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式榨油的制造方法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提供一種立式榨油機,榨套、與所述榨套配合的螺旋軸和驅動機構;所述榨套和所述螺旋軸立式設置;所述驅動機構與所述螺旋軸連接以驅動所述螺旋軸;所述螺旋軸為中空結構,所述螺旋軸開設有出油機構。本實用新型可以避免使用套接在榨套外的集油盤,流入螺旋軸的油可以直接流入集油瓶,簡化了結構,降低了成本。
【專利說明】立式榨油機
【技術領域】
[0001]本實用新型涉及到家用榨油機【技術領域】,具體涉及一種螺旋軸出油的立式榨油機結構。
【背景技術】
[0002]現(xiàn)有技術中,各類型螺旋立式榨油機,都是在榨套上設置出油孔或出油縫,該結構需要在榨套下部位套接有一個集油盤,收集榨出的油脂,集油盤中的油脂再流入集油瓶中。例如圖1所示的榨油機,包括榨套1、螺旋軸2及驅動機構5組成;螺旋軸2設于榨套I內,原料在螺旋軸2的旋轉驅動下從榨膛I頂端進入,由于螺旋軸2螺旋槽的深度從上至下是逐步減淺,原料被擠壓出油,油從榨套I上的出油孔11或出油縫中排出,達到擠壓榨油目的。所述的螺旋軸2的壓榨末端,也即圖中的底端與驅動機構5傳動連接,驅動機構5上設有一個與榨套I套接的連接座52。由此可見,現(xiàn)有的立式榨油機結構復雜,并且出油率相對較低、出油中殘渣含量較高。
實用新型內容
[0003]綜上所述,本實用新型所解決的技術問題,是提供一種結構合理的榨油機。本實用新型的榨油機可以去掉原有單螺旋立式榨油機所需要的集油盤,節(jié)省成本,并且可以提高出油率降低出油中殘渣率。
[0004]本實用新型提供包括榨套、與所述榨套配合的螺旋軸和驅動機構;所述榨套和所述螺旋軸立式設置;所述驅動機構與所述螺旋軸連接以驅動所述螺旋軸;所述螺旋軸為中空結構,所述螺旋軸開設有出油機構。所述出油機構開設在所述螺旋軸的輸送段;所述榨套和所述螺旋軸壓榨段側壁密閉;或者所述榨套和所述螺旋軸壓榨段側壁開設微孔或微縫,所述微孔的直徑為0.1-lmm、所述微縫的縫寬為0.1-0.4mm。
[0005]所述驅動機構不設置于所述榨套正下方;或者所述驅動機構設置在所述榨套正下方。
[0006]所述螺旋軸外表面具有螺紋,所述螺旋軸的螺紋牙面上設置有沿所述螺紋旋轉方向延伸的凹槽。
[0007]所述凹槽為一段或多段。
[0008]所述凹槽的深度從進料端到出渣端逐漸變淺。
[0009]所述凹槽的寬度從進料段到出渣端逐漸變窄。
[0010]所述出油機構設置在所述凹槽內。
[0011]所述螺旋軸外表面具有螺紋,所述出油機構開設在所述螺旋軸的螺紋牙面上。
[0012]所述螺旋軸外表面具有螺紋,所述出油機構開設在所述螺旋軸推進方向相反的螺紋側壁上。
[0013]所述出油機構開設在所述螺旋軸的螺紋底徑上。
[0014]所述出油機構為出油孔或出油縫。
[0015]所述出油孔的直徑是l_5mm或出油縫的寬度是0.4_5mm。
[0016]所述驅動機構與所述榨套連接用于驅動所述榨套旋轉。本實用新型在螺旋軸為中空結構,螺旋軸上開設出油孔或出油縫,榨出的油通過出油孔或出油縫流入螺旋軸內部然后直接流入集油瓶中,不需要額外設置集油盤,簡化結構,降低了成本。并且,本實用新型的壓榨段側壁密閉或者開設微孔或微縫,出油孔和出油縫設置在螺旋軸的輸送段,大部分出油(50%以上)從輸送段的出油機構流出,油在榨膛內流到出油孔或出油縫的過程中榨膛內的塑性變形油料組成濾油體對油起到一定的過濾作用,因而可以減少出油中殘渣的含量。由于螺旋軸上還設置有沿螺旋軸外螺紋旋轉方向延伸的凹槽,構成反復壓榨機構,可以減少油中料渣的含量并提高出油率。同時當驅動機構不設置在榨套正下方時,因而可以實現(xiàn)軸向排渣。
【專利附圖】
【附圖說明】
[0017]通過參照附圖詳細描述其示例實施方式,本實用新型的上述和其它特征及優(yōu)點將變得更加明顯。
[0018]圖1是現(xiàn)有棒油機的不意圖;
[0019]圖2A是本實用新型的進料端驅動的榨油機的示意圖;
[0020]圖2B是本實用新型的進料端驅動的榨油機的剖面圖;
[0021]圖2C是本實用新型的出渣端驅動的榨油機的剖面圖;
[0022]圖3是本實用新型的螺旋軸和榨套同時旋轉的齒輪、螺旋軸和榨套的組合狀態(tài)示意圖;
[0023]圖4A是螺紋牙面上設置出油孔的螺旋軸的示意圖;
[0024]圖4B是螺紋牙面上設置出油孔的螺旋軸的剖面圖;
[0025]圖5A是螺旋軸推進方向相反的螺紋側壁上設置出油孔的螺旋軸的示意圖;
[0026]圖5B是圖5A中A部分的局部放大圖;
[0027]圖5C是螺旋軸推進方向相反的螺紋側壁上設置出油孔的螺旋軸的剖面圖;
[0028]圖是圖5C中B部分的局部放大圖;
[0029]圖6A是螺紋牙面上設置雙凹槽和出油孔的螺旋軸的示意圖;
[0030]圖6B是螺紋牙面上設置雙凹槽和出油孔的螺旋軸的剖面圖;
[0031]圖7A是螺紋牙面上設置雙凹槽、螺紋底徑設置出油孔的螺旋軸的示意圖;
[0032]圖7B是圖7A中A部分的局部放大圖;
[0033]圖7C是螺紋牙面上設置雙凹槽、螺紋底徑設置出油孔的螺旋軸的剖面圖;
[0034]圖7D是圖7C中B部分的局部放大圖。
【具體實施方式】
[0035]現(xiàn)在將參考附圖更全面地描述示例實施方式。然而,示例實施方式能夠以多種形式實施,且不應被理解為限于在此闡述的實施方式;相反,提供這些實施方式使得本實用新型將全面和完整,并將示例實施方式的構思全面地傳達給本領域的技術人員。在圖中相同的附圖標記表示相同或類似的結構,因而將省略它們的詳細描述。
[0036]本實用新型中“出油機構”是指壓榨出的油流出螺旋軸和榨套之間的封閉內腔的通道,可以是出油孔、出油縫等,出油孔的橫截面可以是圓形、三角形、多邊形等,榨桿與榨套之間的密封內腔中的油通過出油孔或出油縫流入榨桿。
[0037]如圖2A和2B所示,榨油機包括驅動機構、螺旋軸160、榨套170、進料斗140、加熱管150、齒輪盤130、支架180、集油瓶192和集渣盤191。榨套170、螺旋軸160和進料斗140配合的開放空間形成進料段,榨套170與螺旋軸160配合的封閉內腔形成榨膛,包括上部分的輸送段和中部分的壓榨段及下部的出餅段。輸送段承接入料口的油料,輸送和預壓油料,此段內油料在壓榨時不出油;從壓榨時開始出油到不出油止為壓榨段,用于壓榨油料以產出油脂;從不出油起到出渣端為出餅段,此段增大壓榨壓力,不出油(一般來說榨油機的出餅段密閉(不開孔或開縫),對于本實用新型來說,出餅段是否密閉不影響本實用新型的效果)。驅動機構包括電機110、齒輪傳動軸121和傳動齒輪122。齒輪傳動軸121 —端裝在電機110上,另一端上裝有傳動齒輪122,傳動齒輪122與齒輪盤130嚙合。齒輪盤130為有孔帶齒圓盤,齒輪盤130中心與螺旋軸160頂端連接。螺旋軸160為中空結構,可以是全通或半通的中空結構。螺旋軸160的輸送段上設置有出油機構,出油機構可以是出油孔161或出油縫,榨油機的壓榨段榨套170和螺旋軸160的側壁密閉,出油孔的橫截面可以是圓形、三角形、多邊形等。油脂可以通過出油孔161或出油縫流入螺旋軸內,最后進入集油瓶192中。
[0038]螺旋軸160可以是進料端直徑小、出渣端直徑大的結構。螺旋軸160外表面設置變徑、變距螺紋,用于推動油料在榨膛內運動。榨套170可以是至少6面以上的多面體,以促進油料在榨膛中的運動。也可以在榨套170內表面設置防滑螺紋,以促進油料在榨膛中的運動。榨套170可以固定不動,也可以是可旋轉的,若驅動裝置驅動榨套170旋轉,可以通過在螺旋軸160和榨套170之間設置齒輪131來實現(xiàn)螺旋軸160的旋轉,如圖3所示,齒輪131與螺旋軸160和榨套170底部的齒配合,當齒輪盤130驅動螺旋軸160旋轉時,螺旋軸160帶動齒輪131旋轉從而推動榨套170旋轉以推動油料在榨膛內向前運動。也可以為榨套170和螺旋軸160分別設置驅動機構,驅動機構分別驅動榨套170和螺旋軸160,榨套170和螺旋軸160的旋轉方向可以是相反的,也可以是相同的,如果旋轉方向相同,榨套170和螺旋軸160的旋轉速度應當是不同的以推動油料在榨膛內的運動。
[0039]榨油機也可以是雙推料的結構,即榨套170內表面上設置變徑、變距內螺紋,榨套170內表面上的螺紋應當是與螺旋軸160的螺紋的旋轉方向相反。齒輪131與榨套170和螺旋軸160底部的齒配合,從而實現(xiàn)通過驅動機構的推動螺旋軸160和榨套170以相反的方向旋轉。驅動機構可以與螺旋軸160連接(如圖2A和2B所示),驅動機構也可以與榨套170連接,不論驅動機構與螺旋軸160或是榨套170連接都可以實現(xiàn)螺旋軸160和榨套170的反向旋轉。也可以為榨套170和螺旋軸160分別設置驅動機構,驅動機構分別驅動榨套170和螺旋軸160。榨套170和螺旋軸160的旋轉方向可以是相反的,也可以是相同的,如果旋轉方向相同,榨套170和螺旋軸160的旋轉速度應當是不同的以推動油料在榨膛內的運動。對于榨套170和螺旋軸160同時推料的情況下,榨套170內的變徑、變距內螺紋與螺旋軸160外表面的變徑、變距螺紋可以是從進料端到出渣端均設置;也可以是榨套170內表面部分段設置變徑、變距內螺紋,螺旋軸160的外表面部分段變徑、變距螺紋,但榨套170和螺旋軸160設置變徑、變距螺紋或螺紋段要接續(xù)或者部分重疊,即保證實現(xiàn)榨套170和螺旋軸160的接力推料。對于榨套170和螺旋軸160同時推料的情況,由于榨套170和螺旋軸160同時起到推料作用,其壓榨效率較榨套或螺旋軸單推料榨油機壓榨效率顯著提高。
[0040]圖2A和2B示出進料端驅動的兩種方式,然而本實用新型不限于上述兩種進料端驅動方式,進料端驅動螺旋軸的任何方式都適用于本實用新型。
[0041]榨油機的驅動機構也可以設置出渣端,不設置在榨套的正下方,與榨套偏心設置。如圖2C所示,榨油機包括榨驅動機構、螺旋軸160、榨套170、進料斗140、加熱管150、齒輪盤130、支架180、集油瓶192、集渣盤191和外殼193。螺旋軸160可轉動地組裝于榨套170內。驅動機構包括電機110、齒輪傳動軸121和傳動齒輪122。齒輪傳動軸121—端裝在電機110上,另一端上裝有傳動齒輪122,傳動齒輪122與齒輪盤130嚙合。齒輪盤130為有孔帶齒圓盤,齒輪盤130中心與螺旋軸160底端連接。螺旋軸160為中空結構,可以是全通或半通的中空結構,螺旋軸的輸送段上設置有出油孔161或出油縫,油脂可以通過出口孔161或出油縫流入螺旋軸內,最后進入集油瓶191中。
[0042]本實用新型的榨油機無論是出渣端驅動還是進料端驅動,都可以采用蝸輪驅動或皮帶驅動。蝸輪驅動或皮帶驅動的驅動機構都是不設置于榨套正下方,與榨套偏心設置。對于進料端蝸輪驅動的情況,驅動機構包括電機、蝸桿軸和蝸桿。與蝸桿配合的蝸輪與螺旋軸連接,蝸輪為有孔帶齒圓盤,蝸輪的中心與螺旋軸頂端連接。對于出渣端蝸輪驅動的情況,蝸輪的中心與螺旋軸底端連接,料渣可以通過蝸輪上的孔軸向排出。對于進料端皮帶驅動的情況,驅動機構包括電機、傳動軸、皮帶輪和皮帶。通過皮帶與皮帶輪配合的從動輪與螺旋軸連接。從動輪為有孔的圓盤,從動輪的中心與螺旋軸頂端連接。對于出渣端皮帶驅動的情況,從動輪的中心與螺旋軸底端連接,料渣可以通過所述從動輪上的孔軸向排出。
[0043]本實用新型的榨油機的出油機構可以是出油孔或出油縫。以下以出油孔為例,說明出油孔的設置方式,本領域技術人員應當理解,下文所述出油孔的設置方式同樣也適用于出油縫。出油孔161可以設置在螺旋軸螺紋的牙面上,例如圖4A和4B所示。出油孔161設在螺紋的牙面上,由于牙面處螺旋軸與榨套之間的距離小,可以防止油脂中較大顆粒通過出油孔161進入螺旋軸中,減少榨出油的殘渣率。出油孔161的直徑可以是1-5_,如果是出油機構是出油縫時,出油縫的寬度是0.4-5mm。
[0044]圖5A、5B、5C和示出,出油孔161設置在螺旋軸推進方向相反的螺紋側壁上。由于螺旋軸推進方向的螺紋側壁側的壓力大于與推進方向相反的螺紋側壁側的壓力,因此出油孔或出油縫設置在與推進方向相反的螺紋側壁上,就減少料渣進入出油孔161。如圖5A、5B、5C和所示,還可以在螺紋牙面上開設沿螺紋旋轉方向延伸的凹槽162。榨油過程中,通過螺旋軸旋轉推料,油料由進料端向出渣端推進,壓力變大擠出油,油與細渣的粘稠混合液,在壓力作用下反方向回流。由于在牙面上設置了凹槽,混合液回流至壓力較小的凹槽內,在螺旋軸旋轉時,凹槽推動混合液中的細渣往出渣方向,進而對細渣進行反復壓榨,減少了混合液中細渣的含量,會進一步提高油脂的純凈度。牙面上設置的凹槽可以是同一位置多條,如圖5A、5B、5C和不出,牙面上同一位置設置兩條凹槽。也可以是不同位置設置多段凹槽。
[0045]圖6A和6B示出螺紋牙面上設置沿螺紋旋轉方向延伸的凹槽162,出油孔161或出油縫設置在凹槽162中。凹槽162的深度從進料端到出渣端逐漸變淺,也可以是寬度從進料端到出渣端逐漸變窄。
[0046]圖7A、7B、7C和7D示出出油孔161設置在螺紋底徑上,牙面表面設置兩條凹槽。
[0047]以上實時方式中,出油機構開設在螺旋軸的輸送段,然而出油機構開設在其它段,例如壓榨段也可以實現(xiàn)本實用新型的不使用集油盤的目的。
[0048]以上實施方式中,壓榨段榨套和螺旋軸側壁密閉不開孔,但是如果在壓榨段榨套和/或螺旋軸壓榨段側壁開設少量微孔或微縫,只要能保證大部分(50%以上)出油回流到輸送段流出也在本實用新型的保護范圍之內。一般來說榨油機的出油孔直徑最小要1mm,出油縫縫寬最小要0.4mm,否則容易堵渣,因此壓榨段榨套和螺旋軸開設微孔的直徑優(yōu)選在
0.1-1mm之間,微縫的縫寬優(yōu)選在0.1-0.4_之間以保證大部分的出油能夠回流到輸送段流出。
[0049]對于榨油機來說,輸送段表面粗糙度過高,由于摩擦作用,油料會產生細渣被出油帶走,因此為了避免這種情況,應當盡量降低輸送段表面的粗糙度,可以通過拋光等工藝來提高輸送段表面光潔度,優(yōu)選輸送段榨套內表面和輸送段螺旋軸外表面粗糙度控制在0-3.2 μ m。同時,在壓榨段,要控制榨套內表面、螺旋軸外表面粗糙度在1-10 μ m,以免油料打滑。
[0050]本領域技術人員應當理解,本實用新型的榨油機還可以包括其它裝置或者可以采用其它控制方法,例如中國專利申請201410054958.9公開的防抱死裝置同樣適用于本實用新型的榨油機,中國專利申請201410317503.1公開的退桿方法也同樣適用于本實用新型的榨油機。
[0051]本實用新型在螺旋軸為中空結構,螺旋軸開設出油孔和出油縫,榨出的油通過出油孔或出油縫流入螺旋軸內部然后直接流入集油瓶中,不需要額外設置集油盤,簡化結構,降低了成本。而開油孔或出油縫設出輸送段,壓榨段側壁密閉或者開設微孔或微縫,壓榨段壓力較大,對反方向移動的油起到過濾作用,會濾出大部分的料渣。由于螺旋軸上還設置有沿所述螺紋旋轉方向延伸的凹槽,構成反復壓榨機構,可以減少油中料渣的含量并提高出油率。同時當驅動機構不設置于榨套正下方時,可以與榨套偏心或者設置于榨油機的上方,因而能夠實現(xiàn)軸向排渣。
[0052]當然,本實用新型還可有其它多種實施例,在不背離本實用新型精神及其實質的情況下,熟悉本領域的技術人員當可根據本實用新型作出各種相應的改變和變形,但這些相應的改變和變形都應屬于本實用新型所附的權利要求的保護范圍。
【權利要求】
1.一種榨油機,包括榨套、與所述榨套配合的螺旋軸和驅動機構;所述榨套和所述螺旋軸立式設置;所述驅動機構與所述螺旋軸連接以驅動所述螺旋軸;其特征在于, 所述螺旋軸為中空結構,所述螺旋軸開設有出油機構。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榨油機,其特征在于, 所述出油機構開設在所述螺旋軸的輸送段; 所述榨套和所述螺旋軸壓榨段側壁密閉; 或者所述榨套和所述螺旋軸壓榨段側壁開設微孔或微縫,所述微孔的直徑為0.1-1mm,所述微縫的縫寬為0.1-0.4mm。
3.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榨油機,其特征在于,所述驅動機構不設置于所述榨套正下方;或者所述驅動機構設置于所述榨套正下方。
4.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榨油機,其特征在于,所述螺旋軸外表面具有螺紋,所述螺旋軸的螺紋牙面上設置有沿所述螺紋旋轉方向延伸的凹槽。
5.根據權利要求4所述的榨油機,其特征在于,所述凹槽為一段或多段。
6.根據權利要求4所述的榨油機,其特征在于,所述凹槽的深度從進料端到出渣端逐漸變淺。
7.根據權利要求4所述的榨油機,其特征在于,所述凹槽的寬度從進料段到出渣端逐漸變窄。
8.根據權利要求4-7任一所述的榨油機,其特征在于,所述出油機構設置在所述凹槽內。
9.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榨油機,其特征在于,所述螺旋軸外表面具有螺紋,所述出油機構開設在所述螺旋軸的螺紋牙面上。
10.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榨油機,其特征在于,所述螺旋軸外表面具有螺紋,所述出油機構開設在所述螺旋軸推進方向相反的螺紋側壁上。
11.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榨油機,其特征在于,所述出油機構開設在所述螺旋軸的螺紋底徑上。
12.根據權利要求1-7,9-11任一所述的榨油機,其特征在于,所述出油機構為出油孔或出油縫。
13.根據權利要求8所述的榨油機,其特征在于,所述出油機構為出油孔或出油縫。
14.根據權利要求12所述的榨油機,其特征在于,所述出油孔的直徑是l-5mm或出油縫的寬度是0.4_5mm。
15.根據權利要求13所述的榨油機,其特征在于,所述出油孔的直徑是l-5mm或出油縫的寬度是0.4_5mm。
【文檔編號】B30B1/18GK204020032SQ201420394689
【公開日】2014年12月17日 申請日期:2014年7月16日 優(yōu)先權日:2014年7月16日
【發(fā)明者】黃細中, 何洪國, 蔣金偉 申請人:深圳市鮮油寶健康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