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ffK;t)的總和,貝U移動通信裝置110可中斷連接至蜂窩式網絡120,然后通過新接入點連接至非蜂窩式網絡130,并進入“無線區(qū)網-連接”狀態(tài)。進一步說明,上述容限可作為消除乒乓效應的一預定緩沖,如圖5所示。特別是,當蜂窩式網絡120與非蜂窩式網絡130的涵蓋范圍重疊、且移動通信裝置110徘徊于非蜂窩式網絡130的涵蓋范圍邊界時,可能會發(fā)生乒乓效應。在涵蓋范圍邊界時,非蜂窩式網絡130的信號質量可能會變弱且變得不穩(wěn)定,所以如果在尚未使用上述容限的情況下,移動通信裝置110可能會在蜂窩式網絡120與非蜂窩式網絡130之間頻繁地來回交遞,而造成不必要的電力損耗。因此,可設定一適切的容限,避免移動通信裝置110在蜂窩式網絡120與非蜂窩式網絡130之間頻繁地來回交遞。如果移動通信裝置110處于“無線區(qū)網-連接”狀態(tài),且目前連接的接入點的連結傳輸率(為簡化說明,在文后通稱為“速度”)(圖中標示為WiF1-link-speed)低于蜂窩式網絡120的連結速度(圖中標示為cellular-link-speed),則移動通信裝置110可中斷連接至非蜂窩式網絡130,然后連接至蜂窩式網絡120,并進入“蜂窩式-連接”狀態(tài)。進一步說明,可根據移動通信裝置110與目前連接的接入點之間的傳輸狀態(tài)決定非蜂窩式網絡130的連結速度,另外,可根據蜂窩式網絡120所廣播的系統信息決定蜂窩式網絡120的連結速度。在另一實施例,如果非蜂窩式網絡130的目前連結速度低于一閾值(例如:2Mbps)時,移動通信裝置110可從“無線區(qū)網-連接”狀態(tài)切換至“蜂窩式-連接”狀態(tài)。
[0041]圖6是根據本發(fā)明一實施例所述將移動通信裝置110從蜂窩式網絡120交遞至非蜂窩式網絡130的方法流程圖。在此實施例,移動通信裝置110初始地連接至蜂窩式網絡120,且處于“蜂窩式-連接”狀態(tài)。首先,移動通信裝置110周期性地掃描(scan)附近的非蜂窩式網絡(步驟S610),如果檢測到一非蜂窩式網絡,移動通信裝置110再決定其是否于先前曾經連接至該非蜂窩式網絡(步驟S620),如果是,則移動通信裝置110進一步決定該非蜂窩式網絡的目前信號質量(圖中標示為WiF1-Sig_Qalnew)是否高于該非蜂窩式網絡的先前信號質量(圖中標示為WiF1-Sig-Qaltjld)以及消除乒乓效應的一容限(圖中標示為Marginforjing_pong effect)的總和(步驟S630)。明確來說,移動通信裝置110可確認所有檢測到的非蜂窩式網絡的介質訪問控制(Media Access Control,MAC)地址和/或服務組識別碼(Service Set Identifier,SSID),藉以辨識新檢測到的非蜂窩式網絡是否于先前曾經連接過。也就是說,如果在移動通信裝置110所存儲的連線記錄中未尋得檢測到的非蜂窩式網絡的介質訪問控制地址或服務組識別碼,則表示檢測到的非蜂窩式網絡為一新的非蜂窩式網絡。需注意的是,在一區(qū)域內可能存在多個非蜂窩式網絡都具有相同的服務組識別碼,在此情況下,則可改用介質訪問控制地址去各別辨識該區(qū)域內的每個非蜂窩式網絡。上述非蜂窩式網絡的先前信號質量可為移動通信裝置110在先前決定從非蜂窩式網絡130交遞至蜂窩式網絡120時所檢測的信號質量。如果上述非蜂窩式網絡的目前信號質量高于該非蜂窩式網絡的先前信號質量以及消除乒乓效應的容限的總和,則移動通信裝置110進行交遞至該非蜂窩式網絡。明確來說,移動通信裝置110先試著建立連線至該非蜂窩式網絡(步驟S640),然后等待該非蜂窩式網絡接受該連線的建立(步驟S650)。如果該非蜂窩式網絡接受該連線的建立,則移動通信裝置110中斷連接至蜂窩式網絡120(步驟S660),然后進入“無線區(qū)網-連接”狀態(tài);反之,如果該非蜂窩式網絡拒絕該連線的建立,則移動通信裝置110停留在“蜂窩式-連接”狀態(tài)。在步驟S620,如果移動通信裝置110先前未曾連接至該非蜂窩式網絡,則移動通信裝置110決定該非蜂窩式網絡的信號質量(圖中標示為WiF1-Sig_Qalnew)是否高于一閾值(圖中標示為ThreSholdfOT new AP)(步驟S670),如果是,則流程前進至步驟S640,或否,則流程回到初始狀態(tài)。
[0042]需注意的是,在執(zhí)行圖6所示的交遞方法之前,移動通信裝置110可先針對附近的非蜂窩式網絡進行二階段式的信號質量測量,如圖7所示。在第一階段,移動通信裝置110可每N秒周期性地檢測附近的非蜂窩式網絡的信號質量,其中N可為6、15、或其它數值,端視移動通信裝置110的省電設置而定。當檢測到有一非蜂窩式網絡的信號質量高于第一閾值Xl時,則進入第二階段,移動通信裝置110繼續(xù)檢測該非蜂窩式網絡的信號質量,并檢測自己的移動方向與該非蜂窩式網絡的接入點之間的關系。當該非蜂窩式網絡的信號質量高于第二閾值X2、且移動通信裝置110的移動方向朝向該非蜂窩式網絡時,則移動通信裝置110可執(zhí)行圖5的交遞方法。其中第二閾值X2高于第一閾值XI。明確來說,可通過計算該非蜂窩式網絡的信號質量的移動平均(moving average),來決定移動通信裝置110的移動方向。圖8A是根據本發(fā)明一實施例所述當移動通信裝置110往一非蜂窩式網絡移動時的接收信號強度指標的變化示意圖。如圖8A所示,在時間tl、t2、t3、t4、以及t5所測量到該非蜂窩式網絡的接收信號強度指標分別為_91dBm、-88dBm、-86dBm、-90dBm、以及_84dBm,其中在時間t4所檢測到的接收信號強度指標可視為噪聲而舍棄。移動通信裝置110的移動平均可經由計算上述接收信號強度指標的斜率而決定。由于其斜率為正向,所以可以判定移動通信裝置110是往該非蜂窩式網絡的接入點的方向移動。圖SB是根據本發(fā)明一實施例所述當移動通信裝置110往一非蜂窩式網絡反向移動時的接收信號強度指標的變化示意圖。如圖8B所示,在時間tl、t2、t3、t4、以及t5所測量到該非蜂窩式網絡的接收信號強度指標分別為_91dBm、-88dBm、_86dBm、_88dBm、以及_90dBm,其中在時間t3所檢測到的接收信號強度指標可視為移動通信裝置110的移動折返點。移動通信裝置110的移動平均可經由計算上述接收信號強度指標的斜率而決定。由于其斜率為負向,所以可以判定移動通信裝置110是往遠離該非蜂窩式網絡的接入點的方向移動。在另一實施例,也可使用簡單移動平均(Simple Moving Average,SMA)的公式來決定移動通信裝置110的移動方向,且本發(fā)明不在此限。需注意的是,由于簡單移動平均的計算細部說明不在本發(fā)明的范圍,故在此不多作贅述。
[0043]圖9是根據本發(fā)明一實施例所述將移動通信裝置110從非蜂窩式網絡130交遞至蜂窩式網絡120的方法流程圖。在此實施例,移動通信裝置110初始地連接至非蜂窩式網絡130,且處于“無線區(qū)網-連接”狀態(tài)。首先,移動通信裝置110周期性地決定與接入點131的連結速度(圖中標示為WiF1-link-speed)是否低于2Mbps、以及非蜂窩式網絡130的信號質量(圖中標示為WiF1-Sig-Qaltjld)是否低于閾值T(步驟S910)。明確來說,可根據移動通信裝置110與接入點131之間的傳輸狀態(tài)決定與接入點131的連結速度,閾值T用以消除以下狀況:移動通信裝置110以高速移動離開接入點131而所檢測到與接入點131的連結速度的實時變化可能并不精確。舉例來說,在時間tl檢測到與接入點131的連結速度高于2Mbps,而下個周期性的檢測將于6秒后進行,同時,移動通信裝置110快速地移動離開接入點131,并于六秒內抵達非蜂窩式網絡130的信號質量急速下降的地方。需注意的是,在時間tl檢測到與接入點131的連結速度可能不夠精確以作為唯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