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fā)明涉及食品加工領域,特別涉及一種肉沫油辣椒的制作工藝。
背景技術:
:油辣椒是一種調(diào)料,其制作方法相當講究,一般將辣椒和各種配料用油炸后制得,廣受我國人們的歡迎。油辣椒制備傳統(tǒng)工藝簡單,易于操作,其味道也得到大眾的好評。但是,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人們對食品的色、香、味的要求越來越高,人們在要求油辣椒辣的同時也期望它的口味更加濃郁,為了滿足人們的需求,現(xiàn)有的油辣椒增加各種添加劑,讓油辣椒的口味更加濃郁,然而,添加劑中都含有有毒化學物質(zhì),在食用的過程中,對人體造成了傷害。技術實現(xiàn)要素:本發(fā)明意在提供一種肉沫油辣椒的制作工藝,以解決使用添加劑增加油辣椒口味的過程中,添加劑內(nèi)的有毒化學物質(zhì)對人體造成傷害的技術問題。本方案中的一種肉沫油辣椒的制作工藝,包括以下步驟:(1)制備油汁,具體包括:(1A)選材:選取肥肉多的豬肉;(1B)切碎:將豬肉切碎成??;(1C)炸制:將豬肉放入鍋內(nèi)進行炸制,炸制到豬肉油汁溢出,且豬肉變成肉渣,再對油汁進行第二次加熱,加熱時間為20-30min,讓油汁均勻沸騰;(2)制備辣椒面,具體包括:(2A)選材:選取貴州紅辣椒、湖南朝天椒和花椒;(2B)切碎:將貴州紅辣椒和湖南朝天椒打成粉末狀;(2C)炒制:再取鐵鍋置于灶上,且鐵鍋內(nèi)不加油,倒入粉末狀的貴州紅辣椒和湖南朝天椒,再加入少量的花椒,用小火徐徐翻炒,待辣椒顏色微變,關火,用鐵鍋的余溫繼續(xù)加熱一段時間;再用小火翻炒一段時間,再關火,再用鐵鍋的余溫繼續(xù)翻炒一段時間,反復炒制,直到辣椒粉色澤深紅參半才出鍋,形成辣椒面;(3)制備肉沫油辣椒,具體包括:(3A)油煎:用勺將油汁澆在炒制后的辣椒面上,直至熱油浸沒辣椒面;(3B)冷卻:油煎之后,將辣椒面沉浸冷卻,油面出現(xiàn)紅色的凝固體,待油辣椒變成紅色的凝固體時,可進行包裝。本方案的有益效果:(1)由于本方案是利用豬肉炸制出來的豬油作為油辣椒的原油,油炸后的豬肉作為肉沫,利用豬油冷卻后形成凝固體,因此,將豬油澆到辣椒面上,形成了紅色的凝固體,讓豬油包裹著辣椒面,更容易保藏;(2)現(xiàn)有技術中,為了增加油辣椒的口味,添加了不同的添加劑,而本方案中采用的是各種炒制和煎制的工藝,將油汁中的由香和辣椒粉內(nèi)的香味炒制或煎制出來,保證了油辣椒的口味,而且還不會對人體造成傷害;(3)對用于制作油辣椒的油先后進行兩次煉油,使油汁在升溫過程中經(jīng)歷一次緩沖,做到不破壞辣椒中微量元素和其他營養(yǎng)物質(zhì),且這樣能使油汁具有一個飽和度,使制成的油辣椒不易融入其他物質(zhì),能夠長期存放而又無異味。進一步,步驟(1C)中第一次炸制溫度控制在110°-114°,第二次溫度控制在80°-90°。在油炸過程中,油炸兩次,第一次油炸溫度在110°-114°,保證豬肉內(nèi)的油脂充分油炸出來,第二次油炸溫度是80°-90°,需要慢炸制,是為了讓油汁中甘油三酯、膽固醇和卵磷脂充分受熱。進一步,步驟(2C)炒制中所述用鐵鍋的余溫加熱一段時間為5min。炒制溫度控制在5min是為了讓辣椒面色澤充分紅亮。進一步,步驟(3A)油煎之前需要將油汁加熱,油汁加熱后,將油汁冷卻到27℃。油汁冷卻到27℃是為了以避免油煎時油溫過高,導致辣椒面焦糊,同時利于辣椒的香味物質(zhì)最大程度地融入油中。進一步,步驟(3A)油煎中油煎溫度保持在140℃。由實驗可知,在油煎溫度140℃時,油辣椒的口味最佳,香辣味適中,品質(zhì)最佳。進一步,步驟(3B)冷卻中的辣椒面冷卻到27℃。辣椒面冷卻到27℃是為了讓辣椒面快速的形成凝固體。具體實施方式名稱說明:貴州紅辣椒是出產(chǎn)在貴州的紅辣椒;湖南朝天椒是出產(chǎn)在湖南的朝天椒。下面通過具體實施方式對本發(fā)明作進一步詳細的說明:一種肉沫油辣椒的制作工藝,具體工藝如下:1、選材:選取肥肉多的豬肉、貴州紅辣椒、湖南朝天椒和花椒;2、切碎:將豬肉切碎成丁,貴州紅辣椒和湖南朝天椒打成粉末狀;3、炸制:將豬肉放入鍋內(nèi)進行炸制,其溫度控制在110°-114°之間,炸制到豬肉油汁溢出,且豬肉變成肉渣,在對油汁進行第二次加熱,溫度控制在80°-90°,加熱時間為20-30min,讓油汁均勻沸騰;4、炒制:再取鐵鍋置于灶上,且鐵鍋內(nèi)不加油,倒入貴州紅辣椒和湖南朝天椒的粉,載加入少量的花椒,用小火徐徐翻炒,待辣椒顏色微變,關火,用鐵鍋的余溫繼續(xù)加熱一段時間(簡稱“坑制”);再用小火翻炒一段時間,再關火,再用鐵鍋的余溫繼續(xù)翻炒一段時間,反復炒制,一般炒制三次,坑制兩次,直到辣椒粉色澤深紅參半才出鍋,形成辣椒面。5、油煎:先將步驟3中的油汁加熱至六成后關火,將油冷卻到一定溫度,以避免油煎時油溫過高,導致辣椒面焦糊,同時利于辣椒的香味物質(zhì)最大程度地融入油中。再用勺將油汁澆在步驟4炒制后的辣椒面上,油煎溫度應是140℃,直至熱油浸沒辣椒面。6、冷卻:油煎之后,將辣椒面沉浸冷卻,隨著熱油的溫度慢慢降下去的同時,油面出現(xiàn)紅色的凝固體,待油辣椒變成紅色的凝固體時,可進行包裝。感官評分標準油辣椒的品質(zhì)標準要滿足:“一紅”“二香”“三辣”“四麻”“五浸”?!耙患t”,即成品油辣椒的色澤一定要紅亮,不可夾雜其他顏色;“二香”,即成品油辣椒中的香味一定要蓋過辣味;“三辣”,即成品麻度適口;“五浸”,即油一定要浸沒辣椒面。油辣椒的感官評分標準見表1在步驟4中,為了使辣椒粉的香味最大程度地揮發(fā)出來,炒制的次數(shù)通過實驗來確定。實驗A:選取4種不同的炒制方法,通過感官評定,得到最佳的炒制方法。實驗A1:“一次炒制”,即將辣椒粉只炒1遍;實驗A2:“炒二坑一”,即先把辣椒粉放入鍋中翻炒一次,直到辣椒粉顏色微變,關火坑制5min,再加熱翻炒,直到辣椒粉色澤深紅參半;實驗A3:“炒三坑二”,即炒制3遍,坑制2遍;實驗A4:“炒四坑三”,即炒制4遍,坑制3遍。表2為炒制方法的實驗結果分析表通過不同的炒制方法,經(jīng)過上述制作工藝后,制作成的肉沫油辣椒,通過感官評定,得到制作油辣椒最佳的炒制方法。由表2可見,一次炒制,由于炒制時間較長,使得辣椒粉容易出現(xiàn)焦糊的現(xiàn)象,香味容易逸失,香味不濃郁。而隨著炒制的次數(shù)上升,成品的香味也隨之增加,但是,當炒制次數(shù)過多時,辣椒粉也容易出現(xiàn)焦糊。增加“坑制”的工藝,避免辣椒粉長時間加熱造成焦糊,余溫加熱更容易匯聚香味,使香味和辣味更好的散發(fā)出來,所以,炒三坑二是制作油辣椒最佳的炒制方法。在步驟5中,為了確定澆油溫度達到多少時,辣椒面的香味更濃,因此,通過實驗來確定。實驗B:實驗B1:選用130℃油;實驗B2:選用140℃油;實驗B3:選用150℃油;實驗B4:選用160℃油。表3為油煎溫度實驗結果分析表由表3可見,油煎溫度過低,辣椒油的辣味較重,口味微澀,香味不明顯;而油煎溫度過高,則會出現(xiàn)焦煳現(xiàn)象,辣椒焦煳、帶有煳味。在油煎溫度140℃時,油辣椒的口味最佳,香辣味適中,品質(zhì)最佳,所以,油辣椒的最佳油煎溫度是140℃。為了檢測最后制作的油辣椒能夠長期存放而無異味,做了以下實驗:實驗C:實驗C1:取用最后制作的油辣椒2g放入瓶罐內(nèi),再加入乙醇,觀察油辣椒是否溶解在乙醇內(nèi),再對瓶罐進行封閉,等待3天、7天、10天后觀察是否有異味;實驗C2:取用最后制作的油辣椒2g放入瓶罐內(nèi),再加入水,觀察油辣椒是否溶解在水內(nèi),再對瓶罐進行封閉,等待3天、7天、10天后觀察是否有異味;實驗C3:取用最后制作的油辣椒2g放入瓶罐內(nèi),再加入正已烷,觀察油辣椒是否溶解在正乙烷內(nèi),再對瓶罐進行封閉,等待3天、7天、10天后觀察是否有異味;實驗C4:取用現(xiàn)有產(chǎn)品的油辣椒2g放入瓶罐內(nèi),再加入乙醇,觀察油辣椒是否溶解在乙醇內(nèi),再對瓶罐進行封閉,等待3天、7天、10天后觀察是否有異味;實驗C5:取用現(xiàn)有產(chǎn)品的油辣椒2g放入瓶罐內(nèi),再加入水,觀察油辣椒是否溶解在水內(nèi),再對瓶罐進行封閉,等待3天、7天、10天后觀察是否有異味;實驗C6:取用現(xiàn)有產(chǎn)品的油辣椒2g放入瓶罐內(nèi),再加入正已烷,觀察油辣椒是否溶解在正已烷內(nèi),再對瓶罐進行封閉,等待3天、7天、10天后觀察是否有異味。實驗結果如下:表4油辣椒的存放實驗分析表實驗號溶解度/%異味/3天異味/7天異味/10天實驗C10無無無實驗C20無無無實驗C30無無無實驗C460有有有實驗C550有有有實驗C680有有有從表4可知,在油辣椒內(nèi)加入乙醇、水和正已烷,其油辣椒都沒有溶解,說明本發(fā)明的產(chǎn)品不易融入其他物質(zhì),在將實驗C1、實驗C2和實驗C3放置3、7、10天,再打開密封,均沒有異味。而實驗C4、實驗C5和實驗C6采用的是現(xiàn)有的產(chǎn)品,現(xiàn)有的產(chǎn)品在加入乙醇、水和正已烷均溶解,其在正乙烷中溶解最大,在放置3、7.10天后,均產(chǎn)生了異味,可知本發(fā)明的產(chǎn)品能夠長期存放而又無異味。由于本實施例中采用了肉類油辣椒,在一定程度上存在質(zhì)量安全隱患,為了讓大家對發(fā)明人的肉沫油辣椒放心食用,因此,做了肉沫油辣椒食品檢測(HACCP),符合食品檢測的要求。以上所述的僅是本發(fā)明的實施例,方案中公知的具體結構及特性等常識在此未作過多描述。應當指出,對于本領域的技術人員來說,在不脫離本發(fā)明結構的前提下,還可以作出若干變形和改進,這些也應該視為本發(fā)明的保護范圍,這些都不會影響本發(fā)明實施的效果和專利的實用性。本申請要求的保護范圍應當以其權利要求的內(nèi)容為準,說明書中的具體實施方式等記載可以用于解釋權利要求的內(nèi)容。當前第1頁1 2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