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智能網絡方法
【技術領域】
[0001]本發(fā)明涉及一種智能配網的方法,屬于通信領域、智能控制領域。
【背景技術】
[0002]目前,物聯網用途廣泛,遍及儀器儀表、智能照明、智能家電等多個領域,并且,隨著網絡技術的發(fā)展,更多的智能設備需要連接到網絡,來實現人性化、智能化操作。但是,在當今的技術背景下,智能設備連接網絡均存在以下四個問題:
[0003]一、網絡配置過程復雜;
[0004]二、不同廠商的智能設備之間無法相互操作;
[0005]三、不在同一網絡下,設備無法自動智能識別和連接;
[0006]四、跨網絡遠程控制難以實現。
【發(fā)明內容】
[0007]本發(fā)明提供一種智能網絡方案,其目的為了解決目前網絡配置過程復雜、不同廠商的智能設備之間無法相互操作、不在同一網絡下設備無法自動智能識別和連接等問題。
[0008]本發(fā)明方案如下:
[0009]一種智能無線網絡方案,可快速完成A在無需直接接觸的情況下,利用B配置到C網絡中,并將信息備注到D中,其主要內容是:
[0010]1)發(fā)現設備
[0011]步驟一:A自主網絡,公開或隱藏其網絡名稱,等待B與A通信;
[0012]步驟二:B連接到C網絡后,獲取C的網絡名稱及網絡密碼,并記錄下所有內容;
[0013]2)配置設備
[0014]步驟一:用戶可自動逐一連接,或選擇性連接,或通過廣播連接A,B將C網絡名稱及其網絡密碼,發(fā)送給A,并確認收到;
[0015]步驟二:B及A再次連接到C網絡,并交互配對;或B與A分別與D通信備案配對并記錄;
[0016]3)控制與管理設備
[0017]步驟一:A與B登錄C網絡后,B將A的信息交互給D,并在D相應的用戶列表內增加相應設備;
[0018]步驟二:A、B與D連接后,將狀態(tài)信息(其包括不限定于MAC地址、IP地址、端口、協議、設備號、GUID等)向D備注;
[0019]步驟二:B可以在D獲取到A信息后,將控制信息發(fā)送給D,D在將B的命令發(fā)送給A,A獲取后可以反饋給D信息,D再將A的信息發(fā)送給B,或B與A通過D介紹后,B與A連接,進行控制操作,完成后再分別與D通信備案(其A、B、D不限定于同一網絡連接通信、或分別在不同網絡連接通信)。
[0020]所述A是通信終端,包括但不限于通信終端、通信模塊等設備,其命名規(guī)則是以預設字開頭(其不限于由MAC地址或特殊定制字組成的網絡名稱,并具有唯一性,便于識別。并可在不公開的形式與B連接。)組成網絡名稱形成自組網絡。
[0021]所述B是人機交互終端,包括但不限于手機、平板電腦、計算機、路由設備、網關、機頂盒、電視棒等,實現與人交互的智能通信設備。
[0022]所述C是目標網絡,包括但不限于WiF1、AP、路由器、盒子、電視棒等。
[0023]所述D是云端,包括但不限于云端、計算機、服務器、超級計算機等。
[0024]所述⑶ID是一種全局唯一標示符,可以完成由算法自動生成,具有名稱唯一性。
[0025]在所述發(fā)現設備過程中如發(fā)生A網絡名稱、網絡密碼錯誤,以及不能連接成功,或C網絡更換的情況下,要求能夠通過重置重新開始。
[0026]在所述控制與管理設備過程中,A發(fā)生變更,或長期未被使用,D將信息交互給B,并在D相應的用戶列表內刪除A設備。
[0027]本發(fā)明的有益效果是,提供一種智能網絡方案,該方案簡化B與A配網過程,無需專業(yè)人員操作,實現一鍵配網。解決傳統設備間不同廠商的智能設備之間無法相互操作,實現智能設備跨品牌之間可相互操作,并在同一界面中顯示、管理。解決傳統設備間無法連接通信的問題,實現A、B、D不在同一網絡、無鍵盤、無交互的情況下,可自動識別、連接,并通信。同時,實現跨網絡遠程控制。
【附圖說明】
[0028]附圖中:
[0029]圖1為本發(fā)明一種智能網絡方案流程圖
【具體實施方式】
[0030]本發(fā)明提供一種智能網絡方案。以下對發(fā)明的技術方案、目的、效果做進一步詳細說明。
[0031]圖1示出了根據本發(fā)明智能配網方法的處理流程。如圖1所述:
[0032]首先,在發(fā)現設備過程中,A自組網絡,公開或隱藏其網絡名稱,為與B通信做好第一步準備。
[0033]用戶利用B選擇一個C網絡,并獲取C網絡的網絡名稱以及網絡密碼。
[0034]其中,獲取C的網絡名稱或網絡密碼錯誤,以及不能連接成功的情況下,或C網絡更換,要求能夠通過重置重新開始。
[0035]其次,在配置設備過程中,用戶可自動逐一連接,或選擇性連接,或通過廣播連接A,B將C網絡名稱及其網絡密碼,發(fā)送給A,并確認收到。
[0036]其中,B需要確定是否符合A的預設字(其不限于由MAC地址或特殊定制字組成的網絡名稱,并具有唯一性,便于識別。并可在不公開的形式與B連接。),如不符合,將繼續(xù)掃描。
[0037]B及A再次連接到C網絡,并交互配對;或B與A分別與D通信備案配對并記錄。
[0038]最后,在控制與管理設備過程中,A與B登錄C網絡后,B將A的信息交互給D,并在D相應的用戶列表內增加相應A設備。
[0039]A、B分別與D連接后,將狀態(tài)信息(其包括不限定于MAC地址、IP地址、端口、協議、設備號、GUID等)向D備注。
[0040]B可以在D獲取到A信息后,將控制信息發(fā)送給D,D在將B的命令發(fā)送給A,A獲取后可以反饋給D信息,D再將A的信息發(fā)送給B,或B與A通過D介紹后,B與A連接,進行控制操作,完成后再分別與D通信備案。
[0041]其中,當A發(fā)生變更,或長期未被使用,D將信息交互給B,并在D相應的用戶列表內刪除A設備。
[0042]所述所有過程中A、B、D不限定于在同一網絡通信,或分別在不同網絡通信。實現跨網絡遠程控制,實現可不再同一網絡,設備間相互連接、通信。
[0043]本發(fā)明提供一種智能網絡方案,提供一種智能網絡方案,該方案簡化B與A配網過程,無需專業(yè)人員操作,實現一鍵配網。解決傳統設備間不同廠商的智能設備之間無法相互操作,實現不同廠商的智能設備之間可相互操作,并在同一界面中顯示、管理。解決傳統設備間無法連接通信的問題,實現A、B、D不在同一網絡、無鍵盤、無交互的情況下,可自動識另IJ、連接,并通信。同時,實現跨網絡遠程控制。
[0044]以上對本發(fā)明的具體實施例進行了詳細描述,但其只是作為范例,并不限制于以上描述的具體實施例。對于本領域技術人員而言,任何對本發(fā)明進行的等同修改和替代也都在本發(fā)明的范疇之中。因此,在不脫離本發(fā)明的精神和范圍下所作的均等變換和修改,都應涵蓋在本發(fā)明保護的范圍內。
【主權項】
1.本發(fā)明公開了一種智能網絡方案: 1)發(fā)現設備 步驟一:A自主網絡,公開或隱藏其網絡名稱,等待B與A通信; 步驟二:B連接到C網絡后,獲取C的網絡名稱及網絡密碼,并記錄下所有內容; 2)配置設備 步驟一:用戶可自動逐一連接,或選擇性連接,或通過廣播連接A,B將C網絡名稱及其網絡密碼,發(fā)送給A,并確認收到; 步驟二:B及A再次連接到C網絡,并交互配對;或B與A分別與D通信備案配對并記錄; 3)控制與管理設備 步驟一:A與B登錄C網絡后,B將A的信息交互給D,并在D相應的用戶列表內增加相應設備; 步驟二:A、B分別與D連接后,A與B將狀態(tài)信息(其包括不限定于MAC地址、IP地址、端口、協議、設備號、⑶ID等)向D備注; 步驟三:B可以在D獲取到A信息后,將控制信息發(fā)送給D,D在將B的命令發(fā)送給A,A獲取后可以反饋給D信息,D再將A的信息發(fā)送給B,或B與A通過D介紹后,B與A連接,進行控制操作,完成后再分別與D通信備案(其A、B、D不限定于同一網絡連接通信、或分別在不同網絡連接通信)。2.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智能網絡方案。其特征在于,所述A包括但不限于通信終端、通信模塊等設備,其命名規(guī)則是以預設字開頭(其不限定于由MAC地址或特殊定制字組成的網絡名稱,并具有唯一性,便于識別。并可在不公開的形式與B連接。)組成網絡名稱形成自組網絡。3.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智能網絡方案。其特征在于,所述B包括但不限于手機、平板電腦、計算機、路由設備、網關、機頂盒、電視棒等,實現與人交互的智能通信設備。4.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智能網絡方案。其特征在于,所述C包括但不限于WiF1、AP、路由器、盒子、電視棒等。5.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智能網絡方案。其特征在于,所述D包括但不限于云端、計算機、服務器、超級計算機等。6.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智能網絡方案。其特征在于,所述GUID是一種全局唯一標示符,可以完全由算法自動生成,具有名稱唯一性。7.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智能網絡方案。其特征在于,所述發(fā)現設備中如發(fā)生A網絡名稱、網絡密碼錯誤,以及不能連接成功,或C網絡更換的情況下,要求能夠通過重置可以重新開始。8.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智能網絡方案。其特征在于,所述A發(fā)生變更,或長期未被使用,D將信息交互給B,并在D相應的用戶列表內刪除設備。
【專利摘要】一種智能網絡方法,本發(fā)明公開一種智能無線網絡方案,其能夠幫助用戶快速完成通信模塊(A)在無線直接接觸的情況下利用人機交互終端(B)配置到目標網絡(C)中,并將信息備注到云端(D)中,其主要內容是:1.發(fā)現設備;2.配置設備;3.控制與管理設備。本發(fā)明解決設備間不在同一網絡無法連接,實現一鍵配網、遠程控制的一種網絡解決方案。
【IPC分類】H04W16/18, H04W84/18
【公開號】CN105282753
【申請?zhí)枴緾N201410363263
【發(fā)明人】李湛清
【申請人】李湛清
【公開日】2016年1月27日
【申請日】2014年7月2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