復雜結構電磁感應加熱線圈的設計方法
【專利摘要】復雜結構電磁感應加熱線圈的設計方法,實現步驟如下:(1)制作針對發(fā)動機渦輪榫接結構加熱線圈的工裝,所述加熱線圈工裝即加熱線圈的支撐,通過在工裝上纏繞保證加熱線圈的形狀;所述工裝設計了凸臺作為加熱線圈纏繞的起始位置,同時為保證所纏繞加熱線圈順利在工裝上拆卸,在凸臺上設計有四個斜槽;(2)利用所述工裝所設計的加熱線圈實現對渦輪榫接均勻加熱,保證了發(fā)動機渦輪榫接均溫的試驗條件。
【專利說明】復雜結構電磁感應加熱線圈的設計方法
【技術領域】
[0001]本發(fā)明涉及一種利用電磁感應加熱復雜結構時加熱線圈的設計方法,屬于航空發(fā)動機渦輪榫接等大型復雜結構【技術領域】。
【背景技術】
[0002]航空發(fā)動機渦輪榫接等大型復雜結構對加熱線圈要求高的特點,但目前的加熱線圈的制作多為傳統(tǒng)的手工制作,電磁感應加熱時加熱線圈形狀沒有嚴格要求。對于小件試驗,加熱過程溫度梯度不明顯,這樣的線圈基本是可以滿足加溫要求。但對于大件試驗,尤其是航空發(fā)動機渦輪榫接等形狀復雜的結構,由于熱傳導的滯后性,加熱過程中溫度梯度明顯,因此對加熱線圈的要求比較高。航空發(fā)動機渦輪榫接由于故障多發(fā),因此渦輪榫接的試驗研究及試驗定壽在渦輪研究中舉足輕重。航空發(fā)動機渦輪榫接工作在高溫環(huán)境中,只有高溫試驗才有工程意義。受到渦輪榫接形狀及大小的限制,在渦輪榫接試驗中多采用電磁感應加熱。因此,加熱線圈的設計嚴重影響渦輪榫接試驗效果。傳統(tǒng)的加熱線圈設計很難保證渦輪榫接均勻加熱。
【發(fā)明內容】
[0003]本發(fā)明技術解決問題:克服現有技術的不足,提供一種復雜結構電磁感應加熱線圈的設計方法,實現了對航空發(fā)動機渦輪榫接均勻加熱,保證了發(fā)動機渦輪榫接均溫的試驗條件。
[0004]本發(fā)明技術解決方案:復雜結構電磁感應加熱線圈的設計方法,其特征在于實現步驟如下:
[0005](I)制作針對發(fā)動機渦輪榫接結構加熱線圈的工裝,所述加熱線圈工裝即加熱線圈的支撐,通過在工裝上纏繞保證加熱線圈的形狀;所述工裝設計了凸臺作為加熱線圈纏繞的起始位置,同時為保證所纏繞加熱線圈順利在工裝上拆卸,在凸臺上設計有四個斜槽;
[0006](2)利用所述工裝所設計的加熱線圈實現對渦輪榫接均勻加熱,保證了發(fā)動機渦輪榫接均溫的試驗條件。
[0007]本發(fā)明與現有技術相比的優(yōu)點在于:傳統(tǒng)的加熱線圈的制作方式很難滿足發(fā)動機渦輪榫接均勻溫度場的要求,本發(fā)明設計了針對發(fā)動機渦輪榫接結構加熱線圈的工裝。航空發(fā)動機渦輪揪樹形榫接呈一齒最薄,逐齒加厚的形式。經大量試驗對比研究,當加熱線圈邊界線與渦輪榫接中心線平行時,所制作加熱線圈加熱均勻度最優(yōu)。渦輪榫接軸向截面一般隨著半徑的增大而增大。經大量試驗對比研究,當加熱線圈邊界線與渦輪榫接軸向截面外形平行時,所制作加熱線圈加熱均勻度最優(yōu)。所以本發(fā)明中的工裝設計了凸臺作為加熱線圈纏繞的起始位置,同時為保證所纏繞加熱線圈順利在工裝上拆卸,在凸臺上設計有四個斜槽;利用此工裝所設計的加熱線圈可以實現對渦輪榫接均勻加熱,保證了發(fā)動機渦輪榫接均溫的試驗條件,為航空發(fā)動機渦輪榫接疲勞試驗等的順利進行奠定了基礎,具有一定的工程意義。
【專利附圖】
【附圖說明】
[0008]圖1為榫接軸向截面圖;
[0009]圖2為榫接子午面;
[0010]圖3為榫接加熱線圈軸向效果圖;
[0011]圖4為榫接加熱線圈子午面效果圖;
[0012]圖5為本發(fā)明中加熱線圈工裝正視圖;
[0013]圖6為本發(fā)明中加熱線圈工裝左視圖;
[0014]圖7為本發(fā)明中加熱線圈工裝仰視圖。
[0015]圖中:1:加熱線圈右邊界線,2:加熱線圈左邊界線,3:渦輪榫接中心線,4:加熱線圈前邊界線,5:加熱線圈后邊界線,6:凸臺,7:前斜槽,8:左斜槽,9:右斜槽,10:后斜槽。
【具體實施方式】
[0016]航空發(fā)動機渦輪揪樹形榫接如圖1所示,呈一齒最薄、逐齒加厚的形式。加熱時一齒所需熱量相對于四齒而言較少,加熱線圈呈一齒最遠、四齒最近的形式具有比較好的加熱效果。經大量試驗對比研究,當加熱線圈右邊界線1、加熱線圈左邊界線2均與渦輪榫接中心線3平行時即如圖3所示時,所制作加熱線圈加熱均勻度最優(yōu)。渦輪榫接軸向截面如圖2所示,一般隨著半徑的增大而增大。經大量試驗對比研究,當加熱線圈前邊界線4和加熱線圈后邊界線5均與渦輪榫接軸向截面外形平行時,如圖4所示,S卩加熱線圈前后邊界與渦輪榫接距離保持相等時,所制作加熱線圈加熱均勻度最優(yōu)。根據上述原則確定1、2、4、5四個加熱線圈邊界線,完成工裝整體設計。這樣的工裝形狀保證了加熱線圈與渦輪榫接具有“兩個平行”的特點,即加熱線圈左右邊界線與渦輪榫接中心線平行,前后邊界線與渦輪榫接軸向截面外形平行。經大量實驗對比說明,如此形狀的加熱線圈是有利于渦輪榫接結構均勻受熱的。
[0017]如圖5、6、7所示,加熱線圈工裝作為加熱線圈的支撐,通過在工裝上纏繞保證加熱線圈的形狀。為保證加熱線圈排列緊密,加熱線圈的起始纏繞位置必須固定,因此工裝設計了凸臺6用于固定加熱線圈,如圖5中所示。目前加熱線圈外徑約為8mm,為保證固定可靠,凸臺高度應大于10mm。工裝采用45號鋼,為保證凸臺強度,凸臺6厚度應大于20mm。加熱線圈的形狀完全由工裝確定,因此加熱線圈必須緊貼工裝,且需具有一定的預緊力,同時加熱線圈在拆卸過程中不允許有大變形。由此可見,加熱線圈的拆卸存在一定困難。為此,在工裝的凸臺上設計有四個斜槽用于加熱線圈的拆卸,如圖7中前斜槽7、左斜槽8、右斜槽
9、后斜槽10所示。為保證拆卸的對稱性,四個斜槽均位于凸臺6正中位置。為保證拆卸過程中,加熱線圈更好受力,四個斜槽厚度與凸臺高度一致,均應大于10mm。為保證斜槽具有足夠的下刀空間,在斜槽不影響加熱線圈形狀的前提下斜槽寬度應盡量大,因此斜槽寬度設計為20mm。
[0018]為了分析傳統(tǒng)方式制作的加熱線圈與本發(fā)明制作的加熱線圈的加熱效果,利用某發(fā)動機渦輪榫接進行了試驗對比,并通過多通道測溫儀同時測量渦輪榫接加熱部位不同點溫度。傳統(tǒng)方式制作的加熱線圈加熱渦輪榫接最大溫差可達20攝氏度,最小溫差也在10攝氏度左右。而本專利制作的加熱線圈加熱渦輪榫接,最大溫差5攝氏度。通過對比說明,本發(fā)明制作加熱線圈的方式很好的保證了渦輪榫接結構電磁感應加熱時溫度場的均勻性,是保證渦輪榫接相關試驗精度的重要手段。
[0019]本發(fā)明未詳細闡述部分屬于本領域公知技術。
[0020]以上所述,僅為本發(fā)明部分【具體實施方式】,但本發(fā)明的保護范圍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領域的人員在本發(fā)明揭露的技術范圍內,可輕易想到的變化或替換,都應涵蓋在本發(fā)明的保護范圍之內。
【權利要求】
1.復雜結構電磁感應加熱線圈的設計方法,其特征在于實現步驟如下: (1)制作針對發(fā)動機渦輪榫接結構加熱線圈的工裝,所述加熱線圈工裝即加熱線圈的支撐,通過在工裝上纏繞保證加熱線圈的形狀;所述工裝設計了凸臺作為加熱線圈纏繞的起始位置,同時為保證所纏繞加熱線圈順利在工裝上拆卸,在凸臺上設計有四個斜槽; (2)所述工裝使加熱線圈左右邊界線與渦輪榫接中心線平行,前后邊界線與渦輪榫接軸向截面外形平行;利用所述工裝所設計加熱線圈,實現對航空發(fā)動機渦輪榫接均勻加熱。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復雜結構電磁感應加熱線圈的設計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驟(I)四個斜槽均位于凸臺正中位置,且四個斜槽厚度與凸臺高度一致。
3.根據權利要求1或2所述的復雜結構電磁感應加熱線圈的設計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驟(I)中的四個斜槽寬度設計為20mm。
【文檔編號】H05B6/40GK103561496SQ201310567798
【公開日】2014年2月5日 申請日期:2013年11月14日 優(yōu)先權日:2013年11月14日
【發(fā)明者】王榮橋, 劉華偉, 胡殿印, 申秀麗, 樊江 申請人:北京航空航天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