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fā)明涉及受話器領域,尤其涉及一種動鐵受話器。
背景技術:
傳統(tǒng)動鐵受話器在正常工作的時候自身一定會產(chǎn)生振動,當受話器與麥克風一起組裝在電子產(chǎn)品中時(如助聽器、帶通話功能的無線耳機等),其自身振動所產(chǎn)生的聲音會被麥克風捕捉到從而產(chǎn)生嘯叫問題。這限制了耳機、助聽器廠商對麥克風的組裝設計,而且為了解決嘯叫風險增加了額外的成本。
如圖1所示,目前的動鐵受話器100通常包括振膜110,振翼111,傳導桿120,上蓋130,鐵芯140,磁性元件150,電樞160,下殼170,音圈180,以及印刷電路板190。振膜110,振翼111,傳導桿120,鐵芯140,磁性元件150,電樞160,音圈180,皆收容于上蓋130與下殼170的內(nèi)腔。印刷電路板190固定于下殼170,并與音圈180電性連接。電樞160包括兩平行部分162,164,兩平行部分162,164在靠近音圈180的一端相連接,一平行部分162穿過音圈180,插入兩塊所述磁性元件150之間的空隙,另一平行部分164在振膜110下方,以及音圈180和鐵芯140上方。當音圈180通電后,變成電磁體,隨著信號的變化,電磁體產(chǎn)生的磁場會隨著發(fā)生變化,與磁性元件150產(chǎn)生作用力,連續(xù)驅(qū)動電樞160。傳導桿120一端固定于所述電樞160的舌頭,另一端固定于所述振膜110的側(cè)邊中部的圓孔內(nèi),當電樞160振動時,傳導桿120帶動振膜110一起振動,所以電樞160和振膜110的振動方向始終一致。
由于這些組件與受話器外殼是緊密結合的,這導致受話器工作時自身整體會產(chǎn)生頻率近似的共振。當其組裝在帶麥克風的電子終端設備中時,這個共振所產(chǎn)生的聲音很容易被麥克風捕捉到,從而可能產(chǎn)生嘯叫問題,這會造成客戶產(chǎn)品線的良率損失和質(zhì)量風險。
技術實現(xiàn)要素:
為了解決上述技術問題,本發(fā)明提供一種避免整體產(chǎn)生共振的動鐵受話器。
為了解決上述技術問題,本發(fā)明實施例采用以下技術方案:
一種動鐵受話器,其包括振膜,上蓋,鐵芯,磁性元件,電樞,下殼,以及音圈,所述電樞穿過兩塊所述磁性元件之間的空隙,所述鐵芯包圍兩塊所述磁性元件,將其收容于其空腔,音圈位于鐵芯的一側(cè),振膜設置于鐵芯的外部,所述上蓋和下殼收容振膜、鐵芯、兩塊所述磁性元件,電樞以及音圈;所述動鐵受話器還包括支架和振動框,所述支架安裝于鐵芯的另一側(cè),并與音圈分別設置于鐵芯的相對應的兩側(cè),所述振動框固定于所述支架,所述振動框的一端固定于所述電樞,另一端固定于所述振膜。
可選地,所述振動框為上下左右都對稱的形狀。
可選地,所述振動框為菱形,四條邊長度相等,菱形的振動框的兩個對角固定于支架,另兩個對角分別固定于振膜和電樞。
可選地,所述振動框為橢圓形,橢圓形的兩個相對頂點分別固定于振膜和電樞,另兩個相對頂點固定于支架。
可選地,所述振動框與所述振膜的側(cè)邊中部連結。
可選地,所述支架為長方形的框結構,沿所述鐵芯的開口邊緣而設置,靠近振膜的一邊由振動框所取代。
可選地,半個所述振動框位于所述支架內(nèi)部。
可選地,所述支架的一邊框固定于所述下殼,所述邊框的內(nèi)側(cè)固定于所述鐵芯。
可選地,所述支架的另兩個相對設置的邊框固定振動框,并可以隨振動框的上下振動而對稱擴張收縮。
可選地,所述電樞包括兩平行部分,兩平行部分在靠近音圈的一端相連接,其中一平行部分穿過音圈,插入兩塊所述磁性元件之間的空隙,另一平行部分位于振膜與和鐵芯之間。
與現(xiàn)有技術相比較,本發(fā)明實施例采用振動框的設計,使電樞和振膜的運動方向相反。所以受話器內(nèi)部的這兩個組件產(chǎn)生振動可以相互抵消,不會使得受話器自身整體對外產(chǎn)生一個相同頻率的振動。這樣當附件有麥克風時,也不會有嘯叫的風險。
【附圖說明】
圖1為現(xiàn)有技術的動鐵受話器的結構示意圖。
圖2為本發(fā)明實施例提供的動鐵受話器的結構示意圖。
圖3為本發(fā)明實施例提供的動鐵受話器的另一結構示意圖,其中動鐵受話器的上蓋,下殼和印刷電路板被去掉。
圖4為本發(fā)明另一實施例提供的動鐵受話器的結構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以下通過附圖和具體實施方式對本發(fā)明做進一步詳細說明。
如圖2所示,本發(fā)明實施例提供一種動鐵受話器200,其包括振膜210,振翼211,上蓋230,鐵芯240,磁性元件250,電樞260,下殼270,音圈280,以及印刷電路板290。
音圈280位于鐵芯240一側(cè),其空腔與鐵芯240的空腔相連通。
鐵芯240包圍兩塊所述磁性元件250,將其收容于其空腔。
振膜210和振翼211設置于音圈280和鐵芯240的外部,振翼211安裝于振膜210,并位于振膜210靠近音圈280和鐵芯240的一側(cè)。
電樞260包括兩平行部分262,264,兩平行部分262,264在靠近音圈280的一端相連接,一平行部分262穿過音圈280,插入兩塊所述磁性元件250之間的空隙,另一平行部分264在振膜210下方,以及音圈280和鐵芯240上方。
上蓋230和下殼270收容振膜210,振翼211,鐵芯240,兩塊所述磁性元件250,電樞260以及音圈280。
印刷電路板290通過焊錫固定于下殼270,并與音圈280電性連接。其中音圈280由樹脂灌膠成型而制得。
如圖3所示,本發(fā)明實施例中的動鐵受話器200還包括振動框222和支架224。
振動框222固定于支架224,振動框222的一端固定于電樞260,另一端固定于振膜210,所述振動框222為上下左右都對稱的形狀。在發(fā)明實施例中,所述振動框222為菱形,四條邊長度相等,菱形的振動框222的兩個對角固定于支架224,另兩個對角分別固定于振膜210和電樞260。所述振動框222和所述支架224的材料均為不銹鋼。所述振動框222的上端角與所述振膜210的側(cè)邊中部連結,通過膠水固定。所述振動框222的下端角與所述電樞260從支架224露出的前端相連結,通過膠水固定。
所述支架224為長方形的框結構,沿所述鐵芯240的開口邊緣而設置,靠近振膜210的一邊由振動框222所取代,半個振動框222位于所述支架224內(nèi)部。所述支架224的一邊框固定于所述下殼270,所述邊框的內(nèi)側(cè)固定于所述鐵芯240。所述支架224的另兩個相對設置的邊框固定振動框222,所述支架224有彈性,可以隨振動框222的上下振動而對稱擴張收縮。
受話器200工作時,音圈280通電變成電磁體,隨著信號的變化,電磁體產(chǎn)生的磁場會隨著發(fā)生變化,與磁性元件250產(chǎn)生作用力,連續(xù)驅(qū)動電樞260,此時振動框222會被電樞260帶動產(chǎn)生形變。根據(jù)菱形的結構原理,其壓縮和擴張時,上端和下端的運動方向會相反。所以當電樞260帶動菱形振動框222的下端向上運動時,菱形振動框222的上端會向下運動,從而帶動振膜210向下運動,因此電樞260和振膜210的運動方向相反。
與現(xiàn)有技術相比較,本發(fā)明實施例的受話器200采用菱形振動框222的設計,菱形的兩個相對頂點分別固定于振膜210和電樞260,另兩個相對頂點固定于支架,使電樞260和振膜210的運動方向相反。所以受話器200內(nèi)部的這兩個組件產(chǎn)生振動可以相互抵消,不會使得受話器200自身整體對外產(chǎn)生一個相同頻率的振動。這樣當附件有麥克風時,也不會有嘯叫的風險,大大降低了客戶產(chǎn)品的質(zhì)量風險,提高了良品率,同時因為不必再去考慮受話器200與麥克風的位置距離,所以方便了客戶對自己的產(chǎn)品的組裝設計。
如圖4所示,本發(fā)明另一實施例提供一種受話器300,其結構與圖2和3中的受話器200類似,區(qū)別點在于受話器300的振動框322為橢圓形,振動框322的上端的頂點與振膜210的側(cè)邊中部連結,通過膠水固定。所述振動框322的下端的頂點與所述電樞260從支架224露出的前端相連結,通過膠水固定。支架224連接橢圓振動框322的左右兩端的頂點。
受話器300工作時,音圈280通電變成電磁體,隨著信號的變化,電磁體產(chǎn)生的磁場會隨著發(fā)生變化,與磁性元件250產(chǎn)生作用力,連續(xù)驅(qū)動電樞260,此時振動框322會被電樞260帶動產(chǎn)生形變。根據(jù)橢圓形的結構原理,其壓縮和擴張時,上端和下端的運動方向會相反。所以當電樞260帶動橢圓形振動框222的下端向上運動時,橢圓形振動框322的上端會向下運動,從而帶動振膜210向下運動,因此電樞260和振膜210的運動方向相反。
與現(xiàn)有技術相比較,本發(fā)明實施例的受話器300采用橢圓形振動框322的設計,橢圓形的兩個相對頂點分別固定于振膜210和電樞260,另兩個相對頂點固定于支架,使電樞260和振膜210的運動方向相反。所以受話器300內(nèi)部的這兩個組件產(chǎn)生振動可以相互抵消,不會使得受話器300自身整體對外產(chǎn)生一個相同頻率的振動。這樣當附件有麥克風時,也不會有嘯叫的風險,大大降低了客戶產(chǎn)品的質(zhì)量風險,提高了良品率,同時因為不必再去考慮受話器300與麥克風的位置距離,所以方便了客戶對自己的產(chǎn)品的組裝設計。
顯然,上述實施例僅是為清楚地說明所作的舉例,而并非對實施方式的限定。對于所屬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來說,在上述說明的基礎上還可以做出其它不同形式的變化或變動。這里無需也無法對所有的實施方式予以窮舉。而由此所引伸出的顯而易見的變化或變動仍處于本發(fā)明創(chuàng)造的保護范圍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