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散熱單元結構及其散熱器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種散熱單元結構及其散熱器,尤其是一種散熱單元通過卡伸端和弧狀凹穴的相
互搭配嵌接以彼此堆迭組合組成一組散熱器。
背景技術:
現在一般的電子設備外部大都具有一個包覆在外部的殼體,其內部呈一個封閉空間,并在所述封閉空間內設有許多電子元件以執(zhí)行工作,但由于電子設備在使用時其電子元件會因執(zhí)行工作產生熱量,因此需要額外增設具有散熱功能的元件如散熱器來幫助散熱等方式快速解熱,而公知的散熱器大多由高導熱系數的金屬材質制造,而一般公知技術中用來生產大型散熱器,其通常必須是以鑄造或鍛造等方式一體成形作為其制造方法,而上述鑄造或鍛造方式在生產大型散熱器時需開發(fā)大型模具,所述等模具非常昂貴而且笨重,生產與運送和搬運非常不便利而且不具有經濟性。
因此,參照圖1和圖2,現有技術提供了一種以鋁擠方式制造,將散熱器以模組化的方式制成若干散熱部件11 ,所述散熱部件11在一個平面111上延伸設置一對相互平行的凸臂1111 ;另在所述凸臂1111的背側112相對應位置設有一個V形凹坑1112 ;當進行組合時,將一個散熱部件11平行的凸臂1111插入前一個散熱部件11的V形凹坑1112內,并施加一個外力推擠,所述平行的凸臂1111可以順所述V型凹坑1112的構型產生變形,使各散熱部件11組結,進而解決上述現有技術的問題;但在實際使用上仍然存在問題,所述凸臂1111因受外力推擠作用產生變形,而卡扣位于V型凹坑1112內,其會在凸臂1111與平面111接觸的頸部形成應力集中,即使所述凸臂1111與V形凹坑1112已經結合也可能因凸臂1111產生斷裂而使兩者脫離,另外也可能凸臂1111無法順利完全推擠插入到V型凹坑1112內,而造成兩者無法完全密合,以致形成空隙而造成熱阻現象,另外所述凸臂1111受外力作用產生變形而無法施以重工作業(yè);因此現有組合結構具有下列缺點[0004] 1.組合結構斷裂導致脫離;[0005] 2.組合后不夠緊密,產生熱阻現象;[0006] 3.容易于變形部位形成應力集中;[0007] 4.結構強度不好;[0008] 5.無法進行重工作業(yè)。
發(fā)明內容為有效解決上述問題,本實用新型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種可以使散熱單元之間穩(wěn)固結合組成散熱器。 為了達到上述目的,本發(fā)明提出一種散熱單元結構及其散熱器,其中所述散熱單元的一側具有至少一個卡伸端,所述卡伸端具有一個弧狀頭部和一個頸部,所述頸部設在所述卡伸端與所述側邊連接處,所述頸部呈圓弧凹狀,且所述頸部較所述弧狀頭部的寬度窄,所述散熱單元對應所述卡伸端的背側設有至少一個受接槽,所述受接槽具有一個弧狀凹穴和一個受接肩部,所述受接肩部設在所述受接槽與所述背側連接處;通過一個散熱單元的卡伸端對應嵌入另一個散熱單元的受接槽,使所述散熱單元的弧狀頭部對應嵌入另一個散熱單元的弧狀凹穴,并使所述頸部同時受另一個散熱單元的受接肩部卡合,使所述等散熱單元相互穩(wěn)固結合;故本實用新型具有下列優(yōu)點1.結構簡單加工容易;2.組合后彼此緊密貼合具有較佳的結合性;3.組合快速;4.組織致密結構強度高;5.成本低廉,生產效率高。
[0016]圖1是現有技術的結構立體分解圖;圖2是現有技術的結構立體組合圖;圖3是本實用新型的實施例的結構立體分解圖圖4是本實用新型的實施例的結構立體組合圖圖5是本實用新型的實施例的結構示意圖;圖6是本實用新型的實施例的結構示意圖;圖7是本實用新型的實施例的結構示意圖;圖8是本實用新型的實施例的結構示意圖。圖中散熱單元3主體31第一側311第二側312受接槽32弧狀凹穴321受接肩部322卡伸端33弧狀頭部331頸部332散熱器具體實施方式本實用新型的上述目的及其結構與功能上的特性,將依據所附圖式的最佳實施例予以說明。 參照圖3、圖4、圖5、圖6、圖7、圖8,本實用新型的散熱單元3的結構包括一個主體31、至少一個受接槽32、至少一個卡伸端33 ;其中所述主體設在一個散熱單元3的至少一個端,所述主體的前側設有前述的卡伸端33,所述卡伸端33由一個弧狀頭部331和一個頸部332所構成,且所述頸部332設在所述卡伸端33與所述主體31前側邊連接處,所述頸
4部332呈圓弧凹狀,且所述頸部的寬度比所述弧狀頭部的寬度窄;所述受接槽32設在所述主體31的對應所述卡伸端33的相對背側,所述受接槽具有一個弧狀凹穴321和一個受接肩部322,所述受接肩部322設在受接槽32與所述背側連接處。 另外,本發(fā)明的散熱器由所述散熱單元3彼此堆迭組合組成,通過一個散熱單元3的卡伸端33對應嵌入另一個散熱單元3的受接槽32,所述散熱單元3的弧狀頭部331對應嵌入另一個散熱單元3的弧狀凹穴321,并且所述頸部332也同時受另一個散熱單元3的受接肩部322卡合,使所述散熱單元3相互結合組成一個散熱器4。 上述實施例中所述主體31具有一個第一側311 (即為前述的前側)和一個第二側312(即為前述的背側),所述卡伸端33由所述第一側311向所述第一側311相反方向垂直延伸所構形;所述受接槽32由所述第二側312向所述第二側312方向處垂直凹入延伸所構形;所述受接槽32和卡伸端33設在所述散熱單元21的兩側靠近末端處。[0040] 參照圖7和圖8,當一個散熱單元3與另一個散熱單元3組接時,其一個散熱單元3的卡伸端33嵌入另一個散熱單元3的受接槽32而造成卡合,同時卡伸端33的弧狀頭部331卡合于所述受接槽32的弧狀凹穴321中,當結合動作持續(xù)進行時,所述受接槽32的受接肩部322因受結合力作用下逐漸向前述卡伸端33的頸部332延伸貼合直至緊密貼合,因此可使所述散熱單元21間無間隙所以將沒有熱阻現象的發(fā)生。 需要指出的是,以上所述僅為本案的最佳實施例,不是用以限制本實用新型,若依本實用新型的構想所作的改變,在不脫離本實用新型精神范圍內,例如對于構形或布置型態(tài)加以變換,對于各種變化,修飾與應用,所產生等效作用,都應當包含在本案的權利范圍內。
權利要求一種散熱單元結構,其特征在于,該結構包括至少一個主體,設在一個散熱單元的至少一端;至少一個卡伸端,設置在主體的一側,所述卡伸端具有一個弧狀頭部和一個頸部,所述頸部設在所述卡伸端與所述主體側邊連接處,所述頸部呈圓弧凹狀,且所述頸部的寬度比所述弧狀頭部的寬度窄;至少一個受接槽,設在所述主體對應卡伸端的背側,所述受接槽具有一個弧狀凹穴和一個受接肩部,所述受接肩部設在所述受接槽與所述背側連接處。
2. 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散熱單元結構,其中所述主體具有一個第一側和一個第二側, 所述第二側設在所述第一側相反處。
3. 如權利要求2所述的散熱單元結構,其中所述卡伸端由所述第一側向與所述第一側 相反的方向垂直延伸所構成。
4. 如權利要求2所述的散熱單元結構,其中所述受接槽由所述第二側向所述第二側方 向處垂直凹入延伸所構成。
5. —種散熱單元結構的散熱器,包括復數散熱單元,所述散熱單元具有至少一個主 體,所述主體的一側具有至少一個卡伸端,所述卡伸端具有一個弧狀頭部和一個頸部,所述 頸部設在所述卡伸端與所述側邊連接處,所述頸部呈圓弧凹狀,且所述頸部的寬度比所述 弧狀頭部的寬度窄,所述散熱單元對應卡伸端的背側設有至少一個受接槽,所述受接槽具 有一個弧狀凹穴和一個受接肩部,所述受接肩部位在所述受接槽與所述背側連接處,通過 一個散熱單元的卡伸端對應嵌入另一個散熱單元的受接槽,使所述散熱單元的弧狀頭部對 應嵌入另一個散熱單元的弧狀凹穴,并使所述頸部同時受另一個散熱單元的受接肩部卡 合,以使上述散熱單元相互結合組成一個散熱器。
6 如權利要求5所述的散熱單元結構的散熱器,其中所述主體具有一個第一個側和一 個第二側,所述第二側與所述第一側相對。
7. 如權利要求6所述的散熱單元結構的散熱器,其中所述卡伸端由所述第一側向所述第一側相對方向垂直延伸所構成。
8. 如權利要求6所述的散熱單元結構的散熱器,其中所述受接槽由所述第二側向所述第一側方向處垂直凹入延伸所構成。
專利摘要一種散熱單元結構及其散熱器,其中所述散熱單元的至少一側設有一個主體,所述主體的前側具有至少一個卡伸端,所述卡伸端由一個弧狀頭部和一個頸部構成,所述頸部位于所述卡伸端與所述前側邊連接處,所述頸部呈圓弧凹狀,且所述頸部的寬度比所述弧狀頭部的寬度窄,所述散熱單元對應所述卡伸端的背側設有至少一個受接槽,所述受接槽具有一個弧狀凹穴和一個受接肩部,所述受接肩部位于所述受接槽與所述背側連接處;通過一個散熱單元的卡伸端對應嵌入另一個散熱單元的受接槽,使所述散熱單元的弧狀頭部對應嵌入另一個散熱單元的弧狀凹穴,并使所述頸部也同時被另一個散熱單元的受接肩部卡合,使所述散熱單元可以相互穩(wěn)固結合以構成一個散熱器。
文檔編號H05K7/20GK201491447SQ20092017078
公開日2010年5月26日 申請日期2009年8月20日 優(yōu)先權日2009年8月20日
發(fā)明者江貴鳳 申請人:奇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