插秧機構和插秧機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0001]本實用新型涉及農耕設備,具體地,涉及一種插秧機構和插秧機。
【背景技術】
[0002]目前,農民耕種秧苗的時候一般都是手工操作,在丘林地帶,田地呈階梯狀布置,若采用現有的大型插秧機進行插秧,因受到田地大小和位置的限制,需要頻繁的移動插秧機的位置來滿足插秧的需求,這樣會浪費較多的時間,而且效率低下,所以現有的大型插秧機在丘林地帶較難普及;對于平原地帶,采用現有的大型插秧機插秧會提高插秧效率,但該種插秧機依然會存在上述位置挪動的不方便性,更重要的是,采用大型插秧機插秧需要耗費較多的電力資源,且不易控制。另外,多數農民所擁有的田地畝數有限,不適宜動用該大型插秧機進行插秧,因此,該種大型插秧機無論在丘林地帶或者是平原地帶普及都會有一定的難度。
[0003]因此,提供一種成本低下且操作方便,適宜多數農民使用的插秧裝置時本實用新型亟需解決的問題。
【實用新型內容】
[0004]本實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種適合多數農民使用的插秧機構和插秧機,該插秧機成本低下且操作方便。
[0005]為了實現上述目的,本實用新型提供了一種插秧機構,該插秧機構還包括:插秧桿、第一段外殼、第二段外殼、第三段外殼、凸輪和彈性復位元件;所述第一段外殼呈柱狀,且一端固接于所述第二段外殼的一端,另一端螺紋連接于所述第三段外殼,所述第二段外殼呈方形結構;所述插秧桿一端固接于所述彈性復位元件的一端,所述彈性復位元件的另一端固接于所述第三段外殼,所述插秧桿的另一端沿長度方向延伸依次穿過所述第一段外殼和所述第二段外殼,并連接于秧苗;所述彈性復位元件的伸縮方向與所述插秧桿的長度方向相同;所述插秧桿上設置有開口,所述凸輪設置于所述開口處;當所述第二段外殼以所述凸輪的偏心點為中心位置旋轉的情況下,所述第二段外殼帶動所述插秧桿旋轉,且所述凸輪抵擋所述插秧桿沿所述插秧桿的長度方向運動;所述凸輪的周邊上設置有缺口,所述缺口的形狀為直角形。
[0006]優(yōu)選地,所述第一段外殼的一端連接于所述第二段外殼的端面的中心處,且所述第一段外殼的另一端連接于所述第三段外殼的端面的中心處。
[0007]優(yōu)選地,所述插秧機構還包括固接于所述第二段外殼的止擋桿,所述止擋桿上還設置有貫通槽;所述插秧桿上遠離所述彈性復位元件的一端設置有鋸齒;所述貫通槽和所述鋸齒相配合以夾持所述秧苗。
[0008]根據本實用新型的另外一個方面,提供一種插秧機,所述插秧機包括第一轉動機構、第二轉動機構和上述所述的多個插秧機構;所述第一轉動機構通過第一固定軸連接于所述第二轉動機構以使得所述第二轉動機構能夠沿所述第一固定軸的周向方向旋轉,所述插秧機構的凸輪的偏心點通過第二固定軸固接于所述第二轉動機構上,且所述第二段外殼以所述偏心點為中心旋轉以使得所述插秧桿能夠沿所述插秧桿的長度方向運動。
[0009]優(yōu)選地,所述第一轉動機構包括第一殼體以及設置于所述第一殼體內部的以下部件:主動齒輪和與主動齒輪相嚙合的第一從動齒輪;
[0010]所述第一從動齒輪套接于第一套圈上,且所述第一從動齒輪和第一套圈之間設置有第一平鍵,以使得所述第一從動齒輪的轉動能夠帶動所述第一套圈的轉動;
[0011]所述第一套圈和所述第一固定軸之間通過第一軸承連接,所述第一套圈套接且固定于所述第一軸承的外圈上,所述第一軸承的內圈套接且固定于所述第一固定軸上;
[0012]所述第一套圈固接于所述第二轉動機構,所述第一固定軸穿出所述第一殼體并固接于所述第二轉動機構。
[0013]優(yōu)選地,所述第二轉動機構包括固接于所述第一套圈的第二殼體和設置于所述第二殼體內部的以下部件:第二從動齒輪、分別嚙合于所述第二從動齒輪的多個調向輪和分別一一對應地嚙合于多個調向輪的多個連接齒輪;
[0014]所述第一固定軸穿出第一殼體固接于所述第二從動齒輪的中心處;
[0015]所述連接齒輪套接于第二套圈上,且所述連接齒輪和所述第二套圈上設置有第二平鍵,以使得所述連接齒輪的轉動能夠帶動所述第二套圈的轉動;
[0016]所述第二套圈和所述第二固定軸之間通過第二軸承連接,所述第二套圈套接且固定于所述第二軸承的外圈上,所述第二軸承的內圈套接且固定于所述第二固定軸上;
[0017]所述第二套圈固接于所述第二段外殼,所述第二固定軸穿出所述第二殼體并固接于凸輪的偏心點。
[0018]優(yōu)選地,多個所述調向輪的數量設置為3個,一一對應地,多個所述連接齒輪的數量也設置為3個;所述調向輪和所述連接齒輪相同,且所述調向輪的齒根圓直徑或所述連接齒輪的齒根圓直徑等于所述第二從動齒輪的齒根圓直徑,以使得所述插秧機構的運動軌跡形成為圓形。
[0019]根據上述技術方案,本實用新型的插秧單元中的插秧桿跟隨第二段外殼旋轉,在第二段外殼旋轉的過程中,插秧桿在凸輪的作用下實現在其自身的長度方向上來回運動,從而使得設置在插秧桿上的秧苗能夠被插進田地,且該插秧桿的運動軌跡控制為圓形,運動軌跡設置為圓形會使得相鄰兩個插秧桿之間的距離相同,且為最短的狀態(tài),能夠使得多個相鄰秧苗之間的距離更短,從而使得田地中的秧苗適當的更為密集,增加產量。該種插秧機的結構簡單,包括第一轉動機構、第二轉動機構和分別通過多個第二固定軸固接在第二轉動機構上的多個插秧機構,第二轉動機構能夠沿第一固定軸的周向方向旋轉,這樣,插秧機構中的第二段外殼將跟隨第二轉動機構旋轉,此時,插秧機構中的插秧桿即沿插秧桿的長度方向來回移動,進而將設置在插秧桿上的秧苗被插進田地。該種插秧機結構簡單,易于維修,成本低下,適合多數農民使用。
[0020]本實用新型的其他特征和優(yōu)點將在隨后的【具體實施方式】部分予以詳細說明。
【附圖說明】
[0021]附圖是用來提供對本實用新型的進一步理解,并且構成說明書的一部分,與下面的【具體實施方式】一起用于解釋本實用新型,但并不構成對本實用新型的限制。在附圖中:
[0022]圖1是根據本實用新型的優(yōu)選實施方式的插秧機的結構示意圖;以及
[0023]圖2是根據本實用新型的優(yōu)選實施方式的插秧機的內部結構示意圖。
[0024]附圖標記說明
[0025]1、第一殼體2、第二殼體
[0026]3、第二段外殼4、第一段外殼
[0027]5、第三段外殼6、插秧桿
[0028]7、止擋桿8、凸輪
[0029]9、主動齒輪10、第一固定軸
[0030]11、第一從動齒輪12、第二固定軸
[0031]13、連接齒輪14、第二套圈
[0032]15、調向輪16、第二從動齒輪
[0033]17、第一套圈
【具體實施方式】
[0034]以下結合附圖對本實用新型的【具體實施方式】進行詳細說明。應當理解的是,此處所描述的【具體實施方式】僅用于說明和解釋本實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制本實用新型。
[0035]在本實用新型中,在未作相反說明的情況下,“上、下、左、右、內、外”等包含在術語中的方位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