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一種包括第一和第二半外殼的外殼及一種將其鎖緊的裝置的制作方法
技術(shù)領域:
本發(fā)明涉及一種外殼,尤其涉及一種用于條形碼閱讀器的包括第一和第二半外殼的外殼,以及一種用于將它鎖緊的裝置。此外,本發(fā)明涉及一種用于將外殼固定在工作臺上的裝置,以及用于將一塊玻璃板固定在外殼壁上的窗口上的裝置。
有多種電子設備是裝入塑料材料的外殼的。一般說來,這樣一種塑料外殼包括連接起來以組成外殼的第一和第二半外殼。為了將半外殼互相連接起來并鎖住,采用了一種不用螺釘就可以連接半外殼的鎖緊裝置。
圖26A是一個外殼的部分截面,表示出現(xiàn)有技術(shù)的這樣一種鎖緊裝置的一個實例。在圖26A中,外殼100包括第一和第二半外殼101和102,它們互相連接以組成外殼100。第一半外殼101包括一個凹槽或溝槽103,而第二半外殼102包括一個與凹槽103接合的鉤形部分,如圖26A所示。凹槽103與鉤形部分104構(gòu)成了一個鎖緊裝置,使得第一和第二半外殼101和102通過這一接合被互相鎖緊。
圖26A中所示的現(xiàn)有技術(shù)的鎖緊裝置,允許一個人很容易地裝配外殼。另一方面,為了在拆卸過程中將鉤形部分104從凹槽103中脫離,必須如箭頭A所示,將鉤形部分104附近的第二外殼102邊緣向下壓,或者如箭頭C所示,將凹槽103附近的第一外殼101的邊緣向外拉。為了完成這一工作,必須使用一個工具,如螺絲起子。此外,將其邊緣下壓或外拉,而把第一和第二半外殼101和102中的一個從另一個移開是一件困難的工作。因此,在現(xiàn)有技術(shù)的鎖緊裝置中,在拆卸以便維護的過程中,這樣一件困難而費時的工作是不可避免的。
此外,外殼或鎖緊裝置的尺寸誤差會使半外殼不能被相互連接并固定。圖26B表示出一種情況,其中第一半外殼101制造得比設計尺寸大,使得鉤形部分104不能充分地與凹槽103接合。而且,通常不會設置加長的凹槽,因而凹槽必須被精確地布置在對應于鉤形部分104的位置。因此,凹槽與鉤形部分之間的相對位置要求就很嚴格,一個位置誤差也會使半外殼不能被互相連接并固定。
本發(fā)明就是針對解決上述現(xiàn)有技術(shù)的問題的,而本發(fā)明的目標是提供一種用于將外殼的第一和第二半外殼鎖緊的裝置,該裝置經(jīng)改進可以容易地連接和拆開第一和第二半外殼。
此外,本發(fā)明的目標是提供一種用于將外殼的第一和第二半外殼鎖緊的裝置,該裝置經(jīng)改進可以確保鎖緊作用,即使存在半外殼的尺寸誤差或鎖緊裝置的位置誤差。
根據(jù)本發(fā)明,提供有一種裝置,用于鎖緊適應于互相連接的第一和第二半外殼。該裝置包括一個設置在第一外殼上的銷釘,以及一個鎖緊元件,該元件帶有一對設置在第二外殼上的,當?shù)谝缓偷诙胪鈿け贿B接時接合并夾持住銷釘?shù)谋蹱钗铩?br>
該臂狀物最好確定一個接合表面以與銷釘?shù)耐獗砻媾浜稀?br>
此外,提供有一個外殼,包括適應于互相連接的第一和第二半外殼、設置在第一外殼內(nèi)表面上的銷釘,以及一個鎖緊元件,該元件帶有一對設置在第二外殼的內(nèi)表面上的臂狀物,當?shù)谝缓偷诙胪鈿け贿B接時接合并夾持住銷釘。
本發(fā)明的設置使得半外殼易于被連接和拆開。而且,本發(fā)明的設置可以確保鎖緊作用,即使存在半外殼的尺寸誤差。
此外,提供有一種用于將外殼固定在工作臺上的裝置。該裝置包括一個固定元件,包括適應于被插入外殼并被與外殼固定的第一壁面,和適應于與工作臺固定的第二壁面。第一和第二壁面被互相連接。在外殼中設置有一個導向件用于引導第一壁面插入外殼。
第一和第二壁面最好互相垂直連接。固定元件可以包括一個設置在第二壁面上與第一壁面平行的定位片,該第一壁面插入外殼內(nèi)的一個窗口。
此外,提供有一個裝置用于將一塊玻璃板固定在外殼壁的窗口上的裝置。該裝置包括多個抓爪,沿窗口的周邊設置在外殼表面,用于將玻璃板夾緊在窗口上,抓爪包括伸到外殼壁之上的柔性端,當玻璃板被裝在窗口上時,柔性端發(fā)生彈性變形,將玻璃板壓在外殼壁上。在外殼壁上沿著窗口周邊設置有一個檔塊,檔塊緊靠玻璃板的下端,以便當玻璃板被裝在窗口上時支撐玻璃板。
現(xiàn)在將結(jié)合附圖討論這些及其它目標和優(yōu)點以及更進一步的描述,其中
圖1是根據(jù)本發(fā)明的實施例的一個外殼的透視圖;圖2A是前部外殼的一個正面視圖;圖2B是前部外殼的一個頂視圖;圖3是前部外殼的一個后視圖,表示前部外殼的內(nèi)表面;圖4是前部外殼的一個側(cè)視圖;圖5是前部外殼的縱向截面圖;圖6A是圖3中前部外殼沿Ⅺ-Ⅺ線的截面圖;圖6B是圖3中前部外殼沿Ⅺ′-Ⅺ′線的截面圖;圖7A是從圖5中的線Ⅶ-Ⅶ看過去的鎖緊元件的平面圖;圖7B是鎖緊元件的正面視圖;圖7C是鎖緊元件的側(cè)視圖;圖8是后部外殼的后視圖;圖9A是后部外殼的前視圖,表示出后部外殼的內(nèi)部;圖9B是圖9A中沿Ⅸ-Ⅸ線的截面圖;圖10是后部外殼的側(cè)視截面圖;圖11是后部外殼的底視圖;圖12是外殼的側(cè)視圖,其中前部與后部外殼將被互相連接;圖13是外殼的底視圖,其中前部與后部外殼將被互相連接;圖14A表示出鎖緊元件與接合銷之間的接合;圖14B是與圖14A類似的圖,其中鎖緊元件與接合銷未對準;圖15A是側(cè)視圖,表示出鎖緊元件與接合銷互相接合;圖15B表示出根據(jù)本發(fā)明的另一個實施例的,鎖緊元件與接合銷之間的接合;圖16是根據(jù)本發(fā)明的實施例的外殼的部件分解透視圖,表示出外殼被安裝到工作臺上;圖17是與圖16類似的部件分解透視圖,然而前部外殼沒有表示出來;圖18是外殼的一個部件分解側(cè)視圖,表示出外殼被安裝到工作臺上;
圖19是后部外殼的部件分解正面視圖,表示出外殼被安裝到工作臺上;圖20A是后部外殼的頂截面圖;圖20B是固定元件的頂視圖;圖21是插入后部外殼的凹槽中的導向間隙的固定元件的一個放大圖;圖22是后部外殼的底部的一個局部放大側(cè)視截面圖,表示固定元件的插入;圖23是后部外殼的底部的一個局部放大側(cè)視截面圖,表示后蓋與后部外殼凹槽的連接;圖24是前部外殼的一個后視圖,表示在第一窗口安裝到前部外殼的內(nèi)部表面的玻璃板;圖25A是前部外殼在第一窗口周圍的一個局部放大側(cè)面截面圖,表示出移去玻璃板后的抓爪;圖25B是與圖25A類似的一個局部放大側(cè)視截面圖,表示出玻璃板安裝著時的抓爪;圖26A是外殼的一個局部截面圖,表示現(xiàn)有技術(shù)的一種鎖緊裝置的實例;以及圖26B是與圖25A類似的外殼的一個局部截面圖,表示出現(xiàn)有技術(shù)的問題。
參照附圖,下面描述本發(fā)明的優(yōu)選實施例。
圖1是根據(jù)本發(fā)明的一個外殼1的透視圖。作為一個實例,外殼1被用于條形碼閱讀器。外殼1尤其有利于用在固定式條形碼閱讀器中,該條形碼閱讀器被固定在工作臺,如收銀臺的上部。
條形碼閱讀器是一種設備,用于讀出加在一件物品上的條形碼。圖1中所示的條形碼閱讀器被固定在一個收銀臺上,并且讀出操作員從條形碼閱讀器前面推過的物品上的條形碼。條形碼閱讀器能有效地在一個短時間內(nèi)讀出許多物品的條形碼。
固定式條形碼閱讀器包括一個光源,如激光二極管;一個掃描裝置,如多面反射鏡或電動反射鏡(galvano-mirror),用于反射并掃描來自光源的光束,至少有一個反射鏡用于將來自掃描裝置的掃描光反射;一個光傳感器用于接收被條形碼反射的光;和一個裝在外殼內(nèi)的解碼裝置,用于根據(jù)來自光傳感器的電子信號對條形碼進行解碼。外殼包括一個窗口,通過該窗口掃描光束射向一個物品,并且從條形碼反射回的光束由此進入閱讀器。
外殼1包括第一和第二窗口11和12,以產(chǎn)生多掃描式條形碼閱讀器。這種多掃描式條形碼閱讀器以不同的方向?qū)墒至⒌膾呙韫馐湎驐l形碼。這就使得即使操作員沒有使條形碼準確地朝向窗口,由于一條光束穿過其中一個窗口應該掃描到條形碼,因而確保讀出條形碼。因此,在多掃描式條形碼閱讀器中,與帶有一個窗口的條形碼閱讀器相比,閱讀誤差被降低而且閱讀效率得到了提高。
圖1中所示的外殼包括前部和后部外殼13和14,即互相連接的第一和第二半外殼。第一和第二窗口11和12被設置在前部外殼13的前部壁面上。前部和后部外殼13和14可以由樹脂澆注制成。
圖2A和2B分別是前部外殼13的正面和頂視圖。圖3是前部外殼的后視圖,其中一塊玻璃板61通過六個抓爪22被安裝在第一窗口11上并被固定。
鎖緊元件21,用于將后部外殼14與前部外殼13連接并鎖緊,被設置在前部外殼13的內(nèi)部表面的四個角處。抓爪22和鎖緊元件21與前部外殼13成形為一體。圖4和5分別是前部外殼13的側(cè)視圖和縱向截面圖。鎖緊元件21被與前部外殼13的頂部和底部壁面的內(nèi)表面相連接。
抓爪22被沿著第一窗口11的垂直邊設置。參照圖6A和6B,抓爪22帶有柔性端22a,其成形是為了提供一個介于前部外殼23的前壁面與抓爪22的端部22a之間的空間23,玻璃板61就被容納進入其中。前部外殼23進一步包括一個檔塊24,用于通過緊靠玻璃板61的底端來支撐玻璃板61。
如圖6A和6B所示,鎖緊元件21帶有成對的臂狀物21a,如下面將要描述的那樣,在臂狀物之間容納有接合銷36和36′(圖14A、14B、15A和15B)。
圖7A、7B和7C分別是鎖緊元件21的平面、正面和側(cè)面視圖。鎖緊元件21包括切掉部分25,位于臂狀物21a的遠端,便于臂狀物21a間接合銷36的引入;以及臂狀物21a內(nèi)側(cè)的接合平面26。
前部外殼13進一步包括底切27,沿著前部外殼13的兩側(cè)及頂壁和底壁的邊緣。配合裝入底切27的是加邊部分14a,它沿著后部外殼14的內(nèi)邊延伸。
圖8是后部外殼14的后視圖。圖9A是后部外殼14的正面視圖,表示出后部外殼14的內(nèi)部。圖9B是圖9A中沿Ⅸ-Ⅸ線的截面。
后部外殼14包括隔板14b和14c,它們限定了一個凹槽31用于將電纜及連接器組件(未表示出)容納至一個外部主框架(未表示出),電纜及連接器組件用于傳輸對應于由條形碼閱讀器讀出的條形碼的電信號。凹槽31在后部外殼14的后壁面和底壁面上包括有一個后窗口39,電纜和連接器組件從中進入。在圖22中,只表示出連接器52。后窗口39中,除了限定在后部外殼14的底壁中的部分以外,都由一個后蓋53(圖9、23)封閉,該后蓋通過將螺釘擰入一個帶螺紋孔的凸臺,而被裝在窗口39的上方。尤其是,如后面要描述的,參照圖23,后部外殼14和后蓋53在后部外殼14的底部形成了一個縫隙,用于插入固定元件41。隔板14c包括一個窗口37用于延伸電纜。
參照圖10,它是后部外殼14的側(cè)部截面。在凹槽31內(nèi),提供有一對導向元件32以在導向元件32與垂直隔板14c之間限定導向間隙。如后面所述,一個固定元件41(圖16)被經(jīng)過縫隙55插入導向間隙35。
圖11是后部外殼14從圖10中的線Ⅺ-Ⅺ看過去的一個底視圖。在后部外殼14的底壁設置有一個矩形窗口40,與窗口31相鄰,用于容納固定元件41的一個定位片44(圖16)。
圖12和圖13分別是外殼1的側(cè)視圖和底視圖,其中前部和后部外殼13和14將互相連接。為了表示接合銷36,在圖12和13中后部外殼14是用截面圖表示的。如圖12和13所示,設置有前部外殼13的鎖緊元件21和接合銷36,以便它們可以互相接合。
圖14A表示出鎖緊元件21與接合銷36之間的接合。如圖12和13所示,當前部外殼13接近后部外殼14時,臂狀物21a遠端的切掉部分25與接合銷36相接觸。前部外殼13的進一步接近使臂狀物21a互相移開,使得引入接合表面26內(nèi)部的銷釘36將前部外殼13與后部外殼14鎖住。
切掉部分25被設置在臂狀物21a的遠端,以在其間確定大體90°,使得鎖緊元件21與接合銷36間的接合能容易地將臂狀物21a相互移開。在這一實施例中,切掉部分25是平的,而另一種能使鎖緊元件21與接合銷36間的接合將臂狀物21a相互移開的設置,也在本發(fā)明的范圍內(nèi)。
接合表面26有一個圓形的形狀,以與銷釘36的表面配合。接合表面26的形狀允許鎖緊元件21與接合銷36接合,也允許它們在前部外殼13被強制遠離后部外殼14時,脫扣。
本發(fā)明的鎖緊設置的特征允許一個人不使用諸如螺絲起子之類的工具,就可以裝配和拆卸條形碼閱讀器的外殼。尤其是,在外殼1的拆卸中,只需使前部外殼13強制遠離后部外殼14,就可將鎖緊元件22從接合銷36脫扣出來。
此外,由于鎖緊元件21與銷釘36的兩側(cè)接合,并且臂狀物21a有柔韌性,所以如果鎖緊元件21和銷釘36相互之間沒有被準確設置,則鎖緊元件21可以夾持住接合銷36。參照圖14B,接合銷36與鎖緊元件21從其中心錯位了距離A。在這種情況下,圖中右側(cè)臂狀物21a可以接合和夾持住銷釘36。此外,可以選擇接合銷36的長度,使得如果鎖緊元件21在銷釘36的縱向上偏離準確位置,則鎖緊元件21和接合銷36可以互相接合。另一方面,圖26A和26B中所示的現(xiàn)有技術(shù)的鉤和凹槽設置中,一個細小的尺寸或位置誤差也可能防礙前部外殼和后部外殼連接起來。
圖15A是互相接合的鎖緊元件21和接合銷36的側(cè)視圖。鎖緊元件21僅接合了銷釘36的一小部分,因而銷釘36在縱向上有足夠的長度L。如果鎖緊元件21在縱向上偏離了準確位置,該長度能確保鎖緊元件21和銷釘36之間的接合。
如上所述,如果它們在尺寸或位置上有誤差,則本發(fā)明的鎖緊設置能確保鎖定元件21和銷釘36之間的接合。
根據(jù)圖15B中所示的另一個實施例,鎖緊元件21與帶有方形截面的接合銷36′接合。在這一實施例中,接合表面26′帶有與方形銷釘36′的側(cè)面配合的平面。這一實施例也可以使鎖緊元件21很容易地與銷釘36′分離。
圖16至20表示出根據(jù)本發(fā)明的實施例的條形碼閱讀器的外殼1的裝配。在這些圖中,條形碼閱讀器的光學和電子元件沒有表示出來。
首先,如箭頭X所示,前部與后部外殼13和14被互相連接以形成外殼1。然后,外殼1被通過固定元件41固定到一個工作臺,如收銀臺(未表示出)的上面,固定元件是被固定在工作臺70的上面,以防止條形碼閱讀器掉下。固定元件41是一個L形金屬板,包括水平和垂直部分41a和41b。水平部分41a包括四個用于擰入螺釘?shù)目?2,并且定位片44平行于垂直部分41b。
固定元件41的垂直部分通過窗口39的底部被插入凹槽31內(nèi)的導向間隙35。進而,定位片44被插入矩形窗口40以將外殼1相對于固定元件41定位。固定元件41的垂直部分包括一個長孔43,用于避免凸臺34與固定元件41的垂直部分41b間的干涉。
圖21表示出插入凹槽31的固定元件41的垂直部分41a。導向元件32夾持住垂直部分41a。垂直部分41a包括一個孔45,一個螺釘(未表示出)通過孔45被擰入后部外殼14以將后部外殼14與固定元件41緊固。固定元件41的垂直部分41a的高度大體上與設置窗口37的位置相同。
圖22是凹槽31的一個放大截面圖,垂直部分41a被插入凹槽31內(nèi)的導向元件32與隔板14c之間的導向間隙35。連接器52由金屬板支架51固定到后部外殼上。該支架51與固定元件41相接觸,以在其間提供電傳導。
參照圖23,蓋53通過螺釘54與后部外殼相連,封住窗口。如果后部外殼14沒有被固定到固定元件41上,則螺釘43可以通過與長孔43接合而防止外殼1從固定元件41徹底脫離。
根據(jù)本發(fā)明,只有固定元件41被與條形碼閱讀器分立地固定到工作臺70,如收銀臺的上面。這使得條形碼閱讀器的安裝僅需一人。另一方面,如果一個固定元件適應于與條形碼閱讀器固定,則一個重的閱讀器不能僅由一個人被能被固定到工作臺上。由此,本發(fā)明的安裝配置提高了條形碼閱讀器的安裝效率。
參照圖24,由硬化玻璃,如藍寶石玻璃制成的玻璃板61,通過抓爪22被安裝到前部外殼13的內(nèi)表面上,第一窗口11的上方。如上所述,條形碼閱讀器被直立著固定到一個工作臺上。一個其上帶有條形碼的物品,經(jīng)過條形碼閱讀器的前端,以讀出條形碼。在經(jīng)過的時候,該物品可能與玻璃板61接觸,導致劃傷玻璃板61的表面。玻璃板61上的劃痕降低了條形碼閱讀器的條形碼讀出能力,使得對于條形碼閱讀器更換玻璃板61是必須的。
根據(jù)本發(fā)明,玻璃板表面61通過抓爪22以可拆的方式被裝到前部外殼13的內(nèi)部表面上。檔塊24緊靠玻璃板61的下端,以支撐它。
圖25A和25B是前部外殼13在第一窗口11與抓爪22附近的局部放大側(cè)部截面圖,圖25A中,玻璃板61被移去,而在圖25B中,玻璃板61是已安裝的。如圖25A和25B所示,抓爪22是柔性的,使得當玻璃板被移去后,抓爪22的遠端22a彎向前部外殼13的外面,而當玻璃板61被安裝上時,遠端22a又被矯直。這樣,抓爪22就彈性地夾持住玻璃板61。在圖25A和25B所示的特殊實施例中,前部外殼13進一步包括一個凹槽,玻璃板61被裝入其中。
可以被熟練技術(shù)人員理解的是上述描述是所公開設備的優(yōu)選實施例,并且可以在不脫離本發(fā)明的精神和范圍的情況下,進行改動和修改。
權(quán)利要求
1.一種用于將適應于互相連接的第一和第二外殼鎖緊的裝置,包括設置在第一外殼上的銷釘;以及帶有一對臂狀物的鎖緊元件,設置在第二外殼上,以便當?shù)谝缓偷诙鈿け贿B接起來時,接合并夾持住銷釘。
2.根據(jù)權(quán)利要求1的一種裝置,其中臂狀物確定了一個接合表面以與銷釘?shù)耐獗砻嫦嗯浜稀?br>
3.一個外殼包括適應于互相連接的第一和第二外殼;設置在第一外殼的內(nèi)表面上的銷釘;以及帶有一對臂狀物的鎖緊元件,設置在第二外殼的內(nèi)表面上,以便當?shù)谝缓偷诙鈿け贿B接起來時,接合并夾持住銷釘。
4.一種裝置用于將外殼安裝到一個工作臺上,包括一個固定元件,包括一個適應于被插入外殼并被與外殼固定的第一壁面,以及一個適應于被固定到工作臺上的的第二壁面,第一和第二壁面互相被連接起來;以及一個導向件,設置在外殼內(nèi),用于引導插入外殼的第一壁面。
5.根據(jù)權(quán)利要求4的一種裝置,其中第一和第二壁面相互垂直連接。
6.根據(jù)權(quán)利要求5的一種裝置,其中固定元件進一步包括一個設置在第二壁面上與第一壁面平行的定位片;以及外殼包括一個用于容納定位片的窗口。
7.一種裝置,用于將玻璃板安裝到設置在外殼壁內(nèi)的一個窗口上,包括多個抓爪,沿窗口的周邊設置在外殼表面上,用于將安裝在窗口上的玻璃板夾緊,抓爪包括伸到外殼壁之上的柔性端,當玻璃板被裝在窗口上時,柔性端彈性地變形,將玻璃板壓在外殼壁上;以及一個沿窗口周邊設置在外殼壁上的檔塊,該檔塊緊靠住玻璃板的下端,以便當玻璃板被裝在窗口上時支撐玻璃板。
全文摘要
一種裝置,用于將適應于互相連接的第一和第二外殼鎖緊,包括:設置在第一外殼中的一個銷釘,以及帶有一對臂狀物的鎖緊元件,設置在第二外殼上,以便當?shù)谝缓偷诙鈿け贿B接起來時,接合并夾持住銷釘。
文檔編號H05K5/02GK1213266SQ9810700
公開日1999年4月7日 申請日期1998年4月15日 優(yōu)先權(quán)日1997年9月30日
發(fā)明者市川稔幸, 大川正德, 綿貫洋, 山崎行造 申請人:富士通株式會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