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電子部件供給裝置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fā)明涉及一種電子部件供給裝置,其依次抽出將電子部件沿長度方向排列并被
外罩帶覆蓋的電子部件供給帶,供給由吸附嘴拾取的電子部件。
背景技術:
在圖1 圖5中,說明現(xiàn)有的電子部件安裝裝置1。 如圖1所示,輸送電路基板5并進行定位的電路基板輸送路徑6,在電子部件安裝 裝置1的中央部附近,向左右方向延伸而配置。在上述電路基板輸送路徑6的側方(圖1 的下側),配置帶式供給器等電子部件供給裝置45。利用吸附嘴4拾取上述電子部件供給 裝置45的電子部件P (后述的圖3及圖5)的搭載頭3,利用X軸移動機構7X以及Y軸移動 機構7Y,分別沿圖中箭頭所示的X方向及Y方向移動,使拾取的部件移動并搭載在上述電 路基板的規(guī)定位置上。在這里,Y軸移動機構7Y使與X軸移動機構7X —體的搭載頭3沿Y 軸方向移動。 上述吸附嘴4利用真空壓力吸附電子部件P。 搭載頭3具有Z軸移動機構,其使吸附嘴4沿上下(Z軸)方向移動;以及9軸 旋轉機構,其使吸附嘴4以吸附嘴軸心(吸附軸心)為中心旋轉。 另外,在該搭載頭3上設置有基板識別裝置8,其從上方拍攝電路基板5,從上方拍 攝基板標記或安裝頭部原點基準的原點標記。 另外,在電子部件供給裝置45的側部配置部件識別照相機9,使搭載頭3在該部件
識別照相機9的上方移動,其從下方拍攝并識別吸附在吸附嘴4上的電子部件P。 如上述所示,電子部件供給帶(供給帶)T如圖3所示,設置有用于與鏈輪的齒嚙
合而以規(guī)定的間距進給的供給帶進給孔H,另外,電子部件P在長度方向上排列而被收容。
供給帶T如圖5所示,由下述部分構成底帶B,其收容電子部件P ;外罩帶C,其粘接在底帶
B上,以覆蓋收容在底帶B中的電子部件P。 電子部件供給裝置45如圖l所示,在電子部件安裝裝置1的右前側并列地設置多 個。各個電子部件供給裝置45如圖2所示,設置驅(qū)動單元(未圖示),其從巻繞有供給帶T 的帶巻盤40沿箭頭A3方向抽出供給帶T。上述驅(qū)動單元由與上述帶進給孔H嵌合的鏈輪 和使該鏈輪旋轉的旋轉驅(qū)動機構構成。 電子部件供給裝置45如圖4及圖5所示,將外罩帶C從底帶B剝離,并將剝離后 露出的電子部件P向開口部20輸送。電子部件P在開口部20處被上述吸附嘴4吸附。
在圖3及圖5中,電子部件P由"■"圖示,此外在該圖5中,電子部件P被吸附而 消失后的供給帶T中的相應部分,由標號NP的"□"圖示。 另一方面,剝離后的外罩帶C如圖4及圖5所示,沿箭頭A5的方向輸送而在電子部 件供給裝置45中被回收。另外,體積較大的底帶B如圖2所示,在剝離后,被向下方向(箭 頭A4)輸送出,并被引導至切斷器41。 該切斷器41利用被固定的刀刃46和可利用氣缸等驅(qū)動源如箭頭A2所示移動的刀刃43這一對刀刃,通過使該可移動的刀刃43向帶切斷方向(圖中右方向)移動,從而將 送入的底帶B切斷。利用該切斷器41,將底帶B切斷為容易作為廢料進行處理的長度,在圖 中成為切斷帶B'。 在專利文獻1 專利文獻3中,公開了與從底帶剝離的外罩帶C相關的各種技術。
首先,在專利文獻1中,利用使形成滾花面的周面相對而一邊夾持外罩帶C 一邊旋 轉的一對旋轉件,向外罩帶C傳遞較強的旋轉力,由此將外罩帶C可靠地從底帶剝離。
雖然外罩帶C是較薄且易打滑的塑料材料,但通過在對其進行夾持的旋轉件的周 面上形成滾花面,可以得到用于剝離的較強的張力。 另外,在專利文獻2中,在驅(qū)動齒輪及從動齒輪的嚙合部中夾持外罩帶C,得到用 于使其剝離的較強的張力。另外,利用引導部將該外罩帶C引導至收容部中,以使得外罩帶 C不會巻繞在這些驅(qū)動齒輪及從動齒輪上。 在專利文獻3中,為了可以使用用于少量生產(chǎn)或試作的帶長度較短的供給帶,而 設置具有引導支撐部的引導部導軌,另外,設置蓋子,以使得在剝離外罩帶時,不會使電子 部件飛出。 在這里,在圖5中,在將外罩帶C從底帶B剝離后,電子部件P本來應該留在底帶 B中,但有時會成為貼附在剝離的外罩帶C上的狀態(tài)。例如,有時如圖11的電子部件P1或 電子部件P2所示,跳起的電子部件P附著在外罩帶C的上表面上(電子部件Pl),或者非常 小的電子部件P由于靜電等而貼附在外罩帶C上(電子部件P2)。這種對貼附在外罩帶C 上的電子部件P進行處理的技術,在現(xiàn)有技術中不是公知的。 此外,在專利文獻4中,利用刮落輥去除轉印輥的污垢。在專利文獻5中,公開了
在紙片類收集機構中,具有用于將送入的紙片類適當?shù)厥杖莸墓温漭伒募夹g。 專利文獻1 :日本專利3173206號公報(圖3) 專利文獻2 :日本特開2004-327898號公報(圖2) 專利文獻3 :日本特開平11-68382號公報(圖1) 專利文獻4 :日本特開昭61-173443號公報(圖2) 專利文獻5 :日本特開昭11-68382號公報(圖1)
發(fā)明內(nèi)容
但是,如上述所示,如果成為電子部件P被貼附在剝離的外罩帶C上的狀態(tài),則在 專利文獻1的情況下,貼附的電子部件可能被夾持在上述旋轉件的形成滾花面的相對的周 面之間,從而使這些旋轉件產(chǎn)生動作不良或損傷。 另外,在專利文獻2的情況下,如上述所示貼附的電子部件,可能與外罩帶C一起 被夾持在驅(qū)動齒輪及從動齒輪的嚙合部中,從而使這些驅(qū)動齒輪以及從動齒輪產(chǎn)生動作不 良或損傷。而且,無論是上述專利文獻1還是專利文獻2,均可能由于貼附的電子部件而產(chǎn) 生其他部位的動作不良或損傷。 另外,上述專利文獻4以及專利文獻5均無法對如本發(fā)明所示貼附在外罩帶C上 的電子部件進行處理。另外,對于上述專利文獻3,其設置蓋子是用于防止電子部件飛出的, 因此并不是用于防止電子部件向外罩帶C上附著。 本發(fā)明的課題是提供一種電子部件供給裝置,其可以利用比較簡單的構造將附著在被剝離的外罩帶上的電子部件可靠地分離。 本發(fā)明是一種電子部件供給裝置,其具有剝離部,其在與吸附嘴拾取電子部件的 拾取位置相比靠前的位置,將從帶巻盤抽出的電子部件供給帶的外罩帶剝離;以及外罩帶 回收部,其拉入由該剝離部剝離的外罩帶,從而回收該外罩帶,該電子部件供給裝置的特征 在于,具有張緊器(22),其設置在所述剝離部和外罩帶回收部之間,使在空中處于拉伸狀態(tài) 的所述外罩帶的張力穩(wěn)定,所述張緊器具有張緊輥(22B),其與處于所述拉伸狀態(tài)的外罩 帶的表面抵接;以及臂部,其保持該張緊輥而使其可自由旋轉,利用彈性部件的應力,使該 張緊輥與外罩帶抵接,使該外罩帶彎曲,所述張緊輥的與外罩帶的表面抵接的周面形成為 凹凸形狀。 發(fā)明的效果 根據(jù)本發(fā)明,在為了回收剝離的外罩帶而將其拉入時,利用彈性部件的應力使張 緊輥與外罩帶抵接,從而可以使外罩帶C的張力穩(wěn)定,另外,可以以穩(wěn)定的按壓力維持該張 緊輥的凹凸形狀的周面與在空中處于拉伸狀態(tài)的外罩帶的抵接。該張緊輥利用凹凸形狀而 提高摩擦力,根據(jù)外罩帶的因回收的移動而從動旋轉,并且使隨著該旋轉而抵接的在空中 處于拉伸狀態(tài)的外罩帶適當?shù)卣駝?。而且,可以使張緊輥的凹凸形狀的周面與附著的電子 部件P物理接觸。因此,可以以比較簡單的構造將附著的電子部件可靠地分離,可以防止為 了回收該外罩帶而拉入的機構部等的動作不良或損傷。
圖1是現(xiàn)有技術的電子部件安裝裝置的斜視圖。
圖2是表示現(xiàn)有例的電子部件供給裝置的概略的側視圖。 圖3是在上述電子部件供給裝置中使用的電子部件供給帶T的俯視圖。 圖4是將上述電子部件供給裝置的吸附位置放大的側視圖。 圖5是將上述吸附位置進一步放大的側視圖。 圖6是表示使用本發(fā)明的實施方式中的電子部件供給裝置的要部構成的概略斜 視圖。 圖7是以上述電子部件供給裝置的張緊器為中心進行放大的斜視圖。 圖8是以上述張緊器為中心進行放大的側視圖。 圖9是在上述實施方式中使用的電子部件供給帶的剖面圖。 圖10是表示在上述實施方式中與剝離部相比位于后方的作為外罩帶的進給路徑 的張緊器的特征的放大圖。 圖11是說明上述張緊器中的張緊輥的形狀及作用的放大圖。
具體實施例方式
下面,在圖6至圖11中詳細說明本發(fā)明的實施方式。 本實施方式中的電子部件供給裝置45可以在上述圖1的電子部件安裝裝置1中 使用,如果使由步進電動機構成的進給電動機(第l電動機)io旋轉驅(qū)動,則經(jīng)由中繼齒輪 12使鏈輪14旋轉。通過該旋轉,將在圖3中示意地表示長度方向的一部分的、由收容電子 部件P的底帶B和覆蓋其上部位置的外罩帶C構成的電子部件供給帶T,沿輸送路徑16向下游側(圖6中的右方向)輸送,并且在利用剝離部18將外罩帶C(在圖6、圖7中省略) 剝離后,將底帶B進一步輸送出,從而可以向用于拾取露出的電子部件P的吸附開口部20供給。 在這里,如圖9所示,在電子部件供給帶T中,電子部件P被收容在底帶B的凹部 中,且由外罩帶C覆蓋。因此,即使利用剝離部18將外罩帶C從底帶B剝離,電子部件P也 應該留在底帶B中。 如上述所示,將底帶B向吸附開口部20輸送,另一方面,由剝離部18剝離后的外 罩帶C,在利用后方的張緊器22施加規(guī)定的張力的狀態(tài)下,利用拉出齒輪28進一步向后方 的回收箱30中回收,該拉出齒輪28通過驅(qū)動由步進電動機構成的拉出電動機(第2電動 機)24,經(jīng)由中繼齒輪26而旋轉。拉出齒輪28是與上述專利文獻2中的驅(qū)動齒輪8以及從 動齒輪12的結構相似的部件,以拉出電動機(第2電動機)24為驅(qū)動力,拉拽外罩帶C而 將其拉入回收箱30中,進行回收。 此外,本實施方式中,由拉出齒輪28、回收箱30等構成本發(fā)明的外罩帶回收部。
如圖8所示,在剝離部18以及回收箱30之間,張緊輥22B與在空中處于拉伸狀態(tài) 的外罩帶C的表面抵接,由此,使該外罩帶C以向下方凸出的方式彎曲,使該表面向鉛直方 向彎曲而使拉伸狀態(tài)的張力穩(wěn)定。 如圖10及圖11所示,上述張緊器22具有臂部22D的基端側的支點輥22A ;以及 張緊輥22B,其在以該支點輥22A的中心軸為支點進行擺動的臂部22D的前端側設置有旋轉 軸。另外,臂部22D經(jīng)由以支點32為軸進行擺動的部件22C,利用彈簧42(彈性部件)向箭 頭A8所示的下方向預緊,因此,張緊輥22B利用彈簧42向箭頭A8所示的下方向、即與外罩 帶C抵接的方向預緊。 此外,將張緊輥22B向與外罩帶C抵接的方向預緊的彈性部件,并不限定于上述彈 簧42。另外,上述擺動部件22C如后述所示,還作為傳感器擋板使用。 外罩帶C如圖示所示,通過使下表面被支點輥22A支撐,利用張緊輥22B將上表面 向下方預緊,從而被施加張力。 另外,在外罩帶C上附著有例如電子部件P的情況下(由標號Pl及P2表示),必
須將其去除。 在本實施方式中,在張緊輥22B的與外罩帶C的表面抵接的周面上,如圖11所示
形成凹凸形狀。因此,如果以拉出電動機(第2電動機)24為驅(qū)動力,利用拉出齒輪28拉
拽外罩帶C,并將該外罩帶C不斷拉入回收箱30中,則張緊輥22B隨著該外罩帶C的動作而
旋轉,利用其周面的凹凸形狀,對在空中處于拉伸狀態(tài)的外罩帶C施加振動。 這樣,附著在外罩帶C的上表面或下表面上的電子部件P,通過這種振動及與外罩
帶C的物理接觸,如圖11中電子部件P3所示落下,從外罩帶C上去除。 另外,如果使張緊輥22B為導電性部件,使與張緊輥22B的周面抵接的外罩帶C的
靜電向電子部件供給裝置的框體釋放而去除(去除靜電),則容易去除由于靜電而附著在
外罩帶C上的電子部件P。 因此,利用構造比較簡單的張緊器22,可以可靠地將附著在外罩帶C上的電子部 件P分離,可以事先防止為了回收該外罩帶而將其拉入的機構部、例如拉出齒輪28等的動 作不良或損傷。
6
此外,在圖11中,包含凹部的長度L1、凸部的長度L2、凸部相對于凹部的高度H1 等在內(nèi)的張緊輥22B的凹凸形狀,與作為電子部件供給裝置的對象的電子部件P的形狀對 應,在作為對象的電子部件P附著在外罩帶C上的情況下,是容易去除電子部件的形狀。
例如,假設在電子部件P的外形形狀中,其高度為HO、大小(如果是矩形,則為其一 邊的長度)大致為LO。這樣,作為容易去除附著的電子部件P的形狀,在發(fā)明人的試驗的 基礎上得出上述凹部的高度HI為從高度HO的十分之一 (0. 1)至一半(0. 5)的程度。另 外,凹部的長度L1或長度L2均可以為從長度L0的十分之一 (0. 1)至一半(0.5)的程度。 至少,長度Ll或長度L2必須比長度LO短。 此外,在張緊器22的下方配置由光耦合器構成的張緊傳感器32,利用該傳感器 32,根據(jù)設置在張緊器22上的傳感器擋板22C是否遮擋光耦合器的光,從而檢測外罩帶C 的張力的大小。另外,在本實施方式的電子部件供給裝置45中具有控制裝置50,利用該控 制裝置50執(zhí)行電子部件供給裝置45的各種控制動作。 例如,該控制裝置50根據(jù)由上述光耦合器檢測出的外罩帶C的張力的大小,電子 地控制拉出齒輪28的旋轉動作等,以使張緊輥22B所抵接的外罩帶C的張力成為規(guī)定的強 度。 例如,如果該張力變?nèi)?,在圖10中,張緊輥22B上升,臂部22D向圖中與箭頭A8相 反的方向動作,則該動作可以通過傳感器擋板22C以及光耦合器而檢測到,因此,在此情況 下,控制拉出齒輪28的旋轉動作,使其加速。 此外,這種外罩帶C的張力控制也可以通過機械的機構進行。 此外,以上說明的電子部件供給裝置45是具有進給電動機10的電動式帶式供給 器,但本發(fā)明并不限定于此。本發(fā)明也可以適用于例如以從電子部件安裝裝置1側伸出的 定位銷為動力源的機械式帶式供給器。
權利要求
一種電子部件供給裝置,其具有剝離部,其在與吸附嘴拾取電子部件的拾取位置相比靠前的位置,將從帶卷盤抽出的電子部件供給帶的外罩帶剝離;以及外罩帶回收部,其拉入由該剝離部剝離后的外罩帶,從而回收該外罩帶,其特征在于,具有張緊器,其設置在所述剝離部和外罩帶回收部之間,使在空中處于拉伸狀態(tài)的所述外罩帶的張力穩(wěn)定,所述張緊器具有張緊輥,其可以與處于所述拉伸狀態(tài)的外罩帶的表面抵接;以及臂部,其保持該張緊輥而使其可自由旋轉,利用彈性部件的應力,使該張緊輥與外罩帶抵接而使該外罩帶彎曲,所述張緊輥的與外罩帶的表面抵接的周面,形成為凹凸形狀。
2. 根據(jù)權利要求1所述的電子部件供給裝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張緊輥由導電性部件構成。
3. 根據(jù)權利要求1所述的電子部件供給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張緊輥的凹凸的高度及長度,小于或等于電子部件的高度及長度的一半。
全文摘要
本發(fā)明提供一種電子部件供給裝置,其利用比較簡單的構造,使本來應該在外罩帶剝離后留在底帶中,但卻被附著在剝離的外罩帶上的電子部件可靠地分離,由此,事先防止之后對剝離的外罩帶進行處理的機構部的動作不良或損壞。在剝離部和外罩帶回收部之間,形成有凹凸形狀的張緊輥與在空中處于拉伸狀態(tài)的外罩帶的表面抵接,其中,剝離部用于在與吸附嘴拾取電子部件的拾取位置相比靠前的位置將電子部件供給帶的外罩帶剝離,外罩帶回收部拉入由該剝離部剝離后的外罩帶,從而回收該外罩帶。根據(jù)外罩帶的因回收的移動,張緊輥進行從動旋轉,使在空中處于拉伸狀態(tài)的外罩帶適當?shù)卣駝印6?,可以使凹凸形狀的周面與附著的電子部件物理接觸。
文檔編號H05K13/02GK101772297SQ20091026070
公開日2010年7月7日 申請日期2009年12月29日 優(yōu)先權日2008年12月29日
發(fā)明者屜本憲一, 渡邊聰 申請人:Juki株式會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