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fā)明涉及電子裝置技術領域,尤其涉及一種超薄電子裝置。
背景技術:
隨著智能手機行業(yè)的不斷發(fā)展,手機的市場競爭越來越激烈,手機厚度逐漸成為各大商家的一個重要賣點,超薄手機的出現(xiàn)對提升手機的市場競爭力有很重要的作用。
如圖1所示,目前主流的智能手機主要包括面殼1、觸摸屏及顯示屏2、后殼3、電池4以及電池蓋5,觸摸屏及顯示屏2安裝在面殼1上表面,后殼3安裝在面殼1下表面,電池蓋5蓋合在后殼3下表面,面殼1、后殼3和電池蓋5形成電池腔,將電池4容納于其中。此種智能手機的整體厚度至少包括面殼1、后殼3、電池蓋5三者的厚度之和,然而,由于此種設計方式中,觸摸屏及顯示屏2、電池4厚度一定,最終導致智能手機的整體厚度至少包括觸摸屏及顯示屏2厚度、觸摸屏及顯示屏2厚度與面殼1底板之間的間隙、面殼1底板厚度、電池4厚度和電池蓋5的厚度之和,通常面殼1底板厚度不小于0.55mm,導致手機整體厚度基本沒有可減薄的余地。
技術實現(xiàn)要素:
鑒于現(xiàn)有技術存在的不足,本發(fā)明提供了一種超薄電子裝置,使得具有電池的電子裝置具有極薄的厚度,有利于提升產品的市場競爭力。
為了實現(xiàn)上述的目的,本發(fā)明采用了如下的技術方案:
一種超薄電子裝置,包括面殼、顯示屏組件、框形的后殼、電池以及電池蓋,所述面殼包括環(huán)設在四周的側框和底部的承載部,所述承載部中部開設有通孔;所述顯示屏組件設于所述面殼內,所述電池的頭部嵌設于所述通孔內,所述后殼與所述電池蓋圍成的空間將所述電池的尾部容納于其中。
作為其中一種實施方式,所述電池的頭部端面與所述面殼的承載部平齊。
作為其中一種實施方式,所述電池還包括側壁凸設的限位凸緣,所述限位凸緣抵接在所述面殼的承載部朝向所述后殼的面上。
作為其中一種實施方式,所述后殼朝向所述面殼的端面凹陷形成連接所述后殼內壁的第一臺階部,所述限位凸緣嵌設于所述第一臺階部。
作為其中一種實施方式,所述限位凸緣為繞所述電池側壁形成的一圈環(huán)狀結構。
或者,所述限位凸緣為繞所述電池側壁間隔設置的若干個凸起。
作為其中一種實施方式,所述電池的尾部端面與所述后殼平齊,所述電池蓋貼合在所述電池和所述后殼的端面。
作為其中另一種實施方式,所述后殼遠離所述面殼的端面還開設有第二臺階部,所述電池蓋嵌設于所述第二臺階部內。
作為其中一種實施方式,所述電池蓋包括中部凸起的凸臺和四周的邊沿,所述邊沿嵌設于所述第二臺階部內,且所述凸臺與所述電池抵接。
作為其中一種實施方式,所述邊沿與所述第二臺階部之間設有密封件。
本發(fā)明的面殼底部開設有容納電池一部分的通孔,使電池與顯示屏組件相對設置,設計時可以無視面殼底板的厚度,可以大幅減薄整機厚度;另外,通過在電池外壁設置有限位凸緣對電池進行限位,將電池做成一體式,可以進一步簡化電池蓋、面殼的結構,減薄電池蓋及后殼的整體厚度。
附圖說明
圖1為現(xiàn)有的智能手機的內部堆疊結構示意圖。
圖2為本發(fā)明實施例1的一種電子裝置的內部堆疊結構示意圖。
圖3為本發(fā)明實施例2的一種電子裝置的內部堆疊結構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為了使本發(fā)明的目的、技術方案及優(yōu)點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結合附圖及實施例,對本發(fā)明進一步詳細說明。應當理解,此處所描述的具體實施例僅僅用以解釋本發(fā)明,并不用于限定本發(fā)明。
實施例1
本發(fā)明的電子裝置具有電池,例如手機、平板電腦等智能終端,也可以是例如學習機、便攜式顯示器等。
參閱圖2,本實施例的超薄電子裝置具有面殼10、顯示屏組件20、框形的后殼30、電池40以及電池蓋50,面殼10包括環(huán)設在四周的側框和底部的承載部,承載部中部開設有通孔;顯示屏組件20設于面殼10內,電池40的頭部嵌設于通孔內,后殼30與電池蓋50圍成的空間將電池40的尾部容納于其中。這里,顯示屏組件20可以包括顯示屏和觸摸屏,也可以沒有觸摸屏。
由于面殼10底部開設有通孔,電池40在高度方向上具有部分嵌入該通孔內,面殼10與電池40的厚度具有一部分重疊,有利于降低二者的厚度和,優(yōu)選地,電池40的頭部端面與面殼10的承載部平齊。面殼10承載部的厚度可以比現(xiàn)有技術更厚,也可以方便地設計其他容置槽、孔等以容納其他結構件,提高了整體結構緊湊性以及穩(wěn)定性。
作為其中一種優(yōu)選的實施方式,本實施例的電池40的側壁凸設有一圈環(huán)狀的限位凸緣41,該限位凸緣41抵接在面殼10的承載部朝向后殼30的面上。
進一步地,本實施例還在后殼30上朝向面殼10的端面凹陷形成連接后殼30內壁的第一臺階部31,使得面殼10與后殼30貼合固定后面殼10端面與第一臺階部31圍成一圈環(huán)形的凹槽,限位凸緣41嵌設于第一臺階部31內,與第一臺階部31、面殼10的承載部同時抵接。
以上所述的是限位凸緣41為繞電池40側壁形成的一圈環(huán)狀結構的情形,此時,第一臺階部31為一圈凹部。在其他實施方式中,限位凸緣41也可以形成為繞電池40側壁間隔設置的若干個凸起,相應地,第一臺階部31為環(huán)狀布置的若干間隔的凹部,若干個限位凸緣41分別嵌設于若干個間隔的凹部內。
電池40的尾部端面與后殼30平齊,電池蓋50大致為平板狀,貼合在電池40和后殼30的端面,將后殼30、電池40同時保護于其中。由于電池40通過限位凸緣41限位,電池蓋50無需受力而可以做得更薄。
具體在組裝時,先利用光學膠等將顯示屏組件20粘貼于面殼10內,使顯示屏組件20與承載部保持一定的間距,然后將電池40的頭部裝入承載部的通孔內、組裝后殼30與面殼10,使電池40的限位凸緣41被夾持于后殼30與面殼10之間的第一臺階部31,此時,電池即與后殼30、面殼10組裝為一體,最后,將電池蓋50蓋在后殼30、電池40外表面,組裝完成。
實施例2
如圖3所示,本實施例在實施例1的基礎上稍作改動。具體是在后殼30遠離面殼10的端面還開設有第二臺階部,即后殼30的兩個端面分別開設有第一臺階部31和第二臺階部,最終后殼30的內壁連接著第一臺階部31和第二臺階部。通過將電池蓋50嵌設于第二臺階部內,進一步地提高了電子裝置的整體緊湊性,由于電池40通過限位凸緣41限位,電池蓋50無需受力而可以做得更薄。
優(yōu)選地,電池蓋50包括中部凸起的凸臺51和四周的邊沿52,邊沿52嵌設于第二臺階部內,且凸臺51與電池40抵接,在邊沿52與第二臺階部之間還設有密封件60,可以防止水汽灰塵等進入內部。
本發(fā)明的面殼底部開設有容納電池一部分的通孔,使電池與顯示屏組件相對設置,設計時可以無視面殼底板的厚度,可以大幅減薄整機厚度;另外,通過在電池外壁設置有限位凸緣對電池進行限位,將電池做成一體式,可以進一步簡化電池蓋、面殼的結構,減薄電池蓋及后殼的整體厚度。通過將電池40通過限位凸緣限位在面殼與后殼之間,電池無需受力而也可以做得更薄。
以上所述僅是本申請的具體實施方式,應當指出,對于本技術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來說,在不脫離本申請原理的前提下,還可以做出若干改進和潤飾,這些改進和潤飾也應視為本申請的保護范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