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可加熱的玻璃板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fā)明涉及一種可加熱的玻璃板,它包括兩個沿縱向基本上彼此平行且平行于其底邊緣布置的不同極性的接觸匯流排以及一束與兩接觸匯流排(Kontaktsammelschiene)電氣地接觸的電熱絲。
背景技術:
人們可從DE 101 26 869中了解一個這樣的玻璃板。該專利揭示了一電加熱的玻璃板,其中,相對于底邊具有不同間距并由此橫向于其縱向設置的兩個互相平行的接觸匯流排,彼此上下重疊地布置。電熱絲從上面的接觸匯流排出發(fā),形成多個回線,并緊接著越過上面的接觸匯流排引導到下面的接觸匯流排,其中,位于與上面接觸匯流排交叉的交叉點上的電熱絲與匯流排電氣地絕緣。兩個接觸匯流排布置在該玻璃板棱邊上對于汽車的保護玻璃特別有利,因為接觸匯流排倘若放在其它棱邊上總會形成光干擾。此外,底邊緣位于門框內(nèi),這便于電源引線,尤其方便于有玻璃板提升電機的情形。該專利還揭示了在保護玻璃板呈傾斜的區(qū)域內(nèi),也就是玻璃板還未到達其最大的上升高度的地方,導致電熱絲具有比在最大玻璃板高度范圍內(nèi)的迂回環(huán)路數(shù)(例如,三個方向變換(Richtungswechsel))更多的迂回環(huán)迂回環(huán)路(例如,五個方向變換)。由此,使敷設電熱絲的長度最大可能地相同,以便達到電阻值一致。然而,在所述形式和方式的電熱絲的敷設中存在有缺點,即,只可能是一非常粗略的電熱絲長度的變化。如果電熱絲達到接觸匯流排的區(qū)域,則保持這樣的抉擇,即,接觸或再次實施兩個方向的變換,然后,這意味著在此位置上電熱絲的長度幾乎增加玻璃板的兩個全高度。這樣,電熱絲的長度事實上幾乎不能達到完全地相同。再者,要使電熱絲經(jīng)上接觸匯流排到下接觸匯流排形成一絕緣,這在技術上會提高成本。
從DE 296 06 071 U1中可以了解到一種可加熱的玻璃板,在此玻璃板中,僅在玻璃板刮水器靜止位置的范圍內(nèi)設置有并聯(lián)接入一熱縮性中間層內(nèi)的電熱絲。其中,揭示了這樣的接觸匯流排,它在玻璃板上只占據(jù)相當小的尺寸,因此相應地也只與有限數(shù)量的電熱絲接觸。這些電熱絲總引向一個回線,其中,最外回線內(nèi)的電熱絲基本上比最內(nèi)的電熱絲長。接觸匯流排的有限的伸長以及其有限數(shù)量應用的電熱絲,僅在玻璃板下部區(qū)域內(nèi)才有一有意義的加熱區(qū)域。
發(fā)明內(nèi)容
本發(fā)明的任務在于提供一種上述方式的可加熱玻璃板,它借助于接觸匯流排全都布置在玻璃板底邊緣上的情形中的電熱絲,以改進的方式在總的窗玻璃表面上形成更加均勻的加熱密度的有效加熱。
該任務在上述方式的玻璃板中得以解決,接觸匯流排沿其縱向基本上布置成一直線,而電熱絲基本上具有彼此相同的長度。
成直線布置的接觸匯流排起到這樣的作用,即,避免了電熱絲和接觸匯流排之間的交叉點。利用一致的電熱絲的長度,可在玻璃板表面上達到一均勻的熱能分布。
根據(jù)本發(fā)明的玻璃板也可有利地這樣進行構(gòu)造,即,電熱絲敷設成彼此沒有交叉點,其中,作為最外面的電熱絲的電熱絲之一在其彼此偏離的外端處接觸于接觸匯流排,且至少每個里面的電熱絲敷設至少一個補償迂回環(huán)(Konpensationsschleife),以達到相同的電熱絲長度。該補償迂回環(huán)還可這樣確定尺寸,即,使所屬電熱絲的長度正好與相鄰外側(cè)電熱絲的長度相對應。
其中,也可以使最外面的電熱絲敷設有一補償迂回環(huán)。這樣,可要求一沒有補償迂回環(huán)的最外面電熱絲的非敷設長度達到一確定電阻值。此外,最外面電熱絲內(nèi)的補償迂回環(huán)帶來另一變化的可能性,即,這便于完整地和均勻地設計具有相同長度電熱絲的玻璃板。
有利地是可這樣構(gòu)造本發(fā)明的玻璃板,即,通過沿敷設方向上的至少兩個方向變換而造成該補償迂回環(huán),其中,電熱絲在每一方向變換后基本上相反且平行于該變換之前的敷設方向地延伸。
此外,本發(fā)明的玻璃板還可這樣進行構(gòu)造,即,方向變換之間的電熱絲具有呈直線走向的諸敷設段,它們基本上平行于一與底邊緣接界的側(cè)邊緣。
替代的做法是,也可使補償迂回環(huán)平行于與底邊緣相對的上邊緣。在彎曲的上邊緣中,在方向變換之間延伸的敷設段(Verlegstrecke)也呈相應的彎曲。在此情形中,對于最外面的電熱絲的補償迂回環(huán)的第一方向變換可直接地布置在接界的側(cè)邊緣前。
但本發(fā)明的玻璃板也可有利地這樣進行構(gòu)造,即,至少一個電熱絲的至少一分段可呈波浪形地敷設。電熱絲的一個波浪形開創(chuàng)了一附加的變化可能性,以達到待敷設電熱絲的規(guī)定長度。
在波浪形地敷設電熱絲的情形中,要求描述概念“敷設方向”,其意指一宏觀的主敷設方向,該主敷設方向通過連接電熱絲波浪(Heizdrahtwelle)的零通過的中線給出。
本發(fā)明的玻璃板也可這樣進行構(gòu)造,即,至少一個里面的電熱絲至少在其路段的部分區(qū)域內(nèi)具有比相鄰的外面的電熱絲大的電熱絲波浪的波幅。在應用一較大的波幅時,電熱絲波浪的波長一般地應保持恒定,以便獲得一均勻的敷設密度。
采用較大的波幅,還必須使相鄰電熱絲的彼此平行延伸段的中線之間的距離變大,以避免為了達到一均勻的熱功率分布而使相鄰電熱絲之間的距離變得過小。
一種變化波幅的可能性示于德國專利申請103 10 088.1中,本文援引了該公開的全部內(nèi)容。
根據(jù)本發(fā)明的玻璃板也可這樣進行構(gòu)造,即,使其電熱絲彼此不交叉,由此,一作為最外面的電熱絲的第一電熱絲連接到接觸匯流排的彼此偏離的外端上,而為達到至少在相對的相鄰的外面的電熱絲路段的部分區(qū)域內(nèi)距有相等的電熱絲長度,每一里面的電熱絲具有一較大的電熱絲波幅。在此情形中,電熱絲長度單獨地匹配于電熱絲的不同波幅。
最后,本發(fā)明的玻璃板也可這樣有利地構(gòu)造,即,該可加熱玻璃板電氣地連接到一加熱板控制器上,該控制器至少具有兩個不同熱功率的加熱級。利用兩個熱功率級可適應不同的要求。如果玻璃板只是蒙上了水氣,則只要用較小的熱功率就足以去除玻璃板的凝結(jié)水并可長時間地保持干燥。小功率對于諸如汽車電池之類的電源則只需要相應小規(guī)模的荷載。如果需要較高的發(fā)熱功率,例如,在玻璃板結(jié)冰的情形中,則為了保養(yǎng)汽車電池,必須注意相應地在時間上限制熱功率的提供。
圖1示意地示出一布置有電熱絲的車輛保護玻璃板;以及圖2示意地示出根據(jù)圖1的保護玻璃板的放大的局部圖。
圖1示出一車輛的保護玻璃板1,它具有一底邊緣2、一前側(cè)邊緣3、一斜向的上邊緣4以及一后側(cè)邊緣5。后側(cè)邊緣5范圍內(nèi)的車輛保護玻璃板1在圖2中被放大地示出。
具體實施例方式
這里涉及到一帶有介于兩個板元件之間的塑料箔(未可見)的層合玻璃板(Verbundglasscheibe)。在塑料箔上附有接觸匯流排6、7和一束電熱絲9。
沿著底邊緣2布置有用于連接到直流電源正極上的待連接的接觸匯流排6以及待連接到直流電源(未示出)負極上的接觸匯流排7,它們彼此分開一間隙8。
一最外面的電熱絲9a電氣地接觸到匯流排6朝向前側(cè)邊緣3的端部,電熱絲9a沿著前側(cè)邊緣3、上邊緣4以及后側(cè)邊緣5走向接觸匯流排7的面向后側(cè)邊緣5的外端,并與接觸匯流排7電氣地接觸。在最外面電熱絲9a旁邊間隔一確定的間距D是第二最外面的電熱絲9b,根據(jù)所采用的電熱絲類型和所要求的加熱功率密度,該間距D可約在0.5mm和6mm之間,第二最外面的電熱絲9b與接觸匯流排6接觸,并以該間距D繼續(xù)平行于最外面的電熱絲9a走向接觸匯流排7。圖1和2沒有按照比例。為了便于理解本發(fā)明的說明,在圖中特別選擇一相對于玻璃板1為偏大的電熱絲9之間的間距D。為此,每個電熱絲9還具有相同的電阻,諸電熱絲9應在長度上相一致。為了達到這一點,對于每一電熱絲9,在其路段中至少設置一補償迂回環(huán)11。
為了能使整個玻璃板1設置有均勻的電熱絲密度,電熱絲9的長度和電熱絲9之間的間距彼此協(xié)調(diào),其中,必須考慮希望的熱功率、電熱絲橫截面和電熱絲材料。為了達到最佳的電熱絲長度,在最外面電熱絲9a上也設置一補償迂回環(huán)11a。該補償迂回環(huán)11a具有兩個方向變換,其中,在電熱絲9a的一方向變化之后,其走向基本上平行于該方向變化之前的布線但相反走向。
第二最外面的電熱絲9b同樣具有一補償迂回環(huán)11b,其第一個方向變化在圖1和2中恰好位于最外面電熱絲9a的補償迂回環(huán)11a的第二個方向變化之處的上方。第三最外面電熱絲9c的補償迂回環(huán)11c以對應的方式布置在第二最外面電熱絲9b的補償迂回環(huán)11b的上方。于是,其它內(nèi)部的電熱絲9也同樣按上述方式布線。
對于補償迂回環(huán)11要達到怎樣的附加長度ΔL,可根據(jù)第三最外面的電熱絲9c來示出(見圖2)補償迂回環(huán)11c的直線段的彼此間距D,對應于在補償迂回環(huán)11之外范圍內(nèi)電熱絲9的一般的間距D,它們靠此間距D彼此平行。方向變化基本上總在一圍繞中心M的圓弧內(nèi)實現(xiàn)。通過補償迂回環(huán)11c實現(xiàn)的附加長度ΔL可由以下公式求得ΔL=2×H+π×D,其中,H是圖2中給出的補償迂回環(huán)11c的兩個中心M之間的垂向距離?;谂c相鄰的外面的電熱絲9b相對的、另一位于里面的電熱絲走向,電熱絲9c路段的短缺利用該附加長度ΔL得到補償。
該增加的附加長度及減小的可供使用的布線高度導致在布置其它里面的電熱絲9時需要設置兩個或多個補償迂回環(huán)11。第六最外面的電熱絲9f是具有兩個補償迂回環(huán)11f和11f’的電熱絲9的一實例。在所示實例中最里面的電熱絲9q具有九個補償迂回環(huán)11q(見圖1)。
在圖1和2再次給出的結(jié)構(gòu)中,對于補償迂回環(huán)11,要求接觸匯流排7構(gòu)造得長度大于接觸匯流排6,其中,在所示實例中,該比例約為3.5∶1。
電熱絲9可直線地或波浪形地敷設,其中,波幅通常為毫米的數(shù)量級。在圖中未予示出的波浪形的電熱絲9情形中,電熱絲9對電熱絲9的波幅,或該電熱絲9的走向都會發(fā)生改變,以便由此獲得一調(diào)整所希望的電熱絲長度的附加的變量。對于最外面的電熱絲9a波形也是有意義的。
對于每一玻璃板形式,預先規(guī)定電熱絲數(shù)量、電熱絲長度以及可調(diào)整波幅的區(qū)域和電熱絲間距D的區(qū)域,則利用一合適的CAD程序,可計算出一合適的加熱范圍的幾何形。
例如,對于電熱絲9可設置強度僅為8-17μm的鎢絲,由此,玻璃板的光影響就有可能保持足夠地小。
附圖標號明細1. 汽車保護玻璃板2. 底邊緣3. 前側(cè)邊緣4. 上邊緣5. 后側(cè)邊緣6. 接觸匯流排7. 接觸匯流排8. 間隙9. 電熱絲9a. 最外面的電熱絲9b. 第二最外面的電熱絲9c. 第三最外面的電熱絲9f. 里面的電熱絲9q. 最里面的電熱絲11 補償迂回環(huán)11b. 第二最外面電熱絲的補償迂回環(huán)11c. 第三最外面電熱絲的補償迂回環(huán)11f. 補償迂回環(huán)11f’補償迂回環(huán)11q 補償迂回環(huán)M方向變換的中點H兩中點M的距離D兩電熱絲彼此的間距
權利要求
1.一種可加熱的玻璃板包括a)兩個沿縱向基本上彼此平行且平行于該可加熱玻璃板(1)的底邊緣(2)布置的不同極性的接觸匯流排(6、7);以及b)一束與接觸匯流排電氣地接觸的電熱絲(9),其特征在于,c)接觸匯流排(6、7)沿其縱向基本上布置成一直線;以及d)諸電熱絲(9)的長度基本上彼此相同。
2.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玻璃板,其特征在于,電熱絲(9)彼此不交叉地敷設,其中,a)作為最外面的電熱絲(9a)的電熱絲(9)之一在其彼此偏離的外端處接觸于接觸匯流排(6、7);以及b)至少每個里面的電熱絲(9)敷設至少一個補償迂回環(huán)(11),以達到相同的電熱絲長度。
3.如權利要求2所述的玻璃板,其特征在于,通過在敷設方向上的至少兩個方向變換造成補償迂回環(huán)(11),其中,電熱絲(9)在每一方向變換后,基本上相反且平行于該變換之前的敷設方向地延伸。
4.如權利要求3所述的玻璃板,其特征在于,每兩個方向變換之間的電熱絲具有一直線敷設段,它們基本上平行于一與底邊緣(2)接界的側(cè)邊緣(5)。
5.如權利要求1至4中任何一項所述的玻璃板,其特征在于,至少一個電熱絲(9)的至少一段可按波浪形地敷設。
6.如權利要求5所述的玻璃板,其特征在于,為了達到相同的電熱絲長度,除了形成至少一個補償迂回環(huán)(11)之外,還可設置電熱絲波浪形的不同波幅。
7.如權利要求6所述的玻璃板,其特征在于,至少一個里面的電熱絲(9)至少在其路段的部分區(qū)域內(nèi)具有比相鄰外面的電熱絲(9)大的電熱絲波浪形的波幅。
8.如權利要求1至5中任何一項所述的玻璃板,其特征在于,電熱絲(9)彼此不交叉,由此,a)一作為最外面電熱絲(9a)的電熱絲(9)中的第一根連接到接觸匯流排(6、7)的彼此偏離的外端上;以及b)每一里面電熱絲(9)至少在其路段的部分區(qū)域中具有比相鄰的外面電熱絲(9)大的電熱絲波浪形的波幅,以達到相同的電熱絲長度。
9.如權利要求1至8中任何一項所述的玻璃板,其特征在于,可加熱玻璃板(1)電氣地連接到一加熱板控制器上,該控制器至少具有兩個不同熱功率的加熱級。
全文摘要
本發(fā)明提出一種可加熱的玻璃板(1),尤其是用于汽車保護玻璃窗的玻璃板,它包括兩個沿縱向基本上彼此平行且平行于其底邊緣(2)布置的不同極性的接觸匯流排(6、7)以及一束與接觸匯流排(6、7)電氣地接觸的電熱絲(9)。該玻璃板(1)的特點在于接觸匯流排(6、7)沿其縱向基本上布置成一直線,而電熱絲(9)基本上具有相同的長度。由此,可確保整個玻璃板(1)的均勻加熱。通過構(gòu)造補償迂回環(huán)(11)和/或通過變化呈波浪形敷設電熱絲(9)的波幅,可使電熱絲(9)達到相同的長度。
文檔編號H05B3/84GK1887030SQ200480035214
公開日2006年12月27日 申請日期2004年11月24日 優(yōu)先權日2003年12月1日
發(fā)明者彼特·堡姆勒 申請人:彼特·堡姆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