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保持工具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fā)明涉及的保持工具可以可靠地防止上述按壓部隨著上述部件保持部的彈性變形而彈 性變形。從而,無需將按壓部形成為比一般的更加難以彎曲狀,可以防止保持工具從被 固定部件脫離,或從規(guī)定的安裝位置偏移,或脫落。結果,可簡單進行安裝在被固定部 件上或從被固定部件卸下的作業(yè)。
圖1是本發(fā)明實施方式1涉及的保持工具的立體圖; 圖2是將圖1所示保持工具安裝在作為被固定部件的底盤上,且使其保持布線的
狀態(tài)的立體圖3是圖1所示保持工具的正視圖;圖4是圖3所示保持工具的后視圖;圖5是圖3所示保持工具的左側面圖;圖6是圖3所示保持工具的右側面圖;圖7是圖3所示保持工具的俯視圖;圖8是圖3所示保持工具的仰視圖;圖9是沿圖3所示IX-IX線的截面圖;圖10是沿圖5所示X-X線的截面圖;圖11是圖2所示底盤的正視圖;圖12是沿圖2所示XII-XII線的截面圖;圖13是沿圖12所示XIII-XIII線的截面圖;圖14是本發(fā)明另一實施方式涉及的保持工具的與圖2相同的截面圖;圖15是本發(fā)明的實施方式2涉及的保持工具的立體圖;圖16是將圖15所示保持工具安裝在作為被固定部件的底盤上,且使其保持布線的狀態(tài)下的立體圖; 圖17是圖15所示保持工具的正視圖;
圖18是圖17所示保持工具的后視圖;
圖19是圖17所示保持工具的左側面圖;
圖20是圖17所示保持工具的右側面圖;
圖21是圖17所示保持工具的俯視圖;
圖22是圖17所示保持工具的仰視圖;
圖23是沿圖17所示XXIII-XXIII線的截面圖;
圖24是沿圖19所示XXIV-XXIV線的截面圖;
圖25是與圖13相同的截面圖; 圖26是本發(fā)明實施方式3涉及的保持工具的立體圖; 圖27是圖26所示保持工具被安裝在底盤上時,對于該保持工具施加斜上方向的 外力時的正視圖; 圖28是圖26所示保持工具被安裝在底盤上時,對于該保持工具施加斜上方向的 外力時的正視圖; 圖29是圖26所示保持工具被安裝在底盤上時,對于該保持工具施加斜上方向的 外力時的正視圖; 圖30是本發(fā)明的實施方式4所涉及的保持工具的立體圖;
圖31是圖30所示保持工具的正視圖;
圖32是圖31所示保持工具的右側面圖;
圖33是圖31所示保持工具的俯視圖;以及 圖34是將圖30所示保持工具安裝在作為被固定部件的底盤上,且使其保持布線 的狀態(tài)下的立體圖。符號說明1、 2、 3保持工具11基材12部件保持部13、 14、 113、 114按壓部15、 16、 115、 116抵接部24凸部31貫通孔32、 33側壁34開關部35接受部51A、 51B按壓片52A、 52B支撐壁100底盤101貫通槽151第一按壓片152第二按壓片
具體實施例方式
下面,對于本發(fā)明的優(yōu)選實施方式涉及的保持工具,參照附圖進行說明。此 外,下面說明的實施方式是用于說明本發(fā)明的例子,本發(fā)明并不限定于下面實施方式。 因此,在不脫離本發(fā)明要旨的情況下,可以對本發(fā)明進行各種變形。
實施方式1 圖l是本發(fā)明實施方式l涉及的保持工具的立體圖,圖2是表示將圖1所示的保持工具安裝在作為被固定部件的底盤上,并使其保持布線的狀態(tài)的立體圖,圖3是圖1 所示的保持工具的正視圖,圖4是圖3所示的保持工具的后視圖,圖5是圖3所示的保持 工具的左側面圖,圖6是圖3所示的保持工具的右側面圖,圖7是圖3所示的保持工具的 俯視圖,圖8是圖3所示的保持工具的仰視圖,圖9是沿圖3中的IX-IX線的截面圖,圖 10是沿圖5所示X-X線的截面圖,圖11是圖2所示底盤的正視圖,圖12是沿圖2所示 XII-XII線的截面圖,圖13是沿圖12所示XIII-XIII線的截面圖。此外,為了便于說明, 圖12中省略了布線,且省略了表示底盤截面的陰影線。并且,在上述各附圖中,為了便 于說明,沒有使各部件的厚度或尺寸、擴大.縮小比率等與實際的相同。
實施方式1涉及的保持工具1可裝卸地安裝在圖2、圖11至圖13所示的底盤100 上。該底盤100上形成有從底盤100的正面100A貫通到背面IOOB,且插入保持工具1 的貫通槽101。該貫通槽101通過劃定底部的底面102以及從底面102相對立設的壁部 103、 104來劃定。壁部103、 104在遠離底盤100的底面102的方向的大致中央位置附 近形成階梯部105、 106,階梯部105、 106朝相互靠近的方向突出,且與底面102大致水 平。 如圖1至圖13所示,實施方式l涉及的保持工具l包括基材ll;部件保持部 12,形成在基材ll的大致中央部,且保持作為部件的電線150; —對按壓部13、 14,相 對形成在大致平行于基材11的部件插入方向的兩端(即,保持工具1被插入到貫通槽101 上時,與底盤IOO的壁部103、 104相對的兩端)上,當被插入到貫通槽IOI時,按壓底 盤100的一個面(在實施方式1中是背面100B);以及抵接部15、 16,分別形成在部件保 持部12與按壓部13之間和部件保持部12與按壓部14之間,當被插入到貫通槽101時, 分別抵接在階梯部105和106上。 基材11包括當保持工具1被插入到貫通槽101時,與貫通槽101的底面102 相對的基板21;從基板21朝大致垂直的方向突出,且當保持工具1被插入到貫通槽101 時,可接觸到底盤100的正面100A的接觸片22 ;以及從基板21上的與接觸片22突出的 邊緣相對的邊緣朝大致垂直的方向突出,且可接觸到底盤100的背面100B的接觸片23。 如圖10和圖12所示,在與基板21的貫通槽101的底面102相對的面的大致中央部形成 有與底面102接觸的凸部24。 部件保持部12包括從基材11相對立設,且用于劃定插入電線150的貫通孔 31的一部分的一對側壁32、 33;從側壁32的前端延伸,且可裝卸地卡合在側壁33的前 端側,用于開關部件保持部12的開關部34;以及形成在與側壁33的前端相比更加遠離 基材11的位置上,且可裝卸地接受開關部34的前端并固定的接受部35。
側壁32、 33在保持工具1被插入到貫通槽101時,在與基材11的兩端相比更加 靠近中央的位置立設,上述基材11的兩端位于與底盤100的壁部103、 104相對的位置 上,從而貫通孔31位于基材11的大致中央部分。 開關部34包括從側壁32的前端延伸的延伸部36、以及,形成在延伸部36的前 端,且形成有彎曲部38的固定片37。正視時,固定片37具有以彎曲部38為頂點的大致 V字狀,在其前端上形成有操作部39,用于朝以彎曲部38為支點彎曲角度變小的方向彎 曲固定片37。固定片37上的彎曲部38與操作部39之間的大致中間位置上形成有卡合在 后述的卡合部43上的固定爪41。并且,固定片37以彎曲部38為支點進行彈性變形,從
9而被插入到形成在接受部35上的后述的插入孔44中,且通過彈性還原,固定爪41卡合 在卡合部43上,并固定在接受部35中。并且,操作部39具有與固定片37的寬度相同 的寬度,因此,通過接受部35固定固定片37時,可以抑制從接受部35延伸的操作部39 起到妨礙作用。 接受部35上朝基板ll形成有可插入/撥出地插入固定片37的插入孔44。該插 入孔44的固定片進入口的附近形成有卡合部43,上述卡合部43與形成在固定片37上的 大致鉤形的固定爪41卡合。上述接受部35通過劃定插入孔44的側壁32側的壁部45和 卡合部43來按壓被插入到插入孔44中的固定片37,維持固定片37的彈性變形,同時使 固定爪41卡合在卡合部43上,從而可靠地固定固定片37。 按壓部13設置在當保持工具1被插入到貫通槽101時,在與底盤100的壁部103 相對的端部上與側壁32之間留有一定距離。上述按壓部13包括用于按壓底盤100的 背面100B的按壓片51A;以及與按壓片51A之間留有可插入底盤100的空間,在按壓片 51A的按壓方向(當保持工具1被插入到貫通槽101時,與底盤100的正面IOOA相對的 位置)設置,且用于支撐底盤100的正面100A的支撐壁52A。 按壓片51A從基材11的接觸片23的一端(成為接觸片23的壁部103側的端) 連續(xù)立設,以便在保持工具1被插入到貫通槽101時,位于底盤100的背面100B偵U,如 圖6和圖13所示,具有傾斜的形狀,以便與基端側(基材ll側)相比,前端側更加靠近 支撐壁52A。該按壓片51A可以從圖6所示的初期狀態(tài)朝前端側遠離支撐壁52A的方向 彈性變形(參照圖13),當保持工具1被插入到貫通槽101中時,通過彈性還原力,可按 壓底盤100的背面IOOB。如上所述,按壓片51A與側壁32之間留有一定距離而設置。
支撐壁52A從基材11的接觸片22的一端(成為接觸片22的壁部103側的端)連 續(xù)立設,以便在保持工具1被插入到貫通槽101時,位于底盤100的正面100A側。如上 所述,該支撐壁52A與側壁32之間留有一定距離而設置。并且,支撐壁52A和按壓片 51A設置成兩者之間的距離短于底盤100的厚度,按壓片51A和支撐壁52A之間插入底 盤100時(參照圖l3),按壓片S1A通過上述的彈性還原力,按壓底盤100的背面IOOB, 正面100A抵接于支撐壁52A上,從而把持底盤100。 按壓部14設置在當保持工具1被插入到貫通槽101中時,在與底盤100的壁部 104相對的端部上與側壁33之間留有一定距離而設置。該按壓部14包括從基材11的 接觸片23的另一端(成為接觸片23的壁部104側的端)連續(xù)立設,以便當保持工具1被插 入到貫通槽101中時,位于底盤100的背面100B偵U,并且具有與按壓片51A相同結構的 按壓片51B ;以及從基材11的接觸片22的端部(成為接觸片22的壁部104側的端)連續(xù) 立設,以便位于底盤100的正面IOOA側,且具有與支撐壁52A相同結構的支撐壁52B。 此外,如上所述,按壓片51B和支撐壁52B與側壁33之間留有一定距離。
抵接部15設置在部件保持部12與按壓部13之間,分別與部件保持部12以及按 壓部13之間留有一定距離。抵接部15從側壁32的基端朝傾斜方向延伸,以便遠離側壁 32以及基材11,其前端形成為當保持工具1被插入到貫通槽101中時,抵接于底盤IOO 的階梯部105。并且,抵接部15可彈性變形,當保持工具1被插入到貫通槽101中時, 前端朝靠近側壁32的方向彈性變形,通過該彈性還原力,按壓底盤100的側壁103的階 梯部105附近。
10
抵接部16設置在部件保持部12與按壓部14之間,分別與部件保持部12以及按 壓部14之間留有一定距離。抵接部16從側壁33的基端朝傾斜方向延伸,以便遠離側壁 33以及基材11,其前端形成為當保持工具1被插入到貫通槽101中時,抵接于底盤100 的階梯部106。并且,抵接部16可彈性變形,當保持工具1被插入到貫通槽101中時, 前端朝靠近側壁33的方向彈性變形,通過該彈性還原力,按壓底盤100的側壁104的階 梯部106附近。 并且,在當保持工具1被插入到貫通槽101中時成為與底盤100的壁部103、 104相對的兩端且比保持工具1的部件保持部12更加遠離基材11的端面上分別形成有罩 61、 62,其用于覆蓋底盤100的壁部103以及105的角部107、 108附近。如圖5和圖6 所示,在側視圖上,罩61具有大致-字狀,如圖13所示,以該-字狀劃定在內側的空間 中插入底盤IOO。另一方面,如圖5所示,在側視圖上,罩62具有大致-字狀,以該-字狀劃定在內側的空間中插入底盤IOO。此外,罩62的罩61側上鄰接有上述的接受部 35。 其次,對實施方式l涉及的保持工具l的動作進行說明。此外,在實施方式l 中,將固定片37沒有固定在接受部35中的狀態(tài)(圖3至圖6以及圖10所示的狀態(tài))下的 保持工具1安裝在底盤100上的情況進行說明。 當將保持工具1安裝于底盤100上時,將保持工具1插入到貫通槽101中,以便 保持工具1的基材11與劃定底盤100的貫通槽101的底面102相對。通過該動作,首先, 按壓片51A朝遠離支撐壁52A的方向彈性變形,并且按壓片51B朝遠離支撐壁52B的方 向彈性變形,擴大按壓片51A與支撐壁52A之間的間隔以及按壓片51B與支撐壁52B之 間的間隔,底盤100被插入到其中。這時,抵接部15、 16抵接于壁部103、 104上的、 比形成有階梯部105、 106的位置更加遠離底面102的部分,從而進行彈性變形,以便分 別靠近側壁32、 33,向底面102移動。 其次,抵接部15、 16跨越階梯部105、 106,則如圖12所示,凸部24抵接于底 面102上,抵接部15、 16分別抵接在階梯部105、 106上,同時分別按壓壁部103、 104。 并且,接觸片22、 23相對設置成跨越底面102,且分別可與底盤100的正面100A和背面 IOOB接觸狀。并且,由罩部61、 62覆蓋底盤100的角部107、 108附近。
如上所述,保持工具1通過按壓片51A、 51B以及抵接部15、 16的彈性還原力 來按壓底盤IOO,從而可以牢固地固定在底盤100上。并且,抵接部15、 16抵接在階梯 部105、 106上,因此可以防止保持工具1從貫通槽101脫落。這時,凸部24抵接在底 面102上,因此,可以防止保持工具l晃蕩。并且,通過接觸片22、 23和罩61、 62來 限制保持工具1對底盤100的作用,因此可以維持安裝狀態(tài)。 其次,使安裝在底盤100上的保持工具1保持電線150,首先需要在貫通孔31中 插入規(guī)定數量的電線150。在進行該作業(yè)時,例如電線150與其他部件或操作者的身體等 接觸,從而即使部件保持部12上施加有外力的同時部件保持部12向內側彈性變形,按壓 片51A、 51B、支撐壁52A、 52B、抵接部15、 16與部件保持部12之間留有一定距離,因 此,部件保持部12的彈性變形幾乎不會給按壓片51A、 51B、支撐壁52A、 52B、抵接部 15、 16帶來影響。從而,作業(yè)過程中,可以可靠地防止保持工具1從底盤100脫離,或 者從規(guī)定的安裝位置偏移,或者脫落的現象。此外,在貫通孔31中插入電線150之后,使固定片37彈性變形,插入至接受部35的插入孔44中,通過固定片37彈性還原,將固 定爪41卡合在卡合部43,將固定片37固定在接受部35中。 另一方面,從保持工具1卸下電線150時,操作操作部39,以彎曲部38為支點 朝彎曲角度變小的方向彎曲固定片37,解除固定爪41和卡合部43之間的卡合,通過開關 部34打開部件保持部12(成為圖3至圖6以及圖10所述的狀態(tài)),從而可以簡單地卸下 電線150。并且,根據需要,可以在將固定片37固定在接受部35的狀態(tài)下,從貫通孔 31拔出電線150。 并且,從底盤100卸下保持工具1時,使抵接部15、 16朝靠近側壁32、 33的方 向彈性變形,從而解除抵接部15、 16與階梯部105、 106的卡合即可。
并且,實施方式1涉及的保持工具1具有通過按壓片51A、 51B朝底盤100的板 厚方向按壓的結構,因此,即使在將保持工具1安裝在比圖13所示的底盤100的板厚更 加薄的板厚的底盤上時,也可以通過按壓片51A、 51B的按壓力(彈性還原力)來按壓底 盤。并且,如圖13所示,即使是板厚較厚的底盤100,由于按壓片51A、 51B具有板彈 簧形狀,所以也可以將保持工具1簡單地安裝在底盤100上。從而,可以擴大可使用的 底盤100厚度變化范圍,可以適用于各種厚度的底盤上。 此外,在實施方式l中,對將保持工具1插入到形成有階梯部105、 106的貫通 槽101中并安裝在底盤100上的情況進行了說明,但是,并不限定于此,保持工具l可以 被插入到沒有形成階梯部105、 106的貫通槽101中。并且,并不是一定要設置抵接部 15、 16。 并且,在實施方式1中,對基材11上形成有抵接于貫通槽101的底面102上的 凸部24的情況進行了說明,但是,并不限定于此,如圖14所示,也可以不形成凸部24。
并且,按壓片51A、 51B的形狀并不限定在板彈簧狀,只要是可以在支撐壁 52A、 52B之間可插入底盤100,且可按壓把持所插入的底盤100,則可以具有其他形 狀。 實施方式2 其次,參照附圖,對本發(fā)明的實施方式2涉及的保持工具2進行說明。
圖15是本發(fā)明的實施方式2涉及的保持工具的立體圖,圖16是將圖15所示的 保持工具安裝在作為被固定部件的底盤上,且使其保持著布線的狀態(tài)的立體圖,圖17是 圖15所示保持工具的正視圖,圖18是圖17所示保持工具的后視圖,圖19是圖17所示保 持工具的左側面圖,圖20是圖17所示保持工具的右側面圖,圖21是圖17所示保持工具 的俯視圖,圖22是圖17所示保持工具的底面圖,圖23是沿圖17所示XXIII-XXIII線的 截面圖,圖24是沿圖19所示XXIV-XXIV線的截面圖,圖25是與圖13相同的截面圖。 此外,在上述各圖中,為了便于說明,各部件的厚度或尺寸、擴大'縮小的比率等沒有與 實際對應。并且,在實施方式2中,對與實施方式l相同的部件,標有相同的符號,且 省略了說明。 如圖15至圖25所示,實施方式2涉及的保持工具2與實施方式1涉及的保持工 具l的主要不同之處在于按壓部113、 114的結構。實施方式2涉及保持工具2的按壓部 113、 114在與基材11的部件插入方向大致平行的兩端上相對形成,當保持工具2被插入 到貫通槽101中時,按壓底盤100的正面IOOA、 IOOB。
按壓部113、 114具有相同的形狀,且包括當保持工具2被插入到貫通槽101 中時,按壓底盤100的正面100A的第一按壓片151;以及按壓底盤100的背面100B的第 二按壓片152。如圖15、圖19、圖20、圖22、圖25所示,第一按壓片151、 152相對設 置,大致鉤形的卡合爪153、 154相對形成在基材11側的前端上。 第一按壓片151和第二按壓片152設置在基材11上,使卡合爪153和卡合爪154 指尖的距離小于底盤100的厚度。這些第一按壓片151和第二按壓片152朝相互遠離的 方向彈性變形,從而擴大卡合爪153與卡合爪154之間的距離,可將底盤100插入其中, 通過彈性還原力,分別按壓底盤IOO的正面IOOA和背面IOOB。此外,如上所述,作為 按壓部113的構成要素的第一按壓片151和第二按壓片152與側壁32之間留有一定距離 設置,作為按壓部114的構成要素的第一按壓片151和第二按壓片152與側壁33之間留 有一定距離。 將實施方式2涉及的保持工具2安裝在底盤100上時,與實施方式l相同地,貫 通槽101中插入保持工具2,以使保持工具2的基材11相對于劃定底盤100的貫通槽101 的底面102,從而抵接部15、 16超越階梯部105、 106,則凸部24抵接于底面102上, 抵接部15、 16分別抵接于階梯部105、 106,同時分別按壓壁部103、 104。并且,接觸 片22、 23設置成超越底面102,且可分別與底盤100的正面100A和背面100B接觸。并 且,正面IOOA通過第一按壓片151向第二按壓片152被按壓,背面IOOB通過第二按壓 片152向第一按壓片151被按壓。并且,底盤100的角部107、 108附近分別被罩61、 62 覆蓋。 如上所述,保持工具2通過第一按壓片151和第二按壓片152來可靠地夾持底盤 100,并且,與保持工具l相同,通過抵接部15、 16的彈性還原力來按壓底盤100,從而 可靠地固定在底盤100上。這時,與正面100A接觸的卡合爪153和與背面100B接觸的 卡合爪154相對設置在同一位置上,因此,與卡合爪153(第一按壓片151)設置在偏離卡 合爪154(第二按壓片152)的位置上的情況相比,可以更加可靠地安裝在底盤100上。
此外,第一按壓片151和第二按壓片152可以具有其他形狀,只要在兩者之間可 插入底盤IOO,且可按壓所插入的底盤100來夾持即可,例如可以相對設置實施方式l中 說明的按壓片51A(51B)等。
實施方式3 其次,參照附圖,對本發(fā)明的實施方式3涉及的保持工具3進行說明 圖26是本發(fā)明的實施方式3涉及的保持工具的立體圖,圖27至圖29是當圖26
所示保持工具安裝在底盤上時,對保持工具施加朝向斜上方的外力的狀態(tài)的正視圖。此
外,在上述附圖中,為了便于說明,各部件的厚度或尺寸、擴大'縮小的比率等,與實際
不一致。并且,在實施方式3中,對于與實施方式l相同的部件標有相同的符號,且省
略了說明。 如圖26至圖29所示,實施方式3涉及的保持工具3與實施方式1涉及的保持工 具1的主要區(qū)別在于抵接部115、 116的構成。實施方式3涉及的保持工具3的抵接部115 形成為支撐壁52A側的面位于比支撐壁52A的按壓片51A側面相比更加靠近按壓片51A 側的位置上,與保持工具l的抵接部15相比,底盤100的厚度方向的長度(寬)更短。 從而,抵接部115以側壁32的基端為支點朝抵接部115的前端靠近側壁32的方向或者遠
13離的方向彈性變形時,不會受到支撐壁52A的干涉。并且,抵接部116也相同,支撐壁 52B側的面位于比支撐壁52B的按壓片51B側的面相比更加靠近按壓片51B側的位置上, 與保持工具1的抵接部16相比,底盤100的厚度方向的長度(寬)更短。從而,抵接部 116以側壁32的基端為支點,朝抵接部116的前端靠近側壁32的方向或者遠離的方向彈 性變形時,不會受到支撐壁52B的干涉。 具有上述結構的保持工具3通過進行與保持工具1相同的動作,安裝在底盤100 上,通過按壓片51A、 51B和抵接部115、 116的彈性還原力按壓底盤100,從而可靠地固 定在底盤100上。并且,抵接部115、 116抵接在階梯部105、 106,因此,可以防止保持 工具3從貫通槽101脫離,凸部24抵接在底面102上,因此可以防止保持工具3晃蕩。 并且,通過接觸片22、 23和罩61、 62限制保持工具3對底盤100的作用,因此,可以維 持安裝狀態(tài)。對于該狀態(tài)下的保持工具3施加例如圖27所示的向斜上方(相對垂直方向以角 度9 1傾斜的方向)的外力Fl,則保持工具3以抵接部115的前端抵接在階梯部105上的 狀態(tài),按壓部13來向外力F1方向。這時,側壁32和按壓部13彈性變形,同時抵接部 115以側壁32的基端為支點彈性變形。另外,對于抵接部116,上述動作也是相同的。
并且,如圖28所示,例如對于保持工具3施加比圖27所示的外力F1相比相對 垂直方向更加傾斜的方向(相對垂直方向以角度9 2傾斜的方向,e 1 < 9 2)的外力F2, 保持工具3以抵接部115的前端抵接在階梯部105上的狀態(tài),按壓部13被來向外力F2方 向。這時,側壁32和按壓部13比圖27所示情況相比更加彈性變形,但是,如上所述, 抵接部115不會受到支撐壁52A的干涉。從而,即使支撐壁52A彈性變形成朝圖28所 示的逆時針方向旋轉,抵接部115不會被支撐壁52A按壓至逆時針方向(即,抵接部115 從階梯部105脫離的方向),可以維持抵接部115的前端抵接在階梯部105上的狀態(tài)。因 此,可以防止無意間保持工具3從底盤100脫離。另外,對于抵接部116,上述動作也是 相同的。 并且,例如,如圖29所示,對于保持工具3施加與圖28所示的外力F2相比相對 垂直方向更加傾斜的方向(相對垂直方向以角度9 3傾斜,9 2< 9 3)的外力F3而彈性變 形,使支撐壁52A朝圖29所示的逆時針方向旋轉,與上述情況相同,通過支撐壁52A, 抵接部115不會被按壓至從階梯部105脫離的方向,可以維持抵接部115的前端抵接在階 梯部105上的狀態(tài)。因此,這時也可以防止保持工具3無意間從底盤100脫離。另外, 對于抵接部116,上述動作也是相同的。 并且,如圖4所示,例如按壓片51A的前端從側壁32獨立,因此當保持工具3 上施加外力F2和外力F3,從而按壓部13被拉向外力F2和外力F3方向時,可以防止按 壓片51A也被拉向該方向。從而,抵接部115不會受到按壓片51A的干涉,不會朝逆時 針方向被按壓。另外,對于抵接部116,上述動作是相同的。
實施方式4 下面,參照附圖對本發(fā)明的實施方式4涉及的保持工具4進行說明。
圖30是本發(fā)明實施方式4所涉及的保持工具的立體圖,圖31是圖30所示的保 持工具的正視圖,圖32是圖31所示保持工具的右側面圖,圖33是圖31所示保持工具的 俯視圖,圖34是將圖30所示保持工具安裝在作為被固定部件的底盤,且保持布線的狀態(tài)的立體圖。此外,為了便于說明,在上述各圖中,沒有使各部件的厚度或尺寸、擴大或 縮小比率等與實際一致。并且,在實施方式4,對于與實施方式l相同的部件,標有相同 的符號,省略了詳細的說明。 如圖30 圖34所示,實施方式4所涉及的保持工具4與實施方式1所涉及的保 持工具1的主要區(qū)別在于按壓部213、 214的構成、抵接部215、 216的構成以及設置搖動 部234A、 234B來代替開關部34。 實施方式4所涉及的保持工具4的按壓部213包括位于側壁32的上部且用于按 壓底盤100的正面100A的按壓片251A ;在與按壓片251A之間具有可插入底盤100的空 間,設置在按壓片251A的按壓方向上,用于支撐底盤100的背面100B的支撐壁252A ; 以及位于支撐壁252A的下面,且與支撐壁252A之間留有一定距離的下部支撐片253A。
按壓片251A從基材11的接觸片23的一端連續(xù)立設,尤其,如圖32所示,具有 前端側比基端側(基材11側)更加靠近支撐壁252A的傾斜形狀。該按壓片251A可以從 圖32所示的初期狀態(tài)向前端側離開支撐壁252A的方向彈性變形,當保持工具4被插入到 貫通槽101中時,由于該彈性還原力,可以按壓底盤100的正面100A。另外,在實施方 式4,接觸片23的高度高于實施方式1中的接觸片的高度,因此,該按壓片251A的前端 位于與側壁23大致相同的高度上。此外,該按壓片251A與側壁32之間具有間隔。
支撐壁252A連續(xù)形成在側壁32的上部,以便當保持工具4被插入到貫通槽101 中時位于底盤100的背面100B側。該支撐壁252A與側壁32之間具有間隔。并且,支 撐壁252A與按壓片251A設置成兩者的距離小于底盤100的厚度,當底盤100被插入到 按壓片251A和支撐壁252A之間時(參照圖34),由于彈性還原力,按壓片251A按壓底 盤100的正面100A,背面100B抵接在支撐壁252A上,從而把持底盤100。
下部支撐片253A從基材11的下面朝底盤100的壁部103方向延伸,以便當保持 工具4被插入到貫通槽101中時位于底盤100的背面100B側。 此外,按壓部214具有與按壓部213對稱的結構,因此,按壓部214的構成 要素、即,按壓片251B、支撐壁252B、下部支撐片253B具有以按壓片251A、支撐壁 252A、下部支撐片253A為標準的結構。從而,省略其說明。 與在實施方式1中說明的抵接部15相同,抵接部215從側壁32的基端向遠離側 壁32和基材11的斜外方延伸,當保持工具4被插入到貫通槽101中時,抵接部215的前 端與底盤100的階梯部105抵接。并且,當保持工具4被插入到貫通槽101中時,抵接 部215向抵接部215的前端靠近側壁32的方向彈性變形,由于該彈性還原力,按壓底盤 100的壁部103的階梯部105附近。并且,抵接部215形成為當保持工具4被插入到貫通 槽101中時,與接觸片23之間形成空隙,以側壁32的基端為支點,當抵接部215的前端 向靠近側壁32的方向或遠離側壁32的方向彈性變形時,不會受到接觸片23的干涉。并 且,由于支撐壁252A位于高于抵接部215的上方,所以支撐壁252A也不會干涉抵接部 215。 此外,抵接部216具有與抵接部215對稱的結構,因此省略說明。
搖動部234A、 234B通過鉸鏈241A、 241B連續(xù)地形成在側壁32、 33的各自前端 上。尤其,如圖30和圖31所示,在一般情況下,這些搖動部234A、 234B朝與基材11 的基板21大致平行且搖動部234A、 234B的前端相互靠近的方向延伸,處于關閉部件保持部的狀態(tài)。此外,可以在搖動部234A的前端與搖動部234B的前端之間形成規(guī)定的間 隙,也可以使搖動部234A的前端與搖動部234B的前端接觸,或者重疊一部分。
從外側相對上述搖動部234A、 234B施加朝向貫通孔31的力量,則搖動部 234A、 234B通過鉸鏈241A、 241B向貫通孔31側搖動,搖動部234A的前端與搖動部 234B的前端之間的間隔(空間)被擴大。此外,從上述被擴大的空間向貫通孔31內插 入作為部件的電線150,從而可以將布線150保持在部件保持部12上。另一方面,例如 由被保持在部件保持部12上的布線150向外側(圖34所示的上方)按壓搖動部234A、 234B,從貫通孔31側對搖動部234A、 234B施加朝向外側的力量,則搖動部234A、 234B 通過鉸鏈241A、 241B向外側搖動,搖動部234A的前端與搖動部234B的前端之間的間隔 (空間)被擴大。并且,可以從該空間取出被保持在部件保持部12的布線150。
如上所述,通過設置搖動部234A、 234B來代替實施方式1所涉及的保持工具1 的開關部34,從而以通過鉸鏈241A、 241B打開或關閉搖動部234A、 234B的簡單動作, 來進行將部件(例如,布線150)保持在部件保持部12的作業(yè),或者卸下保持在部件保持 部12上的部件的作業(yè),可以提高作業(yè)性。
權利要求
一種保持工具,具有對部件進行保持的部件保持部,且至少一部分插入到形成在被固定部件上的貫通槽中,并可裝卸地安裝在所述被固定部件上,所述保持工具的特征在于包括基材,所述基材被設置成當被插入到所述貫通槽中時與所述貫通槽的底面相對;部件保持部,具有形成在所述基材的大致中央部分并且供所述部件插入的貫通孔,并保持插入到所述貫通孔中的部件;以及按壓部,相對形成在當被插入到所述貫通槽時與所述基材的所述部件插入方向大致平行的兩端上,并按壓位于所述被固定部件的厚度方向的面中的至少一個,其中,所述部件保持部包括一對側壁,從所述基材相對立設,且用于劃定所述貫通孔的一部分;以及開關部,從所述一個側壁的前端延伸且可裝卸地卡合在所述另一個側壁的前端側,從而開關所述部件保持部,其中,所述按壓部與所述側壁之間留有一定距離。
2. 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保持工具,其特征在于,從所述貫通槽的底面相對立設并劃定所述貫通槽的一對壁部具有階梯部,所述階梯部朝相互靠近的方向突出,且形成為與所述底面大致平行,在立設于所述基材上的側壁與所述按壓部之間形成抵接部,當被插入到所述貫通槽中時,所述抵接部抵接在所述階梯部上。
3. 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保持工具,其特征在于,所述抵接部從所述基材或者所述側壁的所述基材附近朝遠離所述基材部的傾斜方向延伸,所述抵接部的前端與所述側壁之間留有一定距離,并且按壓劃定所述被固定部件的貫通槽的一對壁部。
4. 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保持工具,其特征在于,所述按壓部包括按壓片,按壓位于所述被固定部件的厚度方向的一個面;以及支撐壁,與所述按壓片之間留有可插入所述被固定部件的空間,并且在所述按壓片的按壓方向設置,用于支撐位于所述被固定部件的厚度方向的另一面,其中,所述支撐壁與所述側壁之間留有一定距離。
5. 根據權利要求4所述的保持工具,其特征在于,所述按壓片設置成與所述支撐壁之間的距離小于所述被固定部件的厚度,當在所述按壓片與所述支撐壁之間插入所述被固定部件時,所述按壓片朝所述距離變長的方向彈性變形,通過彈性還原力,按壓所述被固定部件。
6. 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保持工具,其特征在于,所述按壓部包括第一按壓片,按壓位于所述被固定部件的厚度方向上的一個面;以及第二按壓片,與所述第一按壓片之間留有可插入所述被固定部件的空間,與所述第一按壓片相對設置,且按壓位于所述被固定部件的厚度方向的另一面。
7. 根據權利要求6所述的保持工具,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按壓片以及第二按壓片被設置成兩者之間的距離小于所述被固定部件的厚度,當在所述第一按壓片與第二按壓片之間插入所述被固定部件時,所述第一按壓片以及第二按壓片分別朝所述距離變長的方向彈性變形,通過彈性還原力,按壓所述被固定部件。
8. 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保持工具,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基材上的、與形成于所述被固定部件的貫通槽的底面相對的面上形成凸部,所述凸部與所述底面接觸。
9. 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保持工具,其特征在于,所述按壓部包括按壓片,所述按壓片按壓位于所述被固定部件的厚度方向上的一個面;以及支撐壁,所述支撐壁與所述按壓片之間留有可插入所述被固定部件的空間,并且在所述按壓片的按壓方向設置,用于支撐位于所述被固定部件的厚度方向上的另一個面,其中,所述支撐壁與所述側壁之間留有一定距離,其中,所述抵接部比所述支撐壁更加靠近所述按壓片側。
10. —種保持工具,具有對部件進行保持的部件保持部,且至少一部分被插入到形成在被固定部件上的貫通槽中,并可裝卸地安裝在所述被固定部件上,所述保持工具的特征在于,包括基材,所述基材設置成當被插入到所述貫通槽中時與所述貫通槽的底面相對;部件保持部,具有形成在所述基材的大致中央部分并且供所述部件插入的貫通孔,并保持插入到所述貫通孔中的部件;以及按壓部,相對形成在當被插入到所述貫通槽時與所述基材的所述部件插入方向大致平行的兩端上,用于按壓位于所述被固定部件的厚度方向的面中的至少一個,其中,所述部件保持部包括一對側壁,從所述基材相對立設,且用于劃定所述貫通孔的一部分;以及一對搖動部,可搖動地設置在所述一對側壁的前端上,其中,所述各搖動部朝所述各搖動部的前端相互靠近的方向延伸,通過所述搖動來開關所述部件保持部,其中,所述按壓部與所述側壁之間留有一定距離。
全文摘要
本發(fā)明提供一種保持工具,即使對部件進行保持的部件保持部發(fā)生變形,也可以防止安裝在被固定部件上的安裝部隨著上述變形而發(fā)生變形,并可容易進行安裝在被固定部件上的作業(yè)以及從被固定部件卸下的作業(yè)。保持工具包括基材;部件保持部,保持插入到形成在基材的大致中央部的貫通孔中的部件;以及按壓部(13、14),相對形成在與基材的部件插入方向大致平行的兩端部,并按壓底盤(100)的正面(100A)和背面(100B)中的至少一個。部件保持部包括一對側壁(32、33),從基材相對立設,且劃定貫通孔的一部分;以及開關部(34),從側壁(32)的前端延伸,且可裝卸地卡合在側壁(33)的前端側,用于開關部件保持部。按壓部分別與側壁之間留有一定距離。
文檔編號H05K7/02GK101692758SQ20091000014
公開日2010年4月7日 申請日期2009年1月9日 優(yōu)先權日2008年5月28日
發(fā)明者中野高雅, 大沼清香, 津久井隆史, 勝浦信夫, 藤井紀子 申請人:尼柯斯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