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履帶起重機橫平臺結構及包括該結構的起重機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涉及履帶起重機,尤其涉及履帶起重機橫平臺結構及包括該結構的起重機。
背景技術:
現(xiàn)有技術中,國內(nèi)外所生產(chǎn)的大型履帶起重機多數(shù)使用單主臂連接到平臺上,當需要超大的起重能力時,必然要增大單個部件的尺寸和重量以提高部件的承載能力,這樣 就會使運輸?shù)牟考瑢捄统氐?。另一方面,即使少?shù)的超大型起重機使用雙主臂結構,但大多底盤置于地上,其移動不便。
實用新型內(nèi)容本實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種橫平臺來顯著增加履帶起重機的起重能力和承載超大的負荷,同時不會影響整機的移動性。為實現(xiàn)上述目的,本實用新型的技術方案是一種履帶起重機橫平臺結構,其中,包括一長方形的橫平臺主體;若干第一鉸耳,對稱地設置在所述橫平臺主體長軸方向兩端的底部;若干第二鉸耳,設置在所述橫平臺主體中間的底部;若干第三鉸耳,設置在所述橫平臺主體短軸方向的一側面;若干第四鉸耳,設置在所述橫平臺主體上表面上;若干第五鉸耳,設置在所述橫平臺主體短軸方向的另一側面;所述第一鉸耳、第二鉸耳、第三鉸耳、第四鉸耳和第五鉸耳上均開有通孔,所述通孔的軸向方向與所述橫平臺主體的長軸方向相同。上述的橫平臺,其中,所述第一鉸耳設置在所述橫平臺主體底部的四個角處。上述的橫平臺,其中,所述第二鉸耳伸出所述橫平臺主體的長度比所述第一鉸耳伸出所述橫平臺主體的長度長。上述的橫平臺,其中,所述第三鉸耳的個數(shù)為四個。上述的橫平臺,其中,所述橫平臺主體包括左腔、中腔和右腔,所述左腔、中腔和右腔固定連接。根據(jù)本實用新型的另一個方面,還公開一種安裝有上述橫平臺的起重機,所述起重機包括下車底盤,所述下車底盤上設置有中央平臺,所述中央平臺的兩端分別設置有一支座,其中,所述橫平臺的第一鉸耳連接所述支座,所述第二鉸耳連接所述中央平臺;主臂,其底端連接所述橫平臺的第三鉸耳;超起桅桿,其底端連接所述橫平臺的第四鉸耳;卷揚架平臺,其一側面通過所述橫平臺的第五鉸耳固定在所述橫平臺上。上述的起重機,其中,所述主臂的個數(shù)為兩個,并排連接所述橫平臺。該橫平臺橫跨布置于履帶起重機的下車底盤上,通過下部的鉸耳連接中央平臺和兩端的支座裝置,同時,通過前部和上部的鉸耳連接兩個臂架,通過后部的鉸耳連接卷揚架
T D O利用橫平臺結構和裝置的多鉸點的布置,將超大的吊載負荷均勻地分配到下車履帶上,改善下車履帶的受力狀態(tài),保證履帶起重機整體的穩(wěn)定性。所有鉸耳均外置于橫平臺主體的外部,可以方便平臺進行機加工和裝配的易操作性。
通過閱讀參照以下附圖對非限制性實施例所作的詳細描述,本實用新型及其特 征、外形和優(yōu)點將會變得更明顯。在全部附圖中相同的標記指示相同的部分。并未刻意按照比例繪制附圖,重點在于示出本實用新型的主旨。在附圖中,為清楚明了,放大了部分部件。圖I示出了根據(jù)本實用新型的,一種橫平臺主體側視結構圖;圖2示出了根據(jù)本實用新型的,一種橫平臺主體前視結構圖;圖3示出了根據(jù)本實用新型的,一種橫平臺主體俯視結構圖;圖4示出了根據(jù)本實用新型的,一種橫平臺主體后視結構圖;圖5示出了根據(jù)本實用新型的,一種橫平臺主體軸側圖;圖6示出了不同于圖5方向的軸側圖;以及圖7示出了一種安裝有本實用新型橫平臺的起重機的連接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以下結合附圖及具體實施方式
對本實用新型進行進一步詳細說明。此處所描述的具體實施方式
僅用于解釋本實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定本實用新型的保護范圍。如圖I至圖6所示,橫平臺包括一長方形的橫平臺主體;若干第一鉸耳I對稱地設置在橫平臺主體長軸方向兩端的底部;若干第二鉸耳2設置在橫平臺主體中間的底部;若干第三鉸耳3設置在橫平臺主體短軸方向的一側面;若干第四鉸耳4設置在橫平臺主體上表面上;若干第五鉸耳5設置在橫平臺主體短軸方向的另一側面。如圖所示,第一鉸耳I、第二鉸耳2、第三鉸耳3、第四鉸耳4和第五鉸耳5上均開有通孔,通孔的軸向方向與橫平臺主體的長軸方向相同。優(yōu)選地,第一鉸耳I、第二鉸耳2、第三鉸耳3、第四鉸耳4和第五鉸耳5上的通孔的直徑不相同。具體地,參考圖5和圖6,第一鉸耳I設置在橫平臺主體底部的四個角。如圖2所示,第二鉸耳2伸出橫平臺主體的長度比第一鉸耳I伸出橫平臺主體的長度長,這時對應起重機底盤上支座的比中央平臺高。進一步地,為了連接兩個主臂,第三鉸耳3的個數(shù)為四個。四個第三鉸耳3對稱,其中兩個相鄰第三鉸耳3用于連接一個主臂,本領域技術人員理解,第三鉸耳3的數(shù)量還可以根據(jù)需要設置更多,以連接更多的主臂。在一個優(yōu)選例中,橫平臺主體可拆分,包括左腔101、中腔102和右腔103,左腔101、中腔102和右腔103固定連接。這樣的設計更便于組裝橫平臺主體,另外,左腔101、中腔102和右腔103也可以以焊接固定。[0038]再參考圖7所示的安裝有本實用新型的起重機的示意圖,在圖7中,包括本實用新型的橫平臺11和與橫平臺11的部件,其他起重機部件與本實用新型的內(nèi)容不相關,因此圖7中未示出,本領域技術人員可以結合現(xiàn)有技術實現(xiàn),在此不予贅述。起重機包括下車底盤,下車底盤上設置有中央平臺7,中央平臺7的兩端分別設置有一支座6,其中,橫平臺11的第一鉸耳I連接支座6,第二鉸耳2連接中央平臺7。主臂8的底端連接 橫平臺11的第三鉸耳3,超起桅桿9的底端連接橫平臺11的第四鉸耳4,卷揚架平臺10的一側面通過橫平臺11的第五鉸耳5固定在橫平臺11上。在有一個優(yōu)選例中,主臂8的個數(shù)為兩個,并排連接橫平臺11。超起桅桿9也可以是兩個,卷揚架平臺10的個數(shù)也可以是兩個,橫平臺11上的鉸耳的設置根據(jù)需要采用不同的數(shù)量。上述橫平臺11上的各個鉸耳通過鉸連接的方式與所述支座6、中央平臺7、主臂8、超起桅桿9和卷揚架平臺10固定。本實用新型的起重機在施工時,負載通過主臂8,超起桅桿9傳遞到橫平臺11,橫平臺11再將力均勻分布到中央平臺7和兩端的支座6上。這樣,可以使履帶起重機吊載超大的負荷或承受:超大的力矩,將大幅提聞履帶起重機的起重能力??梢姳緦嵱眯滦陀兄缦碌膬?yōu)點(I)橫平臺上可以放置兩個及以上的臂架;(2)借助輔助裝置顯著增加起重機的起重能力和承載超大負荷;(3)橫平臺兩端的支座鉸點前后布置,可以使起重機承受負載方向的更大力矩,同時能有效改善中央滾盤的受力狀態(tài);(4)橫平臺可以是整體式,也可以是分部組裝式;(5)橫平臺外置的鉸耳具有機加工的方便性和裝配的易操作性。本領域技術人員應該理解,本領域技術人員結合現(xiàn)有技術以及上述實施例可以實現(xiàn)所述變化例,在此不予贅述。這樣的變化例并不影響本實用新型的實質內(nèi)容,在此不予贅述。以上對本實用新型的較佳實施例進行了描述。需要理解的是,本實用新型并不局限于上述特定實施方式,其中未盡詳細描述的設備和結構應該理解為用本領域中的普通方式予以實施;任何熟悉本領域的技術人員,在不脫離本實用新型技術方案范圍情況下,都可利用上述揭示的方法和技術內(nèi)容對本實用新型技術方案作出許多可能的變動和修飾,或修改為等同變化的等效實施例,這并不影響本實用新型的實質內(nèi)容。因此,凡是未脫離本實用新型技術方案的內(nèi)容,依據(jù)本實用新型的技術實質對以上實施例所做的任何簡單修改、等同變化及修飾,均仍屬于本實用新型技術方案保護的范圍內(nèi)。
權利要求1.一種履帶起重機橫平臺結構,其特征在于,包括一長方形的橫平臺主體; 若干第一鉸耳,對稱地設置在所述橫平臺主體長軸方向兩端的底部; 若干第二鉸耳,設置在所述橫平臺主體中間的底部; 若干第三鉸耳,設置在所述橫平臺主體短軸方向的一側面; 若干第四鉸耳,設置在所述橫平臺主體上表面上; 若干第五鉸耳,設置在所述橫平臺主體短軸方向的另一側面; 所述第一鉸耳、第二鉸耳、第三鉸耳、第四鉸耳和第五鉸耳上均開有通孔,所述通孔的軸向方向與所述橫平臺主體的長軸方向相同。
2.根據(jù)權利要求I所述的橫平臺結構,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鉸耳設置在所述橫平臺主體底部的四個角處。
3.根據(jù)權利要求I所述的橫平臺結構,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鉸耳伸出所述橫平臺主體的長度比所述第一鉸耳伸出所述橫平臺主體的長度長。
4.根據(jù)權利要求I所述的橫平臺結構,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鉸耳的個數(shù)為四個。
5.根據(jù)權利要求I所述的橫平臺結構,其特征在于,所述橫平臺主體包括左腔、中腔和右腔,所述左腔、中腔和右腔固定連接。
6.一種安裝有權利要求I所述橫平臺結構的起重機,所述起重機包括下車底盤,所述下車底盤上設置有中央平臺,所述中央平臺的兩端分別設置有一支座,其特征在于,所述橫平臺的第一鉸耳連接所述支座,所述第二鉸耳連接所述中央平臺; 主臂,其底端連接所述橫平臺的第三鉸耳; 超起桅桿,其底端連接所述橫平臺的第四鉸耳;卷揚架平臺,其一側面通過所述橫平臺的第五鉸耳固定在所述橫平臺上。
7.根據(jù)權利要求6所述的起重機,其特征在于,所述主臂的個數(shù)為兩個,并排連接所述橫平臺。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提供一種履帶起重機橫平臺結構,包括一長方形的橫平臺主體;所述主體上設置有若干對稱地鉸耳,所述通孔的軸向方向與所述橫平臺主體的長軸方向相同;還公開一種安裝有所述橫平臺的起重機,所述起重機利用橫平臺結構和裝置的多鉸點的布置,將超大的吊載負荷均勻地分配到下車履帶上,改善下車履帶的受力狀態(tài),保證履帶起重機整體的穩(wěn)定性。
文檔編號B66C23/62GK202369284SQ20112024975
公開日2012年8月8日 申請日期2011年7月15日 優(yōu)先權日2011年7月15日
發(fā)明者李高位, 秦緒起 申請人:上海三一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