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散熱裝置組合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散熱裝置組合,尤其是涉及一種可以靈活地運用原有設計空間,滿足新的散熱需求的散熱裝置組合。
背景技術:
原有的機箱散熱設計如圖1所示,該設計是采用兩個獨立的散熱裝置(6、7)分別為其下方的兩個發(fā)熱電子元件(圖未示)其散熱。而隨著產品的演變及電子元件的規(guī)格變更,散熱裝置6的高度由于其上方裝設的光驅(圖未示出)的厚度要增加,所以必須降低散熱裝置6的高度,導致散熱裝置6的散熱面積減少,而與此同時裝設在散熱裝置6下方的發(fā)熱電子元件的發(fā)熱功率還要從原來的45瓦上升到50瓦,將導致左邊的散熱裝置6出現(xiàn)散熱能力不足的問題;而裝設在右邊的散熱裝置7下方的發(fā)熱電子元件的發(fā)熱功率則從原來的85瓦下降到70瓦,散熱裝置7將會存在散熱能力過剩的問題。在這種情況下一般要重新對散熱裝置進行設計,然而這種做法會因為機箱內原有的空間布局及氣流分布而嚴重受限。因此有必要設計一種基本上不需要改變原有設計的空間及氣流分布,卻能夠較為靈活地分配和適應多個發(fā)熱電子元件的散熱需求的散熱裝置組合。
而如臺灣專利第91203420號所示的散熱模組,這是一種應用復管式熱傳導超導管導熱的散熱模塊,其包括有二組以上的散熱片與一支以上的熱傳導超導管,并且將該熱傳導超導管組合在該散熱片的基座上,其中,散熱片的基座側壁鉆設有洞孔,從而可以將該熱傳導超導管的兩端分別插置在該散熱片的洞孔內,用來將一散熱片所吸收的熱量傳遞到另一散熱片上。這一專利所揭示的散熱模塊也可以較為靈活地分配和適應多個發(fā)熱電子元件的散熱需求,但是由于各個散熱裝置的基座是用熱管緊密固定在一起的,因而各個散熱裝置之間的位置不具有可調節(jié)性,而在大量生產時散熱裝置的尺寸及發(fā)熱電子元件的位置都存在一定的制造尺寸誤差,因而難以保證各個散熱裝置的基座都能夠緊密貼接到發(fā)熱電子元件的頂面。
上述現(xiàn)有散熱裝置,在結構設計上所存在的諸多缺失,而在使用時產生麻煩與不便,實有待改善。
發(fā)明內容
本實用新型的主要目的是提供一種可以靈活地運用原有設計空間,滿足新的散熱需求的散熱裝置組合。
為實現(xiàn)上述目的,本實用新型散熱裝置組合包括兩個散熱裝置,第一散熱裝置包括一基座、一U形熱管及兩組設在該基座上的散熱鰭片,其中第一組散熱鰭片的高度較高,而第二組散熱鰭片的高度較矮,從而在第二組散熱鰭片的上方形成一缺口;第二散熱裝置包括一基座、若干由該基座向上延伸出的散熱鰭片、一熱管及若干串設在該熱管上的第二散熱鰭片,這些第二散熱鰭片恰可填充在該第一散熱裝置的缺口內從而提高該第二散熱裝置的散熱能力。
這種散熱裝置組合中的第二散熱裝置可以充分利用第一散熱裝置減少散熱面積而形成的缺口,來增強第二散熱裝置的散熱能力,在靈活運用原有設計空間的基礎上滿足新的散熱需求;并且該散熱裝置組合的兩散熱裝置之間的相對高度及位置都可以進行適度調整,從而適應最終組裝在機箱上時可能存在的位置偏差,確保該散熱裝置組合的兩散熱裝置都能夠緊密貼接到兩發(fā)熱電子元件的頂面。
圖1為現(xiàn)有散熱裝置的立體圖;圖2為本實用新型散熱裝置組合安裝在機箱內的立體圖;圖3為本實用新型散熱裝置組合的立體分解圖;圖4為本實用新型散熱裝置組合另一方向的立體分解圖。
具體實施方式
以下結合附圖對本實用新型作進一步詳細的說明如圖2到圖4所示,本實用新型散熱裝置組合主要由兩個散熱裝置(1、2)組成。
第一散熱裝置1是為裝設在其下方的第一發(fā)熱電子元件(圖未示出)散熱,其包括一基座11、一U形熱管13及兩組裝設在該基座11上方的散熱鰭片(14、15)。該基座11的底部設有兩固定裝置12,該兩固定裝置12的兩端各設有一柱頭螺栓16。其中第一組散熱鰭片14的中部設有一穿孔18。該U形熱管13的一端固定在基座11上,而其另一端穿設在第一組散熱鰭片14的穿孔18內,其可高效地將第一發(fā)熱電子元件產生的熱量傳導到第一組散熱鰭片14。由于散熱需求從原來的85瓦下降到70瓦后如圖1所示的散熱裝置7的散熱能力過剩,因此可以將第一組散熱鰭片14的高度保持為原有設計的高度,而第二組散熱鰭片15則比原有設計的高度稍低從而減少散熱面積,其中第一組散熱鰭片14的高度較高,而第二組散熱鰭片15的高度較矮,從而在第二組散熱鰭片15的上方形成一缺口17。
第二散熱裝置2是為裝設在其下方的第二發(fā)熱電子元件(圖未示出)散熱,其包括一基座21、若干由該基座21向上延伸出的散熱鰭片22、一L形熱管23及若干串設在該熱管23上的第二散熱鰭片24。該基座21的底面上鑲嵌有一用來提高散熱性能的銅柱27及四個固定螺栓28,該熱管23的一端固定在該基座21的中央,該熱管23的另一端被第二散熱鰭片24及一導熱板25夾置在其中,這些散熱鰭片24的大小及形狀恰可填充在第一散熱裝置1的缺口17。該熱管23可以高效地將基座21上的熱量傳導到導熱板25及第二散熱鰭片24并散發(fā)出去,有效地利用了第一散熱裝置1減少散熱面積而形成的缺口17,增強了第二散熱裝置2的散熱能力,從而滿足了第二發(fā)熱電子元件的發(fā)熱能力由原來的45瓦上升到50瓦后所產生的新的散熱需求。
這種散熱裝置組合可以充分利用第一散熱裝置1減少散熱面積而形成的缺口17,來增強第二散熱裝置2的散熱能力,在靈活運用原有設計空間的基礎上滿足新的散熱需求;并且由于該兩散熱裝置(1、2)之間是采用一種較為寬松的組合方式,兩者之間的相對高度及位置都可以進行適度調整,從而適應最終組裝在機箱上時可能存在的位置偏差,確保該散熱裝置組合的兩散熱裝置(1、2)都能夠緊密貼接到兩發(fā)熱電子元件的頂面。
以上所述,僅是本實用新型較佳可行的實施例而已,不能因此即局限本實用新型的權利范圍,對熟悉本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來說,舉凡運用本實用新型的技術方案和技術構思做出其他各種相應的改變和變形,而所有這些改變和變形都應屬在本實用新型權利要求的保護范圍內。
權利要求1.一種散熱裝置組合,該散熱裝置組合包括兩個散熱裝置,其特征在于第一散熱裝置包括一基座、一U形熱管及兩組設在該基座上的散熱鰭片,其中第一組散熱鰭片的高度較高,而第二組散熱鰭片的高度較矮,從而在第二組散熱鰭片的上方形成一缺口;第二散熱裝置包括一基座、若干由該基座向上延伸出的散熱鰭片、一熱管及若干串設在該熱管上的第二散熱鰭片,這些第二散熱鰭片恰可填充在該第一散熱裝置的缺口內從而提高該第二散熱裝置的散熱能力。
2.根據(jù)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散熱裝置組合,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第一散熱裝置的基座底部設有兩個固定裝置。
3.根據(jù)權利要求2所述的一種散熱裝置組合,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兩固定裝置的兩端各設有一柱頭螺栓。
4.根據(jù)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散熱裝置組合,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第二散熱裝置的熱管一端是固設在基座的中央,而第二散熱鰭片串設在該熱管的另一端。
5.根據(jù)權利要求4所述的一種散熱裝置組合,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第二散熱裝置的熱管的另一端還設有一導熱板,該熱管被該導熱板及第二散熱鰭片夾置在其中。
6.根據(jù)權利要求1、4或5所述的一種散熱裝置組合,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第二散熱裝置的熱管呈L形。
7.根據(jù)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散熱裝置組合,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第一組散熱鰭片上設有一穿孔,該U形熱管的一端固定在基座上,而其另一端穿設在第一組散熱鰭片的穿孔內。
8.根據(jù)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散熱裝置組合,其特征在于該第二散熱裝置基座的底面上鑲嵌有一銅柱。
9.根據(jù)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散熱裝置組合,其特征在于該第二散熱裝置基座的底面上設有四個固定螺栓。
專利摘要一種散熱裝置組合,該散熱裝置組合包括兩個散熱裝置,第一散熱裝置包括一基座、一U形熱管及兩組設在該基座上的散熱鰭片,其中第一組散熱鰭片的高度較高,而第二組散熱鰭片的高度較矮,從而在第二組散熱鰭片的上方形成一缺口;第二散熱裝置包括一基座、若干由該基座向上延伸出的散熱鰭片、一熱管及若干串設在該熱管上的第二散熱鰭片,這些第二散熱鰭片恰可填充在該第一散熱裝置的缺口內從而提高該第二散熱裝置的散熱能力。該散熱裝置組合可以靈活地運用原有設計空間,滿足新的散熱需求。
文檔編號G12B15/06GK2882202SQ20052014466
公開日2007年3月21日 申請日期2005年12月19日 優(yōu)先權日2005年12月19日
發(fā)明者凌昕 申請人:東莞莫仕連接器有限公司, 美國莫列斯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