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散熱裝置制造方法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實施例提供一種散熱裝置,所述裝置包括:殼體(11)、風扇(12)、固定所述風扇(12)的第一固定架(13)、第一風口(14)、第二風口(15);其中,所述風扇(12)通過所述第一固定架(13)固定于所述殼體(11)的底平面上,所述第二風口(15)位于所述殼體(11)的底平面上固定所述第一固定架(13)的一側,所述第一風口(14)位于所述殼體(11)的底平面上的另一側。
【專利說明】一種散熱裝置
【技術領域】
[0001]本實用新型涉及終端散熱領域,尤其涉及一種散熱裝置。
【背景技術】
[0002]本申請發(fā)明人在實現(xiàn)本申請實施例技術方案的過程中,至少發(fā)現(xiàn)相關技術中存在如下技術問題:
[0003]隨著采用長期演進(LTE,Long Term Evolut1n)、Wifi的移動寬帶終端的速率的大幅提升,這些移動寬帶終端,尤其是盒子類產品和移動路由產品的功率達到1w以上,甚至超過20w,主板溫度和表面溫度成了這類產品的重點問題。
[0004]而目前解決該問題的方法是加大整機尺寸和增加散熱片等被動散熱措施。但是,隨著功耗的加大,增加整機尺寸已無法有效避免主板過熱的問題,并且,隨著出現(xiàn)整機尺寸越來越小的需求,現(xiàn)有的被動散熱措施已無法滿足移動寬帶產品過熱的問題。
[0005]然而,對于上述問題,相關技術并未存在有效的解決方案。
實用新型內容
[0006]有鑒于此,本實用新型實施例提供一種散熱裝置,能夠兼顧產品尺寸外觀和成本的散熱方案。
[0007]為達到上述目的,本實用新型的技術方案是這樣實現(xiàn)的:
[0008]本實用新型實施例提供一種散熱裝置,所述裝置包括:殼體11、風扇12、固定所述風扇12的第一固定架13、第一風口 14、第二風口 15 ;其中,所述風扇12通過所述第一固定架13固定于所述殼體11的底平面上,所述第二風口 15位于所述殼體11的底平面上固定所述第一固定架13的一側,所述第一風口 14位于所述殼體11的底平面上的另一側。
[0009]上述方案中,所述殼體11的底平面的外部設有用于將所述第二風口 15與所述第一風口 14隔離在所述殼體11的底平面兩側的隔離體16。
[0010]上述方案中,所述殼體11的除底平面以外的平面為密封面。
[0011]上述方案中,所述殼體11內部設有第二固定架17,所述第二固定架17將豎直的主板18固定于所述第一風口 14與所述第二風口 15之間。
[0012]上述方案中,所述第二固定架17的相對于所述殼體11的底平面的頂端設有通風孔19。
[0013]上述方案中,所述殼體11底平面的上表面設有隔熱板20,所述隔熱板20頂端與橫置的主板18的下表面固定,在用于固定所述主板18的第二固定架17上設有通風孔19。
[0014]上述方案中,所述風扇12為軸流風扇、或離心風扇。
[0015]本實用新型實施例提供一種散熱裝置,殼體11,風扇12、固定風扇12的第一固定架13、第一風口 14、第二風口 15 ;其中,風扇12通過所述第一固定架13固定于殼體11的底平面上,第二風口 15位于殼體11的底平面上固定所述第一固定架13的一側,第一風口14位于殼體11的底平面上的另一側;由此,使得移動寬帶終端產品外觀效果能夠顯著提升,并達到二級防水效果,節(jié)省風道密封輔料和支架,節(jié)省了外觀上開孔需要增加的防塵網或金屬防塵網,降低了噪音,以及漏光等問題,提升了用戶體驗。
【專利附圖】
【附圖說明】
[0016]圖1為本實用新型提供的一種散熱裝置的結構示意圖;
[0017]圖2為本實用新型提供的另一種散熱裝置的結構示意圖;
[0018]圖3為本實用新型提供的又一種散熱裝置的結構示意圖。
[0019]附圖標記說明:10,散熱裝置;11,殼體;12,風扇;13,第一固定架;14,第一風口 ;15,第二風口 ;16,隔離體;17,第二固定架;18,主板;19,通風孔;20,隔熱板,21,散熱片;22,密封墊。
【具體實施方式】
[0020]在本實用新型實施例中,風扇通過所述第一固定架固定于所述殼體的底平面上,所述第二風口位于所述殼體的底平面上固定所述第一固定架的一側,所述第一風口位于所述殼體的底平面上的另一側。
[0021]下面結合附圖對本實用新型的實施方法進行說明:
[0022]如圖1所示,本使用新型提供的裝置10包括:殼體11,風扇12、固定所述風扇的第一固定架13、第一風口 14、第二風口 15 ;其中,風扇12通過第一固定架13固定于所述殼體11的底平面上,第二風口 15位于殼體11的底平面上固定第一固定架13的一側,第一風口14位于殼體11的底平面上的另一側。殼體11的底平面的外部設有用于將第二風口 15與第一風口 14隔離在殼體11的底平面兩側的隔離體16。殼體11的除底平面以外的平面為密封面。殼體11內部設有第二固定架17,第二固定架17將豎直的主板18固定于第一風口14與第二風口 15之間。第二固定架17的相對于殼體11的底平面的頂端設有通風孔19。其中,密封面為沒有風口或開孔的平面。
[0023]這里,對圖1所示的本實用新型提供的散熱裝置的結構中的各個部件進行說明。
[0024]殼體11,由前殼,后殼組成,也可包括中殼或其他裝飾件;
[0025]主板18,主要包括主板及其貼片器件和屏蔽罩組成,對于一終端而言,發(fā)熱芯片和器件基本集中在正反面的屏蔽罩中。主板18裝配在殼體11的中間,將殼體11分割成上下或左右兩個空氣腔;其中,分割成的兩個空氣腔作為冷氣和熱氣流經的風道。
[0026]風扇12,可為軸流風扇或離心風扇,在殼體11采用臥式結構的終端中,采用軸流風扇減小體積,在殼體11采用立式結構的終端中,如果對終端的寬度W要求嚴格,可選擇立式放置的離心風扇以減小終端的寬度W,如果對寬度W沒有限制,可采用軸流風扇以降低成本。
[0027]第一風口 14,位于殼體11的底平面,通過隔離體16和腳墊(未示出)抬起終端后,從終端的四周的間隙進風。
[0028]散熱片21,當主板18的局部溫度過高時,需要采用散熱片加大散熱面積,通過導熱膠固定在屏蔽罩上。在整機功耗不大的情況下該散熱片可以更改為板狀或取消以降低成本。
[0029]密封墊22,可為泡棉或背膠,位于固定風扇12的第一固定架13上。通過密封墊22對風扇12的出風面和殼體進行密封,確保風扇12的出風口的熱風全部流出終端的第二風口 15,避免熱風回流。
[0030]第二風口 15,位于殼體11的底平面,熱風通過第二風口 15流出后先吹向桌面,從整機腳墊抬高后的四周間隙流出。
[0031]在本實用新型提供的散熱裝置中,作為出風口的第二風口和作為進風口的第一風口位于殼體11的底平面,可充分保證該終端放置于桌面上時,除底平面以外的其他屏面為密封面,沒有散熱孔,在保證造型美觀的同時可以通過IPX2級防水,此外,第二風口朝向桌面可以保證風扇噪音先傳向桌面再被桌面反射后才被用戶聽到,從而降低部分噪音。
[0032]隔離體16,位于第一風口和第二風口中間,防止第二風口的熱風被第一風口吸收。
[0033]本實用新型的散熱裝置的結構形成的氣流方向,冷氣流在殼體內回旋一周后變成熱氣流從殼體的底平面吹出,可充分提升主板表面熱的均勻度,提升殼體表面散熱能力,減少風扇的工作時間,風扇在整機工作時是間斷工作的,當主板溫度上升到第一門限值后風扇停止工作,當主板溫度降低到第二門限值后風扇啟動運行。在本實用新型的裝置中,風扇停止工作后主板熱量均勻,可有效延長風扇工作間隔;其中,第一門限為高溫門限值,第二門限為低溫門限值。
[0034]在本實用新型的散熱裝置中,通過主板或第二固定架將殼體隔離為左右或上下殼體,形成自然風道,利于散熱片的裝配和整機成本的降低,避免增加風道擋板,減少進出風口的輔料。
[0035]在圖1中,裝置10的殼體11為立式盒子類終端殼體,包含但不限于前殼、中殼、后殼。風扇12通過固定在殼體11的底平面上的第一固定架13固定在殼體11的內部,為裝置10提供空氣動力。第二風口 15作為出風口位于殼體11的底平面上固定第一固定架13的一側,第一風口 14作為進風口位于殼體11的底平面上的另一側。主板18通過第二固定架17裝配在殼體11中間,將殼體11分割為左右兩個腔體,形成空氣流道;主板18上設有散熱片21,將主板18上的芯片的熱量帶到一個更大面積的散熱體上,加大散熱面積,增加散熱效率,散熱片21在功耗不大時可以去掉或改為平面以降低成本;在第一固定架13上設有密封墊22,用于密封風扇12和第二風口 15,避免熱風的回流。在殼體11的底平面的外表面上設有隔離體16,且隔離體16位于第二風口 15和第一風口 14之間,防止第二風口 15的熱風流向第一風口 14。
[0036]通過上述結構構成裝置10的用于風扇散熱的風道,其中,風流的方向如圖中的箭頭所示,實線為熱風。虛線為冷風。風流的具體流向為:冷風從第一風口 14進入裝置10,經過主板18左側表面的散熱片21,此時,經過散熱片21的風流從冷風成為熱風,熱風經過第二固定架17頂端預留的通風孔19,流向裝置右側的腔體,經過主板18右側的表面流向風扇12,風扇12將熱風從第二風口 15吹出,形成左邊進冷風,右邊出熱風的循環(huán)。
[0037]這里,風扇12可根據主板18的溫度進行自啟動或停止工作。當主板18的溫度升高到第一門限值后停止工作,待主板溫度降低到第二門限值后重新開始工作。
[0038]在圖1中,第二風口 15和第一風口 14同時設于殼體11的底平面,使得冷風的進入和熱風的流出同時通過殼體11的腳墊(未示出)和中間的隔離體16抬高的縫隙進行,第二風口 15和第一風口 14設在殼體11的底部有利于外觀效果提升,可以防止生活用水從裝置10的頂部灑落進入第一風口 14或第二風口 15,從而避免裝置10所在終端的損壞,第二風口 15從殼體底平面出風可降低噪音;主板18的兩側表面均有風流流過可保證主板18的散熱均勻,不存在散熱盲區(qū),同時在節(jié)省第二風口 15設防塵網的前提下提升散熱效率。此夕卜,在殼體11的底平面開孔,以設第一風口 14和第二風口 15,不用擔心漏光等外觀缺陷,提升用戶體驗。
[0039]在本實用新型實施例中,風扇12可為軸流風扇、或離心風扇。圖1中的風扇12采用的是軸流風扇,熱風沿著風扇轉軸吹入并沿同一方向吹出,這樣風扇12的寬度對裝置10所在的終端的寬度有所限制,但這種風扇成本低,可用在對整機寬度不敏感的終端上。
[0040]如圖2所示,將風扇12采用的軸流風扇替換為離心風扇,由于圖2所示的裝置所在的終端對寬度敏感,因此,在圖1的基礎上,風扇12采用了離心風扇,風扇12從左右兩側進風,垂直90度從底部出風,風扇12在殼體11中立式擺放,有效減小風扇12占用的寬度,從而減小該裝置整機寬度,對風扇的長寬要求較小。
[0041]圖3以本實用新型提供的裝置所在的終端為臥式盒子類終端為例對本實用新型的散熱裝置進行說明,這里,臥式盒子類終端的殼體11采用臥式設計。
[0042]對于圖3所示的裝置,主板18橫向放置在殼體11中間,殼體11底平面的上表面設有隔熱板20,隔熱板20頂端與橫置的主板18的下表面固定,在用于固定主板18的第二固定架17上設有通風孔19。如圖3所示,在第二固定架17的兩端分別設有通風孔19,其中,兩個通風孔19分別用于冷風和熱風的流通。軸流風扇12位于主板18下方的右側,第一風口 14在殼體11的底平面的左側,散熱片21位于主板18的上方發(fā)熱嚴重的芯片上。當風扇12工作時,風流的方向如圖中的箭頭所示,實線為熱風,虛線為冷風。冷風從第一風口 14流入,經主板18的底部由主板18的左側和殼體11之間的通風孔19流向主板上面,再由左向右經過散熱片21和右側通風孔19流向風扇12,風扇12的出風面和殼體11通過密封墊22隔離,熱風從第二風口 15流出。在臥式設計的殼體11中采用軸流風扇既能節(jié)省高度空間,對風扇的尺寸限制也小,有更多選擇去降低成本和降低噪音。
[0043]需要說明的是,圖3和圖1的區(qū)別在于在殼體11內部的主板18的下方需要隔熱板20,防止空氣直接從主板18底部流向風扇12。
[0044]以上所述,僅為本實用新型的【具體實施方式】,但本實用新型的保護范圍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術領域】的技術人員在本實用新型揭露的技術范圍內,可輕易想到變化或替換,都應涵蓋在本實用新型的保護范圍之內。因此,本實用新型的保護范圍應以所述權利要求的保護范圍為準。
【權利要求】
1.一種散熱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裝置包括:殼體(11)、風扇(12)、固定所述風扇(12)的第一固定架(13)、第一風口(14)、第二風口(15); 其中,所述風扇(12)通過所述第一固定架(13)固定于所述殼體(11)的底平面上,所述第二風口(15)位于所述殼體(11)的底平面上固定所述第一固定架(13)的一側,所述第一風口(14)位于所述殼體(11)的底平面上的另一側。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殼體(11)的底平面的外部設有用于將所述第二風口(15)與所述第一風口(14)隔離在所述殼體(11)的底平面兩側的隔離體(16)。
3.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殼體(11)的除底平面以外的平面為密封面。
4.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殼體(11)內部設有第二固定架(17),所述第二固定架(17)將豎直的主板(18)固定于所述第一風口(14)與所述第二風口(15)之間。
5.根據權利要求4所述的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固定架(17)的相對于所述殼體(11)的底平面的頂端設有通風孔(19)。
6.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殼體(11)底平面的上表面設有隔熱板(20),所述隔熱板(20)頂端與橫置的主板(18)的下表面固定,在用于固定所述主板(18)的第二固定架(17)上設有通風孔(19)。
7.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風扇(12)為軸流風扇、或離心風扇。
【文檔編號】H05K7/20GK204014385SQ201420395012
【公開日】2014年12月10日 申請日期:2014年7月17日 優(yōu)先權日:2014年7月17日
【發(fā)明者】吳典鋒 申請人:中興通訊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