21)所述的聲音輸出裝置,其中,
所述信號處理單元執(zhí)行對從所述聲音引導部的所述另一端輸出的音頻的低頻范圍的衰減進行校正的信號處理。
(23)根據(jù)(1)所述的聲音輸出裝置,其中,
所述聲音引導部包括在所述中空結構的至少一個位置中聲學元件。
(23-1)根據(jù)(23)所述的聲音輸出裝置,其中,
所述聲音引導部具有布置在與波腹對應的部分中的聲學元件,在所述波腹處,由一側開口的所述中空結構中的共振行為生成的聲音的駐波的振幅最大。
(23-2)根據(jù)(23)所述的聲音輸出裝置,其中,
所述聲學元件由形成在所述中空結構的壁面中的聲孔或氣室形成。
(23-2-1)根據(jù)(23-2)所述的聲音輸出裝置,其中,
所述聲學元件還包括聲阻。
附圖標記列表
100聲音輸出裝置
110聲音生成部
120聲音引導部
121一端(聲音輸入孔)
122另一端(聲音輸出孔)
123夾緊部
124變形部
130保持部
132支撐件
1101振動膜
1104磁體
1105音圈
3401形狀記憶拉簧
3402螺旋結構夾管
3403高度可拉伸薄膜
3601高度可拉伸繩
3602扇形分段型夾管
3603高度可拉伸薄膜
4201連接部
4202連接部
4203夾緊力生成彈簧
4204高度可拉伸薄膜
4301磁體部
4401螺旋式滑動部
4402勾部
4501薄的脆弱部
4601關節(jié)型脆弱部
4701柔軟結構彎曲部
4801耳垢入侵防止部
4901耳垢入侵防止過濾器
5000音量控制部
5001靜音部
5002靜音音量調(diào)節(jié)部
5701柔性管
5702音量調(diào)節(jié)部
6001彈性變形部
6002凸輪
6003旋轉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