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件供給裝置及部件供給方法
【專利摘要】本發(fā)明提供一種部件供給裝置及部件供給方法,其使載帶穩(wěn)定地卡合于鏈輪。部件供給裝置(10)具有:引導載帶(200)的導帶部(30);進入頂帶(206)與底帶(204)之間的刮刀(20);在頂帶剝離位置(Q2)的上游側與載帶(200)對置的第一壓帶部(32);對第一壓帶部(32)施力而使載帶(200)被導帶部(30)與第一壓帶部(32)夾持且進行載帶(200)的厚度方向上的定位的第一施力部(50);將載帶(200)塞入導帶部(30)與第一壓帶部(32)之間的鏈輪(16);通過第二壓帶部(40)將載帶(200)靠壓于導帶部(30)且抑制載帶(200)撞向鏈輪(16)的齒的第二施力部(68)。
【專利說明】部件供給裝置及部件供給方法
【技術領域】
[0001]本發(fā)明涉及一種向部件安裝裝置的移載頭的噴嘴供給部件的部件供給裝置及部件供給方法。
【背景技術】
[0002]一直以來,為了向部件安裝裝置的移載頭的噴嘴供給部件而使用有載帶。載帶具備:供收容部件的凹部狀或凸臺狀的多個收容部沿著帶長邊方向并排形成的底帶;以覆蓋收容有部件的狀態(tài)的多個收容部的方式粘貼于底帶的頂帶。以部件安裝裝置的移載頭的噴嘴能夠吸附載帶的收容部內(nèi)的部件的方式將頂帶從底帶剝離。
[0003]關于頂帶從底帶的剝離,例如專利文獻I中公開有通過使用具備刀尖的刮刀來執(zhí)行的技術方案。具體地說,在沿著帶長邊方向被輸送的載帶的帶路線上配置有刮刀。刮刀的刀尖沿著帶長邊方向而從移動中的載帶的前端側進入底帶與頂帶之間,由此將頂帶從底帶剝離。需要說明的是,專利文獻I所記載的部件供給裝置構成為將頂帶的帶寬方向的一方側的部分從底帶剝尚。
[0004]在先技術文獻
[0005]專利文獻
[0006]專利文獻1:美國專利第7713376號公報
[0007]發(fā)明概要
[0008]發(fā)明要解決的課題
[0009]然而,近年來,期望有能夠使用多個種類的載帶的部件供給裝置。
[0010]但是,若構成能夠使用多個種類的載帶的部件供給裝置,則在使用特定的種類的載帶、例如較薄或帶有卷曲的載帶的情況下,可能撞上鏈輪的齒,其結果是,在帶路線上產(chǎn)生載帶的帶輸送不良。
【發(fā)明內(nèi)容】
[0011]對此,本發(fā)明的課題在于,使多個種類的載帶各自的輸送孔、尤其是例如較薄或帶有卷曲的載帶的輸送孔穩(wěn)定地卡合于鏈輪的齒,抑制載帶的帶輸送不良的產(chǎn)生。
[0012]解決方案
[0013]為了解決上述的課題,根據(jù)本發(fā)明的第一方式,提供一種部件供給裝置,該部件供給裝置沿著帶長邊方向輸送載帶且同時從載帶剝離頂帶,所述載帶具備形成有部件的收容部的底帶及以覆蓋收容部的方式粘貼于底帶的所述頂帶,其中,
[0014]所述部件供給裝置具有:
[0015]導帶部,其與粘貼有頂帶的主面的相反側的底帶的背面對置,且朝向頂帶剝離位置引導載帶;
[0016]刮刀,其具備在頂帶剝離位置處從帶輸送方向的載帶的前端側進入頂帶與底帶之間的刀尖;
[0017]第一壓帶部,其相對于頂帶剝離位置而在帶輸送方向的上游側與導帶部上的載帶對置;
[0018]第一施力部,其通過與刮刀一并對第一壓帶部朝向?qū)Р恐苯踊蜷g接地施力,由此使自載帶的帶路線上的、導帶部與第一壓帶部對置的區(qū)域即對置區(qū)域的入口側進入的載帶沿著帶輸送方向可移動地夾持在導帶部與第一壓帶部之間,第一施力部用于相對于與第一壓帶部一并被朝向?qū)Р渴┝Φ墓蔚兜牡都舛M行載帶的帶厚度方向位置上的定位;
[0019]鏈輪,其通過與載帶的輸送孔卡合而進行旋轉,由此向夾持載帶的導帶部與第一壓帶部之間沿著帶輸送方向塞入該載帶;
[0020]第二壓帶部,其相對于鏈輪而在帶輸送方向的上游側且在導帶部和第一壓帶部的對置區(qū)域的入口側與導帶部上的底帶的主面對置;
[0021]第二施力部,其通過對第二壓帶部朝向?qū)Р渴┝Χ糜趯⑤d帶沿著帶輸送方向可移動地靠壓于導帶部。
[0022]根據(jù)本發(fā)明的第二方式,提供第一方式所記載的部件供給裝置,其中,
[0023]導帶部與第一壓帶部的對置區(qū)域包括:導帶部與第一壓帶部夾持載帶的帶夾持區(qū)域;導帶部與第一壓帶部之間的距離隨著從帶夾持區(qū)域朝向帶輸送方向的上游側而增加的帶導入?yún)^(qū)域。
[0024]根據(jù)本發(fā)明的第三方式,提供第二方式所記載的部件供給裝置,其中,
[0025]鏈輪的齒在導帶部與第一壓帶部互相對置的、帶路線上的對置區(qū)域中的帶導入?yún)^(qū)域內(nèi)開始與載帶的輸送孔卡合,相對于帶導入?yún)^(qū)域而在帶輸送方向下游側的帶夾持區(qū)域內(nèi)從輸送孔脫離。
[0026]根據(jù)本發(fā)明的第四方式,提供第一方式所記載的部件供給裝置,其中,
[0027]第二壓帶部中的、與載帶抵接的部分的帶寬方向的尺寸比載帶的寬度小,
[0028]第二壓帶部與載帶的輸送孔對置而將載帶朝向?qū)Р靠繅骸?br>
[0029]根據(jù)本發(fā)明的第五方式,提供第一方式所記載的部件供給裝置,其中,
[0030]第二壓帶部是外周面與載帶抵接而能夠自由旋轉的輥。
[0031]根據(jù)本發(fā)明的第六方式,提供第一方式所記載的部件供給裝置,其中,
[0032]所述部件供給裝置還具有配置在導帶部的上方的板狀施力部,
[0033]板狀施力部具備:
[0034]帶對置部,其作為與導帶部上的底帶的主面對置的第二壓帶部而發(fā)揮功能;
[0035]基底部,其作為對作為第二壓帶部的帶對置部朝向?qū)Р渴┝Φ牡诙┝Σ慷l(fā)揮功能。
[0036]根據(jù)本發(fā)明的第七方式,提供第六方式所記載的部件供給裝置,其中,
[0037]板狀施力部的帶對置部的一部分相對于鏈輪的齒至少部分地進入的狀態(tài)的輸送孔而與帶寬方向的至少一方側的底帶的主面的部分對置。
[0038]根據(jù)本發(fā)明的第八方式,提供一種部件供給方法,該部件供給方法沿著帶長邊方向輸送載帶且同時從載帶剝離頂帶,所述載帶具備形成有部件的收容部的底帶及以覆蓋收容部的方式粘貼于底帶的所述頂帶,其中,
[0039]通過使載帶沿著與粘貼有頂帶的主面的相反側的底帶的背面對置的導帶部,由此朝向鏈輪引導載帶,所述鏈輪用于向相對于頂帶剝離位置而在帶輸送方向的上游側夾持載帶的第一壓帶部與導帶部之間沿著帶輸送方向塞入該載帶,
[0040]相對于鏈輪而在帶輸送方向的上游側且在第一壓帶部與導帶部對置的對置區(qū)域的入口側,使用與導帶部上的底帶的主面對置的第二壓帶部而將載帶沿著帶輸送方向可移動地靠壓于導帶部,且同時使載帶的輸送孔與鏈輪的齒卡合,
[0041]通過使齒與載帶的輸送孔卡合后的鏈輪旋轉,由此向被朝向?qū)Р恐苯踊蜷g接地施力的第一壓帶部與該導帶部之間塞入載帶,從而進行載帶的帶厚度方向位置上的定位,
[0042]在通過第一壓帶部與導帶部的夾持而使帶厚度方向位置得以定位的狀態(tài)下,使刮刀的刀尖沿著帶輸送方向而從移動中的載帶的前端側相對地進入頂帶與底帶之間。
[0043]發(fā)明效果
[0044]根據(jù)本發(fā)明,能夠使多個種類的載帶各自的輸送孔、或者較薄或帶有卷曲的載帶的輸送孔穩(wěn)定地卡合于鏈輪的齒,而抑制載帶的卡止的產(chǎn)生。
【專利附圖】
【附圖說明】
[0045]圖1是本發(fā)明的一實施方式所涉及的部件供給裝置的簡要結構圖。
[0046]圖2是沿著帶厚度方向觀察載帶的圖。
[0047]圖3是包括部件供給位置及頂帶剝離位置的部件供給裝置的局部放大圖。
[0048]圖4是剛剛開始頂帶的剝離之前的、頂帶剝離位置周邊的部件供給裝置的局部放大圖。
[0049]圖5是表示從載帶的頂帶側觀察到的、剛剛開始頂帶的剝離之前的刮刀的圖。
[0050]圖6是表示從載帶的頂帶側觀察到的、頂帶的剝離中的刮刀的圖。
[0051 ] 圖7是刮刀的立體圖。
[0052]圖8是在導帶部與壓帶塊之間不存在載帶時的、頂帶剝離位置周邊的部件供給裝置的局部放大圖。
[0053]圖9是用于說明載帶撞向鏈輪的齒的圖。
[0054]圖10是罩部打開后的狀態(tài)的部件供給裝置的局部放大圖。
[0055]圖11是表示鎖定罩部時的鎖桿部的鎖定位置(雙點劃線)、解除罩部的鎖定后的鎖桿部的鎖定解除位置(實線)的圖。
[0056]圖12是另一實施方式所涉及的部件供給裝置的局部放大圖。
[0057]圖13是又一實施方式所涉及的部件供給裝置的局部放大圖。
[0058]圖14是從載帶的頂帶側觀察到的、又一實施方式所涉及的部件供給裝置的局部放大圖。
[0059]圖15是沿著圖14所示的B-B線剖開的剖視圖。
【具體實施方式】
[0060]以下,參照附圖對本發(fā)明的實施方式進行說明。
[0061]圖1簡要示出本實施方式的部件供給裝置的結構。
[0062]本實施方式的部件供給裝置10構成為向部件安裝裝置的移載頭100的噴嘴102供給部件。具體地說,部件供給裝置10使用收納并保持有圖2所示的部件的載帶200而將該部件向移載頭100的噴嘴102供給。
[0063]圖2示出載帶200的前端面?zhèn)炔糠?在帶的移動時成為前側的端面?zhèn)炔糠?。需要說明的是,在圖2所示的正交坐標系u-v-w中,u軸方向與帶寬方向?qū)?V軸方向與帶長邊方向?qū)?,w軸方向與帶厚度方向?qū)?br>
[0064]如圖2所示,載帶200具有:收容向部件安裝裝置的移載頭100的噴嘴102供給的部件(圖示為雙點劃線)的多個收容部202沿著帶長邊方向(V軸方向)并排形成的底帶204 ;以覆蓋收容部202的方式將帶寬方向(u軸方向)的兩端側粘貼于底帶204的頂帶206。另外,載帶200具有在其底帶204沿著帶長邊方向并排形成且沿著帶厚度方向(w軸方向)貫通的多個輸送孔208。
[0065]如圖2所示,頂帶206通過粘合劑等而粘貼于除形成有輸送孔208的部分以外的底帶204的主面204a的部分。具體地說,頂帶206除去帶寬方向(u軸方向)的中央部分(覆蓋收容部202的部分)而將兩端側部分206a、206b粘貼于底帶204的主面204a。
[0066]返回圖1,部件供給裝置10具有:主體部12 ;形成于主體部12內(nèi)的帶路線P ;用于將載帶200沿著帶路線P而向帶長邊方向輸送的多個鏈輪14?18 ;用于從底帶204剝離頂帶206的刮刀20。
[0067]在部件供給裝置10的主體部12的帶路線P的始端(帶輸送方向A的上游側的端)設有用于將載帶200向主體部12內(nèi)投入的帶投入口 12a。需要說明的是,載帶200以使供頂帶206粘貼的一側即底帶204的主面204a朝向上方的狀態(tài)沿著帶長邊方向而投入帶投入口 12a。
[0068]另外,部件供給裝置10具備配置在帶路線P的上方的部件供給口 12b,以使得部件安裝裝置的移載頭100的噴嘴102能夠從上方吸附頂帶206被刮刀20剝離后的狀態(tài)的載帶200中的收容部202內(nèi)的部件。即,部件供給口 12b設于移載頭100的噴嘴102吸附部件的位置即部件供給位置Ql。
[0069]多個鏈輪14?18為了將載帶200沿著帶路線P而在作為帶長邊方向的帶輸送方向A上輸送而設于帶路線P。多個鏈輪14?18通過在使其齒14a?18a與載帶200的輸送孔208卡合的狀態(tài)下旋轉,將載帶200沿著帶路線P而在帶輸送方向A上朝向部件供給口 12b (部件供給位置Ql)輸送。
[0070]刮刀20以移載頭100的噴嘴102能夠在部件供給位置Ql處吸附部件的方式相對于部件供給位置Ql而在帶輸送方向A的上游側的頂帶剝離位置Q2處將頂帶206部分地從底帶204剝離。關于該刮刀20,使用圖3?圖7而詳細地說明。
[0071]圖3是部件供給裝置10的局部放大圖,該部件供給裝置10包括:保持于載帶200的部件向部件安裝裝置的移載頭100的噴嘴102供給的位置即部件供給位置Ql ;頂帶被刮刀20從底帶204剝離的位置即頂帶剝離位置Q2。圖4是剛剛開始頂帶的剝離之前的頂帶剝離位置Q2周邊的部件供給裝置10的局部放大圖。圖5及圖6是從頂帶206側觀察的頂帶剝離位置Q2周邊的部件供給裝置10的局部放大圖。需要說明的是,圖5示出剛剛開始頂帶206的剝離之前的刮刀20的狀態(tài),圖6示出頂帶206的剝離中的刮刀20的狀態(tài)。圖7是刮刀20的立體圖。
[0072]如圖3所示,刮刀20構成為,相對于部件供給位置Ql而在位于帶輸送方向A的上游側的頂帶剝離位置Q2處,利用其刀尖20a而將頂帶206部分地從底帶204剝離。具體地說,如圖4所示,通過使刀尖20a沿著帶輸送方向A從移動中的載帶200的前端210側進入頂帶206與底帶204之間,由此刮刀20從底帶204剝離頂帶206。
[0073]另外,如圖6所示,例如,刮刀20從底帶204僅剝離遠離輸送孔208的一側的帶寬方向的端即頂帶206的一方的端部分206a。此外,刮刀20構成為使從底帶204剝離后的頂帶206的端部分206a向輸送孔208側折回。
[0074]具體地說,如圖7所示,刮刀20具有使被刀尖20a從底帶204剝離的頂帶206的一方的端部分206a (遠離輸送孔208的一側的帶寬方向端部分)向輸送孔208側折回的折回部20b。折回部20b如圖6所示以使被刀尖20a剝離后的頂帶206的端部分206a向輸送孔208側折回的方式對剝離后的頂帶206的端部分206a進行引導。因此,折回部20b由凹狀的圓錐狀彎曲面構成。利用該圓錐狀彎曲面的折回部20b,覆蓋底帶204的收容部202的頂帶206向輸送孔208上折回,收容部202內(nèi)的部件向外部露出。
[0075]需要說明的是,如圖7所示,刮刀20具備覆蓋頂帶206被刀尖20a部分地剝離后的底帶204的主面204的部分中的收容部202的罩面20c。該罩面20c代替頂帶206而覆蓋收容有部件的底帶204的收容部202,由此部件不會從收容部202飛出而搬運至部件供給位置Ql (部件供給口 12b)為止。
[0076]接下來,對刮刀20從載帶200剝離頂帶206所需要的、刮刀20周邊的部件供給裝置10的構成要素進行說明。
[0077]如圖3及圖4所示,部件供給裝置10具有:用于沿著帶路線P而對載帶200進行引導的導帶部30 ;用于將載帶200靠壓于導帶部30的壓帶塊(與技術方案中的“第一壓帶部”對應)32及輥(與“第二壓帶部”對應)40。另外,部件供給裝置10具有:覆蓋剝離頂帶206的載帶200且支承刮刀20及壓帶塊32的罩部34 ;通過對罩部34進行施力而以關閉的狀態(tài)進行鎖定的鎖桿部(與技術方案中的“第一施力部”對應)50。自此對這些導帶部30、壓帶塊32、輥40、及鎖桿部50各自的詳情和作用進行說明。
[0078]導帶部30為了沿著圖1所示的帶路線P而將載帶200在帶輸送方向A上輸送而設于圖3?4所示部件供給裝置10的主體部12內(nèi)。需要說明的是,設于主體部12內(nèi)的導帶部30可以與主體部12 —體構成,或者也可以與主體部12分體構成。
[0079]具體地說,導帶部30具備沿著載帶200的帶路線P的導帶面30a。導帶面30a與粘貼有頂帶206的主面204a的相反側的底帶200的背面204b對置。該導帶面30a對底帶204的背面204b進行引導,由此載帶200沿著帶路線P而被鏈輪14、16及18在帶輸送方向A上朝向部件供給位置Ql輸送。
[0080]需要說明的是,在齒14a、16a及18a朝向支承底帶204的背面204b的導帶面30a上突出的狀態(tài)下,收容鏈輪14、16及18的一部分的凹部形成于導帶部30的帶寬方向的端面(例如,參照圖4?6的凹部30b)。由此,鏈輪14、16及18的齒14a、16a及18a能夠與導帶面30a上的載帶200的輸送孔208卡合。
[0081]需要說明的是,在使用具備向底帶204的背面204b側突出的凸臺狀的收容部的載帶200的情況下,也可以在導帶部30的導帶面30a形成有能夠供凸臺狀的收容部通過的槽。
[0082]如圖3及圖4所示,將載帶200靠壓于導帶部30的導帶面30a的壓帶塊32以與導帶部30的導帶面30a對置的方式配置。需要說明的是,雖然理由后述,但如圖5及圖6所示,壓帶塊32并非在帶寬方向整體按壓底帶204的主面204a,而是避開輸送孔208而按壓底帶204的主面204a。因此,如圖4所示,壓帶塊32具備隔著頂帶206而與底帶204的主面204a對置的壓帶面32a。
[0083]此外,壓帶塊32在相對于刮刀20而在帶厚度方向上相互定位的狀態(tài)下,與刮刀20一并支承于罩部34。由此,在相對于頂帶剝離位置Q2而在帶輸送方向A的上游側且盡可能地在刮刀20的刀尖20a的附近配置壓帶塊32。
[0084]相對于刮刀20而在帶厚度方向上相互定位的狀態(tài)的壓帶塊32朝向?qū)Р?0而靠壓載帶200,由此載帶200可在帶輸送方向A上滑動(可移動)地相對于刮刀20的刀尖20a而在帶厚度方向上定位。因此,壓帶塊32朝向?qū)Р?0施力。在本實施方式的情況下,雖然詳細后述,但罩部34借助鎖桿部50而朝向?qū)Р?0施力。其結果是,支承于罩部34的壓帶塊32與同樣支承于罩部34的刮刀20 —并朝向?qū)Р?0施力。S卩,鎖桿部50作為用于對部件供給裝置10中的壓帶塊32進行施力的施力部而發(fā)揮功能。其結果是,如圖4所示,壓帶塊32的壓帶面32a與導帶部30的導帶面30a能夠在其帶厚度方向上夾持載帶200。
[0085]壓帶塊32的壓帶面32a與導帶部30的導帶面30a在帶厚度方向上夾持載帶200,由此載帶200的帶厚度方向位置得以定位。
[0086]具體地說,如圖4所示,載帶200的頂帶206與壓帶塊32的壓帶面32a抵接,由此相對于與壓帶塊32 —并支承于罩部34的刮刀20的刀尖20a,底帶204與頂帶206之間的界面的帶厚度方向位置得以定位。
[0087]若進行說明,本實施方式的部件供給裝置10能夠使用多個種類的載帶200,尤其是底帶204的厚度不同的多個載帶200。
[0088]對此,刮刀20的刀尖20a為了從底帶204的厚度不同的多個種類的載帶200各自剝離頂帶206,刮刀20與壓帶塊32在相互定位了的狀態(tài)下支承于罩部34。具體地說,以與頂帶206抵接的壓帶塊32的壓帶面32a為基準來確定刮刀20的刀尖20a的帶厚度方向位置。這是基于,當載帶200的種類不同時,底帶204的厚度在例如0.3?1.1mm的比較寬的范圍內(nèi)不同,相對于此,頂帶206的厚度在例如0.05?0.07mm的比較窄的范圍不同。即,這是基于,即便載帶200的種類不同,各自的頂帶206的厚度也大致相同。
[0089]因此,不向?qū)Р?0與壓帶塊32之間插入載帶200,圖8示出載帶200不存在時的部件供給裝置10的狀態(tài),刮刀20的刀尖20a配置在帶厚度方向(即與導帶部30的導帶面30a正交的方向)上與壓帶塊32的壓帶面32a分離相當于頂帶206的厚度的距離D的位置。
[0090]如此,以壓帶塊32的壓帶面32a為基準而使刮刀20的刀尖20a的帶厚度方向位置得以定位,由此即便是頂帶206的厚度大致相同、底帶204的帶厚度不同的各個種類的載帶200,刮刀20的刀尖20a也能夠進入底帶204與頂帶206之間的界面。
[0091]需要說明的是,也可以通過一體制成刮刀20與壓帶塊32,將刮刀20的刀尖20a相對于壓帶塊32的壓帶面32a高精度地定位。
[0092]如上所述,罩部34借助鎖桿部50而朝向?qū)Р?0施力,由此支承于罩部34的壓帶塊32也朝向?qū)Р?0施力。因此,如圖8所示,在導帶部30與壓帶塊32之間不存在載帶200的情況下,導帶部30的導帶面30a與壓帶塊32的壓帶面32a更接近。
[0093]在本實施方式的情況下,刮刀20的罩面20c朝向?qū)Р?0的導帶面30a側接近,由此導帶部30的導帶面30a與壓帶塊32的壓帶面32a之間的間隔與例如頂帶206的厚度D大致相等。因此,在帶輸送方向A上移動中的載帶200的前端210為了朝向頂帶剝離位置Q2而需要塞入導帶部30與壓帶塊32之間。
[0094]如圖8所示,在壓帶塊32上構成有導帶面32c,以使得由鏈輪16輸送的載帶200塞入導帶部30的導帶面30a與壓帶塊32的壓帶面32a之間。
[0095]如圖8所示,導帶部30與壓帶塊32在帶厚度方向上對置的帶路線P上的對置區(qū)域具體地說,包括在帶厚度方向上夾持載帶200的帶夾持區(qū)域Al、和用于向帶夾持區(qū)域Al中的導帶部30與壓帶塊32之間導入載帶200的帶導入?yún)^(qū)域A2。在帶導入?yún)^(qū)域A2中,隨著從帶夾持區(qū)域Al向帶輸送方向A的上游側地,導帶部30與壓帶塊32之間的距離增加。
[0096]具體地說,在帶導入?yún)^(qū)域A2中,形成于壓帶塊32的導帶面32c與導帶部30的導帶面30a對置。該壓帶塊32的導帶面32c從壓帶面32a朝向帶輸送方向A的上游側延伸,隨著朝向帶輸送方向A的上游側而與導帶部30分離。
[0097]需要說明的是,作為導帶部30與壓帶塊32的帶路線P上的對置區(qū)域的帶導入?yún)^(qū)域A2中的載帶200的入口側、即壓帶塊32的導帶面32c中的帶輸送方向A的上游側端與導帶部30的導帶面30a之間的帶厚度方向上的距離,設定為比部件供給裝置10所使用的載帶200的最大厚度大的距離。另外,壓帶塊32的導帶面32c可以是平面、曲面,也可以部分地包括與導帶部30的導帶面30a平行的面。
[0098]另一方面,如圖8所示,鏈輪16在載帶200的帶路線P上的導帶部30與壓帶塊32的對置區(qū)域(帶夾持區(qū)域Al及帶導入?yún)^(qū)域A2)使其齒16a與載帶200的輸送孔208卡合。
[0099]具體地說,如圖5及圖6所示,壓帶塊32避開與鏈輪16的齒16a卡合的載帶200的輸送孔208而以與頂帶206對置的方式配置在導帶部30的上方。S卩,壓帶塊32構成為,將在帶輸送方向A上移動中的載帶200的頂帶206側部分沿著其導帶面32c而在帶輸送方向A上引導,接著借助壓帶面32a而朝向?qū)Р?0的導帶面30a按壓。相對于該壓帶塊32,鏈輪16配置在帶寬方向的輸送孔208側部分。因此,如圖8所示,鏈輪16的齒16a通過壓帶塊32的壓帶面32a及導帶面32c的帶寬方向的橫側。
[0100]更具體地說,如圖4所示,鏈輪16的齒16a在帶路線P上的導帶部30與壓帶塊32的對置區(qū)域中的帶導入?yún)^(qū)域A2內(nèi)開始與載帶200的輸送孔208卡合。另外,相對于該帶導入?yún)^(qū)域A2而在帶輸送方向A的下游側的帶夾持區(qū)域Al內(nèi),鏈輪16的齒16a與輸送孔208脫離。
[0101]載帶200的頂帶206側部分被壓帶塊32的導帶面32c引導,另一方面,被導帶部30的導帶面30a引導的載帶200的輸送孔208側部分被保持于鏈輪16,由此載帶200能夠容易地塞入導帶構件30的導帶面30a與壓帶塊32的壓帶面32a之間。
[0102]此外,為了使載帶200可靠地塞入帶路線P上的帶夾持區(qū)域Al中的導帶部30的導帶面30a與壓帶塊32的壓帶面32a之間,尤其是為了可靠地塞入較薄或帶有卷曲的載帶200,如圖3、4、及8所示,部件供給裝置10具有輥40而作為另一壓帶部。
[0103]如圖8所示,輥40是用于借助其外周面40a而使載帶200可在帶輸送方向A上移動地靠壓于導帶部30的導帶面30a的輥,且構成為以沿著帶寬方向延伸的旋轉中心線為中心而能夠自由旋轉。
[0104]另外,輥40配置為,在用于供沿著帶輸送方向A移動的載帶200進入罩部34內(nèi)的罩部34的入口側,其外周面40a與導帶部30的導帶面30a對置。具體地說,在導帶部30與壓帶塊32對置的對置區(qū)域內(nèi),在與載帶200的輸送孔208卡合而盡可能地接近在帶夾持區(qū)域Al輸送該載帶200的鏈輪16的齒16a的位置配置有輥40。
[0105]此外,在本實施方式的情況下,雖然詳情后述,但輥40被將壓帶塊32與刮刀20 —并朝向?qū)Р?0可解除地施力的鎖桿部50支承,并且以朝向?qū)Р?0的導帶面30a接近的方式被施力。
[0106]在鏈輪16的帶輸送方向A的上游側附近,輥40將載帶200靠壓于導帶部30的導帶面30a,由此載帶200、尤其是較薄(例如,厚度為0.5mm以下)或帶有卷曲的載帶200能夠可靠地塞入導帶部30的導帶面30a與壓帶塊32的壓帶面32a之間。對此進行具體說明。
[0107]如圖9所示,棍40不存在,尤其是在較薄或帶有卷曲的載帶200’的情況下,載帶200’的輸送孔不與鏈輪16的齒16a卡合,載帶200’可能撞上齒16a。需要說明的是,在此所說的“卷曲”是指,為了在載帶卷繞于卷盤的狀態(tài)下處理,在底帶的主面?zhèn)染S持凸起且平緩彎曲的狀態(tài)。
[0108]當撞上鏈輪16的齒16a的狀態(tài)的載帶200’沿著帶輸送方向A移動時,載帶200’的帶輸送方向A的前端210’可能無法進入導帶部30的導帶面30a與壓帶塊32的壓帶面32a之間。其結果是,在導帶面30a與壓帶面32a之間的帶夾持區(qū)域Al的入口 E處,載帶200’的前端210’的進入(插入)受到阻礙,可能產(chǎn)生載帶200’的帶輸送不良。
[0109]若能夠產(chǎn)生上述的帶輸送不良的載帶向鏈輪的齒的碰撞,在較薄的載帶的情況下,當載帶的帶輸送方向的前端與鏈輪的齒接觸時,該載帶部分地變形,由此因載帶與導帶構件的導帶面分離而引起。在帶有卷曲的載帶的情況下,載帶在部分地與導帶部的導帶面分離的狀態(tài)下到達鏈輪,其前端與鏈輪的齒接觸,由此引起載帶向鏈輪的齒的碰撞。即,在鏈輪的帶輸送方向的上游側且附近,載帶與導帶構件的導帶面分離,由此產(chǎn)生載帶向鏈輪的齒的碰撞。
[0110]作為其對策,例如如圖4所示,輥40在導帶部30與壓帶塊32對置的對置區(qū)域內(nèi)與載帶200的輸送孔208卡合,而且在相對于將載帶200輸送至帶夾持區(qū)域Al的鏈輪16的帶輸送方向A的上游側附近將載帶200靠壓于導帶部30的導帶面30a,由此抑制載帶200向鏈輪16的齒16a的碰撞。由此,載帶200能夠在與導帶部30的導帶面30a抵接的狀態(tài)下與鏈輪16的齒16a接觸。另外,載帶200即便與齒16a接觸也不會與導帶面30a較大地分離。其結果是,載帶200的輸送孔208能夠順暢地與鏈輪16的齒16a卡合。
[0111]利用輥40而使輸送孔208與鏈輪16的齒16a卡合的載帶200,借助鏈輪16的旋轉而沿著帶輸送方向A被輸送,從而能夠可靠地塞入導帶部30的導帶面30a與壓帶塊32的壓帶面32a之間。
[0112]需要說明的是,如圖5所示,優(yōu)選地,輥40比載帶200的帶寬小,以與載帶200的輸送孔208對置的方式配置。由此,由于能夠抑制載帶200向鏈輪16的齒16a的碰撞,能夠?qū)⑤d帶200的輸送孔208側部分更穩(wěn)定地靠壓于導帶部30的導帶面30a。
[0113]另外,如圖5所示,壓帶塊32將載帶200的帶寬方向的頂帶206側部分朝向?qū)Р?0的導帶面30a靠壓,并且輥40將載帶200的輸送孔208側部分靠壓于導帶面30a,由此在帶輸送方向A上移動中的載帶200的扭擰(左右搖晃)得以抑制。
[0114]自此,如圖3所示,對支承(具備)刮刀20與壓帶塊32的罩部34、和對罩部34直接或間接地施力而進行鎖定的鎖桿部50進行說明。
[0115]在本實施方式的情況下,支承刮刀20與壓帶塊32的罩部34,如圖3所示,以覆蓋剝離頂帶206的載帶200、即頂帶剝離位置Q2上的載帶200的方式構成。另外,罩部34能夠朝向該載帶200的上方打開地設于主體部12。
[0116]具體地說,罩部34覆蓋通過部件供給位置Ql與頂帶剝離位置Q2的載帶200的底帶204的主面204a側和帶寬方向兩端側,且具備在載帶200的長邊方向觀察下(輸送方向A觀察)呈大致大括弧形狀的剖面。
[0117]S卩,如圖3所示,罩部34具備:在沿著帶輸送方向A通過部件供給位置Ql與頂帶剝離位置Q2的載帶200(導帶部30的帶輸送方向A的前端側)的上方、沿著水平方向(Y軸方向)延伸的頂板部34a ;從頂板部34a的帶寬方向(X軸方向)的兩端向下方延伸的側壁部34b。需要說明的是,在罩部34的頂板部34a形成有用于從罩部34內(nèi)的載帶200向部件安裝裝置的移載頭100的噴嘴102供給部件的部件供給口 12b。
[0118]在該罩部34的頂板部34a的背側(主體部12的內(nèi)部側),刮刀20借助其安裝面20d而被安裝(參照圖5?7),并且壓帶塊32借助其安裝面32b而被安裝(參照圖4?6)。
[0119]此外,在本實施方式的情況下,如圖3所示,罩部34在帶輸送方向A的下游側的部分具有沿著帶寬方向(X軸方向)延伸且兩端固定于罩部34的側壁部34b的支點銷36。罩部34的支點銷36被支承于在部件供給裝置10的主體部12形成的支承孔12c。該支承孔12c貫通于帶寬方向(X軸方向)且具備在Z軸方向上較長的橢圓(長孔)形狀的剖面,支點銷36能夠旋轉且能夠在Z軸方向上移動地插入該支承孔12c中。
[0120]如圖10所示,罩部34以支點銷36為中心而回轉,由此罩部34能夠朝向?qū)Р?0上的載帶200的上方而可開閉地打開。通過將罩部34打開,載帶200向外部露出。另外,在罩部34的頂板部34a的背側安裝的刮刀20與壓帶塊32也向外部露出。由此,刮刀20、壓帶塊32的維護變得容易。例如,刮刀20的更換變得容易。另外,例如,附著于刮刀20的刀尖20a或罩面20c的、用于將頂帶206粘貼于底帶204的粘合劑的渣滓等的除去等維護變得容易。如此,刮刀20的刀尖20a、壓帶塊32的壓帶面32a、導帶部30的導帶面30a等的、使用載帶200而供給部件所需要的構件的維護、檢查變得容易。
[0121]如圖3及圖4所示,罩部34借助鎖桿部50而向下方(朝向?qū)Р?0)施力,由此以關閉的狀態(tài)被鎖定。由此,支承于罩34的壓帶塊32能夠?qū)⑤d帶200靠壓于導帶部30。
[0122]需要說明的是,如圖3所示,也可以通過利用壓縮彈簧38對罩部34的支點銷36向下方施力,從而對帶輸送方向A的罩部34的下游側部分直接或間接地向下方施力。利用對罩部34的帶輸送方向A的下游側部分進行施力的壓縮彈簧38和對上游側部分進行施力的鎖桿部50,罩部34在帶輸送方向A整體的范圍內(nèi)穩(wěn)定地朝向?qū)Р?0施力。其結果是,支承于罩部34的壓帶塊32的壓帶面32a能夠在帶輸送方向A整體的范圍內(nèi)以更為均等的力將載帶200靠壓于導帶部30的導帶面30a。S卩,壓縮彈簧38作為用于對壓帶塊32進行施力的施力部而發(fā)揮功能。
[0123]如圖3、4、8及10所示,對罩部34進行施力而鎖定的(即將壓帶塊32朝向?qū)嫾?0施力的)鎖桿部50設于主體部12。具體地說,鎖桿部50在用于供載帶200進入罩部34內(nèi)的罩部34的入口側,以沿著帶寬方向延伸的擺動中心線(支點銷58)為中心而可擺動地支承于主體部12。
[0124]另外,鎖桿部50在如圖11的雙點劃線及圖3所示以關閉罩部34的狀態(tài)對罩部34進行鎖定的鎖定位置、和如圖11的實線及圖10所示解除罩部34的鎖定的鎖定解除位置之間進行擺動。
[0125]在本實施方式的情況下,鎖桿部50具有:由用戶操作的桿主體部52 ;可擺動地支承于桿主體部52且與罩部34抵接而進行施力的第一臂部54 ;可擺動地支承于桿主體部52的第二臂部56。
[0126]鎖桿部50的桿主體部52構成為,支承于在部件供給裝置10的主體部12設置而沿著帶寬方向(X軸方向)延伸的支點銷58,并且以支點銷58為中心而能夠擺動。另外,桿主體部52在相對于支點銷58而遠離罩部34的一側的自由端側具有用于供用戶操作的操作部52a。
[0127]第一臂部54構成為,支承于在桿主體部52設置而沿著帶寬方向(X軸方向)延伸的支點銷60,并且以支點銷60為中心而能夠擺動。需要說明的是,支點銷60設置在相對于將鎖桿部50可擺動地連結于主體部12的支點銷58而遠離罩部34的部分且是操作部52a與支點銷58之間的桿主體部52的部分。
[0128]另外,第一臂部54從支承可擺動的第一臂部54的支點銷60朝向罩部34延伸。此夕卜,第一臂部54在其自由端側具備為了以關閉罩部34的狀態(tài)進行鎖定而與罩部34抵接的罩抵接部54a。需要說明的是,在本實施方式的情況下,第一臂部54的罩抵接部54a與支承于罩部34的壓帶塊32抵接。具體地說,如圖4所示,為了與第一臂部54的罩抵接部54a抵接,壓帶塊32具備向罩部34的外部關出的關出部32d。即,罩部34隔著壓帶塊32而間接地與鎖桿部50抵接。
[0129]第二臂部56構成為,由在桿主體部52設置且沿著帶寬方向(X軸方向)延伸的支點銷62支承,并且以支點銷62為中心而能夠擺動。需要說明的是,支點銷62設置在相對于將鎖桿部50可擺動地連結于主體部12的支點銷58而靠近罩部34的一側的桿主體部52的自由端側。
[0130]另外,第二臂部56從支承可擺動的第二臂部56的支點銷62而朝向罩部34延伸。此外,相對于頂帶剝離位置Q2而在帶輸送方向A的上游側且罩部34的壓帶塊32與導帶部30對置的對置區(qū)域的入口側,第二臂部56在其自由端側支承將載帶200的輸送孔208側部分朝向?qū)Р?0施力的輥40。
[0131]鎖桿部50還具有彈簧64?68作為用于對桿主體部52、第一臂54部、及第二臂部56各自施力的施力部。
[0132]如圖3所示,彈簧64朝向鎖桿部50以關閉罩部34的狀態(tài)而進行鎖定時的桿主體部52的位置(鎖定位置L)而對該桿主體部52進行施力。需要說明的是,在本實施方式的情況下,彈簧64為壓縮彈簧。壓縮彈簧64的一端與相對于將鎖桿部50可擺動地連結于主體部12的支點銷58而遠離罩部34的一側的桿主體部52的部分連結。另一方面,壓縮彈簧64的另一端與部件供給裝置10的主體部12連結。
[0133]如圖3所示,當桿主體部52位于鎖桿部50以關閉罩部34的狀態(tài)而進行鎖定時的鎖定位置L時,彈簧66對第一臂部54進行施力,以使得第一臂部54的罩抵接部54a與罩部34(壓帶塊32的突出部32d)抵接。需要說明的是,在本實施方式的情況下,彈簧66為拉伸彈簧,其一端與第一臂部54連結,并且另一端與桿主體部52連結。
[0134]彈簧(與技術方案中的“第二施力部”對應)68對第二臂部56進行施力。具體地說,如圖3所示,當桿主體部52位于鎖桿部50以關閉罩部34的狀態(tài)而進行鎖定時的鎖定位置L時,如圖4及圖8所示,通過與載帶200的輸送孔208卡合而進行旋轉,相對于沿著帶輸送方向A而將載帶200塞入導帶部30與壓帶塊32之間的鏈輪16而在帶輸送方向A的上游側、且是帶剝離位置Q2的帶輸送方向上游側,彈簧68對第二臂部56進行施力,以使得在導帶部30與壓帶塊32對置的對置區(qū)域的入口側,支承于第二臂部56的自由端側的輥40的外周面40a與導帶部30的導帶面30a抵接(施力)。需要說明的是,在本實施方式的情況下,彈簧68為壓縮彈簧,其一端與第二臂部56連結,并且另一端與桿主體部52連結。
[0135]如圖11所示,當用戶以規(guī)定的力F從鎖定位置L按下鎖桿部50的桿主體部52的操作部52a時,桿主體部52以支點銷58為中心而進行擺動。當桿主體部52進行擺動時,第一臂部54以支點銷60為中心而進行擺動,并且第二臂部56以支點銷62為中心而進行擺動。如圖11中由實線示出那樣,當鎖桿部50進行擺動而配置在鎖定解除位置UL時,第一臂部54的罩抵接部54a與罩部34 (安裝于罩部34的壓帶塊32的突出部32d)分離,且配置在不與進行開閉的罩部34接觸的位置。另一方面,輥40朝向與導帶部30的導帶面30a (或?qū)?0a上的載帶200)分離的方向移動。
[0136]當用戶的手離開位于鎖定解除位置UL的鎖桿部50中的桿主體部52的操作部52a時,利用彈簧64而使桿主體部52以支點銷58為中心而進行擺動,從鎖定解除位置UL返回至鎖定位置L。由此,第一臂部54以支點銷60為中心而進行擺動,該罩抵接部54a與罩部34(安裝于罩部34的壓帶塊32的突出部32d)抵接,罩部34以關閉的狀態(tài)被鎖定。另外,第二臂部56以支點銷62為中心而進行擺動,輥40的外周面40a與導帶部30的導帶面30a抵接。在載帶200存在于導帶面30a上的情況下,棍40與載帶200抵接而將該載帶200靠壓于導帶面30a。
[0137]利用上述的鎖桿部50,部件供給裝置10的維護變得容易。即,用戶操作鎖桿部50,由此罩部34能夠相對于主體部12的導帶部30開閉,并且能夠使輥40與導帶部30的導帶面30a上的載帶200分離而取出該載帶200。例如,用戶用一只手操作鎖桿部50,用另一只手打開支承壓帶塊32與刮刀20的罩部34。在打開罩部34之后,用另一只手將載帶200從導帶部30的導帶面30a取出。由此,在罩部34的背側安裝的刮刀20、導帶部30的導帶面30a、壓帶塊32的壓帶面32a等的維護變得容易。
[0138]在此,對于鎖桿部50而言進行補足的話,如圖11所示,在自由端側支承輥40的第二臂部56從支承可擺動的第二臂部56的支點銷62朝向罩部34地、即沿著大致帶輸送方向A延伸。由此,與第二臂部56沿著其他方向延伸的情況相比,載帶200容易塞入O互相抵接的棍40的外周面40a與導帶部30的導帶面30a之間。S卩,當載帶200塞入互相抵接的輥40的外周面40與導帶部30的導帶面30a之間時,輥40容易向與導帶部30分離的方向移動。
[0139]另外,根據(jù)圖11所示的鎖桿部50的結構,通過調(diào)整彈簧66、68各自的彈力,能夠獨立地調(diào)整第一臂部54對支承壓帶塊32及刮刀20的罩部34進行施力的力(即壓帶塊32將載帶200朝向?qū)嫾?0靠壓的力)和第二臂部56對輥40進行施力的力(即輥40將載帶200靠壓于導帶構件30的力)。
[0140]例如,在卷曲較大的載帶200的情況下,在罩部34的壓帶塊32與導帶部30的對置區(qū)域的入口側,利用輥40而將載帶200靠壓于導帶部30所需的對該輥40進行施力的作為施力部的彈簧68具備可以克服卷曲的作用力(彈力)。由此,能夠增強輥40將載帶200靠壓于導帶部30的導帶面30a的力,載帶200的輸送孔208能夠在與導帶面30a抵接的狀態(tài)下到達鏈輪16。其結果是,能夠可靠地抑制卷曲較大的載帶200撞上鏈輪16的齒16a等而產(chǎn)生帶輸送不良。
[0141]另外,例如,在較薄的載帶200的情況下,當彈簧68的作用力過強時,載帶200無法沿著帶輸送方向A而通過輥40的外周面40a與導帶部30的導帶面30a之間,載帶200有時在其之間卡住而產(chǎn)生帶輸送不良。在該情況下,具備能夠使較薄的載帶200不會產(chǎn)生帶輸送不良而順暢地通過輥40的外周面40a與導帶部30的導帶面30a之間的作用力(彈力)的彈簧用作對輥40進行施力的彈簧68。
[0142]如此,為了相對于刮刀20的刀尖20a而進行載帶200的帶厚度方向位置的定位,對將該載帶200相對地靠壓于導帶部30的導帶面30a的壓帶塊32施加作用力(即,鎖桿部50的第一臂部54對罩部34的壓帶塊32進行施力的作為施力部的彈簧66的彈力),能夠與該作用力獨立地,根據(jù)部件供給裝置10使用的載帶200的種類,來變更輥40將載帶200靠壓于導帶面30a的力。由此,部件供給裝置10即便使用帶厚度不同的各個種類(紙材質(zhì)的載帶、樹脂材質(zhì)的凸臺帶等)的載帶200也能夠正常地輸送。
[0143]以上,根據(jù)本實施方式,將多個種類的載帶200各自的輸送孔208、尤其是例如較薄或帶有卷曲的載帶200的輸送孔208穩(wěn)定地卡合于鏈輪16的齒16a,從而能夠抑制載帶200的帶的輸送不良的產(chǎn)生。
[0144]雖然舉出上述的實施方式而對本發(fā)明進行了說明,但本發(fā)明并不局限于上述的實施方式。
[0145]例如,在上述的實施方式的情況下,例如如圖8所示,導帶部30與壓帶塊32互相對置的帶路線上的對置區(qū)域包括:導帶部30的導帶面30a與壓帶塊32的壓帶面32a夾持載帶200的帶夾持區(qū)域Al ;用于將載帶200導入導帶面30a與壓帶面32a之間的帶導入?yún)^(qū)域A2。在帶導入?yún)^(qū)域A2中,壓帶塊32具備隨著從壓帶面32a朝向帶輸送方向A的上游側而與導帶部30的導帶面30a分離的導帶面32c。通過利用棍40將載帶200向?qū)Р?0側施力,使該載帶200沿著導帶部30的導帶面30a、進而使載帶200的輸送孔208與鏈輪16的齒16a卡合,由此當將該載帶200朝向帶夾持區(qū)域Al輸送時,利用帶導入?yún)^(qū)域A2中的壓帶塊32的導帶面32c,能夠容易地將載帶200塞入夾持區(qū)域Al中的導帶部30的導帶面30a與壓帶塊32的壓帶面32a之間。
[0146]取而代之地,圖12是另一實施方式的部件供給裝置100的局部放大圖,由具備相對于水平方向的傾斜角度分別不同且連續(xù)的導帶面130a’、130a’’的導帶部130也能夠形成帶夾持區(qū)域Al’、A2’。
[0147]如圖12所示,在另一實施方式的部件供給裝置100中,壓帶塊132具備與導帶部130上的載帶200的面對置的平面132a。該壓帶塊132的平面132a中的帶輸送方向A的下游側部分和與該平面132a平行的導帶部130的導帶面130a’’為了進行載帶200相對于刮刀20的刀尖20a的帶厚度方向位置的定位而在其帶厚度方向上夾持該載帶200。
[0148]另一方面,導帶部130的導帶面130a’以隨著朝向帶輸送方向A的下游側而與壓帶塊132的平面132a分離的方式延伸。利用該導帶面130a’,載帶200能夠容易地塞入導帶部130的導帶面130a’ ’與壓帶塊132的平面132a中的帶輸送方向A的下游側部分之間。
[0149]另外,在上述的實施方式的情況下,如圖3所示,為了相對于刮刀20的刀尖20a而進行載帶200的帶厚度方向位置的定位,壓帶塊32將載帶200靠壓于導帶部30的導帶面30a。該壓帶塊32與刮刀20 —并支承設置于罩部34,經(jīng)由罩部34而被鎖桿部50施力。取而代之地,壓帶塊32也可以直接地被彈簧等施力構件施力。廣義上來講,優(yōu)選地,壓帶塊32在相對于刮刀20定位了的狀態(tài)下與該刮刀20 —并朝向?qū)Р?0施力,將載帶200靠壓于導帶構件30。
[0150]此外,在上述的實施方式的情況下,如圖4所示,在罩部34的壓帶塊32與導帶部30的對置區(qū)域的入口側,用于將載帶200靠壓于導帶部30的導帶面30a的輥40被支承于用于鎖定罩部34的鎖桿部50。取而代之地,也可以將輥40設于罩部34或主體部12而將載帶200靠壓于導帶部30。
[0151]此外,在上述的實施方式的情況下,如圖8所示,為了抑制該載帶200向用于在罩部34的壓帶塊32與導帶部30的對置區(qū)域中的帶夾持區(qū)域Al輸送載帶200的鏈輪16的齒16a的碰撞,用于將載帶200靠壓于導帶部30的導帶面30a的壓帶部為輥40,但并不局限于此。例如,也可以代替輥40而利用板狀施力部340 (例如板彈簧)的帶對置部340a來將載帶200靠壓于導帶部。
[0152]圖13是又一實施方式所涉及的部件供給裝置300的局部放大圖。如圖13所示,部件供給裝置300中,作為用于抑制載帶200向用于在罩部34的壓帶塊32與導帶部330的對置區(qū)域中的帶夾持區(qū)域Al輸送載帶200的鏈輪16的齒16a的碰撞的壓帶部而具有板狀施力部340。
[0153]板狀施力部340通過對例如具有撓性的長方形的金屬薄板進行彎曲加工而制成。板狀施力部340還具備:與導帶部330的導帶面330a上的載帶200中的底帶204的主面204a對置的、作為壓帶部而發(fā)揮功能的板狀的帶對置部340a(與技術方案中的“第二壓帶部”對應);將作為壓帶部的帶對置部340a朝向?qū)Р?30施力的、作為施力部而發(fā)揮功能的基底部340b (與技術方案中的“第二施力部”對應)。
[0154]板狀施力部340的帶對置部340a配置在導帶部330的上方,并借助該基底部340b而固定于部件供給裝置300的主體部312。
[0155]板狀施力部340的帶對置部340a呈一端支承于基底部340b的可位移的懸臂狀,且從基底部340b朝向帶輸送方向A的下游側延伸。另外,帶對置部340a在導帶部330的上方傾斜地延伸,以使得帶對置部340a與導帶部330之間的距離在帶輸送方向A的上游側大而在下游側變小。
[0156]需要說明的是,在載帶200不存在于板狀施力部340的帶對置部340a與導帶部330之間的情況下,帶對置部340a不與導帶部330接觸而分離。但是,為了能夠使板狀施力部340的帶對置部340a將載帶200靠壓于導帶部330,帶對置部340a與導帶部330之間的最小距離設定得比通過其間的載帶200的厚度小。在載帶200的厚度為例如0.25?0.6mm的情況下,帶對置部340a與導帶部330之間的最小距離設定為例如0.15?0.5mm。
[0157]板狀施力部340的帶對置部340a不與導帶部330接觸,帶對置部340a與導帶部330之間的距離在帶輸送方向A的上游側大而在下游側逐漸變小,由此載帶200能夠順暢地通過板狀施力部340的帶對置部340a與導帶部330之間(同帶對置部340a與導帶部330接觸的情況相比)。另外,利用板狀施力部340,即便是在帶輸送方向A的前端側帶有卷曲而從導帶部330的導帶面330a翅起那樣的載帶200,也能夠以與導帶部330的導帶面330a無間隙地接觸的狀態(tài)朝向鏈輪16穩(wěn)定地輸送。
[0158]此外,板狀施力部340的帶對置部340a延伸至壓帶塊32與導帶部330的對置區(qū)域的入口附近。
[0159]具體地說,板狀施力部340的帶對置部340a以覆蓋鏈輪16的齒16a未進入的輸送孔208或進入了的鏈輪16的齒16a未超過底帶204的主面204a的狀態(tài)的輸送孔208的方式與載帶200接觸,并將該載帶200靠壓于導帶部330。
[0160]利用上述的板狀施力部340,載帶200向鏈輪16的齒16a的碰撞得以抑制。另外,板狀施力部340的帶對置部340a與上述的實施方式所涉及的部件供給裝置10的輥40相比為簡單的結構,另外,能夠更接近鏈輪16地將載帶200靠壓于導帶部330。
[0161]需要說明的是,如圖13所示,板狀施力部340安裝于部件供給裝置300的主體部312,但并不局限于此。如上述的實施方式所涉及的部件供給裝置10的輥40那樣,板狀施力部340也可以安裝于用于以關閉罩部34的狀態(tài)而進行鎖定的鎖桿部350。
[0162]另外,板狀施力部340的帶對置部340a的一部分也可以相對于鏈輪16的齒16a至少部分地進入的狀態(tài)的輸送孔208而在帶厚度方向上與帶寬方向的至少一方側的載帶200 (底帶204的主面204a)的部分對置。
[0163]如作為從載帶200的頂帶206側觀察的圖的圖14及示出沿著該圖14的B-B線的剖面的圖15所示,板狀施力部340的帶對置部340a中,其帶輸送方向A的下游側的端呈分叉狀,具備用于避免與進入到載帶200的輸送孔208內(nèi)的鏈輪16的齒16a之間的接觸的例如“U”或“工”字形狀的切口部340c。S卩,從輸送孔208越過底帶204的主面204a而突出的鏈輪16的齒16a的一部分通過板狀施力部340的切口部340c內(nèi)。利用上述的切口部340c,板狀施力部340的帶對置部340a能夠相對于鏈輪16的齒16a的一部分從底帶204的主面204突出的狀態(tài)的輸送孔208而將帶寬方向的兩側的載帶200的部分靠壓于導帶部330。其結果是,鏈輪16的齒16a更穩(wěn)定地卡合于載帶200的輸送孔208,鏈輪16的相對于載帶200的輸送性能穩(wěn)定。
[0164]需要說明的是,如圖14及圖15所示,板狀施力部340的帶對置部340a相對于鏈輪16的齒16a至少部分地進入的狀態(tài)的輸送孔208而將帶寬方向的兩側的載帶200的部分各自靠壓于導帶部330。取而代之地,板狀施力部340的帶對置部340a也可以相對于輸送孔208而將帶寬方向的一方側的載帶200的部分靠壓于導帶部330。在該情況下,優(yōu)選地,板狀施力部340的帶對置部340a相對于輸送孔208而將帶寬方向的部件收容部202側、SP靠近帶寬方向中央的一側靠壓于導帶部330。當相對于輸送孔208而至少將靠近帶寬方向中央的一側的載帶200的部分靠壓于導帶部330時,載帶200能夠被穩(wěn)定地靠壓于導帶部330,該輸送孔208與鏈輪16的齒16a卡合。
[0165]另外,如圖14及圖15所示,板狀施力部340的帶對置部340a以使載帶200的向帶輸送方向A的帶輸送阻力變小的方式將輸送孔208附近靠壓于導帶部330側,而不在帶寬方向整體的范圍內(nèi)將載帶200靠壓于導帶部330。需要說明的是,在不會因載帶200的帶厚度(例如厚度較大等)而導致帶的輸送阻力成為問題的情況下,板狀施力部340的帶對置部340a也可以在帶寬方向整體的范圍內(nèi)將載帶200靠壓于導帶部330偵U。
[0166]此外,本發(fā)明的實施方式所涉及的部件供給裝置的板狀施力部并不局限于圖13所示的板狀施力部340,該板狀施力部340安裝于部件供給裝置300的主體部312,且具備延伸至壓帶塊32與導帶部330的對置區(qū)域的入口附近的懸臂狀的帶對置部340a。例如,帶對置部340a的一部分也可以進入壓帶塊32與導帶部330之間的對置區(qū)域的間隙部分。但是,在該情況下,需要避免帶對置部340a進入夾持載帶200的壓帶塊32與導帶部330之間的夾持區(qū)域Al。另外,板狀施力部也可以具備在對置區(qū)域的入口附近且朝向帶輸送方向A的上游側延伸的帶對置部,且安裝于罩部34。即,廣義上來講,本發(fā)明的實施方式所涉及的部件供給裝置的板狀施力部只要具備與導帶部上的載帶(底帶的主面)對置的帶對置部和將帶對置部朝向?qū)Р渴┝Φ幕撞考纯?,可以是任意的形態(tài)。
[0167]工業(yè)實用性
[0168]本發(fā)明能夠在使用載帶而供給部件的部件供給裝置中應用。
[0169]附圖標記說明如下:
[0170]10部件供給裝置
[0171]16 鏈輪
[0172]16a 齒
[0173]30導帶部(導帶構件)
[0174]32第一壓帶部(壓帶塊)
[0175]40第二壓帶部(輥)
[0176]50第一施力部(鎖桿部)
[0177]68第二施力部(彈簧)
[0178]200 載帶
[0179]340板狀施力部
[0180]340a第二壓帶部(帶對置部)
[0181]340b第二施力部(基底部)
[0182]Q2頂帶剝離位置
【權利要求】
1.一種部件供給裝置,該部件供給裝置沿著帶長邊方向輸送載帶且同時從載帶剝離頂帶,所述載帶具備形成有部件的收容部的底帶及以覆蓋收容部的方式粘貼于底帶的所述頂帶,其中, 所述部件供給裝置具有: 導帶部,其與粘貼有頂帶的主面的相反側的底帶的背面對置,且朝向頂帶剝離位置引導載帶; 刮刀,其具備在頂帶剝離位置處從帶輸送方向的載帶的前端側向頂帶與底帶之間進入的刀尖; 第一壓帶部,其相對于頂帶剝離位置而在帶輸送方向的上游側與導帶部上的載帶對置; 第一施力部,其通過與刮刀一并對第一壓帶部朝向?qū)Р恐苯踊蜷g接地施力,由此使自載帶的帶路線上的、導帶部與第一壓帶部對置的區(qū)域即對置區(qū)域的入口側進入的載帶沿著帶輸送方向可移動地夾持在導帶部與第一壓帶部之間,第一施力部用于相對于與第一壓帶部一并被朝向?qū)Р渴┝Φ墓蔚兜牡都舛M行載帶的帶厚度方向位置上的定位; 鏈輪,其通過與載帶的輸送孔卡合而進行旋轉,由此向夾持載帶的導帶部與第一壓帶部之間沿著帶輸送方向塞入該載帶; 第二壓帶部,其相對于鏈輪而在帶輸送方向的上游側且在導帶部和第一壓帶部的對置區(qū)域的入口側與導帶部上的底帶的主面對置; 第二施力部,其通過對第二壓帶部朝向?qū)Р渴┝Χ糜趯⑤d帶沿著帶輸送方向可移動地靠壓于導帶部。
2.根據(jù)權利要求1所述的部件供給裝置,其中, 導帶部與第一壓帶部的對置區(qū)域包括:導帶部與第一壓帶部夾持載帶的帶夾持區(qū)域;導帶部與第一壓帶部之間的距離隨著從帶夾持區(qū)域朝向帶輸送方向的上游側而增加的帶導入?yún)^(qū)域。
3.根據(jù)權利要求2所述的部件供給裝置,其中, 鏈輪的齒在導帶部與第一壓帶部互相對置的、帶路線上的對置區(qū)域中的帶導入?yún)^(qū)域內(nèi)開始與載帶的輸送孔卡合,相對于帶導入?yún)^(qū)域而在帶輸送方向下游側的帶夾持區(qū)域內(nèi)從輸送孔脫離。
4.根據(jù)權利要求1所述的部件供給裝置,其中, 第二壓帶部中的、與載帶抵接的部分的帶寬方向上的尺寸比載帶的寬度小, 第二壓帶部與載帶的輸送孔對置而將載帶朝向?qū)Р靠繅骸?br>
5.根據(jù)權利要求1所述的部件供給裝置,其中, 第二壓帶部是外周面與載帶抵接而能夠自由旋轉的輥。
6.根據(jù)權利要求1所述的部件供給裝置,其中, 所述部件供給裝置還具有配置在導帶部的上方的板狀施力部, 板狀施力部具備: 帶對置部,其作為與導帶部上的底帶的主面對置的第二壓帶部而發(fā)揮功能; 基底部,其作為對作為第二壓帶部的帶對置部朝向?qū)Р渴┝Φ牡诙┝Σ慷l(fā)揮功倉泛。
7.根據(jù)權利要求6所述的部件供給裝置,其中, 板狀施力部的帶對置部的一部分相對于鏈輪的齒至少部分地進入的狀態(tài)的輸送孔而與帶寬方向的至少一方側的底帶的主面的部分對置。
8.一種部件供給方法,該部件供給方法沿著帶長邊方向輸送載帶且同時從載帶剝離頂帶,所述載帶具備形成有部件的收容部的底帶及以覆蓋收容部的方式粘貼于底帶的所述頂帶,其中, 通過使載帶沿著與粘貼有頂帶的主面的相反側的底帶的背面對置的導帶部,由此朝向鏈輪引導載帶,所述鏈輪用于向相對于頂帶剝離位置而在帶輸送方向的上游側夾持載帶的第一壓帶部與導帶部之間沿著帶輸送方向塞入該載帶, 相對于鏈輪而在帶輸送方向的上游側且在第一壓帶部與導帶部對置的對置區(qū)域的入口側,使用與導帶部上的底帶的主面對置的第二壓帶部而將載帶沿著帶輸送方向可移動地靠壓于導帶部,且同時使載帶的輸送孔與鏈輪的齒卡合, 通過使齒與載帶的輸送孔卡合后的鏈輪旋轉,由此向被朝向?qū)Р恐苯踊蜷g接地施力的第一壓帶部與該導帶部之間塞入載帶,從而進行載帶的帶厚度方向位置上的定位, 在通過第一壓帶部與導帶部的夾持而使帶厚度方向位置得以定位的狀態(tài)下,使刮刀的刀尖沿著帶輸送方向而從移動中的載帶的前端側相對地進入頂帶與底帶之間。
【文檔編號】H05K13/02GK104244693SQ201410183642
【公開日】2014年12月24日 申請日期:2014年5月4日 優(yōu)先權日:2013年6月14日
【發(fā)明者】樋口元寬, 木谷實 申請人:松下電器產(chǎn)業(yè)株式會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