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手工土豆餅壓塊機。
背景技術:
土豆餅是源自安徽和廣東廣州的漢族小吃,屬于徽菜、粵菜系。以土豆、面粉等為原料制作。傳統(tǒng)的做法是將平底鍋旺火(最好是不沾鍋)燒熱加油轉(zhuǎn)中火,將100克左右土豆條倒入鍋內(nèi),用平鏟壓成厚度5mm左右的圓餅,要壓實。一面煎黃后小心翻面,兩面煎黃后雙面撒勻蔥花,一定要將蔥花壓入餅內(nèi)將來才好吃,待兩面焦黃色即可。 (上桌后可依從食客口味,配椒鹽或番茄少司食用味道都不錯,但實際上什么都不沾更香。)而德式做法是:1.將土豆洗凈去皮,放入鍋中加適量水,上火煮約40分鐘,煮到軟爛,潷出水,把土豆搗碎成泥。放上雞蛋,鹽、胡椒面,面粉25克,并混合均勻。2.將蔥切成末,放在黃油里炒黃,倒入土豆泥中,再混合均勻。3.在一面板上撒上面粉,把土豆泥分成三份,全滾上面粉,用刀按成兩頭尖,中間寬的橢圓餅形,用刀在中間按一條約,在邊上再交替的安幾個短紋;呈樹葉狀。4.將煎盤上火,放入少許植物油燒熱,把土豆餅下入,煎成金黃色即可。然后碼放在一個煎盤里、入爐烤幾分鐘,土豆餅豉起、鏟入盤中,即成。食用時可淋上酸奶油或少許黃油。上述傳統(tǒng)的做法效率低,而且土豆餅的壓實度控制不易。
技術實現(xiàn)要素:
本實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種手工土豆餅壓塊機。
本實用新型解決其上述的技術問題所采用以下的技術方案:一種手工土豆餅壓塊機,其主要構造有:基座臺、夾持柱、套筒、碗軸、壓軸、V形扳手、軸栓、U形夾、碾壓頭、碗盤、握持桿,所述的基座臺底部設有四根夾持柱,夾持柱內(nèi)夾持有碗軸,所述的碗軸貫通碗盤內(nèi);
所述的基座臺上部一端焊接有套筒,套筒內(nèi)貫穿有壓軸,套筒與壓軸之間設有彈簧座;所述的壓軸末端設有碾壓頭,頂端與V形扳手相鉸接;所述的V形扳手一端通過軸栓與U形夾相活動鉸接;所述的U形夾另一端通過螺栓與基座臺相固定;
所述的基座臺上焊接有握持桿,握持桿上握持有碗盤。
進一步地,所述的碗軸外圍套有彈簧座。
進一步地,所述的碾壓頭、碗盤相匹配。
本實用新型的有益效果:結(jié)構簡單、裝配容易;適用于大規(guī)模的土豆餅制造使用;在設計結(jié)構上各個部件合理,其可以調(diào)節(jié)土豆餅的制作厚度、密實度,以及整體餅塊的造型。此外在通過更換碾壓頭、碗盤可以壓制處多種不同形狀,規(guī)格的土豆餅。因此在創(chuàng)作的思路上有很大的靈活性。
附圖說明
圖1為本實用新型一種手工土豆餅壓塊機整體結(jié)構圖。
圖2為本實用新型一種手工土豆餅壓塊機爆炸結(jié)構圖。
圖中1-基座臺,2-夾持柱,3-套筒,4-碗軸,5-壓軸,6-V形扳手,7-軸栓,8-U形夾,9-碾壓頭,10-碗盤,11-握持桿。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結(jié)合附圖1-2對本實用新型的具體實施方式做一個詳細的說明。
實施例:一種手工土豆餅壓塊機,其主要構造有:基座臺1、夾持柱2、套筒3、碗軸4、壓軸5、V形扳手6、軸栓7、U形夾8、碾壓頭9、碗盤10、握持桿11,所述的基座臺1底部設有四根夾持柱2,夾持柱2內(nèi)夾持有碗軸4,所述的碗軸4貫通碗盤10內(nèi);
所述的基座臺1上部一端焊接有套筒3,套筒3內(nèi)貫穿有壓軸5,套筒3與壓軸5之間設有彈簧座;所述的壓軸5末端設有碾壓頭9,頂端與V形扳手6相鉸接;所述的V形扳手6一端通過軸栓7與U形夾8相活動鉸接;所述的U形夾8另一端通過螺栓與基座臺1相固定;
所述的基座臺1上焊接有握持桿11,握持桿11上握持有碗盤10。
所述的碗軸4外圍套有彈簧座。
所述的碾壓頭9、碗盤10相匹配。
本實用新型核心有兩點:其一是U形夾8,通過U形夾8的長度夾持度的調(diào)整,可以間接的調(diào)整壓軸5在套筒3內(nèi)的下壓行程,從而控制碾壓頭9、碗盤10之間接觸距離,進而控制制作的土豆餅的厚度。
其二是設置于碗盤10底下的碗軸4,當壓制完一塊土豆餅后,我們需要將土豆餅脫殼。設計做法是:取得一根牙簽5倍粗細的棒子一根,通過撥動夾持柱2,使得夾持柱2往碗盤10內(nèi)頂,從而使得碗盤10內(nèi)的土豆餅脫殼。