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熱交換器的固定方法及裝置的制作方法
技術(shù)領(lǐng)域:
本發(fā)明是關(guān)于一種固定方法與裝置,尤其關(guān)于一種用以將熱交換 裝置固定于底座上的固定方法及裝置。
背景技術(shù):
計算機的中央處理單元在運行時,會產(chǎn)生相當?shù)臒崮堋H魺o法有 效地將多余的熱能導(dǎo)出,則會導(dǎo)致中央處理單元效能下降,甚至嚴重 時會達到失效的程度。因此,散熱系統(tǒng)對于中央處理單元而言,是維 持其正常運作的重要部分。
在散熱系統(tǒng)的選擇中,有利用具有散熱管的散熱片散出所產(chǎn)生熱
的設(shè)計。此類設(shè)計稱為遠程熱交換裝置(Remote Heat Exchanger, RHE)。在這些設(shè)計中,為了增加散熱效率,需要將散熱裝置放置在 外部。如果在組裝過程中未恰當?shù)毓潭ㄍ獠繜峤粨Q裝置,則常會造成 在搬運或測試時部件或系統(tǒng)的損壞,而產(chǎn)生非必要的支出。
發(fā)明內(nèi)容
本發(fā)明提供一種用于將熱交換裝置固定于底座上的固定方法及裝 置。本發(fā)明的固定方法可以使用較少的工具完成。此熱交換裝置連接 到熱源,以將該熱源所產(chǎn)生的熱通過熱交換裝置而散出。
根據(jù)本發(fā)明的實施例,固定裝置包括連接到底座的第一托架、 第一閂鎖組件以及連接到該底座的第二托架。該第一托架中形成有第 一開口。該第一閂鎖組件連接到該熱交換裝置的一側(cè),且包括第一突 起部以及第一接觸部,第一接觸部方便用戶操作第一閂鎖組件。第一 突起部穿過該第 一開口 ,使得該第 一托架對該熱交換裝置提供運動限 制。與熱交換裝置相連的第二托架對該熱交換裝置提供附加的運動限 制,此時熱交換裝置與底座間無相對運動。當欲分離熱交換裝置與底 座時,用戶按壓第一接觸部,以使第一突起部退出該第一開口,則可
將熱交換裝置與該底座分離。
通過采用該固定裝置來使用將熱交換裝置固定到底座上的方法。 熱文換裝置連接到熱源,以經(jīng)由該熱交換裝置而散去熱源所產(chǎn)生的熱。
固定裝置包括第一托架、第一閂鎖組件和第二托架。該第一托架形 成有第一開口。該第一閂鎖組件連接到該熱交換裝置的一側(cè),且還包 括第一突起部及第一接觸部,該第二托架連接到該熱交換裝置。固定 方法包括(a)將熱交換裝置放置于底座上,使第一突起部穿過第一開 口,因而使得第一托架對該熱交換裝置提供運動限制,且與該熱交換 裝置相連的第二托架對該熱交換裝置提供附加的運動限制,此時該熱 交換裝置與該底座間無相對運動;
(b)當欲將該熱交換裝置與該底座分開時,用戶按壓該第一接 觸部,使得該第一突起部退出該第一開口,則可將該熱交換裝置與該 底座分離。 圖式簡單說明
圖la為本發(fā)明實施例的示意圖lb為本發(fā)明另一實施例的示意圖,其中托架與閂鎖組件分離; 圖2為本發(fā)明實施例的側(cè)視圖;以及 圖3為本發(fā)明另一實施例的側(cè)視圖。
具體實施例方式
圖la和lb為本發(fā)明實施例的示意圖。首先,在此對本實施例中 使用的熱交換裝置進行簡單描述。熱交換裝置包括第一熱交換器11、 導(dǎo)熱裝置13、以及第二熱交換器5,其中第二熱交換器5還包括散熱 片16以及導(dǎo)熱板15??蚣?9固定在熱源3 (例如,中央處理單元) 上。當?shù)谝粺峤粨Q器11可樞轉(zhuǎn)地轉(zhuǎn)入框架19時,下壓桿件17就將第 一熱交換器11固定到框架19上且使得第一熱交換器11鄰近該熱源3 以散熱。當將桿件17拉起時,會使第一熱交換器11從框架19松脫而 使第一熱交換器11遠離該熱源3。此外,框架19連接到導(dǎo)熱裝置13, 以將所產(chǎn)生的熱傳導(dǎo)至能夠?qū)峋鶆虻貍鲗?dǎo)到散熱片的導(dǎo)熱板15,之 后經(jīng)由散熱片16散熱。
如圖la所示,本實施例示出了用于將第二熱交換器5固定到底座 l上的固定裝置7。固定裝置7包括通過使用下方的螺孔1013連接 到底座1的笫一托架101、笫一閂鎖組件103、以及連接到底座1的笫 二托架301,第二托架301對應(yīng)于該第一托架101而位于熱交換器5 的另一側(cè)。在第一托架101中形成有第一開口 1011。第一閂鎖組件103 連接到該導(dǎo)熱板15的一側(cè)(與該第一托架101同側(cè)),且第一閂鎖組 件103包括第一突起部1031以及第一接觸部1033。第一突起部1031 穿過該第一開口 1011,以確保該第一閂鎖組件103與該第一托架101 間無相對移動,并藉此對熱交換器5在底座1上沿Y和Z方向的運動 提供限制。第二托架301與笫一托架101共同對熱交換器5沿X方向 的運動提供限制。第一接觸部1033用于使該第一閂鎖組件103與該第 一托架101分離。在導(dǎo)熱板15的不同側(cè)設(shè)置有第三突起部151以及第 四突起部152,分別對應(yīng)于第一托架101的第一凹陷部1015,以及第 二托架301的第二凹陷部3015 (參見圖3),以對沿Y和Z方向的運 動提供附加限制。需注意的是,在其它實施例中,附加的第三突起部 151、第四突起部152以及凹陷部1015與3015是可選的。亦可通過第 一突起部1031以及第一開口 1011而達到對沿Y和Z方向的運動的充 分限制。
如圖la所示,在熱交換器5與底座1間無相對運動(熱交換器5 沿所有X、 Y、 Z方向均由固定裝置7固定)。參考圖lb,當用戶欲將 熱交換器5與底座1分離時,只需按壓第一接觸部1033 (在第一閂鎖 組件103與該導(dǎo)熱板15連接時保留了一定的空間),使得第一突起部 1031退出第一開口 1011。因此,熱交換器5的運動沿Y方向與Z方 向不再受到限制。因此用戶可輕易將熱交換器5與底座1分離,并將 熱交換器5取出。若用戶欲再次將熱交換器5固定到底座l上時,則 要將熱交換器5放置到原固定的位置,并使得第一突起部1031穿過第 一開口 1011。第一突起部1031與第一開口 1011的形狀以及大小根據(jù) 用戶對于固定誤差的容忍度而決定。例如,若第一突起部1031的邊緣 與第一開口 1011之間具有空隙,則此空隙的大小即為熱交換器5的運
動誤差范圍。本發(fā)明熱交換器5的固定與分離需要較少的工具,對于 用戶來說相當便利。
如圖la及圖lb所示,笫一閂鎖組件103利用螺釘1035與該導(dǎo)熱 板15鎖緊,以確保兩者之間的連接。
圖2為本發(fā)明實施例的側(cè)視圖。由圖2所示的側(cè)視圖,可以對固 定裝置7各組件的相對位置有更清楚的了解。
圖3為本發(fā)明另一實施例的側(cè)視圖。與圖l所示實施例不同,本 發(fā)明在第二托架301的側(cè)部設(shè)置有第二閂鎖組件303,以方便用戶的 操作。如圖3所示,本實施例的固定裝置7包括通過使用下方的螺 孔1013連接到底座1的第一托架101、第一閂鎖組件103、第二閂鎖 組件303、以及連接到底座1的第二托架301,該第二托架301對應(yīng)于 該第一托架101而位于熱交換器5的另一側(cè)。在第一托架101中形成 有第一開口 ioil,而在第二托架301中形成有第二開口 3011。第一閂 鎖組件103連接到該熱交換器5的一側(cè)(與該第一托架101同側(cè)),而 第二閂鎖組件303連接到該熱交換器5的另一側(cè)(與第二托架301同 側(cè))。第一閂鎖組件103包括第一突起部1031以及第一接觸部1033。 第一突起部1031穿過該第一開口 1011,以確保該第一閂鎖組件103 與該第一托架IOI間無相對移動,并藉此對熱交換器5在底座1上沿 Y和Z方向的運動提供限制。第二閂鎖組件303包括第二突起部3031 以及第二接觸部3033。第二突起部3031穿過該第二開口 3011,以確 保在該第二閂鎖組件303與該第二托架301間無相對移動,并藉此對 熱交換器5在底座1上沿Y和Z方向的運動提供限制。第一接觸部 1033與第二接觸部3033便于用戶在分別與第一托架101和第二托架 301分離之后操作第一閂鎖組件103和第二閂鎖組件303。在導(dǎo)熱板 15的兩側(cè)設(shè)置有第三突起部151以及第四突起部152,分別對應(yīng)于第 一托架101的第一凹陷部1015以及第二托架301的第二凹陷部3015, 以對沿Y和Z方向的運動提供附加限制。需注意的是,在其它實施例 中,附加的第三突起部151、第四突起部152以及凹陷部1015與3015 是可選的。亦可通過第一突起部1031、第一開口 1011、第二突起部
3031與第二開口 3011而達到對沿Y和Z方向的運動的充分限制。
第二托架301與第一托架101共同對熱交換器5沿X方向的運動 提供限制。如閨3所示,此時熱交換器5與底座1間無相對運動(熱 交換器5沿所有X、 Y、 Z方向均由固定裝置7固定)。當用戶欲將熱 交換器5與底座1分離時,只需按壓第一接觸部1033 (在第一閂鎖組 件103與該導(dǎo)熱板15連接時保留了一定的空間)以及第二接觸部 3033 ,使得第 一 突起部1031與第二突起部3031分別退出第一開口1011 以及第二開口 3011。此時熱交換器5沿Y和Z方向的運動不再受到 限制,用戶可輕易將熱交換器5與底座1分離,并將熱交換器5取出。 若用戶欲再次將熱交換器5固定到底座l上時,則要將熱交換器5放 置到原固定的位置,并使得第一突起部1031與第二突起部3031分別 穿過第一開口 1011與第二開口 3011。第一突起部1031與第一開口 1011的形狀以及大小根據(jù)用戶對于固定誤差的容忍度而決定(對第二 突起部3031與第二開口 3011亦然)。例如,若第一突起部1031的外 邊緣與第一開口 1011之間具有空隙,則此空隙的大小即為熱交換器5 的運動誤差范圍。在此實施例中,由于熱交換器5的兩側(cè)均設(shè)置有閂 鎖組件,所以提供了更穩(wěn)定的固定效果。本發(fā)明熱交換器5的固定與 分離需要較少的工具,對于用戶來說相當便利。
如圖3所示,第二閂鎖組件303利用螺釘3035與該導(dǎo)熱板15鎖 緊,以確保兩者之間的連接。
在本發(fā)明的其它實施例中,第一閂鎖組件103是片簧,而底座1 是計算機機殼。熱交換器5散發(fā)由計算機中央處理單元所產(chǎn)生的熱。 導(dǎo)熱裝置13是熱管,而第一散熱器11與散熱片16可以是鰭狀散熱片。
還結(jié)合上述固定裝置7提供了將熱交換器5與底座1固定/拆卸的 方法?,F(xiàn)以圖2的實施例中所描述的固定裝置7為例,說明本發(fā)明的 固定方法。固定方法包括(a)將熱交換器5置于底座1上,使第一 突起部1031穿過第一開口 1011,因而使得笫一托架101對該熱交換 器5提供運動限制;(b)按壓笫一接觸部1033,使得第一突起部1031 退出第一開口 1011,以使得能夠?qū)峤粨Q器5與該底座1分離。
以圖3的實施例中所描述的固定裝置7作為另一例子,說明本發(fā) 明的固定/拆卸方法。固定/拆卸方法包括(a)將該熱交換器5置于 底座1上,使笫一突起部1031穿過該笫一開口 1011且該第二突起部 3031穿過該第二開口 3011,因而^f吏得該第一托架101與該第二托架 301對該熱交換器5提供運動限制;(b )按壓該第一接觸部1033以及 第二接觸部3033,使得該第一突起部1031及該第二突起部3031分別 退出該第一開口 1011及第二開口 3011,以使得能夠?qū)⒃摕峤粨Q器5 與該底座1分離。
藉由以上具體實施例的說明,以更好地理解本發(fā)明的特征與精神。 應(yīng)該理解到本發(fā)明并不限于本文所述的具體實施例,而能夠在不偏離 本發(fā)明范圍的情況下進行各種修改和重新布置。因此,以下權(quán)利要求 以及給出最寬范圍解釋的詳細說明不僅限定了本發(fā)明的范圍,而且覆 蓋了落入本發(fā)明真實精神和范圍內(nèi)的所有修改和變化。
權(quán)利要求
1.一種固定裝置,用于將熱交換裝置固定到底座上,熱交換裝置連接到熱源,以經(jīng)由該熱交換裝置而散去所述熱源所產(chǎn)生的熱,該固定裝置包括連接到所述底座的第一托架,包括第一開口;及連接到所述熱交換裝置一側(cè)的第一閂鎖組件,該第一閂鎖組件包括第一突起部;及第一接觸部,方便用戶操作該第一閂鎖組件;其中,該第一突起部穿過該第一開口,使得該第一托架對該熱交換裝置提供運動限制,且當該第一接觸部被按壓時,該第一突起部退出該第一開口,使該熱交換裝置與該底座分離。
2. 如權(quán)利要求l所述的固定裝置,其中該第一閂鎖組件是片簧。
3. 如權(quán)利要求l所述的固定裝置,其中該第一閂鎖組件利用螺釘 與該熱交換裝置鎖緊。
4. 如權(quán)利要求l所述的固定裝置,其中該底座是計算機機殼。
5. 如權(quán)利要求l所述的固定裝置,其中該熱源是中央處理單元。
6. 如權(quán)利要求l所述的固定裝置,其中該熱交換裝置包括與所述 熱源相連的熱管。
7. 如權(quán)利要求l所述的固定裝置,其中該熱交換裝置包括多個鰭 狀散熱片。
8. 如權(quán)利要求l所述的固定裝置,其中該熱交換裝置包括第三突 起部,且該第一托架限定第一凹陷部,該第三突起部與該第一凹陷部 接合以對該熱交換裝置提供附加的運動限制。
9. 如權(quán)利要求l所述的固定裝置,進一步包括第二托架,所述第 二托架連接到該底座且與該熱交換裝置接觸,以對該熱交換裝置提供 附加的運動限制。
10. 如權(quán)利要求9所述的固定裝置,其中該熱交換裝置包括第四 突起部,且該第二托架限定第二凹陷部,該笫四突起部與該笫二凹陷 部接合以對該熱交換裝置提供附加的運動限制。
11. 一種固定裝置,用于將熱交換裝置固定到底座上,該熱交換 裝置連接到熱源,以經(jīng)由該熱交換裝置而散去所述熱源所產(chǎn)生的熱,該固定裝置包括連接到所述底座的第一托架,包括第一開口;連接到所述熱交換裝置一側(cè)的第一閂鎖組件,該第一閂鎖組件包括第一突起部;以及第一接觸部,方便用戶操作該第一閂鎖組件; 連接到所述底座的笫二托架,包括第二開口;以及 連接到所述熱交換裝置另 一側(cè)的第二閂鎖組件,該第二閂鎖組件 包括第二突起部;以及第二接觸部,方便用戶操作該第二閂鎖組件; 其中,該第一突起部穿過該第一開口且該第二突起部穿過該第二 開口 ,使得該笫 一托架與該第二托架對該熱交換裝置提供運動限制, 且當該第一接觸部及第二接觸部同時被按壓時,該第一突起部及該第 二突起部分別退出該第一開口及第二開口 ,使該熱交換裝置與該底座 分離。
12. 如權(quán)利要求11所述的固定裝置,其中該第一閂鎖組件是片簧。
13. 如權(quán)利要求11所述的固定裝置,其中該第二閂鎖組件是片簧。
14. 如權(quán)利要求ll所述的固定裝置,其中該第一閂鎖組件利用螺 釘與該熱交換裝置鎖緊。
15. 如權(quán)利要求ll所述的固定裝置,其中該第二閂鎖組件利用螺 釘與該熱交換裝置鎖緊。
16. 如權(quán)利要求ll所述的固定裝置,其中該底座是計算機機殼。
17. 如權(quán)利要求11所述的固定裝置,其中該熱源是中央處理單元。
18. 如權(quán)利要求ll所述的固定裝置,其中該熱交換裝置包括與所 迷熱源相連的熱管。
19. 如權(quán)利要求ll所述的固定裝置,其中該熱交換裝置包括多個 鰭狀散熱片。
20. 如權(quán)利要求ll所述的固定裝置,其中該熱交換裝置包括第三 突起部,且該第一托架限定第一凹陷部,該第三突起部與該第一凹陷 部接合以對該熱交換裝置提供附加的運動限制。
21. 如權(quán)利要求20所述的固定裝置,其中該熱交換裝置包括第四 突起部,且該第二托架限定第二凹陷部,該第四突起部與該第二凹陷 部接合以對該熱交換裝置提供附加的運動限制。
22. —種固定/拆卸方法,利用固定裝置將熱交換裝置固定到底座 上并從所述底座拆卸所述熱交換裝置,該熱交換裝置連接到熱源,以 經(jīng)由該熱交換裝置而散去所述熱源所產(chǎn)生的熱,該固定裝置包括第 一托架、第一閂鎖組件,該第一托架連接到該底座且包括第一開口, 該第 一 閂鎖組件連接到該熱交換裝置的一側(cè),且所述第 一 閂鎖組件還 包括第一突起部及第一接觸部,該方法包括(a )將該熱交換裝置置于該底座上,使該第 一 突起部穿過該第一 開口,因而使得該第一托架對該熱交換裝置提供運動限制;(b)按壓該第一接觸部,使得該第一突起部退出該第一開口, 因而使該熱交換裝置與該底座分離。
23. 如權(quán)利要求22所述的方法,其中該第一閂鎖組件是片簧。
24. 如權(quán)利要求22所述的方法,其中該第二閂鎖組件是片簧。
25. 如權(quán)利要求22所述的方法,其中該第一閂鎖組件利用螺釘與 該熱交換裝置鎖緊。
26. 如權(quán)利要求22所述的方法,其中該第二閂鎖組件利用螺釘與 該熱交換裝置鎖緊。
27. 如權(quán)利要求22所述的方法,其中該底座是計算機機殼。
28. 如權(quán)利要求22所述的方法,其中該熱源是中央處理單元。
29. 如權(quán)利要求22所述的方法,其中該熱交換裝置包括所述熱源 相連的熱管。
30. 如權(quán)利要求22所述的方法,其中該熱交換裝置包括多個鰭狀 散熱片。
31. 如權(quán)利要求22所迷的方法,其中該熱交換裝置包括第三突起 部,且該第一托架限定第一凹陷部,該第三突起部與該第一凹陷部接 合以對該熱交換裝置提供附加的運動限制。
32. 如權(quán)利要求22所述的方法,其中該固定裝置進一步包括笫二 托架,所述第二托架連接到該底座且與該熱交換裝置接觸,以對該熱 交換裝置提供附加的運動限制。
33. 如權(quán)利要求32所述的方法,其中該熱交換裝置包括第四突起 部,且該第二托架限定第二凹陷部,該第四突起部與該第二凹陷部接 合以對該熱交換裝置提供附加的運動限制。
34. —種固定/拆卸方法,利用固定裝置將熱交換裝置固定到底座 上并從所述底座拆卸所述熱交換裝置,該熱交換裝置連接到熱源,以 經(jīng)由該熱交換裝置而散去所述熱源所產(chǎn)生的熱,該固定裝置包括第 一托架、第一閂鎖組件、第二托架、和第二閂鎖組件,該第一托架連 接到該底座且包括第一開口 ,該第 一 閂鎖組件連接到該熱交換裝置的 一側(cè),且所述第一閂鎖組件還包括第一突起部及第一接觸部,該第二 托架連接到該底座且包括第二開口 ,該第二閂鎖組件連接到該熱交換 裝置的另 一側(cè),且所述第二閂鎖組件還包括第二突起部及第二接觸部, 該方法包括(a) 將該熱交換裝置置于該底座上,使該第一突起部穿過該第一 開口且該第二突起部穿過該第二開口,因而使得該第一托架與該第二 托架對該熱交換裝置提供運動限制;(b) 同時按壓該第一接觸部以及第二接觸部,使得該第一突起 部及該第二突起部分別退出該第一開口及第二開口 ,因而使該熱交換 裝置與該底座分離。
35. 如權(quán)利要求34所述的方法,其中該笫一閂鎖組件是片簧。
36. 如權(quán)利要求34所述的方法,其中該笫二閂鎖組件是片簧。
37. 如權(quán)利要求34所述的方法,其中該第一閂鎖組件利用螺釘與 該熱交換裝置鎖緊。
38. 如權(quán)利要求34所述的方法,其中該第二閂鎖組件利用螺釘與 該熱文換裝置鎖緊。
39. 如權(quán)利要求34所述的方法,其中該底座是計算機機殼。
40. 如權(quán)利要求34所述的方法,其中該熱源是中央處理單元。
41. 如權(quán)利要求34所述的方法,其中該熱交換裝置包括與所述熱 源相連的熱管。
42. 如權(quán)利要求34所述的方法,其中該熱交換裝置包括多個鰭狀 散熱片。
43. 如權(quán)利要求34所述的方法,其中該熱交換裝置包括第三突起 部,且該第一托架限定第一凹陷部,該第三突起部與該第一凹陷部接 合以對該熱交換裝置提供附加的運動限制。
44. 如權(quán)利要求43所述的方法,其中該熱交換裝置包括第四突起 部,且該第二托架限定第二凹陷部,該第四突起部與該第二凹陷部接 合以對該熱交換裝置提供附加的運動限制。
全文摘要
提供了一種用以將熱交換裝置固定到底座上的固定方法以及裝置。該熱交換裝置連接到熱源,以經(jīng)由該熱交換裝置而散去熱交換裝置所產(chǎn)生的熱。此固定裝置包括連接到底座的第一托架、第一閂鎖組件以及連接到底座的第二托架。該第一托架中形成有第一開口。該第一閂鎖組件連接到熱交換裝置的一側(cè),且包括第一突起部及第一接觸部,第一接觸部方便用戶操作第一閂鎖組件。第一突起部穿過第一開口,使得第一托架對熱交換裝置提供運動限制。與熱交換裝置相連的第二托架對熱交換裝置提供附加的運動限制,此時熱交換裝置與底座間無相對運動。當欲分離熱交換裝置與底座時,用戶按壓第一接觸部,以使第一突起部由第一開口退出,則可將熱交換裝置與底座分離。
文檔編號H05K7/00GK101179914SQ20061014634
公開日2008年5月14日 申請日期2006年11月10日 優(yōu)先權(quán)日2006年11月10日
發(fā)明者林怡巖 申請人:國際商業(yè)機器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